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转折说课稿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杨文波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在本主题中是学习的重点,同时在知识的关联中上承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下启本主题的学习内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子目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介绍。
重点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会召开及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
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复习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备考知识点
1.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局面的形成。
2.“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3.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
6.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7.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8.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9.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1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11.改革,1979年首先在农村开展;开放,1980年,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进。
12.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4.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原则:1.另起炉灶2.打扫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及相关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大学伟大历史性转折教案
课程类型:历史与社会教育
教学对象:高中年级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大学历史上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事件。
2. 分析这些转折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大学伟大历史性转折事件的时间、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转折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
2. 学生提前收集与大学伟大历史性转折事件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大学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提出问题:在我国大学历史上,有哪些伟大历史性转折事件?
二、讲授新课
1. 介绍我国大学历史上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事件:
a.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起步。
b. 1952年,我国进行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d.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 分析转折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起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b. 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
社会部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
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
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
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知识点整理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
1.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既是改革的内容,也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市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策还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一国两制。
3.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新世纪我国又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它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问题的原因有民族矛盾的激化、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根本原因、根源)。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1.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杜
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3.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抗美援朝(1950-1953)、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失误与挫折:1)“大跃进”运动;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
6.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7.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外交成就:1)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9.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历史的一个
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10.改革开放: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A.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土地改革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重大事件(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新的政治协议会议。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北平改为北,作为首都。国旗: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
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
3、意义:(1)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4. 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
1.目的、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
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成的中朝联军(总司令:彭德怀);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意义: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3)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打击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期末模拟测试卷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分数: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2.如图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标志,关于该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约组织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B.成立北约组织是美苏冷战的开始
C.北约组织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D.成立北约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华约
3.某电视剧片段: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在此后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丘吉尔说:“今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说:“我梦见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
生您当宇宙主宰!”结合历史背景,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英国试图称霸世界
B.罗斯福的野心最大
C.苏联的国力超过了英国和美国的总和
D.大国争霸企图显现
4.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下列概括最恰当的是()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5.《冷战风云》一书中指出:“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符合“火药味”的历史事件有()
①朝鲜战争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德国的分裂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要求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某某、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某某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结构分析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杨柳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填空题答案思品全部
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三年以来:1.中原。2.战略反攻。3.辽沈、淮海、平津。5.渡江。三十年以来:1.“五四”运动。2.中国共产党。3.反帝反封建。4.黄埔,北伐。5.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6.抗日战争。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1.独立自主,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史。2.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6.新文化运动。二、广大民众。基础。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
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①社会主义;②美国;③苏联;④美苏,意识形态。2.政治上:①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②1947,杜鲁门,战时同盟,冷战。③德国。经济上:①1947,马歇尔(或欧洲复兴)。军事上:①北约、华约。②军备。古巴导弹危机。③太空。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文化上:奥运会。二、1.①1949,北约。②1955,华约。填图:A北约;B华约。C苏联;D波兰; E捷克斯洛伐克;F罗马尼亚。G英国;H法国;I西班牙;J意大利。 2.美苏、两极。
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
第一框巩固新生政权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西藏、台湾。2.①和平解放西藏。②1951。③和平解放。3.中国大陆。二、1.1950、19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3.新解放。
4.①阶级;③土地证。
5.①新解放;②地主、地租。
6.封建土地所有制,耕者有其田。三、1.1950、1953。 2.保家卫国。3.上甘岭战役(黄继光)。4.朝鲜停战协定。5.反侵略。 6.美苏冷战,新生政权。四、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六《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姓名:
二、合作学习(8 分钟,由各小组长负责,按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课前以下独学内容,解决独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的交流,作适当的指导。)
1.中华民族在追求百年复兴的道路上,哪几个节点特别具有标志性意义?
2.假设你是当时的钱学森,一边是较高的社会地位,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及美国人民的盛情挽留,一边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你的选择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3.今天,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扩散,但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在当时主客观条件都非常艰难和薄弱的基础上,中国依旧创造了科技奇迹,仅仅用了20 年的时间,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对此你是如何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
4.新中国建设时期(1949──1978),各行各业涌现些出的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典型。他们是如何引领当时的社会风尚或者成为新中国的脊梁和骄傲的?
5.说说你认为最能代表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典型事迹或典型人物。
6.回顾共和国的追梦之旅,感悟中国的沧桑巨变,叙写中华民族精神给你的人生启迪?
三、展示评价(18 分钟,教师指定学习小组分别展示上述合作学习内容,在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后,由其他学习小组代表质疑、补充和评价,教师适时参与指导、质疑、补充和评价。)
四、及时反馈(10 分钟,拓展练习,独立完成,及时反馈)
五、本课小结(3 分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复习本课的学习内容和作业本作业
2.完成下一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
4.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第1课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课 堂 小 结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课 外 拓 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影响 (1)这场讨论,冲破了“____________”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 两个凡是 人们的________ 思想 。 新情况 (2)讨论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问题时把注意力放到研究 ______
和____________ 实际问题 ,研究如何开创社会主义__________ 现代化 建设新局面
上来。 (3)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的进一步展开,如何在 现代化 建设等一道道难题摆在人们面前。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__________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______ 1978 年______ 12 月。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
改革开放 实行____________ 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 为核心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6.2.2改革开放的推进》课件
改革开放的推进
教学课件
温故知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内容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方针;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 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设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浦东新区是上海的一个副省级市辖区。在1980年代,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时的共识, 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浦西就是上海,浦东 只是从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农田菜地。1990年后中国 政府进入“开发浦东”的实质阶段,浦东成为上海经 济的引擎,亦被誉为中国三个增长极之一,地区面貌 日新月异。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在对外开放的十余年间,平 均每6天就有一座新厂房落成,每11天就有一种新产品问 世,这就是所谓的“深圳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就 率先在全国步入“小康”水平。
结合图片计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 深圳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2亿 到突破100亿,从100亿到突破 1000亿,从1000亿到2000 亿、 5000亿和11000亿各用了几年时间。 讨论一下,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 题?
邓小平明确表态: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 的,“致富”不是罪过。中央也连续五年以“一号文件” 的形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明确肯定,并在政 策上积极引导。
2020春人教版九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6.3改革开放的起步6.3.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三课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一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见学生用书P123]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__拨乱反正__的任务非常艰巨。“__两个凡是__”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__实践_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围绕__真理标准问题__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内容:
(1)思想路线:冲破长期“__左__”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__解放思想__、开动脑筋、__实事求是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
(2)__政治路线__:果断结束“__以阶级斗争为纲__”,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经济建设__上来、实行__改革开放__的历史性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墨守成规到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__邓小平__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伟大转折__,开启了我国__改革开放__和__社会主义现代化__的伟大征程。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拨乱反正
1.政治上:__平反冤假错案__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0年,__刘少奇__恢复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思想上: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__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__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指导思想__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重点知识
一、选择题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 从社区看我家
2. 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 乡村聚落
2. 城市聚落
3. 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1. 人类的栖息地
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1. 地形多样
2. 气象万千
3. 众多的河湖
4. 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1. 人口与人种
2. 语言与宗教
3. 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
1. 稻作文化的印记
2. 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1. 垂直的生计
2. 山地之国
第三课傍水而居
1. 耕海牧鱼
2. 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1. 逐水草而居
2. 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1. 石油宝库
2. 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1. 辽阔的疆域
2. 行政区划
3. 众多的人口
4.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课山川秀美
1. 复杂多样的地形
2. 季风的影响
3. 母亲河
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
1. 秦岭—淮河分南北
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
3. 交流与互补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
1. 红松之乡
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第二课南方地区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1、1949年美国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建立“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的最显著特点:在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不诉诸战争。
2、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美苏争霸开始,展开全球战略优势的争夺。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争霸成为当时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局部战争:越南战争;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
3、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变化之二: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
4、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的原因: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有39个国家获得了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亚非会议的意义:大大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与反殖斗争。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发展。
5、《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出现“一超多强”局面。“一超多强”指: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造成当今世界不和平的主要原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
8、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经历了哪几次转移?
• 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的创建,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 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议
背景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
大革命失败 陷入低潮
由城市转 到乡村
从实践上为中国 革命开创了一条 走向胜利的道路
七届二 中全会
十一届 三中全会
新民主主义革 命即将胜利
“文革”结束后 “两个凡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
由乡村转 到城市
由“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到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背景之二:
“两个凡是”的“左”倾的错误思想束缚着人 们的思想。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合教材P46相关内容概括真理标准“大讨论” 的:
(1)开始时间:1978年5月 (2)开始标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3)批判的“左”倾错误:“两个凡是” (4)检验真理的标准: 社会实践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思 想上受到的“左”倾错误的束缚,还面临哪些重大的 问题?
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 科技贡献率低。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思 想上受到的“左”倾错误的束缚,还面临哪些重大的 问题?
经济落后,物资缺乏, 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思 想上受到的“左”倾错误的束缚,还面临哪些重大的 问题?
劳动生产效率不高, 现代化程度低。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 革命的重大问题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 议”。你是如何理解的?
遵义会议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邓小平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课堂小结: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合教材P47相关内容概括会议的: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12 (2)涉及的重要人物月:邓小平 (3)主要内容: (4)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的三个拨乱反正
①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 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 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折。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 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新时期党 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④这次会议还形成 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 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
人物
意义
第一次
辛亥革命
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背景: 背景之一:“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任务非常艰巨。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拨乱反正
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文革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曲折发
展的十年
1978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1966
1976
至今
1956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
第六单元 第二课 第一目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大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 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 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 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这次真理标准“大讨 论”有什么积极意义?
(1)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 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讨论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问题时 不再受陈旧过时的框框束缚,把注意力 放到研究新情况和实际问题,研究如何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来。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孙中山
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
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
第二次
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制
毛泽东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历史。
度建立
第三次
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 邓小平 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
水wenku.baidu.com显著改善。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