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与反思

第三课改革开放的起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涵亚学校陈冠宇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1课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感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内容,影响。
对外开放的展开,相关情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改革开放实效的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树立拥护党的领导,爱党爱人民的情感。
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播放《走进新时代》片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混乱。
拨乱反正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②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主张,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多方面得以继续。
2.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反对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伟大的历史转来自》称教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背景,理解其
教学目标 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的作用,学会在历史发展中认
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学习能
基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主要教学方法只能用讲解
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 课例研究综
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教师的教可能只是一 述
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
其次,教师优化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设疑---质
疑---解疑”,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培养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力分析 法辅助上自主探究。督促识记,加强练习。
教学策略选
教学时准备好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讲解
择与设计 总结。
学生认真读了提纲后照着为题学习思考,认真总 教学过程
结,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学习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辅导。
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变更课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应表现为:首先,重塑教
伟大的历史转折初中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初中教案授课对象:初中生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及作用。
2. 能够举例说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
3. 能够理解历史转折对于世界格局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历史转折的定义和作用。
2. 举例说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历史转折对于世界格局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历史转折的图片,并问学生对历史转折的理解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转折对于世界格局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2. 举例说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如古希腊民主、法国大革命、世界两次大战等。
三、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历史转折对于世界格局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2. 让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展开全班讨论。
四、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转折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转折,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应对历史的转折。
五、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转折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分析该历史转折对于世界格局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转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举例分析,学生更能体会到历史转折对于世界格局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1框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人教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二【前置作业】(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原因 2.时间 3.结果 4.意义(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 2.地点3.内容4.意义三【核心参悟】探究活动一:分角色朗读,融入情景,互问互答问题。
《北京街头的谈话》旁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
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国家都乱成啥样子了!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赵五:文革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
不知道能不能平反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张三:“两个凡是”使全国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了。
赵五:我们不要乱说了。
同学提问,同学回答,同学纠错: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4.面对这些问题,说说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探究活动二:突出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活动方式: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记者:我现在位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
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坐着许多出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
下面我们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采访几位代表。
1.这位代表您好!请问这次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了怎样的转移?请你说一下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3.这次会议还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的核心是谁?记者: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 路线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大
的 历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史 转 折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 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 重大转折的会议: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 设时期。
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 结果 务
中国特 新民主主 色革命 义革命时 道路 期
毛泽东
农村包 围城市
反帝反 封建
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特色 实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 义现代化历 邓小平
实现现 开放现代化 代化 建设的巨大
成就
月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 三中全会
把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九社会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两个凡是” ①内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②危害:
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 多方面得以继续。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 (1)时间:1978年5月 (2)展开: 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申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理论上很本否定了“两个凡是”。 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全社会展开了一场 大讨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曲折发 展的十年
文革十年动乱代化建设新 时期
1966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恢复高考 ①时间:1977年 ②影响: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使中国的人 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也是社会 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 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③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意义: ①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 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召开: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最终完成了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 封闭、墨守成规到改革开放的三个转变。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从那时起,从农村到城市,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 海到内地,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 开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 放。
4.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第1课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______ 1978 年______ 12 月。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
进行了自我批评与检讨),还有坚持发动“文化大革命”和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等。在人们对毛泽东盲目而狂热的 个人崇拜时期,“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使得政治生活、经济 发展等许多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地展开。 因此,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没有实现历史的 伟大转折,但为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以前的“______”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__________” 左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 ____________ 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____________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指导方针。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__________上来、
改革开放 实行____________ 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 为核心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
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__________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 新中国
大转折,开启了我国____________ 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解读-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 7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的长期影响,加上受到“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党和国家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事求是和“两个凡是”的正面交锋,引发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随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材料研读实现四个现代化①,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注释】①四个现代化: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周恩来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要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解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会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会议要求集中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虽然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多束缚。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学情分析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毕竟改革开放的史实发生在学生们出生之前,他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对改革开放的起航这段历史缺乏亲身体验,不免形成认识模糊而肤浅的概念,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表面化,难以把握其实质。
因此,要指导学生们通过影视资料、史料等途径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得到更多的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再现这一时期中国需要转折的历史真实场景,以强化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两个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课,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光辉的标志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但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经过开展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平反冤假错案的基本史实;目标2: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探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并认识其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6.2.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6.2.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第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第二子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1. 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
3.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理解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于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认识。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与学生所学的国际关系和战争理论等相关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和论证。
同时,本节课也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段较为遥远的历史,学生可能对其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在教学前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具体过程、战役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学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战争的全貌。
其次,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较为熟悉,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真理标准“大讨 论”有什么积极意义?
(1)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 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讨论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问题时 不再受陈旧过时的框框束缚,把注意力 放到研究新情况和实际问题,研究如何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来。
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背景: 背景之一:“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任务非常艰巨。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拨乱反正
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大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 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 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 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
• 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 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
人物
意义
第一次
辛亥革命
③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经历了哪几次转移?
• 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的创建,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 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孙中山
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
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
第二次
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制
毛泽东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历史。
度建立
第三次
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 邓小平 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显著改善。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景之二:
“两个凡是”的“左”倾的错误思想束缚着人 们的思想。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合教材P46相关内容概括真理标准“大讨论” 的:
(1)开始时间:1978年5月 (2)开始标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3)批判的“左”倾错误:“两个凡是” (4)检验真理的标准: 社会实践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 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 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折。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 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新时期党 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④这次会议还形成 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文革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曲折发
展的十年
1978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1966
1976
至今
1956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
第六单元 第二课 第一目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经济落后,物资缺乏, 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思 想上受到的“左”倾错误的束缚,还面临哪些重大的 问题?
劳动生产效率不高, 现代化程度低。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 革命的重大问题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 议”。你是如何理解的?
遵义会议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邓小平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课堂小结: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议
背景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
大革命失败 陷入低潮
由城市转 到乡村
从实践上为中国 革命开创了一条 走向胜利的道路
七届二 中全会
十一届 三中全会
新民主主义革 命即将胜利
“文革”结束后 “两个凡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
由乡村转 到城市
由“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到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合教材P47相关内容概括会议的: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12 (2)涉及的重要人物月:邓小平 (3)主要内容: (4)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的三个拨乱反正
①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思 想上受到的“左”倾错误的束缚,还面临哪些重大的 问题?
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 科技贡献率低。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思 想上受到的“左”倾错误的束缚,还面临哪些重大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