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肝肾精血不足
藏泄失调 肝肾阴虚火旺
女子:月经失调
男子:遗精、滑泄等
(十)脾与肾 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 功能:先后天关系
肾:先天之本,先天之精藏于此, 赖后天水谷精微补充 脾: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生于此, 赖肾阳温化始能健运 后天补先天 先天促后天
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湿,赖肾阳温煦蒸化 共同参与水液 肾主水液,须脾气制约以帮助,“土能制水”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复习思考
1、何谓“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何谓“心肾 不交、水火失济”? 2 、何谓“木旺乘土”“木不疏土”“土壅侮 木”? 3、何谓“水不涵木”? 4、何谓“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5、脾与肾之间是什么关系? 6、水液代谢与哪些脏腑功能有关? 7、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哪些脏腑功能有关?
头晕眼花 血无生化之源 →肝血不足 脾失健运 水湿潴留,蕴而化热,湿热 薰蒸肝胆、胆汁外溢一黄疸 手足拘急、麻木等
故肝病传脾、脾病及肝、肝脾二脏病变中 相互影响和传变非常多见。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No Image
No
Image 病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No Image
No Image
心与肾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四)心与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水火既济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No Image
精神互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Heart and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lung
心与肺的关系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



平面设计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其他脏腑依此类推。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③病理相关。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来看!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脉和肺主气之间的关系。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而血液正常的循环,营养于周身,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以联结心和肺中心环节主要是“宗气”。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密切联系。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在病理上,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导致血液妄行,均可引起血虚而心无所主。可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临床表现。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而肝不藏血,心无所主。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同时出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关系失调,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一系列的病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小医推拿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

2.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3.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与藏血以及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生理:

4.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5.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生理:

6.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生理:

7.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8.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生理:

9.肝与肾

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生理:

10.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

脏与腑的关系

要点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构成这种关系,主要根据: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心与小肠

病理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心烦、舌赤、口舌生疮。肺与大肠

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六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腐熟而成食糜,下传小肠。小肠受盛,并在胆汁的参与下,泌别清浊,清者(水谷精微)由脾转输以养全身,其中的部分津液经三焦渗入膀胱;浊者(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的食物残渣,经燥化吸收水液,变为粪便,由胃气的下降和大肠的传导通过肛门排泄,其中的部分津液经三焦渗入膀胱。三焦为水液之通路,津液的输布运行皆经三焦,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也经三焦下输膀胱。膀胱的津液,经肾气的蒸化,清者上升,剩余的为尿液。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素问?五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说明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所以后世医家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有协调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
助,“肺朝百脉”。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 吸功能。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病理:心的行血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
水液代谢:肺通调水道,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第十三页,共30页。
(八)肝与脾
表现在消化吸收的协同和对血液的调控上。 1.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的消化、 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肝 体得以濡养,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 发挥。 病理:可见“肝脾不调”、“土壅木郁”,或 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 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 统摄血液。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 或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病理:肾气虚弱,气化失常,或固摄无权, 可影响膀胱开合。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 可影响到肾。
第二十八页,共30页。
谢谢 观赏
第二十九页,共30页。
Fra Baidu bibliotek谢各位的聆听
第三十页,共30页。
气行水,有赖于肾气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 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 胱。“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五脏关系图

五脏关系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

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 1、心与小肠 • 心与小肠为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 • 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分别清浊 • 小肠有热,循经脉上行于心,口舌糜烂;心经有热,移至 小肠,出现尿短赤、排尿涩痛等小肠实热病证。
• 2、肺与大肠 •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大肠传导通畅,肺 气才能和利。 • 肺气壅滞,失其肃降之功,大便秘结 • 大肠传导阻滞,肺气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 • 临床治疗:肺有实热泻大肠,大肠阻塞可宣通肺气
先天的肾气,一个来源于后天水谷精微,精气损
害容易而生成难。所以多虚。

腑是指人体的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功能是消化和腐熟从外界吸收的食物进而 转化成精微物质储存于五脏之中,因为六腑储存 的是有形的实物,而人们在不节制的情况下容易 过量,所以多为实证。

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四肢拘急,
或萎软无力,伸屈不灵;或角弓反张。
• 8.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了______
__两者的关系。 • 9.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_____。
作业:
1、 宗气是怎样生成的? 2、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3、 如何理解肺主气?为什么说肺主以身之气? 4、 什么叫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有哪些生理作用?

脏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 功能是储藏人体的精气,人体的精气一个来源于

“中医脏腑课件: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脏腑课件: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与肝相配合
4 与肾气关联
肺与肝的关系密切,肺主气,肝主血。肝血 盛,肺气盛,肝气抑肺气,肺气乱则肝气瘀。
肺与肾气关联密切,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协调肾水和肺气的平衡,确保人体的正 常代谢。
心脏的功能及与其他脏腑的关联
泵血送氧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通过收缩和 舒张来泵血,将富含氧气的血液 输送到全身。
中医脏腑课件:人体五脏 六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在中医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了 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健康。
肺脏的功能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 将清气输送至全身
肺主呼吸,是气息的出入口。同时肺还有将 清气输送至身体各处的作用。
2 与大肠相通
肺与大肠表里相通。肺虚则便干,若有大肠 热毒也会影响肺的生理功能。
小肠
• 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 • 是身体最长的器官之一。
总结人体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 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通过它们 之间的联系,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
胆则排泄胆汁,二者相互协调,可以促
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3
与小肠相通
胆经过胆道流经小肠。小肠对胆的分泌 和排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六腑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 主要功能是接收和消化 食物。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展开全文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也就是说,两者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肺、脾、肝、肾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五脏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范围,更应注重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藏血与统血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疏泄与运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伤肝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水 液 代 谢 呼 吸 运 动 阴 阳 互 资 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神志狂乱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水火既济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精神互用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君相安位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肺、脾、肝、肾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五脏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范围,更应注重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四)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五)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六)肺与肝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七)肺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八)肝与脾肝主疏泄,脾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系统。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下面将依次介绍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最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其中一脏腑出现功能失调或病变时,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导致身体出现疾病。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通过调理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肾与肺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肾与肺之间的关系
肾与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 动方面,关系尤为密切。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 对于水液的疏布和排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肺失宣肃、 通调失司,或者肾阳不足、气化不利之时,均可导致水液 代谢的失常,并且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 水肿、尿少等症候。在呼吸运动方面,肺的呼吸需要肾的 纳气作用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正治裁.喘证》 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或 肺病久虚,均可导致肾不纳气。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肝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反映在气机的协调和血 的运行两方面。肝气的正常疏泄,不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 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 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能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 调达。同时肝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 失疏泄,常妨碍脾的运化,从而导致肝脾不调的病理表现; 脾虚化源不充,或者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 出现肝脾两虚之症。此外,脾失键运,温热郁蒸,影响肝 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形成黄疸。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脾与肾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脾与肾之间的关系
脾和肾之间的关系是后天的重要关系。脾为气血生化 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之键运,化生精微,需要 肾阳的温煦维系;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脏精气 也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脾肾之间生理上相互资 助、相互促进,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病理上两者也常常相互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 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 症。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 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 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 不足,,肝血常因之而出现虚弱现象;肝血衰少,心血也 可能因它而出现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常出现。 此外,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 例证。
此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反相成,主要表 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既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 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它们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 里络属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果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 除了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像之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 小肠实热症候。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心肾相交”。心属阳,位居 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 下,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 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抗,以达到相对的平 衡状态。这样就形成了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 火既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 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症候。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脾与肺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脾与肺之间的关系
脾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 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密切相关。脾气散津、充盈于肺, 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以促进脾气的键运,脾 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重要作用。若脾气虚弱,可导 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常引起脾气虚弱,从而造成 “脾肺双虚”之症。在水代谢方面,脾不键运,聚湿而为痰 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痰多等症。固有“脾为 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 个方面。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必须依 赖脾气的统摄来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 心有所主,血在脉管正常循环,反之,脾气虚弱,血源不 充,或者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 成心脾双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候。 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主讲人:岳福昊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 气的推动,而气的疏布也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 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推动血液的正常 运行。另外,肺气的疏布也需要血作为载体,贯注于心脉 之中而运行全身,固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 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反映 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者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之行血, 以致血运失常;气血不足,淤阻心脉等引起的血行异常, 也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肝与肺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肝与肺之间的关系
肝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相互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 一种表现形式,它对于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 要意义。在病理方面,如果肝气升的太过,或者是肺气降 的不及时,就会出现咳逆上气,甚至咳血等“肝火犯肺” 的症候。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肝和肾之间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肝藏血, 肾藏精,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的滋养,肝的功能始终能维 持正常;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而愈加充盈。 精和血相互滋生,所以说“精血同源”或者“肝肾同源”, 肝肾之间关系很是密切。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 不足。从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肝火炽盛或者肝阳化火, 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