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开发与利用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1. 引言1.1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意义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对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依赖,提升能源供应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尤其是在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的背景下,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煤层气开发可以实现煤矿瓦斯等危险气体的综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通过科学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可以实现瓦斯的安全抽采和利用,同时减少燃煤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在经济层面,煤层气开发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天然气需求,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意义在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现状而在国内,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煤层气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相关企业也加大了对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投入。
国内煤层气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测井压裂技术等,开发技术方面也在逐步优化和创新,实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在技术研究、应用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 正文2.1 煤层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煤层气勘探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层气勘探技术将更加注重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勘探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多元化勘探手段的整合:未来,煤层气勘探技术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勘探手段的整合,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层气则是煤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在煤炭矿井中存在,通过开采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
本文将探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并探究其重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煤层气开发的背景与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开采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层气的开发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开发利用率却不高,亟需加大开发力度。
二、煤层气开发的技术与方法煤层气开发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水平挖掘、水平井钻探、压裂注水以及煤层气井的钻探等。
其中,水平挖掘技术是最主要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开采技术之一,通过在煤层中挖掘水平巷道,实现煤层气的有效开采和提高开采率。
此外,压裂注水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向煤层注入水和一定压力,破坏煤层的微细裂缝,提高煤层气的渗透性和产能。
三、煤层气的利用与应用领域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生和交通等多个领域。
在工业方面,煤层气可以用于发电、制造化工产品等。
在民生方面,煤层气可以用于居民供暖和炊事。
在交通方面,煤层气可以用于汽车燃料,减少对传统燃油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煤层气开发与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与利用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
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避免地质灾害和水源污染等问题。
此外,煤层气开发也应注重提高煤层气的利用率,减少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煤层气开发的挑战与机遇煤层气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和投资回报周期长等。
然而,正视这些挑战,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改善开采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可以使煤层气开发迎来更多机遇,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六、煤层气开发的前景展望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在煤层气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四)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一、实施背景煤炭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传统煤炭开采方式存在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以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转型升级。
二、工作原理煤层气是指在煤层中存在的天然气,其开采方式主要包括水平井和竖井两种方式。
水平井是通过在煤层中钻探一条水平井道,然后在井道中进行煤层气开采;竖井则是通过在地面钻探一条竖井,然后在煤层中进行煤层气开采。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测井、地震勘探等手段,确定煤层气的分布、储量、品质等。
2. 开发:根据勘探结果,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进行井口建设、井下设备安装等工作,实现煤层气的开采。
3. 利用:将开采得到的煤层气进行处理、运输、利用,包括发电、供热、工业燃料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勘探阶段:确定煤层气的分布、储量、品质等,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
2. 开发阶段:进行井口建设、井下设备安装等工作,实现煤层气的开采。
3. 利用阶段:将开采得到的煤层气进行处理、运输、利用,包括发电、供热、工业燃料等。
四、适用范围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适用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五、创新要点1. 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
2. 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安全性3. 采用先进的利用技术,提高煤层气利用效率和环保性。
六、预期效果1. 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 减少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七、达到收益1. 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产成本。
2. 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3.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八、优缺点优点:1. 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探究煤层气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问题
探究煤层气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问题引言:煤层气在煤层之中,主要包含的物质为甲烷,在煤层中处于吸附状态,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瓦斯,在浓度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遇到明火的时候会引发爆炸,是煤炭资源开发中最为主要的安全威胁,也是煤矿安全事故瓦斯爆炸的源头。
煤层气虽然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如果将其直接排放的空气中,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倍。
煤炭资源开发中出现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是瓦斯爆炸,在开采之前进行煤层气的开发,能让瓦斯爆炸的发生率减少到80%。
单纯开采煤层气,可使煤层气中甲烷的含量达到95%以上,其本身是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煤资源开发也就会更加高效和安全,我国战略资源的储备量也会增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煤层气开发和利用中安全问题煤层气的开发比较复杂,牵扯到了很多流程,每个环节都比较关键,一个地方出现了很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不但会威胁到煤层气开发人员生命安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煤层气开采之前要做好钻前准备工作,为后面的钻井工作做好基础保障。
涉及空中作业的部分,还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工作都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风险,在实际作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现场管理不到位,很有可能发生工人触电,机械设备误伤人,或者是施工地出现坍塌等安全事故。
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是钻井,在这个过程中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安全生产事故有工人从高处落下、机械设备损伤、工人触电、井架倾斜等,这些主要是人为疏忽和管理大意造成的,有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测井过程中会使用放射性的物质,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或者是在测量中没有按照要求作业,就会受到辐射,对身体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固井施工中安全事故非常多,和前面几个工作流程的事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机械伤害及触电,不同的是增加井喷事故。
射孔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电缆,将有关的物质运输到煤层中去,这里利用的主要是起爆器,枪身、射孔弹及雷管,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将枪弹引爆,如果运输及安装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造成人员伤害。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前景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前景摘要:本文介绍了贵州黔西红林矿业有限公司矿井煤层气情况及煤层气抽放、治理方法,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阐述。
关健词:煤层气煤层气开发开发利用贵州黔西红林矿业有限公司现有一个生产采区,红林公司矿井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矿井建有较完善的瓦斯抽放站,年抽放瓦斯可达600~800万m3。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我矿综合抽放瓦斯的能力,在整个矿井又建了一个瓦斯抽放站。
矿井井田内煤矿瓦斯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其资源,保护环境,开发利用红林矿业有限公司矿区瓦斯资源有着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矿区概况红林矿业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西北部,黔西县红林乡与大方县普底乡交界处,行政区域隶属黔西县,为林东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辖。
红林矿业有限公司矿井井田走向4.0Km,倾斜2.3 Km,面积8.6Km2。
矿井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龙潭组,含煤10~15层,可采为4~5层,自上而下依次偏号为:1#、4#、7#、9#和15#等5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6.27m,煤层倾角5°~20°。
矿井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由于现正在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将可达45万吨/年。
二、煤层气赋存情况根据《林东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林煤矿生产地质报告》中得出:红林矿业有限公司矿井地质储量2371.6万吨。
以无烟煤种为主,低灰、特低硫高强度优质无烟煤;精煤为特低灰、特低硫高强度优质无烟煤。
由2007年4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科学报告》中得出:红林矿业有限公司矿井现有采区的生产情况和煤层气有关参数测定,在现有开采煤层标高+1590m~+1540m水平,煤层气压力在0.1MPa~0.93Mpa之间,煤层透气性系数为48.85㎡/Mpa2•d,大于10㎡/Mpa2•d,属于容易抽放煤层;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为0.0307d-1,在0.003 d-1~0.05 d-1之间,属于可以抽放煤层;结合透气性系数、瓦斯流量衰减系数两个指标综合分析并考虑以后抽放技术的发展,现开采的9#煤层属于容易抽放煤层。
2024年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计划
2024年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 推动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提高煤层气开采率和利用率;2. 加快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采气能力和效率;3. 提升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能力,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内容1. 优化煤层气资源布局。
开展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完善资源储量评估体系。
通过资源勘探和评价工作,确定新的煤层气开发区域,优化资源布局。
2. 加强煤层气开发技术研究。
加大对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加强煤层气勘探技术研究,提高勘探准确率;加大煤层气开采技术研究,提高采气能力和经济效益。
3. 完善煤层气开发政策体系。
进一步完善煤层气开发的政策法规,推动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加强煤层气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监管和约束。
4. 提高煤层气利用效率。
加强煤层气利用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煤层气直接利用和发电联产技术,提高煤层气利用效率。
加强煤层气利用的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煤层气输送、储存和分配系统。
5. 加强煤层气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对煤层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制定并完善煤层气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培训。
加大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煤层气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的认识和能力。
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班和研讨会,推动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和经验交流。
三、组织实施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职责,加强协同配合。
2.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强化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煤层气开发利用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加强宣传和培训。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的认识和支持。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煤层气储层的特征
煤储层空隙结构特征与常规油气储层空隙结构特征对比示意图
第一节
煤层气储层的特征
煤的孔隙相差很大,大到数微米基的裂缝,小到 连氮分子(直径为0.178nm)都无法通过。
煤层气藏储层孔隙大小分类
第一节
二
煤层气储层的特征
煤层气储层裂隙特征
裂隙是煤中自然形成的,在总结前人对裂隙分类 的基础上,苏现波按照裂隙的形态和成因将煤裂隙分 面割理(主内生裂隙) 为三类:
第二节
2、吸附状态
煤层气的特征
在煤的内表面上分子的吸引力一部分指向煤的内 部,已达到饱和,而另一部分指向空间,没有饱和, 于是就在煤的表面产生吸附场,吸附周围的气体分子。 这种吸附属于物理现象,是100%的可逆过程。在一定 条件下,被吸附的气体分子与煤的内表面脱离,叫做 解吸,并进入游离相。呈吸附状态的天然气可占70%95%。由此可见,天然气在煤层中的储集主要依赖于 吸附作用,而不依赖于是否有储集气体的常规圈闭存 在,因而与常规砂岩中天然气的储集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节
煤层气的生成机理
高挥发分烟煤—中挥发分烟煤—低挥发分烟煤( 相当于我国的长焰煤—瘦煤(0.5 %< Rmax<1.9%)) 为成熟阶段,在热解作用下有机质开始大量生烃。在 中挥发分烟煤阶段,热成因甲烷增量达到最大值,重 烃产率也出现高峰时期。这一阶段是热成因甲烷生成 的主要阶段。半无烟煤、无烟煤和超无烟煤(相当于 我国的贫煤和无烟煤(Rmax<1.9%))为过成熟阶段, 由于有机质芳构化程度和苯环缩聚大大加强,大部分 富氮侧链脱落,加之前期生成的大分子烃类在高温下 裂解,都形成甲烷。因此,甲烷是此阶段的主要产物。
第一节
一
煤层气储层的特征
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
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前言煤层气(煤矿瓦斯)属非常规天然气,是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
国家高度重视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加大煤层气科研、勘探、开发的力度,并制定规划和措施。
国办发[2005]35号文件将研究、编制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列为2005、2006年能源工作重点之一。
在充分调研、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了《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
《规划》地域范围包括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范围包括煤层气(煤矿瓦斯)的勘探、地面开发、井下抽采、输送和利用等。
规划的限期为2006-2010年,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05年。
《规划》介绍了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按照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的蓝图,提出了开发布局和主要任务,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保障措施。
未来五年,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保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依靠市场引导、政策驱动、自主创新,加强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指导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决策重大工程及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开发利用现状一、资源状况 (一)资源分布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
据煤层气资源评价,我国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36万亿立方M,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而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煤层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一、煤层气的形成与分布煤层气是指保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生成与煤炭共存的一种气体。
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炭之间的微孔隙、裂缝中,并通过压力梯度和渗透性来实现气体的运移。
目前国内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二、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探、井筒工程、煤层气抽采和井场建设等环节。
地质勘探是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前提,通过地质勘探可以确定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储存条件和可采储量等关键参数。
而井筒工程则是将地质勘探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实际井筒的建设工程。
在井场建设中,需要注意保护环境、确保井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煤层气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抽采利用和转化利用两大类。
抽采利用即将煤层气抽采到地面,经过处理后供应给工业与民用。
而转化利用则是将煤层气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产品,如煤层气甲醇、煤层气乙二醇等。
四、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质勘探难度大、技术成本高、环境影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加以解决。
例如,加大地质勘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煤层气开发和利用技术,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五、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前景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煤层气可以补充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短板,并减少对传统煤炭资源的依赖。
其次,煤层气的利用可以增加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再者,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也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
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煤矿煤层气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对于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形成与储存、开发与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一、煤层气的形成与储存煤层气是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然气,主要储存在煤层孔隙和煤体内部。
煤层气的形成与煤矿的形成过程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煤层中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和长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热解,产生气体。
煤层气的储存形式主要有自吸附、吸附在煤孔隙中和溶解在煤层水中等。
二、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井的钻探与开采、煤层气的净化与利用等环节。
煤层气井的钻探与开采是煤层气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钻探井口进入煤层,利用压裂、抽采等技术将煤层气抽采出来。
煤层气的净化与利用则是将抽采出来的煤层气进行净化处理,去除杂质,然后利用于发电、供热等领域。
三、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利用价值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小。
其次,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煤矿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加煤矿的经济效益。
此外,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煤矿煤层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首先,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对水资源造成过度消耗。
其次,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煤层气的开采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地质勘探和监测,确保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总结起来,煤矿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可以实现煤层气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
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引言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方面进行探讨,介绍煤层气的形成原理、开发方式以及利用技术。
1. 煤层气的形成原理煤层气是在地下煤矿中形成的一种气体,其形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热解作用:煤的热解作用会产生大量的煤层气。
2. 煤中固定气体的释放:煤中固定的气体在特定条件下会被释放出来,形成煤层气。
3. 煤的孔隙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决定了煤层气的存储和运移特性。
2. 煤层气的开发方式煤层气的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排放利用:当煤矿开采时,煤层气会与通风气一同排放到大气中,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气体供应工业生产或燃料使用。
2. 抽采利用:通过井筒将煤层气抽采到地表,然后通过处理与净化后供应给用户使用。
3. 注采联合利用:将注入的水或其他气体注入煤层,使煤层气释放,然后通过井筒抽采到地表。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4. 二氧化碳驱替利用: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中,使煤层气释放,然后通过井筒抽采到地表。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并使二氧化碳得到利用。
3. 煤层气的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煤层气的收集与处理:通过井筒将煤层气抽采到地表后,需要进行处理和净化,以提高煤层气的纯净度。
2. 煤层气的储存与运输:煤层气需要进行储存和运输,以保证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煤层气的利用方式:煤层气可以通过直燃、发电、替代传统燃料等方式进行利用。
不同的利用方式需要适用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4. 煤层气的环保利用:在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保利用。
4. 煤层气的应用前景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燃料:煤层气可以作为工业燃料供应给各类制造业和化工行业使用。
2. 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可以作为居民用气供应给家庭和社区使用。
中国煤层气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浅谈中国煤层气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55%,天然气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而中国的煤层气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三,开采利用价值巨大。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煤层气开采处于无序状态,煤层气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浪费相当严重。
如何加快煤层气开采进程,提高煤层气利用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率?管道中图分类号:td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161-01煤层气是一种洁净、储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我国是煤层气资源储量较大的国家,加大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将大大降低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国外依存度,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度。
国家能源局在2011年底正式发布《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国内煤层气开采目标定为300亿m3,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85万kw,为此国家将投资超过1200亿元用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煤矿安全要求提高,资源节约力度加大,环境保护约束增强,宏观环境为“十二五”煤层气(瓦斯)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将加大煤层气资源的开采力度,这使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有效的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起到帮助。
(1)中国煤层气开发起步较早,但发展较缓慢,技术手段缺乏。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勘探开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针对我国地质条件的勘探、生产工艺技术缺乏。
我国应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煤层气资源利用研究的科研队伍,同时加强和煤层气开采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
国家应支持科研院所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攻关技术小组,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煤层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设备等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动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的发展[2]。
煤炭伴生资源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 本文介 绍 了煤炭共 生 资源煤层 气在 我 国的分 布概 况及 其 开发和 利用 的现状 , 并对 这一产 业 的前景进 行 了展 望 。
Ab t a t sr c :Th itiu in o o lbe t a er s uc s , emlp n n s ttsi n r nr d c d a d te id sr ' rs e ti o k d ed srb to fc a d meh n e o re d ' o me ta d u esau n Chia aei to u e n h n u tysp op c 放 ; 二是露 天开采过程 中的释放 ; 三是煤炭 的洗选、 储存、 运输 我国煤炭开采、 加工、 运输 煤层气俗称“ 煤矿瓦斯 ”是煤 系地层中以腐植质 为主 的有机质 及燃烧前粉碎等过程 中的释放 。据测算 , , 在成 煤过 程 中 形成 , 以 吸 附和 游 离状 态赋 存 于 生 气 源 岩 ( 层 、 并 煤 炭 过程 中每年释放瓦斯约 10亿 立方米 , 5 每年在采煤 的同时排放 的煤 3 5亿 立 方米 左 质页岩、 岩等 ) 泥 中的 自储 式天然可燃气体, 是与煤炭 伴生、 以吸附 层 气 在 1 0亿立 方米 以 上 ,合 理 抽 放 的量 应 可 达 到 3 状 态 储 存 于煤 层 内 的 非 常 规 天 然 气 , 值 是 通 用 煤 的 2 5 , 要 右 , 去 现 已利 用 部 分 , 热 —倍 主 除 每年 仍 有 3 立 方米 左 右 的剩 余 量 , 上 0亿 加 成 分 为 甲烷 ( H )还 有 少 量 二 氧 化 碳 、 氧 化 碳 、 C , 一 二氧 化 硫 及 氧 化 地 面 钻 井 开 采 的煤 层 气 5 0亿 立 方 米 ,可 利 用 的 总 量达 8 立 方 0亿 氦 等 气体 , 热 量 为 3 ~ 0 / 与 油 田伴 生 气 和 气 田 天然 气 一 样 米 , 折 合 标 煤 10 发 0 4 MJ , m 约 0 0万 吨 , 果 用 于 发 电 , 年 可 发 电近 3 0亿 千 如 每 0 均 属 高 热 值 的 可 燃 气 体 , 燃 烧 中基 本 上 不 会 产 生 烟 尘 , 氧 化 硫 瓦时。 在 二 煤层气 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 : 一是地面钻井开采 : 二是井下 排 放 量 也 比煤 炭 燃 烧低 得 多 , 以说 是 一 种 洁 净 、 质 、 发利 用 前 瓦 斯抽 放 系统 抽 出 。 过地 面 开 采和 抽 放 后 可 以 大 大减 少 风排 瓦 斯 可 优 开 通 景 广 阔 的 新能 源 。煤 层 气 作 为 气体 能 源 家族 三 大 成 员 之 一 , 与天 然 的数量 , 从而降低煤矿对通风 的要求 , 改善了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 气 、 然 气 水合 物 的 勘 探 开 发 一 样 , 能 源短 缺 和环 境 污 染 问 题 目 地面钻井开采方式, 天 在 国外已经使用 , 我国有些煤层透气性较差 , 地面 益 严 重 的今 天 , 来越 受 到 世界 各 国 的重 视 越 开采有一定困难 ,由于过去除了供暖外没有找到合理 的利用手段 , 我 国 是 一 个 富煤 贫 油 少 气 的 国 家 , 着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需 所 以未能充分利 用 , 随 急 而使抽放瓦斯绝 大部 分被排入到 大气 中 , 将煤 高 效 洁净 的替 代 能源 。 现 在 , 国 每 年 天 然气 、 阳 能 、 能 及 其 他 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 我 太 风 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 的 2 倍 , 生态 1 对 可再 生型 能 源 的使 用 量 已相 当于 3 0万 吨 煤 炭 的 能量 , 这 仅 仅 占 环 境破 坏性 极 强 。 0 但 中国 整个 能 源 消费 量 很 小 的份 额 。可 以预 见 , 未来 相 当长 的一 段 在 目前 , 国 加 大 了对 煤 层 气 的 开 发 力度 。到 2 1 , 国新 增 我 00年 我 时间内 , 国的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 我 而煤炭仍将是我 国能源消 煤 层 气 探 明 地质 储 量 3 0 00亿 立 方 米 ; 层 气 、 矿 瓦 斯抽 采量 lo 煤 煤 o 费 的主 要 能 源 。 同时 , 国将 加 大 力度 改 善 能 源结 构 , 加 能 源 利 用 亿立 方米 ; 我 增 建设煤层气输气管道 1 O条, 设计总输气 能力 6 5亿立方 效率 , 大可 能 地减 少环 境 污 染 。 层 气 作 为 一种 新 型 的 洁 净能 源 , 米 ; 最 煤 重点建设沁水盆地、 尔多斯盆地 东源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鄂 对 它的开发和利用将产生 多重效应 , 即具有降低煤矿开采 过程 中的 我 国的煤层 气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利用率并不高 , 主要用于 民用 瓦斯 爆 炸 事故 的安 全 效应 、 少 有害 气 体 和 温 室 气体 的排 放 的环 保 和工业用燃料、 电、 减 发 汽车燃料 、 生产炭黑等 , 化工 利用还 处于初 级 效 应 、 有 商业 价 值 , 产 生 巨 大 的经 济 效 益 。 具 能 阶段 。 后 , 今 中部 地 区 及长 江 三 角 洲地 区 , 将是 煤 层 气 的主 要 消 费市 1 我 国煤 层 气 资 源 的分 布 场 。 “ 一 五 ” 间 , 层 气 的首 选 市 场 主 要在 山 西 、 京 、 津 、 十 期 煤 北 天 河 我 国煤层气 资源丰 富, 是仅次于俄罗斯 、 加拿大 的世界第三大 南 、 河北 等 省 市 。 满足 中部 地 区煤 层 气 资 源 需 求 的前 提 下 在 富余 的 煤层气储藏国。据煤层气资源评估 , 我国埋深 2 0 m以浅煤层气地 煤 层 气还 可 并 入 西 气 东输 管 网 , 往 长 江 三 角洲 地 区 。 00 输 质 资源量约 3 6万亿立 方米 ,并且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其 另外, 井下煤矿瓦斯利用市场潜力也很 大。我国煤矿大多分布 中 , 地 区、 北 地 区 、 方 地 区 和 东北 地 区赋 存 的煤 层 气 地质 资 在偏远地 区, 华北 西 南 广泛采用煤矿瓦斯作为居 民生活燃料 、 电和工业锅 发 源 置 分 别 占全 国 煤 层 气 地 质 资 源 总 量 的 5 _ 、81 、43 、 炉燃料 , 63 2 . 1. % % % 对保障矿区和周边地区 的能源供给 , 改善消费结构具有重 1 %。l0m 以浅 、0 0 10 m 和 10 ~ 0 0 的煤 层 气 地质 资源 要 意 义 。 . 3 O0 10 ~ 5 0 5020m 量, 分别 占全国煤层气 资源地质 总量 的 3 . 2 . 88 8 %和 3 .%。全 %、 8 24 3 结束 语 国大 于 5 0 00亿立 方 米 的 含煤 层 气 盆 地 ( ) 有 1 群 共 4个 , 中含 气 量 其 目前 , 煤层气可 以与天然气同输 同用 , 这为煤层气产业发展提供 在 50 — 0 O 0 0 10 0亿 立 方 米 之 间 的有 川 南 黔北 、 西 、 渝 、 I 豫 川 三塘 湖 、 徐 了 良好 的契 机 和 巨 大 的发 展 空间 。 煤层 气 的 开发 和利 用 不仅 可 以缓 淮 等盆 地 ,含 气量 大 于 100亿立 方米 的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东缘 、 00 沁 解 我 国 能 源短 缺 的 问题 , 在 一定 程 度 上 改善 能 源结 构 , 可 以从根 并 也 水 盆地 、 噶 尔 盆地 、 东黔 西 盆 地 群 、 连 盆 地 、 哈盆 地 、 里 木 本上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及降低有害气体 的排放 , 准 滇 二 吐 塔 保护大气环境。 开发 地 、 山盆 地 群 、 拉 尔盆 地 。 天 海 利 用 煤层 气 在 我 国具 有特 殊 的 紧迫 性 和 重要 性 ,因为 我 国是 世界 采 2 煤 层 气 的 开发 和 利 用 煤大国, 煤层气如 不及时开发利用 , 将伴随着采煤过程继续大量排入 由 于我 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 , 后的一段时间里 , 因此 在今 煤炭 大气 , 费 了宝贵 资源又 造 成温 室效 应。虽 然更 好地 开 发和 利用 煤 既浪 在 一次能源生产和消 费结 构中将作 为主体 能源成 为我国经济发展 层气还有种种困难 , 因其产业的 良好前景 , 但 同时又是天然气的有效 的支柱 。 与煤伴生的煤层气资源也将随着煤炭工业 的快速发展及清 补充, 从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 , 我国煤层气开发及利用的 洁高效的特点成 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专业人才队伍正在逐步; ,沁水南部 已经建立 了�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大环境下,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有效的勘探及开发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探讨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煤层气勘探技术的应用现状煤层气勘探技术是煤层气开发的基础,其应用现状主要包括:地质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钻井技术和地下水保护技术等。
1.地质勘探技术煤层气地质勘探是通过对煤层气地质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储量和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明煤层气资源的存在状况和分布规律。
地质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探明煤层气的资源状况,为煤层气资源勘探提供重要数据。
煤地勘探是通过对煤层气形成和富集机理的研究,揭示煤层气分布规律,指导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工作。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煤层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通过对地下地质构造的声波反射和折射特性进行研究,找出煤层气的地下分布情况。
3.钻井技术钻井技术是煤层气勘探的必要手段,其主要包括井型选择及设计、钻井工艺及工具的选用、套管设计及固井工艺等。
井型选择及设计是根据煤层气地质特征,确定合理的钻井井型及井位,提高钻井成功率。
钻井工艺及工具的选用是根据煤层气的地下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采用合理的钻井工艺及工具。
4.地下水保护技术地下水保护技术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包括地下水勘查、水文地质勘察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等。
地下水勘查是通过对地下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状况,为煤层气开发提供地下水资源保护的依据。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及评价,掌握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保护地下水环境。
1.抽采技术抽采技术是指通过抽采设备,将煤层气从地下储层抽采至地面,用于工业生产和民用供热等。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一)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煤层气是一种以煤炭为主要储层的天然气资源,具有广泛的资源潜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了实现煤层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开发和利用,需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并详细阐述实施背景、工作原理、实施计划步骤、适用范围、创新要点、预期效果、达到收益、优缺点以及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实施背景:当前,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传统能源资源日益减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可以有效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对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确定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品质,为后续的开发提供依据。
2. 开发:采用水平井、多点压裂等技术手段,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并通过合理的开采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
3. 利用:将开采到的煤层气进行净化、压缩、输送等处理,用于发电、供暖、工业燃料等领域,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勘探阶段:(1)确定勘探区域,制定勘探方案;(2)进行地质勘探,获取煤层气资源的基本信息;(3)进行资源评价,确定可开发的煤层气储量。
2. 开发阶段:(1)制定开发方案,包括井网布局、开采技术、环保措施等;(2)进行水平井钻探和多点压裂等作业,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3)建设煤层气净化、压缩、输送等设施,实现煤层气的利用。
3. 利用阶段:(1)建设煤层气发电、供暖、工业燃料等利用设施;(2)进行煤层气净化、压缩、输送等处理;(3)将煤层气输送到用户端,实现煤层气的利用。
四、适用范围: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适用于具有煤层气资源的地区,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煤层气及其开发现状与前景
煤层气及其开发现状与前景胡经国一、煤层气及其主要特征就成因而言,煤层气又叫做煤成气,是指在煤层或煤系地层形成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天然气,俗称煤矿瓦斯。
它是腐殖质在煤化变质过程中热分解作用的产物。
煤化变质程度越高,生成的煤层气越多。
例如,每吨低度煤化变质的褐煤形成时,只能生成38~68立方米煤层气;而每吨高度煤化变质的无烟煤形成时,则能生成346~422立方米煤层气。
煤层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CH4)。
它的甲烷含量一般为90%~99%,通常在95%以上。
煤层气的发热量很高,一般约为8500大卡/立方米,比1公斤标准煤的发热量还要高。
煤系地层是中国四大类天然气气源岩之一。
煤层气是中国两大类型天然气之一。
它是一种能单独形成工业气藏、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广阔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二、世界煤层气资源及其开发概况全世界已发现的煤层气储量约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约为103万亿立方米)的30%以上。
世界上已发现的26个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大于2830亿立方米)中,就有16个是煤层气田;其煤层气储量占天然气总储量的77.2%。
位居世界前五位的特大气田均为煤层气田。
例如,前苏联西北利亚特大型气田,其煤层气可采储量高达18万亿立方米。
它使前苏联80年代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比50年代中后期猛增了数十倍。
又如,荷兰格洛宁根特大型气田,其煤层气储量达2.2万亿立方米。
它使荷兰的天然气产量增长了486倍,从能源进口国一跃而成为能源出口国。
美国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6~22.6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估计可达11.3万亿立方米。
中欧盆地南部,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5万亿立方米。
在世界上,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起步于本世纪50年代。
1959 年荷兰发现了格洛宁根特大型气田。
从此,煤层气一跃而成为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一个新能源领域。
到90年代,发达国家煤层气工业生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其技术水平也很高。
例如,美国1986年煤层气生产井还不到200口,而到1992年却发展到了6000口。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技术第一章
• 1、煤层气按照物质来源可分为有机气和无 机气,一般煤层气以有机气为主,成气来 源以高等生物源为主。
• 2、无机气可能来源于深部壳源气,也可能 为深部盐酸岩岩浆热变气体,还可能是含 煤地层烧变气体。
• 3、国内学者通过碳同位素的研究提出了煤 层气可能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甲烷气 体是通过上地幔脱气作用或中地壳的费托 合成而生成的,而不是来自煤及其他煤系 地层。
• 热成因气:在温度高于50度和压力作用下, 煤有机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煤 中大量富含氢和氧的挥发分物质主要以甲 烷、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释放出来的。在 较高温度下,有机酸的脱羧基作用生成甲 烷和二氧化碳。
• 1、煤层埋藏越深,地层温度升高,煤中的 有机质不断脱氧、脱氢、富碳而生成煤层 气。
四、煤层气按化学组分分类
• 四、煤层气化学组成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变化
• 1.煤层气埋藏深度增大,煤层气中甲烷含量 浓度随之增高,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随 之降低。
• 2.在煤层气地质勘探中,一般将对应于甲烷 浓度80%的深度定义为风化下限;在煤矿安 全界,往往也习惯于煤层甲烷含量2m3/t所 对应的煤层埋藏深度,定义为煤层气(瓦 斯)风化带下限。
• 1、煤层气的密度:标准状态下(一个大气 压,0摄氏度)单位体积煤层气的质量。 Kg/m3。
• 2、相对密度:单位体积的煤层气质量与相 同状态下同体积空气质量之比。空气密度 为1.2928。
• 3.黏度:流体运动时,其内部质点沿接触面 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力以阻抗流体变形的 性质,常用动力黏度系数来表示:单位: 泊、厘泊、微泊等单位。
• 7.煤层气风化带深度受煤层气保存地质条件 和煤吸附性两大类地质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薛学良1(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对煤层气性质、开发与利用的意义、煤层气重特大事故统计、资源分布情况、煤层气利用技术及可行性、利用应用点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引言煤矿瓦斯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威胁之一。
我国国有煤矿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占总矿井数的46%,瓦斯事故频繁,每年因瓦斯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000人以上。
仅根据最近15年的统计,因瓦斯事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煤炭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30-40%,占重大事故的70-8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瓦斯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在社会上形成很大负面影响。
另在市场热点显得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七大战略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新兴奋点。
窥全豹之一斑,有效的开发利用煤层气尤显意义非凡。
1)可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2)可变害为宝,把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增加洁净的气体能源,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在地域分布和供给量上的不足。
21世纪是煤层气大发展的时代,煤层气是我国常规天然气最现实、可靠的替代能源。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可避免因采煤造成煤层气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还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4)可带动运输、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煤层气是一种新兴能源,在现如今低碳减排、节能减排的大潮中,煤层气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研究方向,相对而言,煤层气这一新兴词汇还不被大众了解,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希望通过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和资料,结合专业学科特色及教师项目选题写一篇关于煤层气的科技论文,让大众了解这一新兴产业。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专注,专一,只为更专业! 作为准化工人,我们愿竭尽全力参与致力于推广煤炭综合利用、高效转化与洁净生产等方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使煤炭工业走高效、安全、环保、现代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1煤层气相关背景简介1.1性质煤层气:俗称“瓦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
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
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
煤层气或瓦斯的热值跟甲烷(CH4)含量有关,地面抽采的煤层气甲烷(CH4)含量一般大于96.5%,当甲烷含量97.8%时,在0℃, 101.325kPa下,高热值:QH=38.9311MJ/Nm3(约9299 kcal/ Nm3)低热值:QL=34.5964MJ/Nm3(约8263 kcal/ Nm3)井下抽采的煤层气(瓦斯)目前一般将甲烷(CH4)含量调整到40.8%后利用,此时瓦斯的热值为:(在0℃, 101.325kPa下)低热值:14.63MJ/m3(约3494 kcal/ Nm3)高热值:16.24 MJ/m3(约3878 kcal/ Nm3)1.2煤层气重特大事故统计表-1 煤层气重特大事故统计年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人/Mt)年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人/Mt)2001 5.07 2005 2.8112002 4.942 2006 2.0412003 3.711 2007 1.5012004 3.081 2008 1.182表-2 2001年以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3资源分布情况我国42个主要含气盆地埋深2000m以内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81万亿m³,埋深1500米以内潜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90万亿m³。
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及南方四个大区,地质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31%、28%和13%;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40%、18%、26%、16%。
在三江-穆棱河、淮南、淮北、沁水盆地、萍乐、鄂尔多斯盆地、川南-黔北、六盘水、准噶尔、吐哈和伊宁等1 1 个含煤盆地(地区)的2 0 0 0 m 内的煤层气资源量共计为20.56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资源总量的9 0 %。
其中又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为全国煤层气资源量最大的地区,资源量分别为3.9 万亿立方米和9.8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资源总量的40 %,且均位于我国中东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具有优越的下游市场条件。
1.4中国煤层气排放在井下煤矿中,为了确保采矿安全,随矿井通风排出的煤层气浓度极低,受目前技术的限制尚不能利用,只能排放到大气中,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浪费了煤层气资源,煤层气抽采分为井下抽采和地面抽采,抽采的煤层气浓度较高,可用于民用燃气和发电。
但目前利用率较低,大多直接排放,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排放量从2000年的88亿m³到2007年的180m³,中国煤层气的排放量平均以每年13亿m³的速度增加,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5中国煤层气抽采抽采煤层气为煤矿瓦斯治理的重要措施。
即通过钻孔方式,利用负压抽取煤层中的瓦斯,通过管道输送到地面并集中储存、利用。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抽采煤层气量为8.67亿m3,2007年抽采量达到47亿m3,接近2000年的6倍。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主要是政府重视煤矿安全工作,政府和煤炭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煤层气抽采系统、煤矿通风系统等安全改造项目,极大促进了煤层气抽采量的增加。
目前中国的煤层气采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2煤层气利用技术及可行性两种煤层气开采方法的比较我国煤层气地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在煤层气成因、储层特性、成藏、区域展布规律、控气地质因素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一套煤层气富集地质理论和选区评价技术,90年代初开始研究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技术,经历了十几年来对国外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发展,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1煤储层评价技术应用以乘积原则、加权平均原则、“木桶效应”原则、类比原则和综合评价原则为基本原则的煤储层评价技术,分析煤体几何特征、煤岩组成和煤质特征、煤层气解吸特征等。
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2.2储层模拟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煤层气储层模拟技术,对完井方法和开采方式进行生产拟合和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预测各项开采指标;引进国外COALGAS储层产量历史模拟软件,对开采中气、水产量进行预测,确定合理井距、井网几何形态和最佳开采方案。
2.3钻井技术引进煤层气空气(泡沫)钻井和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并进行了试验测试。
羽状分支水平井是指在一个主水平井眼两侧钻出多个分支井眼作为泄气通道,分支井筒能够穿越更多的煤层割理裂缝系统,最大限度地沟通裂缝通道,增加泄气面积和气流的渗透率,使更多的甲烷气进入主流道,提高单井产气量。
1煤层气羽状水平井完井方法对于煤层气定向羽状分支水平井的完井方式,工艺较简单,主要采用裸眼完成,直接投产。
2井身结构煤层气需要通过排水降压解吸附才能产出,因此,定向羽状水平井井身结构必须考虑排水采气。
参考美国已成功完成的定向羽状水平井钻井方案,结合我国煤层特点提出如下两井身结构方案。
方案一,需要另钻直井抽排水。
Φ215.9mm井眼在目的煤层顶部下入Φ177.8mm技术套管并注水泥固井;用Φ152.4mm钻头小曲率半径造斜进入煤层,并在煤层中钻500~1000m长的主水平井眼两侧不同位置交替侧钻出4~6个水平分支井眼。
单个水平分支井眼长300~600m,与主水平井眼成45°夹角,全部采用裸眼完井。
最后,在距水平井井口约100m且与主水平井眼在一剖面上设计1口垂直井,并与主水平井眼在煤层内贯通(可采用造洞穴或压裂沟通),下人筛管,保持井眼打开,用于排水降压采气(见图1)。
方案二,主水平井内下人电潜泵直接抽排水采气。
为保证电潜泵的顺利下人,Φ215.9mm井眼采用中曲率半径进入煤层,Φ177.8mm技术套管下到煤层部位,分支井眼同方案一。
3水平分支井眼剖面设计井眼轨迹设计坚持以最光滑、最短为原则。
首先考虑分支井筒所处的煤层特性,根据煤层性质、地应力分布状态和最大主应力方向、煤藏单元的几何形状和甲烷的流动控制要求等因素来确定井眼轨迹的设计,使主水平井眼沿最小应力方向钻进,钻井复杂情况最少并且钻进速度快,可获得较大的水平位移。
主水平井眼采用中、小曲率半径和“直—增—增—稳(水平段)”的连增复合型剖面,井眼轨迹圆滑、摩阻和扭矩小,造斜点选在煤层顶部砂岩上。
分支井眼采用中曲率半径和“增—稳”剖面,与主水平井眼呈45°夹角。
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示意图2.4完井技术引进了裸眼洞穴完井技术,以提高煤层气产量,减小风险,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4.1 储层选择该技术使用的前提条件煤级在高挥发分烟煤A以上,埋深为600-1000米,储层压力较高,煤储层本身具备发育完好的自然裂隙系统,渗透性好等。
2.4.2 钻孔结构裸眼洞穴完井常用的钻井结构有以下4种,见下图①造穴后不下套管,适用于稳定性好的煤储层;②造穴后下入套管,适用于稳定性较差的煤储层;③侧孔造穴,在已有的钻孔中造斜,形成一个侧孔,在钻孔中完井,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办理各种证件的手续和税收;④造穴失败,改用水力压裂强化工艺。
2.4.3完井程序目前常用的裸眼洞穴完井程序有三种:①注入空气或空气与水的混合物-卸压-循环排出破碎的颗粒;②欠平衡循环-自然塌落;③自然升压-降压。
以上三种操作均可使煤储层得到强化。
裸眼洞穴完井钻孔结构2.5钻井取心技术研制出煤层半合式取心和大通径绳索式全封闭快速取心技术,准确求取煤层含气量、提高煤层取心收获率。
2.6试井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注入/压降试井技术(高压低排量注入泵),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试验区的测试工艺技术,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试井技术规范。
2.7压裂技术主要采用清水加砂压裂和瓜胶压裂。
水力压裂改造技术通过水力压裂使煤层内部出现众多且延伸很远的裂隙,在井中抽气时井孔周围出现大面积的压力下降,使煤层产生气体解吸的表面积增大,保证煤层气迅速并相对持久的泄放。
2.8评价技术研制出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对含气量、封盖层、工业分析、岩石力学等参数进行定量解释。
2.9监测技术2.9.1大地电位法煤层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对煤层压裂裂缝延伸方位和长度进行现场直接动态监测和定量解释;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线向被测试的层位供以高压电流,这样就在储层中形成了一个人工电场,在供电极以外的任一点观测电场的电位,由于场源的几何形态不同,所产生的电位也不同,地质介质的电阻率远远高于压裂液,因此可将压裂液视为良好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