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文章解释素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荆 轲 刺 秦 王
《战国策》
课文选自那部史书?你知道这部史书是什么体例史书吗?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 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240年的部分历史。全书共 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还”通“环”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jù)
古人名异读
目眩(xuàn)
理清思路

行刺缘起 行刺准备 廷刺秦王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准备信物 准备利刃 配备助手 怒斥太子 易水送别 厚遗蒙嘉 笑顾武阳 图穷匕见 倚柱怒骂
遣荆轲。
准备行装
工匠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
人不敢与 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副手
忤: 逆,相对 同(他)正眼看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的人 等待一个朋友 和(他)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
悔,
过了些时候 动身 乃复请 之曰:“日 以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完整word版)⼈教版⾼中语⽂必修⼀⾄必修五⽂⾔⽂

电⼦课本

必修⼀

1、《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于郑伯⽈:“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之壮也,犹不如⼈;今⽼矣,⽆能为也已。”公⽈:“吾不能早⽤⼦,今急⽽求⼦,是寡⼈之过也。然郑亡,⼦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盟。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犯请击之,公⽈:“不可。微夫⼈之⼒不及此。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燕南界。

太⼦丹恐惧,乃请荆卿⽈:“秦兵旦暮渡易⽔,则虽欲长侍⾜下,岂可得哉?”荆卿⽈:“微太⼦⾔,⾂愿得谒之,今⾏⽽⽆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万家。诚能得樊将军⾸,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乃得有以报太⼦。”太⼦⽈:“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之私,⽽伤长者之意,愿⾜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千⽄,⾢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吾每念,常痛于⾻髓,顾计不知所出⽿!”轲⽈:“今有⼀⾔,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为之奈何?”荆轲⽈:“愿得将军之⾸以献秦,秦王必喜⽽善见⾂。⾂左⼿把其袖,⽽右⼿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此⾂⽇夜切齿拊⼼也,乃今得闻教!”遂⾃刎。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解析

5 荆轲刺秦王

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字

赏美文

吊荆轲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

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

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

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

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有删改)

【课内挖掘】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开篇连用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
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 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太子丹恐惧,
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
对人的尊称
名作状,早晚间,形容时间短,马上
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 ”
关于《战国策》
❖ 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 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整理。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 《战国策》文辞优美,语言生动, 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 绘声绘色。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 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 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 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 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 “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 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 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急躁、软弱、善良。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本文通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的故事, 塑造了一位具有侠义精神的人物形象荆轲,用 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荆轲的机智与勇敢,赞扬了 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 而出、不避艰险的英雄气概。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者……也”表判断)
12.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 斤,邑万家购之。 ②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嘉为(之)于秦王先言。 ③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 (2)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正确顺序为:“如何”。 (3)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 “奈何为之”。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国策和荆轲刺秦王的时代背景。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文句式,提高文言文翻 译能力。
1.《战国策》相关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辑 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它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 体史书。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后经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 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订卷,分为十二策。记录 了从春秋末期到秦并六国这一时期约二百四十余年中,东 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 二国的部分历史。主要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 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 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摘要:

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原因

2.荆轲的准备和策划

3.荆轲的行动和失败

4.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正文: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 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源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逐渐崛起,力图统一六国。其中,燕国太子丹因秦军进攻燕国,心生愤恨,决定采取暗杀行动,以削弱秦国的实力。

为了策划这次刺杀行动,燕太子丹找到了曾在秦国为质的荆轲。荆轲原是燕国名将,后因家族仇恨逃离燕国,游历四方,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燕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同意刺杀秦王,提出了一系列优厚的条件,包括高官厚禄、世袭封地等。荆轲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为了报效燕国,决定执行刺杀任务。

荆轲为了接近秦王,策划了一个巧妙的计谋。他携带燕国地图、美女、贵重礼品等,以和亲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经过重重考验,荆轲得以晋见秦王。在接见的过程中,荆轲趁机抽出藏在地图里的匕首,试图刺杀秦王。然而,秦王身边护卫严密,荆轲在激烈的战斗中失败,最终被秦军所杀。

尽管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他的行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荆轲刺秦王事件彰显了刺客的勇敢和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恩怨情

仇。此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题材,如《史记》、《战国策》等。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中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

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

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件(50张)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件(50张)
如果没有太子的话,我(也)愿意前往你那儿。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为赏格来购取他 的头颅。
4.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我就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了。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 者之意
因为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改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
于是,就,同义副词
主谓之间,取 对待 消句子独立性
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
狠毒

助词,的
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 天太息流涕曰:
定语后置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眼泪
“吾每 念,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
背景简介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 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 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 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 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 元前 222年灭燕。
私见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荆轲刺秦王》教案

小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二课时)

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

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

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

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

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

概括段落:

(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

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

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

二、分析讨论:

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荆轲刺秦王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荆轲刺秦王
酬或慷慨悲壮的情感。
督亢地图
指荆轲献给秦王的燕督亢地区的地 图。后用“督亢地图”借指用来引 诱敌人上当的假情报或伪造的文件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刺客文化差 异探讨
东西方刺客文化起源比较
东方刺客文化起源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社会 政治背景、战争环境等密切相关,强 调忠诚、信义、勇猛等品质。
03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智勇双全而被吴王阖闾重用。他使用苦肉计获得庆
忌的信任,然后在庆忌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刺杀,为吴国消除了心腹
大患。
荆轲刺秦王事件在历史上地位评价
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忠诚和勇气
荆轲作为燕国的使者,明知刺杀秦王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燕 太子丹的委托,展现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和勇气。
西方刺客形象
如阿萨辛等,被塑造成具有神秘色 彩、独立行动和冒险精神的个人英 雄,注重个人荣誉和利益。
东西方对待英雄主义态度异同点思考
东方英雄主义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英雄人物往往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注重忠诚和牺牲精神。
西方英雄主义
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英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荣誉和利益,注重个人勇气和冒险精神。
感和代入感。
探讨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如 运用简练明快、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现 出刺客的英勇无畏和秦王的残暴无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 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 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 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 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 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 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 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 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 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 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 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 公元前222年灭燕。

开端:行刺缘起
荆 轲 刺 秦 王
发展:行刺准备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荆轲被斩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进兵北略地 岂可得哉?
微太子言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 樊将军以穷困归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秦王购之金千斤
秦王必说见臣 而伤长者之意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1—2)刺秦的缘起。(开端)
第一段,交代刺秦的背景
第二段,写太子丹催促荆轲登程,荆轲 提出条件,而太子“不忍”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解释

词句注释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略:通掠,掠夺,夺取。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5)长侍:长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10)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说:同“悦”,喜欢,高兴。

(12)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再、另外。

(13)遇:对待。

(14)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5)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6)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17)善:好好地。

(18)把:握,抓住。

(19)揕:刺。

(20)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21)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22)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3)盛:装。

(24)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用匣子。

(25)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6)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27)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28)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29)为副:做助手。

(30)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1)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3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33)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34)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35)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36)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

(37)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8)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39)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40)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41)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4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43)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

(44)比:并,列。

(45)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46)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47)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后一个“使”是名词,派遣,名词作动词,使者

(48)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9)奉:两手捧着。

(50)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1)陛:殿前的台阶。

(52)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53)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54)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5)发:打开。

(56)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57)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58)剑坚:剑插得紧。

(59)还:通“环”,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61)郎中:宫廷的侍卫。

(62)提:掷击。

(63)负剑:负剑于背。

(64)废:倒下。

(65)引:举起。

(66)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67)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