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概念自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提出来以后,随着对中药(方 药)研究的逐步深入,中药此方面的研究 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以 及相关学科先进实验检测方法、技术与手 段的不断更新发展,中药药代动力学实验 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极大 地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2
*
16
*
(1)效量半衰期法 根据药物剂量与药效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计算药物体内有效剂量半衰期的方法(1986 年)。其中有效剂量包括药物原形及其他具有 相同药理效应的成分的总量。有人研究了尿频 康(沙苑子、桑螵蛸、山药等组成)的药代学, 结果其在动物体内呈现二室模型,效量半衰期 的α相为0.737小时,β相为5.428小时;表现 半衰期α相为0.827小时,β相为5.847小时; 口服0。5小时其效,1小时达作用高峰,持续时 间为7小时。
14
*
(3)微生物指标法 用于具有抗菌作用药物的效价 测定。原理为:含有试验菌株的琼 脂平板中抗菌药物抑菌圈直径大小 与药物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可 以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 抗菌中药的浓度。有人以抑菌效应 为指标,测定川芎挥发油的药代学 参数。
15
*
药理效应法 包括 ①效量半衰期法、 ②药效作用期法、 ③效应半衰期法。
17
*
(2)药效作用期法 此法以药效作用期为药理效应强度指标, 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因不用建 立量效关系曲线和时效关系曲线,所以该比上 述方法简便。有人以大鼠心肌营养血流量为指 标,研究麝香保心微丸与麝香保心丸的药代学 参数。结果麝香保心丸呈现一室模型特点,最 低起效剂量为0.54mg/kg,效应呈现半衰期为 0.53h,消除半衰期为1.21h,药效作用期为 3.48h,效应达峰时间为1.31h,效量吸收半衰 期0.23h。麝香保心微丸吸收较麝香保心丸快, 效应作用维持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
9
*
1997年有人使用HPLC测定家兔灌服大 黄液后血液中四种蒽醌苷元的浓度,并且 与单纯给予大黄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种给药方式所得出的药动学参数有很大 差异;认为单一成分的药代学过程不能代 表中药整体,只有多组分药代学参数才能 对临床用药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10
*
二、生物效应法
由于中药(复方)所含有效成分 不明或者成分复杂,使用血药浓度法 难以检测,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其生物 效应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的动 态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以 药效和毒理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 究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分为毒理效应 法和药理效应法。
13
*百度文库
(2)LD50补量法 该法是九十年代在急性累计死亡率法基础 上经改进而形成。改进之处在于,将第2次注射 同量药物改为测定降低了的LD50(t);注射间 隔时间越短,LD50(t)降低量越大。该与上述 方法比较,优点为:结果更加准确,误差小, 死亡指标在曲线中段。其缺点为:所用动物量 成倍增加,而且动物分组、给药及时间的确定 更加复杂。有人用该法测定了雷公藤多苷的药 动学参数,提出该药体内动态变化符合一级动 力学,为二室开放模型等。
11
*
毒理效应法 包括 ①急性累计死亡率法、 ②LD50补量法、 ③微生物指标法。
12
*
(1)急性累计死亡率法 亦称之为动物急性死亡率法,毒代 动力学法。系我国学者赫梅生1985年提出 的。该法系在用药后不同间隔时间对多组 动物重复用药,从而求出动物的体存率, 并据此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有人使用该 方法测定了丹参注射液的体内过程,结果 认为该制剂在动物体内呈现一级动力学消 除的二室模型,t1/2α=0.90小时, t1/2β=22.48小时。
18
*
(3)效应半衰期法 此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 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线,计算药 物药效动力学参数。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 效半衰期或者药效清除半衰期。近年来中 药方药的研究报道多使用效应的对数对时 间做图的方法。有人研究家兔灌服四物汤 的药代学参数,结果见其符合一房室模型, 药效吸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37h和 0.40h,tp=0.56h。
7
*
这种研究得到的药动学参数比较准确, 对于开发中药新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以中药某一种成分 代替全药(全方)的药代学研究,只能说 明活性成分本身的药代学特点,未必能反 映含有此种成分的中药(方药)的药代学 特点。
8
*
中药效应成分血药浓度法 研究单味中药或者复方制剂给药后的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特点。属于血 清药理学范畴。血清药理学认为,中药使 用后产生作用时血清中必定含有真正的活 性成分;此时所收集的血清中可含有作用 成分,可用于药理学研究。
5
*
在应用中血药(药物)浓度法 又分为: ①直接血药浓度法; ②中药效应成分血药浓度法
6
*
直接血药浓度法 与通常西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相同,适 用于已经分离提纯的中药活性成分。目前 应用此类研究技术研究的中药成分已有 160余种以上。例如1990年有人采用UV法 比较银黄口服液与片剂中黄芩苷、绿原酸 的生物利用度,认为前一种制剂的生物利 用度优于后者。1995年有人应用HPLC测定 银黄冲剂中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
*
中药药代动力学 研究方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药理学重要的组 成部分。通过药代学的研究,可以明确中药 (或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及排泄,确立中药药代学的基本参数 (例如房室模型类型,药物吸收及排泄特点, 半衰期等);为中药(方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提供基础研究依据; 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更加丰富传统中医药 学理论。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的实验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一、血药(药物)浓度法 二、生物效应法 三、其他研究方法
3
*
一、血药(药物)浓度法 该为经典的西药研究方 法,主要适用于活性成分 明确的中药研究。
4
*
研究方法包括: 比色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UV/vis)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原子 吸收光度法(AAS);薄层色谱法(TLC); 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D);液-质联用法(LC-MS);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电泳法(CE);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测定 法(EI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TDx)
19
*
三、其他研究方法
包括 证治药动学方法、 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法、 血清药理学法。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