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合集下载

卢梭的教育学观点

卢梭的教育学观点

卢梭的教育学观点

一、卢梭简介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启蒙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作家和音乐家。他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于政治、社会和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卢梭的教育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教育和个体发展方面。

二、卢梭的教育观点概述

卢梭的教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论教育》(Emile)中。他的教育理论具

有以下几个核心特点:

1. 基于自然状态的教育

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而纯洁的。他主张儿童应该在尽量远离社会的环境中成长,亲近大自然,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身心。卢梭强调儿童期的教育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身体、感官和情感,而不是灌输知识。

2. 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卢梭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应过早地对他们进行束缚和规范。卢梭提倡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才能,并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3. 爱的教育和自由约束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严格的纪律和惩罚。他主张教育者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和引导者,用爱和关心来引导他们的成长。卢梭不赞成通过强制和压迫来教育儿童,而是倡导在自由的约束下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

4. 平等教育和社会关怀

卢梭主张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不应因个体差异对教育机会进行排斥。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优秀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卢梭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倡改革社会制度以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卢梭介绍

卢梭介绍
1770年,获得赦免重返巴黎,完成了伟大的自传体 著作《忏悔录》。
1778年7月2日(66岁),在巴黎逝世。他是革命的 先导,却未亲眼看到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
思想观点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 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 仰高于理性。 政治上坚持社会契约论,即人与人的契约构 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 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人 生而自由, 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着脚在大自然中尽情奔跑跳跃,整日和
农民打交道,和教师参加体力劳动,累
了就在松软的泥土上小憩。
教育内容上,抛弃城市贵族少年阅读的文明社会的 历史和各种伦理道德的书籍,因为这些会束缚儿童 发展的思想。
教育方法上,爱弥儿要接受实物教育、直观教育的 方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最后,爱弥儿既有运动员的矫健身手和农民的健康 体魄破,又有哲学家善于思考的头脑,还具备了劳 动的本领和谋生的能力,成为一个不同于城市贵族 青年、身心调和而健康的自然人。
1743年,担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秘书,接触政治。
1749年,他完成关于科学和艺术相悖的论文,立意 新颖,一举成名。
1753年,卢梭发表观点,认为人类在原始社会是平 等和自由的,但被私有制摧残,形成独裁统治,私 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
1756年(44岁),卢梭移居乡村,专心著作:书信体 《新爱洛依丝》(1761),政治论述《社会契约论》 和教育论述《爱弥儿》(1762)。之后被通缉,不 得已流离于各国。

教育家卢梭的简介

教育家卢梭的简介

教育家卢梭的简介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

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代

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

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

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

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

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

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卢梭故事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卢梭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卢梭的一生是风流的,但只

有一个女子陪伴他走完了一生,这个人就是卢梭的妻子黛莱斯瓦瑟。黛莱斯瓦瑟只是一个

卢梭作品资料

卢梭作品资料

卢梭作品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散文

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卢梭的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政治、教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观和政治观

卢梭的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被誉为政治学的经典之一。他认为人类是在社

会契约下组成社会的,主张人类平等自由地享有天赋权利,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授权。他提出了“一切人民都有被迫遵从而非真正自愿参与的契约”的观点,强

调国家的权力应该是由人民来决定的,反对专制统治和一切形式的压迫。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探讨了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主张实现真正的人类平等和幸福需要消除社会等级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教育观和文学作品

卢梭的教育理念也影响深远,他在《论教育》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教育观念,主张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反对机械记忆和刻板的教育方式。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卢梭的文学作品也具有重要意义。《忏悔录》展现了他的内心冲突和思

想发展历程,《新爱洛斯的悲剧》则描绘了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他的文学作品融汇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和关怀。

总结

在卢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类自由平等、政治参与和教育自由的不懈

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通过他的思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并汲取启示,为建设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卢梭怎么读

卢梭怎么读

卢梭怎么读,内容整理如下(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卢梭:lú suō。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简介

卢梭简介
流程概述
• • • • • • 个人简介 故居介绍 人生经历 思想观点 主要著作 名言
• 中文名:让· 雅克· 卢梭,外文名:法语: Jean-Jacques Rousseau国籍:法国出生 地:瑞士日内瓦出生日期:1712年6月28日 (壬辰年)逝世日期:1778年7月2日(戊 戌年)职业: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作 曲家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政治哲学、 音乐、教育、文学公共意志、自尊、性本 善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论科学 与艺术》。
• 卢梭成名后,关于卢梭故居也有过争论。在老城不远处有 一处“卢梭故居”。据说,当年,法国众多大文豪如巴尔 扎克、司汤达、雨果等来日内瓦,瞻仰的都是这处“故 居”。实际上,这处房产是卢梭祖父的住宅,并没有传给 贫困潦倒的钟表匠儿子伊萨克· 卢梭。在日内瓦新区的古 当斯大街也有一处“卢梭故居”。尽管后来这里城市改造 修建了超级市场,但在超级市场最显著位置仍刻上了卢梭 的父亲对他说的爱国名言:让-雅克,爱你的祖国。这里 也不是真正的“卢梭故居”。卢梭出生在老城市政厅附近 的格朗大街40号。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去世,10岁时, 父亲又遭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卢梭。即使 这样,卢梭与有钱的祖父之间也鲜有往来,更不可能继承 祖父的房产。因此,格朗大街40号才是真正的“卢梭故 居”。
•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 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 的好处 。 •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

卢梭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简介

卢梭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简介

三、人民主权学说
三、人民主权学说
在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的法 律思想。 卢梭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所谓社会契约赋 予政治体以生命,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立法的 原则是法的意志的普遍性与法的对象的普遍性。法 律是公意的行为。立法者只能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 人民,这一权力同样是不能剥夺、不可转移的。百度文库
教育思想的简析
当然,卢梭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 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 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培养 “自然人”,反映了其思想偏激的一面,或者说是反社 会的一面。
卢梭的影响力
卢梭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卢梭的政治原则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反映在重要的历史文献当中。 法国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确认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 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可以见到卢梭 思想的痕迹。在1791年宪法中,承认主权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不可剥夺的和不可转移的,“主权属 于国民”。1793年宪法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卢梭的一 系列政治原则。
这些主张在政治上是激进的,在经济发展思想上却是 倒退的。
二、社会契约论
卢梭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17、18世纪流行的 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但他的叙述带有鲜明 的人民性,卢梭把这一点概括为“人民和主权者的同 一”。 卢梭设想的社会契约基本过程是:人们在缔定社会契 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 由于任何一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 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同样的权利,得到自己 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来保 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 和任何个别的人。

卢梭

卢梭

卢梭

一、个人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活经历:

●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性格

耿直不阿,又爱读古籍;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

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

的。卢梭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父亲常与他通宵达

旦地讨论书本中的内容。因此少年卢梭就养成父亲那样倔强性格和嗜读

习惯,初步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

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10岁至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卢梭10岁时,父亲因与一军

官发生冲突而为当局所不容,被迫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失去了家庭,处

于不稳定的生活中。先是舅父送至波塞学些了两三年拉丁文、数学和绘

画,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规学校的学习。但舅父一家的蛮不讲理,

使他难以感到人间的温暖。后来卢梭在各地飘泊,从事各种下层职业,

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不仅自己受到各种磨难,也

亲耳听到了下层贫苦人民对政府官员的咒语,看到了教会的腐败堕落、

政治的黑暗,以及劳动者生活的痛苦和精神的创伤。此后卢梭一直保持

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憎恨。这一时期他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

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为自己创造了作

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742年卢梭30岁时来到巴黎。除短暂的外出之外,卢梭大部分时间都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

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法治要结合德治。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生平

卢梭生平

同时,认为自然教育也必须是自由的教育,要求让儿 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 力求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他用爱弥儿这个虚构的教育对象,表达他教育、塑造 “自然人”的理想,即Hale Waihona Puke Baidu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 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代新人”。
学以致用,行以求知
1、以下是卢梭的代表作的是:( )
A、《理想国》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忏悔录》
本书是卢梭晚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他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 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的五十多年生活经历,讲述 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是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 宣言书,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卢梭的《忏悔录》是一部的因真实而伟大的精神自传。他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 地揭露在世人面前。启示我们懂得光明正大地去享受自己的存在,这是绝对的、甚至 可说是神圣的完美。
3、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 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 百依百顺
3、提出过“自然教育”的教育 家是:
• • • • A、 蔡元培 B、赫尔巴特 C、 卢梭 D、 陶行知
5、提出过以下名言的教育家是:

卢梭

卢梭

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早年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

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卢梭介绍

卢梭介绍

卢梭(1712 一1778 )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关于儿童的观念在人类的儿童观演变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卢梭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握苗助长,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他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

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5 岁,以身体养护为主.第二阶段,从5 岁到12 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第三阶段,从12 岁到15 岁,注重知识的教育;第四阶段,从15 至20 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在教育的第一阶段,卢梭认为应以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儿童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他反对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和道德教育。

卢梭主要政治著作是《民约论》,主要的教育思想著作是《爱弥尔》,而《忏悔录》则是其自己的传记体小说。因此,从《爱弥尔》中,我们可以看到卢梭闪闪发光的教育思想。其中,也蕴涵着他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卢梭

卢梭

然而,由于身分的差异,使我不得不打消对幸福的希望。他请求 离开男爵家。没有想到,尤丽也在爱着他。随着书信的往来,他 们终于冲破社会舆论和法律,真诚地相爱了。但是,他们的自然 而又纯真的爱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尤丽的父亲是一个封建等级 偏见很深的人。他眼中的圣·普乐不过是一个既无门第又无财产, 身分低微的穷书生。他愤怒地打了尤丽,声称今后不准提圣·普 乐的名宇。尤丽和圣·普乐之间的符合自然道德的优美的纯洁的 爱情,与封建的社会道德之间,构成了尖锐冲突。圣·普乐被迫 离开尤丽,外出旅行。在巴黎,他以闻名的评论家的身份担负起 新任务。他在写给尤丽的信中,对巴黎贵族上流社会进行辛辣的 批判,他还到过没有被“文明”开化的岛屿和山区,赞美那里的 美丽的大自然,赞美那里的接近自然状态的人民的纯朴生活和高 尚的道德风尚,表现了卢梭否定贵族文明,主张“返回自然”的 一贯思想,从而使这一爱情题材具有了深广的社会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A. 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义,深刻揭示了封建 意的根深蒂固和它对人们精神的危害 B. 对爱情的热烈讴歌,描写纯洁崇高的爱情 C. 赞颂大自然,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的 影响 D. 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 包含卢梭的主要思想,如教育观点、社会 平等思想等
圣· 普乐的信,终于被尤丽母亲发现,她气极而死。尤丽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幸 福,迫于父亲的压力,和一个年近五十的大贵族德· 伏勒玛结婚。尤丽向丈夫坦 白了过去的恋爱,得到丈夫谅解。他丈夫主动把圣· 普乐请回,担任他们儿子的 家庭教师。尤丽与圣· 普乐日日相见,他们表面上似乎彬彬有礼,相安无事,实 际上,仍然相互爱恋,极力克制内心的感情的波涛。为了屈从社会偏见,忍受 着感情上的痛苦,各自蒙着虚伪的面纱。一日,尤丽为搭救落在水中的儿子, 染病死去。在给圣· 普乐的遗嘱中,她说:“现在我依然对你怀着爱情,过去的 事,虽然坦白了,但不感到耻辱……。”尤丽死后,圣· 普乐愤怒地给她父亲写 了一封信,指责他说:“残酷的父亲,请想一想,您为了自己的偏见而牺牲了 她的幸福。”

卢梭

卢梭

教育理论
• 自然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他 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 性善论:卢梭认为人类生而禀赋着上帝恩 赐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的善良天性。 人的自然本性是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他指出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弃 恶扬善,恢复天性,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 然人。
(5)许多具体主张,如父母须亲自教养子女,反
对束缚婴儿、自然后果法、发现法教学、德育过 程三部曲说、性教育说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有 些甚至开历史之先河。 (6)卢梭教育思想有局限性,如过于强调儿童的需 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 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 来培养自然人,12岁以前不让儿童接触书本。
卢梭
• • • • • 时代背景 生平简介 教育理论 著作简介 评价
• 制作:617
时代背景
• 政治: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封建 统治陷入全面危机,封建专制与资产阶级矛 盾尖锐。 •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日趋发展,工业革命 如火如荼的开展。 • 文化:启蒙思想运动活跃,人们思想观念 逐渐摆脱封建牢笼的束缚,寻求自身的解 放。
作品二
• 主要探究是否存在合 法的政治权威,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 • 一、人们协议订立契 约建立公平社会。 • 二、人生来就是自由 平等的,天赋人权。
作品三
描写一个人从出生到结 婚,到进入社会受教 育的全过程,主张顺 天性,不被世俗所影 响。

让 雅克 卢梭 简介

让 雅克 卢梭 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生平经历

卢梭(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16

岁时离开日内瓦来到都灵流浪,生活无着,饱尝人世的心酸。后经由朋友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与写作,并在她影响下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1742离开华伦夫人来到巴黎之后,卢梭开始自谋生路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并由此结交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与百科全书派成员,与大哲学家狄德罗合编了《百科全书》,成为了巴黎沙龙的宠儿。1749年,他以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获得了第戎科学院一等奖,并一举成名。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追求,保持贫困和独立。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一书。1756年开始了为期6年的隐居生活。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小说《新爱洛绮丝》,猛烈批判与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卢梭声誉日隆。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不但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爱弥儿》一书遭禁,并被多次当众焚毁。

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遍全欧。而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最终成为终生的仇敌。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但不久又回到法国,重新过上了隐居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著作《忏悔录》、《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相继完成。1778年在法国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安葬于巴黎先贤祠。卢梭生前遭人唾弃,穷困潦倒,死后却备极哀荣,受人膜拜。1791年12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及其政治主张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本人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偶像。

卢梭

卢梭

思考卢梭思 想的局限性? 卢梭思想对 我们现代生活 中有哪些影响, 有什么我们学 习的地方?
浪漫主义之父
——卢梭
卢梭的时代是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
卢梭铜像
(日内瓦)
浪漫主义之父——卢梭
一·卢梭生平简介: 二·卢梭思想观点: 三·卢梭给予启示:
一·卢梭生平简介:
卢梭(1712——1778)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 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 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 会契约论》、《爱弥儿》、 《忏悔录》等。
教育思想:
1· “性善论”; 2· 教育归于自然,自然主义 教育思想; 3· 知识教育,主张行以致用, 行以求知; 4· 性的教育,重视男女天性 的差异。
“性善论”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 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 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 把人象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 罪犯,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 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 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 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 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 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 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史 上的巨大变革。
卢 梭 晚 年
1768年8月29日, 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 仆黛莱丝在布戈市结婚, 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 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1778年7月2日,已 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 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 阿蒙农维拉去世(恰与 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 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 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 践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此文是作者参加清华远程教育研究班课程毕业论文之一)

[内容提要]: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是著名的《爱弥儿》。他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施自然教育。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批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强调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提倡培养自然,因而在教育思想上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为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从卢梭开始,教育理论开始进入重视研究儿童的新时期。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天性教育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1712~1778 )处于近代社会转折点上,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长期勤奋的自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对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改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这是极富内在意蕴,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①。

一、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封建王朝的专横统治、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教会势力无孔不入,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再加上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此,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砸碎宗教思想对人的禁锢、取消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自然教育思想” 之思想——“ 归于自然”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①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②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③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④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三、自然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现如今教育改革千头万绪,诸如物质方面的改善,制度方面的变革,思想理论方面的革新等等,虽然其中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解决,而实质上没有做更为深入的探访和宣传。例如儿童观问题看似解决但却并未充分研究其基本理论问题,科学的儿童观还没有成为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内容。种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仍然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频频出现。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片面发展或者因种种原因使儿童失去学习的机会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有必要去正确看待儿童和尊重儿童。

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作为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儿童,按儿童的意愿去做。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有时候父母还采取专制得手段来对待儿童,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究不感兴趣的东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更不会成为什么才什么家。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律来因材施教,而不要强迫儿童。这里,除了家长,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优秀的,特别不能对一些差生抱有任何偏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把儿童看成“儿童”。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很好的揣摩他们的心理,也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入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但是,对于很多家长当他们的正面教育无效时,往往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我是不赞成的。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我们没有必要对儿童高谈道德、法律、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