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合集下载

卢梭名言名句

卢梭名言名句

卢梭名言名句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就像一只渴望飞翔的小鸟,却被关在笼子里,我们明明生下来就拥有自由的权利,但在社会中却总是有各种束缚。

比如工作的压力,让人觉得仿佛被枷锁困住,无法真正自由地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吗?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 哎呀,这就好比教一个孩子走路,不是直接抱着他走到目的地,而是引导他自己迈出脚步去探索。

比如在教育孩子时,比起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不是会让他们收获更大吗?3. “只要谈起国家大事时,人们说‘那与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可以断定国家就算完了。

” 这不就跟一个家庭一样嘛,要是家里的每个人都说“这事和我没关系”,那这个家还能好吗?就像现在有些人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觉得与自己无关,可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好起来呢,你说呢?4.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这就好像给一颗珍贵的宝石涂满了颜料,反而掩盖了它原本的光芒呀!比如真正有品德的人,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来彰显自己,他们本身的品质就是最耀眼的,不是吗?5.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 你想想看啊,时间就像流水,一旦流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不是太可惜了嘛,就像我们明明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提升自己,错过不是很罪过嘛?6.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 这不是很可悲嘛,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主见,只是盲目地听从别人。

像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味服从,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7.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 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一件温暖的外套比一堆钞票更能让人感到温暖。

当有人处于困境时,真心的帮助和关怀比金钱更能让他们走出痛苦,不是吗?我觉得卢梭的这些名言名句真的很深刻地揭示了很多道理,让我们对人生、社会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呀。

卢梭

卢梭
大凡为真理而献身的人,都早已把自己的利益乃至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依靠着他们的汗水、眼泪、辛勤甚至鲜血,人类的文明才得以进步。
卢梭就是这类人中的楷模。
卢梭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1712年出生于瑞士的日内瓦。日内瓦是个古老而富庶的城邦,但它并没有给卢梭带来童年的乐趣。卢梭的生活比较艰辛,自幼漂泊流浪,当过学徒、仆役、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在巴黎曾同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交往,参与了《百科全书》的撰写。
卢梭是一个天生酷爱读书的人。书籍孕育了卢梭别具一格的性格和品质,而这一性格和品质又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著作。作为一个下层社会的穷困的流浪孤儿,他完全靠自学和个人奋斗而奇迹般地磨砺成为才华盖世的思想界巨子。
做学问者,就要能忍受穷困。任何一味贪图金钱的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从没有过因考虑贫富问题而令他心花怒放或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从来不像世人那样看重金钱,甚至也从来不曾把金钱看做多么方便的东西。他觉得金钱本身是毫无用处的,要享受它,必须把它变成别的东西:必须购买,必须讨价还价,必须时常受骗;虽掷千金,难遂所愿。如果一个人非要称心满意不可,那不知要操多少心,惹多少麻烦。你必须结识许多朋友,找代理人,送佣金,东奔西走,伫候佳音,结果往往还是上当。
我从事的工作只有在绝对的隐居中方可进行,这需要长时间的、宁静的沉思默想,这是社交界的喧扰所不允许的。这迫使我有一段时间采用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以后我发现,从那时起,这项工作从未被任何力量所打断。只要有可能,我就在片刻之内,将自己整个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中去,毫不牵强,专心致志。在人们后来迫使我独自一人生活时,我发现,他们为了想使我的处境更惨,而将我隔离开来的举措,反而比我自己还要好地成全了我的希求。
卢梭的心灵充满对真理的热爱,卢梭的人格充满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要是没有这种热爱和关切怎么可能写出这样让人们激动的文字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本论的第一句就向世人坦白了他的写作动因:

卢梭介绍.

卢梭介绍.

朴素派 (原始主义) Primitivism 1890 背景 ︰朴素派画家一词的由来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出现 的所谓 「星期日画家」(Sunday Painters), 另一 别名即为「素人画家」。由于19世纪晚期社会生 活形态的变迁,画家个性的主张 与社会性往往分 裂为二,不能互相适应,于是「朴素派」 画家便 在这种情形下产生, 他们的出现有如一种自然产 生的缓冲作用。此一流派 事 实上不能冠以派别的 名称,因为他们并无特定的组织或 共通的主张, 完全是个自独立作画。 特色 ︰朴素派的作品有相同的倾向:单纯、朴素。 朴素 主义的画家们所作的画,大都描写细密;而此派 画家的写实则是基于内心要求的写实,将梦与现 实揉而为一。
朴素艺术的旗手 --亨利 卢梭 Henri Rousseau (1844~1910)
亨利 盧梭 Henri Rousseau
(44~1940)
卢梭幼年家境并不富裕,1871年进入巴黎市政府海关处担任收税员,而终其一生, 就是担任这个安份的公务员;他的闲暇嗜好,就是创作绘画,曾经获准在罗浮宫 美术馆临摹。曾经参加官方的沙龙展,却未曾入选;但他仍自得其乐的不断创作。 卢梭于 1855 年从巴黎一所收费站中退休后,始全力作画,因此博得“关税员” 的称号。别人常把他归为“原始的”、“素人的”、“周日画家”之列,他却光 明正大地认为自己是不折不古的专业画家。 1891年起常至植物园观赏温室里的热带景物,创作了许多充满幻想式的作品, 如“睡眠中的吉普赛女郎”、“梦”等,1893年退休之后,生活清苦,却全心投 入绘画创作;他充满想象的作品,却获得了诗人的赞赏及毕加索等前卫画家所推 崇。 卢梭画的主题包罗万象,除了巴黎市郊,还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丽的 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异国情调的大幅幻想式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常 逛巴黎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所激发出来的。 卢梭创作热衷于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他的艺术很难归到哪一派,但他的画 法属超现实主义。他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 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天真烂漫,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

卢梭十大名言名句

卢梭十大名言名句

卢梭十大名言名句
1、不要使你的生命屈从于穷困和失望的念头,不要屈辱地把你的生命交给外人摆布。

——卢梭
2、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卢梭
3、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卢梭
4、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卢梭
5、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卢梭
6、性格软弱,至多只能做到不犯罪恶,如果还要侈谈高尚的美德,那就是狂妄和大胆了。

——卢梭
7、卢梭说:“充满无法统御的自由之精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战胜。

在这种精神之前,名誉、财产甚至名声,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

——卢梭
8、忍耐是苦涩,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卢梭
9、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卢梭
10、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

——法·卢梭。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

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法治要结合德治。

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的故事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卢梭的生平与著作

卢梭的生平与著作

卢梭的生平与著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独树一帜的政治思想家,激进民主主义者,近代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他于1712年6月8日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幼年丧母。

10岁时,其父因与他人发生纠纷离家出走。

1728年,他因不堪虚待而逃离故乡日内瓦,过起了流浪生活。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

1749年,以《论科学与艺术》应征法国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并获得头奖,后又应达朗贝尔之邀,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

1754年,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再次参与第戎学院的征文。

随后的著作有《新爱洛漪丝》(1761)、《爱弥儿》《社会契约论》(1762)、晚年写成《忏悔录》。

此外,他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瓦瑟结婚。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恰与伏尔泰在一年去世)。

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

卢梭的生平

卢梭的生平

卢梭生平卢梭(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且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从小由姑母抚养,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发生争执,卢梭的父亲离开了,留下年仅10岁的小卢梭。

卢梭被寄居在舅父家,托付给姨妈照管,在此期间卢梭读过两年书。

● 1727年在零件刻缕师那当学徒,受到奴役。

也因偷窃经常挨打受骂。

● 1728年被华伦夫人收留。

1728年由于游玩误了时辰,城门关上了,他害怕回去后会遭到挨打,未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后被华伦夫人收留。

1740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一直颠沛流离,受过教育,学会作曲,做过仆从、家庭教师、秘书等等,但始终籍籍无名。

● 直至1750年,这也是卢梭生平转折的一年,他参加全国论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的哲学家的生涯也因此开始了,声誉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

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觉得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

他开始胡思乱想。

● 1756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与瓦瑟迁往退隐庐,告别了巴黎,在乡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他一边倾慕着瑟瑞斯,一边又开始了对乌德托夫人的热恋。

也正是因为乌德托夫人之缘故,卢梭怀疑狄德罗从中毁掉他的名声(即将平时告知的秘密传给他人),于是与他绝交。

他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他离开了退隐庐,住到了卢森堡元帅家,受到卢森堡夫妇的保护。

●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也就是《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发表,这两本书给卢梭招致了严重的后果,他本人被谴责,书被查禁和焚烧,为逃避当局的逮捕,卢梭从此逃出巴黎,之后四处逃亡,几近举世共弃。

卢梭生平

卢梭生平

1.自然教育 2.知识教育 3.游戏教育 4.美育教育 5.女子教育 6.教师的艺术
自然教育
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 他的教师是“自然”。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 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 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 进行研究,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心。他照料着 孩子,他观察他,追随他。象穆斯林在上弦到来的时 候守侯月亮上升的时刻那样,他极其留心地守侯着他 微弱的智力所显露的一道光芒。”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可是教 育孩子不能够急于求成,要让孩子自然成长,自己积 累经验。
卢梭对男女差别的基本看法是:一个是积极主动和身强力壮的,而 另一个则是消极被动和身体柔弱的。他认为女子虽显得弱,但也可支配 强者;她们是孩子们和父亲之间的纽带;生儿育女、帮助和体贴丈夫是 她们应尽的自然义务。她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是她们只能学习适 合于她们学习的东西。 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 但更倾向于灵巧的目的。为此,她不可整天坐着不动、娇生惯养,而应 当尽情游戏,免除过分的束缚。这对于以后生育健壮的孩子和获得良好 的身段是有益的。卢梭还安排女子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等,使之声音 动人、身材灵巧、风度优雅并具有思考的习惯,以便更好地愉悦家人、 教育子女,而不是为了参加社交活动。女子的治家能力是她尽相夫育子 卢梭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总倾向是保守的。小家碧玉、贤妻良母是其教育的 的天职所不可缺少的。 目标。尽管如此,这对于当时贵族妇女不事家务、奢侈放荡的风气来说, 也不啻是一种反叛了。 卢梭理想中的女子不仅是女工的能手,而且是管理、调度、安排全家 生活、使全家人亲密相处的能人。不过,她最好不进菜园和厨房。卢梭 还不赞成女孩学习更深的知识,因为她们没有相当精细的头脑和集中的 注意力去研究严密的科学。

卢梭

卢梭
12-1778年) 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法国启蒙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出身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从幼年时就开始了流浪生活,是自学成才的典范。1742年他迁至巴黎后,曾在短期内(1743-1744年)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重返巴黎后,与狄德罗及当时其他著名的知识分子过往甚密。在狄德罗的鼓励下,1749年他参加了第戎学院的短论竞赛,他以《论科学和艺术》获一等奖,并一举成名。他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为《百科全书》编写了全部音乐条目。卢梭个性异常过敏,人称偏执狂,在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中四面树敌,1756年他从巴黎移居农村后,与狄德罗彻底决裂。1762年,他的《爱弥尔》和《社会契约论》在法国被列为禁书,使他不得不逃离法国,在普鲁士、瑞士、英国等地寻找避难所。为了反击迫害,卢梭在1764-1770年间撰写了自传《忏悔录》,这是一部自我解剖的杰作。后来又写了续篇《对话录》(1772-1776年)和《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1776-1778年)。纵观卢梭一生,他到过不同的国家,曾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体验过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使他的思想十分丰富,其许多重要著作成为西方社会和政治史的转折点。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集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文学家、植物学家、政治思想家于一身,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对他的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明显变化。18世纪他是启蒙运动的“捣乱分子”,在对进步概念提出挑战时又否认现状的合理性。19世纪他又常被看作是法国大革命的鼓动者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奠基人。20世纪他经常被誉为民主传统的缔造者或被污为极权主义的先驱。因此,卢梭应被看作西方历史上最复杂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之后,还有《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新爱络绮思》等。

教育家卢梭是谁

教育家卢梭是谁

教育家卢梭是谁卢梭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生平简介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

卢梭怎么死的

卢梭怎么死的

卢梭怎么死的卢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还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启蒙思想是人类的瑰宝,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卢梭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一生可谓传奇至极,从十余岁就开始流浪,被华伦夫人一步步提拔保护,走进了上流社会,卢梭的思想著作受到认可,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与当时的文学巨匠思想家哲学家们开始都是不错的朋友关系,但随着思想的深入交流,分歧和争执越来越大,最终成了敌对的阵营。

卢梭的后二十年一直都是在敌对阵营的打压中生活的,最后他甚至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所以卢梭的凄苦有目共睹。

他原本就患有先天性的膀胱畸形,生活中的折磨和迫害最终使他的了逼害性心理分裂症,临死之前被马车撞到,还被恶犬扑咬,当他走回屋子后由尿毒症引发的并发症夺去了卢梭的生命,当然也有人认为卢梭卢梭是自杀而死的。

逝者已矣,历史无法倒回还给伟人一个安乐晚年。

卢梭的爱情故事卢梭出生瑞士日内瓦,从小就开始孤苦无依的生活,再后来的漂泊中卢梭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卢梭一生的女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个便是华伦夫人、杜黛陶夫人和他的妻子黛莱斯瓦瑟。

卢梭的爱情故事与卢梭的一生起伏思想著作等都是息息相关的。

卢梭最开始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流浪儿,当遇到华伦夫人时,卢梭的爱情中第一段主要的经历便开始。

由于华伦夫人对于卢梭是一种教导的姿态,所以卢梭对待华伦夫人总是毕恭毕敬,其中含有对师长的敬畏。

华伦夫人对卢梭的资助同样让卢梭心中感动,但是年龄与身份的不对等终于导致了二人爱情的失败。

卢梭的爱情中第二段主要的经历便是卢梭唯一的妻子黛莱斯瓦瑟,卢梭享年六十六岁而他的妻子整整陪伴了他三十三年,和卢梭共生下五个孩子,但卢梭为了保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让妻子将先后将五个孩子全部送到育婴堂。

卢梭是亏欠他的妻子的,在与妻子生活的前二十三年里他始终没有给妻子一个名分,直到自己五十六岁时才为妻子补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也许卢梭从来没有爱过妻子,在于黛莱斯瓦瑟生活的时间里还与杜黛陶夫人暧昧不清,这便是第三段卢梭的爱情,卢梭与杜黛陶夫人的恋爱如火一般炽烈,于是有了那本著作《新爱洛绮丝》。

卢梭经典语录

卢梭经典语录

卢梭经典语录
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例子:就像一只渴望飞翔的鸟儿,被关在了小小的笼子里,我们明明生来是自由的呀,可为啥到处都是束缚呢?
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例子:这就好比给人一条鱼不如教他怎么钓鱼,让他自己去探寻真理不是更棒吗?
3.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例子:金钱就像是打开自由之门的钥匙呀,没有它很多时候还真不行呢!
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例子:时间多宝贵呀,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浪费它不就是在犯罪嘛!
5.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例子:一味地盲从不就像个没有思想的木偶吗,这怎么能算是美德呢?
6. “只要人们不服从而能不受惩罚,人们就会不听话。

”例子:你想想看,要是不听话也没啥后果,那谁还会乖乖听话呀!
7.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例子:德行就该是纯粹的呀,就像清水一样,装饰不就像是给它加了杂质嘛!
8.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例子:可不是嘛,就像我们总怪这怪那,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呀!
9.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例子:这就好像给田地种上庄稼,就不会长杂草啦,多有道理呀!
10. “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例子:年轻时积累就像在蓄水,老了再去运用不就像开闸放水嘛,多形象呀!
我觉得卢梭的这些经典语录真的很深刻,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和社会呀!。

卢梭

卢梭

圣· 普乐的信,终于被尤丽母亲发现,她气极而死。尤丽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幸 福,迫于父亲的压力,和一个年近五十的大贵族德· 伏勒玛结婚。尤丽向丈夫坦 白了过去的恋爱,得到丈夫谅解。他丈夫主动把圣· 普乐请回,担任他们儿子的 家庭教师。尤丽与圣· 普乐日日相见,他们表面上似乎彬彬有礼,相安无事,实 际上,仍然相互爱恋,极力克制内心的感情的波涛。为了屈从社会偏见,忍受 着感情上的痛苦,各自蒙着虚伪的面纱。一日,尤丽为搭救落在水中的儿子, 染病死去。在给圣· 普乐的遗嘱中,她说:“现在我依然对你怀着爱情,过去的 事,虽然坦白了,但不感到耻辱……。”尤丽死后,圣· 普乐愤怒地给她父亲写 了一封信,指责他说:“残酷的父亲,请想一想,您为了自己的偏见而牺牲了 她的幸福。”
卢梭
一.生平与创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 文学家。
1.1712年6月28 日,出生于日内瓦,母去世,有姑母抚养 2.1727年,在零件刻镂师那当学徒,1728年华伦夫人收留他 3.18 世纪30 年代初,自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明了记谱 法 4.1750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出《论科学与人生》,一举成 名,风俗的堕落和文明进步的关系;1752年《乡村卜师》大 获成功;1755年《论不平等的根源》对私有制提出疑问 5.1756年,与百科全书派产生矛盾,住到“退隐居” 6.1761年,发表《新爱洛依丝》获得巨大成功 7.1762年,出版《社会契约论》论述了专制、最高权力和法律、 政府及其形式、特殊建制,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影 响了以后的民主政体 8.1762年,发表《爱弥儿》,论述了儿童教育,主张让孩子自 由发展
故事情节
圣· 普乐是一个敏感、渊博、俊美的平民知识分子。贵族小 姐尤丽的母亲发现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主动聘请他 为尤丽的家庭教师。圣· 普乐最初对教育聪明而又温柔的 姑娘非常自信,没想到会有感情上的波澜。不久,他就不 由自主地陷入恋爱的苦恼之中。平民的身分不准许他向贵 族小姐求婚,他只能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热烈的爱情。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是他的特别纪念日,让我们看看卢梭人生的12个第一的故事。

1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

2 卢梭母亲因生他难产于7月7日逝世。

去世。

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

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

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3 卢梭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4 卢梭12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5 1728年3月14日,15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其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关注和爱护。

6 1742年卢梭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7 1750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法国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从而一举成名。

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因而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巴黎名人。

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让 雅克 卢梭 简介

让 雅克 卢梭 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生平经历卢梭(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

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

16岁时离开日内瓦来到都灵流浪,生活无着,饱尝人世的心酸。

后经由朋友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与写作,并在她影响下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1742离开华伦夫人来到巴黎之后,卢梭开始自谋生路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并由此结交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与百科全书派成员,与大哲学家狄德罗合编了《百科全书》,成为了巴黎沙龙的宠儿。

1749年,他以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获得了第戎科学院一等奖,并一举成名。

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追求,保持贫困和独立。

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

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一书。

1756年开始了为期6年的隐居生活。

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

1761年,发表小说《新爱洛绮丝》,猛烈批判与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卢梭声誉日隆。

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不但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爱弥儿》一书遭禁,并被多次当众焚毁。

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

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遍全欧。

而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最终成为终生的仇敌。

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但不久又回到法国,重新过上了隐居生活。

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

著作《忏悔录》、《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相继完成。

1778年在法国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

卢梭

卢梭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的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直接思想武器和战斗旗帜。

卢梭虽然是启蒙运动的一员,但是当其他启蒙思想家为理性、文明和进步高唱赞歌之时,他却敏锐的意识到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从更深的层次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冷峻的沉思。

不仅如此,卢梭为克服不平等现象而提出的共和国理想亦对后世产生了不同方面的深刻影响。

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流亡的法国新教徒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几天后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位钟表匠,在卢梭10岁时因与人发生诉讼纠纷而离家出走,他从此便失去了家庭的教养和温暖,走上了流浪的人生旅途。

恶劣的环境使卢梭沾染了许多恶习,也使他了解到了民众的疾苦。

他当过乞丐、学徒、仆役和管家,在20岁左右才开始涉猎各个门类的知识,阅读了贝尔、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著作。

1742年卢梭来到了巴黎,先后结识了孔狄亚克和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成为启蒙运动阵营的重要成员。

1749年初他开始为狄德罗、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辞条。

同年,卢梭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了第戎科学院征文奖,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文明对立的思想,1755年他的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出版,进一步发挥了有关的理论。

卢梭由此蜚声文坛,成为法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也因此与启蒙思想家们发生了矛盾,以至于人们常常不把他看作是启蒙运动的成员。

1761年至l1762年,卢梭接连发表了《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或论教育》等三部著作。

晚年又写出了《山中书简》、《忏悔录》、《对话录——卢梭论让·雅克》和《漫步遐想录》等自传性著作,记载了他一生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轨迹,表达了他晚年因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对人生的特殊理解和感悟。

1778年7月8日,卢梭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

卢梭

卢梭

生平
• 中年
•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 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 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 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 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 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 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 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 式),具有浪漫激情。 •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 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 由,就刻意回避,遇到普遍的谴责。《乡村占卜者》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 梭从中获益很少。 •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 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 休谟,其主要原因是 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简介
•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 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 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 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 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新爱洛漪丝》、《植物学 通信》等
生平
• 早年
•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 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 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捍卫正义与向 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 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他有一个兄 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 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 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 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 缉流亡国外。 •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卢梭

卢梭

卢 梭 晚 年
1768年8月29日, 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 仆黛莱丝在布戈市结婚, 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 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1778年7月2日,已 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 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 阿蒙农维拉去世(恰与 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 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 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 践踏。
二·卢梭思想观点:
归于自然
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 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因此, 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 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 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 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 年龄特征而实施。他批评封建教 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 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 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因此,他 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 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知识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 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 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 用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 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 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 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 共同活动之中。
性的教育
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 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 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 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 能够“行为端正”。 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 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 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 重视男女天性差异,对于男 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 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 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
卢 梭 早 年
生于瑞士日内瓦,母 亲早逝,父亲是钟表匠,家 境贫寒,没受过系统的学校 教育,16岁起就过着流浪生 活,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当 过仆役、书记员、家庭教师 和乐谱抄写员等。复杂的工 作经历和长期的流浪生活, 使他获得了广泛的阅历,他 的知识也很渊博,再加上他 的刻苦自学,为他后来的成 就奠定了基础。

卢梭的消极教育名词解释

卢梭的消极教育名词解释

卢梭的消极教育名词解释摘要:一、卢梭及其消极教育理念的背景介绍二、消极教育的定义和内涵三、消极教育的核心原则与应用方法四、消极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案例五、消极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正文: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

他的消极教育理念源于其对自然、人性及社会制度的深入思考。

消极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以培养独立、自主、有担当的个体。

消极教育并非放任不管,而是相对于传统的积极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

积极教育强调对儿童的规范和塑造,试图将社会价值观、道德规范强加于孩子,使其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好孩子”。

而消极教育则主张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索、体验,从而激发内在的潜能。

消极教育的核心原则包括:1.尊重儿童天性:认为孩子天生具有善良、好奇、求知等品质,教育者应予以充分理解和尊重。

2.顺其自然:不过分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经历必要的挫折,培养自主应对问题的能力。

3.重视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倡导家庭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关爱,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消极教育的应用方法包括:1.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2.鼓励自主学习: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责任感: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4.尊重个性:不盲目攀比,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节奏。

消极教育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消极教育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卢梭的消极教育理念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路径。

卢梭

卢梭

Thank you
使其 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 炼,使提供感官的身体健康强壮。
●第三卷:青年期的教育,(12——15) 主要论述儿童的智育教育,包括文化知识
而学习和劳动教育。
●第四卷:青春期的教育(15——20) 主要任务: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善良的
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核心是博爱,要 爱一切人。
人生三步曲
• 第一阶段(1712——1742)
出生——10岁 聪颖早慧 敏而好学 10岁——30岁 博览群书
• 第二阶段(1742——1762)
30岁——37岁 思想积淀期 37岁——50岁 思想大爆发
• 第三阶段(1762——1778)
第二阶段(1742——1762)
1749《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175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61《新爱洛依丝》 1762《社会契约论》
我将我的作品托付给你保管,让它传到一个较好的 下一代手中,他们将从我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既无怨恨, 也不欺骗别人的人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如果我的作品 落入怨恨我的人的丰中,而将它毁灭或删改,我也不 会在意的,因为我遵从我主的公正,遵循我主的意志。
散步之一:叙说写作目的,描述写作时的精神状况 散步之二:独步巴黎近郊,巧遇意外事故,抒发昏迷与苏醒 散步之三:写尽平生经历,论及精神改良与宗教信仰 散步之四:真话与谎言 散步之五:写尽圣皮埃尔岛风情,体验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的
●第五卷 :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主要论述了这一阶段中的知识学习和 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文化知识的学习
★ 学习的动机 :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 学习的内容: 两个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此文是作者参加清华远程教育研究班课程毕业论文之一)[内容提要]: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是著名的《爱弥儿》。

他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施自然教育。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批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强调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提倡培养自然,因而在教育思想上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为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从卢梭开始,教育理论开始进入重视研究儿童的新时期。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天性教育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1712~1778 )处于近代社会转折点上,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他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长期勤奋的自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

这些作品对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改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

这是极富内在意蕴,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①。

一、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封建王朝的专横统治、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教会势力无孔不入,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再加上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此,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砸碎宗教思想对人的禁锢、取消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

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自然教育思想” 之思想——“ 归于自然”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

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它的主要理论:(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

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①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②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③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④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三、自然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现如今教育改革千头万绪,诸如物质方面的改善,制度方面的变革,思想理论方面的革新等等,虽然其中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解决,而实质上没有做更为深入的探访和宣传。

例如儿童观问题看似解决但却并未充分研究其基本理论问题,科学的儿童观还没有成为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内容。

种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仍然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频频出现。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片面发展或者因种种原因使儿童失去学习的机会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有必要去正确看待儿童和尊重儿童。

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

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

作为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儿童,按儿童的意愿去做。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

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

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

有时候父母还采取专制得手段来对待儿童,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究不感兴趣的东西。

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更不会成为什么才什么家。

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律来因材施教,而不要强迫儿童。

这里,除了家长,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优秀的,特别不能对一些差生抱有任何偏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把儿童看成“儿童”。

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很好的揣摩他们的心理,也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入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

但是,对于很多家长当他们的正面教育无效时,往往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我是不赞成的。

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

我们没有必要对儿童高谈道德、法律、准则,只有他们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中接受了经验教训,才会有所认识和改变。

例如,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

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玩具时,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他心爱的玩具。

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

我想这比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要有效的多。

但必须提醒的是父母必须掌握一定的度。

另外,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条件下的“直观教育”。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本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来扩展知识范围。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被长期关置在家里,不少长期娇生惯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很难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也不能够真正了解书中的含义,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针对城里的孩子的浪费现象,我们可以把他们安排到贫困地区去暑期实践,让他们自己切身去感受农村孩子的生活,得出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又例如,他们不爱劳动,我们可以让他们去郊区为老农摘棉花,让他们知道劳动的价值并热爱劳动,同时更加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更加爱他们的父母。

我认为像这样的社会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归自然”,自己去学习和锻炼,如此所得的收获将收益非浅。

因此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四、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局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当时有尖锐批判的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就是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教育思想无处不体现着以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为基础的思想精髓,“在科学的心理产生以前,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③,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由于这样,卢梭成为发展心理学之父④。

然而,应当指出,由于卢梭本人思想的激进,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自然教育思想中难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

例如: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又如: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再如,他完全否定课堂教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们应当历史地、客观地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读卢梭《爱弥儿》有感【摘要】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中集体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思想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和启示。

【关键词】天性自然人自然教育思想【作者】教育技术学院林子涵0610220030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的天性,反对压抑和摧残儿童的天性,号召“回归自然”。

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一个教育的新时代,而且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天性”和“回归自然”理论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对人的看法是自然哲学的观点。

他的天性至善和归于自然理论,体现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应脱离人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率性发展。

以卢梭的解释,不但因为天性之善,教育应顺应天性的自然发展,而且就教育效果看也是上乘的。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心灵是纯洁的,要把糜烂的社会救起,便须使人率性发展,去掉社会的摧残戕害。

他肯定了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着良心,理性和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