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一、引言
高中历史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技、战争、贸易等。构建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提高历史素养。
二、知识体系框架图
1、古代史
1)古代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
2)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等文明。
3)古代中国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2、中世纪史
1)中世纪欧洲:包括封建制度、教会、城堡等。
2)中世纪亚洲:包括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3)中世纪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土著文明等。
3、现代史
1)早期现代欧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早期现代亚洲:包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日本等。
3)早期现代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独立运动等。
4)世界大战:包括一战、二战等。
4、当代史
1)冷战时期:包括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全球化时期: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
3)当代亚洲: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日本泡沫经济等。
4)当代非洲和美洲:包括非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政治改革等。
三、结语
以上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通过这个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涉及
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因此,学习历史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课程,其中必修一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部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应用,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各位同学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1. 周朝制度
周朝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稳定的一个王朝,它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政治形势长期奠定了基础。周朝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它分为天子、诸侯和夷狄三个等级,天子位于最高,掌握着权力核心,而诸侯和夷狄则分别代表了封建贵族和殖民地领导者。
2. 秦朝政治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整合国土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个政府的实行是由秦始皇领导的。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法家”,并采用“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和“试细法”的方式来
实现集权。这个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国家强大、富裕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3. 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变化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盛行的草书和草地畜牧业制度。同时,新的农业制度也出现了,如节田制和均输田制,这些制度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唐代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时期,这些科技进步现在仍受到我们的关注。
二、世界古代史
1. 希腊文明
在世界古代史中,希腊是一个文明的瑰宝,它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的文明包括哲学、政治、艺术、文学和科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腊神话。希腊人的思想观念和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从之前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旧课标”)到现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历了从知识传授教育向能力培养教育的转变。下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
对高中历史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
旧课标和新课标都有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但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历
史概念更加深入细致、系统完整;历史学科方法论则更加强调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将历史概念体系分为“世界历史史学概念”、“中国历史概念”和“中外历史
概念”,并将其与知识体系、能力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一一对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教
育教学体系。同时,新课标还在历史学科方法论上,有意识地强调了思辨性、创新性和实
践性。例如,新课标对史料和史学理论的要求更为严格,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
的手段,培养了学生全面、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变化。新课标放弃了过
分重视时间线和背诵性知识点,而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同时,新课标将历史
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分为第一至第四层,旨在让学生有一个更系统、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方法的重视程度也高于旧课标。在实践性能力方面,新
课标从知识、能力、价值并举的角度,更加突出了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例如,新
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史学思维和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收集史料,培养学生规范的论文写作能力等等。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古 希 腊 罗 马 的 政 治 文 明
专 题 七
近 代 西 方 民 主 政 治 的 确 立 与 发 展
一 代议制的确立和 完善
“光荣革命” 限制王权的法案 “小密室”的演变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年轻美国的窘境 制约权利、平衡利益的宪法 从“邦联”到“联邦” 两党制的雏形 震荡中的法国 “一票共和” 脆弱的德国民主
♦ 现代化理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 ♦ 现代化 ♦ 使命 ♦ ♦ ♦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
历史 全球史观 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
历史专题选择历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
♦ 1.与社会进步联系 ♦ 2.适应时代需要 ♦ 3.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相联系 ♦ 4. 及时反映历史学新趋势和新成果
必修课程的目标:
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 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 界的内在联系; 界的内在联系; 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 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 决问题。 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 精神,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精神,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完整)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体系、知识线索、命题思路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体系/知识线索/命题思路
思路一: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多元特征的形成(第1课)
1、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产生。
2、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3、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扩展与文明交流(第2课)
1、古代文明的扩展推动了大帝国的形成,推动了武力扩张下的文明交流。
2、和平交往下的文明交流:技术交流、文学艺术交流、字母文字交流、经贸往来。
三、中古时期古代各文明呈现不同发展特点、趋势(第3、4、5课)
1、中古时期的西欧: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地方割据,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王权经历了由软弱到逐渐加强的过程,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城市逐渐兴起,城市自治运动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现代大学诞生,孕育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基督教会在精神文化上一统天下。
2、中古时期东欧地区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信奉东正教,封建制度持续强化)
3、中古时期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地处大洲交界,既得借鉴东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独特的伊斯兰文明,又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4、中古时期南亚地区先后兴起的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分别以印度教、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
5、中古时期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成为亚洲儒家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中古时期的非洲地区,对外贸易在其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为主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1840年
二、宏观概括:“古代中国”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属于大陆农耕文明(与古希腊海洋工商文明形成对比),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在东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的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并未自主实现从古代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近代时期,传统文明衰落,现代时期逐渐走向复兴。
2、政治(上层建筑):【君主制】——先秦“王政”时期(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专制帝制结束。但“大一统”成为中国文明的重大遗产并影响至今。必修Ⅰ专题一+汉武帝(三个必修模块)
3、经济(经济基础):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必修Ⅱ专题一
4、文化(意识形态):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未能形成民主思想体系;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科技文艺。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合集
高中历史知识点合集
第一章:古代史
1.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并逐渐从狩猎采集社会发展成定居农耕社会。
2.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周朝的建立:周武王发动了商周战争,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4.九州古国:东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豫州、雍州、凉州。
第二章:近代史
1.中国近代史的三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这些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与日本爆发的一场战争,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暴露了中国的薄弱之处。
3.辛亥革命: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4.中共成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第三章:现代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盟军击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并在战后建立了联合国,推动了全球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3.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时间的冷战。
4.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标
志着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的阶段。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开放:1978年,中国推行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开经济,引入市场
机制,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
公有制基础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必修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历史高考知识点列表
历史高考知识点列表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1. 旧石器时代
2. 新石器时代
3.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4. 文明的东西方传播与交流
5. 奴隶社会的出现与特点
6. 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7.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8. 商朝与西周的兴起与发展
9. 秦朝与汉朝的兴起与发展
10. 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11. 唐朝与宋朝的政治与文化成就
12. 元代的政治与文化特点
13. 明朝与清朝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1. 早期文明的形成与特点
2. 欧洲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衰落
3. 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4. 中东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5. 北非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6. 美洲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7. 亚洲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
1.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2.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 中国古代商业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4. 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5. 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6. 中国古代科技传播与交流
四、中国古代政治与制度演变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 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3.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4. 分封制度的实施与演变
5.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制度的演变
6. 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8. 社会等级制度的变迁与影响
五、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
1. 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发展与流派
2. 文人墨客与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3. 书院与儒家教育的兴盛与影响
4. 佛教与道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5. 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它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和演变。本文将对高中历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史
1. 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逐渐从采集、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的生产方式,这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诞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朝代,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是最早的有国家制度的朝代,周代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相继涌现。
3. 秦汉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创立的统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4.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同时也是文化艺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对文化艺术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5.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理想的封建社会之一,宋代的科技、文化都有较大的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创立的一个朝代,其间蒙古族把中国制度融入自己的政治体系,对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间发生了明末农民起义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四个部分,依次介绍了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本文将分别对这四个部分的知识体系进行阐述。
一、古代史
古代史是指从人类文明出现到中世纪之间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和文化史等方面。中国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中华文化的发展、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世界史主要包括各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战争和贸易等方面;文化史则主要是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圈的文化遗产、传统和习俗等方面。
古代史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文明和文化遗产。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史、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等。
2.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的组成、政治制度、官制等方面。
3.古代经济和商业。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经济的发展史、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等方面。
4.古代科技和军事。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军事制度和战争等方面。
二、中世纪史
中世纪史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中的黑暗时期,但也有许多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中世
纪史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世纪社会和政治制度。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宗教制度、城市制度和社会分层等方面。
2.中世纪经济和商业。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中世纪经济的发展史、手工业、商业和货币等方面。
3.中世纪文化和宗教。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史、文化遗产、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高中历史《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专题知识体系归纳整理【提纲】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
国家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和共和制是集中主要形式。
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二)、商朝
内外服制
(三)、西周
1、贵族等级分封体制
内容: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
周天子鱼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
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4、等级分封政体的特征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整体的基本特征。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政治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秦朝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
的高潮(1895~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
中国历史经
济
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列强侵入内地,中国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
60、70年代在外资、洋务企
业刺激、诱导下,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生。
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
“断发易服”序幕。轮船、
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
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
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
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
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
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
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
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
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①
原因:辛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
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竞相投资机
器工业;群众性反帝斗争推动;欧
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
侵略,有客观有利条件。②表现:
纺织、面粉发展较快,涌现张謇等
著名实业家。2.社会生活:改阳
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
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政
治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为挽救内忧外患的危机,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
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
事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
军和举办新式教育、留学教
育,培养实用人才等。运动
没有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
生。
1.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
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落
后性使其难免失败;孙中山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中国
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
领,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912
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
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
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
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
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
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
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陷入困境。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
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
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
化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
藩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
自强”,强调以儒家纲常名
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
本,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近
代科学技术,仿效其教育、
赋税等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
日下的清王朝。
2.同时,知识分子中产生早
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
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
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等。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
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0世纪初,以孙中山等资产
阶级革命派,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
地权)”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
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
既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无彻底的
土地纲领,注定其不能彻底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
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
义。2.对运动的评价。进步性:
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
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
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和科学
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
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对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
定否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