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
者:马门列夫马龙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 ,表面上说的是“苏联模式”,实际上说的是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不过,不便明说,采取了“春秋笔法”而已。
1,如此“全面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断创新,把我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所有这些,构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告别革命,突破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讲“初级阶段”,抽象讲发展,抽象讲民主,不讲生产方式的经济过渡,不讲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过渡,突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论”,打破“僵化”“教条”,突破马列毛主义的基本理论;“突破”第三世界,和资本主义接轨,融入霸权主义的全球化;突破所有制的变革,在“民生”和“分配”上“大做文章”;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现资本主义完全市场化;突破无产阶级专政,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化”。
所有这些,构成“全面突破”!2,“全面突破”的理论朔源——布哈林的路线“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所实行的国内政策,“一般来说不是推行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而是相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巩固整个社会的路线,就是反对分裂社会的路线”,即“拥护国内和平” 的路线。
(《布哈林文选》)”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既不能主观加剧,也不能主观缓和,无非是或者是公开承认因势利导,或者是极力掩盖阶级斗争,也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别有用心地瓦解人民的革命斗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
固
平台I
马龙 在中 央 闪 共中 党校的 学习 报》 《 时 发表文 认为, 于中 特色社 义与 章 关 国 会主 苏 模式 则区 主 表 联 的原 别, 要 现在以 个 面: 一. 对 会主义 会的 级 下几 方 第 在 待社 社 阶 斗 和如 建 会的问 上, 国 社会 与苏 模式 原则 争 何构 新社 题 中 特色 主义 联 存在 区别。 第 二. 待商品 场和 主义的 题上, 特色 在对 市 资本 问 中国 社会主义 苏联 与 模式存 在原则 区 第 在 观上是 “ 思想 坚持“ 家至 ( 质是“ 本” 别。 三, 发展 坚持 民本” 还是 国 上”实 君 思 想) 坚持 发展, 唯 论” 这是中 特色 主义与 模式 , 是 科学 还是“ 意志 发展, 国 社会 苏联 存
在的 一原 别。 另 则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义 的 与 原 苏 则 联 区 模 别 式
主
有 同志 问 , 什 么 在 中国 和 社 会 主 义 中 间非 得 加 “ 色 ” 个 字 ? 叫 中 国社 会 主 义 为 特 两 就 不就 得 了吗 ? 不 久 ,北 京 目报 》 登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院 长 秦 宣 的 文 章认 前 《 刊 为 , “ 色 ” 字源 干 我们 近 3 加 特 两 0年 的 表 述 。 色 不 同于 特 点 , 不 同于 国情 。因 为特 点 特 也 也好 , 国情 也 罢 , 价 值 判 断 上 , 是 中 性 概 念 , 的坏 的 全 在 里 面 。 在 都 好 比如 , 国 的特 点 有 中
来掩盖中国的落后。 不要一说这个地方怎么脏乱差啊。 中国特色嘛。 这个地方社会治 安
好像 不好 , பைடு நூலகம்国特色嘛 。 中国特色 来掩盖 中国的落后 . 是我们 反对 的 , 用 这 也是与 中国特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在20世纪,苏联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文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方面,探讨两个国家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经济模式比较1. 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度苏联强调集体所有制,通过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资源。
国家掌握经济领域的主导权,以五年计划为指导,实行计划经济管理。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国有制度,国家通过直接或间接掌握大部分生产要素,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此外,中国逐渐开放经济,引入了市场机制。
2. 农业合作化和农村改革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通过合并小农户的土地,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私有权,农民实际上成为国家的雇员。
而中国则采取了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农村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在保留集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增收。
二、政治模式比较1. 党的领导和国家体制苏联实行了一个单一政党制度,由共产党领导一切,政府机构和军队受党的指导。
而中国则采取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扮演着领导核心的角色,同时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并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
2.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苏联在政治和经济决策上集中了大部分权力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作用被相对削弱。
而中国则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与协调,实行了分权制度,鼓励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创新。
三、社会模式比较1. 文化和教育苏联政府致力于推行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全民义务教育和普及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在苏联时期,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少,引发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也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 社会保障和福利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广,提供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福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讨论报告组长:李昕阳组员:霍坚旭屈红艳陈媛王慧陈烁帆谢彩玲张丽欣刘昕昕徐唱李政通发言人:刘昕昕成绩:8.7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目前国内外都在热议中国模式,但褒贬不一,意见分歧很大。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全十美,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在社会主义史中最早提出“模式”一词的是柏林大学讲师杜林。
1953年,英国研究苏东问题学者休.塞顿-沃森所发表的《从列宁到马林科夫》一书导言中,首次提出了“苏联模式”一词。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
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异同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异同
| 2008-11-6 09:55
提问者:莹莹092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别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保留商品经济。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节+无产阶级政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很不发达基础上,保留私有制、保留阶级差别、保留市场经济。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加私有制+市场调节加计划调节+民主与法治。
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同点是:都企图奔向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种社会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一个脱离实际,超前消灭私有制,一个脚踏实地,不消灭私有制,并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作用。
实践证明:在生产力落后地区,搞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规律。
如果这样搞了,只能在改革中求生存,其核心是恢复和发展私有制。
研究历史问题,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只能用实践去检验理论,而不能用理论去剪裁事实。
历史事实已经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步一步前进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足以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就是早产儿,不是社会主义的样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比较(1)
2.切实履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全面从严治党,对人 民负责。 3.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02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区别
·苏联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 的特点。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 配制度。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3.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THANK
YOU
!
第三讨论组
·中国 ·苏联
1
忽视自然规律所 固有的局限性
1 2
转变发展观念, 普及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伦理。 建立和促进生态 文明发展的体制 转变工业生产方式,以 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 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
在意识形态的藩 蓠下,环境保护 运动并没有取得 实际成效。
2 3
相似之处
都是社会主义 国家
都有相应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 度
中国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的对比
ADD YOUR TEXT HERE.
第三讨论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式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 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 也不同于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在理论基础上, 苏联认为计划经济的程度越 高越单一越好, 排挤商品市场经济, 急于建成社 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 为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辨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能因为其最终走向败亡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更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借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由于中苏两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经过艰苦探索,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始于列宁,成于斯大林。
当时的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苏联生存的保证。
经过“一五”和“二五”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创造了令资本主义国家叹服的发展奇迹。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摘要: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正确分清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有助于帮助师生梳理这一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能为高考备考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对此问题混淆不清。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区别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高考的重难点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比较。
一、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异同相似之处:两国都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1月12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言》决定:“(一)为实现土地社会化而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全部土地为全民财产,并根据土地平等使用的原则,把土地无偿地拨给劳动者使用。
一切全国性的森林、矿藏和水流,以及全部耕畜、农具、示范农场和农业企业均宣布为国有财产”“把工厂、矿山、铁路和其他生产资料及运输工具完全收归工农苏维埃共和国所有的最初步骤。
”“把一切银行收归工农国家所有,……”①。
这样苏俄政府便逐渐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方面: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从而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不同之处: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进程不同。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政府便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
中国方面:中国政府掌握国家主要生产资料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府首先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期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农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逐渐开展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从而确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论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改革背景,过程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探索过程的差异又使中国与苏联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在现在看来,苏联最终已解体,中国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并已步入稳定状态,最终将会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苏联的社会主义整个都是错误的,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都是对的,他们各个的探索道路曲折而艰辛,都为现代社会主义的探索总结了经验。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国与苏联泰索社会主义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首先,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的比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这要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其实是在二月革命的基础上爆发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之前的二月革命中,俄国沙皇的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由于工人和农民的力量比较弱小,加上缺乏革命警惕性,想当然的认为资产阶级会和他们分享胜利果实,结果却受到排挤,压迫,迫不得已的工人、农民发动了世界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而中国的背景是二战刚结束,由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刚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改革背景里资本主义的实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资本家并不配合社会主义的改造而,中国几乎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势力不大,有点甚至把自己的资产对政府拱手相让以支持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姓名:杜田田班级:13 级4班学号:201310220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1]。
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改革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为“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表现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政治体制特征:贾文华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2]。
张伟垣等认为,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101硕张卉娟2100759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全球化一.引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苏联模式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这一成功实践将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成功实践。
苏联模式坚持共产党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新中国前夕,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在研究中国将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抗战胜利的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今后的要走的道路就更加至关重要。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一刻我们抬起了头,挺起了胸,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二战以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空前鼎盛深入人心,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也包括中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解放以前,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实践发展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模式虽然很好,但是有很多不适合我们的地方。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形成于苏联模式不同的制度,我们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来体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初期实行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苏联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即使每一任国家领导人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政治改革,都没有挽救回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其原因是多面。
第一,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集权道路会被瓦解。
第二,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
第三,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斯大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致苏联人心日失。
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
第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联的灭亡。
这些挫折都注定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走到尽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
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苏联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比
指导思想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的指导思想:教条的马克思主 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打败、消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苏联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对比
L/O/G/O
比较内容 01.国内国情 02.指导思想 03.根本任务 04.政治领域 05.经济领域 06.发展动力 07.民族制度 08.文化领域 09.对外关系 10.对国情的认识
国内外国情对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国内外的情况:(战争与革命) 国际形势:当时苏联的国家地位逐渐巩固起来。到1925年,世界上除美国外的主 要资本主义 国家先后承认苏联政府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的矛盾与斗争也日益复杂。 国内形势: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20世 纪2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维埃俄国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 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情况(和平与发展) 国际形势:(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3)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国内形势:(1)“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 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 (4)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要求对外开放
苏联、中国和朝鲜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比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1922年苏联建立开始建立国家。
我们通常所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指1924年-1991年苏联解体。
1924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在短时间内建立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同时还规定了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计划以4年零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
苏联由一个进口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同时,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份占了99.3%,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为了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强国防能力,迅速消灭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落后现象,联共中央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
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以至100 年。
我们应当在10 年以内跑完这个距离。
或者是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是我们被人打倒。
为了尽快地解决技术问题,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和工厂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的技术学校。
这些学校和训练班,缓和了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短缺的矛盾。
此外,全国还开展了一个扫盲运动。
在这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1929 年,8 岁至50 岁的人口中,文盲人数下降到48.9%。
1930 年 1 月,建立起各个地方的委员会来引导这一运动,到1939 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18.8%。
在文化领域,包括普及教育和扩大识字率方面的进展,苏联当时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
仅在1933—1937年就开办了两万多所新学校,相当于沙皇俄国二百年间开办学校的总和。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在培养大学专业人员方面,从一个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
职工的技术进步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 年1 月斯大林向中央委员会报告说,苏联由从前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工业国。
为了完成这个宏伟的计划,苏联的党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然而在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迅速这样伟大的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别和优势
特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有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溅出马克思助于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质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一是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二是改变平均主义格局;三是推动社会整合格局面;四是提升集约式发展格局。
优从经济制度来看,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赋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前) 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1988.6)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1990.7) 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1991.8.19)和八· 1991.8.19)和八·一九事件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单位:年平 单位: 均增长速度%) 均增长速度%) 19511951-55 10.8 11.3 13.1 19561956-60 9.1 9.0 10.4 19611961-65 8.5 6.6 8.6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1、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两对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种运动形式革命:1.(质变)一天等于20年 2.改革(量变)20年等于一天 2、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决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3、由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初步认识。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 1982年)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赫鲁晓夫的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遵循下列原则: 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遵循下列原则: ①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国家计 划无所不包; 划无所不包; ②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不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③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④生产资料原则上不 是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宽容和文化自由。
2、思想教育 中国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
心和照顾个人利益。
苏联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
二、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相同之处)
第一,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两者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方面是相同的。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都坚持无产阶级
专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都坚持生产资料公有 制、实行按劳分配。
总结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 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 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全十美,需要在深化改革中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 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 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 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 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 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
第二组 组员:张宇刚、陈晓宁、林薇、 王彦容、王昕彤、陈达瑞
一、多样性:国情与实践的差异(不同之处)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外交 ※5、党的建设
二、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相同之处)
1、政治
苏联 政党制度:一党独裁 国体: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割裂民主和专政, 强调专政,忽视民主 党和国家关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权力结构: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
谢谢观赏!
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制。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2、经济
第三,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单一的按 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4、外交
※苏联长期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做过 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又有大党大国主义倾向,对外扩张,同美国
争夺世界霸权。
※中国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 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5.党的建设
苏联 中国 阶级斗争常态化, 筑成抗日民族统一 开展各种政治运动 战线;马克思主义 和“大清洗”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中国化,指导中国 禁止思想自由和自 实践 由的思想 提出“第二次结 尽管有所改变,但 合”,走自己的路; 新中国建国初期 本质上仍继续斯大 整风运动,反右派 林时期的政策 斗争,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 创建邓小平理论, 改革给苏联造成极 开创了党的建设新 改革开放时期 大的危机,导致苏 的伟大工程 联解体
批判个人主义。
3、文化
3、学术领域 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 术。 苏联以权力干预学术,扼杀学术自由。 4、文化战略 中国文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 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苏联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 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中国 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扩大民主范畴, 避免无产阶级专政的滥用 党和国家关系:党政分开 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我国最高权力机 关
2、经济
第一,经济体制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
2、经济
第四、发展道路的不同
中国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苏联发展道路是,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文化
1、意识形态
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