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二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二单元

文选

臯陶謨《尚書》

【尚書介紹】《尚書》,儒家經典著作,保存了虞、夏、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選編而成。“尚”即“上”,指上古。西漢時期,《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由秦博士伏生傳授,共二十九篇(或说为二十八篇,是将其中的《顾命》《康王之诰》合为一篇计)因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故稱今文《尚書》;另一種是漢武帝末年在孔子的舊宅壁中發現的,共四十九篇(据《汉书·艺文志》),由孔子的十一代孫孔安國獻給朝廷,其中二十九篇與伏生的傳本基本相同,因用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寫成,故稱古文《尚書》。西晉永嘉之亂(西元311年)後,今、古文《尚書》相繼失傳。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獻出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一般稱作《孔傳古文尚書》,後收入《十三經注疏》。其中三十三篇的內容與伏生傳本基本相同,多出的二十五篇叫做“晚書”。經宋代以來特別是清代學者的研究,學界一致認為《孔傳古文尚書》中有三十三篇確屬伏生所傳,另外二十五篇則是後人的偽作,稱作《偽古文尚書》。

《尚書》集中反映了上古帝王的統治思想和經驗,歷代封建統治者多將它作為統治人民的教科書,但其文字比較難懂,所謂“詰屈聱牙”。古代注釋家為閱讀《尚書》作了許多工作,最早為《尚書》作注的學者是孔安國,其注稱作《傳》。唐時孔穎達在孔氏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尚書》作了注,其注稱作《正義》。唐以後的注本主要有清人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等。

【題解】本文時是臯陶和大禹一次談話的的記錄。臯陶在談話中提出了一整套修身、用

人、安民、治國的主張,反映了儒家勤政愛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倫理道德禮儀等級觀念。其中“知人則哲”“安民則惠”的思想對後代一些帝王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篇選自《尚書·虞夏書》。注釋分前後两部分,〇之前是孔安國的《注》,〇之後是本书編者的《注》。

曰若稽古①。臯陶(yáo)曰:“允迪厥德,謨(mó)明弼諧②。”禹曰:“俞,如何③?”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④。惇(dūn)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⑤。”禹拜昌言曰:“俞⑥!”

【注釋】

①亦順考古道以言之。夫典、謨,聖帝所以立治之本,皆師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則。○曰若:句首語氣詞,可譯為“關於”“至於”,或不譯,又寫作“越若、粵若”等。稽古:考察古代。

②迪:蹈。厥:其也。其:古人也。言人君當信蹈行古人之德,謀廣聰明以輔諧其政。○臯陶:或作“咎繇”。傳說爲虞舜的大臣,掌刑獄。允:信實,誠信。迪:實行,推行。謨:謀略。弼:輔佐,這裏指大臣。諧:團結。

③然其言,問所以行。○禹:即大禹,舜的大臣。俞:《史記·夏本紀》引作“然”,表應答的歎詞。

④歎美之重也。慎修其身,思爲長久之道。○都:歎詞,表肯定,可譯為“應該如此”。

⑤言慎修其身,厚次敘九族,則衆庶皆明其教,而自勉勵翼戴上命,近可推而遠者,在此道。○惇敘三句:使九族真正合乎等級順序,大家都明確勤勉效命的職責,這樣可以由近及遠地治理天下。惇,敦厚。敘:《夏本紀》引作“序”。九族: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九代古時合稱九族。庶:衆。翼:輔佐。邇可句:《夏本紀》作“近可遠在已”。

⑥以臯陶言爲當,故拜受而然之。○昌:《夏本紀》引作“美”。

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①。”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②。知人則哲,能官人③。安民則惠,黎民懷之④。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huāndōu)⑤?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⑥?”

【注釋】

①歎修身親親之道在知人所信任,在能安民。○人:指官員。

②言帝堯亦以知人安民爲難,故曰:“吁!”○吁:嘆詞,可譯為“對啊”。咸若是:都感覺是這樣。時,通“是”,代詞。惟:連詞,可譯為“即使是”。

③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能官人:善於任用人。

④惠:愛也。愛則民歸之。

⑤佞人亂真,堯憂其敗政,故流放之。○驩兜:或作“讙兜”,堯時的奸臣,四凶之一,後被放逐到崇山(今廣西境內)。

⑥孔:甚也。巧言:靜言庸違。令色:象恭滔天。禹言有苗、驩兜之徒甚佞如此,堯畏其亂政,故遷放之。○何:何愁。遷:流放。有苗:即三苗,堯舜時代我國南方的部落名,被舜遷到三危(在今甘肅敦煌一帶)。令色:偽善、諂媚的臉色。令,美善。孔:非常。壬:奸佞。

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①。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②。”禹曰:“何?”③臯陶曰:“寬而栗④,柔而立⑤,願而恭⑥,亂而敬⑦,擾而毅⑧,直而溫⑨,簡而廉⑩,剛而塞○11,彊而義○12。彰厥有常,吉哉○13!

【注釋】

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僞則可知。○亦:通“跡”,考察。行:行為。九德:詳下。

②載:行。采:事也。稱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爲驗。○亦言:義約為“經考察”。載采采:《史記·夏本紀》作“始事事”。載,開始,開始做。

③問九德品例。何:(九德)是哪些?

④性寬弘而能莊栗。○栗:謹慎嚴肅。

⑤和柔而能立事。

⑥愨(quâ)願而恭恪。○願:忠誠。恭:謙恭。

⑦亂:治也。有治而能謹敬。〇亂:“亂”有“治”義,此處義為“善於治理”。

⑧擾:順也。致果爲毅。○擾:順服。。

⑨行正直而氣溫和。

⑩性簡大而有廉隅。〇簡:大,指志向遠大。廉隅:本義為有棱角,引申指品行端正。

○11

剛斷而實塞。○剛:果斷。塞:指講求實際。

○12無所屈撓,動必合義。○彊而句:堅強而做事合乎大義。

○13彰:明。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則政之善。○彰厥句:表彰那些堅持九德的人。有常,有常行,堅持不懈。

“日宣三德,夙夜浚(jùn)明有家①。日嚴祗(zhī)敬六德,亮采有邦②。翕(xī)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yì)在官③,百僚師師,百工惟時④,撫於五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