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环境影响评价9-大气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
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扩散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和统计理论。针对不同的原理和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扩散数学模型。由于数学模型建立时作了一些假设,以及考虑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而引入的经验系数,目前的各种数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污染物在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模型。假定从原点释放出一个粒子在稳定均匀的湍流大气中飘移扩散,平均风向与x 轴同向。湍流统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湍流脉动作用,粒子在各方向(如图中y 方向)的脉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粒子的运动轨迹也随之变化。若平均时间间隔足够长,则速度脉动值的代数和为零。如果从原点释放出许多粒子,经过一段时间T 之后,这些粒子的浓度趋于一个稳定的统计分布。湍流扩散理论(K 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分析均表明,粒子浓度沿y 轴符合正态分布。
5.2.1.1 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
有风时( )点源扩散模式
假定:烟羽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遵循高斯分布。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
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如建设项目将替代区域污染源时,则对替代污染源要做详 细的调查。如评价区域内有在建、拟建项目,则需对其污 染源进行详细的调查。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 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9、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 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 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 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1.海陆风
2.山谷风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 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 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
1、排放速率?(kg/h) 2、排放高度?
Leabharlann Baidu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 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 50%执行。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即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所谓大气扩散模式,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按经典的划分法,数学方法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Taylor理论的“统计理论”;第二类是假设湍流通量正比于平均梯度的所谓“梯度理论”;第三类是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理论”。
上述方法通常都是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地步。但是三大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却经常在工程中应用。例如,利用“统计理论”确定扩散参数或利用“相似理论”确定参数化公式中的相似参数等。
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一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等。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正态模式(即Gauss模式)。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正态扩散模式之所以一直被应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①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②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③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
知识清单J-02-0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说明
1、此知识清单是以精讲课件为母版编制,目的是减少学员的打印量。且可以将知识系统化。
2、知识清单中★为掌握要求的级别:
★★★为必须掌握,且需准确记忆;
★★为一般掌握;
★为理解即可;
无星为知道即可。
3、字体颜色表示记忆要求:
红色楷体加下划线是准确记忆;
红色宋体加下划线为理解记忆;
红色字体为理解即可;
蓝色字体为理解。
专题二大气专题
第二部分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总述
预测目的:采用一定的预测方法判断拟建项目或规划项目完成后对评价区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并判断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的选址、建设规模是否合理,环保措施、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是否可行等结论。
预测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
预测前提:掌握评价区域内的污染源源强、排放方式和布局等有关污染排放的参数,以及掌握评价区域内的大气传输规律与迁移扩散规律等。
【导则】
8.1一般性要求
8.1.1一级评价项目应采取进一步预测模型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1.2二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
8.1.3三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
8.4预测周期
8.4.1选取评价基准年作为预测周期,预测时段取连续1年。
8.4.2选用网格模型模拟二次污染物的环境影响时,预测时段应至少选取评价基准年1月、4月、7月、10月。
【小结】
预测周期:评价基准年,连续1年;二污选季首(1、4、7、10月)。
1预测步骤
1.1确定预测因子
1.2确定预测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17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
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
18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 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 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 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 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5
大气污染物
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 粒物(TSP、PM10)、氮氧化物(NO2)、一 氧化氮(CO)等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 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 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 污染物。
6
污染物排放量与源强
8
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 规定划分为一 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 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 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 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 感的区域。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综合练习与答案
一、单选题
1、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应选取()作为预测因子。
A.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
B.有特征的评价因子
C.地面浓度占标率大的评价因子
D.毒性较大的评价因子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为预测因子。对于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也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结合工程分析的污染源分析,区别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下的污染因子。尤其在非正常排放情况下,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对于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已经超标的物质,如果拟建项目也排放此类污染物,即使排放量比较小,也应该在预测因子中考虑此类污染物。
2、某企业锅炉燃油量为10000t/a,含硫量为1%;若S02总量控制指标为40t/a,则该锅炉脱硫设施的效率至少应大于()。
A.90%
B.80%
C.70%
D.60%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企业锅炉燃油含硫量为:10000t/ax1%=100t/a;若S02总量控制指标为40t/a,其中S的含量为40x(32/64)=20t/a,则该锅炉脱硫设施的效率至少应大于:(100-20)/100x100%=80%。
3、对于达标区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需预测的内容有()。
A.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B.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C.1h平均质量浓度
D.网格点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不同评价对象或排放方案对应预测内容和评价要求不同,根据下表预测内容和评价要求,对于达标区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需预测1h平均质量浓度。表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模型(ppt 52页)
1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落地浓度Cm及其出现时的下风距离xm。
2Q
Cm
euH
2 e
P1
xm
He
2
1
2
1
1 2
1
2 2
式中:
P1
1
1 2
2
1
2
1 2
1 2
1
1 2
H 1
1 2
e
e1 2
1
1 2
21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D、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型
以烟囱地面位置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下风方向为x轴,地面任一点处的污 染物浓度可由下式计算:
这样方程可变为
u C x
x
kx
C x
y
k y
C y
z
k
z
C z
进一步简化为
u C x
y
k
y
C y
z
k
z
C z
17
ຫໍສະໝຸດ Baidu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考虑到边界条件和质量守恒条件 x=y=z=0时,C=∞ x,y,z→∞时,C=0
UCdydz Q
式中:Q——连续点源的源强,mg/s。
质量等级
I沈 大气污染水平
极重污染 <31
紧急水平
重污染 31~40 警报水平
大气大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预测与评价专题
(三)不同评价等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要求
内容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监测季节
二期(冬、夏)
一期不利季 近3年监测资
节
料或补充监测
监测时段
7天有效数据
采样 时间
小时、日均采 样
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在不具备自动 连续监测条件 时,小时浓度
监测要求
02、05、08、11、 14、17、20、23,8
每日至少有 12h 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 45min 的采样时间18
(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19
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大(一气)评环价工境作分影级方响法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二级
Pmax≥80%,且D10% ≥5km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 、NOx 、NO2
取值时间 年平均
TSP 、PM10 、Pb
年平均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说明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说明综合练习与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参数中,ADMS、AERMOD、CALPUFF模式均需要的模式参数是()。
A.最小M-O长度
B.地表粗糙度
C.地表反照率
D.BOWEN比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ADMS、AERMOD、CALPUFF模式所需的主要参数均包括干沉降参数、湿沉降参数以及地表粗糙度。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DMS-EIA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2、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A.50
B.55
C.60
D.65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AERMOD模式可模拟点源、面源、网格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可以模拟建筑物下洗、干湿沉降,包
含街道窄骨模型。AERMOD适用干评价范围小干等干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3、下列模式中,用于计算SO2转化为硫酸盐的模式是()。
A.AERMET
B.CALPUFF
C.AERMAP
D.AERMOD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CALPUFE模型中“化学转化”模块,考虑了硫氢化物转化为硫酸盐、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盐的二次PM2.5化学机制,可以作为二次PM2.5的预测模式。
4、()适用于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网格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可以模拟建筑物下洗、干湿沉降,包含街道窄骨模型。
大气环境影响专题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专题分析
1 总则
金风科技新疆兆瓦级机组生产基地于2008年建成投入生产,设计年产风力发电机500台,优化生产流程后年产能有望达到800台。新疆基地风力发电机总成所需的零部件配套支持明显不足,在基地周边目前尚无定子生产企业。发电机总成所需的定子和转子须由陕西西安、甚至是湖南株州的定子生产企业,通过车连长途陆路运输予以配套,运输成本十分高昂。
出于降低运输成本、尽量发挥金风包头基地的产能和效率的考虑,公司拟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建设定子生产基地进行定子总成,最终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定子、转子支架、风力发电机总成为一体的兆瓦级机组风力发电机完整的生产体系。
拟选场址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东面为空地路,南侧为金风科技整机厂,西侧为西湖路,北侧为泰山路隔路为羲之翔风能科技有限公司,周围500m范围内没有居民居住。
金风科技定子生产基地占地40000m2,建筑面积10000m2,建设完成后,形成年产500套风力发电机定子的生产能力。
1.1评价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当地大气环境现状,结合该工程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本定子基地建设及运行对该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为该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大气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2 评价重点
(1)对有机废气治理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
(2)排放废气中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可行性论证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1.3 评价等级
根据估算模式预测数据,拟建项目特征污染物二甲苯P max计算结果为7.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评价等级判据见表1。拟建项目污染因子二甲苯P max小于10%,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目的
为评价提供涵盖建设项目(或规划)建成实施后在各种情况下的基础定量 数据。 (1)了解建设项目或规划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 (2)确定建设项目或规划建成后,大气污染物影响的范围及空间分布情况 (3)比较项目各种建设方案或规划实施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4)给出各污染源对关注点的污染物浓度贡献 (5)优化关注区域的污染源布局,并对其实施总量控制
h
排气筒
排气筒基底
复杂地形的条件
• 排气筒5km范围 内,存在大于或 起伏地形 等于排气筒高度 的地形。
• D<5km,ht>h
hτ
排气筒高度 h
d
排气筒
h =排 hτ =高 d =高
第6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⑹设定预测情景
预测情景
污染源 排放方案
预测因子
预测内容
计算点
排 放 规 律
排 放 强 度
境 影
污染源特点
线源扩散模型 面源扩散模型 体源扩散模型
响
封闭型扩散模型
预
气象条件
熏烟型扩散模型
测
静小风下扩散模型
模
下垫面地理条件
城市扩散模型 山区扩散模型
型
水域附近扩散模型
预测的时间尺度
短期浓度预测模型 长期平均浓度预测模式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3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
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 能见度。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干球温度、露点温度、探空数据层数、气压、高 度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20
C0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 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 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23
5、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 预测范围
应覆盖评价范围 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 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 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7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
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地面浓度和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长期气象条件下,地面浓度和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 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 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7
3、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
如点源源强计算清单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海拔高度(m) ;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 烟气出口速度(m/s);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a),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等。
8
4、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01
Φs为误差函数,可根据数学手册查得;
γ01, γ02 — y轴和z轴方向的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 (σy σx γ01T, σz γ02T)
T — 扩散时间,s.
35
4、高架连续点源封闭型扩散模式
h γ<0
γ>0
⊿H
He H
h
X
图 高架连续点源封闭型扩散模式
36
H大于50m 需要考虑混合层修正问题,与考虑地面反射类似 一、二级评价项目中 n=-4~4; 三级评价项目中, n=0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专题报告)
0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01
总结词
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 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大气环境质量标 准进行评价。
03
02
预测内容
包括污染物排放量、排放高度、扩 散模式等。
预测方法
采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如气 象模式、空气质量模型等。
04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 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安装消音器、粉尘抑制设备和废 水处理设施。
建议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建议一: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建议在施工期间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建议二:优化运营期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
预测方法
采用固废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性评估等。
04
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废气治理措施与建议
安装废气处理装置
对产生废气的设备进行密闭处理,并 安装有效的废气处理装置,如活性炭 吸附装置、催化燃烧装置等。
优化工艺流程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废气 的产生和排放。
废气治理措施与建议
废水污染源分析
总结词
【环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例题及答案
【环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例题及答案
公路建设项⽬
模拟试题:
⼀、某地拟建⼀公路,全长116.8KM,项⽬沿线经过5个镇,10个村,2个⼯业区。所选路线跨越⼀级⽔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个⾃然保护区,跨过⼀条河流和两座⼭,周边还包括超⾼压变电站。沿线某些路段有道路,将道路进⾏拓宽,标准路幅宽75CM,主道双向⼋车道,两侧加设辅道和⼈⾏道,新增⽴交、跨线8座(2座全互通、3座半互通、2座跨线、1座环⾏回头匝道)、跨河桥梁1座、隧道300M;改造现有⽴交、跨线4座,保留⽴交、跨线2座。
项⽬沿线最近的村庄距拟建公路300M,建设过程中拆迁房屋121288平⽅⽶,临时建筑19344平⽅⽶,征地⾯积13万亩。全程弃⼟点10个,取⼟点11个,有⾼填⽅段3000M。项⽬总投资45亿元。项⽬选制址区⽓候冬夏季有明显差异,夏季⽓候湿润多⾬,冬季⼲旱、风沙⼤;降⾬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季7~8⽉份。
问题:
1、项⽬噪⾳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2、项⽬施⼯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3、本项⽬⽣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法与内容?
4、该项⽬⼯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5、本项⽬竣⼯后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项⽬噪⾳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答:本项⽬噪⾳评价范围取道路两侧500M。
由于项⽬沿线较远处才有声敏感点,项⽬噪⾳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可取道路中线线两侧500M范围内。
2、项⽬施⼯期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答:本项⽬施⼯期的主要环境影响:
(1)⽣态环境影响:施⼯可能导致沿途⽣物量减少(尤其是⾃然保护区段),改变地形地貌,并造成景观影响(尤其是沿途风景旅游区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
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风速、风向等。 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镇、村落分布,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景
区及名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等。
5.3.2 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5.3.2.1 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
a. 点数
一级,≥ 10个
二级,≥ 6个
三级,1~3个
b. 布点原则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反映大气污染水平和规律。
监测点周围开阔,没有局地污染源,离建筑物高度2.5倍
距离。
c. 布点方法 网格布点法 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配对布点法 功能分区布点法 敏感点布点法 d. 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
5.7.2.4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 波动范围,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 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 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常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监测的 具体情况,要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各种主要大气污染 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超标率 和最大超标倍数,评价达标情况。统计分析监测周期内,短 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超标率情况同时。分 析评价主要污染物和重点控制污染物。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 的日变化规律、逐日变化规律一级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 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评估分析重污染 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监测数据资料计算统计时,要 主要监测时间满足评价标准对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不同评价等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要求
内容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一期不利季 节 7天有效数据 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02、05、08、11、 14、17、20、23,8 个小时浓度 三级评价 近3年监测资 料或补充监测
监测季节
监测时段 小时、日均采 样 采样 时间 在不具备自动 连续监测条件 时,小时浓度 监测要求 特殊规定
20
C0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
②进一步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 ③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27
①估算模式
28
29
②进一步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
进一步预测模式
分类 适用评价等级 AERMOD 一级、二级评价 ADMS 一级、二级评价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CALPUFF 一级、二级评价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1h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18
(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19
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专题
2015.10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及预测资料收集
确 定 预 测 因 子
确 定 预 测 范 围 及 计 算 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设 定 预 测 情 景
选 择 预 测 模 式
确 定 相 关 的 计 算 参 数
进 行 环 境 质 量 预 测 与 评 价
地面浓度点。
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预测网格点设臵方法 预测网格方法 布点原则 预测网格点 网格距 距离源中心≤1000m 距离源中心>1000m 直角坐标网格 网格等间距或近 密远疏法 50~100m 100~500m 极坐标网格 径向等间距或距 源中心近密远疏法 50~100m 100~500m
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
42
43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
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西南山区多数情况下属于复杂地形。
44
45
运行软件中插入地形高程数据
46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 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
二期(冬、夏)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一级评价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10 极坐标布点法 米
二级评价 ≥6 极坐标布点法 十
三级评价 2 ~4 极坐标布点法 一
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34
35
36
37
38
39
40
8、地形数据参数收集
如评价范围属复杂地形,需提供地形参数: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m);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m)。
41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 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
25
区域最大地面 浓度点的预测 网格设置,应 依据计算出的 网格点浓度分 布而定,在高 浓度分布区, 计算点间距应 不大于50m
26
6、预测模型的选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推荐的大气污染物计算模式由三种类型构成:
①估算模式
计算地面最大浓度,确定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30
7、气象资料收集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
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 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
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6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 (2)点源调查 (3)面源调查 (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 (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 (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
7
8
9
10
11
12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一)环境质量现状数据的获取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Baidu Nhomakorabea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
3
2、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
如点源源强计算清单
•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海拔高度(m) ; •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 • 烟气出口速度(m/s); •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a),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等。
4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 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1
新增污染源 (正常排放)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 削减污染源 (若有) 被取代污染源 (若有) 其他在建、拟 建项目相关污 染源(若有)
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③进行现场监测。
13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①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②特征污染物中有标准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③毒性较大的,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
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14
33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一、二级评价)
(1)温度
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温廓线、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风速 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廓线。 (3)风向、风频 静风风向用C表示。静风频率单独统计。 四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4)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
31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
评价范围 气象资料年限 地面气象资料 高空气象资料 小于 50km 大于 50km
二级评价
小于50km 大于50km
三级评价
— — — —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必需 按选取 的模式要 求 必需 必需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必需 按选取的模 式要求 必需 必需
补充气象资料 观测前提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 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污染源类型 适用评价范围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对气象数据最低要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街谷模式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 复杂风场 气态污染物、颗粒物、 恶臭、能见度 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
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
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 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
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 评价范围 5~10km 10~30km 30~50km >50km
地形数据网格柜
≤100m
≤250m
≤500
500~1000m
47
9、设定预测情景
序号 污染源类别 排放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预测因子 计算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常规预测内 容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48
补充气象观测 一般要求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 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连续一年 2个月以上
— —
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3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 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 平能见度。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干球温度、露点温度、探空数据层数、气压、 高度
2
1、确定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 一般选取有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应注意选用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和预测区域 内污染严重的因子。 一般 3~5 个,但排放大气污染物种类较多的项目可适当增加。 ①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 PM1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②特征污染物:指除常规污染物外,项目特有的污染物。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16
(四)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注意事项
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 30°; 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
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D10% ≥5km 其他 Pmax<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21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
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
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23
5、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
预测范围
应覆盖评价范围
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
围环境敏感区的位臵等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 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24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
预测与分析依据。
22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 D10%为 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氟化物(以F计)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