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9-大气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9-大气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

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扩散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和统计理论。

针对不同的原理和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扩散数学模型。

由于数学模型建立时作了一些假设,以及考虑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而引入的经验系数,目前的各种数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污染物在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模型。

假定从原点释放出一个粒子在稳定均匀的湍流大气中飘移扩散,平均风向与x 轴同向。

湍流统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湍流脉动作用,粒子在各方向(如图中y 方向)的脉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粒子的运动轨迹也随之变化。

若平均时间间隔足够长,则速度脉动值的代数和为零。

如果从原点释放出许多粒子,经过一段时间T 之后,这些粒子的浓度趋于一个稳定的统计分布。

湍流扩散理论(K 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分析均表明,粒子浓度沿y 轴符合正态分布。

5.2.1.1 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有风时( )点源扩散模式假定:烟羽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遵循高斯分布。

3.411ya y a X +=γσ15.222HX a z +=γσ c(x,y,z) ---- 空气污染物浓度, mg/m3; He----有效排放高度, 和 分别为烟囱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

Q ---- 污染物源强, 即释放率, mg/s;u ----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速度, m/s; p 为风速高度指数, 为10m 高度的年均风速 σy 、σz ---- 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 γ1、α1、γ2、α2 ----称为扩散系数, 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X---- 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 m p 为风速高度指数,为10m 高度A. 下风向地面处(z=0)浓度:B. 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最大落地浓度及出现距离: 式中, ──稀释系数]}2)(exp[]2)({exp[)2exp(2),,(222222ze z e y z y H z H z y u Q z y x C σσσσσπ+-+--⋅-⋅⋅=H H H se∆+=sH H ∆10u )2exp()]2(exp[)(),,(2222zy z y He Y U Qz y x c σσσσπ-⋅-=z e z y Hu Q x C σσσπ-⋅⋅=P uH e Q C e m ⋅=πzy P σσ= z qz e m P H x =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小风:1.5m/s>0.5m/s 静风:<0.5m/s假设: , , ,Q =常数,u =常数 v =w =0, ,则污染物地面浓度 为 :式中,熏烟模式: 海岸线熏烟模式: 丘陵、山区扩散模式: 干沉积(颗粒物)模式: 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 线源、面源、体源模式: 长期浓度和日均浓度计算公式:烟气抬升公式:(1)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2100kJ/s , >35K式中, n0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n1 ──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n2──烟囱高度指数; Qh ──烟气热释放率,kJ/s ;H ──烟囱几何高度,m ,若>240m ,取H =240m ; pa ──大气压力; Qv ──实际排烟率,m3/s ;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烟气出口温度,K ;T a ──环境大气温度,K ;u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卫生防护距离的估算(熟悉) • 适用对象:适用于无组织排放 • 卫生防护距离大小的估算:依照国家规定(P127表
5-12)或根据无组织排放量按下式计算确定
Qc 1 (BLC 0.25r 2 )0.50 LD cm A
14
•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无组织排放量并不是各个企业 直接产生的量,而是工艺合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维 护处于先进水平的所有同类企业正常运行时无组织 排放量的平均值;企业污染源应按无组织排放量大 小分类管理;多种有害成分同时排放时,取其中最 大者;若按两种(含)以上有害气体计算出的卫生 防护距离处于同一级别时,应提高一级设防
20
二维河流稳态水质模式(熟悉)
• 二维稳态水质方程:顺直均匀河流,描述溶解态污 染物的二维对流扩散的基本方程(P137公式6-11); 累积流量坐标表示的二维水质方程(P138公式6-12~ 公 式 6-14) ;连 续点源 的河流 二维稳 态水质 模式 (P139公式6-16)(以上内容重点掌握各模型中各 项的物理意义)
模拟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污染源的浓度 分布
6
模式的选用(掌握) • 当模拟预测条件与上述要求不同时,应根据排放特
征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修正模式 • 如按排放特征:点源、线源、面源分别选用对应的
扩散模式 • 如按地形条件:有平坦、复杂和山区地形之分
7
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掌握) • 适用条件: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平坦
日平均浓度计算的气象条件(掌握) • 计算方法:保证率法、典型日法(实践中通常采
用)、换算法 • 典型日法:根据典型日的逐时气象条件,利用扩散
模式求得小时平均浓度,然后求其24h的平均值。关 键在于典型日的选择,必要时可选择多个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大气专项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一、大气专项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大气专项评价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料使用、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找出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为后续的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自净能力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

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污染现状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大气污染的程度,包括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超标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预测项目实施后的大气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大气自净能力是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转化和清除能力。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主要研究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变化规律,阐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分布范围与强度。

这有助于了解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机制,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是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已产生的效应。

这包括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健康影响。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概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即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所谓大气扩散模式,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按经典的划分法,数学方法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Taylor理论的“统计理论”;第二类是假设湍流通量正比于平均梯度的所谓“梯度理论”;第三类是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理论”。

上述方法通常都是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地步。

但是三大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却经常在工程中应用。

例如,利用“统计理论”确定扩散参数或利用“相似理论”确定参数化公式中的相似参数等。

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一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等。

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正态模式(即Gauss模式)。

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正态扩散模式之所以一直被应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①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②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③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④对于其他复杂问题(例如,高架源、复杂地形、沉积、化学反应等问题),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应用。

但是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常用的正态羽扩散模式实质上已假定流场是定常,不随时间变化的;同时在空问是均匀的。

均匀意味着:平均风速、扩散参数随下风距离的变化关系到处都一样,在空间是常值。

这一条件加上正态分布的前提,限制了正态扩散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1. 背景介绍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通过分析气象条件、污染物来源、传输途径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未来时间内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预测的准确性对于指导大气污染治理和规划至关重要。

2.1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清除的重要因素。

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必须对气象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

2.2 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来源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多种原因。

分析各种污染物来源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治理重点和措施,进而预测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

2.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污染物扩散模型、沉降模型等,结合实时观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可以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进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治理建议。

3.1 监测数据分析通过监测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对大气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结合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排放数据,可以推断出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评价提供依据。

3.2 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包括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质量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等。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指标和影响因素,可以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4. 结论与展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数据的不断完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将更加精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境影响评价范围。
(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 (2)2× 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评价范围:
2×D10%
三、计算点的设置
1、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 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2、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 为计算点。
3、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 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 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 评价范围。
Z
A
x
Y
y
X
B
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
预测网格方法 布点原则 预测网 格点网 格距 距离源中心> 1000m 距离源中心 ≤1000m 直角坐标网格 极坐标网格
网格等间距或近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 密远疏法 中心近密远疏法 50m~100m 100m~500m 50m~100m 100m~500m
4、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
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
应不大于50 m。
5、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 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四、气象条件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 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 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 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 小时气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 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 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

大气大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预测与评价专题

大气大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预测与评价专题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二级
Pmax≥80%,且D10% ≥5km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每日至少有 12h 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 45min 的采样时间18
(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19
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大(一气)评环价工境作分影级方响法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 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专题
2015.10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及预测资料收集
确 确定 定预 预测 测范 因围 子及
计 算 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设 定 预 测 情 景
选 择 预 测 模 式
确 定 相 关 的 计 算 参 数
行 环 境 质 量 预 测 与 评 价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0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5.1.1 项目所在地污染气象特征分析5.1.1.1 地面风特征分析根据XX县气象台近五年地面风资料,统计出XX县全年及四季的风向频率及月平均风速,并绘制成风玫瑰图(图5-1)和月平均风速图(图5-2)。

①风向由风玫瑰图可见,项目所在地全年主导风为NE (东北)风,出现频率为20.1%,其次为NNE(东北偏北)风,出现频率为10.2%,最小频率的风向出现在SSE(东南偏南)及S(南),出现频率为1.2%,全年静风出现频率为19.3%。

春、夏、秋、冬四季均以NE(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值分别为17.8%、15.7%、26.1%、20.9%。

春、夏季分别以S (南)、NW(西北)风出现频率最小,出现频率分别为1.2%、1.6%。

秋季以S (南)、SSE(东南偏南)风出现频率最小,值为0.5%。

冬季以S(南)、SE(东南)风出现频率最小,值为0.5%。

春、夏、秋、冬四季静风出现频率分别为20.3%、16.3%、18.9%、21.6%。

②风速项目所在地年平均风速为2.4m/s。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风速值分别为2.3m/s,2.3m/s、2.5m/s、2.4m/s。

从年各月平均风速曲线图6-2来看,各月平均风速在2.1~2.8m/s之间,9月平均风速最大,为2.8m/s,5月平均风速最小,为2.1m/s。

各风向平均风速值详见表5.1—1。

月份图5—2 年各月平均风速图表5.1—1 全年及各季各风向下平均风速(单位:m/s)5.1.1.2 年、季大气稳定度特征表5.1—2为全年各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

该表表明,当地常刮小于等于5.0m/s的风,出现频率高达88.1%,其中微风(0.5≤u<1.5m/s)出现频率为14.4%,风速在1.5≤v≤3.0m/s之间的风出现频率为21.0%,风速在3.0<v≤5.0m/s之间的风出现频率为33.5%,风速大于5.0m/s的风出现频率较小,为11.9%,而大于7.0m/s的风出现频率仅为3.4%。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近年来,大气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影响预测的重要性。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价大气质量可以借助监测数据、模型模拟以及评估指标等方法。

其中,监测数据是评价大气质量的基础数据。

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可以确定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而评价大气质量。

模型模拟方法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模拟,从而了解大气污染程度。

评估指标是评价大气质量的衡量标准,常见的指标包括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

根据评价结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评价结果还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评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相伴随的是对影响预测的需求。

影响预测可以预测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传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模拟和评估分析,可以预测不同污染源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和健康保护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例如,在制定工业排放限制和交通管理措施时,需要依靠影响预测结果来识别具体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和影响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

其中,数据采集技术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采集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数据。

此外,数学模型模拟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模型模拟可以预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并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评价和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应用,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是一项关乎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前言1.1评价主要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部、委或省、市批准项目建设的文件、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工程设计文件)、评价委托函件和合同、工程项目评价大纲(方案)及国家、省、市环保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1.2评价内容、方法、范围和评价因素1.3评价标准1.4评价承担单位及其分工工程项目概况2.1现有工厂概况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生产规模、主要车间组成等。

2.2新、改、扩建工程概况简要说明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组成与现有工厂的关系,并附扩建工程项目区域图及总平面布置图。

2.3工程分析简要说明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原材料和燃料消耗;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表;污染控制设施及其效果;现有工厂环保措施;改、扩建前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减情况,及其原因简析(列表或文字说明)。

建厂地区环境概况和污染气象特征3.1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状况等。

3.2社会环境状况包括建厂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环境功能、人口密度等。

3.3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包括地面风场及污染系数,年度大气稳定度分类统计(用P-T法),年度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垂直风场特征,温度层结特征,大气污染潜势分析。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4.1大气质量现状监测4.2大气质量现状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5.1大气污染源参数模式化处理5.2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及修正5.3大气扩散模式的选用5.4长、短期污染浓度预测计算及其结果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6.1评价结果6.2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

写作时要文字简明、通俗,使用数据要规范,附图要齐全。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3-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计算某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Pi; • 计算公式p48: Pi=Qi/Ci*109 • Pi:等标排放量; • Qi::单位时间排放量 • C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2)根据Pi计算结果,取最大值并对照 表3-2确定工作级别
评价工作等级确定应符合的其他规定
• 1. 多源排放同一污染物,取评价等级最高 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 2. 高能耗多源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 3. 改、扩建项目建成后全厂污染物明显减 少的,可低于一级; • 4. 评价范围内有一类功能区、主要评价因 子接近超标,污染物危害大,不低于二级;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 1. 新建项目污染源调查:利用类比调查、 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 2. 评价范围在建、未建项目污染源调查: 利用已批准环评报告的核定的数据; • 3. 改,扩建项目污染源调查:利用已有有 效数据或进行实测;
• 4. 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污染源调查:利用 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 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 5.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参考 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
•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 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 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 放源等。
•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 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 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 、渣场等排放源。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3-1课程回顾: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 技术: • 工程分析, • 环境因素识别
• 以下章节是各个单因素的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
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 • 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 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方面的特性改变,从 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 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源 •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者排放大气 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2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东方市鸿福砖厂8000万块页岩烧结多孔砖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一年四月目录1 大气污染源分析 ---------------------------------------------------------------------------- 1 1.1干燥窑废气污染源分析 ------------------------------------------------------------------------------------ 1 1.2 原料处理车间的粉尘--------------------------------------------------------------------------------------- 2 1.3 原料棚的无组织粉尘--------------------------------------------------------------------------------------- 3 1.4 陈化、双轴搅拌及成品堆场产生的无组织粉尘 ----------------------------------------------------- 31.5 厨房油烟------------------------------------------------------------------------------------------------------ 32 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4 2.1隧道窑烟气治理措施分析 --------------------------------------------------------------------------------- 4 2.2 原料处理车间(破碎、筛分)粉尘治理措施分析 -------------------------------------------------- 52.3 原料处理车间、原料棚等处产生的无组织粉尘治理措施分析----------------------------------- 53 气象特征分析 ------------------------------------------------------------------------------- 7 3.1 气候特征------------------------------------------------------------------------------------------------------ 7 3.2 地面风场特征------------------------------------------------------------------------------------------------ 7 3.3 大气稳定度------------------------------------------------------------------------------------------------- 133.4 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联合出现频率 --------------------------------------------- 1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预测因子---------------------------------------------------------------------------------------------------- 16 4.2 污染源计算清单------------------------------------------------------------------------------------------- 16 4.3 估算模式---------------------------------------------------------------------------------------------------- 16 4.4 无组织粉尘的影响分析 --------------------------------------------------------------------------------- 18 4.5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8 4.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 191 大气污染源分析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干燥烟囱、原料处理车间袋式除尘器的排气筒、破碎和筛分过程及原料棚。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U y z
2
2 y
2
2 z
He
地面
He
实、虚源作用迭加 高架连续点源的扩散模式
虚源
c(x,
y,
z,
He)
Q 2U
y z
exp(
y 2
2
2 y
){exp[
(
z He
2
2 z
)2
]
exp[
(
zH
2
2 z
e
)2
]}
如果地面对污染物完全吸收,无反射,虚源贡献为零
0 c( x,
y, z, He )
Q
2U y z
运用最为普遍的是高斯模式:污染物在空间的 概率密度在平稳均匀湍流场下服从正态分布( 高斯分布)
适用条件—匀流场(即风速、扩散 参数等不随时间、空间位置的变化而 变化)
分类方法
第6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模型
烟流模型
污染物扩
烟团模型
散状态
箱式模型
大 气 环
模型推导 方法
演绎法导出的物理模型 归纳法导出的统计模型 点源扩散模型
exp( y2
2
2 y
){exp[ (z He )2
2
2 z
]
exp[ (z He )2
2
2 z
]}
我们更为关心的是烟羽扩散对地面的影响。高架连续点源烟羽落地时,Z=0
若为地面源
c(x,
y, 0,
He)
Q
U y z
exp(
y2
2
2 y
)
exp(
H
2
2 e 2 z
排 放 方 式
污 染 控 制 措 施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57
①无界高斯烟流扩散模式
高斯模式的假设条件
污染物浓度在 y、Z 轴方向符合正态分布;
有主导风向,流场均匀定常,即风速u为常数; 在X轴方向上只考虑迁移,不考虑扩散; 源强连续均匀分布,污染物稳定且质量守恒 ; 浓度分布不随时间改变
58
高斯模式的坐标系
59
无界空间情况(不考虑地面情况)
C (x,y,z)2Q y zuex 2 p y2 y 2 ()ex 2 p z2 z 2 ()
42
43
复杂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 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西南山区多数情况下属于复杂地形。
44
45
运行软件中插入地形高程数据
46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 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 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 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 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18
(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19
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大(一气)评环价工境作分影级方响法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31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3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
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 能见度。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19 页
当有效源高 He=0 时,由式(4-8)可得到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为:
C(x, y, z,0) = Q π uσ yσ z
exp

1 2
(
y2
σ
2 y
z2 + σ z2
)
(4-14)
可见,地面源产生的浓度恰好是无限空间连续点源所产生浓度的 2 倍。 (4)颗粒物扩散模式

exp[−

2
y
y2 (x +
x0
)
]

exp[−
H
2 e

2 z
(
x)
]
(4-29)
式中,Q 为源强,x0 为向上风向后退的距离,α为面源边长。
9、颗粒物扩散模式
环评中主要应用 HJ/T2.2-93 推荐的倾斜烟云模式,该模式认为由于颗粒的重力沉降作用,烟羽的轴 线将产生倾斜,有效源高将降低,必须对有效源高进行修正。有风时的倾斜烟云模式为:
Hs ≥
Q ×106 − ∆H P
(4-28)
厂址选择时应当考虑污染物的本底浓度、风向、风速、温度层结和地形等各方面的因素。
8、面源扩散模式
点源排放的污染物在经过 x0 距离扩散后与面源具有相同的扩散帽,则有 α=4.3σy,由此定出 x。于 是,
C
(
x,
y,
0)
=
π

y
(
x
Q + x0

z
(
x)
C max
= 2Q πeuσ y H e
=Q πeuσ yσ zmax
= 2Q ⋅ σ zmax πeuH e 2 σ y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制造和使用各种技术设施已经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气环境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还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至关重要。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指利用现有的气象、地理、工程等数据和方法,预测特定规模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评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

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工程项目的类型、地理位置、使用的技术、运营方式等。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污染物的排放和传输。

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分布。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污染源排放和传输特性等因素进行参数化建模。

通过模拟和分析污染物的传输行为,可以预测影响范围、浓度和持续时间等。

预测大气环境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气象学家、环境科学家、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等都需要参与其中。

气象学家需要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和预测,以帮助模型建立和参数化。

环境科学家需要提供有关污染物排放和传输特性的数据和知识,以适应模型的需求。

工程师需要提供有关工程项目的技术和操作细节,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预测的结果评估和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预测结果的评估和解释。

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评价通常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预测结果,评价可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在不同的环境项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工业园区、交通设施和能源项目等,预测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提前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可以在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
预测与分析依据。
22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 D10%为 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②进一步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 ③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27
①估算模式
28
29
②进一步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
进一步预测模式
分类 适用评价等级 AERMOD 一级、二级评价 ADMS 一级、二级评价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CALPUFF 一级、二级评价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25
区域最大地面 浓度点的预测 网格设置,应 依据计算出的 网格点浓度分 布而定,在高 浓度分布区, 计算点间距应 不大于50m
26
6、预测模型的选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推荐的大气污染物计算模式由三种类型构成:
①估算模式
计算地面最大浓度,确定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30
7、气象资料收集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
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 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
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二期(冬、夏)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一级评价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10 极坐标布点法 米
二级评价 ≥6 极坐标布点法 十
三级评价 2 ~4 极坐标布点法 一
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 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31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
评价范围 气象资料年限 地面气象资料 高空气象资料 小于 50km 大于 50km
二级评价
小于50km 大于50km
三级评价
— — — —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必需 按选取 的模式要 求 必需 必需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必需 按选取的模 式要求 必需 必需
补充气象资料 观测前提33 Nhomakorabea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一、二级评价)
(1)温度
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温廓线、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风速 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廓线。 (3)风向、风频 静风风向用C表示。静风频率单独统计。 四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4)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
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
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 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
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 评价范围 5~10km 10~30km 30~50km >50km
地形数据网格柜
≤100m
≤250m
≤500
500~1000m
47
9、设定预测情景
序号 污染源类别 排放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预测因子 计算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常规预测内 容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48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氟化物(以F计)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
补充气象观测 一般要求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 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连续一年 2个月以上
— —
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3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 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 平能见度。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干球温度、露点温度、探空数据层数、气压、 高度
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③进行现场监测。
13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①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②特征污染物中有标准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③毒性较大的,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
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14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D10% ≥5km 其他 Pmax<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21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
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
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23
5、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
预测范围
应覆盖评价范围
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
围环境敏感区的位臵等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 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24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
3
2、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
如点源源强计算清单
•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海拔高度(m) ; •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 • 烟气出口速度(m/s); •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a),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等。
4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 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
42
43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
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西南山区多数情况下属于复杂地形。
44
45
运行软件中插入地形高程数据
46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 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
1h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18
(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19
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1
新增污染源 (正常排放)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 削减污染源 (若有) 被取代污染源 (若有) 其他在建、拟 建项目相关污 染源(若有)
16
(四)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注意事项
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 30°; 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
6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 (2)点源调查 (3)面源调查 (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 (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 (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
7
8
9
10
11
12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一)环境质量现状数据的获取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
污染源类型 适用评价范围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