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不同评价等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要求
内容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一期不利季 节 7天有效数据 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02、05、08、11、 14、17、20、23,8 个小时浓度 三级评价 近3年监测资 料或补充监测
监测季节
监测时段 小时、日均采 样 采样 时间 在不具备自动 连续监测条件 时,小时浓度 监测要求 特殊规定
20
C0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
②进一步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 ③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27
①估算模式
28
29
②进一步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
进一步预测模式
分类 适用评价等级 AERMOD 一级、二级评价 ADMS 一级、二级评价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CALPUFF 一级、二级评价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1h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18
(六)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19
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专题
2015.10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及预测资料收集
确 定 预 测 因 子
确 定 预 测 范 围 及 计 算 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设 定 预 测 情 景
选 择 预 测 模 式
确 定 相 关 的 计 算 参 数
进 行 环 境 质 量 预 测 与 评 价
地面浓度点。
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预测网格点设臵方法 预测网格方法 布点原则 预测网格点 网格距 距离源中心≤1000m 距离源中心>1000m 直角坐标网格 网格等间距或近 密远疏法 50~100m 100~500m 极坐标网格 径向等间距或距 源中心近密远疏法 50~100m 100~500m
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
42
43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
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西南山区多数情况下属于复杂地形。
44
45
运行软件中插入地形高程数据
46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 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
二期(冬、夏)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一级评价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10 极坐标布点法 米
二级评价 ≥6 极坐标布点法 十
三级评价 2 ~4 极坐标布点法 一
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34
35
36
37
38
39
40
8、地形数据参数收集
如评价范围属复杂地形,需提供地形参数: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m);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m)。
41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 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
25
区域最大地面 浓度点的预测 网格设置,应 依据计算出的 网格点浓度分 布而定,在高 浓度分布区, 计算点间距应 不大于50m
26
6、预测模型的选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推荐的大气污染物计算模式由三种类型构成:
①估算模式
计算地面最大浓度,确定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30
7、气象资料收集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
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 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
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6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 (2)点源调查 (3)面源调查 (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 (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 (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
7
8
9
10
11
12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一)环境质量现状数据的获取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Baidu Nhomakorabea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
3
2、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
如点源源强计算清单
•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海拔高度(m) ; •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 • 烟气出口速度(m/s); •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a),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等。
4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 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1
新增污染源 (正常排放)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 削减污染源 (若有) 被取代污染源 (若有) 其他在建、拟 建项目相关污 染源(若有)
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③进行现场监测。
13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①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②特征污染物中有标准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③毒性较大的,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
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14
33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一、二级评价)
(1)温度
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温廓线、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风速 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廓线。 (3)风向、风频 静风风向用C表示。静风频率单独统计。 四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4)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
31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
评价范围 气象资料年限 地面气象资料 高空气象资料 小于 50km 大于 50km
二级评价
小于50km 大于50km
三级评价
— — — —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必需 按选取 的模式要 求 必需 必需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必需 按选取的模 式要求 必需 必需
补充气象资料 观测前提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 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污染源类型 适用评价范围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对气象数据最低要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街谷模式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 复杂风场 气态污染物、颗粒物、 恶臭、能见度 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
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
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 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
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 评价范围 5~10km 10~30km 30~50km >50km
地形数据网格柜
≤100m
≤250m
≤500
500~1000m
47
9、设定预测情景
序号 污染源类别 排放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预测因子 计算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常规预测内 容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48
补充气象观测 一般要求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 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连续一年 2个月以上
— —
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3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 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 平能见度。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干球温度、露点温度、探空数据层数、气压、 高度
2
1、确定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 一般选取有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应注意选用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和预测区域 内污染严重的因子。 一般 3~5 个,但排放大气污染物种类较多的项目可适当增加。 ①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 PM1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②特征污染物:指除常规污染物外,项目特有的污染物。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16
(四)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注意事项
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 30°; 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
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D10% ≥5km 其他 Pmax<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21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
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
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23
5、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
预测范围
应覆盖评价范围
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
围环境敏感区的位臵等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 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24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
预测与分析依据。
22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 D10%为 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氟化物(以F计)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