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从理论到实践

---以揭阳为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把它作为指导未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回应时代命题所作出的实践创新。

一、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重大意义

(一)绿色发展是“很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这段重要论述从政治的高度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发展战略,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要害。

什么是政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夯实执政基础,而最牢固的基础,就是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就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十年动乱结束后,人民热切盼望在“站起来”的同时能够“富起来”,党顺应人民的呼声,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党同样要以人民的愿望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就任党的总书记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中,把“更优美的环境”列为党的奋斗目标,揭示了今天我们党要巩固执政之基,就必须实现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愿望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

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四个月后他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再次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转变发展理念,永远把民心挺在前面,下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没有美丽中国就没有富强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不仅是富强中国梦,也是美丽中国梦。而且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没有美丽中国,就很难有富强中国,因为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经济总量上登上了世界“领奖台”,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我们的“财富之母”土地,污染总超标率达16%,水土流失严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在全国100多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不到10%。这种状况不能不使人对民族振兴的未来感到忧虑。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水:“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谈到了森林,指出森林“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仅水和森林的约束在加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也日趋紧张,有的已经形成了发展瓶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振聋发聩地发出号召:“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实现中国梦,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够始终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而我们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仅透支了大量的宝贵资源,更使许多地方的经济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甚至形成了路径依赖。这种状况如果再不改变,未来不要说制高点,即使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据的地位都有可能失去,世界上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因此,下决心转型升级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环顾世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引擎,打造新的经济生长点。早在2010年4月,习近平同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时就鲜明地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这一个大趋势现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绿色新政”,欧盟制定了《欧盟2020》发展战略,日本推出了“绿色发展战略”,韩国提出了《国家绿色增长战略(至2050年)》。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

加入了“绿色大军”行列,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并着手大力推进。他们的经验与思考,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必须高度关注的是,在许多科学家眼中,当前正在蓬勃兴起的绿色工业革命,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兴起的时候,我们落伍了。以电子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实际上只赶上了半程。而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一些诸如技术和资源领域不仅并不落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加快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用以指导经济转型升级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在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电子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抢占未来世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三)绿色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

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指出:“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他还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他要求全党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福祉,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发展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幸福感的构成是多元的,世界上有许多种幸福感评价体系,但不论哪种评价体系,也不论处于哪个时代,最基本的幸福指数永远是安全指数。在非绿色的增长方式下,环境安全、饮水安全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深切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认真思考另一个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就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干旱,还有沙尘暴、雾霾等等,这些自然灾害每年都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据统计,我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受灾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占全世界受灾人数的一半左右。全球气候变化有自然界的因素,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类活动方式对气候的影响。在温室气体的制造和排放方面,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下决心减排是维护人民的核心利益而必须采取的重大举措。

中国近代史无可辩驳地告诉后人,发展理念正确,才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理念错误,即使国力一时称雄世界也难持久,终究会重陷衰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

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决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自己的一切工作,下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贡献。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三、绿色发展从理论到实践

(一)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德金属生态城

(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1、筑牢良好生态本底

——科学划分市域功能分区,严格限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加强“两山”屏障(龙门山脉、龙泉山脉)、河湖水系、城市绿地和城乡绿道建设,加快推动城市绿化立体成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把环城生态区作为龙头工程,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六湖八湿地”,充分发挥好城市净化“绿肺”和城市开发“隔离带”的双重作用。

2、重建设同时重治理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持续抓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3、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支撑点。用绿色倒逼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必须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下好“关停并转”先手棋。

生产环节:

全面实施绿色规划设计,积极运用生态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生产和生活循环式链接,着力构建和完善绿色产业体系。

消费环节:

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建材等绿色产品,鼓励公交出行,完善绿色消费配套服务体系,让绿色生活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习惯。

推进绿色发展

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和决议,不难发现,绿色理念高频率地出现在重大决策中,已经成为中国的核心发展理念之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将“四位一体”格局扩充为“五位一体”。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加入“绿色化”,将“四化”扩充为“五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

发展新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新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与中央精神相配套的是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密集出台。从2013年9月发布的空气“国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5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2015年1月起执行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到2015年9月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四川部署:全面建设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2月8日,在主题为“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提出绿色发展的“加减法”。根据发布人的解释,“加法”即造林添绿,“减法”即减少污染物排放,一加一减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科学运算”。

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

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

具体指标:

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颗粒物浓度(PM10和PM2.5)比2015年下降15%

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和长江五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以上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地表水劣于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

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66%

以整体视野解读绿色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志江

核心观点: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具备“整体”的视野,把握住两个“整体”。

将绿色发展放在“地方—中国—世界”的整体中去理解。环境问题不仅是一国的内部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要把地方、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天蓝、地绿、水净,但备受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是依靠强盗式掠夺和污染转嫁才实现了生态相对良好。这不仅明显有违环境正义原则,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今的人类已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着力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努力改善本土的环境状况,提升本地区、本国人民的环境幸福指数,也要致力于维护世界生态安全。

将绿色发展放在“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共同体的整体中去理解。政府、企业和公民,在绿色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不同的责任,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共同体。坚持绿色发展,既要明确他们各自的责任分工,又要建立协调工作的机制。政府是绿色发展

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制定好政策、法律和行动计划,加强监管,协调各方行动。在绿色发展中企业具有特殊责任,因为企业本身就是治理的主要对象,因此要强化自律意识,建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公民虽然作为个体,力量有限,但归根结底,政府、企业也是由作为公民的人来构成和运转的。坚持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每一个公民的“坚持”。

提高绿色发展的获得感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副教授赵成

核心观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这些硬任务任重道远。同时,提升公众的绿色感知水平,提高绿色发展的“获得感”,更需要我们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做更多的工作。

绿色发展需要

协调好绿色与发展的关系

绿色发展是一个美丽的概念,包含绿色和发展两个方面: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国家强盛,人民的幸福福祉都将无从谈起。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国家里,发展仍将是一个长期的主题;绿色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级阶段,如果缺少了绿色,灰蒙蒙的GDP会缺少生命的光泽。

但也毋庸讳言,在实践中,“绿色”与“发展”之间也常常存在着冲突和两难取舍。例如:限制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相关领域社会问题,包括失业阵痛和地区经济萧条等;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需要在开放中建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仅仅靠创意产业、服务业等支撑不起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制造业、重化工业等仍将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础。因此,产业结构、绿色、环境成本之间永远存在着权衡,这不仅是对短期现实难题的妥协,更是长期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应有的考量。我们需要摒弃所谓绿色就是没有污染和环境消耗的认识误区,而应代之以绿色是以尽量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大发展的理念。

绿色发展需要

重视公众体验和感受

要重视绿色指标,也要重视绿色感知。在现实中,有时会碰到某些环境数据公报与公众的体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公众质疑,降低政府公信力。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来感知这个世界,绿色发展是一篇大文章,“绿色”做得好不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是公众对绿色的直接感受,让人民群众在绿色发展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是检验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需要指出的是:公众的绿色感知不只停留在“看到、听到、闻到”的感官感受上,透过媒体、交流、甚至想象等因素都可能极大地影响到公众的绿色感知。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情景可以称之为“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人们越来越关心那些“看不见”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如:对环保措施相当良好的化工厂的担心;出于对电磁辐射的担忧,对通讯基站的抵触行动等。这些现象表明:公众对绿色的理解在扩展,绿色要求在扩张,已经超出了现有的绿色指标的范围。公众需要绿色指标的真实数据,也需要对指标进行科学设置,使之与公众的绿色感知相符。

绿色发展需要

做好软硬两方面功夫

做好绿色指标的硬功夫,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现民生目标,还需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等进行现代改造,使其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实现产业目标。

做好绿色感知的软功夫,需要有效的公众教育和公众沟通。感知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依从性,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误导,我们应以绿色发展的硬功夫,扎扎实实的业绩来塑造公众的绿色感知。同时,公众也需明白:绿色发展的协同是有条件的,是存在权衡取舍的。绿色发展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含义和范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应该通过沟通协商,与公众共同来设定绿色的内容和标准以适配公众感知,一起来探讨绿色发展中的权衡问题,探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新理念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周灵

核心观点:

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核心是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前,生态环境容量日趋饱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正倒逼我们,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发展动力

实施绿色创新战略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都必须加快形成以绿色创新驱动为主、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优的发展方式。一是绿色观念创新。树立绿色发展观,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的绿色化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绿色化转型。二是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生产质量,有助于提升自然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鼓励各类研究机构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三是绿色市场创新。鼓励和推广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再生的绿色市场。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技术的传统产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创新规划理念

引导地方绿色实践

在“十三五”时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宁愿降低增长速度也要保证发展质量,建立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GDP增长模式。因此,在“十三五”的各项发展规划中,一是要创新经济社会规划思维,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对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形成以绿色增长带动绿色福利和绿色财富的规划思路。二是要进一步固化体现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逐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标的比重,形成完整的既包含单位GDP 能耗、化学需氧量等直接指标,又涵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碳汇等间接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并使之成为对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三是明确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真实状况,适时探索推进绿色GDP 核算。

专家视角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5年在制定国家“九五”计划时,党中央从基本国情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出发,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将环境保护明确为基本国策。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的核心词。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首次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2010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目标。此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标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绿色发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途径,源于可持续发展,又超越了可持续发展。如果说黑色发展是当代人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大“生态赤字”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那么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底线,是“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绿色发展则是发展的不断积累,当代人发展为后代人的发展不断积累生态财富,增加生态盈余。正是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党中央鲜明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一目标,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改善生态环境,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和谐、更加长久,实现从“天人共存”到“天人互益”的重大转变。

环保与发展并非截然对立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就已经提出,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思维与新探索。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就是不同于西方、基于东方智慧的治理之路。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一条走绿色生产方式之路,也是一条绿色治理的文明之路。

绿色发展是一条从民间到政府、从经济到社会、从文化到政治的综合治理制度创新之路。为了遏制目前仍然蔓延的环境污染,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未来环境治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治理对策。如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等。

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单纯的环境保护,就容易陷入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思维之中。其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之路,恰恰是基于东方智慧、走出这种孤立的新思维。绿色发展是一个涉及传统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之路,也是一条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财富增长之路。

三、未来揭阳如何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1、以绿色规划为引领,打造“绿色格局”

规划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推动绿色发展,必须着眼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划定生态空间红线,形成绿色空间格局。生态红线是限制过度开发利用的“高压线”、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推动“多规合一”,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天津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着眼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

区,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坚持和完善“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

严格市场准入红线,形成绿色产业格局。推动绿色发展,必须严格限制市场主体行为,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天花板“限用”,从严从紧掌握市场准入标准,确保形成绿色生产空间,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格局。负面清单“限进”,就是对不同功能区产业项目实行差异化准入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实行限批、禁批,杜绝“挖到篮子就是菜”。行政许可“限排”,就是严格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天花板“限用”,就是健全能耗、水耗、地耗、排放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强化总量控制、指标管理、定额管理及环保标识认证等措施,通过“抬高门槛”和“压低天花板”,打造绿色生产空间。

严守土地利用红线,形成绿色城乡格局。推动城镇化与严守耕地红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科学划定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走出一条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把绿色化融入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区乡村一体发展、大中小城市互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平衡适宜、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要求,着力构建以主城、辅城和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为骨架的现代城乡体系。坚持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通过“集改股”、“农改非”、“村改居”,在耕地总量不变、质量不减、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

强化责任约束红线,形成绿色发展工作格局。实现绿色发展,既要为市场行为划红线,也要为政府行为划底线,推动企业、政府和社会共担绿色发展之责。这条责任约束底线,基础是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手段是严格监督考核,关键是严格责任追究、实行终身问责。积极探索实行“四张表格管考核”,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表,明责任、严考核、定进退。建立党政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严格离任审计,对造成自然资源环境损害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2、以绿色转型为动力,提升“绿色实力”

绿色发展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才能使“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着力向结构升级要更优增长。绿色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支撑点。用绿色倒逼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必须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下好“关停并转”先手棋。积极顺应“互联网+”、“工业4.0”的发展趋势,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大项目、小巨人和楼宇经济为抓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商贸旅游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三二一”产业模式。

着力向创新驱动要更强动力。技术路线决定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决定产品的附加值、决定对自然生态的损害度。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促进“万企转型升级”,抢占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双创特区”,让“梦工厂”成为大众创业之域、万众创新之地,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着力向资源整合要更高效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最高的产出效益,既有“用之有度”之“节”,也有“取之有道”之“约”,还有“物尽其用”之“集”。“节”,就是注重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着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好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约”,就是注重采用替代能源、替代材料、替代装备,推进煤改气,挖掘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利用潜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装备产业。“集”,就是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加强资源整合、集约利用,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二次开发”,让“沉睡”的财富“苏醒”过来、“零散”的财富“整合”起来。

3、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构建“绿色屏障”

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保护屏障,是支撑发展的最大本钱。必须坚持系统、辩证的生态方法论,打造保护、治理、监管“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绿色谱系”。

开展保护“攻坚战”,构筑绿色“防护林”。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积极探索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全民共同参与的绿化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美丽天津建设全过程,大力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加快推进“四清一绿”行动,推进“两环三沿”绿化工程,实施三北及沿海防护林、国家储备林等国家重点工程,打造水绕津城、城在林中、天蓝水清、郁郁葱葱的宜居环境,为实现永续发展保本钱、攒后劲。

打好治理“组合拳”,构筑制度“防波堤”。以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与京冀联防联控,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海洋、重金属、危化品、船舶港口等污染防治,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连片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中新生态城“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破除制约生态环保的制度性藩篱,探索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用好执法“杀手锏”,构筑监管“防火墙”。环境执法和监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利剑”。必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将环境违法与市场准入、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挂钩,提高违法成本,让守法者得实惠、违法者付代价。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多维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设群众放心、安心、舒心的美好家园。

4、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增进“绿色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做足,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群众才会有更多舒适感、获得感、幸福感。

培育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共识”。中华民族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的深厚积淀,有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发展好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于人于己、于国于民都是大善大美,是持家之宝、兴国之道。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开展绿色行动,助推“绿色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只图共享,不重共建,“绿色民生”只能是画中饼、镜中花、水中月。人民群众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群众性绿色创建,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庭院等争创活动,实现“美丽天津”共建共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使“绿色化”真正“化”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化”在衣、食、住、用、行、游的点点滴滴。

打造绿色民生,实现“绿色共享”。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恶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群众期盼更高质量、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生活,这要靠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作保障。让绿色走进民生,就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发力点,作为群众幸福指数的生长点,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危旧房和城市旧楼区改造、农村改水改厕、地下管网建设、绿色出行等,着力推进安全天津建设,持续增加绿色公共产品供给,使绿色发展与绿色民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天津建设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