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辨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辨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时,若能准确地辨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将有助于理解文本意义、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辨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一、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在开始辨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之前,首先需要对修辞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以达到美化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和感染读者等目的的一种表达方式。
学习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并在写作时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
二、采取整体理解的方法初中生在阅读课文时,应该用整体理解的方法来分析修辞手法。
整体理解是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把握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表达目的。
通过整体理解,可以初步感知到作者可能采用的修辞手法,为后续的细读和辨析做好准备。
三、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相似点的对比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语句中的比喻词或比喻句,从中找出作者强调的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而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春天的阳光如同一把温暖的刷子,轻轻地轻拂大地的脸庞。
”文章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将阳光与刷子进行比较,以描述阳光的温暖和舒适感。
2.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应该注意找出作者赋予无生命事物人类性格和行为的词语或句子,从中体悟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例如,在一首诗中写道:“风儿在耳边低语”,这里将风比作说话的人,将风的行为拟人化,以表达风轻柔的声音和与人交谈的意境。
3.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故意夸大事物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表达和夸张叙述。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应该留意作者使用的夸张手法,从中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张扬和文本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一篇描写海边风景的作文中,作者写道:“海浪汹涌澎湃,高达天际。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在小学语文学习与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修辞在句中的作用,对这类题目,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应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例16、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 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 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答:运用呼告,赞扬了雷锋精神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增加抒情 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谐音双关) 答:含有双关之语,晴与情谐音,巧妙地把天气的晴好与人的 爱情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语言含 蓄、给人以深刻印象。
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引用: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语言精炼, 典雅。
(通感:化抽象为形象,易于理解;引起联想;行文活泼。) 答: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 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 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 之情。
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诗句工整、优美、富 于韵律感。更加凝练地表达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红柳绿美景, 并蕴含人生哲理。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语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语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和写法辨析及表达效果
高考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和写法辨析及表达效果1.比喻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还要注意其分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最常考的。
06天津高考题: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06上海高考题: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06高考福建卷: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06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3.反衬《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06高考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06高考江西卷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本文介绍了阅读理解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结构方式,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阅读理解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可以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使叙事清晰,印象深刻;描写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性;抒情可以表达情感,引起共鸣;说明可以阐述事物的原因、结果等;议论可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表现手法阅读理解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其中,象征和托物言志可以使表达含蓄深沉,增强感染力。
三、修辞手法阅读理解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对比等。
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拟人可以拉近物与人的距离,排比可以强调特定对象的特性,夸张可以烘托气氛,反复可以突出思想,借代可以以简代繁,反问可以加强语气,设问可以引起读者思考,对比可以使特定对象更鲜明突出。
四、结构方式阅读理解中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前后照应、铺垫、过渡、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材料安排等。
其中,记叙顺序可以使叙事清晰,倒叙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插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富,补叙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平叙可以使头绪清晰。
材料安排则可以根据主次关系和详略关系进行安排。
本文详细介绍了阅读理解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结构方式,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作用。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明确要说明的问题。
其次,按照逻辑顺序,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一解释。
最后,再将这些小问题综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说明。
说明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用语准确。
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说明文常常采用图表、实例、比喻等手段来说明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是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其中一种特定的含义或者
感受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写作更加生动
有趣。
同时,比喻还可以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拟人
三、夸张
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表现来达到其中一种表达目的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有趣,增加语境的紧张感或戏剧性,从而引起读者
的注意和共鸣。
四、反问
五、排比
排比是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结构的语句来强调相似或对比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给予读者一种鲜明的对比或并列感。
六、借代
七、反复
反复是将同一词句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
反复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节奏
感和韵律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八、夸张与略缩
夸张和略缩是通过夸大或者简化表达来达到其中一种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略缩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专题07 拓展讲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023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解析版)
专题07 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2、学会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梳理修辞格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特殊方法。
又称为“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
中学阶段掌握以下九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反复。
一、比喻。
【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
【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组成。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等。
例: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3.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作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二、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能说话会做人的动作,有思想、有感情。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 感情。
三、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常见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常见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一、命题趋势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其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
所以,在学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的题型。
二、知识清单与知识总结下面的广告是不是别出心裁呢?好在哪里呢?1.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白丽香皂)2. 我们的香水最能吸引异性,因此随瓶奉送防身手册一本。
(香水)3. 十字路口交通牌:请开慢点吧,我们已经忙不过来了。
(棺材店)4. 本公司负责产品维修的人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洗衣机)5. 一握农行手,永远是朋友!(农业银行)6. 电线杆自卫的时候,也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害!(交通安全) 以上这些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点,你能不能找到呢?修辞手法常见类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引用、借代、互文、双关(一) 比喻定义: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例1: 太阳像个大火球。
例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例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比喻的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赏析句子——修辞手法赏析技巧刘小梅教学目标:学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赏析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的题型。
(二)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比喻、拟人: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具有音乐美或节奏感。
设问、反问: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三)答题格式1.这个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2.写出了......(内容)3.表达了/表现了/抒发了.......(情感)(四)举例分析例如1: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凌空》)答: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时优雅的动作。
3.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例如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们人格化,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和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乐趣。
3.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例3:几分钟之后,也许又会大雨如注,也许是丝丝细雨飘下,也许是阴云密布,整个海面又被大雾封锁……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是你的眼睛应接不暇,不到基隆来,是很难领略到的。
答:1.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语势,2.写出了基隆的天气千变万化,基隆的雨来得急、来得快,3.表达出作者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赞美。
例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归纳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分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归纳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
古文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
本文将就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帮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是作家用来修饰语言的一种技巧,可以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古文阅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达到描绘的目的。
通过比喻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具体。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贾宝玉的心情比作“鳞次栉比的山峦,一层又一层,雾寒雨冷,不见天日”。
通过这个比喻,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贾宝玉内心的困扰与迷茫。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情感。
在古文中,拟人常常用来形容动物、自然景物等,增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形容楚国的军队“头角峥嵘,精神耀眼,如出冥冥之中,见日月之明。
”通过拟人手法,使军队看起来更加神秘和威武。
三、夸张夸张是指在叙述中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感情等。
比如,在《水浒传》中,施耐庵描述了梁山泊的一场战斗:“千军万马,人山人海;刀剑如花,光芒万丈。
”通过夸张手法,使读者能够从形象上感受到激烈的战斗场面。
四、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中通过巧妙的设置,使得前后两个意义相对应、形式相互呼应,起到强调或对比的作用。
在古文中,对仗常用来揭示作者的用意和表达特定情感。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通过对仗的手法,强调了“知人”的重要性和困难。
以上所述的比喻、拟人、夸张和对仗仅仅是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深意和表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
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反问字,如:呢吗……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1.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63大类,78小类。
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种,稍后一一介绍2.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3.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常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借代互文重复用典双关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XXX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XXX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XXX《荷塘月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XXX《天赋梦》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XXX《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留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分歧的事物。
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傍边,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XXX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写作指导
高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写作指导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通过特定的用语、语句、形象、思维方式等手段来美化、饰辞、变化或增强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在语言运用中十分常见,它们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高考语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文章中会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作为考生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根据文章的情况评判其是否合适,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大家可以先做一下简单了解:•比喻•拟人•借景•象征•对比•省略•夸张•排比•重复•反复•突出•连词成句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通过多练习和观察,获得深刻了解并在日常写作中运用起来。
修辞手法的作用特点比喻比喻是一种比较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两个在本质上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特征的事物相比拟,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文中的事物,达到意境交融、情感更加沉浸的目的。
比喻最大的特点在于展示创造性思维,需要阅读人员运用联想和想像。
比如,我们常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比喻,它将人生用初见来形容,进一步帮助读者体验这种情感。
考生在阅读时应该注意比喻中两个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对比。
拟人拟人是一种人为赋予非生物对象人眼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对象的行为特点和形象特征,对于文章生动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拟人在写作中应该灵活使用,要把握好拟人对象的选择和运用时机。
例如,我们常说“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枝”,这是一种拟人表达,将非生物对象的行为比喻成人的行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知。
考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应该注意掌握拟人时机和方式,避免过度使用而导致不必要的表达。
借景借景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通过利用一种具体的景物来概括一个抽象的内容,将读者引入更为深入的意境。
借景在写作中需要重视语言的美感,通过具体的语言形象来表达含义深刻的情感。
语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与文学魅力
语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与文学魅力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在阅读中,修辞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它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语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文学魅力。
首先,让我们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入手。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某一事物。
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例如,古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杜甫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太阳的落山和黄河的入海比作两个事物的结束,给人一种壮丽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排比是通过将同一类事物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并列,以增加修辞效果。
排比可以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强烈,给人以冲击力。
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要使他们明白,我不是疯子,而是疯狂。
”这里,鲁迅通过排比的手法,将疯子和疯狂进行并列,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狂热与决绝。
除了比喻和排比,对偶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通过将两个相对或相似的词语进行对比或并列,以增加修辞效果。
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平衡,给人以美感。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世说新语》中写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里,杨慎通过对偶的手法,将生与死、忧患与安乐进行对比,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拟人等等,它们都可以为文章增添一种特殊的魅力。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夸张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反问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深思,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亲切感。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文阅读更加有趣,更加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语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修辞手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
它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我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 排比是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 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 连说出来,而反复是根据需要,使用的词 语和或句子重复出现。
❖ 赏析句子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蝶恋花》 ;
❖2.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 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种类: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形象代本体、 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指、结果代原因、材 料代本体等。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 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 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人注意,启发我们去思考。 ❖ (2)、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
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问而不答,答 案其实就在句子中。反问如果句子形式是肯定的, 意思就是否定的;如果句子形式是否定的,意思就 是肯定。
赏析句子1、这能全怪我吗?《羚羊木雕》 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
❖ (7)、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 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借”代…,…排比
❖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区别借喻与借代】
❖ 同: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 客体(喻体或借体)的修辞格。
❖ 异:①借代侧重在代替,借喻是一种比 喻说明。②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 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 性。③借喻可以加“像”转换成明喻, 借代不能加“像” ,不能转换成明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
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常用修辞手法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天才梦》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
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施耐庵《水浒传》对比是把差异明显、矛盾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强烈,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陆游《老学庵笔记》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叶圣陶《苏州园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句法相似、平仄相对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密切关联,音节和谐,有韵律美,便于吟诵,表意凝练,有很强的概括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排比是一种把3 个或3 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意思密切、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的作用为:增文势、广文义。
用排比说理,条理分明,充分透彻;用排比抒情,节奏鲜明,感情洋溢;用排比写景,层次清楚,形象生动;用排比写人,形象立体,细致入微。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腿;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没找到出处,但句子真好,所以就放上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胡宏伟《长江之歌》7. 设问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即为设问。
设问用在文章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设问用在文中某段段首或段尾,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设问用在说理性文章中,可使论证深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连续地使用设问,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有强大的论辩力量,发人深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潘振声《春天在哪里》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
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
反问的语气要比直陈句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是政论体中常用的手法。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设问在提问时不表明立场,反问明确地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设问的侧重点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侧重点在于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立场或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反问有问无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所以放手去折腾吧)——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亲兄弟,就这么急着弄死他,难道不能再等等?)——曹植《七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没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多喝点酒,忘却忧伤)——王翰《凉州词》9. 借代借代是一种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练、具体生动。
借代的修辞效果为: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代“船”)——李白《望天门山》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战争”)——陈毅《梅岭三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烽烟”代“战争”)——陆游《示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孩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互文,也叫互辞,指的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互相阐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实际说的是一件事的修辞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买买!)——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哪儿都忧,太忧伤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任的时候特别惨,所以我劳苦功高)——诸葛亮《出师表》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咏叹,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势。
在议论文中,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时使用,感染力强。
反复还可以使词句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鲁迅作品《祝福》中在描写祥林嫂时,反复用了“我真傻,真的。
”【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多次使用“沉默”一次,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话说,鲁迅真的挺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那就再举个他作品的例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这两株枣树的象征意义一直不太一致,有人说,枣树代指鲁迅和其胞弟周作人,表达他们手足情深后来又有嫌隙的状况;也有人揣度枣树是前赴后继的革命勇士的化身,表达了鲁迅对黑暗军阀统治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之情】(难道没有人觉得,那只是两棵无辜的枣树?鲁迅先生也是按字数拿稿酬的吧?)顾名思义,引用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诗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怀今,即为用典。
用典,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笛赋:典出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 年的感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天狼:星宿名,就说指侵略,本文中指西夏。
出自《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抒发了作者希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气与豪气。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蚕丝和烛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表达情深意长,至死不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也作“情”。
表面说天气,实际说感情。
描写了四川东部的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有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