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注射剂研发技术指导意见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1).doc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水平,加强研制的指导和管理,使其达到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要求,促使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除执行《中国药典》现行版制剂通则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及《新药审批办法(1999年)》(以下简称《办法》)中有关规定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一、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应根据临床急、重症等用药需要及疗效明显优于其它给药途径者为原则。
二、中药注射剂在新药审批管理中,属于中药新药第一或第二类范围,因此其申报资料项目、相关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定等均按相应类别要求进行。
注射剂的小水针、粉针剂、大输液互相改变,而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属四类新药。原剂型上市前未按二类新药技术要求作过临床研究的,该新药临床试验要求同二类新药。原剂型上市前、曾按二类新药技术要求作过临床研究的,新药临床试验先按四类新药要求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然后申请试生产,试生产期间需进行Ⅳ期临床试验。
三、研制中药注射剂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
四、处方
(一)处方应体现源于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原则。
(二)应以中医药理论、文献古籍、临床经验或现代有关研究成果等资料来阐述选题目的与处方依据。处方药味宜少而精。
(三)中药注射剂的组份可以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方或复方。除复方中的药材可以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外,其它组份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收载的药材,应按《办法》中《新药(中药材)申报资料项目》要求附第2、10、11项资料及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件(复印件);如组份未制订标准,则须按相应类别报送有关资料,并随制剂一起上报审定。
注射剂研发流程范文
注射剂研发流程范文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境况要求的提高,注射剂作为一种常见的给药途径,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注射剂的研发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科研人员在药物设计、工艺开发、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备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从药物研发、工艺开发、安全性评价三个方面介绍注射剂研发的流程。
药物研发:
注射剂的研发首先需要进行药物设计,确定研发的目标药物。药物设计主要包括分子设计、筛选和优化。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确定治疗的靶点,并设计相应的分子结构。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子筛选,筛选出适合作为注射剂药物的候选药物。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的结构优化,改进其活性和稳定性。
工艺开发:
药物研发的下一步是进行工艺开发。工艺开发是将药物从实验室中转化为注射剂生产所需的工艺过程。首先,需确定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溶解性、稳定性等。然后,利用合适的溶剂和辅料进行药物的溶解和稀释,使其适合于注射剂的使用。同时,需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确保注射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安全性评价: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安全性评价是不可忽视的一步。安全性评价主要分为预临床和临床两个阶段。预临床阶段主要是进行药物的毒理学评价
和药代动力学评价,包括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等参数的测定。临床阶段则是进行人体实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主要
分为四个阶段,从小规模试验到大规模试验,最终确定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结:
注射剂的研发流程包括药物研发、工艺开发和安全性评价三个方面。
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
附件2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
(征求意见稿)
根据《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为了更好地开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制定本技术原则。
一、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评价范围
应在所批准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及疾病人群范围内。不包括未批准的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等,不包括用法用量、疗程等的改变。如有变更,需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补充申请相关要求进行申报。
二、临床研究使用的药品要求
所提供临床研究数据的临床研究用药品应为最终所确定的工艺制法下的药品。
三、上市后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再评价需符合伦理学的要求,需符合GCP的总体要求。
四、临床研究单位的资质要求
临床研究负责单位应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且其所对应的专业应获批准。以考察广泛应用的安全性为目的的临床研究,参加单位应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以有效性为目的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参加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
五、安全性评价技术原则
1、临床安全性数据要求
所提供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数据应为Ⅰ、Ⅱ、Ⅲ、Ⅳ期临床研究资料及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资料,通过临床安全性评价,明确所批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范围内常见、偶见、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还应提供根据Ⅰ、Ⅱ、Ⅲ、Ⅳ期临床研究发现的安全性风险信号、上市后临床使用或监测中发现的安全性风险信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发现的安全性风险信号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干预性的临床安全性研究数据。并根据临床安全性评价结果完善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
的技术原则
1. 引言
1.1 概述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药物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药物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对于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综合分析中药注射剂相关技术原则,并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可靠的评估与控制。
1.2 文章结构
本文包含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以及结论。通过这些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中药注射剂的相关技术原则。
1.3 目的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方面的关键问题与技术原则,并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效且可行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评价与控制技术原则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探讨,旨在推动中药
注射剂产业的发展,并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与安全。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详细阐述了本文的概述、结构和目的。接下来,将进入第二部分: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请继续往下阅读。
2.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
2.1 定义和背景:
中药注射剂是指利用传统中药提取物或其有效成分,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备的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剂型,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评价则是对该类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2.2 工艺评价方法: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 从传统中药提取物或其有效成分开始,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选择和筛选。这涉及到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生产。
药物研发与评价研讨之注射剂处方工艺变更的技术要求及案例分析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国家局[ ]7号文)
EMA关于变更的指导原则 电子刊物 ......
三、具体技术要求及案例分析
处方变更
灭菌工艺以外的生 产工艺变更
灭菌工艺变更 关联变更
➢处方研究 ➢工艺研究 ➢灭菌工艺研究 ➢质量研究 ➢稳定性研究 ➢局部安全性研究 ➢临床研究
严格
一、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及总体研究思路
2、变更的具体情况
处方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者级别变更
辅料用量变更
辅料种类变更
工艺变更:生产过程控制变更 生产设备变更 灭菌工艺以外的生产工艺变更 灭菌工艺变更
一、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及总体研究思路
3、变更对药品的影响程度
注射剂的处方变更:大多属于Ⅲ类变更
注射剂的工艺变更: Ⅲ类来自百度文库更
XXX
乙二胺 氨丁三醇 注射用水加 至
原处方 300.00m g 77.00mg
12.0ml
新处方 300.00m g
95.00mg 12.0ml
作用
pH调节剂,增溶剂 pH调节剂,增溶剂
变更原因:临床使用时血管刺激性较大; 乙二胺易燃易爆,腐蚀性强,不利于日常生产和劳动保护
研究工作:
具体技术要求及案例分析
《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稳定性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3版)》
1
一、概述
2
对于临床使用过程中需复溶和/或稀释后使用的化学药3
品注射剂,如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等,需进行配4
伍稳定性研究,考察药物在临床配制、存放和使用过程中质5
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注射剂药品的配制、配制后药液的6
存放条件和允许时限等提供依据。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化学7
药品注射剂复溶和/或稀释配伍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样品、试验8
设计、试验结果评估和说明书相关内容撰写等方面内容,为9
研发和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10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上市申请与一11
致性评价申请,不包括放射性药品。
12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机构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不13
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随着科学研究进展,本指导原则14
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15
二、总体考虑
16
根据药品特性与临床使用情况开展配伍稳定性研究。上17
市注册申报配伍稳定性试验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涵盖新18
生产样品和近效期样品。配伍稳定性药液的浓度应涵盖临床19
使用中的最高和最低浓度,考察时间应不短于说明书中允许20
时限,研究时应尽可能模拟药物临床使用中的实际情况。由21
于稀释后药物浓度降低可能导致杂质无法准确检出,或配伍22
后可能产生新杂质,应注意评估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23
新药可根据药品特性、临床需要、临床使用条件(时间、24
温度、光照等)等合理设计试验,在新药研发早期,可采用25
小试样品或早期临床样品开展配伍稳定性研究,新药研发中26
发生处方变更等情况时,可基于风险评估和需要重新开展配27
伍稳定性研究,上市注册申报配伍稳定性试验样品应具有代28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药制剂注射入体内治疗疾病的药物。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对其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一、药物的纯度和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剂的主要原料为单味药或复方中药制剂,其纯度和质量控制是中药注射剂研发的首要技术要求。药物纯度影响针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药物质量控制对于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疗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要进行良好的质控,确定制剂的质量指标,保证制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透明度和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注射剂中的杂质和悬浮粒子会对药物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在研究中要采用有效的清除杂质和悬浮粒子的技术,保证注射剂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三、安全性和毒副作用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要求尽可能减小其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保证其使用时的安全性。中药注射剂的毒副作用主要与制剂质量、用药量、用药频率、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毒性实验,确定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用法用量,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制剂的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中药注射剂在制备和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药效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注射剂的研究中要保证制剂的稳定性,防止药效变化对临床治疗进程的影响。采用适宜的保存方法,对于注射剂中的药物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可以有效地延长注射剂的保质期。
五、制剂工艺
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工艺对其质量和疗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注射剂的研发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工艺,考虑到制剂的特性和药物的性质,采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进行制剂过程的优化,以提高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在建立合适的制剂工艺的同时,还要注意生产技术现代化和推广实用性,以适应市场需求。
注射剂中试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注射剂中试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试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是指新药注射剂在临床试验前需要进行一
系列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技术指导原则旨
在规范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保障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
可靠性,为新药的上市申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本文将重点介绍试
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阐明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试验设计是试研究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了试
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注射剂
的特点和药理学特性,合理确定试验的目的、方法和指标,确保试验
结果能够准确反映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要合理确定试
验的样本量、分组方案和随访时间,以保证试验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显
著性和临床意义。同时,试验设计还应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和药物
治疗的实际应用,确保试验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评价试研究结果的重要标准,也是药品上市申请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需要严格执行试验方案和操作规程,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体系,有效监控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录入和验证,杜绝数据造假和篡改行为。此外,还需要完善试验数据的质量管控和审核流程,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为上市申请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三、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是试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上市申请的核心内容。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时,需要充分考虑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合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准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根据试验结果对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进行全面分析和解释,确保试验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还需要全面评价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确保试验结果能够为药物的上市申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中药注射剂新药研发策略分析
中药注射剂新药研发策略分析
摘要:保障人民安全用药是制药企业和医药工作者的责任。从企业来说,应该
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建立更为完善的质量标准和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新药研发;策略
前言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影响注射剂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自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
事件发生后,加上之后的双黄连、刺五加、茵栀黄注射液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事件,
使得中药注射剂产业遭受到了严重信誉损失,也引起社会对中药注射剂的热议,中药注射剂
面临非常严苛的社会考量,如何认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特别是根据中药注射剂自身存在的
安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从社会认知角度澄清社会对中药注射剂的偏见,以科学态
度认清问题,科学精神解决问题,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1中药注射剂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药注射剂起步于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当时革命根据地缺医少药,卫生条件落后,战场感染严重威胁着战士的生命,柴胡注射液的
出现挽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新中国建立之初,工农业百废待兴,中药注射剂研制也随之发展,如板蓝根注射液等20多个品种先后用于临床,至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药注射剂
由于疗效明显,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再经历长期实践应用的优胜劣汰,现在仅剩下少数
临床价值相对较高的品种。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药品标准来加
强中药注射剂监管,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规范化发展。2000年要求中药注射剂在固
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针对之前药品
氯化钠注射液等6个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氯化钠注射液等6个注射液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2020年第62号)》对临床价值明确但无法确定参比制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此类品种无需开展一致性评价,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按照《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药品质量提升相关研究。
为推进注射剂的质量提升工作,药审中心组织撰写了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抗凝血用枸橼酸钠溶液六个品种的药学研究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本《技术要求》),旨在为该类品种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本《技术要求》是对上述品种的一般技术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在对产品及工艺不断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药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贮藏环节的控制,建立全过程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药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一)共性技术要求
作为注射剂仿制药,除满足仿制药注册申报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技术要求。
1、处方
产品的处方组成包括活性成分与注射用水,处方中如使用pH调节剂,需在处方中列出pH调节剂名称,明确pH调节剂用量范围。不应添加抑菌剂。
过量投料建议参考ICH Q8 相关要求。
2、生产工艺
2.1 工艺研究
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工艺研究,确定生产工艺关键步骤和关键工艺参数。注意以下方面:
(1)参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灭菌条件筛选。
药物注射剂研发技术指导意见
药物注射剂研发技术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为落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严格药物注射剂审评审批有关要求,我中心制定《药物注射剂研发的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节本意见适用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物研发,也适用于药品审评中心技术审评。本意见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包括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和生物制品注射剂,不适用于中药注射剂。
第二章药物注射剂总体考虑
第三节剂型选择基本原则。注射剂可分为溶液型、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以及乳剂、混悬剂、注射用油溶液、注射用微球、胶束、纳米粒、脂质体等特殊类型载药系统的注射剂。药物注射剂剂型的研发,以满足临床治疗需
求为前提,并综合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第四节严格注射剂研发监管。与口服制剂相比,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是风险程度高的药物剂型。一般情况下,口服制剂已可满足临床需求的,不建议研发注射剂;肌肉注射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建议再研发静脉注射剂、鞘内注射剂等。对于特殊类型载药系统注射剂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剂型特点和优势,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
第五节严格注射剂型间转换监管。不鼓励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之间剂型的相互转换。对于剂型间转换应有充分的依据,着重阐述其提高临床价值、产品质量控制的意义。例如,需要说明包括但不限于有效性安全性的变化、治疗顺应性的变化,能够体现出临床优势或明显降低医疗支出成本等。
第六节对于多组分生化药物和生物制品注射剂,除考虑上述第三、四、五条要求外,还需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体现其生物学特性。
药品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指南
药品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指南导语:药品的研发对于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至关重要。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本文将从药品研发整体流程、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等多个角度探讨药品研发技术规范要求指南。
一、药品研发整体流程
药品研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发现、药物设计、体内外评价、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和后期监管等多个环节。为保障研发过程的规范与合理性,制定药物研发整体流程规范十分必要。
1. 药物分子发现规范要求
药物分子发现是药物研发的起点。在药物分子发现阶段,研究人员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如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靶点、建立高效筛选平台等。同时,需严格控制实验操作规范、化合物质量要求等,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药效的可预测性。
2. 药物设计规范要求
药物设计是根据靶点的结构信息和药效学原理,进行候选药物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规范要求研发人员在药物设计阶段要做到理性合理,遵循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确保获得的候选化合物具备一定的药效学和安全性。
3. 体内外评价规范要求
体内外评价是验证候选药物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规范要
求研发人员在体内外评价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临床
试验伦理要求等,并确保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4. 临床试验规范要求
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环节。临床试验规
范要求研发人员在招募受试者、试验方案制定、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遵循临床试验伦理要求和法规要求,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二、临床试验规范要求
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阶段。为保障临床试
注射剂的制备研究报告
注射剂的制备研究报告
一、引言
注射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剂型,用于将药物直接注射到人体血液或组织中。与其他剂型相比,注射剂具有快速、准确和高生物利用度的特点,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药效或无法通过口服途径给药的情况。因此,注射剂的制备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射剂的制备技术
1. 药物选择和配伍
注射剂的制备首先需要选择适用的药物。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其药物相容性、稳定性和生理活性等因素。此外,当需要同时给予多种药物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稳定性,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因此,药物选择和配伍是注射剂制备的关键步骤。
2. 剂量确定和溶解
制备注射剂时,需要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体重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某些药物可能需要进行溶解,以便更好地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对于难以溶解的药物,可以考虑使用辅助溶剂或改良剂型,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3. 质量控制和灭菌
在注射剂的制备过程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药物纯度、配方准确性、质量稳定性等。此外,注射剂还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灭菌方法可以选择热灭菌、辐射灭菌或滤过灭菌等方法。
4. 包装和储存
完成制备的注射剂需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储存,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防漏性,以防止药物的污染和失效。同时,注射剂的储存条件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以延长其有效期。
三、注射剂制备研究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 制备工艺的优化
化学药品注射剂(特殊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正式发布稿2020版
附件3
化学药品注射剂(特殊注射剂)仿制药
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
特殊注射剂是指与普通注射剂相比,特殊注射剂的质量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行为受处方和工艺的影响较大,可能进一步影响制剂在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脂质体、静脉乳、微球、混悬型注射剂、油溶液、胶束等。
特殊注射剂化学仿制药原则上应符合《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的要求,本文件系在此基础上的补充,旨在提出特殊注射剂仿制药研发的整体思路和一般原则,为特殊注射剂仿制药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一、总体考虑
对于特殊注射剂,由于制剂特性的复杂性,应基于制剂特性和产品特征,采取逐步递进的对比研究策略,通常首先开展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药学及非临床的比较研究,然后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必要时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若药学研究和/或非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不一致,申请人应考虑对受试制剂处方工艺进一步优化后重新开展研究。
二、药学研究
根据《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
术要求》,特殊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在按照上述技术要求开展研究的同时,还需根据特殊注射剂的特点,参照FDA、EMA 发布的特殊制剂相关技术要求,科学设计试验。建议关注以下问题:
(一)处方工艺
处方原则上应与参比制剂一致,建议对辅料的型号及可能影响注射剂体内行为的辅料的CQA进行研究。
特殊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可能影响药物体内行为,需深入研究;对于采用无菌工艺生产的特殊注射剂,需特别注意各生产步骤的无菌保证措施和验证。
注册批和商业批的生产工艺及批量原则上应保持一致。注册批样品批量参照发布的《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试行)》执行。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国食药监注[2008]7号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
(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
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
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2.临床治疗的需要
在明确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的基础上,应结合药物临床治疗需求选择剂型。例如:用于出血、休克、中毒等急救治疗的药物,需要快速起效,通常选择注射剂。
如口服药物已可满足临床需求,除特殊需要外,不宜再开发注射制剂;如肌肉注射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
3.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包括医生用药的方便以及患者使用的顺应性。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生产成本等。
对于由其他给药途径改为注射给药途径的品种,以及由普通注射剂改为特殊注射剂的品种,应对所改剂型与原剂型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的比较分析,阐明所改剂型的特点和优势。
(二)注射剂不同剂型选择合理性的评价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注射剂研发技术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为落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严格药物注射剂审评审批有关要求,我中心制定《药物注射剂研发的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节本意见适用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物研发,也适用于药品审评中心技术审评。本意见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包括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和生物制品注射剂,不适用于中药注射剂。
第二章药物注射剂总体考虑
第三节剂型选择基本原则。注射剂可分为溶液型、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以及乳剂、混悬剂、注射用油溶液、注射用微球、胶束、纳米粒、脂质体等特殊类型载药系统的注射剂。药物注射剂剂型的研发,以满足临床治疗需
求为前提,并综合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第四节严格注射剂研发监管。与口服制剂相比,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是风险程度高的药物剂型。一般情况下,口服制剂已可满足临床需求的,不建议研发注射剂;肌肉注射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建议再研发静脉注射剂、鞘内注射剂等。对于特殊类型载药系统注射剂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剂型特点和优势,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
第五节严格注射剂型间转换监管。不鼓励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之间剂型的相互转换。对于剂型间转换应有充分的依据,着重阐述其提高临床价值、产品质量控制的意义。例如,需要说明包括但不限于有效性安全性的变化、治疗顺应性的变化,能够体现出临床优势或明显降低医疗支出成本等。
第六节对于多组分生化药物和生物制品注射剂,除考虑上述第三、四、五条要求外,还需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体现其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注射剂研发技术要点
第七节注射剂应围绕疾病治疗需求并结合药物理化学性质合理研发。对于改规格、改剂型、改盐基注射剂的开发,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考虑,应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第八节药学方面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药物注射剂研发的药学方面须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一是处方要求。注射剂所采用的原料药、辅料、包装容器/材料须符合供注射用的质量要求,并进行登记、公示,与制剂共同审评。对于原料、辅料、包装容器/材料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在杂质(包括元素杂质等)、微生物限度、热原/细菌内毒素等方面应建立严格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药物和辅料、包材的相容性应符合要求。对于仿制药应尽量按照与参比制剂一致的原则选择原料药、辅料,通过质量源于设计的原理进行处方、工艺研究;对特殊类型注射剂,需客观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间的相容性,并结合工艺过程确认辅料的性质对制剂特性的影响。
注射剂中应对抑菌剂的使用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建议使用抑菌剂。必须加入抑菌剂的注射剂,应建立抑菌剂的质量要求,并按照中国药典现行版要求提供抑菌效力验证结果及安全性的综合评价。除另有规定外,静脉注射、鞘内注射、硬膜外注射等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
二是工艺要求。灭菌/无菌生产工艺是注射剂的关键工艺步骤,须依据灭菌决策树选择合理的灭菌/无菌生产工艺,对灭菌/无菌工艺进行验证,并提供在拟定的工业生产规模生产线进行的工艺验证方案和报告。关注特殊类型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影响制剂特性的工艺因素,对生产工艺进行验证,并提供在拟定的商业化生产线进行的工艺验证方案和报告。申报上市的注册批应该确实保证产品和工艺过程具有工业生产规模下的可行性,并提供验证资料。对特殊类型注射剂,注册批生产规模一般至少是工业生产规模的五分之一或至少生产1000支/瓶,两者中选较大者。对工业生产规模少于1000支/瓶的特殊品种,注册批生产规模应与工业生产规模一致。
三是药物包材相容性。对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材,重点关注因素包括容器的保护作用、相容性(详见化学药品与弹性体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61228)、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化学药品注射剂与药用玻璃包装容器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安全性与功能性,注射剂所用包材应在满足临床使用需要的同时与药物及辅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对于玻璃容器应关注药液对玻璃的侵蚀。
四是质量研究、质量标准和稳定性。应研究注射剂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建立质量标准。对制剂应进行
全面的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趋势)研究,在确保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符合要求基础上,结合具体制剂品种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质量研究并制定相关质量标准。
质量及质量标准应关注工艺过程、使用过程中注射剂的质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注射剂稳定性研究内容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必要时应进行中间条件试验考察。对低温下可能不稳定的注射剂建议进行低温试验和冻融试验。对于临用前要调配的产品,应研究调配过程及其调配物的稳定性,确保调配、使用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对注射剂或调配物与给药器具的相容性、给药过程中给药器具对药物的吸附进行研究。
五是特殊类型注射剂。应研究药物释放等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有关的指标并建立相应标准,必要时应通过动物试验放行,并提出替代方法;应考察制剂的形态学等物理特性对制剂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影响。鼓励进行制剂体内释放及处置过程的研究。
第九节临床使用方面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为便于临床使用和控制风险,必须针对临床使用过程各个环节的特殊要求,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将其纳入说明书相关项下,指导临床用药。
以静脉滴注的粉针剂为例,需要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其溶解环节的溶媒选择和溶解方法;稀释环节的稀释液选择(应关注稀释液的pH值、渗透压等)和操作方法、操作环境、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稀释后的贮存条件及贮存时间,以及使用前检查要求;给药部位选择、滴注浓度及速度、多次给药时留置针的处置,给药过程中及给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多路静脉通道的相互影响;药物配伍稳定性;患者用药须知等。对于儿童用制剂,尚需有准确的剂量分割方法等。
其他制剂应结合制剂及其工艺的特点进行相关研究。
第四章其他要求
第十节严格注射剂说明书管理。说明书中用法用量,应遵循能采用口服途径给药的尽量不采用注射途径给药的基本原则。在注射剂产品说明书中,应标明在临床紧急救治或不能经口服用药情况下使用,或作为暂时不能经口服用药的临时替代等提示性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