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教案
教案:脊髓损伤课程名称脊髓损伤与康复护理课程目标1.了解脊髓损伤的定义、病因和分类。
2.掌握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掌握脊髓损伤的平面的判定方法和神经功能分级。
4.熟悉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和康复护理措施。
5.提高学生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综合护理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脊髓损伤的概述1.脊髓损伤的定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伤或疾病导致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进而引起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症。
2.脊髓损伤的病因•外伤性因素: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暴力伤害等。
•非外伤性因素:脊髓肿瘤、感染、血管疾病、退行性疾病等。
3.脊髓损伤的分类•按损伤部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腰髓损伤、骶髓损伤。
•按损伤程度: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第二部分: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障碍:四肢瘫痪或截瘫,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症状有所不同。
•感觉功能障碍:感觉丧失或异常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膀胱、肠道功能障碍,血压不稳定,发汗异常等。
•其他症状:痉挛、肌肉萎缩、呼吸困难(高位脊髓损伤)等。
2.诊断方法•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受伤机制、时间及表现。
•体格检查:评估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
•功能评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估损伤的严重程度。
第三部分: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生命体征的维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
•脊髓保护:避免进一步损伤,使用高剂量类固醇减轻脊髓水肿。
•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
2.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使用抗痉挛药、镇痛药等,减轻症状。
•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作业治疗: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第四部分:脊髓损伤的护理措施1.基础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脊髓损伤题目
脊髓损伤题目
摘要:
一、脊髓损伤的定义和背景
二、脊髓损伤的类型和病因
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
五、脊髓损伤的康复和预后
六、预防脊髓损伤的重要性
正文:
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于外力作用或疾病导致脊髓结构和功能受损。
在我国,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了解脊髓损伤的定义、类型、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脊髓损伤可分为两大类: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创伤性脊髓损伤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如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等。
非创伤性脊髓损伤则由疾病导致,如脊髓炎、肿瘤、血管性疾病等。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因损伤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而异,主要包括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等。
诊断脊髓损伤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康复训练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综
合治疗。
康复训练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预防脊髓损伤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提高安全意识,避免从事危险活动,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总之,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
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
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
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1.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病变时,早期其生理功能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很难区分。
慢性病变无脊髓休克表现,脊髓半侧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伤侧肢体本体觉和运动丧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中央型脊髓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下肢;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自主运动、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很少有锥体束征。
1.3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完全障碍。
但在损伤急性期伴有脊髓休克,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可能是脊髓功能永久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
脊髓损伤讲课PPT课件
案例二
总结词
细心护理,家庭支持
详细描述
老年女性患者因颈椎病导致的慢性脊髓损伤,通过长期的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改善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负 担。
案例三:儿童患者脊髓损伤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总结词
预防为主,早期干预
详细描述
儿童患者因脊髓肿瘤导致的损伤,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避免了病情恶化,保护了神经功能,为孩子 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心理调适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适应身体变化,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 力。
05
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进展
神经保护剂
研究新的神经保护剂,以减少脊 髓损伤后的神经元死亡,促进神
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细胞因子治疗
利用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和炎 症反应,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
性损伤。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治疗 作用的基因导入受损的脊髓组织,
职业治疗
通过职业疗法,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职业能力的 训练。
心理治疗
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06
脊髓损伤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总结词
积极治疗,科学康复
详细描述
青年男性患者因车祸导致急性脊髓损伤,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逐渐 恢复行走和部分上肢功能,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日常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 理,如饮食、清洁、排泄 等,保持身体卫生。
预防并发症
关注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如褥疮、泌 尿系统感染等,采取措施 预防和及时处理。
康复训练指导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
脊髓损伤
C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力3级以下
D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力3级或以上
E 正常
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
注:1982年由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一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2 脊髓外伤治疗
脊髓损伤后病理机制
椎管的骨性结构束缚肿胀的脊髓及髓内血肿而产 生神经受压和水肿的进一步的加重
3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脊髓损伤段的氧张力及氧弥散率,改善其缺氧状况,使脊髓免于退变坏死。治疗方 法[3]:伤后应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每次高压氧治疗用2个大气压,2小时/次, 1天进行2~ 3次,两次间隔 6小时,共进行1~ 3天。
4 阿片受体拮抗剂
ASCI患者早期释放出较多的内生阿片类,即内啡呔。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直接阻止内啡呔的病理生理作 用,同时可增加脊髓血流量,减轻脊髓水肿。常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有纳络酮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两者的用量及用法均
最 好 的 椎 管 减 压 ,防 止继发性神经功能损伤。 ② 内固定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节段损伤。 ③ 术后早期活动,早期康复 ,减 少 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
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会 (NASCIS) 建议: 急诊手术治疗的时间窗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时间窗为 8 h以内。 也有研究认为手术时间窗为 24 h 或 72 h 以内。 本组病例研究提示 24 h 内手术更有利于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
为20mg·kg- 1·h- 1,静脉滴注,连续4小时, 1次/d。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治疗效果较纳络酮好。
5 利尿脱水剂
此类药物可增加排水量,以排出损伤组织中过多的细胞外液,减轻脊髓水肿。但这种作用仅发生在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星状细胞上,无改变血脑屏障的作用,故作用可能是暂时的。同时此类药物亦有抗 脂质过氧化反应。常用的脱水剂有: (1) 20%甘露醇:静脉给药每次1~ 3g/kg,每隔4~ 6小时1次,连续 数日。切忌加大剂量,目前常用量为125ml/次,否则副作用大大增加。(2)30%尿素:静脉给药1.0~ 1.5mg/kg,每隔2~ 3小时1次,连续数日后改用口服利尿药。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概述】脊髓损伤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
临床上通常指外伤性脊髓损伤。
【临床表现】1.感觉障碍脊髓完全损伤者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丧失部分损伤者则视受损程度不同而保留部分感觉。
2.脊髓休克脊髓受损后,损伤平面之下完全性迟缓性瘫痪,各种反射、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消失,数小时内开始恢复,2-4周完全恢复。
较严重的损伤有脊髓休克的过程,一般在3-6周后才逐渐出现受损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动。
在脊髓休克期很难判断脊髓受损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
但受伤当时或数小时内即有完全性的感觉丧失,特别是肢体瘫痪伴有震动觉的丧失提示有器质性损伤。
脊髓休克时间越长,说明脊髓损伤程度越严重。
3.运动功能异常横贯性损伤,在脊髓休克期过后,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仍完全消失,但肌张力高,反射亢进;部分损伤者则在休克期过后逐步出现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动。
脊髓损伤后出现受损节段支肌肉的松弛、萎缩及腱反射消失等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时,有定位诊断的意义。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可出现阴茎异常勃起、Horner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受损平面以下皮肤不出汗及有高热等。
5.反射活动异常休克期过后,受损平面以下肢体反射由消失逐渐转为亢进,张力由迟缓转为痉挛。
脊髓完全性损伤为屈性截瘫,部分性损伤呈现伸性截瘫。
有时刺激下肢可引起不可抑制的屈曲与排尿,叫总体反射。
6.膀胱功能异常脊髓休克期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脊髓休克逐渐恢复后表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和间隙性尿失禁;脊髓恢复到反射出现时,刺激皮肤会出现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现为挛缩性神经源性膀胱。
【辅助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胸部正位X线片、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X片;(4)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泌尿系B超或彩超、残余尿测定、中段尿培养、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CT或MRI、双下肢血管彩超、尿流动力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静脉肾盂摄影、24小时肌酐清除率、心肌酶谱等。
脊髓损伤知识点总结
脊髓损伤知识点总结一、脊髓损伤的病因1. 外伤:包括交通事故、坠落、高空坠落、物体穿刺伤等;2. 非外伤性脊髓损伤:如脊柱和椎间盘疾病,肿瘤、感染等。
二、脊髓损伤的分类1. 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2. 根据脊髓损伤的范围可分为:颈髓、胸髓、腰髓、骶髓损伤;3. 根据脊髓损伤的形态可分为:骨折性、脱位性、椎间盘性和损伤性脊柱受压性脊髓损伤。
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1. 高位脊髓损伤:表现为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颈部以下感觉丧失等症状;2. 低位脊髓损伤:表现为肢体瘫痪、尿潴留、直肠功能紊乱等症状;3. 其他表现:脊髓性休克、神经原性低血压、高位脊髓伤病人出现两侧瞳孔散大、心率和血压不稳定等。
四、脊髓损伤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的观察:脊髓损伤时常出现四肢瘫痪、脊柱畸形、感觉障碍、膀胱肠功能障碍等;2. 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CT、MRI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脊柱和脊髓的损伤情况;3. 脊髓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肌电图检查等;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
五、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1. 急救处理:包括固定患部、止痛、补液等;2. 精密治疗:如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3. 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功能康复等。
六、脊髓损伤的预防1. 预防交通事故:合理驾驶、不酒驾、安全出行;2. 预防运动损伤:做好热身、避免剧烈运动、穿戴护具等。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脊髓损伤的相关知识,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领域的医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它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脊髓损伤,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的传授、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脊髓损伤的基本知识1.1 脊髓损伤的定义和分类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脊髓损伤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
1.2 脊髓损伤的病因脊髓损伤的常见病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枪支暴力等。
了解脊髓损伤的病因有助于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伤的发生。
1.3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丧失、尿失禁、排便障碍等。
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患者及早发现并寻求治疗。
二、脊髓损伤的康复指导2.1 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痛药、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等。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2.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脊髓损伤的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康复训练、肌肉功能恢复、神经再生促进等。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物理治疗,并配合康复师的指导进行锻炼。
2.3 辅助器具的使用脊髓损伤患者常需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助行器等。
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辅助器具有助于患者保持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2.4 饮食和营养脊髓损伤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营养的均衡。
饮食宜多样化,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对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三、脊髓损伤的心理支持3.1 心理调适脊髓损伤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困境,调整心态。
3.2 家庭支持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家人应积极参与康复过程,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家庭成员也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如何正确照顾患者。
护理查房: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丁护士长: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由于创伤、肿瘤、感染等因素造成脊髓内出血、水肿、炎症反应,导致脊髓细胞坏死、轴突崩解,并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是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以青壮年多见;此外,颈、胸椎管狭窄,椎管内外肿瘤等因素也可造成脊髓的压迫性。
由于脊髓是支配人体感觉、运动等的低级中枢,脊髓损伤后患者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或双下肢.马球尾的功能障碍,临床上称为“截瘫”。
病因及发病机制:1.脊髓休克脊髓损伤多伴有脊髓休克。
表现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
单纯脊髓休克可在数周内自行恢复。
球海绵体反射的出现或深腱反射的出现是脊髓休克终止的标志。
2.脊髓挫裂伤可以是轻度出血和水肿,也可以是脊髓完全挫裂或断裂。
后期可出现囊性变或萎缩。
3.脊髓受压由于突入椎管的移位椎体、碎骨块、椎间盘等组织直接压迫脊髓,导致出血、水肿、缺血变性等改变。
上述病理所致的脊髓损伤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程度可以是完全性瘫痪,也可以是不完全性瘫痪。
临床表现:受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由于损伤原因、部位、程度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症状。
脊髓半横断时,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颈脊髓部分受压者,发生下肢瘫痪而上肢仍可活动。
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者,可引起脊髓前综合症,出现四肢瘫,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留位置觉和深感觉。
完全性截瘫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膝反射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发生尿潴留及便秘。
腰背部肌肉痉挛,患者不能起立及翻身。
由于腹膜后血肿刺激自主神经,使肠蠕动减慢,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
如为不完全性截瘫,则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以及膀胱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部分丧失。
如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除四肢瘫痪外,全身各脏器也均表现出一些症状。
如损伤平面以下有血管扩张的表现;血压降低,心率变慢;由于肋间肌瘫痪而致呼吸困难,并出现腹式呼吸,呼吸道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即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诊断]一、病程(一)髓休克期脊髓遭受创伤与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得暂时性抑制,表现出运动、感觉、反射与自主神经系统得一系列变化,称为脊髓休克期、脊髓休克期得长短不同,在脊髓震荡及不完全脊髓损伤,可无脊髓休克期或甚为短暂,至临床检查时已无休克表现,脊髓损伤平面愈高(如上颈髓),损伤愈严重(如脊髓完全损伤或断裂),其休克期愈长,可达8周,临床上脊髓休克期长短可有不同,一般以出现肛门反射认定脊髓休克期结束。
(二)髓休克期后二、症状与体征(一) 完全性脊髓损伤1、.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得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消失、参照脊神经皮节分布可判断脊髓损伤平面(表1—1)、表1-1脊髓感觉水平皮肤标志2、运动障碍。
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
休克期过后若就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及病理反射、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见表1-2。
表1—2 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3、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
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毫升,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园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得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腹部用手挤压)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可出现便秘与失禁。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依脊髓损伤节段水平与范围不同有很大得差别,损伤平面以下常有感觉减退,疼痛与感觉过敏等表现。
重者可仅有某些运动,而这些运动不能使肢体出现有效功能,轻者可以步行或完成某些日常工作,运动功能在损伤早期即可开始恢复,其恢复出现越早,预后越好。
临床上有以下几型: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得自主运动与痛温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得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与深感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中央管综合征):在颈髓损伤时多见。
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得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得腱反射亢进。
脊髓功能分级
脊髓功能分级
脊髓功能分级主要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可分为5级,包括A级、B级、C级、D级、E级。
其中,A级属于完全性损伤,B级到E级属于不完全性损伤。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A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包括骶部S4、S5没有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大小便失禁。
•B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功能,但没有运动功能,即关键肌肌力小于三级。
具体来说,损伤平面以下至s4~5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运动功能。
•C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运动功能不足以自主完成重力抗拒,即关键肌肌力小于三级。
此外,C级损伤可能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
•D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二分之一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三级。
•E级:正常有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即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此外,脊髓功能还可以通过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分为I级到V级,根据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是否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损伤的分级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分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评估来确定。
同时,脊髓损伤的恢复程度和时间也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和康复计划安排。
脊髓损伤题目
脊髓损伤题目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脊髓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障碍。
本文将介绍脊髓损伤的定义、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措施以及日常生活管理,以期为广大患者和家属提供实用的信息。
一、脊髓损伤的定义和分类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伤、疾病、感染等原因导致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可分为创伤性脊髓损伤和非创伤性脊髓损伤。
1.创伤性脊髓损伤:约占全部脊髓损伤的80-90%,主要包括骨折、脱位、扭伤等。
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约占全部脊髓损伤的10-20%,包括病毒感染、肿瘤、炎症等。
二、脊髓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1)外伤:交通事故、摔伤、运动损伤等。
(2)疾病: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其他:放射性损伤、低温损伤、中毒等。
2.发病机制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
直接损伤是指损伤部位的神经细胞、轴突和髓鞘的破坏;间接损伤是指损伤后引起的炎症反应、血管损伤、细胞凋亡等。
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临床表现(1)损伤部位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
(2)损伤水平以下的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等。
(3)尿失禁、大便失禁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功能障碍。
2.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MRI、CT等),可明确诊断。
四、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1.治疗(1)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2)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心理疗法、康复器材等。
2.康复康复治疗是脊髓损伤患者恢复生活质量和功能的关键,康复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康复等。
五、预防脊髓损伤的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人们对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等方面的意识。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对患有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的人群,及时就医治疗。
脊髓损伤的诊治指南
脊髓损伤的诊治指南【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患。
大多源于交通伤、坠落伤、暴力或运动等,在现代社会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脊髓一旦发生损伤、坏死,恢复的可能性较小。
早期、全面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对减轻SCI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发病机制】研究表明,SCI有两种损伤机制参与,即原发性损伤(包括机械损害、出血等)和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被动地发生在损伤后短时间内(一般认为4h内),是不可逆的。
而脊髓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损伤后的数分钟到数天内逐渐形成,并伴随一系列的细胞内代谢和基因改变,有时继发性损伤产生的组织破坏程度甚至超过原发性损伤。
由于继发性损伤的可干预性,可以通过早期、积极、正确的医疗干预来预防和减轻的。
因此,如何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及给予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近些年来关注的热点。
继发性损伤的机制较多,主要有血管机制、自由基损伤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钙介导机制、一氧化氮机制等。
1、血管机制SCI后的血管改变为即刻的及延迟的局部效应和系统效应。
局部效应包括微循环的进行性下降,脊髓血流自动调节的紊乱及脊髓血流量(SCBF)的下降。
系统效应包括全身性低血压、神经源性休克、外周阻力降低及心输出量的减少。
具体机制如下:①严重SCI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脊髓自动调节血流的能力丧失,使得脊髓组织局部血供不足。
②微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水肿。
③损伤后产生的血管活性胺(儿茶酚胺)及一些生物化学因子如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血小板活化因子、肽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内皮素、血栓素A2等均可影响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小板聚集,血管栓塞。
④创伤后脊髓内存在早期广泛的小血肿,特别是灰质内血肿可导致灰质周围白质的缺血,因为脊髓内半部分白质的血供是由沟动脉分支穿过灰质而来。
脊髓损伤ppt课件
预防措施: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定期翻身扣背
气管切开指征:1.上颈椎损伤;2.出现呼 吸衰竭者;3.呼吸道感染痰液不易咳出者; 4.已有窒息者。
2.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 括约肌功能丧失,因尿潴留长期留置尿 管
预防:多饮水,增加尿量;夹闭尿管,定 期释放尿液。
脊髓定位
脊髓半切征 又名 Brown-Sequard征,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 肢体运动及深感觉 消失,对侧肢体痛 觉及温觉消失。
脊髓前综合症 颈脊 髓前方受压严重致脊 髓前中央动脉闭塞, 出现四肢瘫,下肢重 于上肢,但下肢和会 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 深感觉,有时甚至还 保留有浅感觉。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 多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 椎管容积急剧变化,受黄 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 后挤压,使中央管周围传 导束损伤,变现为损伤平 面以下的四肢瘫痪,上肢 重性破坏,外观 完整,脊髓内部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 破坏和神经纤维素的中断。挫伤程度轻则 少量水肿及点状出血,重则成片挫伤、出 血,预后极不相同。
3.脊髓断裂:脊髓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 性或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预后恢复 无望。
4.脊髓受压:骨折移 位,碎骨片与破碎的 椎间盘、皱褶的黄韧 带、急速形成的血肿 导致。及时解除压迫, 可望部分或全部恢复; 若压迫时间过久,脊 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 发生软化、萎缩或瘢 痕形成,则瘫痪难以 恢复。
马尾神经损伤:第2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导 致。
脊髓休克
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 平面以下迟缓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 控制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 克。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脊髓实质性 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 程度的痉挛性瘫痪。
脊髓损伤临床知识总结汇报
脊髓损伤临床知识总结汇报脊髓损伤临床知识总结汇报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日常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脊髓损伤的临床知识,我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总结。
以下是我对于脊髓损伤的临床知识的总结和汇报。
1. 脊髓损伤的定义和分类脊髓损伤是指发生在脊柱内脊髓骨髓外的结构的损伤,包括脊髓本身、神经根、脊髓膜和血管。
脊髓损伤按照损伤程度可以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
完全性损伤指的是脊髓损伤后导致患者完全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不完全性损伤指的是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2. 脊髓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脊髓损伤的主要病因包括交通事故、摔伤、跌落、运动伤害以及暴力事件等。
这些损伤会对脊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导致脊髓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机械损伤和继发损伤。
机械损伤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脊髓,导致脊髓本身的损伤。
继发损伤是指机械损伤后引起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病理反应,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内Ca2+离子失调、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3.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感觉丧失、运动障碍、膀胱和肛门功能障碍等。
感觉丧失可以表现为触觉、温度和疼痛感觉的丧失,运动障碍可以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
脊髓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肌肉电图来评估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可以帮助确认脊髓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4. 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脊髓损伤的治疗包括急救治疗和康复治疗两个阶段。
急救治疗主要包括固定脊柱、控制感染、防止继发损伤等。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功能训练、康复技术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功能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等,康复技术包括神经调节和电刺激等,辅助器具包括轮椅、助行器具和功能辅助装置等。
5. 脊髓损伤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脊髓损伤的预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防止运动伤害、预防摔倒等。
脊髓损伤患者实训报告模板
一、实训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和感觉障碍。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水平,本实训报告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2. 掌握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3. 培养临床护理人员在脊髓损伤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及康复评估能力;4.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及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1)病因:脊髓损伤多由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
(2)病理生理:脊髓损伤后,脊髓内部出现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血管的损伤,导致脊髓传导功能受阻,进而引起瘫痪、感觉障碍等症状。
(3)临床表现:脊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2.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技术(1)物理治疗1)关节活动度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2)肌力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平衡训练:改善患者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4)步态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步行训练,提高步行能力。
(2)职业治疗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2)职业功能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职业功能训练,如书写、绘画、手工制作等。
(3)言语治疗1)发音训练:针对患者发音障碍,进行发音训练,提高发音清晰度。
2)语言理解训练:针对患者语言理解障碍,进行语言理解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3.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1)心理评估: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评估心理需求。
(2)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3)家庭支持: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4.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评估(1)功能评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职业功能、言语功能等。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脊髓损伤(SCI)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或疾病导致的损伤,常常造成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丧失。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公众对于SCI的认识和了解,促进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康复和支持服务,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一、脊髓损伤的定义和病因1. 定义: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或疾病导致的损伤,导致下肢瘫痪、感觉丧失和其他功能障碍。
2. 病因:脊髓损伤的常见病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暴力和疾病(如脊髓炎、肿瘤等)。
二、脊髓损伤的分类和临床表现1. 分类: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脊髓损伤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
完全性损伤意味着脊髓的传导功能完全丧失,而不完全性损伤则表示脊髓的传导功能部分保留。
2. 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常见症状包括肢体瘫痪、感觉丧失、尿、便潴留、性功能障碍、呼吸困难等。
三、脊髓损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1. 预防措施:脊髓损伤的预防非常重要。
公众应加强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带和头盔。
此外,注意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避免高空坠落和物体打击等意外。
2. 早期干预:对于已经发生脊髓损伤的患者,早期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康复效果。
早期干预包括紧急救援、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四、脊髓损伤的康复和支持服务1. 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功能训练和辅助器具的使用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心理支持:脊髓损伤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建自信,积极面对康复和生活。
3. 社会支持: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康复专家和社会组织的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和经验分享,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和融入。
五、脊髓损伤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1. 生活质量: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但通过适当的康复和支持服务,他们可以恢复一定程度的功能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
药物治疗
1.甲基强的松龙 (methylprednisolone,MP): 冲击疗法 每公斤体重30mg剂量一次给药,15 分钟静脉注射完毕,休息45分钟,在以后23 小时内以5.4mg(kg /h)剂量持续静脉滴注, 本法只使用于受伤后8小时内者。
2.高压氧治疗 3.其他,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后脊髓综合征:脊髓受损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和痛温觉、 触觉存在,但深感觉全部或部分消失。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多数发生于颈椎
过伸性损伤。脊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 性容积减少,脊髓受黄韧带皱褶、椎间盘或 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 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 上肢重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
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
多见于青壮年 常导致肢体运动障碍 多伴发于脊柱损伤 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 处理上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残率高 对患者会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 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流行病学
各国均缺乏精确的统计数字 一般估计为20~60/100万人/年 占全身损伤的0.2%-0.5% 年龄高峰为15~40岁 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4~3.0/1 病死率约为4.4~16.7%
胸 髓
C5肩部 前外侧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
T4乳头线 T6剑突 T10脐
T12耻骨上缘
腰 髓
L2大腿内侧 L3膝内侧 L4踝内侧
L5足背
骶 髓
S1足外侧 S2大腿后侧
S3、4、5肛周
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
颈 髓
C3-4 C5 C6 C7 C8T1ຫໍສະໝຸດ 肌力减退膈肌 肱二头肌
伸腕肌 肱三头肌 手固有肌
脊髓损伤康复的诊疗指南
脊髓损伤的诊疗指南【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 2~ 4w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为主。
(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弱、过敏或消失。
(3)二便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禁或潴留。
(4)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5)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二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2、影像学检查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脊髓损伤表现。
【康复评定】1、脊髓休克的评定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有极少数正常人不出现该反射,圆锥损伤时也不出现该反射。
脊髓休克结束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平以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痉挛。
2、脊髓平面及程度的确定(1)感觉功能评定1)感觉评分:感觉检查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28个皮节的关键点。
2)感觉平面的确定: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
(2)运动功能评定1)运动评分:运动功能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个肌节中的关键肌。
2)运动平面的确定:运动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3)损伤程度评定:根据ASIA损伤分级来判定脊髓损伤程度,具体见下表:分级损伤程度临床表现A 完全性损伤在骶段S4~S5区域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B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级D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级E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3、其他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肢体形态评定、疼痛评定、上肢功能评定(四肢瘫患者适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泌尿功能评定、性功能评定,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的早期表现
---李治伟
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和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的自主活动一概消失。
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
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的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
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起。
(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
(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
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的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3)、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的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机、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2)、感觉改变:手4-5指、小鱼际肌及前臂内侧、躯干、下肢均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肱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8、第1胸脊髓节段损伤:可见Horner征,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
(1)、运动改变: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短展肌完全无功能。
肋间肌及下肢瘫痪。
(2)、感觉改变:上臂远端内侧、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9、上胸段脊髓节段(第2-5胸脊髓)损伤:腹式呼吸,体位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
(2)、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
(3)、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10、下胸段脊髓节段(第6-12胸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上段腹直肌有收缩功能,而中段和下段腹直肌丧失功能,故收腹时肚脐向上移动。
下肢瘫痪。
(2)、感觉改变:感觉改变平面:T6为剑突水平,T7、8为肋下,T9为上腹部。
T10为平脐,T11为下腹部,T12为腹股沟。
(3)、反射改变:腹壁反射:在第6胸节段受伤时全部消失。
在第10胸节段受伤时,上、中腹壁反射存在而下腹壁反射消失。
在第12胸节段受伤时,上、中、下腹壁反射全部存在。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消失。
11、第一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瘫痪。
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及髋关节外展肌。
膀胱及肛门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
(2)、感觉改变: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12、第二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下肢其余肌肉瘫痪。
膀胱、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大腿上1/3以下及会阴部感觉全部缺失。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腹壁反射存在,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13、第三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下肢呈外旋畸形,伸膝力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
(2)、感觉改变:大腿中下1/3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跟腱反射、跖屈反射消失,提睾反射可引出。
14、第四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
类似鸭步。
(2)、感觉改变: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消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跟腱反射、跖屈反射消失。
15、第五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及的肌力减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
摇摆步态,可出现马蹄内翻足,膀胱、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小腿外侧及偏后方、足背及鞍区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16、第1骶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由于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足呈跟足畸形,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肛门括约肌无功能。
(2)、感觉改变: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17、第2骶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
膀胱、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小腿后上方及大腿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跟腱反射减弱。
18、第3骶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肢体的运动功能良好,膀胱括约肌有部分功能,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阴囊2/3、龟头、会阴、肛门周围、大腿后上1/3皮肤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肛门反射及球海绵体反射减弱,性机能可能有障碍。
大连庄河中医院外三科
二零一零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