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毒理
毒理学——4
24
3.经皮肤染毒 脱毛:化学法脱毛或机械法脱毛 (体表面积的10%)。 染毒:局部涂敷受试物或大鼠、 小鼠浸尾法染毒。
25
4.经注射途径染毒
静脉注射或滴注;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椎管内注射
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58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 物种和品系 实验动物对受试物的生物转化、生理生 化、毒性反应与人类相当或相似。
两种实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59
(2) 性别、年龄和动物数 两种性别,每组雌雄各半;
13
适宜容积染毒
① 经口:20ml/kg(空腹动物); ② 经皮:2ml/kg; ③ 静脉:1ml/kg(5min以上); ④ 肌肉注射:0.5ml/kg(一个部位); ⑤ 眼睛:0.01ml/每眼; ⑥ 直肠:0.5ml/kg; ⑦ 阴道:大鼠0.2ml,兔lml; ⑧ 吸入:2mg/L; ⑨ 鼻:猴或犬每鼻孔0.1ml。
吞咽胶囊:将受试物装入胶囊中,放至舌 后部,迫使动物咽下。 喂饲: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 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18
2.经呼吸道染毒 吸入染毒 静式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
气管内注入
19
静式吸入染毒 方法:将实验动物置于有一定体积的密 闭容器中,加入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形成 一定浓度的受试物空气环境进行染毒。 优点:简单、方便、受试物消耗少,适 合于小鼠。 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 收;不适合稍大动物;挥发性。
急性毒理实验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理实验的名词解释急性毒理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急性毒性的试验方法。
它主要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和记录其产生的毒性反应,以此来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和安全剂量。
本文将对急性毒理实验中涉及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指的是在短期内(通常为24小时至14天)发生的、由短暂或单次接触物质引起的中毒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短期暴露后的毒性效应,有助于判断这些物质的危险程度及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
2. 实验动物:实验动物通常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和繁殖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狗等。
选择实验动物时需考虑其生理、解剖和代谢特征,以及对特定观察指标的敏感性。
同时,需要遵守伦理准则,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获得合适的照顾和保护。
3. LD50:LD50是绝大多数急性毒性实验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参数,表示致死剂量的中位数。
它代表了给予特定物质时,使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LD50值越低,说明物质对生物体越具有毒性。
4. 进食、吸入和皮肤吸收:进食、吸入和皮肤吸收是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三种主要途径。
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毒性效应。
通过急性毒理实验,可以评价各个途径对生物体的毒性贡献,并据此提供有关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的安全措施和指导。
5.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包括一系列机体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损伤,毒素积累、肿瘤形成等。
急性毒理实验通过监测这些毒性反应的发生和程度,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6. 安全剂量:安全剂量是指在给予化学物质后,使生物体不受显著毒性反应的剂量范围。
急性毒理实验的目标之一是确定最低致死剂量和最高安全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以确定化学物质的潜在风险。
急性毒理实验是化学品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在科学研究、新药研发、化学品安全监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毒理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实验设计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毒理学实验是通过将动物或细胞系统暴露于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中,观察其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来评估其毒性。
实验中通常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
常见的实验设计:1.急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口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观察其可能导致的突发反应和致死效应。
实验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动物的反应判断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
2.亚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连续或间歇地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一段较长时间,观察其对生物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并通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器官病变和行为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亚慢性毒性。
3.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长期暴露动物或细胞系统于化学物质,观察其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并通过观察癌症发生率、器官功能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
评估方法:1. LD50(半致死量):通过给动物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在一定时间内造成50%动物死亡的剂量,从而评估其急性毒性。
2.组织病理学: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评估化学物质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
3.血液生化指标: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各个系统的影响。
4.外部观察和行为测定: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和行为变化,评估化学物质对其行为、神经系统的影响。
毒理学实验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安全评估:毒理学实验可用于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剂量和无效剂量范围,从而为制定相关安全规定和生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毒性机制研究:通过毒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而推测其毒性途径和潜在的毒性效应。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对试验动物进行单次或短期接触某种物质后观察其毒性反应,并确定最低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其急性毒性。
2.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评价:通过长期暴露试验动物于某种物质,观察其在较长时间内的毒性反应,并确定毒性效应的发生阈值、无效剂量等指标来评估其亚慢性或慢性毒性。
3. 遗传毒性评价:通过基因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等方法,评估某种物质对基因和染色体的遗传毒性效应。
4. 畸胎毒性评价:通过在动物妊娠期间暴露于某种物质后观察胚胎发育异常情况,评估其对胚胎的毒性效应。
5. 致癌性评价:通过长期动物实验或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评估某种物质对人类或动物致癌的潜在风险。
6. 突变原性评价:通过基因突变试验等方法,评估某种物质对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突变诱导能力。
7. 生态毒理学评价:通过在实验室或自然环境中观察某种物质对生物群体、生态系统以及环境的影响,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
以上是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综合应用,以全面了解某种物质的毒性潜能和风险。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s)是基础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⑤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常用参数最常用的是半数致死量(LD50)和急性毒作用带(Zac)。
Zac值的大小可反映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即表示引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剂量范围的宽窄。
zac值越大、表明化学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反之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实验方法的要点(一)实验动物[原则]:①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实验动物。
②动物易于获得③品系纯化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1.实验动物的种属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实际工作中啮齿类多选用小鼠和大鼠,有些试验也可选用豚鼠或家兔,非啮齿类一般选用狗或猴。
一般来说,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人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2.实验动物的年龄急性试验动物不宜过老或过幼,通常要求选择刚成年动物进行实验,而且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由于小动物年龄与体重相关.一般用体重表示。
毒性作用名词解释毒理学
毒性作用名词解释毒理学
毒性作用的定义
毒性作用是指化学物质、生物制品或其他外部因素对生物体产生的危害效应。
这些危害效应可能会损害生物体的组织、器官或生命体征,从而引起多种生理和病理变化。
毒性作用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毒性作用的分类
根据毒性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机理,可将其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短期内暴露于高浓度的毒物后,引起的急剧中毒反应。
症
状多发生在暴露后的24小时内,可导致中毒死亡或严重的急性疾病。
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是指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毒物后,累积引起的长期或持续的毒物作用。
慢性毒性作用常常比急性毒性作用更隐匿,症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逐渐显现,影响生命质量和健康。
毒性作用的评估
对毒性作用的评估是毒理学研究的核心环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是通过实验方法,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危险性。
常见的毒
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等。
毒性动力学
毒性动力学研。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第二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第一节基本概念1、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最主要观察指标是LD 50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①测试和求出药物对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 50表示),以及其他的急性度U 型参数,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
②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
③探求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节LD50的测定一、LD 50的概念1927年由Trevan 提出的一种带有置信限估计的中介值,是反映药物毒效应的上限指标;定义: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者说是某药物于一次性给予一群动物后预期引起50%死亡的经统计学演算得出的一个剂量。
二、LD 50测定的意义1)LD 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LD 50并非一个绝对的生物学常数,它与药物的pH、pKa、熔点、凝点、比旋度、溶解度等常数不同,LD 50仅是一个统计学参数,一个为描述药物在某个特殊的群体中以致死反应为指标而设计的统计学术语,是许多反映药物急性毒性的参数之一。
2)有助于计算其它相关毒性参数①急性毒作用带(Acute adverse effect zone,Zac):是指药物的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
Zac=LD 50/Limac其中LD 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 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
②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TI=LD 50/ED 503)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按药物的LD50值进行相对急性毒性分级可粗略地表示其急性毒性的强弱和对人的潜在危害程度,这一分级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WHO 推荐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
关于一般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课件
03
毒理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
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急性毒性研究是 初步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步骤,可 以为后续的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对 机体的影响程度,为药物剂量的选择 和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长期毒性研究能够评估药物在长期使 用过程中对机体的影响,为药物安全 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细胞培养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评估药物对细胞生长、增 殖和功能的影响。
临床试验
在人体上进行长期用药观察,评估药物在人 体内的长期安全性。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药物 对机体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长期毒性评价标准
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评估毒性反应是否可逆,以及 恢复的时间。
剂量-反应关系
发中的应用
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评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急性毒性
通过观察动物在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药物后的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和致死剂量,为后续的安全 性评价提供依据。
检测药物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研究药物对动物生殖系统、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影响,以评估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的安全性。
药物再评价和新药注册
长期毒性研究
长期毒性定义
01
长期毒性是指药物在连续给药过 程中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通 常在给药时间较长时出现,可能 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02
长期毒性研究旨在评估药物在长 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对机体产生的 潜在危害,为药物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毒性测试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给动物连续用药一定时间,观察其毒性 反应,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根据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可以将化学物质分为不同的毒性 等级。例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可以将化学物质 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个等级。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灌胃器具制作
取l2号普通注射针头,首先将针头尖部去 掉,然后用细锉刀把去掉部分锉平、锉光, 再用沙纸磨光滑,有条件时可在针尖处点 焊成球型。加工成有20度弧度的灌胃针, 连接1ml或5ml的注射器,即成为大小鼠的 灌胃器。
灌胃操作方法
先固定动物,即用右手将小鼠尾巴提起,置于鼠笼 或粗糙的平面上,当小鼠向前挣扎时,用左手的 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两耳后颈背皮肤,翻转小鼠 置于掌心,拉直后肢,以小指压住小鼠尾巴即可。 在固定小鼠过程中,不要用力过大,勿握其颈部, 以免窒息死亡。 以灌胃器轻轻压其头部,使口腔与食道成一条直 线,再将灌胃针沿上腭壁轻轻进入食道,当灌胃 针进入约3cm左右时即达胃内。
①
②
3、剂量选择与分组
亚慢性试验的上限剂量,需控制在实验 动物接触受试化合物的整个过程中,不发生 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但有明显的中毒 效应,或靶器官出现典型的损伤。此剂量的 确定可参考两个数值,一是以急性毒性的阈 剂量为亚慢性试验的最高剂量;一是以此化 合物LD 50 的 1/20-1/5为最高剂量。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实验动物的选择 亚慢性毒性作用研究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 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 类,如大鼠和狗,以便全面了解受试物的 毒性特征 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所以被选择 动物的体重(年龄)应较小,如小鼠应为15g 左右,大鼠100g左右
实验动物选择
二、慢性毒性作用 (chronic toxicity)
(一)概念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 (甚至 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 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期限,应依受试物的 具体要求和实验动物的物种而定 如用大鼠试验期限可为1年,用狗则试验期 限可1~2年 慢性毒性试验可终生接触受试物 如果慢性毒性试验与致癌试验结合进行, 则实验动物染毒时间最好接近或等于动物 的预期寿命
毒理学 实验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LD50测定方法 霍恩(Horn)法(剂量递增法) ——查表 改进寇氏法(karber’s method) 几率单位法
13
改进寇氏法(karber’s method) 基本要求:
每个染毒剂量组的实验动物数量相同; 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级数; 死亡率呈正态分布; 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最高剂量组死亡率>80%。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1
急性毒性的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实验动物一次或 24h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健 康损害作用及致死效应。
观察指标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 以及死亡效应。
2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求出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并根据 LD50对急性毒性进行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 评价毒物的毒效应特征。 3.为后续的毒性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 择的依据。 4.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i——相邻两剂量组之对数剂量差值; Xk——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p——死亡率; q——存活率(q = 1-p); ∑p——各剂量组死亡率总和; m —— lgLD50; n——每组动物数。
最后求反对 数得LD50及 可信区间
22
表6-3 我国农药的急性毒性分级
级别
经口LD50
经皮LD50
吸入LC50
18
19
表1. 急性毒性实验原始记录
受试物名称: 动物物种品系: 染毒途径:
受试物性状: 动物来源: 室温:
受试物来源:
组别 剂量 动物 性 体重 染毒量 染毒 体征及 死亡 体重 (mg/kg) 编号 别 (g) (ml) 时间 出现时间 时间 记录(g)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
1.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ing):
这是毒理学评价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确定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接触后)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内容包括:经口、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LD50(半数致死剂量),即导致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2. 遗传毒性试验(Genotoxicity Testing):
这个阶段评估物质是否能够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可能导致突变、癌症或其他遗传疾病。
内容包括:Ames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等。
3.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 oxicity Testing):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毒性效应在较长时间内(几周到几个月)被研究。
内容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体重变化、血液学参数、生化指标、器官重量和病理学改变等。
4.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Chronic T 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Testing):
这是最长的一个试验阶段,通常持续数月到数年,旨在评估物质长期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潜在的致癌性。
内容包括:生命周期研究,观察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寿命以及肿瘤发生率等。
在这些试验中,除了直接的毒性效应外,还会考虑物质的代谢途径、蓄积效
应、剂量-反应关系以及敏感群体(如孕妇、儿童和老人)的特殊反应。
这些信息对于全面评估物质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要求可能会根据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和物质的特性进行调整。
毒理学染毒时间选择
急性毒性: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者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合物而引起的毒效应,甚至死亡。
亚慢性毒性:人或者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性化学物质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接触时间介于单次染毒和10%动物寿命的范围。
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为1-6个月。
慢性毒性:指人或者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出现的毒性效应。
一般是2年。
对于大鼠相当于终身,兔相当于生命的36%,狗20%,猴13%。
《毒理学基础第5版》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来判断慢性毒性效应基本得到认可。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的科学。
毒物是指那些会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毒素等。
在毒理学中,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一份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1. 毒性(Toxicity):指毒物对生物体的伤害程度。
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短期接触或者一次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而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暴露于毒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 毒理作用(Toxicokinetics):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毒物的毒理作用有助于研究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3. 毒理代谢(Toxicant metabolism):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的过程。
毒理代谢可以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被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也可以转化为更具毒性的代谢产物。
4. 毒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有助于揭示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5. 毒物相互作用(Toxicant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的毒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相互增强或者相互抵消的效应。
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毒物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6. LD50: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动物致死的毒物剂量。
7. NOAEL:无观察不良效应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最高剂量或浓度下无毒性反应。
8. 毒作用靶标(Target organ):指毒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组织。
毒物可以对多个器官产生毒性影响,也可以对特定器官产生选择性毒性。
9. 突变原性(Mutagenicity):指物质对DNA或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造成突变的能力。
突变原性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
10. 致癌性(Carcinogenicity):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癌作用的能力。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以及相关机制的学科。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有多种方法用于评估和理解毒性效应。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1. 急性毒性实验:定义: 通过短期暴露,评估对生物体的直接、短时间内的毒性效应。
方法: 通常使用小型模型生物,如小鼠、细菌、水生生物等,暴露于高浓度的毒物,观察短时间内的生理和生化效应。
2. 慢性毒性实验:定义: 通过长期或重复性暴露,评估对生物体的长期、慢性毒性效应。
方法: 使用较低浓度的毒物,持续或重复地暴露模型生物,观察长时间内的生理、生化和行为效应。
3. 遗传毒性研究:定义: 评估外源性物质对基因结构和遗传信息的影响。
方法: 使用细菌、哺乳动物细胞、果蝇等模型,通过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指标来检测物质对遗传物质的潜在影响。
4. 生物标志物的测定:定义: 通过监测生物体内的特定化合物或指标来反映暴露和效应的程度。
方法: 包括血液、尿液、组织样本的采集,以及测定生物标志物,如代谢产物、酶活性等。
5. 生态毒理学研究:定义: 评估毒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生物群体、群落和生态过程。
方法: 在野外或模拟条件下,观察毒物对水域、土壤或空气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6. 计量毒理学研究:定义: 研究毒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包括剂量响应曲线的建立。
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或剂量的毒物,观察其对生物体的效应,并绘制剂量-响应关系图。
7. 生理学和生化学研究:定义: 揭示毒物对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机制。
方法: 包括分析血液、组织样本中的生化指标、酶活性、代谢产物等,以了解毒物引起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8. 计算毒理学研究:定义: 使用计算模型来预测物质的毒性效应,减少实验动物使用和成本。
方法: 利用计算机模型,基于已有的毒性数据,推测未知物质的毒性潜在影响。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全面了解外源性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毒性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资源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名词解释毒性的反应
名词解释毒性的反应一、概述在生物学和毒理学领域,毒性的反应是指生物体在接触或暴露于有毒物质后所出现的不良生理或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各个层面,从细胞、组织到器官甚至整个生物体。
本文将探讨毒性反应的定义、分类以及一些典型的毒性反应。
二、毒性反应的定义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有毒物质的作用引起的有害生理或生化变化。
不同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直接破坏细胞膜、抑制酶活性、影响基因表达等。
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毒性物质的浓度、接触时间以及个体的敏感性。
三、毒性反应的分类毒性反应可以按其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短期暴露于高浓度毒物后出现的反应,如中毒症状、急性器官损伤等。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暴露于低浓度毒物后逐渐出现的反应,如慢性中毒、慢性器官功能受损等。
另外,根据毒性物质的作用靶点和反应机制,毒性反应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 细胞毒性反应细胞毒性反应是指毒性物质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直接破坏。
这种反应常常表现为细胞膜的破坏、胞浆内分子的脱失、细胞器功能的受损等。
细胞毒性反应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并在机体水平上引起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2. 代谢毒性反应代谢毒性反应是指毒性物质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对机体的影响。
一些物质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会生成有毒化合物,如致癌物质在体内被代谢为活性的致癌物。
代谢毒性反应可以导致细胞损伤、基因突变等。
3. 免疫毒性反应免疫毒性反应是指毒性物质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某些物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反应。
这些过度的免疫反应可以引起组织损伤和自身免疫病变。
4. 神经毒性反应神经毒性反应是指毒性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某些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引起神经生化反应的紊乱。
这种反应可以导致神经元死亡、神经传导障碍等,最终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典型的毒性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性反应的例子,作为对毒性反应的更进一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LD50的测定[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测定药物LD50的方法、步骤和计算过程,了解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
[材料] 小鼠50只(体重17-25g,雌雄各半) 注射器及针头鼠笼普鲁卡因溶液(本实验以普鲁卡因为试验药物)苦味酸溶液[方法]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不同,下列步骤要求略有不同。
探索剂量范围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分别按组腹腔注射和灌胃普鲁卡因溶液,观察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及100%死亡率(至少应找出引起20%—8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 进行正式试验在预初试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一般用5个剂量按等比级数增减);尽可能使半数组的死亡率都在50%以上,另半数组的死亡率都在50%以下。
各组动物的只数应相等或相差无几,每组10只左右,动物的体重和性别要均匀分配。
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按组腹腔注射给药。
最好先从中剂量组开始,以使能从最初几组动物接受药物后的反应来判断两端的剂量是否合适,否则可随时进行调整。
LD50测定中应观察记录的项目:实验各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室温,检品的批号、规格、来源、理化性状、配制方法及所用浓度等;动物品系、来源、性别、体重、给药方式及剂量(药物的绝对量与溶液的容量)和给药时间等。
给药后各种反应;潜伏期(从给药到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时间);中毒现象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死亡集中时间;末只死亡时间;死前现象。
逐日记录各组死亡只数。
尸解及病理切片:从给药时开始记时,凡两小时以后死亡的动物,均及时尸解以观察内脏的病变,记录病交情况.若有肉限可见变化的则需进行病理检查.整个实验一般要观察7-14天,观察结束时,对全部存活动物称重,尸解,同样观察内脏病变并与中毒死亡鼠尸解情况相比较。
当发现有病变时,也同样作病理检查,以比较中毒后病理改变及恢复情况。
【报告要点】结果处理受试剂量(mg/kg)对数剂量(X)动物数(只)死亡动物数(只)死亡率(%)概率单位(Y)LD50及置信限(95%)2、结果计算(1)根据试验设计,采用相应的方法计算LD50,一般采用简化概率法或寇氏改进法,如有计算器程序或计算机软件可使用Blisss计算法。
(2)计算lg LD50的标准误。
(3)计算95%可信限(必要时另计算99%可信限)。
(4)两个LD50值的比较当欲比较同一药物前后两次LD50测定值或两个不同药物的LD50值时,可用两组t检验法进行比较,但计算中不能直接计算LD50的差值,而应用lg LD50的差值,因在LD50计算中是采用对数剂量进行的。
注:从不同性别动物或以不同途径给药获得的结果应分别列表。
若发现中毒反应和死亡率对不同动物性别有明显差别,则应选用比较敏感的性别进行复试。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
2概述及染毒方法编辑一、概念和试验目的(一) 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二) 实验目的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一) 实验动物选择在卫生毒理学领域中,体内试验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最终是为了阐明受试外来化合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
所以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其接触化合物之后的毒性反应,应当与人接触该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虽然利用任何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向人外推都必须十分慎重,但这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仍非常重要。
1.物种选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目前实际应用中以大鼠和小鼠为主,尤以大鼠使用很多。
需指出大鼠并非对外来化合物都最敏丅感。
家兔常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皮肤毒性,包括对粘膜的刺激。
猫、狗也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但因价贵不易于大量使用。
猪为杂食动物,对一些化合物的生物效应表现与人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皮肤结构与人较近似。
但因体大、价贵,不便大量使用。
归纳起来,在进行化合物急性毒性研究中,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是:尽量选择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且价格较低的动物。
为了有利于预测化合物对人的危害,要求选择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最好一种为啮齿类,一种为非啮齿类,分别求出其急性毒性参数。
一般研究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需雌雄两性动物同时分别进行,每个剂量组两性动物数相等。
急性毒性使用小鼠体重以18~25g、大鼠180~240g、豚鼠200~250g、家兔2~2.5kg、猫1.5~2.0kg左右为宜。
(二) 实验动物喂养环境实验动物喂养室室温应控制在22±3℃,家兔可控制在20±3℃,相对湿度30%~73%,无对流风。
每笼动物数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不影响试验观察为度,必要时需单笼饲养。
饲养室采用人工昼夜为好,早6点至晚6点进行12小时光照,其余12小时黑暗,一般食用常规试验室饲料,自由饮水。
(三) 实验动物染毒方法1.经口(胃肠道)接触目的是研究外来化合物能否经胃肠道吸收及求出经口接触的致死剂量(LD50)等。
由于外来化合物可以污染饮水及食物,因此,此种染毒方式在卫生毒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 灌胃是将液态受试化合物或固态、气态化合物溶于某种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量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在每一试验系列中,同物种实验动物灌胃体积最好一致,即以单位体重计算所给予的毫升数应一致,即ml/kg或ml/g计。
这是因为成年实验动物的胃容量与体重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按单位体重计算灌胃液的体积,受试化合物的吸收速度相对较为稳定。
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2~1.0ml/只或0.1~0.5ml/10g体重较合适,大鼠一次灌胃体积不超过5ml/只(通常用0.5~1.0ml/100g体重),家兔不超过10ml/2kg体重,狗不超过50ml/10kg体重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
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 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
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
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
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
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
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试验观察:给受试药物后至少应观察2周,根据毒性反应的具体特点可适当延长。
对每只动物均应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各种毒性反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
给受试药物当天至少应观察记录两次,以后可每天一次。
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皮肤、粘膜、毛色、眼睛、呼吸、循环、自主及中枢神经系统行为表现等。
动物死亡时间的记录要准确。
给受试药物前、给受试药物后1周、动物死亡及试验结束时应称取动物的体重。
所有动物包括死亡或处死的动物均应进行尸检,尸检异常的器官应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固定剂量试验法所获得的结果,参考下表标准进行评价。
单次口服固定剂量试验法结果的评价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一、目的观察动物反复给予受试药物后,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主要的毒性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提供无毒性反应剂量及临床上主要的监测指标,为制定人用剂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