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绪论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①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②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

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构件:运动单元体零件:制造单元体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

→输入构件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

→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机构的结构学:①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②机构的组成原理;1、机构的运动学: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①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②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③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福州大学814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福州大学814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福州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二、招生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基本内容一(机械原理部分):1. 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平面机构组成原理。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速度分析瞬心法;平面Ⅱ级机构运动分析矢量方程图解法或杆组法。

3.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平面机构力分析基本概念;构件惯性力确定之一般力学方法和质量代换法;移动副、转动副中摩擦力和总反力确定;考虑摩擦时机构受力分析。

4. 机构的效率和自锁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机械自锁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

5. 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分析和计算。

6.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等效构件、等效转动惯量、等效力矩、等效质量、等效力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7. 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特点;平面四杆机构类型及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图解法。

8. 凸轮机构凸轮机构基本概念;凸轮轮廓曲线设计图解法;画图求解凸轮机构基本参数;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确定。

9. 齿轮机构直齿、斜齿圆柱齿轮机构基本概念及相关尺寸、参数计算;渐开线齿廓齿轮切齿原理、根切现象、避免根切方法;变位齿轮基本概念及其计算;直齿圆锥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基本概念。

10. 齿轮系轮系分类;各类轮系传动比及相关参数计算。

11. 其他常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其他常用机构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二(机械设计部分):1. 机械零件设计概述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要求、设计准则。

2. 机械零件强度了解材料的疲劳特性,熟悉材料的疲劳曲线;了解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会分析、会绘制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掌握各种应力状态下,疲劳强度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接触强度计算方法。

3. 摩擦、磨损及润滑了解摩擦的几种状态以及磨损的几种形式;了解流体润滑原理。

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武汉理工考试大纲

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武汉理工考试大纲

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武汉理工考试大纲
对不起,由于技术限制,我无法一次完成5000字的文章。

但我可以提供一个大纲和一些内容段落的建议,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撰写你的文章。

标题:《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武汉理工考试大纲深度解析》
一、引言
(在这部分,你可能想讨论机械工程的重要性,并引入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这门课程在武汉理工大学中的地位。


二、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概述
(在这部分,你应该介绍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例如动力学、静力学、材料力学等,并解释为什么这些主题对于理解机械工程是重要的。


三、武汉理工考试大纲详述
(这部分应该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你需要详细介绍考试大纲的内容,包括各部分的权重,重点和难点。

你也应该讨论一下这个考试大纲是如何反映课程的学习目标的。


四、如何准备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考试
(在这部分,你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复习策略和技巧。

例如,你可能会推荐学生做一些过去的试题,或者参加学习小组。

你也可以分享一些理解和记忆关键概念的方法。


五、结论
(在这部分,你可以总结一下你在文章中讨论的主要观点,并对那些正在准备96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考试的学生提出一些建议。


六、参考文献
(列出所有引用的资料来源,以供读者进一步阅读。


希望这个大纲可以帮助你开始写作。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帮助,比如具体的内容段落或者某个部分的详细写法,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 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机械原理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刚体运动学
1. 刚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 刚体平面运动学
3. 刚体空间运动学
4. 坐标系的选择和变换
三、力的作用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重力和惯性力
3. 弹性力和摩擦力
4. 合力和分力
四、平衡分析
1. 平衡概念和条件
2. 刚体平衡
3. 力的平衡
4. 物体稳定性
五、动力学基础
1.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2. 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机械功和机械能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六、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1. 机械系统运动学的概念和方法
2.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
3. 机械系统的能量和动量守恒
七、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分析
1. 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2. 常见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分析
3. 常见机构的应用
八、机械传动的基础理论和分析
1. 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
2. 常见机械传动方式的结构和特点
3. 机械传动的分析和设计
九、其他机械原理相关知识
1. 流体力学基础
2. 热力学基础
3. 控制理论基础
4. 机械原理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以上是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学习以上知识,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机械原理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求。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方法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1.1机构运动分析1.1.1机构及其类别1.1.2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方法1.2力学1.2.1力的基本概念1.2.2力的平衡条件1.2.3力矩和力偶1.3惯性原理1.3.1牛顿定律1.3.2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1.4动力学1.4.1运动学方程1.4.2动力学方程2.机械设计方法2.1机械设计原则和方法2.1.1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2.1.2详细设计和验算2.2零件设计与选择2.2.1零件的构造和功能2.2.2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参数设计2.3设备设计与选择2.3.1设备的选型和配置2.3.2设备的布置和结构设计2.4数字化设计技术2.4.1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4.2模拟与优化设计方法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3.1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1.1案例选取和分析3.1.2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2机械设计实践3.2.1机械设计实践任务的布置和安排3.2.2实践过程中的设计和验算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

2.实践法:设置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实践任务,通过实际的设计与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每章节结束后进行课堂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估。

2.设计作业:设置机械设计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与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包括机构设计、零件设计等,并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辅助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力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任务、要求和流程。

2.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的基本定律、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

3.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性质、选择和应用。

4.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机构设计、零件设计等。

5.相关软件的使用,包括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加深对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器材,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码:10S1107D、10S4107D课程类别:集中实践教学总学时:2周总学分:1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构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学过的数学、机械原理课程等基本原理,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应用于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及改进中,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目标2: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具有机构选型组合及运动方案表达确定的能力,并能够结合文献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综合独立地归纳、总结和凝练问题,并判断先验的局限性的能力。

课程目标3: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解机械运动的变换与力的传递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目标4: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运用计算机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报告、图纸、设计文件等技术语言,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课程目标5: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具有能够承担多学科团队中负责人、团队成员及个体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与其他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合作共事的能力。

通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大学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大学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机械结构、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等内容。

2.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力学、机械材料和机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1)机械设计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4)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2.机械结构设计(1)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结构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3.机械零件绘制(1)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原理(2)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方法(3)机械零件绘制的常用工具和软件4.机械系统设计(1)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系统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设计:安排机械设计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等内容。

2.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评估:考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中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的教材。

2.教学软件:使用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3.实验设备:提供机械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科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入门课,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未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机械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机械零部件的图纸阅读,简单机械的组装和拆卸;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机械原理1.1 力学基础知识1.2 运动学基本概念1.3 动力学基本概念1.4 静力学基本概念1.5 能量原理和动能原理1.6 力结构分析2. 机械设计2.1 零件图纸的基本要素和构图方法 2.2 机械零件的尺寸和公差2.3 零件装配和组装工艺2.4 常用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2.5 机械传动和控制3. 实践教学3.1 机械实验室实验3.2 机械装配实践3.3 设计和制作简单机械项目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将重点讲解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方法本课程将通过书面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其中,书面测验将占50%的成绩权重,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将占50%的成绩权重。

通过这些评估手段,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程褚华.机械工程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 陈传礼.机械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七、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教室和实验室场地以及学习资料。

学生可以在教学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将由机械工程系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机械工程实践经验,并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机械原理 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 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涵盖了机械系统的设计、分析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培养工程师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机械原理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基础知识与理论1.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介绍机械原理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回顾机械原理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典机械原理和现代机械原理2. 力学基础- 强调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讲解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等概念- 探讨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方法3. 运动学基础- 介绍质点运动和刚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讲解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等运动学量的计算方法- 引入坐标系和运动方程的概念,解释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步骤二、机构与机械系统1. 机械元件的分类和特性- 介绍机械元件的分类,如连杆机构、齿轮传动、滚子轴承等- 讲解不同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运动分析与机构设计- 探讨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如位移图法、速度图法和加速度图法- 强调机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满足运动要求和力学平衡的考虑3. 动力学分析与机械系统控制- 介绍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如力矩平衡法和动力学方程法- 引入机械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等三、工程应用与实践1. 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机械原理在机械设计、工艺分析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强调机械原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减振、噪声控制和能量转换等2. 实验与实践- 强调实验教学在机械原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设计一系列与机械原理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结论: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设计技能,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815》考试大纲

《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815》考试大纲

《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815)》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和要求A.机械原理部分(一)机构的结构分析1.机构运动简图;2.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3.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基本杆组分析、高副低代。

(二)机构的运动分析1.运用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利用总反力对斜面机构进行受力分析。

(四)机械效率和自锁1.利用上述力分析结果计算机械的效率;2.机械的自锁条件。

(五)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的计算;2.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原因及其调节方法;(六)平面四杆机构1.曲柄存在条件,按K设计四杆机构;2.极位夹角、压力角、传动角、死点的概念;(七)凸轮机构1.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原理、方法;2.凸轮设计的压力角、基圆等基本概念。

(八)齿轮机构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斜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2.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实际啮合线B1B2和重合度。

(九)齿轮系1.轮系传动比计算;B.机械设计部分1.机械设计总论机器和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设计方法和步骤。

2.机械零件的强度疲劳曲线及极限应力曲线的意义及用途,能从材料的几个基本机械性能(σB、σs、σ-1、σ0)及零件的几何特性,绘制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

3.螺纹连接和键连接(1)掌握螺纹及螺纹联接件的类型、特性、标准、结构、应用场合及有关的防松方法。

(2)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和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

(3)键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尺寸的选择方法。

4.带传动(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2)带传动的参数选择,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3)带传动的张紧方法及措施。

5.链传动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及多边形效应,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6.齿轮传动(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2)齿轮轮齿的受力分析;(3)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背景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提供学生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使其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和设计机械系统、进行力学计算等。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其具备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弹性力学基础1.1 应力和应变1.2 弹性体力学定律1.3 弹性体力学基本方程1.4 应力应变关系2. 受力分析2.1 平衡条件和受力分析方法2.2 受力系统的合力和力矩计算2.3 刚体受力分析3. 运动学3.1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2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3.3 刚体运动分析4. 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4.2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和应用4.3 机械能和功的计算4.4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5. 静力学5.1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平衡条件5.2 刚体平衡和静力学方程5.3 静力学分析的应用6. 机械元件分析6.1 杆件和连接件的静力学分析6.2 齿轮传动的力学分析6.3 皮带和链条传动的力学分析6.4 弹簧和阻尼器的力学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系统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验演示:开展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机械原理的工程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相关问题,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4.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机械原理》(第四版),作者:程光著,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机械原理与机构学》(第六版),作者:唐学韬、王元元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考试大纲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考试大纲

塔里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分析与力分析;常用机构的特点、应用及设计;了解常用间歇运动机构,机器人研究现状;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机械化工程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及要求闭卷、笔试。

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内容结构题型:(1)填空题;(2)选择题;(3)作图题(4)简答题;(5)改错题;(6)计算题四、参考书目1、机械原理,孙恒、陈作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八版。

2、机械设计,濮良贵、纪名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八版。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机械原理》部分:考试目标: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分析与力分析;常用机构的特点、应用及设计;了解常用间歇运动机构,机器人研究现状。

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考试要求:熟悉有关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考试内容:(1)本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2)机械原理课程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考试要求: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分类;掌握机构结构分析,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分析方法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正确地绘制机构运动简图,以便对机构更好地进行分析。

考试内容:(1)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2)机构的组成;(3)机构运动简图;(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5)机构自由度的计算;(6)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7)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考试要求: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用速度瞬心法对机构的速度进行分析;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机构的运动速度及加速度进行分析;了解用解析法进行机构运动分析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计算的方法。

天津工业大学2020考研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07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天津工业大学2020考研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07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807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2019年新修订)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入学考试是为招收机械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

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机械原理部分1.绪论掌握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等基本概念。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了解机构的组成,弄清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了解瞬心、三心定理等基本概念及应用条件。

能用图解法对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了解作用于机构中力的分类,熟练掌握运动副中摩擦力的分析计算。

能对二级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掌握机构自锁条件的判定。

5.机器的机械效率建立正确、全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熟练掌握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求解方法,了解自锁的概念和条件。

6.机械平衡掌握刚性回转件的静平衡与动平衡的原理和平衡计算方法。

了解平面机构的平衡原理。

7.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了解机械稳定运转的条件、飞轮的功用、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

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器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

能求解力为机构位置函数时飞轮的转动惯量。

8.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演化方法。

熟练掌握曲柄存在条件、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极位夹角及行程速比系数等概念。

能按已知连杆位置、连架杆对应位置及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了解已知连杆曲线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9.凸轮机构及其设计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应用,掌握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及特点、压力角和自锁的关系、基圆半径对压力角的影响及滚子半径的选择原则等。

能合理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熟练掌握盘形凸轮廓线的反转法设计原理。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大纲_35544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大纲_35544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及名称:808 计算机综合适用专业: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一、考试目的及要求“计算机综合”入学考试是为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中涉及两门课程的内容,分别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原理”。

其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库各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1.计算机系统概论1.1 计算机系统整机概念、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1.2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技术特点,特别是存储程序控制方式;1.3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4 计算机中指令流、数据流概念;1.5 硬件、软件、固件、软件与硬件逻辑等价性概念。

2. 存储系统2.1 存储器分类及多级存储体系基本概念;2.2 cache存储器技术的基本设计思想和目的。

3. 指令系统3.1 指令系统、寻址方式基本概念;3.2 指令基本格式;3.3 基本的寻址方式;3.4 CISC、RISC的特点及区别。

4. 中央处理器4.1 CPU的功能;4.2 CPU内部逻辑结构、主要部件作用;4.3 指令周期、机器周期(CPU周期)、时钟周期等概念;4.4 流水CPU的基本原理。

5.总线系统5.1 总线概念、总线的特性;5.2 总线周期、总线带宽计算。

6. 输入输出系统6.1 信息交换方式有哪些?哪些是硬件实现?那些是软件实现?6.2 DMA基本概念;6.3 通道基本概念、通道基本功能。

第二部分操作系统部分:1.操作系统概论1.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作用、地位;1.2 多道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操作系统的特征;1.3 批处理系统的作业执行过程,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的特点;1.4 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外壳,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式。

2.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2.1 作业概念、作业的类型和控制方式;2.2 作业控制及实现的形式;2.3 处理机的管态和算态、特权指令;2.4 中断及中断处理过程,中断类型;2.5 作业调度算法;3.进程管理3.1 顺序程序的特征,并发程序及其执行过程;3.2 进程的概念、组成及状态,各种状态转换的过程和条件;3.3 原语概念,常见的进程控制原语;3.4 进程调度时机、进程调度算法;3.5 线程概念,线程和进程的异同;3.6 同步和互斥概念,PV操作实现同步和互斥的控制算法;3.7 死锁概念、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死锁预防方法、死锁避免途径。

《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815》考试大纲

《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815》考试大纲

《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815)》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和要求A.机械原理部分(一)机构的结构分析1.机构运动简图;2.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3.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基本杆组分析、高副低代。

(二)机构的运动分析1.运用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利用总反力对斜面机构进行受力分析。

(四)机械效率和自锁1.利用上述力分析结果计算机械的效率;2.机械的自锁条件。

(五)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的计算;2.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原因及其调节方法;(六)平面四杆机构1.曲柄存在条件,按K设计四杆机构;2.极位夹角、压力角、传动角、死点的概念;(七)凸轮机构1.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原理、方法;2.凸轮设计的压力角、基圆等基本概念。

(八)齿轮机构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斜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2.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实际啮合线B1B2和重合度。

(九)齿轮系1.轮系传动比计算;B.机械设计部分1.机械设计总论机器和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设计方法和步骤。

2.机械零件的强度疲劳曲线及极限应力曲线的意义及用途,能从材料的几个基本机械性能(σB、σs、σ-1、σ0)及零件的几何特性,绘制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

3.螺纹连接和键连接(1)掌握螺纹及螺纹联接件的类型、特性、标准、结构、应用场合及有关的防松方法。

(2)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和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

(3)键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尺寸的选择方法。

4.带传动(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2)带传动的参数选择,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3)带传动的张紧方法及措施。

5.链传动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及多边形效应,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6.齿轮传动(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2)齿轮轮齿的受力分析;(3)直齿圆柱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入学考试是为招收机械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

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机械原理部分:
一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速度瞬心及其在平面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做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质量代换法
1.用图解法做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四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3.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五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有关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
2.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六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2.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七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2.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3.变位齿轮概述
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5.蜗杆传动
6.圆锥齿轮传动
八齿轮系及其设计
九其他常用机构、组合机构及其设计
十机械的平衡
1.刚性转子的平衡及计算
十一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 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机械设计部分:
一总论
1)疲劳极限应力图
2.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3.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
二联结
(一)螺纹联结
1.螺栓联结的拧紧和防松
2.单个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3.螺栓组联结的受力分析
4.提高螺栓联结强度的措施
(二)键、花键、销、成形联结
三传动
(一)带传动
1)作用力分析
2)带的应力
3)弹性滑动、打滑和滑动率
(二)齿轮传动
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
2.直齿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三)蜗杆传动
1.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和结构
2.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计算
3.蜗杆传动受力分析和效率计算
(四)链传动
1.概述
2.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3.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四轴、轴承、联轴器
(一)轴
1)轴的分类
2)轴设计的主要问题
(二)滑动轴承
1.概述
2.滑动轴承材料
3.液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方程式
(三)滚动轴承
1 滚动轴承的力分析、额定失效和计算准则
2 滚动轴承的动载荷和寿命计算
3 基本额定动载荷和基本寿命计算
4 成对安装角接触轴承的计算特点
5 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
三、考试的题型及比例
机械原理部分(75分)
选择题(27 %)
设计和分析题(60 %)
计算题(13 %)
机械设计部分:(75分)
选择题(13 %)
填空题(27 %)
简答题(27 %)
设计和分析题(20 %)
计算题(13 %)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

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主要参考书目(可以多本)
1.濮良贵主编,机械设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陈铁鸣主编,机械设计(修订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3.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