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实验
干扰实验
干扰实验
————————————————————————————————作者: ————————————————————————————————日期:
1.干扰实验
1.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1.1干扰物的干扰效果
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 干扰效果机制
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
——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血糖干扰试验实验报告
血糖干扰试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以了解血糖干扰的机制,并为临床血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
1. 健康成年志愿者20名,年龄在20-40岁之间,无糖尿病及其他代
谢性疾病史。
2. 血糖测试仪及血糖试纸。
3. 标准葡萄糖溶液。
4. 干扰因素包括:饮食、运动、应激状态、药物等。
实验方法:
1. 所有志愿者在实验前进行空腹血糖测试,记录基础血糖值。
2. 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分别进行以下干扰因素的实验: - A组:正常饮食,不进行特殊运动,无应激状态。
- B组:高糖饮食,不进行特殊运动,无应激状态。
- C组:正常饮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无应激状态。
- D组:正常饮食,不进行运动,处于应激状态。
3. 每组志愿者在实验开始后的第1小时、第2小时和第3小时分别进
行血糖测试。
4. 记录并比较各组志愿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1. A组志愿者的血糖水平在实验过程中波动较小,基本保持在正常范
围内。
2. B组志愿者在实验开始后1小时内血糖迅速上升,2小时后达到峰值,3小时后略有下降,但整体血糖水平显著高于A组。
3. C组志愿者在进行运动后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与A组相比,血糖波
动幅度较小。
4. D组志愿者在应激状态下血糖水平波动较大,且整体血糖水平较A
组有所升高。
实验讨论:
1. 高糖饮食是影响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可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2. 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对维持血糖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3. 应激状态可能会影响血糖调节机制,导致血糖波动。
结论:
本实验表明,饮食、运动和应激状态等因素均可对血糖水平产生干扰。合理控制饮食、适度进行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维持血糖稳定
干扰实验的名词解释
干扰实验的名词解释
干扰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评估特定因素对所研究对象的影响。通过引入干扰因素,研究者可以观察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实验变量的影响程度,从而推断出因果关系。本文将从定义、设计原则、常见类型以及重要应用领域等方面探讨干扰实验的名词解释。
一、定义与设计原则
干扰实验旨在观察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变化下的行为或反应。研究者会人为地
引入干扰因素,将参与实验的个体或群体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其进行所需操作。实验组会接受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对照组则被保持在没有干扰因素的默认状态下。通过对比两组的差异,研究者能够分析干扰因素对实验变量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
设计干扰实验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随机分组原则,即将参与实验的
个体或群体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降低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差异。其次是双盲原则,即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者对所接受的处理或干扰因素一无所知,并且实验者也不知道个别参与者分属哪一组,以避免主观影响。此外,实验的时间长度、样本量和可重复性等都是设计干扰实验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常见类型
1. 场内实验
场内实验是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的实验,通常在实验室或特定场地中进行。这种
类型的干扰实验通常具有较高的实验可重复性和控制性,以及较低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场内实验可用于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现象。
2. 场外实验
场外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实验,通常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要设计方式。
这种类型的干扰实验更接近现实生活,能更好地反映受试者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或反应。场外实验可用于研究环境科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问题。
干扰试验
干扰标准及被测量与干扰物实验浓
度的确定
建立被评价方法的干扰标准 因干扰所致的允许误差标准与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有关,可通过总允
许误差进行推断。总允许误差(TEa)包含方法学偏差、不精密度及干扰 成份,是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要求。对于已明确提出准确性要求的分 析物,可从总允许误差中减去方法学偏差、不精密度及相应生物学变 异,剩余残差即为干扰成份。对于无明确准确性要求的分析物,可采 用下述方法确定总允许误差。 a) 根据生物学变异确定总允许误差:不同被测量均有其固有的个体内 (CVI)及个体间生物学变异(CVG),现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检测 方法的理想质量指标为结果偏倚,总允许误差 。对因方法学或技术能 力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分析项目,可使用最低质量规范。据生物学变 异导出的常见生化检验项目质量规范见附录A。 b) 通过临床实践得出总允许误差:基于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经验,经过广泛 讨论,由专业学会、组织或个人在专业建议或指南中提出的准确性指 标。 c) 据分析变异确定总允许误差:干扰标准也可从总的长期分析不精密度中 得出。如果干扰物所引起的误差小于一个标准差,则可认为被评价干 扰物的作用不大可能影响临床决定,因此不认为这种物质是干扰物。 但考虑到现有的检测系统常具有极佳的精密度,用这种方法决定干扰 标准可能使很多物质的干扰效果放大。
d) 基于法规和室间质量评价的质量规范:总 允许误差也可以从有关实验室质量管理的 法规中得到。如CLIA’88法规文件中提供的 常见检测项目的质量规范。
干扰实验
1.干扰实验
1.1 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1.1 干扰物的干扰效果
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 干扰效果机制
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
——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光的干扰实验
光的干扰实验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遇到干扰现象。无论是在电磁波、声波还
是光波中,干扰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在光波实验中,干扰现象则
更加突出,其中一个经典的实验便是光的干扰实验。
光的干扰实验是一种利用光波的波动特性进行观察的实验。它基于
光波的波长和干涉现象,通过控制光源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光源和物
体之间的角度等条件,观察光波的干涉现象,以揭示光波的特性和规律。
一种常见的光的干扰实验是Young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常
使用一块狭缝、一个波动传播的光源和一个干涉屏。首先将光源置于
一个黑暗的环境中,然后使用一个狭缝将光源分成两个狭缝,随后将
干涉屏放置于狭缝后面。当光波通过两个狭缝之后,它们将沿着不同
的路径到达干涉屏上。这些光波将会相互干涉,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
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形成是由于光波的波动特性所导致的。当两道光波
到达干涉屏上的某一点时,它们的振动方向、相位和振幅可能相同,
也可能相反。当两道波的振动方向和相位相同时,它们的振幅相互增强,形成亮条纹;当两道波的振动方向相反时,它们的振幅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由于光的波长非常小,所以这种干涉条纹往往呈现出非
常细小的间距,需要借助显微镜等设备进行观察。
通过光的干扰实验,我们可以探索光的本质和光波的特性。光的干
扰实验揭示了光波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质。同时,这个
实验也提供了光的波长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我们
可以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此外,光的干扰实验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光学工程中,干涉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利用光的干涉特性可
干扰试验报告
干扰试验报告
本试验为电子干扰试验,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试验室进行,所用仪器为LC-10直流电源。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颁布的《环境电磁兼容试验方法》(GB/T -200)中:要求对所
有类型的电子干扰均能以较高的电平进行评价,结果应符合以下条件:正常工作。电压电流正常。电磁干扰较低。干扰号必须对试验系统实施干扰控制。该系列试验包括电磁干扰控制实验和电磁兼容性试验三个部分,涉及到对产品进行测试以及解决目前在生产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电离子回路产生过大的电磁场能量、干扰电源开关、电源模块等产生过大功率的电磁场产生电晕放电现象、滤波设备被损坏等三方面内容,并进行了详细介绍。
1.模拟模拟产品的工作环境(模拟电压、电流、频率等),
通过不同的噪声源,达到干扰噪声干扰的效果,满足不同环境下产品的测试要求。
在本次试验中,测试环境包括:低频段的电源模块,射频模拟电源模块。工作环境的具体描述如下:a.电源电路:通过
模拟电源模块工作时产生的功率损耗、高频谐波及模拟电路本身的影响,达到测试干扰噪声的目的,包括测量产品内部元件的干扰电流的能力和频率,通过模拟号调节输出功率和频率的方法进行测试。b.模拟电压:通过模拟电压进行号处理及输出
参数的测试。c.频率:通过改变试验频率和增加频率点来实现
测试。d.电压电流:通过使用电源模块产生的电流来进行测试。
2.模拟电源模拟系统采用多路开关电源方案,可根据不同
的试验需求,自由组合使用。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型号:(1)模拟机:以LC-10为例,主要用于数字、模拟号测试。(2)干扰机:模拟干扰机采
干扰实验
1.干扰实验
1.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1.1干扰物的干扰效果
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干扰效果机制
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
——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
2实验程序 加入物 B 标准液 (40g/L) 血清 BCP 3
S 0.02 3
U1 0.02 3
U2 0.02 3
U3 0.02 3
U4 0.02 3
混匀1min, 比色603nm U1回收样品基础值 U2回收样品值 U3干扰样品基础值 U4干扰样品值
U1=
AU1 As AU2 As
40
U2=
干扰试验注意事项
1 加入量要准确。 2 加入物体积应只占很小的比例(小于1/10)。 3 可疑干扰物浓度,加入的干扰物的浓度明显干 扰常见浓度上限,尤其是达到病理标本最高值。 4 分析物溶液可使用标准液,最好采用病人标本。 5 增加测定次数,减少随机误差。 6 设置空白对照。
回收试验结果: 95%-105%,最好达到100%。 干扰试验结果: Bias系统误差
血清白蛋白的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
回收试验试剂: 标准血清白蛋白(40g/L) BCP(溴甲酚紫) 血清白蛋白标准液(加入量5.5g)
干扰试验试剂准备 标准血清白蛋白(40g/L) BCP (溴甲酚紫) 血清血红蛋白标准液
操作步骤
1回收试验样品制备 基础样品:收集血清,双缩脲法测定白蛋白 含量,醋酸纤膜电泳确定白蛋白浓度。并 进行适当稀释,使浓度在50g/L。取血清 0.9ml,加蒸馏水 0.1ml。 回收样品:血清中加入白蛋白标准液5.5g/L 干扰样品:血清中加入Hb溶液标准液
干扰实验
干扰实验
1.干扰实验
1.1 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1.1 干扰物的干扰效果
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
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 干扰效果机制
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
——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干扰实验
1.干扰实验
1.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1.1干扰物的干扰效果
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干扰效果机制
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
——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干扰试验实验方法验
干扰试验实验方法
按表1制备溶液A、B、C和D,使用的供试品溶液应为未检验出内毒素且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的溶液,按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操作。
注:A为供试品溶液;B为干扰试验系列;C为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对照系列;D为阴性对照。
(1)只有当溶液A和阴性对照溶液D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性,并且系列溶液C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
试验要求时,试验方为有效。当系列溶液B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要求时,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其他情况则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存在干扰作用。若供试品溶液在小于MVD的稀释倍数下对试验有干扰,应将供试品溶液进行不超过MVD的进一步稀释,再重复干扰试验。
(2)可通过对供试品进行更大倍数的稀释或通过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过滤、中和、透析或加热处理等)排除
干扰。为确保所选择的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排除干扰且不会使内毒素失去活性,要使用预先添加了标准内毒素再经过处理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干扰试验。
(3)当进行新产品的内毒素检查试验前,或无内毒素检查项的品种建立内毒素检査法时,须进行干扰试验。
(4)当鲎试剂、供试品的处方、生产工艺改变或试验环境中发生了任何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变化时,须重
新进行干扰试验。
干扰实验
二、实验原理
1、GOD-POD法测血糖原理: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能将葡萄 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并释放出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物 酶(peroxidase,POD)的作用下与色原性氧受体4-氨 基安替比林偶联酚缩合成红色醌类化合物,即Trinder反 应。该红色醌类化合物的生成量与葡萄糖含量成正比。
所谓用病人标本作偏差分析即选择病人标本如肝脏肾脏或心脏疾病患者用服用了某种可能有干扰的药物的病人标本以及含有高胆红素高血脂和血红蛋白的标本用候选方法和参考方法同时测定将两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某物质对候选方法是否有干扰及干扰程度
实验六:干扰试验
logo 公司名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GOD-POD法测定血糖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2.掌握干扰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logo 公司名称
这两种干扰试验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法的不 足之处是实验标本的介质可能与病理标本的介质不 尽致,病理标本中的干扰物可能不是原来的药物, 加入的干扰物可能与病理标本中的干扰物不完全相 同。第二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①病人通常用多种药 物,难以确定干扰物;②不是每种测定项目均有参 考方法,而且有的参考方法难以在临床实验室中开 展;③参考方法亦可能受某些物质的干扰。两种方 法同时使用,会起互补作用。
logo 公司名称
logo 公司名称
干扰实验原理
干扰实验原理
一、干扰实验概述
干扰实验是现代科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均被广泛应用。它
是利用干扰因素在实验系统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的一种实验方法。
干扰实验的根本原理是在试验过程中引入一定的干扰因素,研究干扰因素对实验变量
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推测变量受干扰因素影响的本质机制和影响程度。
干扰实验的设计是非常复杂和挑战性的,在实验策划、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均需特别注意,否则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导性。
二、干扰因素的种类
1. 混杂因素
混杂因素指实验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干扰因素,它们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控制和调节。
2. 操作性因素
操作性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性地引入的干扰因素,例如在实验中对试验组与对照
组的操作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差异化安排。
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实验过程中来自周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气氛等。
4. 学科因素
学科因素指不同学科领域特有的干扰因素,例如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受试者的个人
主观感受与行为反应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
三、引入干扰实验的目的
1. 帮助深入理解变量影响机制
通过引入不同的干扰因素,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的影响机制,包括其直接和间接影响
因素,使得实验结果更加丰富和可靠。
2. 帮助确认变量效应的存在性
在某些实验中,变量效应可能并不明显或不确定,通过加入不同的干扰因素,可以对变量效应进行更加准确的确认和比较。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可以测量变量效应的强度,并且估算干扰因素的强度是否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对后续实验和研究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辐射干扰实验原理
辐射干扰实验原理
概述
辐射干扰实验旨在研究和评估辐射干扰对电子设备性能和功能的影响。辐射干扰是指电磁辐射干扰源(如雷达、通信设备、电磁脉冲武器)所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其他电子设备的不希望的干扰。辐射干扰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场传输、设备特性测试和干扰效果评估。
基本原理
1. 电磁场传输
电磁辐射通过电磁场的传播来实现干扰。电磁辐射由电流激发产生,传播方式包括辐射和导射。辐射传播是指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其特点是无需导体支持。导射传播是指电磁波在有导体支持的媒介中的传输,如导线、电缆、波导等。辐射干扰实验中通常采用辐射传播方式。
2. 设备特性测试
设备特性测试旨在评估设备抗干扰能力和易感性。常用的设备特性测试项目包括电磁兼容性测试(EMC)和敏感性测试。
•EMC测试:包括抗辐射干扰(RI)和抗传导干扰(CI)两个方面。抗辐射干扰测试主要是通过将被测试设备暴露在电磁辐射场中,观察和测量其性能和
功能的变化,评估设备的干扰容限。RI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设备放置
在一个已知辐射场中,通过改变辐射场的幅度、频率和极化等条件,确定设
备受到干扰的能力。抗传导干扰测试主要是通过电流注入或电压耦合的方式,将被测设备连接到干扰源,观察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是否发生变化,评估设备
的抗干扰能力。
•敏感性测试:主要是评估设备对辐射干扰的敏感程度。敏感性测试通常通过将被测设备连接到一个模拟辐射场中,观察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是否受到干扰,评估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3. 干扰效果评估
干扰效果评估是辐射干扰实验的关键环节。根据实际需要,干扰效果可以评估为设备功能的完全失效、性能指标的下降、误码率的增加等。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干扰实验的概念
干扰实验的概念
干扰实验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旨在研究外部因素(干扰变量)对主要因素(自变量)和研究结果(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干扰实验可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判断干扰变量对因果关系的影响,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干扰实验中,研究者会尽量控制干扰变量,使其对结果的影响最小化。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中引入干扰变量,而对照组则不加以干扰,从而使两组之间的差异仅来自于干扰变量。
干扰变量可以分为两类:外部干扰变量和内部干扰变量。外部干扰变量是指来自实验外部环境的影响,可能导致因果关系的误判。为了控制外部干扰变量,研究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在实验中使用相同的操作程序、相同的测量工具、相同的实验条件等。同时,研究者可以通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引入随机化,尽量减小外部干扰变量对结果的干扰。
内部干扰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存在的其他因素,可能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从而干扰了因果关系的判断。为了控制内部干扰变量,研究者可以采用匹配组设计、配对组设计等方法,将具有相似特点的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采用双盲实验设计,使实验对象和研究人员均不知道谁处于实验组或对照组,进一步减小内部干扰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干扰实验还可以通过引入控制组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控制组在实验设计中担任一个参照标准,与实验组相比,不受到自变量的作用,可以准确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干扰实验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多个变量,准确地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干扰实验在研究结果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研究对象可能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行为改变,实验设置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存在差异,实验结果的泛化性可能较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无论是方法特异性差或是受干扰,都影响到测定 结果的正确性,影响的程度与与非分析物的量有 关,所以产生的误差都是恒定系统误差,常以偏 差Bias作为统计量。
5.由某些物质引起测定结果的偏差,足以影响临床 解释者谓之干扰,但各项测定的临床要求至今仍 未确定,建议将该分析方法批内测定值±1.96s作 为控制限度。
2、干扰实验原理:
选用维生素C做GOD-POD法测血糖的干扰试 验,维生素C可和GOD反应生成的H2O2发生反应, 使部分H2O2不能参与第二步POD催化的偶联反应 ,从而降低显色强度,产生负的测定误差。
三、器材
微量移液器
计算器
三用水浴箱
722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四、试剂
1.血清标本
含血糖6.7mmol/L的血清
实验六:干扰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GOD-POD法测定血糖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2.掌握干扰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GOD-POD法测血糖原理: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能将葡萄 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并释放出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物 酶(peroxidase,POD)的作用下与色原性氧受体4-氨基 安替比林偶联酚缩合成红色醌类化合物,即Trinder反应 。该红色醌类化合物的生成量与葡萄糖含量成正比。
测定浓度
基础样品 干扰样品Ⅰ 干扰样品Ⅱ 干扰样品Ⅲ
加入干扰 物浓度
干扰值
干扰率
七、注意事项
1.干扰试验的对象有厂商研制的新产品;新建立的方 法;新引进的方法或试剂。
2.应做的主要干扰物:病人标本中常出现的黄疸、脂 血和溶血;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等;实验常用的抗 凝剂,防腐剂和稳定剂。
3.可疑干扰物浓度 加入可疑干扰物的浓度应明显高 于通常所见浓度的上限,有可能时应达到病理标本 的最高值。
八、方法学评价
干扰试验的方法主要有“配对差异”试验及用病 人标本作偏差分析。所谓“配对差异”试验,即将不 同浓度的干扰物加入到实验标本中,然后分别测定 加与不加干扰物的标本,比较二者有无偏差,并了 解干扰物浓度与偏差的关系。
所谓用病人标本作偏差分析即选择病人标本, 如肝脏、肾脏或心脏疾病患者,用服用了某种可能 有干扰的药物的病人标本,以及含有高胆红素,高 血脂和血红蛋白的标本,用候选方法和参考方法同 时测定,将两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某 物质对候选方法是否有干扰及干扰程度。本次实验 所选用的方法为“配对差异”试验。
2、按下表操作
加入物( ml)
B
S
干基 干1 干2 干3
DDW 0.01
—
—
—
—
—
5.55mmol /糖标
—
0.01
—
—
—
—
各个样品 —
—
0.01 0.01 0.01 0.01
酶酚试剂 1.5
1.5
1.5
1.5
1.5
1.5
混匀,置水浴箱37℃,15分钟,505nm空白管调 零,722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各管A值。
六、结果计算
1.干扰物加入浓度计算:
干扰物加入浓度=干扰物溶液浓度× 干扰物溶m液 l 量 血清(m 量)l干扰物溶(m液 )l 量
2.干扰值计算:
干扰值(mmol/L)=干扰样品测定浓度-基础样品测定浓度
3.干扰率计算:
干扰率=
干扰值 基础样品浓度
×100%
4.计算结果请填入表内
:
样品编号
2.葡萄糖标准液(5.55mmol/L)
3.GOD-POD法测定葡萄糖试剂盒
4. 1g/L、2g/L 、3g/L维生素C溶液
五、操作步骤
1.干扰样品制备 基础样品:血清0.9ml+蒸馏水0.1ml。 干扰样品Ⅰ:血清0.9ml+1g/L维生素C溶液0.1ml 干扰样品Ⅱ:血清0.9ml+2g/L维生素C溶液0.1ml 干扰样品III:血清0.9ml+3g/L维生素C溶液0.1ml
这两种干扰试验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法的不 足之处是实验标Baidu Nhomakorabea的介质可能与病理标本的介质不 尽致,病理标本中的干扰物可能不是原来的药物, 加入的干扰物可能与病理标本中的干扰物不完全相 同。第二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①病人通常用多种药 物,难以确定干扰物;②不是每种测定项目均有参 考方法,而且有的参考方法难以在临床实验室中开 展;③参考方法亦可能受某些物质的干扰。两种方 法同时使用,会起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