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哲学中,中国传统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它与西方美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庄子认为,中国传统美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自成一体、各自追求形态完成,都有其独特的美。
人类应当以自身的身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贡献。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美。
庄子通过《庄子·大宗师》中的“背负而行,无挡无疵,无加无减”这一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美的理念,即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能够达到身心和谐、自如自在的境界。
庄子强调的中国传统美还体现在他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看重和平衡上。
他认为,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艺术创作中,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而内容则是形式的内核。
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相互协调,才能够体现出完美的美。
以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和谐并举的结果。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还强调了自由与自然的关系。
古人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正是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的体现。
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源于自发自然的,不受外在束缚的。
只有当人们真正做到自由自在、随性而动的时候,才能够体验到最原始、最真实的美。
他通过《庄子·逍遥游》中的“沧海之水,天生的水,尽源于天魂”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美的自由与自然性。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具有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和自由与自然的关联。
这种美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创作,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审美的指导方向。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庄子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独特的美育思想,这种美育思想是一种富有哲学深度的心灵探索和教育指导模式。
这篇文章将分析庄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入探讨它所涉及的思维方式。
首先,庄子认为,艺术作品有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感,能够让人通过观察、沉思和欣赏来获得。
这种美感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促使我们开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灵感体验,窥见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庄子曾说:“心灵合一,天地万物得其序,而达其极矣。
”毫无疑问,庄子认为,艺术是一种培养心灵的方式,是一种与天地相通的途径,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向上攀登的过程。
其次,庄子认为,人们内在的情感和意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欣赏水平。
面对同一件作品,有些人可能被深深地打动,在其内心深处获得灵感和启示;而有些人可能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却没有产生任何感受。
庄子说:“心之所在则为母。
处无所取则无所失”。
这意味着,一个心态平和、内心清明的人在面对艺术产物时,能够以最佳状态去感知、沉淀和体验艺术之美。
因此,庄子的美育思想是一种视心灵为根本的引导方式,通过改变人们的态度和思考方式,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最后,庄子的美育思想不仅局限于直观的美学感知,更深入探讨了关于人类生存和哲学思考的课题。
人们的审美观和美学价值观深受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价值取向。
因此,庄子强调了个体主义在美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人生意义的多层次性。
庄子认为,美育不单单在于培养一个好的审美观,更在于引导人们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哲学原则和人生目的。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育思想是一种富有哲学张力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了人们心灵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来开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灵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同时,其美育思想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美学领域,更从哲学和人生层面探讨了关于文化、社会、人类生存等重要的课题。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美育思想为后世的美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庄子的美育思想强调了自然、自由、和谐等概念,并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育思想出发,分析其致思模式,探讨其对于现代美育的启示和意义。
一、庄子美育思想的内涵及特点庄子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庄子》一书中,其中包括了对自然、人生、心性等方面的审美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庄子的美育思想可以总结为“自然美、自由美、和谐美、内在美”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体现出庄子美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庄子强调了自然美。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美,一切美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自然。
他提出了“大美”、“小美”、“微美”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独特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美,也同样是值得欣赏和珍视的。
这种自然美观在现代美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欣赏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提升审美修养。
庄子追求自由美。
他认为,美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和约束,不受世俗的制约和规定。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美是源自内心的自在和畅快,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表象或社会功利。
这种自由美观提醒人们要超脱功利、超越物质束缚,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去追求美,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功利化、唯物化的审美观念具有启示意义。
庄子强调了和谐美。
他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其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而非个体的独立展示。
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和演化之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随意无章可循的,而是在整体的和谐规律中发生的。
这种和谐美观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外之美、形式与内容之美的统一,追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
庄子追求内在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洞察和领悟,而不是外在的表象和形式。
在庄子看来,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一种无形、本质的美,而外在的美只是一种表象和符号。
这种内在美观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提高内在修养,使心灵更加纯净、深邃,从而感知到真正的美的价值和意义。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美学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审美追求、意境美学等方面浅析《庄子》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间的渊源。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自然观和艺术观的追求上。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纷扰。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有深远影响,他们以“逍遥游”、“自得其乐”为追求,体现了对人生无拘无束的追求。
《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和最高艺术,提出了“以道观之,以德待之”的观点,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意境美学的重要观念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是常见的审美追求,例如中国山水画和古琴音乐等。
《庄子》在意境美学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虚无主义和超越现实的艺术追求。
虚无主义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返璞归真的境界。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意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表达出对于虚无和超越现实的追求。
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境界常被形容为“仙境”、“仙山”等,他们通过意境的表达,寻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越现实的体验。
《庄子》对于艺术的态度和思考也对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产生了影响。
《庄子》认为艺术应该追求真实和自然,而不是追求形式和功利。
这种艺术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意境美学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绘画追求“意境”,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艺术创造,而不是真实的形象。
古代音乐追求“韵味”、“神韵”,强调音乐的意境和表达,而不是纯粹的技巧和节奏。
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艺术观念,与《庄子》中的艺术追求相呼应。
《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
《庄子》中的审美观念和意境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浅析庄子的“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美学作业)
浅析庄子的“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学号:2009220122 徐艳萍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无为,其实它的意思并不是单纯的什么都不做,道家事实上是在强调自然的作用,就是说,当你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人为跨越自然的过程,或者强制改变。
现浅析庄子的“功成之美,无一其迹”。
庄子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就是自然审美观。
庄子美学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美。
庄子主张“物我为一”的境界,这每时心与心的相通,是主体的自然无为方式契合了客体的自然无为本性,从而使自然界天地万物具有了自然美,使人有了能体验这种自然美的能力。
《天下》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二、真实美。
在主客体关系中,真实性才具有价值,才具有真实美的意义。
《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三、朴拙美。
《天道》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强调自然朴素的态度和襟怀和自然朴素的审美效果。
四、无成美。
自然而然的、无所用的表达方式正能契合客体的自然天性,达到主客体的自然交融。
五、艺术美。
庄子对音乐的认识,就提出了“天籁”、“地籁”“人籁”的几种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
庄子提倡“天籁”而反对“人籁”。
庄子正是以一种悠游、怡然、旷达、超脱的态度而视显示人生的以顺应自然、安之若命的态度建立自己的人生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
文化长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庄子•知北游》,意为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句话包含了庄子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本文从大、丑非不美、大美不言三个方面探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大;丑;大美不言;美学思想作者简介:于海蓉(1991.10-),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92-0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其中“大美”以及“大美不言”是庄子美学主张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庄子思想中,对于“大”的理解与人们传统的对“大”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何谓庄子所说的“大”,何谓“大美不言”,其中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何谓“大”要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清楚庄子所说的“大”究竟所指何物。
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大”被视为数量上的形容词。
但是庄子所言之“大”并不如此,是精神境界上的大,指向精神上所处的一种自由、超越的状态,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大”的世界。
[1]其实,在对“大”的理解上,庄子与其好友惠子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惠子对“大”的理解是处于科学意义角度上的,他从量上看待大与小。
惠子觉得庄子所说的精神境界上的大的主张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庄子则认为,对“大”的理解倘若太过执着于理,则会失去事物的本真。
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无用才能显示出其大用,而“大”则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与无限自然同一的超脱情怀。
同时庄子主张“大”应“以物为量”,探求宇宙自然地本真。
所谓“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宋璐琪(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庄子的美学思想大致包括了:“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美丑没有界限”三个部分。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美丑没有界限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02-01一、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在的永恒状态,使自己也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复归于人之性情的本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从艺术意境的角度看,它是对人与整个宇宙的最为本然的和亲切的关系的哲理领悟。
它将自然心灵化,又将心灵自然化,因其充满了情感,因而是审美的。
“师造化”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包括审美理论、审美体验、感受、感情、理性、心态,最终完成审美目的,创作出审美理想的作品,作品的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的最后体现。
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中只有一叶孤舟和一位老翁在舟上独钓,除了舟旁的一点水波外,四周都是空白,更加突出了孤舟和独钓者的情绪凄冷的感觉,从而创造出一种深远、空灵而孤独的意境。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象世界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懈追求,中国山水画是以庄学为根据的,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就是庄学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二、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庄子之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体道之精神境界。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美育方面的思考更为独特。
庄子的美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通过对《庄子》进行思想模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美育思想。
庄子强调的是自然美育。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察自然的美景,借鉴自然的美感。
他以自然界中的万物为例,阐述了自然的美妙之处,如山水之间的奇特景色、花草树木的生机勃勃等。
庄子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人可以获得真正的美育。
他提出了观察自然的方法,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等,通过这些方法,人可以更好地领悟自然之美,从而达到真正的美育效果。
庄子强调的是心灵美育。
庄子认为人的内心是美的源泉,人应该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培养自己的情操。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认为人应当放松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不要执着于名利之争,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追求内心的美感。
庄子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提出了“无欲则刚、无求则芳”的观点,认为当人不存在欲望和追求时,人的心灵才会真正得到升华和美化,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这种心灵美育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体内在的美感,同时也呼吁人们转变过度功利和名利追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高尚、纯粹、内心的美。
庄子强调的是审美教育。
庄子认为美是可以教育的,人可以通过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创作来培养自己的美感。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真实性,认为美不应该受到先入为主的教条和规范的限制,而应该是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感受。
庄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个人的实际体验和感受来培养自己的美感,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观点和评价。
庄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倡导人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创造来培养自己的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庄子的美育思想是以自然美育为基础,以心灵美育为中心,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个体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这种美育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灵追求,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主观观点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
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
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
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
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
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
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
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
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
“道”的原义是道路。
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
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
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
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
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
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
三、自然为美
在丰富多样的庄子美学思想中。
有一根贯串始终的红线,那就是对自然的倡扬与推崇。
自然,既是构成庄子美学思想的基石,又是庄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源头。
按照老子的说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因此说崇尚自然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也是庄子审美的理想。
整部《庄子》散文,描写抒发或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或如飞泉激湍奔腾不息,但总是把“天地之美”即自然之美当作最完美的事物来歌颂。
在庄子看来,天地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体现着“道”之自然无为的根本特性,所以它才具有最高的价值。
“天下有常然”,因此到自然之中去寻求美,歌颂自然之美所体现的道之无为,就是庄子所经常歌咏的主题。
四、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
庄子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对内在神韵的核心追求,很容易引领中国艺术,如: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
重意轻形、重写轻绘成为自顾恺之、谢赫之后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亦是文人画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的重要思想根源。
由魏晋至南宋,真实的景物描绘还没有达到西方式的完美,就被更为不求形似的绘画理想所取代。
虽然其中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但老庄求自然、重内在精神的审美理想无可辩驳地发挥着支柱作用。
围绕主观自我、内心真实情感表现而形成的绘画系统,虽然在有些时期如唐代受到儒家学说的抑制,但它无时不在悄悄地发育、生长,社会政治的变化只是它发展壮大的重要契机。
五、美的非功利性
庄子提出自然无为的“道”,并由此提出了自然无为即是“大美”的观点,认为人要达到自由、美的境界,就要抛却一切尘世俗想,摆脱功名利禄,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功利的追求。
“美作为人的自由的表现,是必须以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的,所以它在根本上离不开功利。
但美既然是人的自由表现,它就已经超出了功利,不同于利益欲望的直接满足了。
”庄子学派认为,人如果总是忧心于利害得失,为功名利禄苦心劳力,往返奔波,那么人生就会充满无穷无尽的苦痛。
相反,人如果超出利害得失之上,那么就能保持自己的人格自由,不为外物所支配,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
而这种超出了功利的愉快,从本质上讲,正是一种审美的愉快。
总的来说,庄子美学既是一种美学,又是一种人生修养哲学。
他的美学观作为中国美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有其卓然独立、超越时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庄子·大宗师[A].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
[2]庄子·齐物论[A].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
[3]饶自然.绘宗十二忌[A].于安澜.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5]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