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有机体与环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生态学有机体与环境

生态学有机体与环境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我们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依赖于环境生物又影响环境

1生物与环境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1.1 生态因子

1.1.1 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类型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

人工环境:包括所有的植物栽培、引种驯化、人为管理和人工控制下的环境。

生物环境一般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小气候

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

1.1.2 生态因子定义: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或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 、食物和其他生物。

1). 生态因子的分类

(1)按其性质划分: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划分:

(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划分:

(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

2).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光强变化→温度改变→湿度改变→蒸发、蒸腾改变。

基础生态学(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

基础生态学(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

土壤温度的变化
a) 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随着深度增加,温 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随着深度增加, 度变幅减少.通常, 深度以下 深度以下, 度变幅减少.通常,1m深度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 以下, 化;30m以下,土壤温度无季节变化. 以下 土壤温度无季节变化.
空 气 ) (cm
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性质分:气候,土壤,生物, 按性质分:气候,土壤,生物,人为 按有无生命分: 按有无生命分: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 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 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 按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 按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转引自孙儒泳, 耐受限度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转引自孙儒泳,1992) )
第二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一,地球上环境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
(一)决定地球上温度分布 的主要因素 入射的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二)环境温度的变化幅 1. 水环境:变化幅一般只有 水环境:变化幅一般只有40-45℃ ℃ 2. 大陆上的气温:变化幅可达到 大陆上的气温:变化幅可达到130-150℃ ℃ (三)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昼夜变化 2. 季节变化
三,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基础生态学第3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基础生态学第3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红光和蓝 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则很少被吸收。 利用彩色薄膜对蔬菜等作物进行栽培试验。 光质对动物的生长、生殖、迁徙、毛羽更换等也有影响。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昆虫对紫外光有 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紫外光抑制植物茎 的生长。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 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否则,只有营养生长,没有生殖生 长。
短日照植物( short day plant ):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 时才能开花的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照植物(day intermediate plant):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 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此类型。
松 蒲公英
红豆杉 天南星
人参
(2)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行为上 昼行性动物: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如大 多数的鸟类和灵长类,哺乳类中的黄鼠、松 鼠等。 夜行性动物: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 动,也称晨昏性动物,如刺猬、壁虎等。 形态上:视觉器官、体色
鼹鼠
终生营地下生活的种 类,眼睛很小。
鼢鼠
4、植物与氧
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

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

的科学。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

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

的影响。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

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典型的巢寄生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由小到大,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原地观测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

生态学的发展态势:由野外转向室内,从定性到定量

有机体与环境

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是由生殖、遗传、行为和生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成,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份,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

同发育阶段,生物所需要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

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在一定情况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应的生态效应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3.1 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当某个生态因子 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 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乃至引起死亡 时的生态因子。 (最小量和最大量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Blackman 1905年提出
1.3.2 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B.依是否有调节动物种群数量分( Smith,1935):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其 作用的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调节 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 流行病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其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 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等天气因子。 C.依稳定程度分(前苏联学者):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引力和 太阳辐射常数等,决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周期变动因子(四季变化、潮汐涨落); 非周期变动因子(刮风、降水、捕食和寄生),主要 影响生物的数量。
❋按环境的主体分: 人类环境:以人为主体,其它的生命物质和非 生命物质都视为环境要素。(环境科学采用) 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 自然条件称为环境。(生物科学采用) ❋按环境的性质分: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

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

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第一到三章:有机体与环境(1)

第一到三章:有机体与环境(1)

4. 限定性(阶段性)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
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例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
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
间接作用
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如: 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 照温度、风速及土壤质地的影响,对生 物发生作用。
生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子
指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
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直 生态因子 接作用的部分。
(一)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
(二)按有无生命特征来划分
(三)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作用划分 (四)依据生态因子稳定程度及其作用特点
1.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 围存在着差异,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 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2.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 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
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
比较低。
3.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 性是不同的。
如: 鲑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为0-12°C, 最适温度为4°C; 豹蛙的耐受范围为0-30°C,最适温 度为22°C。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0.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作用因子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

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和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起作用的因子,如氧气,温度,光照,水分,食物和其他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时,该因素成为限制因子。

气候驯化(适应)(acclimatization):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

(人工)驯化(acclimation):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密度制约因子:如天敌食物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超度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于特定的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处于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叫做生态幅。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光周期现象: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春化: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有机体是否将开始发育,这种必须经过低温诱导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很多植物发芽前需要寒冷期或冰冻期)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直到生物圈。但是,生态学研究者对于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3•生态学上的“空间”划分了三个空间尺度,即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和地理尺度。

4•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圈的上层,所有水圈以及

大气圈的下层•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①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是在自然中观察并收集资料

②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可重复性强;缺点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

的有区别

③理论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阳光、温度、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

和其他生物等

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分类:

①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5类。

②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关键字】资料

生态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如新品种培育, 引种驯化,园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学习目标: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1、环境与生态因子。了解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

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

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了解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生物保持内

稳态的行为机制、生物的适应性。

3、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的关系。掌握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

其应用,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4、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了解生物与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

关系;掌握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

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1、限制因子、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2、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

知识框架:1、物种、环境与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

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限制性、直接/间接性、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

作用。

.光、温、水、土、气候、火等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

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适应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有何表现?

本章主要名词:(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

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候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

在本部分中应该整合的知识体系:

1. 把生态因子间的“非等价性”与“主导因子”结合起来思考;

2.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与“适应组合”结合起来思考;

3.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限定性”与“限制因子”结合起来考虑;

4. 各类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年、日)和空间(纬度、经度、海拔、林下、水中)上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各类生态因子在这种变化中具有什么的关联性?

5. 水、温对生物具有怎样的塑造作用?为什说它们二者及其组合对生物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6. 根据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以及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说明生物是怎样保持内稳态的(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为什么说内稳态生物具有广适应性?

7. 仔细分析本章各类图表,并能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得出有关的结论。

8. 内稳态、(非)内稳态生物、恒(变)温动物、广(狭)温性动物、广适应性物种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1.1 生态因子

1.1.1 环境(environments)

1、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该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注意:环境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而言的,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

2、环境的类型:

按尺度效应分: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大范围、大尺度的环境。如:

地区环境:具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典型区域: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

宇宙环境:是大气层外的环境。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组成。人类本身和所创造的飞行器接触到的宇宙环境同人类生活所在的环境有极大的差异。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树荫下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特点:由大范围因素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大面积地形、距海洋距离等决定。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指离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特点: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条件调节。

研究意义:

1、大环境常常是在相当大的地理区域内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生物种类的组合特征或生物群系。因此可以根据各种物理化学特性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并预知某种生物是否可以某一区域定居。

生物群落带(biome):是指具有相似群落的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它把具有相似非生物环境和相似生态结构的区域连成一个大区。(注意:这种区分只具有最一般的共性,因为生物只受其邻接环境的影响。)

2、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可以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区域,如热带、温带与寒带。

3、小环境的重要性实例:雪被小气候(见教材P7)、小气候与蜂鸟巢的关系

小环境的存在能够为生物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提供各种机会,在生态学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非生物因子进行研究。

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按环境性质分: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存在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海拔生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经度地带性。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境。如:花园、绿化带、农田、城市。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1.1.2生态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