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合集下载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的发 展 做 出 了不 朽 的贡 献 。
四、 文学作 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一)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之 历 史 差 异 在 上文我 们介 绍 了中西文 学史 的发展 历程 , 我
■基金 项 目 : 西 华大 学外 国语 言学 及应 用语 言学重 点 学科 成果 ( X Z D 1 9 0 7 — 0 9 ) 。
从文 学作 品看 中西 方文 化差 异
◎廖 莉
( 西华大学外 国语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9 )
电影《 小 时代》 和《 了不起 的盖茨比》 都获得 了高 票房的成绩 , 两部 电影 皆改编于 同名小说 , 受到 了不 同阶层 人们的追捧 。两部 作品分别来源 于 中国和 美 国, 体现 了不 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 内涵。文学作品是 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不同地域 的文学作 品反 映了 地 域文化的差异 ,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 品体 现 了不 同 阶段的人 类历史 和文明。
差异。
在 当代 , 我国的文学作 品创作数量 非常 多, 但质 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现 代社 会的物欲膨胀 , 拜金主 义意识强 烈, 很多作家难 以静 下心来 , 脱离现 实的名 利诱惑去创作。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 , 写作 内容商业化 , 将文学创作 变成 了一种职 业 , 而不是发 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 , 8 0后作家 郭 敬明, 备受 9 O后 的年轻人 追捧 , 同时也遭 到很 多人 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 由郭敬 明指导 的电影 《 小 时 代》 的上映和其高票房 的收入 , 引得众人对 当今的快 餐文化进行 了大肆的批评。中国历史悠久 , 文学成就 也是硕果 累累 ,不 同时期 的文学作 品体现 了不 同时 代的文化 。因此 , 可 以说 文学作 品就是 历史 的体 现 、 文 化 的体 现 。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

中外文化与文学之比较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而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文化和文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和文学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异同点。

一、历史和传统中外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各自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而西方国家则以现代化为主导。

中国文学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和仁爱,而西方文学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文学作品常常以家庭、友情和爱情为主题,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成长、自我探索和社会问题。

二、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中外文学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直接和明确,善于运用对话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充满了生动的对话和戏剧性的冲突。

三、文学题材和内容中外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常常以历史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四、文学评价和认可中外文学在国际上的评价和认可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在国内享有盛誉,被视为国家的瑰宝。

中国的四大名著和文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西方文学则更广泛地被翻译和传播,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总结起来,中外文化和文学在历史、风格、题材和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本文从多个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和西方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中文是音形意的结合,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要的文字形式。

在中文中,字的形状、笔画和谐美观,寓意深远,而在西方,简洁、规范、系统化是字母的重要特点。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方在很多方面的价值观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包括时间观、家庭观、人际关系观、金钱观等。

例如,对于时间的看法,中国文化强调“时光宝贵”,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率性。

三、交际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方式上也是明显的。

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这是因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将相同的语言发音或动作解释成完全不同的意思。

例如,在中文中,为了表示尊重,人们经常使用“您”代替“你”,而在西方,这种习惯并不普遍存在。

四、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差异同时也是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比喻、歇后语等形式表达意思,注重情感体验和意蕴升华;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逻辑和分析、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

五、传统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传统和礼仪上也是让人注目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文化节日的庆祝形式以及礼貌用语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往往会在家庭中全家团员共聚一堂,分享美食、欢度佳节;而在西方,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则更多强调友谊和浪漫,有着庆祝的宗教色彩。

以上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文化因其多样性和传承特点而存在着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是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和谐共处之道。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因为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文学创作、审美观念、文艺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方思维方式注重整体与群体,西方思维方式注重个体与个性。

在文学创作中,中方重视描述旁白,接受客观存在,西方则重视描绘情感,在刻画人物时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另外,中方的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思考、文化传承、兼收并蓄,而西方则更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文化多元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它们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理解和表现上。

中方文学注重透过表象直接描绘实物,如《红楼梦》所言:“运用笔墨,从而致富。

”而西方则强调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注重个体主观性和内在体验的表述,如笑话、小说、电影等表现方式更多元化、有趣化。

中方文学注重表现面、情节,而西方更会强调独特的表达方式、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如莎士比亚、雨果等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优美深刻的哲理性表述。

三、文学差异中西方文学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上,中方注重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而西方则注重探索新的文化思想和新的题材。

中方的传统文学如《诗经》、《楚辞》等,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品中贯穿着民间习俗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另外,近现代中文文学作品也大量涵盖了政治、社会议题、文学批评等众多领域。

而西方文学则不断创新思想、内容、结构、技巧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深刻的人性思考,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罗曼康滋和巴尔扎克等作家,以及近代的卡夫卡、卢梭等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结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反映,中方文化重视集体利益和群体认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和个性发展。

文学概论中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及差异

文学概论中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及差异

文学概论中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及差异一、中国文学的特点1.中国文学以“诗”为主体,以“意境”为艺术追求,是在主观情感在客观环境的引发下创作的,其内容大都含蓄多义并具有教化意义。

包括散文小说戏曲曲艺似乎都追求一种“诗”的风格,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虽为小说却以诗词贯穿。

2. 中国文化文学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

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

3.独特的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中西文化文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差异1.就题材方面而言,中国文学从发展之初以抒情为主,例如《诗经》、词赋等,叙事写实则出现在古典文学的末期。

而西方文学在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却产生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

中国的小说戏剧发展更推到了明代,仍充盈着浓厚的抒情气息,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2.从创作方法上讲,中国文学重在写意而非写实,如古典诗歌中的山川游记、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成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往往是代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法,虚化眼前所见的景象,从而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

反观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悲剧到《神曲》,以及后来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虽是以虚构的情景却真实的写出了宗教、人神。

3.就思想而言,首先,从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了解到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

无论是古典神话还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等。

相比而言,中国文学则很少体现神话或宗教的背景。

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什么地位。

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观念并不存于中国。

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则是人伦的。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它们在文学内容、风格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这两种文学的独特之处。

一、文学内容对比中国文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文化,强调情感表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诗经》等,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这些作品多以警示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核心。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等,强调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

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人性的复杂性。

二、文学风格对比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的运用,借助于象征、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深层次上体会作品的美感。

诗歌创作方面,中国文学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最为突出,注重字词的音韵和韵律。

而西方文学的风格则更加直接和现实,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形象的刻画。

西方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直接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冲突冲突。

三、价值观对比中国文学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倡导和谐、优雅、中庸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自由,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西方文学充斥着对权力和自由的追求,如美国的"美国梦"。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内容、风格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西方文学注重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学认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文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

以中西方文学为例,其异同之处不仅是文学形式和文学系统层面的差异,更是心理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一、文学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学的文体和形式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是孤立字体系,语言形式多为象形文字,思维方式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意象的联想。

因此,中国文学在文章结构和词汇语法上追求意境化和曲径通幽,凸显出一种内敛而不失深刻的思维风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才子”,不仅展现了才华横溢的形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文化的流失和人物命运的无情。

而且,在中国文学中,历史人物常被书写为完美的英雄,并賦予了一定的道德底蘊,彰显出了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道德准则。

西方语言形式则更向语音文字系统和语用学方向发展,以语言的规则和语境的联系为主要线索,在文章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更加追求科学化和精准化。

在英美文学中,与中文文学中的关注人物命运、情感的小说、散文二者有所不同,较多地关注社会、哲学、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如《红字》、《1984》、《简爱》等名著寓意深刻,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意识和文艺表现更加自主,强调个性的独立和寻求灵魂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的差异除了文学形式,在文化模式层面上,中西方文学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所差别,一方面是由文化背景所规定的。

在中国,“天人合一”、“礼教制度”、“人我关系”等重要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在价值认同、及人际沟通中的固有思维模式。

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更强调内修而表达,倾向于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人类命运的无常,以此呈现人类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一种信仰。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着重注重现实的认知和方法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理性,不注重道德伦理的探讨,偏向于解构操作和寻求技术措施的出路。

这也影响了西方文学的艺术导向和艺术带头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既包含了对情感的表达和感知,也包含了对当今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深入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传统,它们在自身的起源、演进、主题和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多异同。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之处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之处。

一、起源和演进方面的异同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之后出现了《楚辞》、唐诗宋词等诗歌作品,以及《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西方文学则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包括《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以及近代小说家如狄更斯、雨果、莫泊桑等的作品。

从起源和演进的差异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赋、小说为主,而西方文学则以戏剧、小说和诗歌为主。

二、主题和结构方面的异同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集中在宗教、哲学、历史、社会和人性等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老子》、《庄子》和《孙子兵法》等哲学经典,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

西方文学的主题则集中在个人经验、人性、存在主义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可以反映人性的黑暗面;而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雨果的《悲惨世界》则是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结构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整体性和象征意义,常常采用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结构方式又称为隐喻结构;西方文学则更注重叙述方式和人物描写,它更偏爱线性的结构,强调情节之间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这一点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剧本,他的剧本常常有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角色,情节错综复杂,人物形象也十分复杂。

三、语言和表达方面的异同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优美、华丽、修辞大胆、丰富,常使用象征意象和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可以借助形象的词语来形容人物和场景;西方文学的语言则更注重语汇和语法表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常常使用对比、隐喻等妙语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并注重抽象表达能力。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文学按体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小说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小说是比较能够直观体会这种差异的文学载体之一,因此文章将对中西小说差异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为叙事文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小说是各民族文学中发展与成熟得最晚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介入小说研究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

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理念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文章将从中西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西小说的起源(一)中国小说起源于史传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模式、叙事技巧、创作方法都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

这些古代的神话,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群众长期的艺术加工,日益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小说的起源。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加以记载和保存,古籍诸如《山海经》、《淮南子》之类,虽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但大部分是原始面貌的残留,即使后人努力整合,能够复原的也只是神话内容,其文体形态却无法考知。

并且由于孔子与老子创建的儒道两家学说弘扬理性精神,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使得神本思想黯然失色,新兴的人文思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使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

所以说,史传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是比较科学的。

(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古希腊神话经过诗史、传奇,进而演变成小说。

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希腊人的神话思维结构与神话意识,首先为罗马人全盘传承,后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挖掘和重视,又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二者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主题、创作手法、价值观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关注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自然美、人性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追求,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

例如,《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情冷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描绘。

西方文学常涉及对道德、哲学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个体情感的强调。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冲突。

二、创作手法与风格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技巧的运用,注重对韵律和修辞的探求。

诗词作品常采用押韵和平仄的方式表达,具有音韵美和意境深远的特点。

散文则注重文字的丰富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发。

例如,《论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文学则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更为多样化。

诗歌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押韵、隐喻和象征等,以表达深层次的观念和情感。

小说则着重于情节的发展和复杂角色的刻画,通过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而闻名。

三、价值观与世界观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团结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文学中常常表达出对孝道、忠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中国文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

这种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氛围。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强调个体的价值观和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中常涉及对自由、人权和个人解放等问题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浅谈中西方小说差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结构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

而西方小说的源头,则较之清晰。

应该来说,远的源头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则有中世纪的骑士传奇。

和中国的小说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给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从中取材,还有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上对它的影响。

西方小说一开始的发展是从流浪汉小说和笛福、斯威伏特他们的探险、航海小说发起来的,而接下来的《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也是走的惊奇路线。

当然,在我看来,《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源头。

二、创作动机比较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所说的“发奋著书”,而且《金瓶梅》的著名评论者张竹坡也认为此书的创作也是因为作者是含愤而作的。

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以玉楼弹阮起,爱姐抱阮结,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为大哭地。

”而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他还分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也认为施耐庵著书是“发愤著书”、是“怨毒著书”,是“庶人之议”。

而西方小说,则更为简单。

黑格尔在《美学》中简单的概括为:“心灵的诗歌与现状的非诗”之间的矛盾是激发小说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机。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老人与海》是典 型的个人 努力奋斗 的作品 ,突 出个 体意识 、强 调个人价值作用的 西方社会文化。虽然在任何一个 社会 中人不可 能独 立存在 ,但在这部作品 中,老人独 自一 人禁 受住孤独 、饥饿 、疼 痛等 等一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终才得以打败鲨鱼 ,终 得平 安。在个人角度 来 看 ,老人 的行为是成功的 ,他成功的打败 了鲨鱼 ,平安而返 ,但对 于 周 围人来说 ,他以多 目不得收获 ,而长时间的 出海最终 带 回来的 也不 过是鱼骨头 ,老人的行动从其行动带来的实际成果 意义上来讲无疑 是 失败 的,从那条大马林鱼遭到第一条鲨鱼 的袭 击时 ,老人的辛苦就 注 定是徒劳的 了。但是老人坚决 、勇敢地斗争着 ,老人本 身并 不认为 这 种行为是失败 、愚蠢的 ,这可以从作品中对老人最后 梦到狮子 的描 述 中得到提示 。显然狮子作 为力与 勇的代 表 ,它在小 说 中的不断 出现 , 构成 了一种寓意 十分 明确 的象 征 :象征着 老人 追求 力与 勇的搏 击 精 神 。作品 中那一位老人 、一片海域 、一条大鱼 、一群鲨鱼 的有机联 系 和 冲突 ,使老人的生命张力和活力得到 了充分 的揭示 ,这无 疑是对 的
2 0 1 3 年 ・ 4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 代衾 等 从 文 学来自 品看 中 西 方文 化 差 异
韩 冰 ( 沈 阳师 范大学 沈阳 1 1 0 0 3 4 )
摘 要 :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本就存在着诸 多的不 同之 处 ,今 年来翻译著作 的不断增 多,人 们越 来越 清晰 的 了解到 西方 的文学作品,对 中 西的 文化差异也越 来越重视。在不 同的文学作品 中,文化的差异体现的尤为突 出。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心理差异 价值观差异 中西文化不 同在社会各个领域 中都 有体现 ,近年来 ,随着文学 翻 译 的数量不断增多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 品中的体现便成 为人们津津乐 道的话题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 ,中西方文化 本就有着不 同的起源与 发展途径 。从文学角度来看西方文化 的成熟 于歌德 和康 德。而中 国文 化始于夏商 ,在先秦时期 已趋 于成熟 ,儒 家的产 生与发 展便是 例证 。 但随后却进入漫长 的守成阶段 ,具有 巨大的稳定性和 连续 性。如果说 西方文化是从不务实际而好幻想的孩童 时代 ,步入讲求实 际而热爱科 学的成熟形态 ;而 中国文化 自古 就务 实际 而少 幻想 ,可以说 是 少年 老成 。

[中西方小说的比较,西方文化,对比,其他论文文档]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小说的比较,西方文化,对比,其他论文文档]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

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

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

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

“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比较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都是各自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存在着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题材选择、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价值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起源上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楚辞》等,这些作品以歌颂祖先、颂扬美德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而西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如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这些作品以英雄事迹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强调个体的英勇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题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散文、戏曲等形式为主,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观等方面。

例如,杜甫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而白居易的诗则以婉约之情抒发爱情之美。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叙事和戏剧性的表现,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作品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的转折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象征性的表达,善用比兴手法和修辞手法,以达到审美的效果。

例如,《红楼梦》中的“葬花”一章通过花的凋零和人生的无常来表达对兴衰的思考。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通过对话和描写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

例如,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和人物的命运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关切。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孝道和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孟子》中的“仁者爱人”。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人权,强调个体的追求和自我实现,如《人权宣言》中的“人人生而自由,而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不一样的书籍观:论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1500字

不一样的书籍观:论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1500字

不一样的书籍观:论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1500字中西方书籍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书籍观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书籍的出版形式、内容特征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

首先,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在于出版形式的不同。

在中西方古代,书籍的产生和传播主要通过手工抄写的方式进行,这使得书籍的数量十分有限且价格昂贵。

而到了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后,书籍的生产与传播得以快速发展。

在西方,早期的印刷术主要以木刻版和铅字印刷为主,这使得书籍得以大规模生产并广泛流传。

而在中国,虽然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直到明代才逐渐得到广泛运用。

因此,在中西方书籍史上,印刷术的发展对于书籍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还表现在内容特征上。

在西方,书籍的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文学、哲学、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

从古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学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著作,再到现代的小说、科学论文等,西方书籍的内容多样且丰富。

而在中国,古代的书籍内容主要以文学、历史、哲学为主,其中以文学著作最为重要。

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崇尚文学创作与散文文化,对于诗词、散文、史书有着深厚的研究与传承。

这使得中国书籍的内容更加偏重于文艺方面。

此外,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还体现在书籍的传播方式上。

在西方,自印刷术的发明以来,书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销售和传播。

出版商通过印刷、发行和贸易的方式,把书籍流通到各个地方,并进行广告宣传,从而使书籍成为了商品。

这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书籍能够更加迅速地传播和推广。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书籍的传播方式则主要依赖于宫廷与社交圈子内的传播。

通过官员、贵族、文人以及书院等渠道,书籍得以传播和流传。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康熙时代前期批判主义思潮的兴起,书籍得以以私家买卖的方式进行出版和传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书籍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书籍的出版形式、内容特征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

由于技术、社会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在书籍的创作、制作、传播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

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

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

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

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

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

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

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等因素造成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主要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看法。

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性,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华文化则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团结,追求和谐和平衡。

这种差异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体现。

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有差异。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体现在问题解决、逻辑思维、决策方式等方面。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而中华文化则更加注重整体思维和综合性思维,更加关注情感和人情世故。

此外,在交往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交往方式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沟通方式、人际关系和礼仪。

西方文化普遍注重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公平公正。

而中华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委婉的沟通方式,更加强调尊重和谦让。

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独立性,而中华文化更加注重团体和家族的关系。

在礼仪方面,中华文化中注重的礼仪多是以尊长、敬长为核心,而西方文化中注重的礼仪则更多是以个体的尊重和社交礼节为核心。

最后,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西方文化普遍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自由创作,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而中华文化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辞章之美,强调意境和象征性。

这种差异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等因素所造成的。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合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外小说的不同中外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历史等主题展开。

而西方文学中的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现实的揭示等方面。

这种差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文学中,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因此,中外小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二、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小说。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人生的起伏。

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缀满荒诞的超脱人世的书局,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

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西方小说经典——《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它是一部以真挚人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也以达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求索。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西方文学史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表现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地区的特定社会风貌,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和对女性地位的争取。

因此,它已经渐渐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成为了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杰出文学作品。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

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

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

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

“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

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

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

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

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

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

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

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

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

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

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相,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致使有人感到“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另外一部为《史记》)。

《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

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

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

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我接下来再继续谈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是一部有着法国皮反现实主义奠基之称的世界名著,“红”代表的是军队,“黑”代表的是教会,而在当时的拿破仑帝国时代,这就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

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经历和两次的爱情为主线开展开来,但,这绝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
小说”。

小说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而在当时的社会就流传着"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可见《红与黑》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

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

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

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综观上述的两部小说不足以有资格和水平来谈论中西方的
小说文化的差异,但是即使是哗众取宠,我还是乐意去比较一下。

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就是“意识流”。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下,意识流小说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异。

由于小说的起源和读者群的原因,中国小说具有重视情节的传统,中国作家在借鉴意识流技巧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传统,这就使中国的意识流小说表现出更强的情节性。

心理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使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实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很难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聚焦于人物的无意识或潜意识,进行纯意识的描写。

受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精神的制约,中国意识流小说中人物意识的流动表现出更强的理性,意识活动受理性的主导。

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使中国意识流小说极少表现人的颓废、沮丧或变态心理,相反,塑造健康的灵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是中国意识流小说追求的目标,正如范进一辈子都在科考,直至六十岁中举。

中国古典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描写少而简略,西方古典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描写多而自觉。

这种差异的形成,在于中西古典小说家对人类精神活动不同的理解和观察角度,在于各自的文学传统对小说家的影响,在于伦理道德和审美价值取向对小说家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不管是《儒林外史》还是《红与黑》,都是优秀文化的积攒和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控诉,都积蓄了作者对生活在那个时代人的一种怜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可以记录下社会的影子,给后人以沉思。

我是一个爱读小说的男生,我不喜欢看那些毫无
营养的小说,我只看名著。

我认为,只有名著才能使人真正的读懂人性,了解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