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DOC)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医养生的应用效果。
同时,还对近年来关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方法;实践;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医养生的应用效果。
同时,还对近年来关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的。
在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力量也相互作用着,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要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2.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体的气、血、体液等物质。
中医养生认为,气血津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要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水平,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 饮食养生饮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养生认为,饮食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进行调节。
例如,夏季应该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冬季则应该多吃温补暖身的食物。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注意饮食的烹调方法和时间安排。
2. 运动养生运动是中医养生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医养生认为,运动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来进行选择和安排。
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而年轻人则可以选择一些高强度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等。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频率安排,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风险。
中医养生论文(DOC)

中医养生论文(DOC)班级: 10级2班姓名:郭慧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饮食养生文化中,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人体摄入谷物后精气就会充足,精气充足气血就会旺盛,气血旺盛筋骨就会强壮。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体相当重要。
饮食得当,可以延年益寿,饮食不当,又会造成致病折寿。
所以,正确合理的饮食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食物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倒仰生命。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是中国医学文化之精粹。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出了这样的养生之道,“天真”,“天”,有“天年”,“天数”之意;“真”则指通过养生获得的真气。
“天真”的意思就是人们通过养生,保养真气,进而延年益寿,尽享天年。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中医认为,精神方面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一个原则。
黄帝内经说:“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英雌人们应善于调节自我心理,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佛教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看一个人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管脆弱性出血,防止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有健胃助消化、止虚汗作用;炒燥研末后外用,有收敛止汗及消炎作用. 糯稻:又名江米.其性寒,作酒则性热.其养生功效是补中益气、暖脾胃。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引言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保健方法,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法。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在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生理活动也遵循阴阳五行规律。
因此,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于理解中医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2. 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各异,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五脏(心、肝、脾、肺、肾)主管人体的精气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3. 六气与疾病的关系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
当人体受到六气的侵袭时,脏腑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六气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
4. 养生的目的和方法中医养生的目的是保养生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养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通过养生,我们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四季养生1. 春季养生要点及注意事项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容易受风邪侵袭。
因此,春季养生要注意防风保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此外,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养肝护肝。
2. 夏季养生要点及注意事项夏季心火旺盛,肾水虚弱。
因此,夏季养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上要慎食油腻和粘腻食物,少食苦味食品,多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
此外,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晒。
3. 秋季养生要点及注意事项秋季肺气旺,饮食应减少辛味食品,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阳。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专家解读6篇)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专家解读6篇)中医美容方剂在历代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但一直散在各类古籍中缺乏专门系统的整理研究,近几十年的研究多集中在收载美容方剂较多的中医古籍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而从历史角度对中医美容方剂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是空白。
我们在这里分享6篇中医美容养生论文,希望能带给你写作灵感。
中医美容养生论文范例一:题目:外用中草药粉在中医美容养生中应用探析摘要:人类生活水平提升,对于审美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女性在美容养生上下了很大功夫。
随着中西医不断结合与发展,相关的美容养生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
不过,由于人种之间的差异性,使得西医美容养生对于一些人群而言并不适用,故而应加强中医美容养生的研究。
总的来说,中医美容养生有很多指导思想与理论,比如说中医美容养生学、美学思想、中医学基本理论及中国特色的养生美学等。
本文主要就外用中草药粉在中医美容养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希望对相关美容养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外用中草药粉;中医;美容养生;应用中医美容养生学属于研究人体形神美、损容性疾病与生理缺陷,以此实现防病健身的目的,同时采取中医药进行修复、维护及改善人体形神美及探究相关规律的一门科学。
相比于现代美容而言,中医美容养生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独到之处,故而受到了广泛学者的支持与喜爱。
中医美容养生的独特之处有很多方面,诸如一个人的气色若不好,采用中医手段能准确判断出具体的病因,并且可以根据不通的经络来判断该病的致病之处。
采用中草药粉在严格意义上属于我国自古以来就存有的一种方式,不过其外用施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补";与"泄";两者属于内服调理,都需要结合外用。
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医美容养生学除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可观成效之外,而且在国际美容界也受到了一定关注。
为了探究中医美容养生中如何应用外用中草药粉,本文展开了相关讨论,现综述如下。
1中医美容养生的主要作用分析1.1能起到整体美容的效果中医着重整体,因此其美容养生也主要在于对整体起作用,主张"养内荣外";,坚持长久的美,并做到最大化"治本";,利用人体机能的调理来实现美容效果。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在中医养生中,精神养生和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实践意义。
一、情志调摄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中有“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情志调摄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情志调摄的方法包括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
怡养心神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实现;调摄情志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实现;调剂生活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娱乐等方式来实现。
二、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
例如,平和质的人应该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
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
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
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
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以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
再则,平和质的人还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e8a4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d.png)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等手段,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从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三个方面探讨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一、调理脏腑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以腰为主宰,强化气血运动功能。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能强化体质,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人们的身体机能普遍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动功或静功,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来改善一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如胃病、肝病等。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扶正怯邪元气充盈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不足导致疾病产生。
传统养生术通过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
传统养生术能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扶正怯邪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调节情志“七情”过度起落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
传统养生术注重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调节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调节情志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崇尚自然的理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学论文1

肌肉萎缩推迟大脑细胞衰退卧姿养肝法仰卧,头东脚西,以顺应自然生发之气。
先闭目扣齿30次,然后舌抵上腭,闭目闭口,使精液满口时,缓慢咽下。
对于春节精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每天临睡觉时做1次即可。
站立养肝法呼吸调顺后,两足平立,两臂缓慢侧平举,掌心向下,足跟抬起,拇趾抓地,呼气时年“嘘”。
当念嘘字时,两手相叠于丹田(意守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
两脚跟着地,足大拇趾稍用力,提肛收腹,以意领气。
嘘音,属肝木,练此法可明目养肝,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即可丹田功能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沟通心肾,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调节阴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使真气充实畅通经脉,维持生命活力调动人体潜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意守丹田”: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秋: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练习,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对吐“呵”字的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
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
都由胸走手。
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
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
亦要连作六次【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与系统性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本文从养生的意义、方法以及全面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养生的意义1.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精气神的统一体对健康长寿起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景岳曾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段话表明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养生的方法1. 调摄情志: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因此,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过甚。
愤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因为怒能伤肝、伤心、伤胃、伤脑、伤肾,还会引起皮肤枯干、毛发憔悴、筋脉拘挛等症。
所以,调摄情志时要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2)制怒气:怒气是一种伤人害己的有害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制怒气的方法有多种,如转移、释放、让步、想象、避免;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喜克忧,以达到平和求安的目的。
(3)防惊恐:防惊恐亦是一种极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有害情绪之一,往往惊恐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等情况,甚至可见到严重的突发性昏厥等症状。
因此,注意防惊恐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4)制忧愁:忧愁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神气已衰,精气亏虚常易发生忧愁悲苦之事,忧愁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进程。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制忧愁悲愁,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
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
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
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
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中医养生论文(DOC)

级:10 级2班名:郭慧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饮食养生文化中,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人体摄入谷物后精气就会充足,精气充足气血就会旺盛,气血旺盛筋骨就会强。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体相当重要。
饮食得当,可以延年益寿,饮食不当,又会造成致病折寿。
所以,正确合理的饮食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食物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倒仰生命。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是中国医学文化之精粹。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摄生? 、?道生? 、?保生?等。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出了这样的养生之道,?天真? ,?天? ,有?天年? ,?天数?之意;?真?则指通过养生获得的真气。
?天真?的意思就是人们通过养生,保养真气,进而延年益寿,尽享天年。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中医认为,精神方面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一个原则。
黄帝内经说:?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英雌人们应善于调节自我心理,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佛教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看一个人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据报道,世界上的 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保持着乐观, 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能保持一种年轻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或许他不怎真正秘诀在于 ?心态平和? ,人如果单纯一点,天真一点,世间 的很多事情就不再那么复杂, 生活在简单世界中的人, 容易平和, 从容,淡定,由此可见,心态决定长寿。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综述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篇一【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
[1]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以期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保健方法。
首先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六气与疾病的关系等。
接着,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兼备、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综合调养和持之以恒等方面。
最后,通过制定个人中医养生计划,结合饮食养生、季节养生、保持好心情和作息规律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中医养生方案。
一、引言1. 中医养生的历史和重要性2.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论文的目的和结构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2. 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六气与疾病的关系4.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5. 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6. 治未病,治病求本的防治观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 顺应自然,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 形神兼备,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摄3. 保精护肾,调养肾精4. 调养脾胃,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5. 综合调养,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6. 持之以恒,养生贯穿一生四、中医养生的内容1. 精神养生: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2. 饮食养生:全面膳食,饮食有节,因人择食,因时择食3. 运动养生:意守,调息,动形,适度运动,持之以恒4. 起居养生:起居规律,劳逸适度,科学睡眠,衣着相宜,二便通畅五、中医养生计划1. 饮食养生:营养搭配,少吃油腻、烧烤、腌制类、膨化类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2. 季节养生: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调节饮食3. 保持好心情: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专心致志,保持良好心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4. 作息规律: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减少辐射对自己的伤害,早晨早起运动六、结论1. 中医养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2. 个人通过中医养生计划调整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实践意义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个人养生规划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并提出一份个人养生规划,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身心合一,平衡阴阳,顺应自然”。
这一理念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这些因素失衡导致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和体内的气血和阴阳。
在中医养生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阴阳两种力量的平衡状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个人养生规划的主要内容基于中医养生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以下个人养生规划:1.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饮食养生: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杂粮、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时间和营养搭配,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
3. 心态养生: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疲劳。
4. 精气神养生:精气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建议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个人养生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为了确保个人养生规划的有效性,我们制定了以下具体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每个月的目标和计划。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实践,以期为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养生指导。
首先,本文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气血、经络、四诊八纲等。
接着,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准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兼备、保精护肾、综合调养和持之以恒等方面。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中医养生的计划与实践,包括饮食养生、季节养生、保持好心情和作息规律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方法;实践一、引言中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中医养生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实践,以期为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养生指导。
二、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所构成的,而五行则是阴阳运动的基本方式。
在人体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的状态。
2. 藏象气血、经络、四诊八纲等理论藏象气血理论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与气血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理论则是指人体内存在着一种传导气血的通道系统,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达到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
四诊八纲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准则1. 顺应自然、注意四季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春季应多吃辛温升散或辛甘发散类食物,夏季应多吃清心泻火类食物,秋季应滋阴润燥,冬季可以吃一些羊肉、牛肉等温热食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10级2班姓名:郭慧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饮食养生文化中,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人体摄入谷物后精气就会充足,精气充足气血就会旺盛,气血旺盛筋骨就会强壮。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体相当重要。
饮食得当,可以延年益寿,饮食不当,又会造成致病折寿。
所以,正确合理的饮食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食物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饮食养生法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倒仰生命。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是中国医学文化之精粹。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出了这样的养生之道,“天真”,“天”,有“天年”,“天数”之意;“真”则指通过养生获得的真气。
“天真”的意思就是人们通过养生,保养真气,进而延年益寿,尽享天年。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中医认为,精神方面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一个原则。
黄帝内经说:“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英雌人们应善于调节自我心理,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佛教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看一个人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据报道,世界上的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能保持一种年轻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或许他不怎么锻炼,不怎么讲究养生,但他依然可以长寿。
因此,养生的真正秘诀在于“心态平和”,人如果单纯一点,天真一点,世间的很多事情就不再那么复杂,生活在简单世界中的人,容易平和,从容,淡定,由此可见,心态决定长寿。
当今人们的健康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不合理的饮食;二是运动的缺乏。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适当的运动和锻炼才能强身健体,由此可见,运动才是最好的养生。
《黄帝内经》中这样说,“节阴阳而调刚柔”,无论养生还是锻炼健身,要做到“调节刚柔,阴阳相济”,只有阴阳“互补”,才能刚柔“相济”。
从养生的角度看,较大的运动、较强烈的健身活动,谓之“刚”,而柔和的运动,谓之“柔”。
因此在运动方式上人们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刚柔相济”的目的。
饮食养生法—增强体质健康的导火索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味可淡不可重,宁薄而勿厚”,在这个物质十分丰富的时代,人们过于注重“色香味”大吃口味厚重和营养过剩的食物,造成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吃怎样吃才能吃出健康来”。
从养生角度看,促进人体健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锻炼健身,合理的体育锻炼和按摩锻炼等;二是食疗进补,即该怎么吃如何吃的问题。
简单来说,养生一个是如何练,一个是如何吃,怎么吃,吃什么。
就“如何吃”古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这样说“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蜋,莫多言,莫大笑。
”以此告诫人们要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吃饭时不要思虑过多,饭后不可马上睡觉等。
食物可以做药,要却不能当饭吃。
有很多食物都可以入药,比如:桂圆性温、味甘,入心脾二经,能益心脾、补心血、宁心安神。
常用于治疗虚劳羸弱、失眠健忘等症;山药补气健脾、养阴益肾,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腹泻等症;兔肉补中益气,补精添髓。
用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等症。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饭当药吃,不能把药当饭吃。
是药三分毒,《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阐释:要的毒性不同,停药的时间有早晚;病好的差不多的时候,药就该停了。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曾这样说“毒性大的药物,疾病好到60﹪的时候,就要停用;毒性一般的药物,疾病好到70﹪的时候,就要停用;毒性很小的药物,疾病好到80﹪的时候,就要停用;即使无毒的药物,疾病好到90﹪的时候,也要停用。
停药之后,可以通过谷类、肉类、果类、蔬类进行调养,使病痊愈,不能用药过度,否则会伤了人体的‘正气’。
”饭才是最好的补药,把饭吃好,比进补什么都重要。
营养平衡的食物搭配----五谷为养,谷物是主食我们常说五谷杂粮,究竟“五谷”是那些呢?中医强调五谷、五果、五蔬、五畜这些都是基本的食物来源,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五谷做了这样的解释“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把五谷作为主要食物,把五果作为辅助之物,把五畜作为滋养之物,把五菜作为补充之物。
把这些性味不同的东西搭配得当,按照五脏所需合理食用,就能起到补气益精的的作用。
五谷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条件。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具体指哪些物质呢?五谷:稻、黍、稷、麦、菽;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猪、犬、鸡;五菜:葵、藿、薤、葱、韭;人体80﹪左右的热量和50﹪左右的蛋白质,是粮食提供的,小米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铁。
豆类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维生素B的来源,营养价值十分丰富。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谷物的功效:一、五谷为养,谷物是主食荞麦:其性味甘、平、寒,无毒. 茎叶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止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有健胃助消化、止虚汗作用;炒燥研末后外用,有收敛止汗及消炎作用. 糯稻:又名江米.其性寒,作酒则性热.其养生功效是补中益气、暖脾胃。
用糙糯米煮稀饭,适合于一切慢性病人食用. 可治盗汗、自汗、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淋巴结核、跌打损伤等症. 玉米:原名玉蜀黍,又名包米、苞谷、玉麦.种子、根、叶、芯须均可作药用. 其性味甘平无毒. 在养生方面的功效有调中开胃、利尿。
芯须是很好的利尿剂,适治于尿路炎症、胆囊炎、肝炎、黄疸、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小麦:中药材分陈小麦和浮小麦两种. 浮小麦即淘洗时轻浮在水面的瘪瘦麦粒,药用以浮小麦为佳.其性味甘、微寒,无毒. 其养生功效是养心除烦,敛虚汗,止唾血,利小便。
陈小麦粉外用可消疮肿.浮小麦可止虚汗盗汗.麦麸能散血止痛. 小麦面粉则能助五脏、厚肠胃.黄豆:其味甘,性温,无毒。
其养生功效是能够调整大肠,宽中焦,顺气,还能消除水胀肿痛。
把黄豆研成末,用开水调和,涂在处痘后感染的地方,效果较好。
绿豆:其味甘,性寒,无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补益元气,可补肠胃。
能治伤风头痛,消除呕吐。
经常吃可以利五脏,安神,通十二经脉,滋润皮肤。
用绿豆煮汤喝,能接触草药、金石之毒。
用绿豆做成的枕头能让人眼睛明亮。
二、五果为助,水果助养生葡萄其味甘酸性平,无毒. 能补肝肾、益气、强筋骨、生津液、利小便;可治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痹痛及淋病浮肿等症.香蕉其味甘、性寒,无素. 香蕉生吃有止渴润肺、解酒毒功效,又是平和的滋养润肠剂,有降血压作用;蕉根有清热、利尿、泻下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荨麻疹等症.咳嗽日久,便秘:香蕉2个,加冰糖煮食. 每日1~2次.西瓜:一名寒瓜;瓜皮名叫西瓜翠衣. 瓜皮、瓜汁、瓜瓤、瓜子均可入药. 其味甘淡性寒,无毒,有清热解暑、利尿除烦及止渴功效;适治中暑、发热、烦闷口渴、小便量少而呈深黄色等症(包括高血压、肾脏炎、肝炎、胆囊炎、黄疸等)。
龙眼:眼肉味甘性温,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可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紫,还有抗癌衰老功能.龙眼叶味甘淡性平,能治感冒、疟病;龙眼壳味甘性温,可治烫火伤;龙眼煎剂可治诸种淋症;龙眼核味涩,可止血定痛,理气化湿,能治疮出血、瘰疬湿疮等;枇杷枇杷果味甘酸性凉,能润肺止渴,下气,适治肺瘘、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和呃逆等症. 杷叶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功能,是治疗肺气喘咳之要药;把花味淡性微温,对伤风感冒、咳嗽痰血有效;杷根味苦性平,可治虚劳久嗽、关节疼痛等;山楂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以野山楂为佳. 其味酸性平,无毒. 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收缩子宫,帮助消化的功能;三、五畜为益,肉类增健康牛牛属牛科动物,品种多,牛肉、牛奶、牛角、牛黄(胆结石)、牛肝均可作药用. 牛肉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滋补脾胃、强健筋骨、消水肿之功效;水牛角味苦性寒,主治热毒、风火头痛、鼻衄吐血等;牦牛角味咸酸,主治惊痫热毒、诸血热病;牛角腮(牛角内骨)味苦性温,主治妇女崩漏带下;牛黄能镇惊、清心、退热、解毒;牛乳味甘性微寒,消止渴、养心肺、润皮肤功效;黄明胶(牛皮胶)可滋阴、补血、止血.羊属哺乳类动物,品种较多,有山羊、绵羊、野羊等.羊肉味甘、性温热,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之功效;羊血味咸、性平,可解丹石药毒及胡蔓莽草之毒;羊肝味苦、性寒,能养明日;羊角味咸、性温,是有效的平肝熄风药物,主治头风、头痛及小儿惊搐风痫等,功用与羚羊角相似。
鸡鸡属雉科动物,几乎全身都可作药用.鸡肉味甘、咸、性平无毒;鸡蛋味甘性平.鸡肉有补虚温中、补益五脏功效,常用于治脾胃虚弱;蛋白外用可解热毒丹肿,生服解诸物中毒;蛋黄油能疗火疮,生肌长肉;蛋壳可壮骨,制胃酸;喜蛋(孵化成鸡胚的蛋)补虚损,治眩晕;鸡肝明目,可治夜盲症;鸡胆用治百日咳等;鸡血能解毒,治诸种出血症及咳嗽气喘.鲤鱼鲤鱼属鲤科动物,有赤鲤、黄鲤、白鲤等品种,性能相似. 其味甘、性平,无毒. 鲤鱼营养丰富,有健胃利水、除咳逆、止消渴及催乳作用,对黄疸水肿,特别对孕妇浮肿、胎动不安有卓效..鲫鱼鲫鱼属鲤科动物,另名鲋鱼. 其味甘、性温,无毒. 有补虚羸、温中下气、利水消肿功能。
烤焦存性内服可治胃肠。
脾胃虚冷、食欲不振:鲫鱼120克,豆豉6克,胡椒0.9克,老姜2片,陈皮6克,加水煎,空腹服下,即见效。
四、五菜为充,膳食更完备大白菜又名结球白菜、黄芽菜、白菜、菘等,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蔬菜. 以叶球和根作药用. 叶球味甘性平,能解热通利肠胃,有补中,消食、利尿、通便、清肺热、止痰咳、除瘴气等作用;白菜根能清解毒,除烦、可治感冒、发热头痛、止痰咳、鼻塞、口干、无汗等症.支气管干咳:白菜干100克,豆腐皮50克,红枣10个,水煎服.芥菜又名芥、大芥、皱叶芥、黄芥等,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蔬菜,以叶和种子作药用.芥叶味辛性温,有宣肺豁痰、温中利气的作用,对寒症、咳嗽痰滞、胸膈满闷、肾炎及泌尿系统疾病有疗效;芥菜籽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利气豁痰,消肿通络,常用于治疗胃寒呃逆、呕吐、肺寒咳嗽、痰多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