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1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作者介绍2
他个性洒脱,放荡不羁,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慨。
创作年代与历史背景
创作年代
这三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为唐玄宗时期。
历史背景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社会矛盾 也日益激化,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追求。
知识竞赛
组织关于古诗的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 争意识。
课外拓展与延伸
推荐阅读
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本课主题相 关的古诗,引导他们自主阅读
和欣赏。
写作练习
布置与古诗相关的写作练习, 如写读后感、诗歌评论等,提 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 水平。
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或教师举办关于古诗 文化的讲座,帮助学生更深入 地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内涵。
总结词
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和历史事件的反思, 表达对民族命运和历史的关注。
详细描述
在《古诗三首》中,诗人通过抒发家国情怀 和反思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民族命运和历史 的关注。这些诗句通过描绘民族英雄和历史 事件,让读者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 感,引导人们对民族历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
反思。
06
《古诗三首》的教学建议
背景
古诗的创作背景多样,包括社会 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 想观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导语】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来的中华传统节⽇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化内容。中华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重要的组成。三年级下册语⽂第九课的三⾸古诗,都与节⽇有关,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语⽂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教案:元⽇

教学⽬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背诵课⽂。

3.理解“屠苏”“曈曈⽇”等⼀些⽣僻字词的意思,明⽩本⾸诗的⼤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近⽣活,谈话导⼊

1.(课件出⽰:⼀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天吗?(指名并板书:正⽉初⼀)这⼀天在古时候⼜叫做“元⽇”(板书:元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就是⼀年的第⼀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古诗的题⽬就叫作“元⽇”,请⼤家⼀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宋临川⼈,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家、改⾰家,唐宋古⽂⼋⼤家之⼀。在北宋⽂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典,风格遒劲有⼒,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集》,谥号“⽂”。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世纪最伟⼤的改⾰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2.了解古诗的基本韵律及诗歌篇章结构;

3.学习《咏鹅》、《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领悟其内涵;

4.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能朗读并熟记这三首古诗。

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

本课是第九课,共分为五个板块,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咏鹅》、《静夜思》、《登鹳雀楼》。先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诗句来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再结合作者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演示

1.《咏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诗以“咏”形式。写了一个孩子养鹅的故事,诗中含有“升级”的寓意,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就像登高望远一样,需要一步步地去完成。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中的“静夜”表现了一种寂静的、思考的氛围。诗人思乡,思故人,情感深沉,氛围营造得非常到位,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为了参观游览而登上的鹳雀楼,除了是一种登高望远的情结,还表现出作者内心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哲思之情。

学生练习

在学生完成学习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一个个朗读诗歌,学生可以对诗歌进行背诵、理解和思考。可以留些“梦想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梦想,写一篇短文,引用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教学评估

1.课堂演示会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会被评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可以进行课后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掌握情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

“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

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九课《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中华传统诗歌。

一、导入

1. 安排准备:老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并猜测可能涉及的内容。

2. 引导思考: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古诗,是否听说过一些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感受。

二、阅读课文

1. 分段索解:将课文分成适当的段落,读一段就解一段,让学生听懂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正确朗读:读课文时,重点在句子停顿和韵律上,使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古诗的美好。

3. 标注重点:在课文中标出重要的词句,例如“呜呼哀哉!南国之秋!”“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问题指导: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些简单但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词语和句子

1.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呜呼”“粟红秋耘开”等,并进行解释和拓展。

2. 句子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和表达方式,并和学生一起复述这些句子。

四、背诵诗歌

1. 师生合作:教师慢慢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分段背诵。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温故知新: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加深对古诗的认识和了解。

五、课文理解

1. 集体讨论: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组内讨论:将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互相倾听和交流彼此的看法。

部编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pdf

部编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pdf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1.认识49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精品小学教学设计,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

9古诗三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

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意义:传承文化、培养审美、 提高语言素养等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
特色鲜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讲解、讨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
• 教学过程评价
• 课堂氛围:评价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 • 教师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遵守纪律等方面。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口头评价:在课堂或课后与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清明》看一看。

学习任务一: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

先听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解读诗题。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祭祖、扫墓等习俗。

按阳历来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或者4月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还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4.学习字词。

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重点指导:

欲,左右结构,共11画。书写时注意:“谷”字上边撇和点分开,右下撇伸到“口”的下方。

魂,左右结构,共13画。书写时注意: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松。“厶” 不能丢。

酒,左右结构,共10画。书写时注意:三点水为弧形,右部不要忘记写里面的短横。

学习任务二:明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1.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诗句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意。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形容雨特别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大意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2)为什么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呢?

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朗读《古诗三首》中的诗句。

2. 能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3.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古诗三首》中的诗句。

2.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3.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出示三幅图片,分别是《静夜思》、《登高》和《咏鹅》的风景图,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什么吗?”

2. 学生回答:“这些是古诗啊!”

3. 教师再问:“这是哪些古诗呢?”

4. 学生回答:“应该是《静夜思》、《登高》和《咏鹅》吧。”

5. 教师对学生回答感到满意,进入正式教学环节。

二、自主探究

1. 教师将三首古诗的诗句分别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依次读出诗句。

2. 教师与学生一起理解每一句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3. 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起伏的语调,将含义传递给听众。

4.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朗读每一句诗句,通过反复读懂每一句诗句的含义,逐渐提高阅读水平。

5.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比赛后老师给予总结点评。

三、教师讲解

1. 教师将每句诗句拆分,从语音语调方面讲解和指导。

2. 教师通过连读、停顿、调节音量等方法,带领学生真正理解每句诗句的文字与意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巩固练习

1. 教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学生认真听。

2. 学生跟读诗句。

3.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

4.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练习,直到朗读准确流畅为止。

五、课堂反思

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阅读《古诗三首》中的体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小组合作学习:借注释解诗意出示课件25
1.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1)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方法,来细细赏析这首古诗吧!
(2)小组交流,师生评议。
1.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示课件26、27
一起看“雨纷纷”和“欲断魂”这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一个“雨纷纷”衬托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前两句应低沉舒缓,以表现心情凄凉,请同学们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再来读一读。
指名再读、师范读、齐读。
想象画面,体味情感
1.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出示课件30
2.诗人满怀哀伤,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他只想此刻避避雨,顺便饮几杯小酒,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吧。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化身成诗人,尝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3.梳理总结,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纷、魂、何、遥”等易写错的字,和形近字“粉、鬼、荷、摇”进行区分。出示课件31
课题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元日》是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九课,是一

篇优秀的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通过这篇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元旦。通过描写元旦的瑰丽景象和寓意深长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含义和起源。

2.学习掌握此篇诗歌的作者、背景与历史背景。

3.能够熟读背诵《古诗三首元日》。

2.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各种语言工具,理解诗歌的意境,进而领

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2.能够从咬字发声、语调抑扬等方面,实现对古诗的

朗诵表达。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与探究精神。

2.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自

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古诗《古诗三首元日》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2.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感情。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此古诗描写瑰丽的元旦景象,需要理解较多的文化

背景知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内容

1.课前活动

听音乐,看结果

播放《古诗三首元日》的朗诵或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捕捉音乐中的情感,并猜测此音乐所表达的意思。

2.导出主题

通过放映与元旦庆祝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领略到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传统庆祝方式,理解元旦的基本含义和由来。

3.课堂活动

第一篇:《元日》

向学生介绍《元日》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这篇古诗的基本信息,进行反复朗读,并引导学生合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语下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因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所作,书写了游子怀亲之情。开篇便直接切题,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读者一种孤独寂寥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后两句诗写家乡亲人登高插茱萸的场景,联想到他们也会怀念自己,令人伤怀。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思乡的名言,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之心。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通过平时对古诗的积累,已经能将此诗熟练地读下来,而且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在教学本诗时,我会渗透一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学生能够迅速地理解诗意。但是这首诗蕴含的强烈情感却难体会,所以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情感,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独、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习俗,会改编古诗。

5、拓展延伸,了解抒情诗的特点:借物寄托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独、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习俗,会改编古诗。

3、拓展延伸,了解抒情诗的特点:借物寄托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诗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

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

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

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