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通用课件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观 点、看法和情绪,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人群,对社会产 生重大影响。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多样性、互动性、实时性和扩散性等。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Fra Baidu bibliotek
网络舆情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乎形 象塑造、决策制定和利益维护等方面。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通 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 网络舆情处置方法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CHAPTER 01
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上表达和传播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等的总和,具有传播速 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专业化等特点,对于应对和处置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
详细描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情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同时,由于社交媒体的兴起 和自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此外,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对 于应对和处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采取更加及时、专业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网络舆情引导、处理原则
网络舆情引导、处理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可以抢占舆论先机,避免谣言,掌握舆论主动权。否则,在舆论上就会陷入被动。
在危机发生后,公众的大脑对于事件一片空白,心中有许多疑问,如果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公众就只能进行猜测和推断或到处打听小道消息,人们往往会做出夸大性的猜测和推断,产生恐慌,甚至还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因此,能否及时填补公众大脑的空白对避免慌乱,稳定民心非常重要。
什么是“第一时间”?现在很难对其进行具体的规定。但总的要求就是出现突发事件后,反应要迅速。迅速到足以杜绝谣言的出现和传播。
现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从时效和内容上向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更快、更及时。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操作?有一个技巧叫“阶段式新闻发布”,即分阶段连续新闻发布。在事件发生之初,有多少信息就提供多少信息,少不要紧,关键在于及时,明了,让记者有东西可报。如告知发生了何事,何时发生、在何地、涉及何人,伤亡情况,政府的态度和措施等等,做到这些就基本能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在这之后,再根据事件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新闻发布。
二、公开透明原则
公开透明的本质和灵魂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
越公开透明,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社会上的谣言就越少,公众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
三、第三方原则
危机发生后,争取权威的第三方出来为你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众在危机中追求的是真实、公正,与危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传播速度及广度的不断扩大,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通过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逐渐的成为了社会上的“聚焦点”,对大众的思想、社会的主流价值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开放性更高、即时性与传播性更强,所以网络舆情既有利又有弊。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就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的归纳,总结网络舆情的引导困境,并且结合具体的困境思考网络舆情的应对对策。
标签: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介形式逐渐从传统媒体过度到了新媒体阶段,新媒体所代表的互联网让网络舆情的传播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包含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包含了消极影响。从积极影响上看,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传播主体广,所以就让网络舆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被公众所知晓,并且公众也可以成为舆情的传播者,促进了社会信息的融合与深入;从消极影响上看,网络舆情的来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也可以利用飞快的传播速度与广大的受众群体来宣传一些不正当的价值观和反社会言论,如果不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将会成为影响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定的“导火索”。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主要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突发性特征。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空间和时间的舒服,任何新闻都可以快速的被公众所知晓,所以也就能够快速的成为舆论焦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可以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者,通过快速传播、实施更新等手段让网络舆情以最快的速度在公众群体中产生裂变,这就是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特征。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三篇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三篇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一篇网络舆情的特点有以下主要几点:
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
破坏性:由于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破坏性很大。
紧迫性:舆情危机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因此容易发布不利于企业的灰色言论。可以参考北京瑞频公司的官网,上边有介绍的。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
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知识培训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知识培训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迅速传播信息,
极大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观点。面对网络舆情的冲击,各个机构及个人
应具备一定的应对及处置知识。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的关
键要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
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关键要点
1.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环境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态势多变等特点。因此,
应对网络舆情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环境,对相关的网
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传媒进行了解,并及时掌握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
2.建立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
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手段。
该系统应包含多渠道的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关注的焦点,预测舆
情的走向,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3.加强舆情危机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常常伴随着危机,因此机构和个人应加强舆情危机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流程和责任人,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发布权威信息,以及展开危机公关措施等,可以
有效化解危机,降低舆情危害。
4.加强舆情引导与舆论引导
网络舆情中的舆论引导是应对舆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网络舆
情的引导,可以塑造正面舆论,稳定公众情绪。同时,及时回应公众
关切,积极与舆论互动,增强话语权,引导公众关注重点,并详细阐
述相关政策和处理措施。
二、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要点
1.迅速响应与发布权威信息
面对网络舆情,机构和个人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主动性,第一时
间迅速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向公众解读事件,第一时间给出明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2023最新版)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一、引言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和表达对特定事件、问题或个体的热点关注、意见和情感等。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成为了各个行业和组织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以及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并提供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
⑴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和表达对特定事件、问题或个体的集体意见、情感和价值评价的行为和现象。
⑵网络舆情的特点
(1)快速传播: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在瞬间可以传播至全球。这加大了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
(2)多样化表达:网络舆情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这要求针对不同的表达形式进行不同的应对策略。
(3)群体性影响:网络舆情往往具有集体行为的特点,舆情的发酵和扩大经常受到群体行为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三、网络舆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和挑战
⑴机构和公共事务
(1)舆情引导:机构需要及时获取并引导网络舆情,通过舆情的分析、引导和应对,提高的声誉和公信力。
(2)危机管理: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机构需要通过合理的危机管理措施来平息舆情风波。
⑵企业和品牌
(1)形象塑造:企业需要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应急公关:企业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通过及时的公关策略和措施来应对,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⑶新闻媒体
(1)舆情监测:新闻媒体需要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报道和评论网络热点事件,满足公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舆情的舆论导向不仅影响着公众的决策和行动,还对社会稳
定和治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加强舆情引导
与正面宣传成为必然选择。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
网络舆情的治理首先需要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建立全面
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包括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时掌握社会热点、民意倾向和舆论动向。同时,对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深入了解
舆情的产生原因和背后的社会问题,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强化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
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过程中,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舆情引导,即通过对舆情的梳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公众的
舆论方向和情绪表达。在引导中,应突出积极向上、真实客观的主题,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公众形成理性、务实的言论
氛围。
同时,正面宣传也是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出一系
列正面宣传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社
会正能量、典型事迹和优秀文化。这些宣传内容可以丰富公众的知识
储备和文化品味,提升社会整体素质。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社会共治
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
共治模式。政府在舆情治理中要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舆情治理的科
学化和专业化。政府机关应严格遵守信息公开、回应时效等原则,及
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与舆论领袖、专家学者的沟通,形成合力,推动舆情引
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及应对原则(完整)课件
文化娱乐
涉及影视剧、音乐、明星八卦等文化娱乐话题。
科技发展
涉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科技领域的话题。
经济形势
涉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等话题。
政治事件
涉及国家政治体制、政策方针等话题。
社会问题
涉及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热点问题。
Leabharlann Baidu
媒体报道
社交媒体
意见领袖
政府监管
01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全面分析危机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应对流程、资源调配、人员分工等。
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
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教育公众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培养网络自律行为
教育公众在网络上自律,不发表攻击性、侮辱性言论,尊重他人权利。
专业化提升
未来将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应对效率和效果。
法治化建设
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应对将更加注重依法依规,确保应对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社会化参与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网络舆情应对,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格局,提高整体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处置课件
针对某热点事件,相关部门通过发布权威信息、组织专家解读、加强媒体监测等方式,有效引导了社 会舆论,避免了恶意炒作和谣言传播,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05
总结与展望
经验教训总结
重视预防
预防是应对网络舆情的第一步 ,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 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
题。
及时响应
在出现网络舆情时,应迅速采 取措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避免事态扩大。
科学应对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和分析, 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强化合作
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和社 会的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形成工作合力。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舆情监测 和分析将更加智能化,需要跟进技术 发展,提高应对能力。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案例二:某地方政府舆情应对
总结词
及时回应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
详细描述
某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舆情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与媒体沟通、妥善处理相关问 题等手段,有效避免了舆情恶化,提升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案例三:某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总结词
有效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测和引导, 避免出现负面舆情。
(完整版)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完整版)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重要的影响
社会稳定和公众意见的因素。然而,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和高度匿
名性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保障
社会和谐稳定,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2.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指政府、媒体、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引导舆论走向的机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
络舆论引导机制:
- 政府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发布官方声音、加强网络言论监管、设立舆情应对机制等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 媒体引导:媒体可以通过真实全面地报道相关事件、提供不
同观点的平台、加强自律等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 企业引导: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回应用户关切、提供真实信息、维护品牌形象等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 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社会讨论、
合理批评等方式参与网络舆论引导。
3. 应对预案
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危机和事件,我们应制定相
应的应对预案。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应对预案:
-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建立统一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计划,明
确责任分工,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防止谣言传播。建立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 迅速回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及时作出回应,积极采取行动,
解决问题。及时回应用户的质疑和批评,积极改进不足之处。
- 舆论引导:通过舆论引导机制,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积极培
育正面舆论,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确保舆论的公正性和健康发展。
大众传播学:网络舆论的应对与引导
(五)建立问责机制
(二)信息公开透明程度
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是指网络舆论客体新闻发布的公开透明程度,包括应对媒体的态度和通过媒体报 道的情况,网络信息畅通和移动通信管理的情况,以及与公众信息互动的情况等。 经验表明,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与舆情引导效果正相关,所以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成为检验舆论应对能 力的重要指标。
(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公信力
二、网络舆论的周期性应对
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依照时间线索可以划分为网络舆情潜伏期、升温期、 爆炸期和平息期,每个周期阶段都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① 网络舆论的潜伏期:建立预警 ② 网络舆论的升温期:防止蔓延 ③ 网络舆论的爆炸期:平稳态势 ④ 网络舆论的平息期:重建信任
3 网络舆论有效引导的技巧
二、行为:及时准确发声,坦诚平等沟通
及时准确发声,首先要求网络舆论客体在第一时间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做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这既体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又显示出负责任的态度,同时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谣言的滋生,让正面 声音成为传播的主流。 其次要求在发声过程中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全面反映真相,绝不能用谎言或各种欺瞒手段搪塞、 糊弄公众。 再者,要求密切跟进事态发展,确保有变化就有相关回应,随时公布处理进程和结果。另外,发声 的内容不仅包含事实层面的真相,更要包括一些情感方面的致歉、关怀、慰问等。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处置工作的实施方
案
1. 背景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涉及社会公共事务的言论和信息。网络舆情具有迅猛扩散、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对社会稳定和公共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挑战。
2. 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处置工作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舆情,保护社会稳定,维护公众利益。
3. 工作流程
步骤一:舆情监测与分析
-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包括对各类网络平台上的舆情进行
实时监测和采集;
- 进行舆情数据分析,掌握舆情发展趋势、主要问题和舆论热点。
步骤二:舆情评估与定级
- 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评估,包括判断舆情的真实性、影响力
和紧急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将舆情定级,确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优先级。
步骤三:制定应对策略
- 根据舆情的性质和定级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 结合舆情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舆情引导,包括发布权威信息、组织专家解读、引导公众讨论等。
步骤四:应对措施落地
- 迅速组织各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应对措施;
- 加强与网络平台合作,确保及时传播正面信息,疏导舆论导向。
步骤五:评估与总结
- 对应对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 不断完善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处置工作效果。
4. 保障措施
-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应对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 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 完善网络舆情数据分析和评估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该实施方案将为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处置工作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舆情应对与舆论引导
社交媒体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 响力日益增强。
数据化与智能化
多元化与碎片化
舆情分析的技术手段不断升级,数据挖掘 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舆情监测和分析更加 精准和高效。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舆情的 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 点,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应对策略。
02
舆情应对策略
及时回应与公开透明
参与公益事业
社会组织和企业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提升社会形象,增强公众信 任度。
国际合作与交流
1 2
分享经验与技术
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 作,分享舆情应对与舆论引导的经验和技术。
共同应对跨国舆情挑战
针对跨国舆情事件,各国应共同应对,加强协调 与合作,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
3
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与实践
反思不足之处
分析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不足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 建议。
04
舆情应对与舆论引导的挑 战与对策
挑战: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群体极化等
01
02
03
网络暴力
网络上的恶意言论、人身 攻击和威胁等行为,对个 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
故意传播不实信息或误导 性信息,导致公众对真相 的误解和恐慌。
建立信任
通过诚信、专业的态度和行为,赢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增强舆情应对的有效 性。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通过调查、投票等方式收集网民意见,并将反馈结果用于改进工作 。
创新互动方式
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与网民进行更直接、生动的互动交 流。
05
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分析
某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
总结词
及时响应、公开透明、多方协作
详细描述
在某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确保公 众知情权。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网络大V等的沟通协作,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有效避免了谣言传播和恐慌情 绪蔓延。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实时监测
01
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
动态。
快速响应
02
一旦发现舆情热点,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回应和处置
。
动态调整
03
根据舆情变化情况,灵活调整应对策略,确保有效引导和控制
舆情。
提高信息透明度
及时发布
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先机。
总结词
全面监测、科学分析、精准应对
详细描述
某行业面临网络舆情危机,相关部门建立全面监测体系,实时收集和分析舆情数据。科 学分析舆情走势和影响因素,准确判断风险点和敏感点。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应对 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行业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和部门
第十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二)信息公开透明程度
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是指网络舆情客体新闻发布的公开透明程度,包括应对媒体的态度和通过媒体报 道的情况,网络信息畅通和移动通信管理的情况,以及与公众信息互动的情况等。经验表明,信息 公开透明程度与舆情引导效果正相关,所以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成为检验舆情应对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公信力
CONTENTS
1 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2 网络舆情应对思路 3 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 4 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1 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一、理念:尊重理解民意,妥善解决问题
随着互联网客户终端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网络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生产 方式,更革命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生态。原本百度文库语力量甚微的普通受众已经通过技术实现了成为 传播者的理想,公民个人不仅在信息获取方面享受到了更多的快捷便利,在信息传播和整合的过程 中也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作为民意的网络呈现,承载着公民的不满与希冀,汇 聚折射着社会矛盾与风险,在社会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网络舆情,不能听之任之采取漠视态度,也不能严防死守摆出敌对姿态,要有正确的理念支撑 才能确保应对自如且收到良好效果。
从“黄金24小时”到“黄金4小时”再到“钻石1小 时”: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 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随着新兴媒体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黄 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于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4小时”考虑了 需要厘清事实真相、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和完成信息披露文书所花的时间。而随着即时网络时代的 到来,有学者认为“黄金4小时”效应也渐显乏力,于是提出了“钻石1小时”原则。在微博广泛运 用的当下,“钻石1小时”原则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所接受。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课件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舆情应对提供法律 支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 的辨识能力。
谢谢
THANKS
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02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CHAPTER
监测方法
01
02
03
实时监测
通过关键词、话题、域名 等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及 时发现相关舆情信息。
定向监测
针对特定网站、论坛、社 交媒体等平台进行重点监 测,获取特定领域的舆情 信息。
定制监测
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监测 方案,对特定话题、事件 等进行深入监测。
媒体监督
网络舆情是媒体监督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舆情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 ,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 在中国普及,网络舆情初现端倪
。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 ,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 见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
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对社 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政府
网络舆情应对及ຫໍສະໝຸດ Baidu置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 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应对案例 • 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茂名PX项目网络舆情事件:
这是一起因PX项目建设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境外媒体第一时间以《广东茂名反高危PX专案游行军 警出动镇压多人重伤》为题进行图文结合的报道后,国内媒体持续跟进,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起网 民的高度关注,3月31日凌晨,一条来自茂名新闻网的新闻被网易冠以标题《广东茂名市民游行反 对PX项目政府:不法者挑唆》转发,截至4月2日16时,参与此条新闻评论的网友多达10余万,事 件升级为全国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对茂名市政府造成较强的负面冲击。 在此次舆情危机应对中,茂名市政府尽管尚有诸多尚需改进之处,但从最初的《告全体市民书》中 明确“针对广大市民表达的意见和诉求,市政府在项目论证的过程中,一定会落实群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到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称“上马与否需听取民意才决策”,再到副市长接待上访代表听取诉求 和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把民意放在了中心位置。
三、方法: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
网络舆情的应对必须要站在网络环境中去思考问题,不能照搬传统媒体时代的方式方法,所有的应 对策略和行为模式都要遵循网络时代的要求。例如,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慢慢取代传统媒介成为民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开阔,网络舆情信息 的来源异常丰富,在网络舆情应对时,要想复制传统媒体时代的“封锁消息”的方法则会取得适得 其反的作用。 互联网让每一个普通的个体都有机会成为舆情关注的中心,普通网民的一句话都可能被争相传播, 个人的力量被放大和巩固,人人可以质疑官方、挑战权威,想要顺利引导网络舆情,不可能单纯依 靠大众媒介和宣传攻势。
(一)响应速度、态度和层级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响应是应对工作的第一步,响应能力直接影响着舆情应对的效果。响应情况 包括响应速度、响应态度和响应层级三个方面。 响应速度,即要求舆情客体在事发后快速及时响应,把握先机获得话语主动权,这也充分体现了 “及时准确发声”的行为原则。 响应态度,即要求舆情客体响应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应对,言辞表达恳切、坦诚,言行一致, 实事求是。 响应层级按照舆情客体内部的职位层级排序,职位越高则响应层级越高
二、行为:及时准确发声,坦诚平等沟通
及时准确发声,首先要求网络舆情客体在第一时间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做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这既体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又显示出负责任的态度,同时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谣言的滋生,让正面 声音成为传播的主流。 其次要求在发声过程中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全面反映真相,绝不能用谎言或各种欺瞒手段搪塞、 糊弄公众。 再者,要求密切跟进事态发展,确保有变化就有相关回应,随时公布处理进程和结果。另外,发声 的内容不仅包含事实层面的真相,更要包括一些情感方面的致歉、关怀、慰问等。
广东茂名PX项目网络舆情事件:
广东茂名PX项目网络舆情事件:
2014年3月30日上午,广东茂名市区部分民众因当地拟建对二甲苯(PX)项目在市委门前聚集游行。 30日夜间,有部分闹事者出现打砸行为,对公共设施肆意进行破坏。 3月31日,茂名市人民政府发布《告全体市民书》:第一,未经批准的集会游行属严重违法行为,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第二,针对广大市民表达的意见和诉求,市政府在项目论证的过程中,一定会 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第三,希望大家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各种非 法行为;第四,市政府热忱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正当渠道表达对项目的关切、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项目 情况。3月31日晚间,茂名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称,PX项目仍处于普及知识阶段,上马与否需听取民 意才决策。如绝大多数群众反对,茂名市政府部门绝不会违背民意进行决策。 4月1日下午,时任茂名市副市长梁罗跃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办公室接待了上访代表,就PX项 目问题与上访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诉求和意见。
公信力是指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信任方(公众)对信用方(政府或企业)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是指公 众对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根据传播理论中“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即使同一内 容的信息来自不同传播者,起到的传播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公信力就意味着公众是否能够自 愿配合政府或者企业的舆情应对行为,对所公布的信息持相信还是怀疑态度,对流传的谣言选择接 受还是排斥,这极大地影响着舆情应对的成本和效果。 公信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或企业行为的客观效果,二是公众的主观感知。这就意味着在 舆情应对中,政府和企业一方面必须尽可能提高和改进自身可信度,提升服务质量、责任意识、法 律观念和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想办法重新获得公众的认可,消除舆情事件给公信力带来的负面 影响,重新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从“黄金24小时”到“黄金4小时”再到“钻石1小时”: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 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随着新兴媒体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黄 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于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4小时”考虑了 需要厘清事实真相、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和完成信息披露文书所花的时间。而随着即时网络时代的 到来,有学者认为“黄金4小时”效应也渐显乏力,于是提出了“钻石1小时”原则。在微博广泛运 用的当下,“钻石1小时”原则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所接受。
一、理念:尊重理解民意,妥善解决问题
首先就是要尊重和理解民意,要尊重每个公民表达意见的权利,充分理解公民的反对声音以及情绪 发泄; 其次要有怀有妥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不能止步于平息争端,解决问题才是应对舆情的最佳途 径,也是意义所在。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媒介上表达对于所关心的公共事件、公共人物以及公共话题的意见和情绪, 它的发生基础是民意,网络只是提供了发布和传播的平台,应对网络舆情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就是倾听并疏导民意。只有端正好心态正视民意,把民意当作督促和鞭策,才能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不畏惧、不躲避、不压制,而是开放空间便于公众表达,宽容网络中的异议异见,从而在舆情应对 过程中,能够倾听理解民意,改进改善自身服务质量。尊重民意才能赢得民心,理解公众才能获得 理解。
一、发声技巧:快报事实,慎讲原因
所谓“快报事实,慎讲原因”,首先强调了快,要迅速发声,不能迟疑和怠慢,做到“第一时间” 做“第一定义者”。 其次说明了报的内容——事实,由于时间紧迫,很多细节和原因尚不明晰,面对敏感而情绪激动的 公众,必须要谨慎,尽量描述事实,公布确切的内容,不要匆忙宣布未经核实的内容,不要将还在 调查阶段的情况随意定性,不要用猜测和模糊的口吻说明原因。 在发声过程中,要追求时间及时,不要试图一次性把事情说清楚,要随着事件进展和处理进程循序 渐进地说。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前后口径一致,不要自相矛盾;要切中公众关心的重点,切忌拖 沓啰唆;要注意遣词造句,并配合以恰当的情感表达。
2
网络舆情应对思路
一、网络舆情应对指标
2009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首次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 2009年上半年10件地方热点舆情事件进行点评。排行榜的指标体系设置了“政府响应、信息透明 度、政府公信力”三个常规指标,作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评价指标,还设置了“恢复秩 序、动态反应、官员问责”三个特殊指标,作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辅助评价指标。
(二)信息公开透明程度
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是指网络舆情客体新闻发布的公开透明程度,包括应对媒体的态度和通过媒体报 道的情况,网络信息畅通和移动通信管理的情况,以及与公众信息互动的情况等。经验表明,信息 公开透明程度与舆情引导效果正相关,所以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成为检验舆情应对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公信力
(六)网络沟通技巧
网络沟通技巧,是指在“坦诚平等沟通”的行为原则基础上,积极、主动和熟练运用多种新媒体交 互手段进行信息的发布和同公众进行意见沟通的技巧,其效果反映在进行网络沟通后获得公众认可 的程度上。 互联网空间是网络舆情的集散地,也是舆情应对的“战场”,灵活多样的网络沟通技巧是互联网时 代舆情应对的必然要求。同时,畅通、高效的网络沟通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也更有助于倾听民意、 化解矛盾,直接帮助修复和重建公信力,大大提升了应对效果。
二、行为:及时准确发声,坦诚平等沟通
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局势。当网络舆情主体的质疑声、声讨声响彻网 络时,网络舆情客体就处于被动位置;反之,当网络舆情客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直接途径,就理 所当然地占据了舆情引导的有利位置。掌握信息主动权,一方面是要及时、准确地公布、更新信息, 也就是掌握发声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态度诚恳、姿态平等地进行信息交换,也就是掌握沟通的主 动权。 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可以浓缩为两个关键词——发声和沟通。
CONTENTS
1
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2
3 4
网络舆情应对思路
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
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1
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一、理念:尊重理解民意,妥善解决问题
随着互联网客户终端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网络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生产 方式,更革命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生态。原本话语力量甚微的普通受众已经通过技术实现了成为 传播者的理想,公民个人不仅在信息获取方面享受到了更多的快捷便利,在信息传播和整合的过程 中也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作为民意的网络呈现,承载着公民的不满与希冀,汇 聚折射着社会矛盾与风险,在社会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网络舆情,不能听之任之采取漠视态度,也不能严防死守摆出敌对姿态,要有正确的理念支撑 才能确保应对自如且收到良好效果。
(七)善后处理
善后处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一是善后处理工作态度,也就是善后事宜是否出于自觉自愿,是否承担起相应责任,针对公众合理 的要求有无积极回应和安排; 二是善后工作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公平性,也就是要尽快启动善后工作,确保善后工作覆盖无遗漏, 并且处理过程一视同仁; 三是善后工作的认可度,就是要把善后工作的重心放在让受众满意上,接受大众媒体和网民的检验, 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四)动态反应
动态反应,是指网络舆情客体根据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随时调整策略,更换方式方法,还有及时 回应公众的各种反馈等机动应对能力。动态反应指标最能够反映舆情客体的整体应对水平,因而要 加强平时的舆情工作意识和能力培养,需要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提高应对舆情事件时的 整体联动反应能力。
(五)建立问责机制
二、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应对
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依照时间线索可以划分为网络舆情潜伏期、升温期、 爆炸期和平息期,每个周期阶段都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① 网络舆情的潜伏期:建立预警 ② 网络舆情的升温期:防止蔓延
③ 网络舆情的爆炸期:平稳态势
④ 网络舆情的平息期:重建信任
源自文库
3
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
舆情应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类是马上解决。能够马上解决的情况大多出现于利益冲突较为明显且事件性质不复杂的突发舆 情事件,当问题能够得到公正妥善的解决时,舆论事件就能很快得以平息。 第二类是承诺解决。现实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应公开承诺解决问题,从而缓和情绪,平息舆论事 态,并尽快兑现做出的承诺。 第三类是根本解决。就是着眼长远,解决根本问题,以防燃点再现、战端再起。
第十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导言
网络舆情应对就是如何合理引导网络舆情主体正确认识和评价舆情事实,使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平息 并朝着和谐有利的局面发展,消减网络舆情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重新建立和塑造网络舆情客 体的形象和公信力等。积极应对并引导网络舆情,既满足网络舆情背后的社情民意的诉求,也对宏 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有正面推动作用。
问责,是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处置不力、不作为,违反相关规定甚至触犯法律的内部人员进行处置。 这是舆情应对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同时也有实质性的意义,首先是承担起应该负的责任,并对责 任进行割让,明确责任的归属;再者对内起到警示作用,以儆效尤的同时督促内部加强管理和教育, 对外显示努力处理事件的姿态和决心,起到修复公信力的作用。 在具体问责过程中,一方面要健全问责机制,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另一方面要先行动再公布,切勿过度承诺和推卸责任,做到客观公正、言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