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西晋越窑青瓷熊形灯座(杭州市博物馆藏)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类⽟、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东晋越窑青瓷堆塑⼈物博⼭炉(玫茵堂藏)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胎或灰⽩胎,瓷化程度相对较⾼、器⾝沉实。

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等部位上。

 西晋越窑虎⼦(玫茵堂藏)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存装饰上却⼤不⼀样。

西晋纹饰追求华丽⽽东晋趋于简朴,光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道凸弦纹或梳蓖⽔波纹。

东晋越窑青瓷褐斑四系盖罐(玫茵堂藏)⽽且,东晋时⼴泛使⽤的褐⾊点彩装饰打破了单⼀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

⽤褐彩在器物表⾯上书写⽂字则更是这⼀时期褐彩装饰的⼀⼤特⾊,这种装饰⼿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为盛兴。

1989年霍邱县孟集镇墓葬出⼟西晋越窑青瓷狮形辟邪(杭州市博物馆藏)西晋越窑辟邪⽔盂(玫茵堂藏)吴或西晋越窑青瓷⽺形器(玫茵堂藏).东晋时也有⼀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只是⽔盂上塑出蛙⾸及四肢或⼲脆简单地划上⼏笔。

西晋青瓷簋(宣州市博物馆藏)1992年4⽉宣州市城区外贸巷墓葬出⼟西晋青瓷唾盂(宣州市博物馆藏)1992年4⽉宣州市城区外贸巷墓葬出⼟东晋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杭州市博物馆藏)实⽤器中还出现了配套餐具,如⼤⼩配套的碗、碟,且不同⼝径的碗多达⼗余种,碟也有四五种。

1998年当涂县太⽩乡西晋墓葬出⼟吴或西晋越窑青瓷堆塑鸟兽佛像魂罐(玫茵堂藏)瓷质⾕仓罐就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主要⽤于陪葬,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

它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来的,但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物、飞禽、⾛兽、亭台等,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越窑青瓷的名词解释

越窑青瓷的名词解释

越窑青瓷的名词解释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着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越窑青瓷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

1. 越窑越窑是指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东南的浙江省金华市东南的东阳市南部的越溪村和窑山村一带的窑址,它是中国宋代最大的陶瓷窑场之一。

越窑青瓷的制作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北宋时期,延续到南宋。

越窑青瓷以其精美的器形、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青色釉面而闻名于世。

2. 青瓷青瓷是指青色的陶瓷器,是越窑青瓷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青色釉面是用铁元素掺入釉料中,在高温下烧制而成。

越窑青瓷的青釉呈现出独特的碧玺状,细腻而透亮,有如宝石般的光泽。

这种青瓷釉色的形成与越窑青瓷的窑炉、烧制工艺以及釉料的配方都有密切的关系。

3. 器形越窑青瓷的器形以瓶、罐、盘、碗为主,其中尤以瓷瓶最为突出。

瓷瓶是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外形纤细秀美,富有艺术感。

越窑青瓷的器形设计独具匠心,既符合使用功能,又注重艺术造型的表现。

器形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也展现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4. 质地越窑青瓷的质地细腻而坚韧,轻盈而均匀。

它的质地是通过精细的工艺制作而成,选用上等的陶土经过精细捏制、修整、施釉和高温煅烧而成。

越窑青瓷的质地雍容华贵,同时又具有古朴自然的特点,给人以质朴和高级的感觉。

5. 烧制工艺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非常精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

在瓷胎制作时,精心捏制的陶胚经过精细的整形、干燥和修整,然后施釉并进行初烧,最后在高温下进行二次烧制。

越窑青瓷的高温烧制过程对于釉色的形成和陶胚的质地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6. 传世珍品越窑青瓷自宋代开始生产以来,一直备受珍视,成为宫廷和贵族的最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窑青瓷被广泛流传,并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今,许多藏家和博物馆都拥有珍贵的越窑青瓷藏品,这些传世珍品不仅展示了越窑青瓷的艺术魅力,也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

谈越窑青瓷的艺术特色

谈越窑青瓷的艺术特色

谈越窑青瓷的艺术特色越窑青瓷这一传统民间造型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千余年岁月。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

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

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

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

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

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

早期越窑制品的造型。

越窑青瓷造型,不论其设计风格,还是其装饰图案,都带有一种自然亲和性,透露出温暖的人文主义关怀。

它融和着地域的历史传统的人伦意识和文化心态,如许多越瓷器皿造型讲究圆和、对称、“天人合一”。

一:形象类动物塑造。

器物外形基本完整,在器表的显著位置,象征性地附加或堆塑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通过艺术处理,以达到比喻和联想的效果。

二:拟形类动物塑造。

器物主体模拟一个完整的动物形象。

这是浙东早期越窑青瓷造型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它在器形上设计别具匠心,对表现对象的观察细致而且敏锐,能够抓住动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在胎体捏塑、施釉和烧制水平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器型生动活泼,外观引人注目,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精品为我们所熟悉。

三:装饰类动物塑造。

器物的顶部、肩部、盖钮或其他相关位置,用个体或组合的动物形象作为装饰,体现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工艺水平。

唐代越窑青瓷底足特征

唐代越窑青瓷底足特征

唐代越窑青瓷底足特征
首先,唐代越窑青瓷的底足通常是细长的,呈圆且微弧形状,称为
“细弧底”。

这种底足的特点使得瓷器能够牢固地站立,增加了其稳定性。

同时,细弧底也更易于制作和装饰,不仅有利于陶工的操作,还能提升瓷
器的整体美观。

其次,唐代越窑青瓷的底足上常有三个或四个突起,称为“三脚足”
或“四脚足”。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分散瓷器的重量,减少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瓷器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

这种设计使得瓷器更加稳固,
不易滑动和摔倒。

第三,唐代越窑青瓷的底足上常有“高圈”。

高圈是指底足上有一圈
稍微向上翘起的部分。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提高瓷器的稳定性,还能够增加
瓷器的视觉效果,使得其更具魅力。

第四,唐代越窑青瓷的底足通常没有釉面覆盖,露出素胎。

这种设计
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示瓷器的质地和纹理,还能够增加与桌面的摩擦力,使
得瓷器更加稳固。

此外,唐代越窑青瓷的底足上还常见一些纹饰装饰,如刻花、凸花等。

这些装饰既能够增加瓷器的美观性,又能够提升瓷器的整体质感。

综上所述,唐代越窑青瓷底足具有细弧形状、三脚或四脚足、高圈等
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能够提高瓷器的稳定性和牢固度,还能够增加其美观
性和独特性,为观赏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同时,这些特征也是我们认
识和鉴赏唐代越窑青瓷的重要线索之一。

越窑和越窑青瓷(1)

越窑和越窑青瓷(1)

越窑和越窑青瓷(1)(青瓷香薰,公元265—316年,西晋)越窑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

其主要窑场在古代越州所辖的余姚、上虞境内,因唐代时期是以窑场所在的州名来命名瓷窑,因此这一地区的窑场被统称为“越州窑”或“越窑”。

越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生产原始瓷的时代。

早在商周时期,浙江上虞、德清、绍兴等地就已出产原始瓷;至秦汉时,浙江上虞更是汉代原始瓷的重要产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迭起,但江南与中原相比要安定很多,因此南方瓷业在这一时期非但没有停步反而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浙江瓷业,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迅猛,越窑、德清窑、婺州窑等都是窑场林立,各自发展成为了庞大的瓷窑体系。

到了唐中晚期,越窑更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繁盛时代,越窑瓷以其“如冰似玉”的绝佳品质而名扬天下。

(青瓷托盏,公元420—589年,南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唐以前的越窑与唐代所说的越窑并非是相同地域范围内的窑场:唐以前的“越窑”指的是浙江地区的窑场,而唐代的越窑主要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地区的越窑,范围小了很多。

或者换个说法:从原始瓷到唐代成熟瓷器,自始至终都伴随有越窑的身影,只是唐代以前古越地区的窑场并不以越窑相称。

而进入到唐代中晚期后,由于浙江上林湖地区窑场所生产的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色泽莹润”,从而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越窑瓷的代言人。

由于唐代是以窑场所在地命名瓷器,“越窑瓷”之名便因此而声名远播,以致后世的人们说到越窑瓷时主要指的就是上林湖地区出产的瓷器(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德州扒鷄,实际指的是那个传统品牌,而不是所有德州出品的扒鷄)。

(青瓷四系罐,东汉)越窑青瓷东汉后期,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青瓷器。

它是在夏商周三代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其胎质坚细,釉色晶莹,吸水率低等指标已达到了近代瓷的标准,因此这一地区所生产的青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瓷器(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

也即:东汉越窑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代瓷器——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的评价语 -回复

越窑青瓷的评价语 -回复

越窑青瓷的评价语-回复越窑青瓷的评价语集锦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瓷器的巅峰之作。

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气质和文化内涵。

在以下的文章中,将会一步一步地回答关于越窑青瓷的评价语。

一、简介越窑青瓷,产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是中国的传统瓷器之一。

越窑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越窑窑址命名,也成为了东阳青瓷的代表。

二、越窑青瓷的特点1. 色泽:越窑青瓷因其特殊的釉色而得名。

其瓷器釉色呈青灰或青蓝色,通常被人们形容为宛如碧绿的春水,给人以清新、静谧的感觉。

2. 纹饰:越窑青瓷的纹饰多样繁复,有的以花草植物为图案,有的以山水为纹饰,还有的以动物为主题。

这些纹饰在青瓷上的刻画精细细腻,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艺术魅力。

3. 匠心: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制作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制胎、装饰、烧制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的细心呵护和精湛技艺的运用。

正是这种匠心独具的制作工艺,使得越窑青瓷成为了稀世珍品。

4. 耐用性:越窑青瓷制作的精美程度不仅表现在外观,而且还体现在其使用寿命上。

它以其坚硬的质地和较高的耐温性而闻名,使得它成为了非常实用的厨具和餐具。

三、越窑青瓷的评价语1. "色泽如翡翠,犹如碧波荡漾。

"这句评价语形容了越窑青瓷独特的釉色,将其比作了一汪碧绿的春水。

生动地表现出越窑青瓷色泽的美丽和与众不同。

2. "纹饰繁复,宛如绘画般的艺术品。

"越窑青瓷的纹饰极其丰富多样,它们的刻画和表现力可以与绘画媲美。

这句评价语旨在形容越窑青瓷纹饰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3. "制作工艺精湛,匠心独具。

"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和细致,需要匠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和精湛的手艺才能制成。

这句评价语旨在赞扬越窑青瓷制作工艺的匠心和精湛技艺。

越窑青瓷 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窑青瓷 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窑青瓷学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陶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

越窑青瓷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为后世的陶瓷制作工艺和艺术造诣提供了宝贵的源泉和精神支撑。

在中国古代,瓷器由于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直备受推崇。

而越窑青瓷则以其一流的品质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在陶瓷界享有盛誉。

其釉色独特,青翠欲滴,釉面平整细腻,与其它瓷器相比更加出彩。

越窑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独特的釉色配方和制作工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质朴、大气而又独特的青色。

这种青色给人一种宁静、怡然自得的感觉,追求精神境界的人们对其崇拜有加。

在制作工艺上,越窑青瓷也有其独到之处。

它采用了高温烧制的方法,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致密,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同时,越窑青瓷还采用了细腻均匀的釉料覆盖,使得瓷器的表面平整光滑,给人以润泽之感。

制作越窑青瓷需要经历多个复杂的工序,需要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因此,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对传承和发展后世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越窑青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制作越窑青瓷,需要徒弟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精神。

通过徒弟制度的传承,越窑青瓷才能从一个时期传承到下一个时期,绵延不绝。

学徒们以跟随师傅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为越窑青瓷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贵遗产,其概念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以及文化之繁荣无疑令人惊叹。

同时,学徒制度对越窑青瓷传承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通过学徒制度,越窑青瓷得以世代传承,保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为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

历史里的容颜——越窑青瓷

历史里的容颜——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历史里的容颜摘要: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在古诗词中,越窑青瓷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唐代的陆龟蒙就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青瓷的器型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

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

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著名的青瓷有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秘色釉、八棱瓶等。

关键词:母亲瓷造型优美装饰淡雅文化精粹正文:历程路漫漫发展阶段——六朝时期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

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

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区(今属慈溪县)。

鼎盛阶段——唐宋时期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

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窑青瓷。

据同时出土的《监送真身……并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记载,唐懿宗所赐物品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

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区曾经烧造过官窑贡品。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从东汉、三国到西晋,越窑的中心窑场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共发现窑址100余处,另在慈溪、余姚、鄞县、宁波、绍兴等地均有零星分布。

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有罐、罍、壶、钟、洗、碗、虎子、灯等,也有许多明器出现,特别是谷仓,成了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器物。

东晋、南朝时期,越窑遗址数量发现不多,相对处于一个低落阶段,上虞曹娥江中游自西晋以后窑址剧减;而在慈溪古银锭湖一带,则有了进一步发展;另在萧山、余姚、鄞县、奉化等地有零星分布。

这一时期的产品主要有碗、盘、钵、罐、盘口壶、鸡首壶、砚等,西晋时期流行的明器基本不见。

唐、五代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从上虞曹娥江流域转移到慈溪的上林湖一带,窑址数量激增,遍布除浙北和浙南以外的所有地区,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重大改进,制瓷工艺显著提高,且在九世纪上半叶创制和使用了匣钵,特别是细质匣钵釉封接技术的出现,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和防止落渣的发生,使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秘色瓷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器形有花口碗、葵口盘、海棠杯、荷叶形盏托、执壶、粉盒、瓷枕、水盂等,其修坯之精细、釉面之莹润、造型之端庄、烧成之优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是越窑蓬勃发展时期,除慈溪上林湖这个中心以外,在鄞县东钱湖、上虞窑寺前、黄岩沙埠形成了另3个分中心。

此时的越窑以异彩纷呈的刻划花为标志,青瓷手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碗、盘、托、壶、罐等器物胎骨细薄,并运用单线划花、镂孔透雕、浅浮雕、刻划与篦纹相接合等装饰技法,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个性。

特别是北宋早期的划花技术,把唐代金银器纹样引用到瓷器上,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布局细密,图样简洁清丽,以自然风物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创作题材,如鹦鹉对鸣、蝴蝶相向、双凤穿枝、龟伏荷心、鸟栖花丛、儿童嬉戏,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到北宋中晚期,虽引进了刻花技术,但品种逐渐单调,制作渐趋粗糙,有许多碗类采用明火叠烧。

青瓷之祖:越窑青瓷赏析

青瓷之祖:越窑青瓷赏析

青瓷之祖:越窑青瓷赏析越窑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越窑是大唐帝国著名的一个瓷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首。

公元三四世纪时,在今浙江上虞、宁波、绍兴地区形成早期越窑系。

五代、北宋初年,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烧造“秘色”青瓷的越窑体系。

到龙泉窑勃兴时,越窑系就被龙泉窑取代了。

越窑秘色瓷: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

而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

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越窑秘色瓷重见天日: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

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其它越窑青瓷欣赏:秘色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她在法门寺被发现之前,无人知晓,只有在史料里有所描述,再加上配方保密无法复制,从而产生强烈的神秘感。

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鉴赏的水平,也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的越窑瓷器,则是为研究、鉴赏创造了条件。

越窑青瓷历史发展

越窑青瓷历史发展

越窑青瓷历史发展嘿,咱们来聊聊越窑青瓷那可真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就像一部超长的传奇大戏,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情节。

我有一次去博物馆,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看到那些越窑青瓷的时候,感觉就像穿越时空,和古代的工匠们来了一场对话。

越窑青瓷的历史那可得从老早以前说起了。

早在东汉时期,这越窑青瓷就像是一颗刚刚发芽的小种子,开始在历史的土壤里生长。

那时候的越窑青瓷啊,虽然还没有后来那么精美,但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你看那些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它们的造型都很古朴。

比如说有一些青瓷罐,罐子的形状简单又实用,表面的釉色是那种淡淡的青绿色,就像刚冒出头的小草的颜色,虽然没有那么耀眼,但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这些罐子有的有着简单的花纹,可能是工匠们用一些简陋的工具刻画上去的,虽然粗糙,却充满了生命力。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越窑青瓷就像是一个茁壮成长的少年,开始展现出它的魅力了。

这个时期的青瓷造型变得更加多样化,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个魏晋时期的青瓷鸡首壶,那可真是太有趣了。

壶的一侧有一个鸡头的造型,那鸡头栩栩如生,鸡冠高高耸立,鸡嘴微微张开,就像在打鸣一样。

壶的把手是一条蜿蜒的龙,龙身有着细腻的鳞片雕刻,感觉就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盘踞在壶上。

整个壶的釉色比东汉时期更加均匀、明亮,就像给这个壶穿上了一件漂亮的青绿色外衣。

而且啊,这个时期的越窑青瓷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不管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用这些精美的青瓷来装饰生活或者作为日常用品。

唐朝的时候,越窑青瓷就像是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明星。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诗形容得可真是太贴切了。

唐朝的越窑青瓷那品质简直是顶级的。

我看到过一个唐朝的越窑秘色瓷碗,哇,那真是惊艳到我了。

这碗的颜色就像春天里最鲜嫩的湖水一样,是那种清澈又深邃的青绿色,在灯光下还会微微泛光。

碗的壁很薄,薄得就像一片纸一样,感觉都能透过它看到后面的东西。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越窑的传世佳句。

“茶圣”陆羽经过多年考察,更将越窑制品列于各大名窑之首。

精美绝伦的越窑青瓷,类如冰,质如玉,上贡朝廷,下售民间,远销海外。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就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

在东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越窑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同时,越窑青瓷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杨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青瓷纹样的装饰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例如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

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

植物类的花纹有缠枝花、二缠枝菊花、四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波浪纹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鹦鹉衔枝纹、云鹤纹、双凤纹、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

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波涛纹等。

越窑青瓷纹样蕴涵着浙东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余年历史演变中,先民们所积淀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融合在一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演绎着简约、科学、现实、美善相乐的精神特点。

越窑瓷器的特征及发展史

越窑瓷器的特征及发展史

越窑瓷器的特征及发展史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越窑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

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

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

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瓷器的发展史: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东汉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国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两类。

西晋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西晋越窑青瓷熊形灯座(杭州市博物馆藏)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东晋越窑青瓷堆塑人物博山炉(玫茵堂藏)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

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西晋越窑虎子(玫茵堂藏)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存装饰上却大不一样。

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蓖水波纹。

东晋越窑青瓷褐斑四系盖罐(玫茵堂藏)而且,东晋时广泛使用的褐色点彩装饰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

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则更是这一时期褐彩装饰的一大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

西晋青瓷辟邪(安徽霍邱县文物管理所藏)1989年霍邱县孟集镇墓葬出土西晋越窑青瓷狮形辟邪(杭州市博物馆藏)西晋越窑辟邪水盂(玫茵堂藏)吴或西晋越窑青瓷羊形器(玫茵堂藏).东晋时也有一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只是水盂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地划上几笔。

西晋青瓷簋(宣州市博物馆藏)1992年4月宣州市城区外贸巷墓葬出土西晋青瓷唾盂(宣州市博物馆藏)1992年4月宣州市城区外贸巷墓葬出土东晋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杭州市博物馆藏)西晋越窑青瓷贴人骑兽纹罐(玫茵堂藏)实用器中还出现了配套餐具,如大小配套的碗、碟,且不同口径的碗多达十余种,碟也有四五种。

西晋青瓷楼阁人物堆塑魂瓶(马鞍山市博物馆藏)1998年当涂县太白乡西晋墓葬出土吴或西晋越窑青瓷堆塑鸟兽佛像魂罐(玫茵堂藏)瓷质谷仓罐就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用于陪葬,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

越窑青瓷讲座心得体会

越窑青瓷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越窑青瓷的讲座,聆听了专家对这一古老瓷器的详细介绍和解读。

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越窑青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华陶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越窑青瓷的历史背景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起源于东汉,盛于唐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越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因窑址位于曹娥江上游的越溪而得名。

越窑青瓷以其釉色青翠、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瓷中极品”。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越窑青瓷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

从东汉时期的一砖一瓦,到唐宋时期的瓷器盛世,越窑青瓷见证了我国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越窑青瓷不仅仅是一种瓷器,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

二、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复杂,分为原料开采、釉料配制、坯体制作、烧制等多个环节。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这些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 原料开采:越窑青瓷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和长石,这些原料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开采过程中,工匠们需根据原料的质地和用途进行筛选和分类。

2. 釉料配制:越窑青瓷的釉料主要由长石、石英、高岭土等原料配制而成。

配制过程中,工匠们需根据不同的釉色要求,调整原料的比例。

3. 坯体制作:坯体制作是越窑青瓷制作工艺中的关键环节。

工匠们需将原料研磨成粉末,经过搅拌、成型、晾干等步骤,制成坯体。

4. 烧制: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讲究火候和温度。

烧制过程中,工匠们需根据不同的釉色要求,控制炉温和烧制时间。

通过讲座,我对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些精湛的技艺,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匠心,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越窑青瓷的艺术价值越窑青瓷在艺术价值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釉色青翠、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讲座中,专家重点介绍了越窑青瓷的几种典型器型,如青瓷壶、青瓷碗、青瓷盘等。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学特点及国内外文化的影响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学特点及国内外文化的影响
唐代曰越窑曰青瓷曰美学特点曰影响
1 唐代越窑青瓷的历史背景
2 唐代越窑美学特点
唐代以前我国就有了青瓷的制造历史袁1952 年釉陶 就被发现于郑州二里岗的商代早期文化遗址内袁另在安阳 的商代晚期遗址内也有所发现遥 有人认为这些是在当地烧 造的袁 并且因它们中间有的已具备了瓷器的某些它特征袁 而名之为野原始青瓷冶遥 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 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袁其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 虞尧余姚尧绍兴尧宁波等地袁这里原是占越族人居住地袁东周 时为越国政治中心袁唐时称越州袁越窑因此得名遥
唐代越窑青瓷发展史上还有一个让人梦寐萦绕并名 传久远的野秘色瓷冶遥 何谓野秘色冶袁史说纷纭遥 宋人叶寘的 叶坦斋笔衡曳就有野末俗尚靡袁不贵金玉袁而贵铜瓷袁逐有秘 色窑器遥 世言耶钱氏有国日袁越州烧进者袁不得臣庶用袁故云 秘色爷冶遥 可知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袁命令这 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袁秘不示人袁庶民不得使用曰且釉 药配方尧制作工艺保密袁故名野秘色瓷冶遥 而陆龟蒙诗有云院 野九秋风露越窑开袁夺得千峰翠色来遥 好向中宵盛沆瀣袁共 嵇中散斗遗杯遥 冶可知野秘色瓷冶唐世已有袁非始于钱氏遥
典型的越窑青瓷不仅釉面莹润悦目袁 而且造型也相 当典雅优美袁式样繁多遥 唐代陶瓷造型总体风格是浑圆饱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6 FOSHAN CERAMICS Vol.25 No.1 渊Serial No.222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满袁不论硕大无朋之器还是小巧玲珑之物都不例外袁这恐 怕和唐朝崇尚丰腴的时代风尚有关遥 其造型主要有以下 两个特点院一是手法多样袁唐代瓷器造型多以自然界中的 生物做范本袁除模仿自然界的植物外袁也以动物形象作为 范本曰二是外来文化影响袁唐代陶瓷造型高度发展的另一 个重要因素袁是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其造型工艺的特点袁使 造型更加新颖独特袁如大量出现的凤头壶袁造型与波斯常 见的人物纹鸟口银质水注非常相似遥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一、越窑青瓷的起源越窑青瓷起源于中国浙江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瓷器种类之一。

越窑青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越国的工匠们通过烧制青瓷,开启了中国的瓷器制造历史。

越窑青瓷在唐朝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及世界瓷器史上的瑰宝。

二、越窑青瓷的工艺特点越窑青瓷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选择:越窑青瓷采用的高岭土是一种特殊的瓷土,富含铁、钛等元素,为青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烧成温度:越窑青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保证了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

3.釉色特点:越窑青瓷的釉色呈现出淡雅、青翠的特点,被誉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馨”。

4.制作工艺:越窑青瓷在制作工艺上注重造型与纹饰的统一,追求整体的艺术效果。

5.装饰手法:越窑青瓷的装饰手法多样,包括刻花、印花、堆贴等多种方式。

三、越窑青瓷的造型与纹饰越窑青瓷的造型与纹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造型上,越窑青瓷以生活用品为主,如碗、盘、壶、炉等,造型别致,实用性强。

在纹饰上,越窑青瓷以植物、动物、人物等为主要题材,如莲花、牡丹、鱼、鸟等,形象生动,寓意吉祥。

此外,越窑青瓷还常常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手法,使得整个器皿更加精美绝伦。

四、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期: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处于初创阶段,工艺较为简单,器形较小,釉色不稳定。

2.发展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7世纪,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工艺逐渐成熟,釉色更加稳定,纹饰更加精美,成为了当时的代表性瓷器。

3.繁荣期:公元8世纪至公元10世纪,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工艺达到了巅峰状态,造型别致、纹饰繁复,备受世人赞誉。

同时,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还成为了当时的外交礼品和贸易品。

4.衰落期:公元11世纪至公元13世纪,随着中国北方白瓷的兴起和南北方制瓷技术的交流融合,越窑青瓷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走向了衰落。

宋代越窑特点

宋代越窑特点

宋代越窑特点越窑产区主要集中于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时隶属于越州而得名。

主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早期少量烧有黑釉瓷。

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钱元瓘墓出土的方盘,盘壁自口至底向内斜收,浅腹平底,口下有委角方座,式样别致。

又如盖罐,高直口,椭圆形深腹,有的作成瓜棱状,肩部两侧各设两个长方形钮座。

盖的两侧相应位置有一个圆头长方形钮,钮与钮座之间镂轴孔。

盖盖时钮插入钮座一种盖观定用的中,然后在轴孔中插销固定,既防潮又卫生,是一种美用的食物储盛器。

此外如碗、盘的形状,也都有局部改进,变为更加符合实用。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

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

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市)。

越窑青瓷对外的输出,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提高那里的物质文明,埃及以及非洲等国家对越窑青瓷欣赏和追求,并全进行仿制,丰富这些国家精神生活和陶瓷业的发展,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现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化,形成汉民族自己的特突艺术风格,使越窑青瓷更加鲜艳夺目越窑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越窑秘色瓷的装烧技术也是十分先进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纯净,器物底部有糯米状支烧钉的痕迹,表现出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即使用了匣钵,实施“单件烧”。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1.青瓷釉色:越窑青瓷的釉色以青色为主,瓷器釉面晶莹剔透,釉色多种多样,有天青、湖水青、苔绿青等。

这种青瓷釉色舒适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2.釉面质地和光泽:越窑青瓷釉面平滑细腻,光泽明亮,可流出石蜡般的光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低延伸度的釉面效果,给观赏者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

3.瓷胎质地:越窑青瓷的瓷胎质地细腻均匀,胎色洁白,釉面与胎质融为一体,纯净无杂质。

4.纹饰设计:越窑青瓷的纹饰主要以刻线为主,线条简洁而细腻,具有统一性和平衡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审美享受。

1.唐代:唐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重要时期,越窑青瓷在唐代已有雏形,釉面色泽明亮,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特点。

2.宋代:宋代是越窑青瓷的黄金时代,南宋时期,越窑青瓷在技术上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瓷器之一、南宋时期,越窑青瓷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3.元代:元代是越窑青瓷的衰落时期。

元代以来,越窑青瓷的质量下降,市场需求减少,制作技术逐渐遗失,使得后来的瓷器制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

其釉色明亮、质地细腻、纹饰简洁而精致,以及创作出的青瓷器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审美价值极高。

虽然越窑青瓷在元代以后进入了衰落期,但其艺术地位一直是不可替代的。

如今,越窑青瓷已成为我国无物以对抗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2010-11-10 22:12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

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

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
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

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

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
足支钉痕。

越窑西晋青釉镂空香炉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

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越窑西晋青釉虎子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

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

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

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

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

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越窑西晋青釉蛙形水盂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

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

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
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越窑东晋青釉褐斑鸡首壶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

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

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

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

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

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

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

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越窑南朝青釉刻花莲瓣纹鸡首壶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

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越窑唐代青釉执壶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

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越窑五代青釉刻划花碗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

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

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越窑北宋青釉刻划花粮罂瓶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

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

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

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

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

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

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

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

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

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