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曲调和歌词。
3. 学会演唱学堂乐歌,感受其音乐风格。
4. 培养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唱两首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理解其音乐风格和歌词内涵。
2. 难点: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打印稿。
2. 准备钢琴或吉他等乐器用于伴奏。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4. 安排课堂讨论和演唱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如《大江东去》、《女校学生之歌》等,让学生感受这些歌曲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音乐知识介绍: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歌曲学唱: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唱、小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毕业歌》、《送别》等学堂乐歌。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好准备。
4. 小组表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堂乐歌的表演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表演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学堂乐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学堂乐歌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学堂乐歌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化自信。
学堂乐歌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含义、风格、历史背景。
2、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李叔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赏析,了解“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带领同学们回到中国20世纪初的课堂中,了解当时的学生所学的音乐。
师:什么是学堂乐歌?2.【视频介绍】: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正式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场社会变迁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音乐就是在这场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在人们奋勇抵抗外敌侵略时,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清末戊戌变法后,这群知识分子将西方音乐带回国,开始尝试在原有歌曲上用中文填上新词,并在开办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一类歌曲则被称作为“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也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在当时的新式学堂里,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创作学堂乐歌,推进美育教育。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由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915年基于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填词而做的《送别》。
【播放《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三、《送别》鉴赏1.师:这段旋律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呢?2.了解《送别》: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送别》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演唱经典的学堂乐歌——《送别》,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演唱《送别》】这首《送别》李叔同仅仅运用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几个意象,就烘托出了作品伤感的氛围,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我们能体会到李叔同对离别与人生的感慨,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校园歌曲。
《第十九节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音乐特征和歌唱技巧。
3. 能够在实践中正确演唱和欣赏学堂乐歌。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如《读书乐》、《桃金杏银》等经典学堂乐歌的歌词、旋律和歌唱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学堂乐歌背后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征和示范演唱。
3. 准备吉他、钢琴等乐器,以便学生练习歌唱。
4. 安置音乐教室,确保音响效果良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学堂乐歌歌曲,引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特点通过播放学堂乐歌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其特点,并进行总结。
教师再对学堂乐歌的定义进行讲解。
2.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教师通过PPT展示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成就。
3. 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宏扬传统文化等。
(三)新课演唱1. 播放学堂乐歌的歌曲,学生跟唱。
2. 教师进行示范演唱,学生模仿。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 全体学生演唱,教师评判。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3. 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学堂乐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PPT,包含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内容。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课题
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教学目标
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师:(与学生交流)经过重新填词之后,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案。(分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四首学堂乐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师:(出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表格:对比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及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
表现内容
创作方法
《祖国歌》
爱国主义
填词歌曲
《送别》
亲友离别
填词歌曲
《黄河》
爱国主义
创作歌曲
师:(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沈心工,沈心工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素有“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他是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最早的音乐教师,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沈心工一生创作了180余首歌曲,编写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其代表乐歌作品有《黄河》《体操--兵操》《铁匠》《竹马》等。
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界定,产生的背景
认识、了解李叔同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影响力
认识、了解沈心工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影响力
赏析《黄河》,感受音乐情绪和段落结构。
学习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提炼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
认识、理解和记忆学堂乐歌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完成配套练习,尝试运用学堂乐歌常见的创作手法,选择一首熟悉的曲调并为之填上歌词。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学堂乐歌”的概念、代表人物和创作手法,探讨了学堂乐歌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并尝试运用学堂乐歌常见的创作手法,选择一首熟悉的曲调并为之填上歌词。
调整积极的歌唱状态,与老师一起演唱。思考歌曲歌曲的名字、歌词作者及创作时期,
从感性认识总结提炼到理性认识,感受到学堂乐歌时期,先辈音乐教育家的不懈探索,并对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产生兴趣
加强文化理解,认识、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知道其重要意义
复习、巩固本课知识点,尝试选曲填词,加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增加音乐编创实践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风格、历史背景。
再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了解“学堂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三、教学方法聆听,欣赏,教唱多种教法相互结合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城南旧事》影片片段,提出问题。
这首歌曲的名字及歌词作者?创作时期?请同学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总结: 100 多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 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送别》意蕴格长,情真意切,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凉、哀伤的情绪。
由于它是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因此在20 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
(二)新课讲授(一)学堂乐歌1.概念及发展历史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成为“学堂乐歌”。
2.主要形式与内容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三)鉴赏学堂乐歌1.《黄河》①词作者简介:沈心工(18701947)77岁②代表作鉴赏:《黄河》a、乐曲作品介绍。
《黄河》是由我国国人最早创作的自度曲之一,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b、赏析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
歌曲来用铿锵有力的节奏,疏密错落有致,音调开阔雄壮,歌词气势磅礴,有踏步向前的气势,又有开阔舒展的情怀,宣扬了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培养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2.艺术表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尝试模仿或改编学堂乐歌的旋律,展现个人艺术表现力。
3.文化理解: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理解其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产物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短歌曲或歌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聆听并分析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感受其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与表达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学堂乐歌经典曲目音频/视频资料•相关历史背景图片、文献资料•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创意写作纸、音乐创作工具(如简易乐器、音乐软件等,视条件而定)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等基础知识。
•聆听法:播放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音乐风格。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展现个人艺术才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清末民初学堂生活的小故事,引出学堂乐歌作为当时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境。
随后提问:“你们知道学堂乐歌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历史背景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变革、教育制度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
•经典曲目聆听:播放《送别》、《何日君再来》等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其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特点。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高中 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与技能: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
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过程:。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之《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2. 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
3. 经典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经典学堂乐歌作品。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和经典作品。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学堂乐歌作品。
3. 教学素材:相关文献、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 作品欣赏:播放经典学堂乐歌作品,如《茉莉花》、《读书郎》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结构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和魅力,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
6. 拓展: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学堂乐歌作品,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
7.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分析一首学堂乐歌的作品特点、历史背景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欣赏学堂乐歌作品时的分析能力,如作品结构、风格、情感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增强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实物感受。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2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十九节“新音乐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鉴赏五首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以及《西风的话》,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对作品进行学习聆听探讨思考,了解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等,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逐步培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
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认识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聆听音乐,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以及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2、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在上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童年》,有熟悉的同学可以一起跟随演唱。
2、引导学生猜歌名并提问歌曲描绘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哪里的生活?3、由此引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二)新课教授根据问题进入新课教学。
学堂乐歌其实校园歌曲在一百年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反映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思潮逐渐兴起,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了“乐歌”课。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鉴赏。
鉴赏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
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
第二部分,讲解中国近代代音乐知识——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认识他们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
4.通过欣赏本课的学堂歌曲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五首学堂乐歌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知识,感知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
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聆听、演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中国近代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作品中,理解感受中国近代音乐背后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加强对中国近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难点: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2. 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意义。
3. 精选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学堂乐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音乐特点等。
2. 欣赏法:聆听、分析学堂乐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音乐特点,分析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 欣赏:播放精选的学堂乐歌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4. 分析:分析学堂乐歌作品的艺术特色,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悟,总结学习心得。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堂乐歌与其他时期的音乐作品,探讨其差异与联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学堂乐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影响和借鉴。
3. 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文献,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品欣赏:评估学生在作品欣赏中的理解深度和审美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学堂乐歌作品。
2.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资料和作品。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学堂乐歌的详细信息和分析。
九、教学进度1. 第1-2周: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高中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 学堂乐歌的特点3. 著名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堂乐歌的概念及其与传统音乐的差异2.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3. 学堂乐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背景及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分析著名学堂乐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学堂乐歌的特点,分析其与传统音乐的差异。
3. 欣赏:播放著名学堂乐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
4. 讨论:分组讨论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堂乐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开展学堂乐歌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在欣赏中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音乐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学堂乐歌创作比赛中的表现,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八、教学资源1. 学堂乐歌作品音频、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欣赏和分析。
2. 学堂乐歌相关书籍、文章: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
3. 音乐软件和乐器:辅助学生进行创作和实践。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对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第一章:学堂乐歌的起源与发展1.1 学堂乐歌的起源介绍学堂乐歌的起源背景,如清朝末年的新式教育改革等。
1.2 学堂乐歌的发展阐述学堂乐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2.1 音乐形式与风格分析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如民歌、小调等,以及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2.2 歌词内容与主题探讨学堂乐歌的歌词内容,如爱国情怀、教育理念等,以及其主题多样性。
第三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3.1 《茉莉花》分析《茉莉花》这首学堂乐歌的背景、旋律特点和歌词意义。
3.2 《两只蝴蝶》探讨《两只蝴蝶》这首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歌词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影响4.1 学堂乐歌的传承介绍学堂乐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过程,如民间传唱、学校教育等。
4.2 学堂乐歌的影响探讨学堂乐歌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如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影响等。
第五章:学堂乐歌的欣赏与演绎5.1 欣赏学堂乐歌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学堂乐歌,如关注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等。
5.2 演绎学堂乐歌提供一些学堂乐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绎。
第六章:学堂乐歌的教学方法6.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和代表作品。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个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
6.3 实践教学法教授学生演唱技巧,组织课堂演练和音乐会等活动。
第七章:学堂乐歌的课堂活动设计7.1 音乐欣赏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学堂乐歌,引导学生关注其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
7.2 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学堂乐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第八章:学堂乐歌的评估与反馈8.1 课堂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和演唱等。
8.2 作品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学堂乐歌作品,如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等。
8.3 学生反馈与改进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第九章:学堂乐歌的教学资源与材料9.1 教材与乐谱推荐适合教学的学堂乐歌教材和乐谱,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
教法与学法: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导入: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
《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比较晚,中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沈心工,他因此获得了“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分析沈心工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
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圣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
1900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南洋公学堂附属小学。
1902年,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
1903年回国,竭力提倡乐歌活动,在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塾、龙门师范等处教授,推广乐歌。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第一章:学堂乐歌简介1.1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发展1.2 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1.3 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第二章:经典学堂乐歌欣赏2.1 《茉莉花》2.1.1 歌曲背景与创作故事2.1.2 歌曲结构与音乐特点2.1.3 歌曲演唱与鉴赏要点2.2 《送别》2.2.1 歌曲背景与创作故事2.2.2 歌曲结构与音乐特点2.2.3 歌曲演唱与鉴赏要点2.3 《小星星》2.3.1 歌曲背景与创作故事2.3.2 歌曲结构与音乐特点2.3.3 歌曲演唱与鉴赏要点第三章:学堂乐歌的演唱技巧与方法3.1 呼吸控制与声音投射3.2 咬字与共鸣3.3 情感表达与韵味把握3.4 合唱技巧与协调第四章:学堂乐歌的创作与实践4.1 创作步骤与方法4.1.1 歌词创作4.1.2 旋律创作4.1.3 和声编配4.2 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4.2.1 小组合作创作4.2.2 作品展示与评价第五章: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弘扬5.1 学堂乐歌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5.2 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发展5.3 弘扬学堂乐歌,传承民族精神第六章: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与风格6.1 学堂乐歌的曲式结构6.2 学堂乐歌的旋律特点6.3 学堂乐歌的节奏与拍子6.4 学堂乐歌的风格与流派第七章:学堂乐歌与民族音乐的融合7.1 学堂乐歌对民族音乐的影响7.2 民族音乐元素在学堂乐歌中的运用7.3 案例分析:学堂乐歌中的民族音乐特色7.4 学堂乐歌与民族音乐的互动发展第八章:学堂乐歌与社会文化的关联8.1 学堂乐歌与不期社会文化的关系8.2 学堂乐歌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8.3 学堂乐歌与教育制度的关联8.4 学堂乐歌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学堂乐歌的演出与传播9.1 学堂乐歌的演出形式与舞台表现9.2 学堂乐歌的录音与制作9.3 学堂乐歌的网络传播与推广9.4 学堂乐歌的国际交流与影响第十章: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0.1 学堂乐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10.2 学堂乐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10.3 学堂乐歌的教学评价与反馈10.4 案例分析:学堂乐歌教学的成功实践第十一章:现代视角下的学堂乐歌创新11.1 学堂乐歌的现代改编11.2 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学堂乐歌11.3 学堂乐歌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11.4 创新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挑战第十二章:学堂乐歌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2.1 学堂乐歌作为音乐教学材料的优势12.2 学堂乐歌教学活动设计12.3 学堂乐歌在音乐欣赏与分析教学中的作用12.4 学堂乐歌教学案例分享第十三章:学堂乐歌与音乐理论13.1 学堂乐歌中的音乐理论教学13.2 学堂乐歌与和声学13.3 学堂乐歌与曲式分析13.4 学堂乐歌与音乐美学第十四章:学堂乐歌的跨界合作14.1 学堂乐歌与戏剧、舞蹈的结合14.2 学堂乐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14.3 学堂乐歌与影视作品的跨界合作14.4 学堂乐歌与其他音乐风格的对话第十五章:学堂乐歌的未来展望15.1 学堂乐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15.2 学堂乐歌与当代音乐的交流与碰撞15.3 学堂乐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15.4 学堂乐歌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音乐鉴赏》中《学堂乐歌》的教学内容,包括学堂乐歌的起源、特点、音乐形式、风格、与民族音乐的融合、社会文化的关联、演出与传播、教学设计等方面。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
3. 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学堂乐歌的演唱技巧,包括气息控制、音准节奏等。
2. 理解学堂乐歌的歌词内涵和情感表达。
3. 体会学堂乐歌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共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PPT。
2. 准备学堂乐歌的音频和视频素材。
3. 准备乐器(如钢琴、口琴等)以便进行示范演奏。
4. 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学堂乐歌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2. 简单介绍学堂乐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提出本节课主题:学习欣赏、学唱学堂乐歌。
(二)新课教学1. 播放学堂乐歌音频,请学生欣赏并感受歌曲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音乐风格、节奏、旋律等方面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点。
3. 结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演唱、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组织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
5. 挑选几组学生代表进行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布置作业1. 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学堂乐歌,达到熟练演唱的程度。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2 课程内容1.2.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背景1.2.2 学堂乐歌的特点1.2.3 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及意义第二章: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2.1 学堂乐歌的产生2.1.1 学堂乐歌的起源2.1.2 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2.2 学堂乐歌的发展2.2.1 学堂乐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2.2.2 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影响第三章: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3.1 学堂乐歌的曲式结构3.1.1 学堂乐歌的常见曲式类型3.1.2 学堂乐歌的曲式特点3.2 学堂乐歌的旋律特点3.2.1 学堂乐歌的旋律风格3.2.2 学堂乐歌的旋律进行3.3 学堂乐歌的节奏与和声3.3.1 学堂乐歌的节奏特点3.3.2 学堂乐歌的和声特点第四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鉴赏4.1 《茉莉花》4.1.1 作品背景及意义4.1.2 作品旋律、节奏、和声特点分析4.1.3 作品鉴赏与分析4.2 《送别》4.2.1 作品背景及意义4.2.2 作品旋律、节奏、和声特点分析4.2.3 作品鉴赏与分析第五章:学堂乐歌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5.1 学堂乐歌在当代的传承5.1.1 学堂乐歌在学校的传承5.1.2 学堂乐歌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传承5.2 学堂乐歌的创新与发展5.2.1 学堂乐歌与现代音乐的融合5.2.2 学堂乐歌在新时期的创新案例第六章:学堂乐歌的地区特色6.1 北方学堂乐歌特色6.1.1 北方学堂乐歌的旋律特点6.1.2 北方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6.2 南方学堂乐歌特色6.2.1 南方学堂乐歌的旋律特点6.2.2 南方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6.3 学堂乐歌的地区交流与影响6.3.1 地区间的学堂乐歌交流6.3.2 学堂乐歌对地区音乐发展的影响第七章:学堂乐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交流7.1 学堂乐歌与民间音乐的交流7.1.1 学堂乐歌对民间音乐的影响7.1.2 民间音乐元素在学堂乐歌中的运用7.2 学堂乐歌与西方音乐的交流7.2.1 学堂乐歌对西方音乐的学习与借鉴7.2.2 西方音乐元素在学堂乐歌中的融合7.3 学堂乐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创新发展7.3.1 学堂乐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作品7.3.2 学堂乐歌在多元音乐环境中的创新第八章:学堂乐歌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8.1 学堂乐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1.1 学堂乐歌作为教学内容的理由8.1.2 学堂乐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8.2 学堂乐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应用8.2.1 学堂乐歌在合唱教学中的应用8.2.2 学堂乐歌在民族音乐学习中的应用8.3 学堂乐歌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8.3.1 传承我国优秀音乐文化8.3.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民族自豪感第九章:学堂乐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9.1 学堂乐歌的现状9.1.1 学堂乐歌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9.1.2 学堂乐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9.2 学堂乐歌的发展趋势9.2.1 学堂乐歌的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相结合9.2.2 学堂乐歌在国际音乐交流中的作用9.3 面对未来的学堂乐歌教育9.3.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堂乐歌教育9.3.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素养10.1 学堂乐歌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价值10.2 学堂乐歌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0.3 学堂乐歌的未来发展前景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背景: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以及它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学堂乐歌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 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1. 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学堂乐歌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 示范法:播放学堂乐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学堂乐歌,提高其音乐素养。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学堂乐歌的相关音频、视频材料。
2. 准备学堂乐歌的乐谱和歌词。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学堂乐歌的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欣赏学堂乐歌:播放代表性学堂乐歌,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点。
4. 分析学堂乐歌:讲解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学堂乐歌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哼唱学堂乐歌,提高音乐素养。
2. 分析学堂乐歌的歌词,理解其寓意。
3. 让学生结合学堂乐歌的音乐形式,创作一首简单的学堂乐歌。
九、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和发展。
2.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学堂乐歌的创作和发展。
3. 推荐学生参加学堂乐歌比赛或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教学过程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
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
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
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
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师:(教师课件出示《马队喇叭调》旋律)引导学生试唱乐谱。
(一遍。提前沟通)
沈心工是如何为这段旋律填词的。(出示”中国学堂乐歌之父“师:我们看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课题
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识其重要意义。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20
世纪初
“学堂乐歌
1905
年。
1902
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首载于
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1937
年出版的
“
乐歌
1913《心工唱歌集》
”
课程。
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
1900
年。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庚子事变
1898
年,以康”
后,清
70
教学对象
教材分析
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别》这首学堂
乐歌。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播放歌曲
《送别》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仿照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来
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的变化?
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案。(分
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
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在速度和节奏两方面进行对比)
师:经过重新填词之后的《祖国歌》只是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简单改变就
是这段旋律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师:出示第三段旋律《老六板》并教唱。
3 3︱6 2︱1︱5 6︱1︱6 1︱1 3︱2︱3 3︱6 2︱1︱5 6︱1︱
3 2︱1 6︱5‖
师:三段旋律有什么异同点?
生:……
师: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两段旋律除了节拍、节奏同《老六板》稍有
不同之外,基本上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词而成。这也是学
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词歌曲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
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
(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
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
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
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
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
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
生:……(介绍李叔同)
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导入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9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
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师:(与学生交流)经过重新填词之后,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
”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具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材
高中二年级1、学堂乐歌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政府被迫于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
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在欣赏的过程中
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
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
生:……
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