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简介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一、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地震勘探是地

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

据去反演等步骤。其中:

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

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

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

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

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

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

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其中:

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

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1 Z字物理模型的二维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总道数120道、道 距12m 、偏移距60m 、 炮点距48m (排列滚动4道),由南向 北小号放炮71炮,由北向南大号放炮71炮CDP面元6m,覆盖 次数30次(2×120∕2×4 = 30)。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1 Z字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剖面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 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 态,必须连续追综地下反射界面的地震波,即要 进行连续观测,因此就要沿测线在多个激发点上 分别激发,并在多个接收点上多点接收,而且激 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必须保持一定关系,以 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层界面。
40米 40米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第五章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1)切片显示

三维数据体可被垂直地或水平地切割出各种二维剖面。
a.任意方向的垂直切片剖面
b.水平切片剖面

水平切片显示也有多种,包括等时切片、层位切片和瞬时 相位切片等,其中以等时切片应用最广。

等时切片:以某个固定的时间值切割三维数据体所得到平 面图形。是不同地震界面在同一时刻的横截面。图上每个 能量带就是同一时刻的各个同相轴的水平范围。与等时线 或等高线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等时切片和垂直剖面结合起来,能在三个 正交面上分析任意一个深度处的地下构造 的特点。
可以沿任意方向观察地质现象,例如沿着 断层、顺着倾向、俯视地堑、环顾盐丘等 进行观察,可辩别出单张剖面上难以发现 的细微地层特征。 在观察数据的同时开展解释工作,挑选所 需的层位,送入计算机绘等值线图。
Leabharlann Baidu

等时线反映的是同一地震界面不同时间的等值线;
水平切片包含的地质信息有:
①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 ②反射界面的厚度;


③反射界面的倾角;
④断层和其他地质界线的交线。 水平切片可采用彩色、双极性变面积显示,红色(黑 色)表示波峰、兰色(白色)代表波谷;振幅大小反 映了波的强弱;同相轴宽窄与反射波的频率有关(地 层倾角不变,同相轴随反射波频率变低而变宽),也 与界面的倾角有关(随倾角变大而变宽);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三维地震勘探通过在地表或井下埋设地震探测仪器,如地震震源、地

震传感器等,来记录由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这些设备可以记录信号

的到达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可以进行地

震成像和地震解释分析,从而推断出地下地层的性质和结构。

三维地震勘探是传统二维地震勘探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二维地震勘

探只能获取地层沿勘探延线的二维信息。而三维地震勘探则可以获取地层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三维信息,提供更全面的地下结构描述。三维地震

勘探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下地层的复杂性,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和

地质灾害研究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当地震波传播到地

下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和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都

可以通过地震波记录来分析和解释。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可以推导出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从而推断地下地层

的结构和性质。

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在数

据采集阶段,地震探测仪器会记录地震波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通过地面

震动、井下震动等方式激发。数据采集通常需要在大范围、多点同时进行,以获取更全面的地震波数据。数据处理阶段主要涉及信号预处理、地震成

像和地震解释等过程。信号预处理主要包括滤波、去除噪声等处理,以提

高数据的质量。地震成像是将数据转换成地下结构信息的过程,主要采用

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走时反演和成像等方法。地震解释是对成像结果进行

解释和分析,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信号的特征,推断地下地层的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196

地震勘探作业属于能源开发过程中了解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地震勘探作业开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复杂结构至关重要,地球的内部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还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隆升带等[1]。通过精细的三维解释,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地球深部结构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预测地下资源的分布,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这对于有效开发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研究主要是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层位以及变速做图等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1.1 相干数据体的技术原理

在进行油气资源勘探作业时,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任务,断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重要构造,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反射波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地下结构的变化,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校正、剖面叠加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3]。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深度信息,通过速度分析,建立地下的速度模型,这对于后续的图像重建和解释非常关键。利用地震道集数据,计算相干体来衡量不同深度层之间的相干性,相干体表示在多个地震剖面上,同一位置的地下结构信息的一致性程度,对相干体进行阈值处理,提取出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三维地震解释

三维地震解释
(3).根据需要建立数ຫໍສະໝຸດ Baidu校正,速度分析、参数分析、
(4).建立显示数据文件(如·hrn文件或·map文件) (5). (6). (7). (8).修改解释结果进行图示。
二、三维地震的构造解释:
1 解释流程与二维解释基本是相同的。对各测线剖面
要进行对比、闭合。可解释一个层位,则建立一个层 位文件和对应的断裂系统文件。如解释完T5层位,则 产生一个t5.Hrn文件,由t5.Hrn文件计算机可自动生成 一个t5的to等值线图文件,文件保存为t5.Map.如果 t5.Map等值线不光滑合理,可人工进行编辑、修改、 修改后的文件可叫做t51.Map文件,另外,可由速度 解释产生的T5层位的平均速度平面图,文件名叫 V5.Map。将V5.Map乘以T51.Map(计算机 自动完成), 即可获得t5层位的深度图,文件名为H5.Map,人工对 其编辑修饰后,则可得到H51,Map这样就做成一个最 终的变速构造图.
章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
三维地震的六个特点:真归位后交点闭 合、无侧反射、水平分辨率高,具水 平切片和层振幅显示功能、人机联作 解释、彩色显示
三维地震的构造解释
一、三维地震 资料的特点
1.与二维相比, 三维可以做到真 正的空间归位, 因此三维偏移资 料上无闭合差, 剖面上的背斜、 断层等形态、大 小、位置也较准 确。
2 用水平切片直 接做构造图。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简介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进行地下结构解释和分析的技术。传统的地震解释技术主要是基于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的,而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则通过获取并分析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的空间变化。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获取: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多个点的地震波数据,并进行处理和整理。

2.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去噪、滤波、校正等处理,以使其更符合分析要求。

3. 数据解释:利用数据处理后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地下结构解释,包括地层分析、地震相解释、异常解释等。

4. 数据模型:基于解释结果,建立地下结构模型,对地下层位、分布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地下结构模型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和分析地下结构。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它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

摘要: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在解释地震剖面时, 要以盆地构造样式和盆地的充填模式为指导,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平衡剖面技术,以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综合利用钻井、野外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其解释结果采用模型计算的方法和平衡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该解释方法在构造复杂的泌阳凹陷应用效果良好。

地震资料解释是整个油气勘探的核心,其精度直接影响勘探效益。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勘探目标与对象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解决复杂构造,提高勘探精度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随着油藏的规模越来越小,构造越来越复杂, 用常规解释方法和思路己难以满足目前勘探的需要。因此,应该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工作站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以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资料为基础,以油气藏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构造特征与砂体展布规律,分析目标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并针对油气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

1 复杂地区构造解释面临的问题

1.1 构造运动引起的复杂性

由于凹陷(或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组合复杂,油藏类型多,地层遭受剥蚀程度和分布范围难以在地震剖面上正确解释。同时,由于构造应力的不同,在同一凹陷的不同时期,同一凹陷同一时期的不同区块,具有不同的充填序列;不同区块之间砂体横向

变化大,沉积相研究、储层预测难度大。

1.2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复杂性

1.2.1 地震反射界面的复杂性

地震反射是由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产生的,其反射机理与产生这种差异的地质条件没有关系。地震剖面上一个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一个波阻抗界面,这个界面可以是一个不整合,也可以是一个岩性界面(主要是年代地层界面)。其中既有构造信息,还有沉积现象的反射信息, 因此不能认为一个岩性界面或时代界面一定能产生强反射; 同样不能认为连续的不整合面一定要产生一个连续的反射。如果不整合上覆为均匀软地层,下伏地层的岩性由较硬变为硬,再变为较软, 这就意味着沿不整合面反射波振幅,将由较强变至强,再变弱。由于不整合面软硬变化大,可能引起反射极性的反转,造成同相轴变化。若不注意这一点,解释人员在构造解释时可能会把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反射层按构造反射层来解释。

地震资料的三维解释

地震资料的三维解释

三维解释与二维解释不同点
2D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
3D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
时间切片
数据量大、资料品质好、信息多,可方便地进行空间 数据量大、资料品质好、信息多, 自动追踪、应用属性和三维可视化,进行储层研究。 自动追踪、应用属性和三维可视化,进行储层研究。
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是多年来唯一重要的技术突破, 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是多年来唯一重要的技术突破,
现代三维解释
现代三维特点:巨大的数据量,名目繁多的地震属性,解释工 现代三维特点:巨大的数据量,名目繁多的地震属性, 具的强大功能,构成了现代三维解释。 具的强大功能,构成了现代三维解释。 数据预览:利用三维可视化的显示功能,从不同的方向、 1 、数据预览:利用三维可视化的显示功能,从不同的方向、不 同的角度反复观察地震资料;并结合钻井资料浏览总的构造 同的角度反复观察地震资料; 和地层环境,判别资料品质,了解不同层位的相对难度; 和地层环境,判别资料品质,了解不同层位的相对难度;从 而得到构造格局和断裂系统分布的初步认识。 而得到构造格局和断裂系统分布的初步认识。制定有效的解 释方案。 释方案。 3、 2 、构造解释 3、地层解释 4、 4、属性 5、 5、三维可视化
1999。05
三维构造解释步骤和二维相似
1、常规构造解释、精细解释。 常规构造解释、精细解释。 2、三维可视化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三维可视化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3、层拉平恢复古构造和综合研究构造形态。 层拉平恢复古构造和综合研究构造形态。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三、三维地震勘探能力
⑴它是获得地下构造和岩性的精确地震成像的最佳 方法,目前还没有其它方法可以与其相比,它可 使钻井成功率更高; ⑵高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可能忽视的油气储量; ⑶其资料可用作储层特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有效 地球物理方法,可大规模提供有关储层特征的信 息,可提供高采样密度的储层数据; ⑷可作时间推移三维地震监测(用于油田开发、查 明剩余油分布等)
第一节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X1=Z﹒tgφ
一、采集要求
或 X1=Vt0sinφ/2 其中:Z—深度,φ—最深目 的层的最大倾角,V—平均速 度,t0——Z对应的垂直反射 时 显然,这个扩大范围的估算由 目的层的深度和倾角决定。
由这个“偏移帽沿”X1扩大 后A0变成了A1——满覆盖面积, 但还应加上覆盖次数渐减带和 附加段,最后得到
线束状观测系统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 距和均匀的覆盖次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 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农田地区,可以改变偏移 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 逐点激发后,炮点和 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 方向滚动,再进行下 一排炮点的激发,直 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 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 和接收排列,重复以 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 第三束线……的施工, 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 积的观测。
第一节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三维地震

三维地震
接收因素
a仪器因素数据采集要根据不同的仪器进行参数试验,选择一定的截频档有利于记录较宽频带的有效信号,根据不同的采区信噪比确定合适的频带。
b检波器埋置和组合试验检波器埋置情况主要考虑地面和挖坑埋置两种情况。埋置检波器尽量使同一组检波器或者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表层条件(特别是岩层)变化剧烈时,应将检波器埋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检波器埋置做到插直、插实、插正。
DMO叠加前时间剖面、DMO叠加后时间剖面、去噪前时间剖面、去噪后时间剖面、偏移时间剖
资料解释流程图
第二章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
1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采前试验
§2三维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3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参数的几个问题
§4采集参数的选择
§5野外采集时的质量监控
1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采前试验
采前实验包括:接收因素(仪器因素和检波器组合试验)、激发因素(激发井深和药量试验)、速度调查、低降速带调查
广义地球物理学:大气圈地球物理学、水圈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又称狭义地球物理学3、物探含义:
用物理方法来勘探地壳上层岩石的构造与寻找有用矿产的一门学科。它是根据地下岩层在物理性质上(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的差异,通过物理学原理,借用一定的装置和专门的物探仪器测量因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的物理场(如电场、重力场、磁场)变化规律及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物理场的变化规律,结合有关地质资料推断出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地质体的分布规律,为地质勘探、工程勘察、环境调查及地下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随着三维地震采集和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成本不断的下降,解释手段的完善,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日趋明显,勘探效益也不断提高。因此,应用好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油气勘探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1、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资料准备

资料的准备包括三大部分。

1)地震资料

三维地震数据体,把奥扩成果带和纯波带。成果带经过修饰,相位特征较好,主要用于构造解释。成果带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叠后修饰不影响砂体的变化时,也可以用于储层预测。纯波带在叠后偏移后,基本没有经过修饰处理,有一定的保幅特点,比较适合储层预测,但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地区,进行构造解释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两种数据体的特点,最好都加入工作站解释系统。

地震资料的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牵扯到合成地震记录的正确的标定,以及油层在地震剖面上的精确位置,如果极性搞错,拾取的地震相位有可能不代表油气层。因此,在收集地震磁带数据体时,必须搞清地震资料的极性。通常在地震采集前,仪器都按初至波下跳校定,即正反射系数代表波谷,处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单独做极性转换,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就应该是负“normal polarity”正常极性,一般表示处理中没有单独做极性转换,也属于负极性剖面。

处理数据体磁带外,还有工区内三个不同的坐标点,以及每个坐标点对应的x,y大地坐标,同时要了解钙坐标的坐标体系。

工区内的地震测井资料十分重要,一定要了解是否有地震测井资料,如果有一定要想办法收集到。还有VSP资料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钻井资料

工区内所有井的井位坐标,分层数据,录井油气显示情况,钻井取心资料,完钻井深,井斜数据,岩性剖面,泥浆槽面油气显示情况,气测资料等。这些资料在完井综合录井图和完井报告上均可查到。最好能把完井综合录井图和完井报告收集到,供地震构造解释时参考使用。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三维(3D)地震勘探

三维(3D)地震勘探

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时距图
有的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受限制,为了完成地震勘探任务,往往把测线布
成折曲测线,波状测线及环形测线。这类测线的基础是弯曲测线,弯曲
测线的时距方程为:
由上式可见,弯曲
测线反射波时距曲
线是一条与激发和
接收点的平面坐标
有关的,复杂的空
间曲线,不管曲线
多么复杂,只要能
用数学方式模拟,
17
18
一、面积测量系统反射波时距图
O到P点的路径r1为
由P点到S点的路径r2为
令速度为V,则S点记录到的来自 P点的绕射波到达时间为
为了简化起见,令绕射源P在坐标原点O的正下方,则自激自收旅行时为: 为了书写方便,将xi写成x,则 由此可见,面积测量反射波时距图为极小点在P点的旋转双曲面。
19
8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在一个共炮点道集式一个共CDP道集内地震道应均匀分布。即,炮点距、 道间距一般均匀分布,布保证同时勘探浅、中、深各目的层。即能取得各反 射层的有用反射波信息,又能用来进行速度分析。 2.在一CDP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方向应当尽可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中 心点的CDP点360°的方位上。 3.地下各点的覆盖参数应尽可能相同,保证叠加参数相同。均匀的覆盖参数 是保证反射记录振幅均匀,频率均匀的前提,从而保证地震记录特征稳定, 便于岩性、岩相研究。

《三维地震解释》课件

《三维地震解释》课件
《三维地震解释》PPT课 件
这是一个关于三维地震解释的课件,通过本课件,你将深入了解三维地震解 释的定义、意义、工具、技术、案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维地震解释的定义和意义
1 解释
是利用地震数据,构建地下结构的过程。三 维地震解释是在三维环境下对地震数据进行 解释,它是地震勘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重要 手段之一。
工具的功能和应用
三维地震解释工具主要可以进行数据处理、解释 分析、地质建模和高精度成像等,在石油、天然 气勘探、地质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地震解释技术
1
声波走时反演
基于声波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演地
波形反演
2
下介质的速度信息。
利用地震数据的波形信息,反演地下介
质的物理参数,如密度、速度、衰减等。
3
全波形反演
利用地震数据的完整波形信息,包括振 幅和相位变化,反演地下介质的高精度 成像结果。
地震解释案例分析
wenku.baidu.com
案例一 案例二
应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威海油田成功勘探出 新的油气藏。
应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龙源口煤矿成功勘探 出底板上盘煤储层。
地震解释技术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和展望
总结
三维地震解释是一项内容较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 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田勘探、煤炭勘探、地 下水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

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

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

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图(1-1)1976年到1994年间在巴西近海坎普斯盆地三维勘测涵盖区域,钻井的井眼和体积(来自Martins等人,1995)

图(1-2)水平和垂直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因素

图(1-3)随着深度使得分辨率变差,波长和地震波速明显的增加

图(1-4)相邻空间小波间的相互影响决定岩床顶部和底部反射波的分辨率图(1-2)总结了分辨率的问题。垂直分辨率有两个极限,都是从两个相邻界面反射的小波相互作用得出的。可分离性的极限等于波长的四分之一(或者半周期)(注:这一句的翻译有一些疑问)而且仅仅是地层对应于给定带宽的两个小波最近的分离面(图1-4)。对于比这个更近薄的间隔,当背景噪音遮住反射信号

的时候,振幅会逐渐减弱直到可见,可见度的极限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地质层与

图(1-5)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对捏菲尔区域大小和形状影响

镶嵌在其中的物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对比,数据中随即和系统噪音数据的震相以及地震子波的形状。表1-1说明了不同岩石年龄和目标深度的5种地质地质情况。给定估算形成的速度、主频和波长那么可分离性的极限就可以直接计算得出。由

表(1-1)地质情况范围内可视性和可分离性极限的典型

图(1-6)上表面结构使得反射点垂直面外这条线穿过钻井和油层

于能见度的极限是很多不同的波长片段,表1-1对于不同的信噪比提供了四种不同片段。用这种方法通过20种不同的情况计算出可见度极限数据分辨率来说明数据分辨率最大可能范围。

图(1-7)从于两个背斜一个断层的模型沿着6号线给出的地震数据看出二维

偏移和三维偏移的相对差异

偏移是提高水平分辨率的主要技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功能。偏移过程(1)由于微降重新定位反射点的位置。(2)聚焦穿过菲涅尔区的能量(3)拟合点和边缘的衍射波图形。地震波前是在三维空间传播而且很明

显的这些传播都是三维问题。如果我们把它当做二维问题对待,我们只能期待得到部分潜在答案。在实践中,二维线常常能够给出走向和倾斜角的大部分特征以至于三维偏移影响减少但是不会淘汰。图1-5显示了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的集中效应。菲涅尔区在二维偏移中变为一个垂直的椭圆在三维偏移中变为一个小圆。图1-5中等于四分之一波长的直径指的是完美偏移。在实践中菲涅尔区可能是这个尺寸的两倍。

图1-8三维迁移下的斜面反射的三维运动(CGS inc.)三维偏移的准确性取决于速度场、信噪比以及偏移光圈和方法的运用。假设这些因素所产生的误差非常小的话,那么数据就更加能够很好的说明地层和结构。重叠的事件将会被分离出来,由于衍射图形所产生的困惑也会消失,倾斜事件也会被还原到地下正确的位置。衍射波能量的坍塌以及穿过菲涅尔区能量的聚焦会使得振幅更加的准确和直接的反应储层特性。对于精确偏移和深度转换的真速度的测量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合理的分配偏移和方位角来收集数据是可取的,因此在速度场中三维信号倾斜的影响是可以被正确抵消的。

3.三维数据优化的实例

对于二维垂直剖面的解释通常假定穿过激发点和接收点这条线的下方这个垂直平面记录下了这些数据。这个量的大小也不是完全取决于垂直这条线的这个结构的复杂性。图1-6就说明了这一点,适当的存在结构的复杂性,由正常反射得到的这些深层上的点可能是按照一条不规则的锯齿状的轨迹排列的。只有沿着平行和垂直这条线的方向才有可能知道在地表以下这些反射点属于那里。

图1-9二维和三维迁移持续提高不整合面的反射结构Franch(1974)在模型试验中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三维迁移的价值。他通过用一个含有两个倾斜面一个断层的模型来收集地震数据(图1-7)。一共收集了13条数据线但是之展示了第6条。原始数据既拥有背斜也拥有断层的衍射图形,所以非常的模糊。二维迁移使得这种情况大大改善,并且1号背斜(图中的绿色部分)非常准确的成像,6号线穿过其顶部。但是,2号背斜(黄色表示)没有如愿的让6号线穿过并且断层面的斜率也是不对的。三维迁移使得断层很好成像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