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日源外来词“欧巴桑”的熟知度调查

现代汉语日源外来词“欧巴桑”的熟知度调查
二 、 “ 巴桑”在媒体界的使用情况 欧 ( 一)媒体界的频繁使用 内搜索 ”中对 “ 巴桑 ”一词进 行了检索 。发现人 民网是 欧 性 ”》时首 次使用 “ 欧巴桑”的。 “ ‘B 女性’是指大都 OS 的称谓 )的年纪……”[。 1 】 自此 ,在人 民网收录的各大报纸中, “ 巴桑”一词频 欧 频 出现,截止 ̄2 1年1 月就有10 J l0 0 2 0多篇文章涉及到该词。
及词 义的变化,探讨 了年龄和性别对 熟知度的影响并分析 了其原 因。
关键词 : 日源外来词
欧 巴桑
熟知度
语义


引 言
样 采取 了这一称ຫໍສະໝຸດ Baidu谓 。2 0 年 5 ,浙 江卫视 全 国首播韩剧 09 月
词汇 作为整个语 言体系 中最不稳 定的层面 ,随着社会 《 巴桑 向前冲 》,收视率 创下新高 。这 不仅 反映了该词 欧 的发展不断 发生变化 。就汉语而 言,近年 来出现 的外 来新 已经 作为汉语 体系 的一个 词被应用 这一事实 ,在一定程度 词越来越 多 ,其 中就有很 多源于 日语 。为 了更 好地 了解现 上也加速 了该词的推广进程 。 代汉语 日源外来 词的使用情 况与发展趋 势 ,本 文拟 以 “ 欧 巴桑 ”一词 为例 ,对 该词 在 中 国大陆 的使 用 状况 进行 调 查。本次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在中国媒体界的使用现状及语义特点。

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与改造研究

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与改造研究

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与改造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日本文化对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汉语中涌入了大量的日语借词。汉语对这些日语借词的吸收和改造不但体现在字、词、词缀方面,而且体现在词义、词法方面。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以《汉语外来语词典》和网络流行词为语料,在探究上述现象的同时,研究了汉语吸收与改造日语借词的特点。

标签:日语借词吸收与改造词缀词义词法

中国历代正史中的倭传、《日本传》中少量记录了日本的地名、人名、官名,它们有的是汉语音译词,有的是日本汉字。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几乎没有认真关注过日本,文化传播是中国向日本单向进行的,正史中的日语词汇对汉语也没任何影响。19世纪70年代左右,日语借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在甲午战争前后,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年)和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1896年创刊)、《清议报》(1898年创刊)、《新民丛报》(1902年创刊)对日语借词的引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多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日语借词的引进又达到了新的高潮。

在这种形势下,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日语借词作了深入的研究:沈国威(2012)研究了日语借词的发生契机、普及过程和语义特点;李运博(2012)研究了《英華和訳字典》中出现的日语新词;朱京伟(2012)研究了《时务报》中的日语借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以《汉语外来语词典》为语料,研究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与改造,总结汉语吸收与改造日语借词的特点。

一、字、词、词缀的吸收与改造

小议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

小议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

小议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

汉语中有一类外来词源于日语,即所谓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笔者常常因为难以辨别它们,从而不把它们当作外来词考虑。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来考证这一说法。

标签:日语现代汉语词汇外来词语言文化

《上海文学》(2008年随笔精品·第二辑·守望灵魂)发表了王彬彬的一篇文章——《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这篇文章表示,在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语中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这些词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例如:“寿司”“劳动”“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政党”“方针”“政策”“申请”“解释”“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目的”“宗旨”“权利”“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代表”“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律师”“代价”“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法人”“重婚罪”“条件”“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水体”等等。

现代汉语中来源于日本的词汇

现代汉语中来源于日本的词汇

从清末开始,中国从明治维新引入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大概可以分作一下几类:

1,日本用汉字去西洋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

2,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本没有这样组合的,如服务,方针,解决,申请,想象等;

3,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

4,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宪法,共和,法律,封建,社会等;

5,中国开始使用单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西洋学术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如权利,文法等。

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汇,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把日本人的原译直接拿过来用。日语新词对汉语影响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文史哲经法艺数理化天地生医农,书面用词和口头用语,几乎无科不由,无处不在。

如科学文化几乎全面采用日本新的词汇。在法律方面,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律术语,原样不动地被引入中国语言。而社会科学方面,差不多中国所有文本上使用的基本语汇都是来自日本,在现代哲学方面,中国人完全依靠日本输出的词语。

根据中国方面学者的统计:

在哲学,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法学,外交,文学,历史等)方面,列出的有社会,政党,政策,政府等105个词;

在自然科学,医学,艺术方面,列出了自然,物质,宗教,代数,物理,化学,生物等55个词汇;

在日常生活用语方面,列出了直接,间接,古典,现代,表情等47个词汇。

日源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为中心

日源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为中心

日源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为中心 摘要:近代以来,日源外来词大量的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极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汉语仍受日源外来词的影响很深。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对外学习,而日本七八十年代正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上日本与中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中国与日本的联系愈加频繁语言文化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通过网络渠道,各种日源外来词不仅在中国流行开来,对现代汉语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日源外来词的定义进行阐述,分析8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日源外来词,从而来阐述日源外来词对现代汉语在各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探究其原因所在。关键字:日源外来词 现代汉语 影响前言: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语言上的交流,日语深受汉语的影响。然而,清朝末期这种关系开始发生了逆转,通过留学先进人士们大量的日语词汇开始进入中国并被接纳,引起了日源外来词入中的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急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思想,而日本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是最佳选择,因此日源外来语的引入进入了第二次高潮。本文主要分析第二次高潮的背景下,日语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哪些影响。至今为止对80年代后的日源外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的研究尚不是十分完整,且分析得不够透彻,本文将以80年代的日源外来语为中心,分析日源外来语的传入途径和传入原因,整理日源外来词的数量和特点,进而来阐述日源外来语对现代汉语在各个方面的影响。 1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的定义及传入途径1.1.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的定义在谈论日源外来词之前应先明确外来词的定义,根据《日源外来词探索》,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者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虽然在中国外来语的定义已经明确,但是受日语影响的汉语的称呼至今还未达成一致,日语借词,日语借用词,日源外来语等等说法都有,本文就统一为日源外来词。按字面上看,日源外来词就是来自日本的外来词。根据《日源外来词探源》,其判断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音译外来词,二是音译兼表意的外来词。三是来自日语的借形词。1.2.日源外来词传入的途径1.2.1动漫、小说、杂志等载体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相应的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日本漫画产业发展完善,其中大量的日源外来词已经渐渐融入中国人的语言生活中了。日本的ACG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其中使用过的词语也相应的流行起来。日本的漫画在中国拥有大量的读

现代汉语70%来自日本?

现代汉语70%来自日本?

现代汉语70%来自日本?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其影响最为广泛,比如古代的瓷器、茶、丝绸等文化。近代文化的输出也间接了带动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比如,在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无处不见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唐人街的存在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远销海外。我们抛开历史问题不说,现如今当你走进日本的大街小巷,可以随处可见的是中国的汉字。相信去过日本的旅游或者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汉字已经成为日语中的一部分。

要知道,最早在我国在唐朝,日本人受到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朝的长安城的建筑样式相同。而且,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他们热衷学习中国书法,并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道。但由于近代日本的发展,日本人对汉字的不断创新,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造成了文化的“逆输出”,通俗的说就是目前国内很多日常使用的现代汉语,很多都是近现代从日本传回中国的,毕竟文化这东西就是相互传来传去,并没有优劣之分。

如果对中国现代词语稍加注意的话,会发现有许多带有“洋味”的词语充斥于我们的习惯用语之中。比如熟知的思想、方针、纪律、政治、干部、原则、申请、逻辑、抽象、目的、直接、间接等等这些我们平时用的泛滥的词语,其实在我国古代,比较准确的说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是根本不用的,甚至听都没听过。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了系统的,大量的现代词语引进呢?这就与近代中国的邻国日本有密切的关系了。当中国的这些启蒙之书被国内激烈地斥为异类,是“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而被大张挞伐的时候,日本人却在明治维新前后从《瀛寰志略》和《海国图志》等汉译西学中尝到了甜头,并引起日本国内的极大重视,从此开启了日本通过大量翻译汉译西学文本来学习西方知识。

十一、源自日语的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十一、源自日语的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4.2不用汉字义的借形汉字词
例如:寿司 瓦斯 曹达(苏打)
4.3汉译借音词
例如:卡拉OK 多桑(父亲)欧巴桑
(五)汉语中日语词语的数量
1.刘正埮、高名凯(1958《现代汉语外来词研 究》,文字改革出版社。459个。
2.刘正埮等1984《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 出版社。862个。
3.曾根博隆《汉语外来词词典》891个。
语 言的词语。 例如:文学 物理学 意味 博士 革命 社会 (3)日本人用汉字配合去“意译”欧美词语。 例如:物质 背景 哲学 客观 议会
2.王立廷
·(1)日本音译外来词,但用汉字书写(嵌字)。 例如:瓦斯 混凝土 浪漫 米 ·(2)日本意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只有训读, 没有音读。 例如:人口 出口 广场 立场 手续 取缔 引渡
2.汪荣宝叶澜编写的《新尔雅》词典 (1903年出版)
共分14部分,每一部分下分若干篇。 例如: 释几何: 圆柱体 平行线 释动物:属 纲 目 哺乳类 释教育:一元论 宇宙论 释生理:动脉 汗腺
3.其他途径:留学生
(1)人文学界——修辞学用语 陈望道1938《修辞学发凡》受日本修辞学界影响。 例如:场合 定义 构想 脚韵 括弧 例证 目的 联想 题名 推断 内在 借代
(2)自然学科——医学用语 例如:白血病(德)大气污染(德)巨细胞(德) 盲肠(德)糖尿病(德)细胞(德)中耳炎(德) 色盲(英achromatop)肾结石(英renal calculus)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中80%都来自日语,没有这些词汇你将无法说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著文,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文章中将日语外来语

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1)形容词+名词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

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副词+动词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二、同义词复合例: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三、动词+宾语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动词]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

工艺美术

[结尾词](1)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2)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3)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

驳日奴“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驳日奴“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作者:白珉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系版面上,就不断有人提出这个话题,我并没有理睬。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就有着十分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换,本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将这原本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政治化了,不顾中国自汉唐以来和西域(或西方)接触,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曾经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为我们今天所使用,并传入日本,成为今天日本现代日语词汇绝大多数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夸大其词,挖空心思地收集整理所谓的“日本外来词”,广为张贴传播,大造声势。妄言之下,似乎中国人离开了日本就无法生活了。不少中国人也妄言妄听,包括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到处传言,甚至执意挑衅,万般诋毁5000年的中华文明,以证明他们的所谓“只有西方才能救中国”论点的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迫使我不得不撰文予以驳斥。原打算将这帖子的题目拟订为“谈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问题”,现在索性将帖子的题目改成“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现在在网络上常看到这样一段话:

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

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综述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综述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综述

日语借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日语借词是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日语借词”的研究,大约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主要研究阶段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工作;二十世纪中期日语借词研究;当代研究概况。

1二十世纪初期的工作

这一时期普遍关注对日语借词的定性与定名的问题。承载者新知识新思的日语借词想蜂拥而入时,良莠不齐,优劣并存,对大量产生的日语借词,去乱汰差,进行整理,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更好地提高语言使用的效率。当时编纂的不少词典,如:《汉译法律经济词典》;《辞源》;《王云五大词典》;《新术语词典》;《现代语词典》;《新知识词典》;《新知识词典》等,起到了收集,整理,规范的作用。

1915年出版,一部有广泛影响的“辞源”词典,对当时新传入的日语借词的收录,保留了世纪前汉日语言交融的踪迹,成为本文专题语料库的一个重要来源,学术界对《辞源》很重视。①

这个时期对日语借词的收集,整理,虽然还只是初步,粗略的,但却起到了重要的整理功效。数量庞大,词形混乱的借词经过汇集整理,梳理整顿,杂乱的被规范,有用的被保留,留存于汉语中。

周光庆在《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的大对立大冲撞作过相当概括性的论述,可视为是对当时日语借词的引进,评价,吸收所带来社会激荡的一个精彩评价。

2二十世纪中期日语借词研究

对“日语借词”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以高名凯、刘正琰、王立达为代表研究日语借词。高名凯、刘正琰编著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就涉及到了日语借词,并且收录了很多实例。②1958年,《中国语文》上,王立达发表《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的论文。文章认为,从19世纪晚期,现代日语的词汇就开始大量地进入汉语。王立达日语借词分为几类,举个例具体说明。王立达先生的文章虽然是首篇,但所達到的研究水平是很高的。它对现代汉语日语借词的发生时间和类别作了相当仔细的考察,从一个日语借词类集中分出了不同的层次。其研究方法、治学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现代汉语里有多少源自日本?

现代汉语里有多少源自日本?

现代汉语里有多少源自日本?

2006年,香港观塘区,商业借贷公司的宣传海报旁,一位男子匆匆而过。“有得倾”在粤语里是“可以共同斟酌,或可以讨价还价”的意思;“倾掂佢”则是“将其谈妥”。(图/张海儿)

一百年间的现代汉语里,有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词汇,几乎全是英源词和日源词包打天下,离开这些词汇,中国人不会变哑巴,但是稍为复杂的思想和信息将无法表达。

文/段宇宏

罗马皇帝派大使来中国,向孔夫子下跪,请赐予文字,孔夫子正吃饭呢,一心不能二用,随手用筷子夹了几根豆芽放在大使帽子里,大使把豆芽带回罗马,就有了如今流行120多个国家的拉丁字母。

这当然不是真的。孔夫子去逝后几百年才有罗马帝国,这是周有光老先生在他的《语文闲谈》中讲的一个沙文主义者们编造的笑话,意在讽刺文化上的无知自大。

每种文明都是在开放和交融中才能不断向前,创造出新的成就,语言自不例外,当今世界的主流语言找不到一个是“纯洁”的,倒是有大量已经消亡或濒临灭绝的语言相对比较“纯正”。

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输入词汇时,抽象词汇所占比重很大。

中国人使用的主流语文——汉语几千年来不断吸纳外来词汇增强了自己的生命力,丰富了表达能力。跟汉族有过密切交流的异族文化都给汉语带来过外来词,从外部看,有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希腊语等语种。在内部,有蒙语、藏语、维吾尔语、满语等语种。

只要有交流,必然就有外来词的输入,因为新事物需要新词汇才能对应表述,这个过程不受文化高下的影响,但这种交流还有另一个重要特征: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输入词汇时,抽象词汇所占比重很大。

汉语日源外来词研究综述

汉语日源外来词研究综述

汉语日源外来词研究综述

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关于日源外来词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近几年越来越多。本文拟对当前日源外来词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综合研究当前日源外来词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日源外来词在相关学科影响下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为当前还处于萌芽阶段的两岸四地日源外来词对比研究、汉语专业日源外来词研究、汉语日源外来词语料库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让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更加深入、详细。

标签:日源外来词成果分类研究方法研究方向

一、汉语日源外来词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注意,关于“汉语日源外来词”的学术成果日渐增多。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近十年来的学术成果,发现以学术论文为主,共72篇左右,具体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2010年以后,似乎迎来了日源外来词研究的高潮。2007年之前,在知网上未能检索到的相关论文。2017年只有一两篇文章。虽然在21世纪初,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迎来了春天,实际上研究成果的整体数量还是偏少。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数量也不乐观,在以上六七十篇文章中,绝大部分在反复说同样的事情。当然,经过多年的研究,汉语日源外来词的研究仍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高名凯、麦永乾、刘正琰);《从构词法上辨别不了的日语借词》(王立达);《现代汉语中能有这么多日语借词》(张应德),《再论现代汉语外来词》(曹炜);王雯《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外来词研究》,谢静怡《日源外来词新词语言特征》,王晓《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现代汉语词汇来源、演变、分类

现代汉语词汇来源、演变、分类
h
1
第五课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h
2
现代汉语词汇总数有多少
《辞海》1979年版收词9万余条。1999版收 词12万,其中科技词条7-8万条。
《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收词38600条, 《增补本》收1.8万条。
《现代汉语词典》1965试用本,收词5万6千 条。1996修订本,收词6万5千条。
《汉语大词典》,收古今词汇,收词约40万条。
结论:“普通话词汇”数大约在6-8万条。
h
3
现代汉语词汇的多角度分类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在词汇中的作用、地位) 新词语——古语词(产生时间) 本族词语——外来词语(所来源的不同语言) 全民词语——地域方言词语、社区词、社会方言
词语(所来源的地域或领域)
h
4
书面语词—— 口语词(语体)
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特点) 实词——虚词(是词汇意义还是语法意义为主) 单纯词——合成词(内部结构中语素的数量) 单义词——多义词(意义数量)
……
h
5
一、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
(一)基本词汇
h
6
先看基本词汇的例子:
(1)关于指称和替代的词: 你,我,他,这,那,什么,谁,哪儿
(2)关于亲属关系的词: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爷爷,奶奶,儿子,女儿,妻子,丈夫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摘要:中国与近邻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绵延不断,两国之间的交流从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与文化不可分割的语言也不例外。在语言方面,外来词是各个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拥有深厚底蕴的中文中也有不在少数的外来词。外来词承载着外来文化、外来新鲜事物。本文通过梳理自古以来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对各个时期的日语外来词进行分类;简析几例近期的日语外来词,总结日语外来词对语言、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并看到了日语外来词在学术方面作为“二传手”和推进中日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日语外来词;文化;影响;交流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开来谈的,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化互相影响的经历,特别是古代,汉字传到日本,日本文化及语言受到了中国文化及语言的很大影响。而到了近代,分几次高峰期,各个领域的大量日语外来词传入了中国,为中国近代化规范了词汇,奠定了学术方面的基础;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理念。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各个语言的词汇部分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语言本身也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可以说,语言特别是外来词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新事物的一个窗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跨越边境进行交流的桥梁。本文通过梳理自古以来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对各个时期的日语外来词进行分类;简析几例近期的日语外来词,总结日语外来词的影响。

一、外来词的定义

(一)字典解释

中文里的外来词,经常使用“外来语”、“借用语”、“借字”、“借词”、“外来词”等术语,本文采取比较普遍及常见的“外来词”这种说法。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外来词语,也叫借词或外来词。”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外来词,也称为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与纯意译五种主要形式。”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四、看得见的数量与看不见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每当我想到我们用以思考、演说、写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营造时,我就寻思起这样的问题:这一事实100年来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可以说,日语“外来语”的大量涌入,对10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对100年来的中国文化,对10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肯定产生了影响。但用现代汉语在整体上思考这种影响,却又很困难。因为在思考日语“外来语”的影响时,必须运用日语“外来语”,这便像是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应该是摆在西方汉学家面前的一个极好的课题。

虽然不能在整体上谈论日语“外来语”的影响,但在具体的例子还是可以举出一些的。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史学界数十年间争论不休。但争来争去,实质都是概念之争,分歧在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样的历史事实,有人认为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有人则认为不能。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争,也就归结为什么是“资本主义”之争,而“资本”和“主义”这两个词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资本主义来译西文的“capitalism”,也是日本人所为。倘若“capitalism”被译成另一个汉语词,这场争议是否还会发生?即使发生了,是否在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有所谓“丑学”一说。“丑学”是相对“美学”而言的。“美学”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对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但“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倘若一开始就没有“美学”这种译法,而译成别种模样,例如译成“感性学”,那所谓“丑学”是否还能成立?

我们今天将短至数百字长至数百万字的虚构性作品都称为小说,只是有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之分。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这种命名,只是指出了篇幅的差别,此外什么也没有说明。于是,有所谓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审美的意义上是否有本质性差异的研究和争论,有人说二者意味着不同的审美方式,有人则说二者的差别仅仅在字数上。其实,我们今天使用的“小说”这一概念,是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对英文“novel”的翻译,而英文“novel”本意就指较长篇幅的作品,至于短小的作品,则用“short story”来表示。两种不同的命名,就已经强调了二者并非一类。应该说,用“小说”来译“novel”,未能全面地传达出原意。如果我们不是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称作“小说”,而是分别有不同的称谓,那我们对二者的认识是否会一开始就有所不同?而关于长篇与短篇的争议,是否还会发生?

五、旧的不去与新的在来

例子还可举出许多。最后我想说:由于我们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们翻译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就永远地隔着一个日本。

不知这说法,是否能成立?

六、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1) 形容词+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