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今天我们要讲的课程的名字是一句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古训出自于礼记的大学。
很多小朋友可能会问,王芳老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其实大学里边的文章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所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是4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我们一定要修身,修身就是修炼自己,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贪欲,然后让自己变得真诚,然后让自己变得诚实,最后提升修养,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智慧把我们的家管理好,这就是第二步了。
齐家只有一个智慧的人才能把家庭的管理好,把家庭管理好的人才能够用这样的智慧治理国家,才能够让世界和平统一。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连家都管理不好,他怎么有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呢?这就是我们的古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今天和我们的情商有关的最重要的就是修身这一部分了。
修身看上去非常的简单,就两个字,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可实在是太多了。
我觉得修身最重要的是要管好自己,让自己做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你看这是不是又是情商的范畴了呢?上周末我带娃儿去看了一场memory5d加的秀,那么去看秀的时候,我的感受就特别的明显,因为袖是7:30开,你看和一般的电影秀7点比,他本来已经晚了半个小时,可是还是有很多人迟到。
我们知道秀场这样的表演是需要大家非常安静的,尤其是武帝家这样的秀,它是一个除了屏幕以外,其他的很多地方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一些表现,所以就需要你不断的去看。
这个时候就有不少人迟到了,迟到就迟到了,按照我的感觉,如果是我迟到了,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不对,很不好意思,可能会悄悄的低着头溜到我的座位上,注意要溜到座位上,你就安静坐好不得了吗?结果有些迟到的小朋友和家长大声的说,爸爸在这儿座位在那就喊,您看,本来我们刚刚进入秀的那种感觉,被小朋友这一喊一下,我们的感觉全没有了。
而这个小朋友可能并不知道,我们看他是由于他声音太大了,还可能挺开心的,又一嗓子爸在这儿,你爸爸说知道了,一听他爸那声音我就知道了,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爸爸的嗓门就大,所以儿子就大,而且儿子声音这么大,爸爸并没有制止,结果导致全剧场的人都在看他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一个人应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和改善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局势。
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伦理观念,提倡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修身是修养和提升个人品行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每个人都应该从内心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修身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的过程,包括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个人才能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齐家是指保持良好的家庭和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和谐的家庭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和包容的基础上。
亲情的维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爱、相互支持和协作是齐家的核心。
同时,齐家也包括经济管理和家庭事务的安排。
一个有纪律和有条理的家庭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稳定、温暖和幸福的环境。
再次,治国是指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治理一个国家。
治国需要智慧、能力和决策力。
一个好的领导人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以人民为中心,善于倾听和回应人民的需求。
在治国过程中,应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福祉,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治国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实现和平与繁荣。
最后,平天下是指追求社会和谐、稳定和共同繁荣。
平天下并不是一味地消除矛盾和冲突,而是通过协商、妥协和平等的方式解决问题。
平天下需要建立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平天下需要全民参与,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共赢的社会格局。
综上所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强调个人与家庭、国家和世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个人追求道德修养、家庭和谐、国家稳定和社会繁荣的核心思想。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追求天 下太平,强调国 际间的和谐共处, 认为只有通过和 平的方式才能实 现世界的长久和
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 提倡家庭和睦,强调家庭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政策。 提倡和平与和谐,强调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
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信实:言行一致,恪 守信用
修身的方法:学习、思考、实践
学习:通过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行动来体现修身的效果。
Part Three
齐家
齐家的意义
齐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 家庭幸福的保障
服人。
廉洁:孔子提 倡节俭,认为 治国者应该以 身作则,廉洁
奉公。
仁爱:孔子主 张仁爱,认为 治国者应该关 爱人民,以民
为本。
法治:孔子虽 然强调德治, 但也认为治国 者应该以法治 国,维护社会
秩序。
治国的方法:选拔贤才、制定法律、推行政策
选拔贤才:选拔有 德有才的人担任官 职,是治国的首要 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平天下不仅局限于国内,也涉及到国际关系。通过平天下,可Βιβλιοθήκη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 展。
推动文明进步:平天下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通过实现平天下,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平天下:和平外交、文化交流、国际合作
和平外交:主张和 平,反对战争,寻 求与各国之间的友 好关系。
文化交流:通过文 化交流,促进各国 之间的相互了解和 尊重,增强文化认 同感。
古文赏析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文赏析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是我国古代代表性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孔子的语录集。
其中的《论语·为政》一章中,论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念。
这一思想观念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安宁的全面关怀。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为政》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探讨孔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上的见解。
《论语·为政》中描述了孔子在解决国家政治问题时所提倡的治理方式。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注重个人修身养性。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展现出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自己的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修身齐家,才能具备合格的德才并重的素质,为整个国家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个人修身方面,孔子认为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并不影响个人的尊重和他人与己的平等。
他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等观点。
这些观点表明孔子强调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尊重和平等。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尊重和善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齐家指的是家庭和睦和家庭成员各尽其责。
孔子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把家庭责任放在首位,注重家庭的和谐与发展。
他提倡家长应尽到职责,保持家庭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也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孝道。
他认为只有家庭稳定,成员互相关爱关怀,才能传承良好的家风,为国家的繁荣奠定基础。
治国方面,孔子主张明君应当以道德为最高准则,注重爱民、纳贤、用人之道。
他认为国家的社会秩序应该建立在公正和道德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武力和压制。
孔子提倡君主要经常与臣民交流,听取不同意见,以此来改进政策和提供良好的治理方案。
他坚信,明君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才能以身作则,影响和带领臣民。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平天下”的重要观念。
他认为国家应当实行宽容、公正和公平的政策,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并编纂了《论语》,这本书记录了他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论语》中的一篇章节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个主题是孔子对于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思考。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这一主题进行论述和解读。
首先,我们来谈谈“修身”。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他提出了“君子九思”的观念,强调一个人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谦虚、宽厚、诚实和正直的品质。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因此,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注重自我反省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其次,我们来谈谈“齐家”。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他强调了家庭伦理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孝悌忠信”的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友爱,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子女,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再次,我们来谈谈“治国”。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有能力管理好一个国家,才能为整个社会谋利益。
他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强调了以仁爱之心来统治国家。
孔子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关心和尊重人民的需求,推行公平正义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保障和福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守正道、有道德操守的榜样。
只有通过良好的政治治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最后,我们来谈谈“平天下”。
孔子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通过自我修养和治理家庭、国家,最终实现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强调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和平、宽容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和矛盾,才能使社会达到稳定与发展。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思想体系强调了个体修身、家庭和谐、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修身,即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的意思,是孔子强调的第一环节。
《论语》中的“学而篇”开篇便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的观点,强调了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种修身的过程,需要通过学习经典、尊重师长,以及关注自己的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而齐家则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上的。
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身的重要场所,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子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强调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父母应该教育子女,传授道德和知识,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同时,孔子也提倡了家庭的和谐与民众的团结,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将会培养出孝顺敬爱父母、友爱互助的下一代,从而造福于整个国家和社会。
治国则是《论语》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提出了君主应该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用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推行公正,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强调了君主应该尽力为民众谋福利,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化民,推行仁政,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最后,孔子提出了平天下的理想。
他认为,只有当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得到贯彻和实践,人们能够追求道德修养、建立和谐家庭、推行仁政,才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孔子深信,只有建立在道德和仁爱基础上的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繁荣。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解析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解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一个忠实的人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个思想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学而优则仕,守约则后。
”它强调了人们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国家治理和天下安乐等方面应当追求和谐统一。
在大学生活中,这个思想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解析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1. 修身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自我提高。
大学生们在校园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更是品德的塑造者。
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优秀的道德模范和思想家的作品,培养自己的品德品质。
此外,潜心学术、独立思考、锤炼自己的能力以及注重身体健康等都是大学生修身的重要方面。
2. 齐家齐家就是指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和支持。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尽孝道,传承家风,维护家庭的和睦。
同时,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要帮助家庭分担一些压力,学会理财和独立生活。
3. 治国治国是以身作则,为国家作出贡献。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他们有责任关心国家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时事政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4. 平天下平天下是为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努力。
大学生应当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关注全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递友善、和平与包容的价值观念。
平天下还包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倡导平等和共融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大学也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平台和机会,使得大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一思想。
总而言之,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大学生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努力为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
如何理解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仍然意义重要
如何理解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仍然意义重要一个人的一生,不管人生价值有多大,都应该活得“三观”端正,对自己个人负责,对家庭家族尽职,对国家社会尽量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这样才算得上不枉此生,问心无愧。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比较经典的说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今天还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要想使天下人都有正确的信念和目标,勇于自律,不做坏事,就必须要先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修养锻炼,然后才可以把自己的家族整理得齐心协力。
因为家庭家族是国家的缩影,只有先把自己家族管理好的人,然后才有可能把国家治理得好。
如果一个人能把国家治理得好了,那么,就一定能让全天下人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做一番事业,就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从严要求,严于律己,努力提高道德品行水准,按照社会生活的行为规则高标准约束自己,从而能够使自己逐渐成长为思想、学识、才能等,都比较优秀,为大家所认同认可的有用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工作事业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比如古今历史上的伟人、名人等,都是没有例外的。
“齐家”是成长的关键。
所谓齐家就是说,不但要自己成家立业,努力经营好家庭,还要能够团结族人,带动和影响他们,使整个家族都能够齐心合力,共同努力奋斗,把整个家族的方方面面都搞得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一个人能以一己之力,把整个家族带动起来,没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要想走的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能率领好家族,是走向成熟,和迈上更大更高的台阶和关键。
比如现代成功的民营家族私企,就是最好的例子。
“治国”是成功的标志。
当一个人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修为,并在家族中有了一定的威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以后,才能在素质和能力上大有提升,继而才可以具有治理国家的本领和资格,如果为官一任,才能造福一方。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解读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解读1. 修身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这包括:- 明辨是非:孔子认为个人应该有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标准,能够区分善恶是非。
- 谦虚谨慎:强调不骄不躁,不傲慢自大,保持谦虚心态和审慎行事。
-去私欲:忠于公义而不被个人私利所驱使。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身之本: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天下太平。
2. 齐家除了个人修养,孔子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他认为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齐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并履行孝道是一种传统美德。
- 和睦夫妻:强调夫妻双方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理解、互帮互助。
- 教育子女:注重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治国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治国的思想给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 贤能治理:推选有才德之人来担任政府职位,让能者居之。
- 以德治国:注重道德伦理的引导和倡导,并将其融入到国家制度与法律中。
- 公正廉洁:要求政府官员廉洁奉公,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4. 平天下“平天下”是孔子对于国家安定太平、社会和谐的愿景。
他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 仁爱之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呼吁人们互相关爱、包容与体谅。
- 民众福祉:倡导政府应以民众福祉为重,权衡各方利益,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 和谐共处: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崇合作共赢的精神。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贯彻实施,孔子希望能够实现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这一思想仍然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从个人修身开始,逐步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国家治理,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
这一理念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通过自觉践行和积极实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
一、修身修身即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实践中,修身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和人格的塑造等方面。
首先,个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秉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善待他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个人应不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培养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包括与人为善、善于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二、齐家齐家是指个人通过家庭的教育和管理,实现家庭和谐稳定的生活状态。
在家庭中,个人可以通过尊重家庭成员、关心家人和照顾家人的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增强亲情和团结。
此外,个人应肩负家庭责任,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共同分担家庭的压力和负担。
通过共同努力,家庭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治国治国是指个人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个人要积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了解社会问题和民众需求。
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等方式,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
此外,个人还应保持良好的公民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参与,可以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四、平天下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修身齐家治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太平,即社会和谐、国家繁荣、人民安定。
个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和治国的过程,才能为实现天下太平做出贡献。
个人通过遵循道德准则、维护家庭稳定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力量。
孟 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
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实践。
修身,是孟子思想的基石。
他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培养来完善个人的品德。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从而迷失自己的本心。
因此,修身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义,不断去除杂念和私欲。
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意思是减少欲望能够更好地修养内心。
孟子主张通过培养“浩然之气”来修身。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它由正义的积累而产生。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定不移,坚守道德原则。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的圣贤之道,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平。
在齐家方面,孟子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的维系。
他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
父母对子女要有慈爱之心,子女对父母要尽孝道。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家庭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关系。
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有明确的规矩和秩序。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和睦,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谈到治国,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主张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
为了实现仁政,孟子主张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同时,统治者还应该重视教育,培养百姓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只有当百姓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知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选拔贤能之士的重要性。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任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官,让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悟
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悟我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充满深沉的感悟。
修身是指修持自身,知行合至,以克己复礼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就是努力培育自己的美好品质,积极地运用在实践中来修炼自己,以期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德行。
齐家是指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家中有章可循,朝夕相处,其家有其政,在家中要言服行,谨言慎行,尊敬长辈,爱护弱者,使家庭变得美满而安宁;
治国是指善于治理,有责任感,有助民之心,弘扬正气,负责任地维护和平,实现有序,关心百姓,维护社会发展。
平天下是指实现统一、和谐、和睦,意指以修德平天下,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去追求和谐、和睦、安定的和谐社会。
通过认真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修持自身素养,还是营造家庭和谐,建立家庭秩序,重视百姓苦难,乃至促进国家的安定,让国家的繁荣,都会由此产生。
现在,我已意识到宰辅国家、守大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决心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为实践,为崇高的使命而奋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经典思想--八项条目的主要内容,更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
儒学“内圣外王”其核心是修身,关键是齐家,以修身为界,分为“内圣”与“外王”,是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高尚境界,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
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即“内圣”的集中体现,也是“内圣外王”的核心。
总体来说,修身不仅要有爱国的思想,还要有爱国的本领。
主要是指内求,尤其是自我的道德修养,“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特别强调“慎独”。
怀有敬畏之心,谨慎的遵守道德准则。
齐家是指孝敬父母长者,家庭和睦,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特别是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
特别是为官者,更要对配偶子女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养奸甚至庇护。
治国是指学以致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管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强烈的爰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平天下即使天下平,“平”在这里是指公平、公正,和谐秩序。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公正和谐。
“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与核心,“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国运。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1、句意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2、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扩展资料:1、原文白话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对天下、国、家的划分如下:周王室→王、天子→天下↓↓诸侯→公→→→国↓↓家族→卿、大夫→→家、宗族3、有了对家国天下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关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个人理解
平天下,即以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公平太平,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点事。平天下者,当以“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为行为准则。世上只有“贪官”,绝对没有“污民”。有才德之人,特别是“吏”者,孝敬老人,尊敬先贤,施救弱者,民即“以吏为师”或师贤能之辈,果如此,民众当然不可能背理作恶,怆害社会。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齐家的思想,也要求仁者先“宜”己后“宜”人。先“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只有“父母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易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一个人先正心修身,与自己的家人和睦相处,友爱团结,在家庭或家族中训练或造就出友爱团结,为人表率的气度,然后才能影响或教化国人,人人如此为之,国则兴则仁则让,和谐美景自然而然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心、修身、齐家的意义也即在此。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就是所谓的自身、家庭、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个,国家就会像一个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残缺不完美。
所谓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
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
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
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怎样以德去服人。
虽然不太懂,但也明白所谓的以德服人,就是以自身的道德去服众人,而不是以暴力去屈服天下人。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应该要以美德去服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有的人的家会好温暖,而有的人的家却像冰窖一样,冷冰冰。
为何同样的一个家庭,彼此间的距离相差这么远?这就是因为有的人在建立一个家庭后,都是和睦相处的,“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和和气气的相处,才可以建立一个温暖的家。
现实生活中因为家庭原因,迫使孩子做出好多傻事的案例不为罕见。
如果懂得什么叫以德服已,以德服人的含义,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破碎家庭。
所以说,自身修养,还关系着一个家庭。
治国,乃就是所谓的整治国家。
做为一个公民,都有爱国为国报忠的权利和义务。
过去的中国,蒙受太多的羞辱,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清朝后,中国可以从一个衰落的弱小国家,成为一个繁荣倡胜的大国真的不易。
所以要想整治一个国家,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得靠全天下的人们共同去努力。
因此,个人美德又与治国起着紧密的关系。
平定天下,就是安定整个世界。
全世界有无数个国家,也有无数个民族。
在旧时,世界各国都是厮打成一片,最后残害的只是无辜的百姓和孩童。
新中国的成立,不但使国家变的强大,且也建交了友好关系。
不会再以暴力去解决世事。
建立友好关系,不但可以使对国交互事物,且在人与人之间也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平定天下,人人渴望和平,渴望停止一切的斗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大学》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
“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
《大学》特别强调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
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怎样修身?《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
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
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
知行合一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文:一、引言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深邃的智慧,贯穿于历史长河,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品格与追求。
这一理念源于儒家,旨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道德与知识的统一,从个人到社会,从家庭到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繁荣。
二、知行合一:道德实践的基石知,即知识与智慧,是修身的基础。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强调的是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
行,是将知转化为行动,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知行合一,意味着知与行相辅相成,知指导行,行验证知。
三、修身齐家:个体修养的实践修身,是个人品德的提升,是知行合一的微观体现。
从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到诚实守信、宽以待人,都是修身的具体实践。
齐家,是家庭和谐,是社会细胞的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良好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源头。
通过知行合一,家庭成员共同塑造和谐、包容的家庭环境。
四、治国平天下:社会治理的智慧治国平天下,是知行合一在国家层面的延伸。
儒家倡导的仁政、礼制、德治,都是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国家治理。
君主应以身作则,知民疾苦,行仁政于民,才能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同时,知行合一也鼓励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五、现代诠释与实践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的理念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理论学习中找到实践的出口。
社会层面,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共政策制定,都需要知行合一,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六、结语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个人品格的塑造,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理念,让知行合一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注:以上内容为1500字文章,内容围绕“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结构清晰,论述深入,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
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
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充足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
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古语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
那时候的社会不要说和今日社会,就是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社会,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
周朝封诸侯八百,每一个诸侯都是一个国;每个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但是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
诸侯国又分封为若干个贵族家族,每一个贵族家族就是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庄园;这样的家和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别的概念,今日社会之家庭那时候只能够称为户,今日社会之普通公民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够称为奴隶或者隶农。
溢的谈话:从陕北公学到现在,人民大学建校已经70年了,我首先向学校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同学们提三点希望: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人大是培养国家建设各方面管理人才的学校,所以,学生必须首先要懂得社会,懂得国情,既要学好理论,更要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增长才干。
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
世界是无穷的,只有在持续实践中才能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真理也是无穷的,只有在持续实践中才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
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要敢于打破束缚,敢于挑战和创新,这样才能出杰出的人才。
第三,要树立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
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这种责任感才会更强烈,这是学习的动力、生活的动力和工作的动力。
同学们在学校就要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不图虚名,不骛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温总理的谈话,实际上是对当代大学生立身之道的提炼与总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任何一个人求生立世之本,理所当然,也理应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理解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理解“人”,进而准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
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理解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理应都是客观世界的存有形式。
例如,信息科学(包括电子硬件、软件等),本来就是客观存有的,只不过先贤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理解”“了解”“发现”了这个客观存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用0-9这样的数字将之揭示或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或改造”了客观存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
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
齐家,也谓起家,使自己、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兴隆起来。
齐家的前提必须“修身”(修身齐家),即只有完成“修身”大业之后才能“齐家”,此即“身不修,不能够齐其家”的道理。
齐家,一方面要孝敬长者,要有孝心,在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面要形成和培育出互相尊敬互相爱戴的家庭文化。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者都不尊敬不孝敬,起码在逻辑上不可能尊敬或孝敬其他人。
另一方面就是家庭要和睦,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要团结他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心志。
再一方面就是要会教育子女。
教育子女既是自己的生物性要求,也是人的社会性要求。
“有人养,没人教”既是对子女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教育子女不是狭义的指自己要亲自为子女“辅导功课”(如果有这样的境况当然是件好事),而是广义的指,既要言传,也要身教;既要注重子女文化课教育,也要注意子女的身心教育。
“寒门出才子”,在今天可能受到信息社会的冲击,现代社会即赋予教育子女更新的要求,要求为人父者须提供必要的教育支出。
教育子女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任何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力争使自己的行为外在表现对社会的影响力为正向,力克肮脏行为。
齐家的最终要求就是要使个人、家庭或家族经济发达,要有自己或家庭或家族的“经济产业”或事业,不能无所事事。
齐家,既要求文化“齐家”或文化脱贫,更要求经济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够安定整个国家的“一言偾事”“一言丧邦”,或“一臣乱国”“一人定国”之境状,此情况源自“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我们后来的“国家以社会为本位,社会以家庭为本位,家庭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个人兴(仁/让),社会兴(仁/让);社会兴(仁/让),国家兴(仁/让)”的和谐社会美景。
这种思想当然是对“先国家,后集体,最后是个人”的国家主义思想的否定!齐家的思想,也要求仁者先“宜”己后“宜”人。
先“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而后能够教国人”,只有“父母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易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一个人先正心修身,与自己的家人和睦相处,友爱团结,在家庭或家族中训练或造就出友爱团结,为人表率的气度,然后才能影响或教化国人,人人如此为之,国则兴则仁则让,和谐美景自不过然表现在世人面前。
正心、修身、齐家的意义也即在此。
治国,即治理国家,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
古人的思路是,人生在世,先要“正心”,其心已正之后才能“修身”,只有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后,才能齐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自己的家庭或家族都发展不好,小来说之,就是没有尽到齐家之责,大来说之,即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治国在齐其家”,无能齐家,何言治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三代才能培养或造就出贵族)。
一夜之间不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即使成了,也不可能做到治国。
这也是很多“五一劳动奖章(状)”、“优秀企业家”、农民出身的“政治家”、“企业家”之类的时代新星相继殒落的原因之一。
治国,本意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当官”,而是要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管理事务,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社会民众生活,关心的方法,一方面提升自身涵养,不因自身的素质而负效于“综合国力”。
另一方面要以其言行影响教化民众,达到或实现以其身正影响社会公正的效果。
再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人的态度注重国计民生,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平天下,即以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公平太平,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点事。
平天下者,当以“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为行为准则。
世上只有“贪官”,绝对没有“污民”。
有才德之人,特别是“吏”者,孝敬老人,尊敬先贤,施救弱者,民即“以吏为师”或师贤能之辈,果如此,民众当然不可能背理作恶,怆害社会。
在“食肉者谋”的时代,平天下,要求作为“食肉者”的社会贤能之辈,要有社会责任感,制订规则法度时,要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国家的责任或公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以公平正义为行为准则,而不是为了国家或集体、公务人员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奋斗、而献身!国家或公务员在依法行政时,要倡行“官不与民争利”之惠民政策,在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利益面前,先民后官。
作为服务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仆人的公务员,一定要记住:自己理应“以财(才)发身”,绝对不能“以身发财”!此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之忠告!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是自己的立身之道,除不变传统意义外:“正心”,要调节好自己的心境,要有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良好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心意,在非紧急状态下,要有先自己(营造自己、保全自己、富强自己)、后家人、后社会、后国家的序列观;“修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科技文化素养,端正自己的言行,最低层次要使自己的素养、言行和自己的存有正效于“综合国力”;“齐家”,既要发展自己,又要惠及家人,要有事业观,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发展自己家庭、家族和周围的人们,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人、教化人;“治国”,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
“正心”表现出来的东西即是一个人的品格(人品)问题,“修身”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才能(水平)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一个人自身的社会客观存有,是一个人的内功问题;“治国”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才能发挥与社会表现问题,小来说之,规划、统领、管理自己的事业,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公司,大来说之,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水平表现问题;“平天下”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更高境界意义上的服务社会、效忠国家的问题,二者表现出来的是外功问题。
如果引用一些法理学的术语,“正心”与“修身”是一个个人问题,强调的是“意思自治”的个人主体意识;“齐家”相当于一个行政问题,强调的是服务与发展(自己、自己的家庭)的意念;“治国”相当于一个司法问题,强调公平与正义;“平天下”则相当于一个立法问题,强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民主观或民本观。
对当代学生来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个人素能的要求,也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这种要求,具体来说:第一,要有“不为浮云遮望眼”,脚踏实地二十年的“正心修身”之志。
要心甘情愿“冷板凳”,孜孜不倦“苦读书”,不近功急利,要把自己的科学基础知识打扎实、打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