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文言知识 20大学语文(专升本)阅读鉴赏30作文30二、授课过程【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

《左传》的特点及价值(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A、文笔简练B、善于描写战争C、出色的外交辞令“春秋”、“传”的含义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概念相关:通假字的概念: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1 、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

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教学难点]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

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联系课文情节,思考人物关系对故事发展的作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关系对情节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能力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思考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线索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图表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情节发展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探讨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解读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思考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拓展5.2 教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回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资源,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第六章:语文素养提升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练习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文学创作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利用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文化背景探究7.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文献研究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利用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评价8.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8.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课堂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进行教学反馈8.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利用评价表和学生反馈,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馈第九章:教学设计与实施9.1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9.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观察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分析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定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反思和总结的方法,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制定教学改进计划,进行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析课文导入与背景知识: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

高二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主编人:李伟华审查人:郑国清编号XHYWB5018定稿日:协编人:吴浩瑜18《郑伯克段于鄢》【课题】《郑伯克段于鄢》(粤教版语文必修 5 第 18 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课目的】1、认识《左传》的相关知识2、累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认识特别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联合的写法。

【教课重点】1、累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认识特别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反叛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课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踊跃备战采纳了步步让步、悲观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累积】1、字音识记共叔段( gōng)寤生( wù)虢叔( guó)祭仲(zhài)义暱(nì)繄我独无(yī)恶之( wù)亟请(qì)巌邑(yán)百雉( zhì)廪延(lǐn)寘姜氏( zhì)千乘之国(shèng)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内容导读本文经过对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交恶后和气的过程的生动记叙,显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抢夺最高权利而明争暗斗以致兵戎相见的状况,揭穿了春秋时期统治者的残忍无情,对我们今日认识奴隶社会后期的状况有必定的作用。

全文脉络以下:一、( 1)庄公寤生,母子产生矛盾——初步郑伯克二、( 2-5)共叔段不停扩充,郑庄公欲擒故纵——发展勾心斗角段于鄢三、( 6、7)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热潮残忍无情四、( 8、 9)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庄公母子和气——结局鉴于新课标的要求,联合学生的实质,我们能够设置以下导入语:上课以前,老师先问一下大家,有没有看过前几年在翡翠台热播的连续剧《家好月圆》呢?那这部剧作在显现家族之间争风相斗到最后团聚过中秋的过程,大家从中领会到了哪些与人相处的原则呢?(板书:真挚、守信、谦逊、顾全全局等)《家好月圆》为我们演出了一场强烈的现代家族之争,那古代的家族之争又会是如何的呢?从中又教会了什么样的与人相处的原则呢?今日,老师将带大家一同来看一场古代皇室的家族内部之争——《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学习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国,国家。

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

如本文:“国不堪贰。

”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

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用作动词,指建都。

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

”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

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

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

笔法:写文章的技巧。

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3.doc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3.doc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

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

3.欣赏结构美,流利地朗读课文。

作家作品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但也有人认为非他所作。

课文背景: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 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寤生(wJ) 亟请(qi) 巖邑(yan)虢叔(guo) 祭仲(zhai) 百雉(zhi)廩延(lin) 不义不BK(ni) 真(zhi)il(wei) 繫(yT) 泄泄(yi)施及(yi) 永锡尔类(ci)通假字佗邑唯命(通“他〃,别的)谓之京城大叔(通“太〃)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通"三〃)姜氏欲之,焉辟害(通“避〃)无庸,将自及(通“用〃)遂真姜氏于城颍(通“置〃,安置)若阙地及泉(通“掘〃,挖)永锡尔类(通“赐〃,赐予)一词多义士(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rzj •厚勤克俭(动词,能够)和武公娶于申(介词,从)十亟请于武公(介词,向)遂真姜氏于城颍(介词,在)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虢叔元萍(兼词,于此,在那里)焉姜氏欲2谭辟害(疑问代词,怎么)君何患稱(石末语气词,呢)(及庄公皿位,申之请制(介词,替,给)为不如早申之所•(动词,安排)大叔又证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古今异义都城过百雉古义:都邑的城墙,两个词。

今义:京城,京都。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古义:不得超过。

今义:连词,表转折。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3)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2)阐述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3)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郑伯克段于鄢》;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2)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度;(2)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1)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3)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解读文章。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学习目标: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设想:高中课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考虑;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把古典文学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联系历史和文化,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本介绍相关知识并串讲课文第一局部课文解读:一、导入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本钱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表达,而后两者那么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三、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g〕泄泄〔yì〕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四、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局部可至段5结尾,前局部可分为三局部〔1/234/5〕,后局部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五、解析课文第一局部:〔郑伯克段〕按事件的开展。

导读局部提示“先〞,“又〞,“既而〞,“最后〞。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

《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

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BC761年。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重难点】梳理《郑伯克段于鄢》知识,以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为主,词类活用为重点。

巩固基础知识,为文言文的知识迁移作准备。

一、预习检测(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 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相传作者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③“春秋三传”包括<<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④《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善于剪裁,繁简得当、外交辞令外柔内刚、人物对话有个性、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二、【阅读·鉴赏·积累】◆(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左传》及其相关的基本常识;(预习)2、掌握课文前两部分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前两部分故事情节。

一、文化常识(一)关于“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全文一万八千多字,记事特别简单、语言极为精炼,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二)关于《左传》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关于“经”:本义,织物上的纵线,后指经典著作(泛指后人对其所宗古籍的敬称)也特指儒家经典。

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传”,共有“三传”(后来春秋三传也纳入经)。

3、关于“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4、《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全文约18万字。

《左传》收辑大量的古代史料,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或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

5、《左传》的文学价值:它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叙事详备,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性格鲜明,或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

语言简洁精妙、着墨少而寓意繁。

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叙述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6、《左传》的思想价值: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同时,封建伦理观念,传统的天命、礼教等思想糟粕在书中也时有流露,这是作品的历史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学习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国,国家。

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

如本文:“国不堪贰。

”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

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用作动词,指建都。

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

”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

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

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

笔法:写文章的技巧。

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1(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

……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

十三年,晋侯弑。

……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

“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

“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

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

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

写晋惠公被囚,说“在秦”,这都是隐约其辞,有所避讳。

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诚的交谈”析:“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4.“郑伯克段于鄢”寓意解析:春秋君王一般称“公”“侯”,用“伯”(较低等级的爵位)而不用“公”,说明了作为兄长的郑庄公没有防微杜渐,对弟弟共叔段小惩而大戒之,却姑息其恶,有失教导;“克”,是国与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

用这个词,一来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二来也表示了郑庄公意在杀弟的意志。

而“击”有打击训诫的的意思。

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对郑伯没有弟弟的的情义,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

“郑伯克段于鄢”,寄寓着对人物的褒贬评价。

这便是所谓“春秋笔法”的妙处。

5、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共.叔段(gōng)寤.生(wù)遂恶.之(wù)亟.请(qì)巖.邑(yán)虢.叔(guó)佗.邑(tā)祭.仲(zhài)百雉.(zhì)廪.延(lǐn)不义不暱.(nì)请以遗.之(wèi)繄.我独无(yī)泄泄..(yì yì)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小结:本部分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课时一、第一自然段内容回顾二、第二至五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郑庄公为什么不对共叔段采取行动?【探究整理】郑庄公有意“养成其恶”,让其“自毙”三、第六、七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2、联系前文,结合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性格:【探究整理】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第三课时一、知识内容回顾二、第八九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诵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要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可是文章又加了一个第八段,思考一下它的目的,并思考体现了郑庄公什么性格?从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另一面吗?【探究整理】伪善伪孝;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2、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试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整理】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探究案探究一、试分析本文刻画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

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

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

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他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3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

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

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

庄公幽禁姜氏亦表现了其虚伪。

②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

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

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

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

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④颍考叔:聪慧机智。

当他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

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探究二、文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具体说有哪些?参考答案:①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狭。

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②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

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探究三、“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第7段就结束了,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参考答案:文章末尾探讨的是郑庄公之“孝”的问题。

《左传》假借君子之口以纯孝褒扬颍考叔;对于郑庄公受颍考叔的感染和母亲和好如初的举动,则给予“孝子不匮,永赐尔类”的评价,也是肯定了郑庄公之“孝”。

《左传》在前贬斥郑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弟,而后褒扬颍考叔和郑庄公的行孝,在褒贬中正反映了其极力推崇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儒家伦理道德礼法。

探究四: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我认为是____ 之过,理由是 _____ ,从文中________ 可以看出。

•明确:1.违礼干政•认为是姜氏偏私•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认为是郑伯之过•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

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

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

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 3.以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他不义。

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

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二、巩固练习(二)文言文句式1、省略(主语)(1)生庄公及共叔段(2)爱共叔段,欲立之(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省略(谓语)(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省略(宾语)(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2、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3、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谓” 就是“谓何”,所说的是指什么?(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君患何焉”(4)其是之谓乎?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就是“其谓是乎”4、判断句:制,岩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5、介宾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