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推荐文档)
好奇心爆棚关于赋

好奇心爆棚关于赋
赋称辞赋,是古代一种特殊文体。
辞和赋有相同之处,辞不包含赋,但赋包含辞。
辞,《说文》曰“讼也”。
赋,“不歌而诵谓之赋。
”即是说赋不用来歌唱,而是用来诵读。
战国后期赵人荀卿的《赋篇》为最早的“赋”名篇,由此,“赋”开始被用作文体名。
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
赋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的小赋,唐代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等阶段,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以及民间的俗赋。
使用铺陈其事、铺采摛文、体情写志是各赋的共同手法。
但因其赋种的不同,汉大赋、小赋、律赋、文赋、俗赋等在写作上有很大不同。
汉赋:因篇幅较长也称汉大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常采用问答体,韵散结合。
小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与人们崇尚独立、自由、潇洒的个性相适应,内容多为表现闲情逸致,形式上短小精干,注重对偶,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声律。
律赋:强调格律,即在内容上一般立意冠冕正大,在形式上严守声律规范且限韵,声调谐协、词藻华美、对偶精切,尤重隔句对偶和开篇破题。
文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赋体,重视充实丰富的内容和清新流畅的表达。
5、俗赋: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以诵读为主的形式。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赋”字略谈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赋”字略谈
“赋”这个字与古典文学深厚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留存至今的一种独特类型,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古典赋的写作来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大致分为正史赋、诗赋、白
话赋、文赋、楚辞赋等诸种。
正史赋,就是指把正史朝代等介绍出来的赋文,如《赋汉之崇》,是秦始皇的帝王之风的真实写照;诗赋,就是把诗化为赋的形式,以唐代的《叠锦囊》为代表,它传达了古人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白话赋,改却古人赋文多言多辞而写出口耐且易懂,如《老子赋》,处处突出人间琐事,自然并且幽默;文赋,把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关联起来,把“诗景相映续”大旨体现于文字中,《泊船瓜洲赋》就是一重典型;楚辞赋,即是以楚辞文学形式表达,以其自然、恬淡的美感得以传神的表现出去,如《嘉陵江行赋》。
从上可知,赋往往较诗多了临场景的写作,表达思想比诗要明快得多。
因而,
赋独具特点的艺术风格特征,将古人的理念思想及意象丰富的风俗习惯完美的实现了概括,充分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百态,起到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影响了日后一代又一代文学家乃至人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古典赋文是中国千百年文学文化的精华所在,它蕴含的道德认知、
思想精神、情感表达,都能为人们的文学生涯中做出重要的指引。
对赋的理解

对赋的理解
对“赋”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赋”的字面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赋”多指诗歌、词赋等文学体裁,如《赤壁赋》等。
此外,“赋”还常用于指“天赋”,表示天生的才能或属性,如“赋有才华”。
2.古文中的“赋”:在古代文学中,“赋”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通过描述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阿房宫赋》就是通过对阿房宫的描述来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3.文化背景下的“赋”:除了文学层面的含义,“赋”还可以与古代社会制度相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赋”常指封建君主对臣民的赋予,如田地、官职等。
此外,在税收方面,“赋”也常指百姓需缴纳的税赋。
4.“赋予”的语义分析:作为动词,“赋予”的含义是给予或交给,常用于表示某种属性或权利的赋予。
例如,“赋予权利”意味着给予某人某种权利或资格。
5.“赋税”的特殊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赋税”一词通常指国家向纳税人征收的税款。
这个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君主通过征收赋税来获取财政收入。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对“赋”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赋”的含义和应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关赋的介绍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于汉唐,延续至宋元明清。
赋的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还有讽刺讥讽,以及歌颂功德等。
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辞藻华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被誉为“诗中之长篇,文之骈俪”。
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
《风》中的许多篇章,如《关雎》、《蒹葭》等,已经具有了赋的基本特征。
到了战国时期,赋的体裁逐渐成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赋家,如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的作品以议论为主,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
汉代是赋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思玄赋》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内容上更加广泛深入,表现了作者们对国家政治、社会风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唐代是赋的另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赋家,如骆宾王、王勃、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在继承汉代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如骆宾王的《夜泊牛渚怀古》、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宋代是赋的发展变革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创作手法和题材。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在传统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展现了作者们的个性风采。
元代是赋的衰落时期,但在一些优秀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赋的魅力。
如白朴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明代是赋的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赋家,如杨慎、李梦阳等。
他们的作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表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如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李梦阳的《岳阳楼记》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清代是赋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赋家,如纳兰性德、袁枚等。
赋的名词解释

赋的名词解释赋,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种含义和解释。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充满了深层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下,赋可以涵盖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尝试探寻赋这个名词在不同层面下的解释和意义。
一、文学艺术赋赋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选取事物的特定属性或以及题材,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赋又可分为骈赋、错赋、绝句赋等多种形式。
例如,骈赋以其华丽的辞藻和雄奇的词藻而闻名,展示了作家的才华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错赋则充满了幽默和调侃的元素,常被用来讽刺和讥笑一些社会现象。
绝句赋则采用简练的句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直白的感受和思想。
二、政治和社会赋赋还可以指代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描述和评价。
尤其在古代,赋常常被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在这些赋作品中,作家通常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传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赋作品可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省。
因此,赋也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三、教育和学术赋赋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和学术工具,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子们常常通过写赋来提高文采和思考能力。
赋作为一种创作和研究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还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写作赋,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生活中的赋除了以上几个层面,赋还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赋性,即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赋性是指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显示出的潜力和优势。
有些人善于表达,称为言赋;有些人善于观察,称为目赋;有些人善于思考,称为思赋。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掘自身的赋性,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赋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文学、社会、教育和生活等多个领域。
赋的文体特征范文

赋的文体特征范文
赋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流传于古代中国。
它是一种既讲究文辞,又注重意境表达的文体形式,常常用于歌颂英雄事迹、描写风景和抒发情感。
首先,赋的文体特征之一是形式的多样性。
赋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田
园赋、山水赋、游记赋等。
每种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例如田
园赋以表现农村生活、农事景观为主,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
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村的美好。
而山水赋则以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为主题,运用形象、比喻等手法,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
此外,赋的语言也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赋注重情感的表达,常常运
用感叹、抒怀的语言,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同时,赋也注重对现实社会的
批判和关注,通过对时事的揭示和对社会弊端的描绘,使文章更加具有感
染力和思想性。
总之,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文辞华丽、富有变化为特征;
注重感染力和表现力;追求意境的呈现和艺术美的体现。
通过这些特点,
赋能够给读者以更深入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赋的概念和分类

赋的概念和分类赋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古代的骈文。
赋是将对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情感相结合,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赋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赋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赋的概念是指一种以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为主要内容的韵文体裁。
赋的形式与绝句、律诗等有所不同,其篇幅比较长,并且以叙事性和散文性为主。
赋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赋的类别众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赋的分类:一、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赋可分为山水赋、田园赋、叙事赋、抒情赋、人物赋等。
山水赋以描写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风景为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田园赋以描述田园生活、农村景色等为主题,表达对纯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叙事赋以叙述故事为主,常包含英雄事迹或历史事件;抒情赋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题也更加广泛;人物赋以描述人物形象为主,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二、根据文体的风格和特点不同,赋可以分为骈赋和辞章赋。
骈赋是赋的最早的形式,以七言或五言绝句为主,每句之间多有呼应和对仗,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要求押韵工整。
而辞章赋则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简明流畅的赋体,辞章赋以古文或散文的形式写作,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句子的流畅性。
三、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赋可分为写景赋、抒情赋、咏史赋、议论赋等。
写景赋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赋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咏史赋以史事为题材,写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英勇和悲壮;议论赋则通过议论或批评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不同类型的赋代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赋的创作和欣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古文体,用赋来记录和彰显我国举办的这一彪炳奥史的冬奥会,主要是出于对赋所具有的文体独特优势的考较而定的。
为使一般非专业的广大读者对赋有所较深入的了解,在此特对该文体作一普及X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在文学体裁中具有什么分量和价值?这是一般接触赋的读者通常会提到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
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
《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
有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
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
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
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
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
诗歌中的赋

诗歌中的赋赋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虚构、描写与抒发来展现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它通常以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和自然景物为主题,注重形象的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是一些关于赋的参考内容:赋的定义与起源: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
最早出现的赋是《诗经》中的“风”、“雅”,它们是古代讴歌君王功德和描述风土人情的赋体诗。
汉代以后,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写作方式。
赋诗的形式特点:1. 形象生动:赋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形象描写带给读者直观而真实的感受。
作者通常以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具体的描写来勾勒出人物、景物和事象。
2. 修辞华丽:赋以修辞为重,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其中,比拟是赋体诗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句子结构的安排和词句的搭配,达到形容事物的目的。
3. 涵盖广泛:赋的内容可以包括社会景物、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宫廷典礼、音乐舞蹈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等方面。
它是一种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可以反映多种多样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现象。
4. 结构严谨:赋的结构相对固定,通常分为“序言”、“记叙”和“颂扬”三部分。
序言部分阐明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记叙部分描写景物、人物或历史事件,通过描述和叙述以展示主题;颂扬部分表达作者对主题的推崇和赞美。
中国古代赋的代表作品: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这首诗写的是故乡辽阔草原的壮美景色,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并表达对故乡的离别之情。
2. 《离骚》——屈原《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最有名的抒情赋作品之一,作者屈原以自喻“舞者所以求的,要以舞得其情知其志耳”来抒发自己被流放的怀才不遇和彷徨无依的情感。
3. 《八阵图》——杜牧这首赋描绘了唐朝时期李泌为抵御戎狄的入侵,在河北平原上规划修建“八阵”的壮丽景象,并以此颂扬诗人和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
4. 《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赋,通过对王昭君一生的描绘和叙述,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和对乱世的忧虑。
赋知识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给城市的赋,会像《兰亭集序》之于绍兴和《滕王阁序》之于南昌一样,为城市留下千古声名并广为流传么?还有民间自发的辞赋家,怀着名士雄心为城市立文字碑,结果会不会像加入了一场给城市贴瓷砖的运动作为国学热的一环,唯有“赋”热与最多城市挂钩。
这些专门献给城市的赋,会像《兰亭集序》之于绍兴和《滕王阁序》之于南昌一样,为城市留下千古声名并广为流传么?还有民间自发的辞赋家,怀着名士雄心为城市立文字碑,结果会不会像加入了一场给城市贴瓷砖的运动?赋冷赋热三千年间流行过的文体,逐一没落:方志、列传、序跋、祭文体例失传,论、铭、原、序古风不续,赋不再,骈不兴,格律断弦,八股亦湮灭,今天只剩散文小说热,对联玩平仄。
红楼之后,古文真的观止了。
词牌被方文山挪来填周杰伦的绕口令,《洛神赋》被香港无线拍成爱情长篇电视剧《洛神》在翡翠台播出。
赋的好日子始于两汉,汉赋五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全都是文史哲大师和语言学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彩腾文,骈音丽字”(清代学者阮元语)。
饶是如此,司马相如写3400字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花了几百天,西晋左思一年足不出户才写出一篇《齐都赋》,《三都赋》则修改了二十多年一一写赋不仅考学识,也考体力。
写一篇赋为何这么难?专家说难在“体物”和“铺采搞文”。
赋像文字里的建筑、雕塑和油画,要让世间万物呈现华丽美妙的效果,不丽不美不成赋,又非单凭形容词做到这一点。
苏轼和欧阳修改变了赋风,《赤壁》二赋如行云流水,仍需毕生功力作支撑。
长门赋(司马相如)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浅谈诗经中赋的艺术探究

浅谈诗经中赋的艺术探究《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诗经》的诸多表现手法中,“赋”是一种基础且重要的艺术形式。
赋,简单来说,就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
它不像“比”那样借助外物作比喻,也不像“兴”那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是直接对事物、人物、情感进行描述和表达。
在《诗经》中,赋的运用极为广泛。
例如《卫风·氓》一诗,整首诗基本采用了赋的手法,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婚姻,再到被抛弃的过程详细地叙述出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开篇就直接描写了男子憨厚的样子以及他前来的目的,没有任何的迂回和铺垫。
接下来,女子回忆了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些叙述清晰地展现了女子在恋爱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
再到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通过直白的描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女子的辛勤付出以及婚姻生活的不如意。
整首诗通过赋的手法,使这个爱情悲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女子的遭遇感同身受。
又如《豳风·七月》,这是一首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诗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以月令为线索,逐月地描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劳动和生活。
从春耕、秋收、冬藏,到祭祀、狩猎、纺织等,事无巨细,一一罗列。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农民的艰辛有了直观的认识。
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质朴。
它不借助过多的修饰和象征,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这种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同时,赋也能够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出丰富的细节。
在《郑风·女曰鸡鸣》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夫妻之间清晨的对话被生动地记录下来,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夫妻之间温馨和睦的生活场景。
我的“赋”观

论“赋”一般而言,论一人满腹经纶,风华绝代,常以“诗词歌赋无所不会”论之。
而“赋”一词也恰好由“诗词歌赋”来表现其本质。
事实上,在现在的观念中,“赋”实为相对于“诗”“词”“曲”等文学表达形式相平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实,“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在《左传》中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
而这里的“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是指文体。
而“不歌而诵之谓之赋”也是这个涵义。
记得在之前学习《诗经》的时候,曾经有“六义”即“风,雅,頌,赋,比,兴”的说法。
这里的“赋”则是“辅”的意思。
即“直辅陈今之政教善恶”,通俗讲,这里的“赋”不过是与今之“比喻”,“拟人”等相似的修辞手法。
曾经读过班固的《两都赋》,其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由此而知,《诗经》里的手法对于如今“赋”这个体裁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而“赋”最为文体的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但赋为其名,并不意味着《赋篇》就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赋”。
事实上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以推到楚辞。
书本上学习的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虽未以赋为题,但西汉刘向为屈原编章,却称为“屈原赋”,相似的还有“宋玉赋”,“唐勒赋”等。
可见楚辞与赋之间的确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现今还有“辞赋”这个文学分类,并且一屈原为辞赋之祖。
但辞为辞,赋为赋,楚辞与汉以后的大赋之间还是在精神和体貌上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赋以楚辞为滥觞,由荀况定名,她出现在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之所以说到汉代才形成了“赋”确定的体制是因为两汉是赋体文学大盛的时期,而最能表现汉赋特色并为为后世奠定赋体文章体制的是汉“大赋”。
汉大赋往往有很长的篇幅,主要以人物对话或者主客问答的形式展开内容。
赋,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极尽绚丽,夸张之能事。
主要原因在于在赋这个文体的定形阶段,即在汉代,那时大赋就大量使用铺张夸饰,喜欢堆砌辞藻。
后世比较熟悉的像唐赋《阿房宫赋》就明显带有这种特点。
言归正传,汉赋的内容一歌功颂德或讽喻进谏为主。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深远而丰富。
其中,“赋”作为《诗经》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诗经》中“赋”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何为“赋”“赋”是《诗经》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将事物、情感、景象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经》中,“赋”常用于描绘自然风光、人物形象以及社会生活场景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三、“赋”的艺术特点1. 形象性:“赋”在描绘事物时,注重细节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事物的形象。
如《关雎》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河畔的景色、鸟儿的鸣叫以及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2. 生动性:“赋”在表达情感时,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将情感传递给读者。
如《采薇》中,通过描绘征战的艰辛和思乡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性:“赋”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
这种情感表达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赋”在《诗经》中的地位与影响1. 丰富了《诗经》的表现手法:“赋”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法,为《诗经》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2. 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赋”的艺术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传承了文化传统:“赋”作为《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诗经》中的“赋”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将事物、情感、景象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诗歌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
同时,“赋”在《诗经》中的地位与影响不可忽视,它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传承了文化传统。
因此,对《诗经》中“赋”的艺术探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赋是什么意思

赋是什么意思赋是一个汉字,读音为fù,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下,赋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下面将探讨赋的几种常见含义和用法。
首先,赋可以表示将某种能力或情感归属给某个人或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赋常常用于形容人们所具有的特质或品质。
例如,“赋予创造力”意味着给予某人创造力的能力或品质。
“赋有韧性”表示某物具有弹性或耐力。
“赋予勇气”则意指给予某人勇往直前的勇气。
其次,赋还可以表示将某种权力或职责授予某人。
这时的赋含有一种授权或授予的意味。
例如,“赋予司法权力”表示将司法权力授予某个组织或个人。
“赋予管理责任”意味着将管理责任交给某人。
“赋予决策权”则表示将决策权授予某个人或组织。
此外,赋还可以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描述或赋予其特定的属性。
这种使用方式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或性质。
例如,“赋予景色诗意”表示赋予景色一种诗意的品质。
“赋予音乐灵魂”意味着给音乐一种有生命力的特质。
“赋予食物美味”表示给食物添加美味的特性。
此外,赋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某人或某物具有某种特质或属性。
例如,“他赋有天才的智慧”表示他具有天才的智慧。
“这本书赋以幽默的风格”表示这本书以幽默的风格写作。
赋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指古代文人所进行的一种创作形式。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体裁,以抒发情感、揭示思想为主要特点。
赋分为骈赋和近体赋两种。
骈赋是古代文人所创作的诗歌体裁,运用对仗、排比、韵律等手法,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近体赋则是骈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文体,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更加注重作者个人的感受和抒发。
综上所述,赋作为一个汉字,拥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给予某个人或物某种能力、品质或特性,也可以表示将某种权力或职责授予某人。
此外,赋还可用作动词,表示赋予某人或物特定的特质或属性。
另外,赋还可以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创作形式,即赋体文学。
赋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用法和意涵,展示了中文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
赋的鉴赏方法

赋的鉴赏方法
鉴赏赋文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了解背景:了解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赋的主题和思想。
2. 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深入体会赋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分析结构:赋通常采用“铺陈叙事”的结构方式,通过对事物、场景、人物等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刻画,展现主题。
分析赋的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主题和思想。
4. 品味语言:赋的语言优美、精炼、华丽,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深入理解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5. 对比阅读:将不同作者的赋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更好地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加深对赋的理解和认识。
6. 参与讨论: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赋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可以拓宽思路,加深对赋的理解和认识。
7. 利用资源: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更多的赋文资源,以扩大阅读量,提高鉴赏能力。
总之,鉴赏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赋的主题和思想,感受赋的艺术魅力。
《《诗经》“赋”艺术探析》范文

《《诗经》“赋”艺术探析》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流传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基石。
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其中,“赋”是极为重要的一种。
本文将就《诗经》中的“赋”艺术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二、何为“赋”“赋”作为《诗经》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指的是通过直接的叙述、描绘和铺陈来展现事物的形象和情感。
在《诗经》中,“赋”的艺术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赋”的艺术特点1. 直抒胸臆:在《诗经》中,“赋”往往直抒胸臆,以平实的语言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2. 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描绘和铺陈,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结构严谨:在运用“赋”的手法时,诗人往往注重结构上的严谨和条理,使诗歌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诗经》中“赋”的运用在《诗经》中,“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篇章,通过对自然、人物、社会等方面的描绘和叙述,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例如,《关雎》中通过对鸟鸣的描绘来抒发情感,体现了“赋”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和深刻;《卷耳》则通过具体的铺陈,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对远在他乡爱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赋”还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描写,如《伐檀》等篇通过直接叙述劳动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五、“赋”的艺术价值“赋”作为《诗经》中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赋”能够直接、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赋”通过具体的描绘和铺陈,使诗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具有较好的艺术美感。
此外,“赋”的运用还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结语综上所述,《诗经》中的“赋”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衣殿臣“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
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
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
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
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
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
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
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
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
《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
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诗词吾爱关于赋的知识

诗词吾爱关于赋的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形成于两汉时期。
它似诗似文,又非诗非文,既有诗的韵律,又有文的气势,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它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特征。
在所有的赋中,文赋可读性最强,文赋写作形式比较自由,已相当接近散文了。
赋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描写事物时,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
向,一定要有所寄托。
总的来说,赋是一种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有韵文体,多用铺张夸饰、铺陈叙事的手法。
它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的气势美。
以上是关于赋的基本知识。
赋的文体知识

赋的文体知识学生:老师,赋是什么呀?感觉好深奥。
老师:哈哈,赋呀,其实并不难理解。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呢。
你看啊,它既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又有散文的自由和灵活。
赋的特点呢,首先就是它很讲究文采。
就像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那用词华丽,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啊,赋还喜欢铺陈排比,就是把很多事物、景象、情感等一股脑地罗列出来,给人一种很宏大、很壮观的感觉。
比如说左思的《三都赋》,把蜀都、吴都、魏都的各种情况都详细地描述了出来。
还有哦,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写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像班固的《两都赋》,就是对长安和洛阳这两个都城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描写。
在古代啊,很多文人都喜欢写赋呢。
比如曹植的《洛神赋》,那可是千古名篇啊。
它把洛神的美丽和神韵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洛神的身影。
学生:哇,原来赋这么有意思啊。
那赋在古代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赋在古代的作用可不小呢。
一方面,它是文人展示才华的一种方式。
你想啊,能写出一篇好赋,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会让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赋也常常被用来歌颂帝王的功德,或者表达对国家、社会的一些看法和期望。
比如说扬雄的《甘泉赋》,就是为了歌颂汉成帝而写的。
而且啊,赋在古代的文学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后来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看很多诗歌里也会用到赋的手法,比如白描、铺陈等。
学生:那现代还有人写赋吗?老师:当然有啦。
虽然现在写赋的人没有古代那么多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喜欢写赋,并且写出了很不错的作品呢。
比如说有些地方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历史、旅游资源等,就会请人写一篇赋。
还有一些文人也会用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啊,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要好好地去了解它、欣赏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衣殿臣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
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
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
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
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
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
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
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
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
《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
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为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
这样,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
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汉代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
“不歌而诵”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
所以这一概括,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常常征引。
再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种看法最为人们所公认,因为它准确的概括了赋的基本特征。
先说“铺采摛文”。
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
《周礼·春官·大师》“曰风、曰赋、”郑玄注:“赋之言铺,其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刘勰所说的“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
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这就从写作特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讲清了赋的特征。
再说“体物写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
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写“志”,即言情。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主要是讲诗的抒情特点。
晋代的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
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
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
东汉写衍的《显志赋》,也同样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反复写自己寻求崇高志向与情愫的情景。
可见,赋体文学的状景写情,都是以铺陈直叙为特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
”二、赋的流变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
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
1.大赋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
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
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
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
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
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
其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铺陈大都名邑,渲染出猎气魄等。
这种赋休,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
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2.骈赋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种赋,是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骈赋体。
它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即骈俪,是指字句的对偶。
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
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还比较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
孙梅在《四六丛话》论到赋的演变时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
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
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
”这里所提到的几位名家,也都留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传世,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3.律赋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
“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
律赋的出现和定型,是与唐代科举取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既要作诗,也要写赋。
律赋的形成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首先,讲究押韵。
比起骈赋来,更为注重音韵的平仄协和。
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题,出几个韵字,规定几类韵脚,按韵作赋。
后来逐渐定型,限用八韵。
如唐代一次考《旗赋》,便以“风日云野、举国清肃”为韵脚,依次押韵,不得颠倒错乱。
其次,强调对仗。
大家知道,骈赋最重视的是对仗,讲究骈四俪六,要求严格。
而律赋在对仗、锤炼字句上比起骈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篇幅较小。
一般说来,字数为四百字左右。
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
所以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
”最后,开头破题。
律赋作为应试文休,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
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试《日五色赋》,李成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传为佳话。
韩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家,都有律赋传世。
4.文赋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
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
其代人物为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
文赋与大赋、骈赋、律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结构别致,议论纷呈,句式松散等几个方面,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接近于诗;而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这行文面看,更近于散文。
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赋作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文赋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
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另外,文赋也同样用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
与律赋不同的是,不那么太受约束。
三、赋的特点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赋必押韵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
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
归纳起来,有四点。
首先,可以换韵。
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
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
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几十次。
其次,适应段落。
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
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
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
其次,隔句相押。
赋的押韵,灵活多样。
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
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
2.讲究对仗对仗,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
赋如果没有对仗,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仗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
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
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左思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
陆机的《文赋》,由于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