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管理精髓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
中庸之道:《中庸》之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之精髓中庸之道本文话题: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中庸君子原文地址:《中庸》之精髓作者:鼎乾坤《中庸》之精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思想在领导学中的运用
中庸思想在领导学中的运用引言: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学价值。
本文将从中庸思想的内涵、核心要点以及其在领导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源自《中庸》一书,该书是孔子的弟子孟子的言论总结。
中庸思想强调“中”、“和”、“平衡”等概念,主张在各种相对的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与调和。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内心的平衡与协调。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中道”,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在各种极端之间保持平衡。
二、中庸思想的核心要点1. 和谐统一:中庸思想认为,和谐统一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境界。
在领导学中,领导者需要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时,始终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2. 以德为先:中庸思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团队成员的榜样。
只有具备道德的领导者,才能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重。
3. 兼容并包:中庸思想强调包容和博爱的精神。
领导者应该善于包容不同意见和观点,尊重每个人的特长和个性,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
4. 适度自律:中庸思想主张适度自律。
领导者应该在管理团队时,既不能过于严厉,限制团队成员的发展空间,也不能过于放任,导致团队失控。
适度自律能够保持团队的秩序和稳定,同时也给予团队成员一定的自由度。
三、中庸思想在领导学中的运用1. 平衡领导风格:中庸思想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保持平衡,避免过于偏向某一极端。
领导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和团队成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关爱,以达到最佳效果。
2. 和谐团队关系:中庸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领导者应该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领导者还应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庸思想取舍有度的智慧
中庸思想取舍有度的智慧智慧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中庸思想所倡导的取舍有度则是一种具有深厚哲学内涵的智慧。
中庸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强调人的做事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过分偏激。
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中庸思想都体现了智慧与平衡的精髓。
本文将从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中庸思想取舍的智慧。
一、工作中的中庸思想在工作中,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应该避免过分极端的态度,要充分权衡利弊,选择适度的方法与策略。
工作往往涉及复杂的问题和人际关系,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需要有度的智慧。
首先,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有合理的工作节奏。
过分急进往往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过分迟缓则可能造成错失良机。
因此,领导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时间规划,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是以结果为导向,注重解决问题的质量与效率。
其次,中庸思想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个人的价值是无法与团队合作相比的。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倾听不同意见,通过平衡、整合团队的不同资源与能力,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在困难时,也要学会适时放权,打造合作共赢的氛围。
最后,中庸思想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保持中正之心。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领导者不能轻易受到外界诱惑,要有自己的原则和道义准绳,正确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遵循正道而行。
二、生活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于苛求和追求完美往往会让人陷入痛苦与焦虑之中,而中庸思想则提供了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
首先,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有度的享受生活。
人生苦短,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适度的追求物质享受,可以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但不应该过度沉迷其中,忽视了生命的其他意义。
中庸思想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不被功利主义和攀比之心所折磨。
其次,中庸思想强调养生与保健的重要性。
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身体健康。
中庸思想认为,身心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中庸”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要真正理解其哲学内涵,却并非易事。
中庸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之一是“中和”。
所谓“中”,并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简单地取中间值,而是指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准确把握恰当的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比如在面对利益分配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也不是完全不顾及自身,而是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身合理需求,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平衡点。
而“和”,则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协调统一。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和”就是要让大家相互协作、互补,发挥出团队的最大力量,而非相互争斗、排斥。
“执两用中”也是中庸哲学的关键要点。
这意味着在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多种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事物的两个极端,然后从中选取最为合适的中间道路。
就像在做决策时,既要看到激进方案可能带来的快速成果,也要看到其潜在的巨大风险;同时也要看到保守方案的稳定,但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
通过权衡利弊,找到那个既不过于冒险,又不太过保守的策略。
中庸哲学还强调“时中”的观念。
“时中”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和条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达到“中”的境界。
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可能会采取扩张的战略;而在经济衰退时,则需要收缩战线,节约成本。
这种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庸哲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诚”在中庸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诚”是指真实无妄、表里如一。
只有保持内心的真诚,才能准确地判断事物的“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一个虚伪的人,往往会被私利和欲望所蒙蔽,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难以做到中庸。
再者,中庸哲学倡导“修身为本”。
个体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从而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做到恰到好处。
这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被贪婪和虚荣所驱使。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感谢官⽅邀请回答。
⾸先,后世对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错解、误解和曲解。
认为中庸就是做个滥好⼈、和稀泥、是⾮不辨、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墨守成规。
还有⼀种普遍性的错误思想,认为中庸就是寻找中间路线——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
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确定⼀个中间点,偏左⼀点则不及,偏右⼀点则过。
中庸之道,是中国⼈⼏千年来为⼈处世、待⼈接物的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核⼼思想之⼀。
可是⼜有多少⼈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后来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过不及之名。
”这两句话在⼤儒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都有程朱那么⾼的思想境界,这种话很容易被⼤众庸俗化。
所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儒家⽂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阐述⼀直和谐、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篇⾥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的应⽤:1、个⼈的修⾝养性在个⼈修⾝养性⽅⾯,需要调和⽓⾎,平衡情绪,达到⼀种和谐⾃然的⽣命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良好⼼态,去除易怒烦躁不安的情绪。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缚和限制,⽽是根据事物的天性和变化规律,做出最合乎⾃然的选择,达到天⼈合⼀的境界。
2、为⼈处世在为⼈处世⽅⾯,中庸之道旨在变通、灵活、不偏不倚,达到⼀种动态的平衡,你好,我好,⼤家都好。
⽽绝不是任何事都采取折中办法,不是从中间⼀⼑两断的武断处理。
善于把握事态发展变化的局势,抓住有利时机,刚柔并济,抓其要害,施以宽恩,⼀张⼀弛,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就虚避实,把握事务关键之所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顺势⽽为。
即所谓,变化⽆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关或闭,或驰或张。
曾国藩曾说过:⽴者,发奋⾃强,站的住也;达者,办事圆润,⾏得通也。
灵活变通,因⼈,因势,因时⽽变,极尽中庸之精髓。
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
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哲学2007级:钟红敏学号:0722110128)管理是一个文化现象,管理思想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不同时代的管理文化之间存在着历史继承性,因此,当前管理文化要创新,就应该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当然也包括外国的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有语曰:“实践出真知,历史出理论。
”从一些现存的古籍来看,孔子首先提出了“中庸”一词,“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孔子在德行上的要求,反对行为上走极端。
孔子还说:“过犹不及。
”主张“中行”。
在后世儒家学者中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庸|”一词做了精辟的解释。
程熙对认为“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在《中庸章句》的开首将其注之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并引用尧授舜的“允执厥中”和舜授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中庸的精髓含意进行深刻阐发,总结出人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应从两端入手,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再“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
“中庸之道”,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以实现管理的和谐发展。
虽然以上关于“中庸”的思想基本上是由儒家提出的,但是我想提的是,中国古代的两大派思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分别会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即有一些“过与不及”。
按照“中庸”的思想,最好在管理上将两者适当结合,组合运用,达到有效的统一,威力才会更强大。
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它注重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中庸强调“中”字的含义。
中庸主张在各种事物中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指导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时的态度和方法。
政府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不偏庇特定群体或者利益集团,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其次,中庸注重“和”字的意义。
中庸认为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引导政府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的策略。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中庸强调“诚”字的重要性。
中庸认为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引导政府在处理政务时的态度和行为。
政府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同时,政府也应该要求公务人员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社会的诚信建设。
最后,中庸强调“道”字的含义。
中庸认为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和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指导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管理社会时的方法和策略。
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决策,注重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结合,遵循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指导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诚信社会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不仅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中庸之道的和谐管理思想对现代护理管理的启示
中庸之道的和谐管理思想对现代护理管理的启示1)田 莉摘要: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精髓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
医院护理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对立面,会形成诸多冲突和矛盾,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积极汲取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与现代管理理论重组,兼顾人性和理性,协调矛盾两级互动,把握平衡,促进护理管理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庸之道;和谐管理;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1.050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A-2950-02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迅速发展,护理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能也得到不断扩展,由于护理管理工作具有琐碎、复杂、多变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各种不和谐的音符,直接或间接影响护理质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下,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需有效培植和谐理念。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1],以朱熹的话说是把握两级之间“恰好”的和谐智慧。
今天,重新审视“中庸之道”这一哲学理念,对于护理的和谐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将中庸视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的传人子思在《中庸》中进一步阐释了其内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喜怒哀乐情感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而又合乎常理叫“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一切便会处于和谐之中,天地万物都能各得其所。
中和就是中庸,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按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和、中正,不偏不倚的含义[2],“庸”则“常”,指某种不变的道理,“中庸”就是对“度”的合理把握和对各种关系的良好协调,在平衡中寻求发展[3]。
管理的中庸之道智慧
管理的中庸之道智慧不管是社会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以中庸之道来治理组织,在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求胜,避免走向极端,构建相互牵制的制度,灵活运用,让胜利更加的稳定长久并不断的成功,这才是有效的管理。
“中庸”思想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两端即是偏激的思想。
在行事、决策时不能够带有偏激的思想,这样才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
要客观的去分析、解读某些事情,体现的是一种平衡。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领导艺术。
而在当代,有些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是误解。
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有一个农夫在房前、屋后、大门口分别种了三棵树。
多年之后这三棵树长大了,但由于土质等一些自然原因这三棵树大小不一。
一棵高大挺拔,笔直粗壮;一棵矮小丑陋,弯弯曲曲;一棵不高不矮,也不显丑陋。
有一天,农夫把一棵高大挺拔的和一棵矮小丑陋的树砍掉了,只留下了一棵不高不矮也不丑陋的树生长在那里。
有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你为什么砍掉挺拔的和矮小的,而留下一棵不高不矮的,为什么不一起砍掉呢?”农夫随即说道:“高大挺拔的树砍掉可以盖房子,做栋1梁之才;矮小丑陋的树也没啥用,而且长在那里也不好看,不如砍掉;不高不矮的这棵虽然不成材,但是也不碍眼,所以就留着了。
”在这个故事中,能够体现一部分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做那种不高不矮的树就是中庸之道,因为它不够好也不够坏,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企业中,中庸之道并不是说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管理者,而是要提升企业效益,追求卓越真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冒巨大的风险,遭到他人的排挤,他也不会犹豫。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他默默无闻,低调处事,被他人认为是无用之人,他也不会感到自卑。
否则,这样的管理者就是一个庸人管理者,他在提升企业效益,追求卓越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片面性,以及受到情绪的影响,往往容易走极端。
事实上,要达到中庸之道,确非易事。
中庸之道的精髓指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指什么1、认真自学:这个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人必须严格自觉地修养自己,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认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你讲话的地方要非常小心,不要说任何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到自己东西的地方,总是坚持中庸之道。
要做到诚、仁、善、圣,必须坚持自学的原则。
2、忠诚和宽容:这个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不伤害,要忠诚宽容,行动要和谐,平行不矛盾。
忠诚和宽恕的方式在《大学》中被称为“瞬间之道”。
无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正义之道,其本质都是善良博爱,要求人们做到“我不希望别人对我这样做,但我也想在没有别人的情况下这样做”。
3、诚意:真诚完美原则是贯彻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只有坚持真诚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善良本性。
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就能影响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本性;如果能充分发挥所有人的善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性;如果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性,就能参与天地万物的教育。
达到了至善至善的境界;如果达到至善至善的境界,可以与天地同列三等。
延伸阅读中庸的是谁1.《中庸》的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儿子孔昌孔紫。
《中庸》是中国古代关于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据说是战国时子思所作。
2.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以“诚”为世界本体,认为“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学、问、思、辨、信”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提取,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
什么是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个中国成语,意思是公正、妥协、和谐的生活态度。
2.《中庸》的主旨是教育人修身、齐家、修身、齐家、齐家,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物,实现善、仁、诚、德、圣、和的理想,从而创造出“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和平和谐”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1,极亮极中庸,在遵循中庸的同时达到极聪明。
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方法探析
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方法探析一、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中和平衡、平和中正”,即追求内在的和谐平衡和外在的正直平和。
这一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心智、品德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使其成为具有均衡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它强调“中”与“和”的重要性,主张在各个方面寻求平衡。
中庸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中庸教育还强调“正”,即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中正思维,中庸教育旨在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行为方式。
二、中庸教育的方法中庸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中庸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需要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同时,教育者还应通过教育活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中正思维中庸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中正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思维训练、逻辑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中庸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艺术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和发展。
4. 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庸教育强调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
笔者相信给予其现代意义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论语·雍也》);按照中庸之道,事情如果超过旧质的一定的限度(“过”),或者达不到其一定的限度(“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
谈古引今,古意今用,笔者相信,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当代最求双赢的企业管理中亦将有新的篇章。
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1.1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
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意识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
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
按照中庸的思想,只有把握住这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好“中”。
1.2 中庸思想的内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孔子非常重视“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同时孔子主张把“中”与“时”结合起来。
《礼记·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中庸,关键在于君子能够“时中”。
时中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主要之点。
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为二的这种观点,不是两端的中间,而是要达到适合于事物实际情况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
1.3 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标是中和状态,具体作到权宜应变从“中”的层面可以理解“礼”,而“礼”的实质可以称之为“和”。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分析
(上接第150页)摘要:本文从管理现象起源到现代真正意义管理的形成和过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尤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古为今用的管理思想———孔子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韩非子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并对以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管理现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现代管理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而且对世界各国的管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如《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原则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论语》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
这些精辟的战略管理思想,不仅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还对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的价值。
1历史的回溯与现代的审视纵观历史,一切社会现象都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有效的管理更是走向成功的基础之一。
如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一种制度规范能像管理那样迅速兴起并产生巨大影响。
在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管理已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
”在这其中,中国的管理发展史定为之做出巨大贡献。
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古典文化,历久弥香。
自三皇五帝到改革开放,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播出的管理思想仍让人深思、陶醉。
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璀璨的文明之光和恒久的思想启迪。
人类社会的管理现象起源于何时,曾有多种说法。
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与这些猜想相符,人类社会的管理现象亦不是从国家与政府诞生后才开始的,原始社会便已具有了。
中庸里的管理之道
中庸里的管理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极其的一个理论,但长久以来,中庸之道被看做是平庸之道,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庸就是淡泊名利坚守中立。
正是因为对中庸的误解,不少对中庸之道的管理方式采取抵触的态度。
中庸虽然起初被看做是“道德标准”,但在其中,有两个经典的理论,是最为值得管理者所学习的,其一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通权达变。
所谓管理,虽然有一些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在其中,但却没有一条通用的管理之道。
即便有被经久不衰大家公认为有效的管理准则,在适用于不同的子公司时,依然会产生不同的状况,就其原因,在于管理本身就是对人和事的管理,由于不同的人与事,所产生出与的问题各不相同。
所谓的管理者,就是因应各不相同的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造成团队出现问题关键问题的原因很多,人员的变动、突发事件的产生、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等等,管理者如果用衡量的眼光来看待所的问题,通常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环境问题恶化。
中庸中所提到的统筹规划,既是用变量的眼光看待管理中所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来寻找解决的方法。
管理学中的理论及准则,应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标准。
另外一个首要的理论是执两用中,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掌握适当的度,避免走入极端。
所谓的度,是在七个极端中找到最合适的均衡点平衡点。
古语中有物极必反一说,即便是好的事情,如果太过于极致,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最为常见的便是执行力,管理中经常追求使命必达一说,工作效率这样虽然能够提升执行效率,但管理者是否想过以下集中情况:无条件的执行,是否创造力会让部属失去创造力和创新型;部属的完全服从,在遇到错误的命令时是否有人可进行控制和制止。
度可以被认为是在矛盾当中寻找最折中的方案,以刚才的案例来说,如何既保证团队有高效的执行力,有能够自始至终有创新的能力,这就是在执行力与创新能力两个矛盾之间寻找。
这和一个究竟是靠制度化来进行管理,还是靠人情化管理工作来进行管理类似。
绝对的制度化,企业会变得不近人情,容易失人心;而绝对的人情化,又会变得不稳而失去应有的准则。
汲取中庸思想的精髓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汲取中庸思想的精髓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作者:欧敏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10期欧敏(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福州 350002)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庸思想的来源和它的内涵,阐释了中庸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其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文章还指出,让领导干部学习和了解中庸思想,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及其为官执政能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庸思想;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8-0248-02收稿日期:2015-08-20作者简介:欧敏(1975-),女,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教育硕士、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中国哲学。
十八大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这种新形势下,党中央对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再次的强调了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指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重要古代思想文献,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和贯通了孔子所提倡的“中庸”思想。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许多人对“中庸”一词的一知半解,对于中庸思想在理解上有许多谬误,导致“中庸”成了贬义词。
实际上,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立身处世的学问,如果对之加以了解,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对于帮助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管理思想精髓总结
中国管理思想精髓总结中国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这些思想包括孔子的仁义道德、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家的自然哲学等等。
总结来说,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强调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中国管理思想注重个体的尊重和发展,鼓励员工参与决策、积极创新,提倡管理者以身作则、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其次,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平衡利益关系。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强调“中庸”、“和谐”,推崇“兼爱”、“兼顾”等理念。
这种思想认为,管理者应该平衡各方的利益,在处理冲突和矛盾时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各方面的共赢。
这种平衡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处理员工和企业、企业和社会、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等之间的关系。
第三,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专注细节和注重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中国管理思想注重细节和实践,认为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管理者应该注重细节,关注细微之处,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的顺利运转。
同时,中国管理思想还注重实践,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实践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
最后,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
在管理方面,和谐的思想体现在对内在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视,以及对外部企业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和谐的管理能够使组织内外部的关系更加和睦,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纳为注重以人为本、平衡利益关系、专注细节和注重实践、追求和谐等几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精髓
中庸之道的精髓所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然中庸之道,亦在于“诚”。
中庸所谈的“至诚之道”,从修身养性中看来,其实也是“真诚之道”。
真诚是内心的真诚。
如果你以诚待人,没有人会相信你。
如果你诚心做事,你会做任何事。
诚心做生意,就会失业。
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清人方苞曾言:“感人以诚不以伪。
”用自己最真实和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不以诳语欺人,这是做人必须具有的品格。
如果你是真诚的,你就会诚实。
以诚待人,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诚不会用金钱来衡量,也不会用名声来争夺。
坦诚相待的双方,就是拥有一颗和谐的心,没有攀比,没有嫉妒,只有最真诚的愿望和愿景。
君子以诚待人即为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真诚满德的刘备待人之诚,无不被后人赞誉。
他求贤若渴,对人才真诚,所以对东奔西跑的艰辛毫不在意,诸葛亮感受到了刘备的真诚,于是决定出征辅佐刘备。
以便刘备后期顺利入蜀,稳定战局,与吴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诚实待人是一种品德,能影响他人,使他人愿望成真。
朋友之间心照不宣,肝胆相照,如此“共饮一江水”的豪迈,不就在于一个“诚”么?“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人人真诚,则人人相信。
切记:以诚待人。
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宋人吴处厚曾言:“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为人处事难免会碰到疑虑困惑,那是因为不够诚心,只要诚心向上,则无事不克。
那就是,如果你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学习,你就可以入门,学习。
虔诚地跟着师洋和尤左学习,不怕吃苦,这样诚心诚意地学习,终能有所成就。
生于南北朝的祖冲之,他对科学研究的诚心可谓感天动地:当时他创制了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而大臣戴法兴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最终“大明历”得以颁布。
此“诚”,是一种诚心坚持自我,无所畏惧的态度!中庸言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才是管理的精髓
——读《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有感
宜兴市南漕小学曹庆洪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管理已成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很重要的因素。
显而易见,管理出效益。
作为一位校长,唯有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非常必要。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局下发了这本《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我们更新观念、拓宽思路。
书中既有丰富的理论,更有大量实例,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操作方式和方法。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中庸”这个我们久已生疏的词始终缠绕着我的思绪。
“中庸”一般也说“中庸之道”,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孔子在认真研读了儒学经典《周易》(史称“韦编三绝”)后总结提出的具有极高学术水准的管理理论和哲学观点。
然而在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打倒“孔家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哲学思想之一的“中庸”理论被批判成反革命理论,被断章取义和歪曲成执衷主义,人人避之犹恐不及,都怕被冠上“中庸”的帽子,使得从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人失去了传统精神的滋养,对“中庸”的理解产生了错觉,更使得后来人对此知之甚少,传统出现了断层。
在呼唤管理创新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重提“中庸之道”,让中国古代的经典管理学思想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导航。
纵观全书,从学校发展规划(SDP)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公平问题等等,无不闪烁着“中庸”的思想灵魂。
一、管理是一种调节的手段。
要用“中庸”来概括管理的思想原则,首先必须还它以本来面目。
《礼记•中庸》中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说明了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的理论,主张掌握两端而用其中,反对过分,也反对不及。
意思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通过调节达到最佳状态。
对于学校管理来讲,就要全面关注学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和各种力量,实行调节的方针,不一意孤行,才能团结所有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该书第三卷“学校管理和沟通技巧”中就深刻地体现出了这种全面关注的调节方针。
该部分着重讲述了良好的沟通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对上级、社区、学生、教师都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必须进行沟通,说明需要通过全面关注这些因素,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调节,增强学校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果说沟通是全面关注和调节“人”的因素,那么,还必须对“物”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关注。
在第五卷“学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部分中,就充分体现出了调节的思想。
例如,在学校资金使用上,要加强对资金的调控,按照一定的预算要求,量入为出,保证重点,不断纠正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要进行财务动态分析,对连续几个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查明变化原因和变化的趋势,查明学校财务状况和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调节控制。
对物力资源要通过调节来实现配置的最优化,使之成为一个配置合理,规范有序的系统。
例如不断调整、改造学校建筑、设备、校园景观、卫生状况、办公条件,可以使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减少教师的紧张和不安情绪,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调节学校设
备、图书资料、校舍等的利用率,使之达到一个科学的水平,对于学校挖掘潜力、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对时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使用调节、调控的方法,使得能在数量上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利用时间的质量,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
特别是要调控好学校会议的时间,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测算会议成本,不开没有明确议题的会、不开没有准备的会、不做重复性的发言、不议而不决等等,通过调节这种管理的手段,使时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以上这些都说明管理的实质是调节、调控,使各方面因素团结协作、配置合理,促进效率的全面提升,“中庸”作为一种哲学理论,鲜明地点出了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管理需要“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民主与监督的权力所造成的后果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同时也使民众对管理者普遍失去了信任,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学校管理者,虽然是在学校这样一个不大的范围里,然而其性质是一样的。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将“他律”和“自律”统一起来,令人信服,从而保证政令的畅通,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中庸之道思想的著作,当为《周易》,孔子总结了《周易》的思想提出了中庸之道,《周易》中说:“在上位而不骄”“居高思危”,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修养原则,包含着提醒我们要谨慎地行使权力的内涵,这是做到“自律”的保证和前提。
在今天,这些警语应成为时刻提醒我们对照自己、告诫自己,在使用权力方面自我约束的警策。
阅读本书中的许多实例,无不体现着这种使用权力的自我约束。
在该书622页《请让我的孩子上游泳课》这一案例中,校长作为管理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没有武断地凭个人的情感和直觉来处理问题,始终按照既定程序,召开行政会议、人事评定会议、教师评定会议、家长和社区协调会议等等,力求使学生、学校形象和教师所受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这个案例就是管理者权力自我约束的良好例证。
“自律”还必须紧紧依靠“他律”,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管理成为开放的、民主式的管理。
《周易》中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明确提出了权力应该得到有效的制约。
在上述案例中,校长的权力行使始终处于行政、教师、家长和社区,甚至上级和地方议会(人大)的监督之下,是透明的,这就更加保证了管理的民主程度,使人信服,保证了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和实施,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在学校财力的使用上更需要这种“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否则后果更严重,现实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都耳闻目睹过,不再多言。
三、管理是权衡的艺术。
“中庸之道”的另一经典论述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如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却没有注意到“权”,那么就会变成执衷主义,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原来,“权”的本意是秤砣,引申为权衡轻重。
秤砣从来不是放在秤杆正中心位置上的,这是常识。
一杆秤称物件时,只有将秤砣放在适当的位置,才能得到平衡,“权”的重要性在此,“中庸之道”的神妙处亦在此。
所以,管理就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原则,权衡轻重,然后决定实施策略,管理的艺术也就是权衡的艺术。
前面提到的这些例子,其实也透露着权衡的思想,不过,权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大政方针的制定与规划中。
书中提到的学校发展规划(SDP)的制定与规划过程,就是一个权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的吹风会、座谈讨论会等,邀请社区中的村支书、村长、企业负责人等社区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代表和弱势群体代表参加,通过画社区图、问题树等讨论研究方法,对各方面的问题、需求进行权衡,找出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确保规划不是一个人的创造,而是社区、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的结晶。
同样,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需要这样权衡的过程。
同时,通过讨论研究确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学校所处环境的差异进行判断,需要我们灵活地掌握,而不能僵化地看待。
再比如,学校资金的使用,既不能平均主义,也不能将某些方面置之不问,需要在确保重点的情况下统筹兼顾。
权衡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否则就会变成平均主义、执衷主义,它是灵活的、多变的,完全称得上是一门艺术。
最后,以“继承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个老话题作为我这篇心得的结尾。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然而在讲求创新的今天,它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指导管理工作的灵活原则。
传统与创新是无法割裂的,只有很好地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才会有一个牢固的根基。
历史跟我们开了个玩笑,当年的无情批判,使我们失去了传统中许多优秀的东西,也使我们在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
在现实的方方面面,容易走上极端主义和执衷主义的歧路,使我们深受其害。
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多层面的对比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更扎实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OO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