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 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 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N=(4+6+8+8+9)/5=7只/m2
=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 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 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 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E·环境中天敌增多 G·寄生生物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F·环境中阳光不足 H·寄生生物减少
• 7.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长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幼__年___个体多,_年__老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不_断__增__长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计__划__生_育_____政策。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单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 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 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 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 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N=(4+6+8+8+9)/5=7只/m2
=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 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 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 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E·环境中天敌增多 G·寄生生物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F·环境中阳光不足 H·寄生生物减少
• 7.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长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幼__年___个体多,_年__老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不_断__增__长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计__划__生_育_____政策。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单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 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 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
变化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 物有利。如果分开,则 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 豆;噬菌体 与被侵染的 细菌
编辑ppt
11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数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数量上呈现出“你死
互
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牛与羊;农
利 共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作物与杂草; 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 大草履虫与 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 双小核草履
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编辑ppt
10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数
互 利 共 生
寄 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
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地衣;大豆 与根瘤菌
编辑ppt
5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 竞 争 :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生 物 相 互 争 夺 ___资__源____ 和
___空__间____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内或____体_表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______彼__此__有_利_________。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____分_层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综合复习(77张PPT)
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 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一次捕捉 第二次捕捉
捕获总鸟数 100 102
麻雀 46(标记后放生) 42(其中6只标记)
黄鹂 43(标记后放生)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
【解题思路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 响种群密度
【解题思路】
2、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分析
D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题思路】
5、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如图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1 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生物必修三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主干知识梳理
目
录
第一章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要点记忆】
1.种群的数量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 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的 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和估算法(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 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5.“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 模型:Nt=N0·λt)。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1、2 种群和群落
3.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数目的比例。
①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 化趋势的重要依据。②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产生原因:在________、气候适宜、________等条 件下。
2012· 广东· T27 2011· 江苏· T25 2010· 山东· T8 2010· 浙江· T32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T32 2012· 江 苏· T27 群落的结构特 2012· 福建· T3 2011· 海南· T20 征Ⅰ 2011· 海南· T23 2011· 江苏· T17 2010· 广东· T2 2010· 江苏· T30 2010· 天津· T5 群落的演替Ⅰ 2012· 海南· T17 2011· 海南· T24 2011· 安徽· T6 2010· 海南· T19 三年4考 三年9考
积方法 技能升
练真题 悟考情
课时作业
研
基础导学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取样关键: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常用取样方法:________、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________的动物。
样方法计数有一定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 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 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 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2.种群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 种群空间特征表明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而数量 特征则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其虫卵则可用 样方法调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种群群落复习背诵
主要植物类型: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 本植物;主要动物类型:大都挖洞或
快速奔跑的特点
森林生 树木繁茂,树冠 湿润或较湿润的地 群落结构非常复杂 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树栖、
物群落
遮天蔽日
区
且相对稳定
攀缘生活的动物多
湿地生 地表过湿或经常 沼泽、河流、湖泊 生物种类较多,结 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包括鱼类、
③苔藓取代地衣成为优势种的原因?(草本植物取代苔藓?灌木取代草本植物呢?) 苔藓比地衣长得高,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更适应环境,在种间竞争中占优势 ④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灌木阶段,开始成为鸟类的栖息地
10.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P41第三段
演替根本原因: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2)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什么决定的?还受到谁的影响?P41最后一段
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
1.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必需包括全部的生物。即必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生物间有一定的关系。各种生物是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动物园中的所有生物种群是不是一个群落)
2.群落主要研究那些内容?P22 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的 数目)、优势种、种间关系(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生态位、
他因素的影响。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ppt
•种群分布型(浙江科技版)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 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 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可以有不同的分布 型。小空间尺度上种群的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和集群分布如图所示:
•(1)小空间尺度上生物种群的分布受到种群内 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受到物理环境的结 构影响,或者同时受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大的空间尺度上,种群内的个体都是成 聚集分布的,如北美洲大陆上的越冬和繁殖鸟, 都集中分布在几个被称为“热点”的地区。种 群在热点地区有比非热点地区高得多的种群密 度。又如中国的大熊猫种群,就成群分布而集 中生活在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 脉。
• 4. “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 5. 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探究 • 6. 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 素 • 7.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 8.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 探究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的变化
答案:
同种
数量
制订计划
标志重捕法
想一想: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
• 解析:8个池塘里有6个池塘养鲫鱼,2个池塘 养地中海鳎鱼,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 鲫鱼为一个种群,生活大同一个池塘中的地 中海鳎鱼为一个种群。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 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8个池塘中的鱼可看作 两个物种,八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 答案:D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 的是( • • )
• 1. 种群的分布型哪种类型常见? • 【提示】 集群分布是常见的分布型,如 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蛾类因趋光性、蚯蚓因趋湿性和藤壶附着在 同一块岩石上而形成集群。人类在地球表面 也呈集群分布。 • 2.种群均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 均匀分布是种内斗争的结果, 如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 部空间所进行的斗争,以及沙漠植物争夺水 分所进行的斗争,都能导致均匀分布。
届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PPT课件
群落
概 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区 别概
念 外 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 范围,个体之间 既有种内互助, 也有种内斗争, 两者对立统一, 共同维持种群的 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 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 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 一定的生态位
二、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 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称为丰富度。 特点: 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的丰富 度增加,反之则减少; 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 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 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 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 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下图所示)。
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 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浮 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 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 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 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 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 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 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
A 为增长型,B 为稳定型,C 为衰退型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 化。 (√)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 (5)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用样方法得出的数值是种群密度还是种群数量? 提示: 种群密度。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 时,种群 密度增大;λ=1 时,保持稳定;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思维拓展】 (1)在自然环境中,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生物迁入一个新的 适宜环境后, 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可看作“J”型增长, 但绝不能认为“S” 型曲线 K/2 前的部分是“J”型曲线。 (2)“J”型曲线增长率=ΔN/Nt=λ-1(定值)。若 λ>1,则种群密度 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则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λ=1, 则种群密度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纲展示]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Ⅰ Ⅱ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 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
①样方法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K 值有无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 现实状态: 资源有限、 空 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间有限、 受其他生物制约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 异主要是因环境阻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 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 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 发点,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 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 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 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是如此
种内斗争加剧, 天 敌数量增多
联系
力大小不同,对种 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2.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应用 K 值的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 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应用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 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 低K值
增长型:种群数量越来越 多 (2)类型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 稳定 衰退型:种群数量越来越 少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①在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等条件下;②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 第一年的 λ 倍。 (2)数学模型: Nt=N0λ 。
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原因:自然界的 空间和资源 是有限的。 (2)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 。 (3)K 值:又称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数量 。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 下降 。 (2)影响因素:气候、 食物 、 天敌 、传染病等以及人类活动。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 有害动物 的防治、野生生物 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 义。
1.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 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序号 1 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 4 或序号 5 代表 C.序号 2 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 6、7 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 死亡、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 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 影响种群的数量。2 代表出生率、3 代表死亡率。 答案:C
2.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随机取样方 n 个, 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 X1、 X2、 „Xn, 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 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 ×重 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答案:D
调查 程序
①随机取样 注意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 生和死亡
事项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不能影 ④易选用双子叶植物 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思维拓展】 (1)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 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2)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除上述之外,还有经济发展状况、 宗教信仰、 国家政策、 战争等。 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 我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计划 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3)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若因各 种因素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必然会引起种群数目改变。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对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和比 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 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