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最新文档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最新文档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文献标识码:A梳理民国时期的审美观念,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值得关注: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二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

这两个关系贯穿并影响着整个民国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看待事物与世界的态度与方式。

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解放与进步,刺激并促进了女性服饰艺术风格的演变。

女性服饰艺术的风格演变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种种变化。

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在审美关系上发生一种由“衣”到“人”的主客体转向,逐渐去除繁琐、矫饰,观照人体本身的自然美,追求简洁、实用女性形象也因此日益呈现出自然、新颖、雅致、清新的面貌。

透过民国初年女性服饰的演变来解读该时期审美观念的转型,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和探讨国人审美文化的过去与当下,梳理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审美观念大致的变迁脉络。

一、旧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审美碰撞与交融民国初年,随着社会变革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各种新气象与旧面貌交叠并存,这一复杂局面在人们的衣着装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新旧政治力量的角逐在人们生活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西学东渐”潮流下,国门敞开,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清王朝两百多年统治的文化交融,满汉两族在妇女服饰风格特点上的审美趣味也渐渐相近、相融,形成了旗装、汉装并存的格局。

当时的汉族女装沿袭了上衣下裳(或下裤)的形制,不穿袍,一般上着衫袄,下着裙或裤?彼此不连属,其典型特点即是宽大肥厚,不重曲线,将女性自然形体掩藏于其下,衣饰之于人。

则无个性可言。

而彼时满族女装则多穿长袍,亦称“旗装”,袖口平且宽大,线条平直硬朗,长及脚踝,满族女子天足,脚蹬比普通女鞋高出两三寸的花盆底鞋或马蹄底木质高底缎面绣花鞋,自上而下、一气呵成,视觉上似乎给人一种身材修长的感觉。

同时亦可掩盖女子形体上的缺陷。

而旗袍之于女性形体的这种潜在的凸显可能,也自后来的1920年代开始,经由在旧与新、中与西的“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创新,进而成为中国人一种新的审美方向与选择。

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

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OFSILK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FormchangeandaestheticturnofthesportswearforfemalestudentsintheRepublicofChina赵㊀莉ꎬ刘㊀卫(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ꎬ北京100020)摘要:女学生运动装自晚清时期出现ꎬ在民国时期得到发展完善ꎬ是近代运动女装的典型代表ꎬ并对中国现代运动装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ꎮ为了进一步明晰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化及其反映的审美观念ꎬ文章根据传世图像㊁历史资料等文献ꎬ梳理女学生运动装的发展脉络ꎮ研究认为ꎬ民国女学生运动装可分为兴起㊁改良㊁定型三个发展阶段ꎬ款式从中式操服到中西结合的倒大袖上衣搭配灯笼裤ꎬ而后逐渐西化ꎬ审美观念呈现传统之美到尚武之美㊁健康美的变化趋势ꎮ关键词:民国时期ꎻ运动服装ꎻ服饰变迁ꎻ西风东渐ꎻ审美ꎻ女学生中图分类号:TS941.1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3)08015907引用页码:081305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3.08.019收稿日期:20221013ꎻ修回日期:202306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2019YFB1405704)作者简介:赵莉(1991)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创新ꎮ通信作者:刘卫ꎬ教授ꎬ1105725606@qq.comꎮ㊀㊀晚清至民国时期ꎬ女子体育教育在 西学东渐 的历史背景下蓬勃发展ꎮ作为女性群体的先锋阶层 女学生ꎬ最早接触西式体育ꎬ是各类女子运动项目㊁运动赛事的主要参与者ꎬ女学生的运动装是民国女性运动服装的典型代表ꎮ综观目前已有研究成果ꎬ发现有关民国运动装的研究较少ꎬ主要有针对泳装㊁ 操衣 的具体运动类目服装分析ꎬ以及以«良友»画报为研究材料的运动女装分析[1]ꎮ本文聚焦女学生群体ꎬ通过搜集整理女学生运动场景的老照片㊁漫画㊁体育电影等影像资料ꎬ并结合历史文献总结归纳女学生运动装的发展阶段㊁款式特点ꎬ管窥近代女性运动装的变迁ꎬ探究服装背后所反映的审美观念的变化ꎮ1㊀近代女学生运动装发展背景至晚清时期ꎬ以自强㊁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及主张变法维新㊁救亡图存的改良派积极向西方求医问药ꎮ西方先进的技术㊁观念冲击着封建思想伦理对民众的控制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ꎬ服装等级制度就此结束ꎬ西学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ꎮ在西式教育观念影响下ꎬ各地大型城市迎来了女学堂的办学热潮ꎮ1844年ꎬ第一所教会学校在宁波开设ꎬ至1908年ꎬ全国女学堂数量已达到512所ꎬ在册学生20557名[2]ꎮ一些较为著名的女学堂如吴怀疚创办的 务本 女塾ꎬ蔡元培创办的 爱国 女校等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教育ꎬ开展以体操为代表的体育课程或课余活动ꎮ为方便学生运动ꎬ学校在学生入学时统一定制运动服装ꎬ女子运动装 操服 自此兴起ꎮ随着学校教育体制改革ꎬ顺应学生兴趣㊁心理㊁爱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传入国内ꎮ 壬戌学制 正式废除原有机械呆板的兵式体操ꎬ体育课程改以田径㊁球类等竞技项目为主ꎬ运动服装品类逐步细分㊁款式日趋多样ꎮ思想观念上ꎬ维新派提出的 强国保种 思想将 兴女学㊁废缠足 与救国并为一谈ꎬ女学推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ꎬ 不缠足 作为许多新式女学堂的入学条件之一ꎬ也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必要的身体条件ꎮ新文化运动后ꎬ旧的伦理道德㊁文学艺术日渐式微ꎬ在民主㊁科学两大旗帜的引领下ꎬ不仅传统士大夫完成了向新型知识分子的转变[3]ꎬ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追寻个性解放㊁平等自由的精神ꎬ在全社会形成了激荡思潮ꎮ同时ꎬ媒体行业方兴未艾扩展了新思想㊁新形象的影响范围ꎮ各类期刊画报㊁体育电影直观展现了女性运动员矫健的身影ꎬ向大众传播了一种 时髦 的生活方式和身体观念ꎬ为体育运动打上健康㊁时髦㊁先进的标签ꎬ将运动服装从校园操场带向大众生活ꎮ2㊀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分类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报纸㊁期刊杂志进行检索ꎬ搜集到女Vol.60㊀No.8FormchangeandaestheticturnofthesportswearforfemalestudentsintheRepublicofChina学生体操课㊁课余活动㊁校际比赛㊁运动会㊁其他集会等运动场景的旧照片214张ꎮ按照时间㊁服装类型㊁运动场景梳理比较ꎬ并结合同时期相关的文字记载ꎬ本文进行总结分析ꎮ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从款式类型上可分为上衣下裤㊁上衣下裙及上下连属的裙装三类ꎮ其中上衣下裤应用范围最广㊁时间最久ꎬ且发展具有连续性ꎬ与常服关系最为密切ꎬ是女学生运动服装的典型代表ꎮ上衣下裙及上下连属的裙装一般直接引入西方样式ꎬ多为运动会中体育表演服装ꎬ出现频次较少ꎮ按照服装的应用场景不同又可分为操服㊁表演服㊁竞赛服三种类型ꎮ操服(或操衣)早期为军队训练的制服ꎬ而后迅速被新式学堂采纳ꎬ成为体育运动服装[4]ꎬ主要在体操课程㊁集会活动中穿着ꎬ并兼具制服属性㊁校服功能ꎮ表演服主要用于运动会前的体操表演㊁机巧表演㊁舞蹈表演等体育表演类活动ꎮ随着国内女子竞技体育发展ꎬ民国中晚期又出现了用于学生训练㊁比赛的西式竞赛服ꎬ其适用范围较小ꎬ由校队成员㊁参赛选手穿着ꎮ表1㊀民国女学生运动装分类Tab.1㊀ClassificationofsportswearforfemalestudentsintheRepublicanperiod操服竹荫女学女学生体操场景上衣下裤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学生合影上衣下裤光华附中女学生操服上衣下裤竞赛服上海市运动会中爱国女学排球队队员上衣下裤1930年第四届全运会中上海队合影上衣下裤上海运动会中务本女校田径运动员上衣下裤表演服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第一次运动会中女学生表演上衣下裙上海女子运动会中神州女学学生体操表演上下连属裙装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健美表演上下连属裙装3㊀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发展阶段及款式特点通过梳理已有图像资料ꎬ结合彼时社会背景ꎬ本文从时间维度总结女学生运动装的发展历程ꎬ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ꎮ一是从晚清到20世纪10年代的兴起阶段ꎬ短衣窄裤的中式操服 应用于女学堂ꎻ二是20世纪20年代的改良阶段ꎬ女学生运动装经历了西式服装本土化ꎬ中式服装西洋化的变革过程ꎻ三是20世纪30㊁40年代定型阶段ꎬ女学生运动装全盘西化ꎬ并一直沿用至建国后ꎮ3.1㊀兴起阶段:短衣窄裤的中式操服据«广益丛报»中文章«条陈女学服制»对女学着装现象的记载ꎬ可知早期女学生操服并无统一规制ꎬ学校根据需求自第60卷㊀第8期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行定购ꎮ1898年«女学报»第六期ꎬ刊出的体操动作图显示ꎬ操服上装为短而紧身的大襟带镶边的袄ꎬ袄外以带束腰ꎬ下穿紧身裤ꎬ裤脚放在靴子内[5]ꎮ至民国初期ꎬ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学校仪式规程令中ꎬ对女学生服装颜色㊁款式等进行了规定ꎬ以女性常服为制服ꎬ 女学生自中等学校以上着裙 ꎮ但实际应用中ꎬ学校由于开设体育课程ꎬ一般以长裤为操服ꎮ上袄下裤是民国初期女学生操服的典型样式(图1)ꎬ上袄衣长至臀下ꎬ偏襟ꎬ使用传统一字盘扣固定ꎬ衣两侧开衩至腰际ꎬ以便下肢活动ꎬ衣领为 元宝领 ꎬ领上檐高可掩面ꎬ袖口紧窄露出手腕ꎮ原本内穿的中式裤作为外裤ꎬ窄小的裤口使裤子整体呈锥形ꎮ图1㊀20世纪10年代女学生运动装典型样式Fig.1㊀Typicalstyleofsportswearforschoolgirlsinthe1910s对比晚清民初不同年份女学生操服样式不难发现ꎬ服装渐短渐窄是其最突出的变化特点ꎮ上衣长度从膝下削减至臀下ꎬ侧边开衩提高ꎬ裤长缩短露出袜子ꎬ胸围㊁袖口㊁裤脚变窄ꎬ服装更加贴合身体ꎮ细节上ꎬ领子高度随常服流行变高ꎮ领口㊁袖口㊁下摆㊁裤脚均去掉了繁琐的边饰ꎮ颜色质料与女学生制服相同ꎬ以黑㊁白㊁蓝色土布为主ꎬ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学校制服规程令规定 寒季用黑色或蓝色ꎬ暑季用白色或蓝色 ꎮ各校校规中还会对学生着装有更详细的要求ꎬ如周南女子师范学校不仅明确规定了学生服装用黑㊁蓝㊁白三色ꎬ还限制内穿的单衣不得有其他杂色ꎬ袜只可用黑㊁白二色[6]ꎮ民国初期ꎬ除中式服装外ꎬ一些开埠较早地区的学校已开始引进西式裙装做表演用ꎮ据1917年«申报»中文章 务本女校运动会记事 记载ꎬ务本女子中学和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运动会中ꎬ女学生穿 白色操衣垂髻黑裙黑袜 进行体操表演ꎬ可见中西式运动装并存的现象自此时已见端倪ꎮ3.2㊀改良阶段:上紧下松的改良式运动装经历了新文化运动㊁五四运动一系列的思想洗礼ꎬ女子穿衣问题又迎来一次大转折ꎬ即女学生运动装进入改良发展时期ꎮ这里的改良既包括西方款式被引入后的本土化ꎬ又有中式服装吸纳西式元素进行的自我丰富ꎮ女学生的新式裤装属于前者ꎬ以宽大的灯笼裤代替原有的窄腿中式裤是这一阶段运动装最明显的标志ꎮ裤长一般至膝下ꎬ在腰部大量打褶ꎬ裤腿肥硕ꎬ脚口用宽紧带束扎ꎮ垂直站立时形如蓬松长裙ꎬ活动时给腿部充分空间ꎮ又因裤脚口收紧ꎬ运动时亦不会露出腿部肌肤ꎬ所以迅速在各女校的体育课堂中推广普及ꎬ成为20世纪20年代女学生运动裤装的主要款式ꎮ这种裤装样式英文名为 bloomers ꎬ由著名的女权活动家阿米莉亚 布鲁默最早推行ꎬ至19世纪末期ꎬ成为欧美女性自行车㊁板球㊁体操等运动的专用服装ꎬ也是学校学生典型的运动装束ꎮ灯笼裤传入中国后 因地制宜 ꎬ在服装细节上不断改良ꎮ由于当时社会局势紧张ꎬ各界人士爱国热情高涨ꎬ当时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提倡学生服装以本国土布为宜ꎮ所以面料上ꎬ摒弃了原用的羊毛斜纹布㊁卡其布㊁哔叽等昂贵进口材质ꎬ改用本国黑布为之ꎮ款式上ꎬ不同学校裤长㊁裤肥略有差异ꎬ受西方新式体育服装影响ꎬ整体呈渐短趋势ꎬ至1928年ꎬ北平女子二级中学女学生参加京师联合运动会所穿运动裤(图2(a))已短至膝上ꎮ图2㊀20世纪20年代女学生运动装样式Fig.2㊀Styleofsportswearforschoolgirlsinthe1920s运动上装前期以 文明新装 的倒大袖上衣为主ꎮ缩短的袖子㊁衣身㊁成喇叭状的袖口减少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7]ꎬ从服装功能上考虑ꎬ新式上衣便于体育活动ꎬ而这种对常服的直接引用又可以减少学生购置服装的成本ꎬ缩短课间换装时间ꎬ因此被广泛穿着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运动着装ꎮ 倒大袖 上衣外搭方领马甲㊁腰部束扎的款式在«国闻周报»中一则标题为 运动装 的漫画配文中被报道为 女界运动衣ꎬ可供普通女校做学生制服之用 ꎬ可见这种搭配方式已具有代表性ꎮ在此基础上ꎬ运动着装又延展出多种形式(图3)ꎮ一是传统改良ꎬ如精武门女学生的运动衣ꎬ在 倒大袖 的基础上ꎬ去掉衣领ꎬ衣身㊁袖口加入缘饰ꎬ造型风格更为传统ꎮ女学生这种运动着装方式与文明新装同期流行ꎬ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ꎬ逐渐被更加舒适的西式运动上衣所取代ꎮ二是西式风格Vol.60㊀No.8FormchangeandaestheticturnofthesportswearforfemalestudentsintheRepublicofChina改良ꎬ这类服装借鉴西式运动衣的部分元素ꎬ或保留倒大袖的袖型㊁或沿袭偏襟㊁盘扣的特征ꎬ去除女性化的收腰设计ꎬ底摆收紧ꎬ在袖口㊁胸前偶有艺术字作为装饰以表明所属院校ꎮ改良式运动装是近代女性运动装现代化的过渡ꎬ呈现中西融合的独特风貌ꎮ图3㊀20世纪20年代女学生运动装典型样式及改良路线Fig.3㊀Typicalstylesofschoolgirls sportswearinthe1920sandaroadmapforimprovement3.3㊀定型阶段:款式多样的西式运动装20世纪30㊁40年代ꎬ社会风潮逐步西化ꎬ各类洋物件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ꎬ女学生运动服装进入全面西化阶段ꎮ最为常见的属翻领短袖运动衣搭配西式短裤(图4(a)(b))及套头式长袖运动衣搭配西式长裤(图4(c)(d))ꎮ如1931年上海万国运动会中国女选手着装ꎬ上衣领面窄小外翻ꎬ领口正前开至胸上ꎬ开口处配有三枚纽扣ꎬ装袖ꎬ袖长至大臂中间位图4㊀20世纪30㊁40年代女学生运动装典型样式Fig.4㊀Typicalstylesofschoolgirls sportswearinthe1930sand1940s置ꎬ下摆以螺纹收口ꎬ衣身前片印有 中国 字样以区别国籍又具有装饰性ꎬ是20世纪30㊁40年代运动衣的典型样式ꎮ艺术字也是这一阶段运动衣的主要装饰方式ꎬ文字以横向㊁斜向㊁曲线形排布ꎬ或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变形字样ꎮ济南青年商行在«青年文化(济南)»杂志刊登的一则关于运动上衣的广告中ꎬ就以设计独特的艺术字为特色宣传自身产品ꎮ多所女校以此类款式作为女学生操服ꎮ如广州省立第五中学曾在«五中周刊»中发布公告要求 女生穿白色反领运动衣异色运动裤 上体育课ꎬ以昭划一而壮观瞻ꎮ1934年光华附中女学生操服的公示中规定 兹拟定操衣裤式样ꎬ由西衣铺代制ꎬ上装白府绸衫ꎬ下穿布裤ꎮ以后女生上操ꎬ概衣操服云 ꎬ这里的府绸是一种本国产的棉布ꎬ可见此时操服虽采用西方款式ꎬ但依然以本国土布为质料ꎮ为了应对季节及训练时的温度变化ꎬ在翻领运动衣外学生常配圆领套头式运动衣ꎬ形似现代卫衣款式ꎬ由毛线㊁棉线等材质制成ꎬ装饰方式与翻领运动衣相同ꎮ裤装相对单一ꎬ采用西式版型ꎬ直筒式裤腿ꎬ长至大腿或脚面ꎬ侧边偶有条带装饰ꎮ原有的灯笼裤在1930年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上还有多校学生穿着ꎬ之后逐渐被更为轻巧的西式裤取代ꎬ少见于报刊上ꎮ相比于操服ꎬ竞赛服上装款式变化更为多样ꎬ主要集中在领㊁袖㊁装饰上ꎬ如表2所示ꎮ领型包括V字领㊁平翻领㊁立翻领㊁水手领㊁彼得潘领ꎬ袖子有五分袖㊁短袖㊁无袖㊁泡泡袖等ꎬ面料出现了格纹㊁条纹图样ꎬ中国体专六星队运动服更用星星图案装饰上衣下摆ꎮ随着运动会女子参与程度的加深ꎬ出于入场㊁表2㊀20世纪30㊁40年代女学生运动上装款式细节Tab.2㊀Styledetailsoftopsofschoolgirls sportswearinthe1930sand1940s第60卷㊀第8期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候场等场景需要ꎬ女子运动外套增加了偏襟马甲㊁西装马甲㊁连帽外套㊁前开式外套㊁西装外套等多种样式ꎮ竞赛服颜色已经不拘于白㊁黑㊁蓝基础色ꎬ还出现了红色㊁黄色等饱和度偏高的颜色ꎮ女学生西式运动装丰富多样的款式变化ꎬ既反映了女性体育运动的发展ꎬ又是女性摆脱旧有礼教束缚ꎬ获得服装自主选择权的体现ꎮ这一阶段服装款式与现代运动装已无太大差异ꎬ至此女性运动服装完成了现代化转型ꎮ4㊀民国时期女学生运动装审美转向4.1㊀中式操服的 传统之美民初封建制度土崩瓦解ꎬ但民众心中封建伦理的约束依然普遍存在ꎬ闺阁女子以培养齐家治内的能力为受教育的主要目的ꎬ社会要求女子注重内在涵养ꎬ忽略外在肤浅装饰ꎬ朴素的衣着更利于塑造贤淑的妇女形象ꎮ所以ꎬ由西式体操催生的女学生操服ꎬ在民国初期依然呈现出浓郁的传统审美趣味ꎮ款式采用晚清时期汉族女子上袄下裤的服装形制ꎬ在此基础上去除繁复的纹样及装饰ꎬ形成简洁㊁朴素的服饰风格ꎮ在新的体育观念的冲击下ꎬ女性身体观念发生变化ꎬ人们对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ꎮ1914年 女子体操所以美容 的文章中指出 人之美有本体之美与装饰之美ꎬ装饰之效用有二ꎬ一为增加本体之美ꎬ一为掩盖本体之不完全之美ꎬ然本体不美虽衣服华美装饰新绝ꎬ不过炫人耳目ꎬ必不耐人细视也ꎮ 这里的 本体美 既指身体的美ꎬ也隐喻人格的高尚ꎬ对既往服装装饰的摒弃ꎬ是对身体的关注ꎬ也是对朴素内修的女性品格的赞颂ꎮ既肯定了服装的装饰美是为本体美服务ꎬ同时也明确了此时服装的功能是遮蔽身体的不足ꎬ反映出的着装原则依然保持着中式的保守与含蓄ꎮ这一时期的女子操服ꎬ是传统服装形制与西方服饰理念的初次融合ꎬ是守旧者对于礼教的坚守和激进的西学派知识精英之间的拉扯ꎮ作为女学生服装改革的一次初探ꎬ体现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改革思想ꎬ但在古礼教化的框架束缚下ꎬ传统的服饰审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ꎮ4.2㊀改良式运动装的 尚武之美尚武 即崇尚武事ꎬ所谓 尚武精神 是指特定历史时期㊁特定制度环境下民族或团体对外战斗诉求的集体涌现[8]ꎮ五四运动期间ꎬ在尚武精神的影响下ꎬ女学生作为一股新的阶级力量直接参与到革命斗争中ꎮ女性的身份定位从强国保种的国民之母转变为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志士ꎮ 体育救国 理念的指导下ꎬ运动服装承载了学生的爱国精神ꎬ塑造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女子革命形象ꎮ对比不同时期两张关于学生灯笼裤的漫画(图5)ꎬ20世纪20年代时女学生整体搭配得宜㊁面容姣好ꎬ手持网球拍(当时网球自西方传入是一项优雅的贵族运动ꎬ只有家庭殷实且追求时髦的上流人士参与)ꎬ加之眼镜㊁发饰塑造了女学生积极正向的形象ꎻ而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中人物面部表情傲慢ꎬ双手环抱胸前ꎬ裤子裤腿以两个灯笼闪闪发光加以强调ꎬ前面拟人孩童被吓得哭喊逃窜ꎬ赫然一副街边流氓的形象ꎬ充满讽刺意味ꎮ图画配文中ꎬ前者 具壮美之精神 ꎬ后者 灯笼裤的威风 ꎬ明确地表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同一服装形态的不同情感偏好ꎮ可以认为20世纪20年代时女学生运动装扮之 壮美 更符合社会主流推崇的审美观念ꎮ图5㊀运动装漫画Fig.5㊀Cartoonsaboutsportswear回顾同时期女性其他服饰装扮特点ꎬ尚武之美审美观念还反映在女学生剪短发㊁先进女性喜着男装㊁女童子军的军装制服等方面ꎮ这一系列的服饰现象表达了女性对于男性力量的渴望ꎬ更是个人爱国革命精神的外在体现ꎮ4.3㊀西式运动装的 健康之美民国时期的 健康美 观念本质上是对女性健康㊁卫生㊁两性关系等问题的关注ꎬ外在表现于身体的丰腴健硕ꎮ 健康美 是与 病态美 对立而来的ꎬ与 尚武之美 相同ꎬ都反对文弱㊁窈窕的女性形象ꎬ但对比上一时期的尚武之美ꎬ此时的 健康美 更加突出女性身体特点ꎬ强化两性关系的平等ꎬ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ꎮ更为女性化的 健康美 身体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要求ꎬ如女性旗袍加入西式收省方式ꎬ突出女性腰线ꎮ相比于常服ꎬ运动服装对身体观念变化的表达更为直接ꎬ即通过款式的变化改变服装与人体之间遮蔽与裸露的关Vol.60㊀No.8FormchangeandaestheticturnofthesportswearforfemalestudentsintheRepublicofChina系ꎮ这种关系变化在整个民国运动装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体现ꎮ民国初期 渐渐短 的衣身下摆和 渐渐窄 的裤腿使女子身形初显ꎮ20世纪20年代ꎬ 倒大袖 上衣露出女子的纤纤手腕ꎬ衣领也时有时无ꎬ灯笼裤裤长及膝ꎬ长筒袜遮蔽小腿ꎬ但腿形清晰可见ꎮ至民国中后期ꎬ运动装的裸露现象更加明显ꎬ新的西式运动装领子从原来的立领㊁圆领变为前开翻领㊁V领等领型ꎬ更多地暴露颈部及颈下空间ꎬ袖子渐短后期出现无袖款式ꎬ短裤去掉裤脚收口且裤腿长度越来越短ꎬ下边搭配的长筒袜也时常被卷到脚踝或是索性不穿ꎬ腿部肌肤显露无余ꎮ由于穿着场景的特殊性ꎬ社会大众对于女子运动服装的裸露程度给予很大包容ꎬ女运动员的比赛照片更是成为喜闻乐见的运动版面头条ꎮ女学生运动装从半遮半就到自然的躯体展示ꎬ体现了彼时社会提倡 健康美 的审美转向ꎮ服饰的审美观念引发了女性运动服装的款式变化ꎬ而变化后的西式运动装又塑造了女子 健康美 的体态ꎮ在新的身体观念和服饰审美趋势共同作用下ꎬ民国女学生个性解放㊁乐观活泼的运动形象成为新女性的典型ꎮ5㊀结㊀语民国是中国传统服饰转向现代服装的过渡时期ꎮ这一时期女学生运动装的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兴起㊁改良㊁定型三个阶段ꎬ体现出不同的形制和审美特征ꎮ20世纪10年代兴起阶段ꎬ受传统礼制约束ꎬ女学生运动装保留汉族女子常服的袄裤基形ꎬ整体趋向紧窄ꎬ审美观念传统㊁质朴ꎻ20世纪20年代改良阶段ꎬ女学生运动服装中西式结合ꎬ 倒大袖 上衣与灯笼裤组合ꎬ呈现上窄下松的廓形样式ꎬ体现壮美的尚武之风ꎻ至20世纪30㊁40年代ꎬ女学生运动服装款式随季节㊁应用场景变化ꎬ款式全面西化ꎬ突出女性身体特点ꎬ塑造女性 健康美 的审美观念ꎮ总体来看ꎬ女学生运动装经历了从中式到西式㊁从单一到多样㊁从遮蔽到裸露㊁从 礼教优先 到 功能优先 的变化过程ꎮ其间体育运动服装逐渐从日常服装中分化出来ꎬ成为独立的服装类型ꎬ并形成了现代运动装的基本雏形ꎮ女学生运动服装审美的变化体现了女性社会身份的转变ꎮ运动服装从传统之美转变为尚武之美㊁健康美ꎬ是从早期贤妻良母到爱国志士再到摩登新女性形象的转型ꎬ是社会对女性从传统家庭身份到拥有社会身份的认可ꎮ«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1]梁文倩ꎬ李强ꎬ杨小明.基于«良友»画报的民国时期运动女装之研究[J].丝绸ꎬ2019ꎬ56(5):99 ̄107.LIANGWenqianꎬLIQiangꎬYANGXiaoming.Studyonwomen ssportswearintheRepublicofChinabasedonTheYoungCompanion[J].JournalofSilkꎬ2019ꎬ56(5):99 ̄107.[2]廖秀真.清末女学在学制上的演进及女子小学教育的发展(1897 1911年)[M]//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ꎬ2008:61.LIAOXiuzhen.Theevolutionoftheschoolsystemforwomen sschoolsinthelateQingDynastyandthedevelopmentofwomen sprimaryeducation(1897-1911)[M]//JIANGMeihua.TheChangingRoleofChineseWomeninthe20thCentury.Tianjin:TianjinPeoplePressꎬ2008:61.[3]周予同.复旦百年经典文库:中国经学史论著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15.ZHOUYutong.FudanCentennialClassicLibrary:SelectedEssaysontheHistoryofChineseScripture[M].Shanghai:FudanUniversityPressꎬ2015.[4]黎藜.操衣:晚清中国的衣冠期待:以晚清画报中的学生操衣形象为中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ꎬ2019ꎬ41(1):24 ̄29.LILi.Gymsuit:ExpectationsofclothesinChinainthelateQingDynasty:FocusingontheimageofstudentswearinggymsuitsinthelateQingDynastypictorial[J].ModernCommunication(Journalof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ꎬ2019ꎬ41(1):24 ̄29.[5]郑永福ꎬ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生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ꎬ1993.ZHENGYongfuꎬLÜMeiyi.ModernChineseWomen sLife[M].Zhengzhou:HenanPeople sPressꎬ1993.[6]周剑凡.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经营状况[J].中华教育界ꎬ1913(9):43 ̄48.ZHOUJianfan.TheoperationstatusofZhounanGirls NormalSchool[J].ChineseEducationSectorꎬ1913(9):43 ̄48.[7]刘瑜.民国 文明新装 及其与改良旗袍的流行更替研究[J].装饰ꎬ2020(1):80 ̄83.LIUYu.StudyonthenewenlightenmentclothesandthecomparisonofpopularitywithQipaoduringtheRepublicofChina[J].ZHUANGSHIꎬ2020(1):80 ̄83.[8]周加兵ꎬ张克峰.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ꎬ2021ꎬ41(2):85 ̄88.ZHOUJiabingꎬZHANGKefeng.Historicalobservationonthespiritofwarrior[J].JournalofGuangzhouSportUniversityꎬ2021ꎬ41(2):85 ̄88.第60卷㊀第8期民国女学生运动装的形制变迁及审美转向FormchangeandaestheticturnofthesportswearforfemalestudentsintheRepublicofChinaZHAOLiLIUWeiSchoolofFashion BeijingInstituteofFashionTechnology Beijing100020ChinaAbstract DuringtheRepublicanera modernwomen ssportsinChinaexperiencedsignificantgrowth.Femalestudents aspioneersandrepresentativesofwomenduringthisperiod wereamongthefirstandmostwidelyexposedtoWestern ̄stylesports.Theirsportswearwasbothemblematicandrepresentative makingthestudyoffemalestudentssportswearhighlyvaluablefromanacademicperspective.Drawingonhistoricaldocumentsandimagesandemployingacombinationoftextualandvisualanalysis thisarticledelvesintotheevolutionandaestheticconnotationsoffemalestudents sportswearthroughouttheRepublicanera.Thestudyidentifiesthethreedevelopmentalstagesofinception adaptationandstandardization.Duringtheinceptionstageinthe1910s femalestudents athleticattirewasconstrainedbytraditionalcustoms.Sportswearwasbasedonconventionalwomen sgarments featuringshortenedandtightenedsilhouettes constrictedcuffsandhems andexposedwristsandankles.Atthistime Chinese ̄stylepants initiallywornasundergarments weretransformedintoouterwear.Duringtheadaptationstageinthe1920s manygirls schoolsintroducedWestern ̄stylesportswear suchaslanterntrouserswithwidelegsandtightenedcuffs pairedwithtopsfeaturing invertedlargesleeves .Theoverallsilhouetteofthegarmentswasnarrowatthetopandlooseatthebottom.ThisperiodwitnessedablendofChineseandWesternstyles characterizedbymutualadaptationandenhancement markingacrucialtransitionalphaseinthedevelopmentofsportswear.Bythestandardizationstageofthe1930sand1940s sportswearhadbecomefullyWesternized withclothingstylesvaryingsignificantlyaccordingtotheseasons.Femalestudentsworewhitelapelhalf ̄sleevetopswithknee ̄lengthshorts revealingtheirthighsinthesummer.Incontrast duringwinter theydonnedround ̄neckpulloversovertheirhalf ̄sleevesandpairedthemwithWestern ̄styletrousers.ThedevelopmentofsportswearduringtheRepublicaneratransformedChinesetoWesternstyles fromuniformtodiversedesigns frommodesttomorerevealingattire andfromprioritizing ritual tofocusingonfunction .Thesechangesinclothingstylesreflectashiftinpublicaestheticconcepts transitioningfromtraditionalbeautytoanappreciationofathleticismandwell ̄being.ThispapersystematicallyexaminesthedressstylesoffemalestudentsinsportssettingsduringtheRepublicofChinaand andproposesforthefirsttimethattheevolutionoftheirsportswearprogressedthroughthreehistoricalstages.Itsummarizestheformcharacteristicsand usingclothingasanentrypoint outlinestheaestheticconnotationsofeachstage.Thisstudycontributestothehistoriographyoffemalestudents sportswearduringtheRepublicanera enhancingthediscourseonfashionacademia.Keywords theRepublicofChina sportswear revolutionofcostume WesterntrendintotheEast aesthetic femalestudents。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女性服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女性的服饰也逐渐转变,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在民国初期,女性的服饰还相对保守,注重的是稳重和庄重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受到西方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比如长裙、高领衬衫、小礼帽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仍然存在,并与西方元素相互融合。

此时的女性服装色彩以素雅为主,大多采用深色调,以体现出女性的成熟和稳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她们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和自由。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

在民国中期,女性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时尚元素,并开始以“时尚”为导向。

这个时期,宽松的蓬裙和吊带设计的上衣成为时尚的代表。

颜色上,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蓝色,到浅粉、米黄等明亮的色彩都在女性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到了民国晚期,女性的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女性的形象更加年轻、活泼,服装也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时尚的短裙和迷人的花纹成为潮流,女性开始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个性。

同时,背心、无袖和半裸露的设计成为女性服饰的亮点,体现出女性地位提升后的自由和自主。

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服饰的转变。

从保守到时尚、从素雅到多彩,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的女性,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还通过服饰来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的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化和活力,也为后来的时尚潮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是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女性服饰从保守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展现了女性地位转变的历程。

这个时期的女性通过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个性,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

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

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

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

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

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

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

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

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

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

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

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

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近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服饰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她们参与了社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对于女性服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主要特点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饰款式的改变,二是面料和色彩的更新。

首先,从款式上看,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逐渐摆脱了旧式的束缚和拘束,形成了更为宽松和舒适的设计风格。

曾经在清朝流行的紧身旗袍被逐渐取代,而改为呈宽松剪裁的中式长袍。

女性穿起了这种长袍,整体线条流畅,穿着方便,突显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也开始尝试西式服饰的穿着方式,引进了西式的连衣裙和西装。

这些新款式不仅让女性更舒适,也展示了她们独立、自信的形象。

其次,面料和色彩的更新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丝绸面料仍然使用,但逐渐被新的面料如纤维织物所取代。

这些新型面料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和易打理性,也更符合现代女性生活的需求。

色彩方面,过去的传统深色被更亮丽、鲜艳的色彩所取代,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这种明亮的色彩让服饰更具活力和时尚感。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服饰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她们开始追求更为独立和时尚的服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在经历了封建社会束缚的传统观念后,女性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她们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礼教的束缚,而是通过穿着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而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通过新式服饰的展示,女性的时尚意识被唤醒,她们开始更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同时,新式服饰的传播也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提供了平台,让她们在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国时期女装样式的演变初探

民国时期女装样式的演变初探
王朝 的 封建 专 制统 治 , 也终 结 了 中国数 千 年 的封 建统 治 历史 。新 装 史 上 的一页 辉煌 。 的 民主 共和 制 的确 立 以及 1 9 1 9 年 爆 发 的五 四运 动 带来 了深层 次 的 3 O 年 代 旗 袍 的 长 度 、袖 型 、 开 衩 、装 饰 等 等 随 着 大 众 追 随 思想 解 放 ,使 中 国社 会 发生 了深 刻 的社 会 变 革 。中 国服 饰进 入 了 的趋 势 逐年 改变 而 干变 万 化 。起 初旗 袍 长度 提 升至 膝 盖上 下 ,衣 个 开 放 、蓬 勃 、融 合 的发 展 时期 。作 为 思想 外 化 的服 饰在 这股 身收 紧 ,下 摆 收拢 ,这 样 一来 ,旗袍 变得 紧 窄合 体 ,腰 臀 曲线 毕
二 、女 子文 明新 装
民 国初 年 ,西 方 教育 模 式 的女 子学 堂 兴起 , 五 四新 文化 运动 使 青 年 女子 服 装更 趋 简约 朴 素 , 出现 了一种 新 式 女套 装 , 即简洁 而 又有 时代 风 格 的袄 裙 ,合 身修 长 的 高领 衫袄 和 黑色 长 裙相 配 , 袄 裙 基 本不 施 绣纹 ,被 誉 为 “ 文 明新装 ”。这 股 文 明新装 热 潮 ,


袖长 及 肘 ,袖 口为喇 叭形 的倒大 袖 。腰 臀 曲线 收 的 明显 ,衣 长 长 导下 ,旗 袍 恢 复低 开衩 ,长度 甚 至及 地 ,完 全盖 住 双脚 ,但这 种 度 缩 短 ,多 流 行在 臀 部 以上 。下 摆 流行 的样 式 较 多有 圆 弧形 、折 样 式 不利 行 动 ,长度 又 慢慢 改为利 于 行走 的 长度 。抗 战 爆 发后 旗 线形 等 等 ,在 边缘 略 施 纹绣 花边 。张 爱玲 文章 中 曾写 道 : “ 时 装 袍 的衣 长和 袖长 都 变短 ,甚至 流 行过 两 寸 的小袖 和 史无 前 例 的无 上也 显 现 出空 前 的天 真 ,轻 快和 愉 悦 。喇 叭管 袖 子飘 飘 欲仙 ,露 袖 样式 。 出一 大 截玉 腕 。短 袄腰 部极 为紧 小 … …短袄 的下 摆忽 而 圆 ,忽而 繁 华 过 后 的 整个 4 O 年 代 中国 都 硝 烟 弥 漫 , 由于 战 争 和 外 敌 尖 ,忽而 六 角形 。 ” 侵 略 , 国 内经济 萧 条物 资 匮乏 ,政府 大力 提 倡 国货 。这 时 的旗 袍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服饰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女性地位和角色也得到了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思潮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服饰以传统的旗袍为主,这种服装束缚严密,缺乏灵活性。

随着民国的建立,中国开始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开始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例如玻璃马蹄镶钉腰肩、小中衫、大香蕉包头巾等。

这些服饰的引进使得传统的旗袍得到了一些改变,逐渐演化为更加宽松自由、便于活动的束身上装。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丝绸成为流行材料,而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多样,反映出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旗袍逐渐从显露女性曲线的紧身裙变为宽松的长款裙装,肩部和腰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由度。

同时,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的融合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纽扣大衫、高腰裙和宽肩翻领等设计成为当时女性时尚的代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服饰配饰方面,民国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挑选合适的饰品来修饰自己。

手绢、项链、耳环、手镯等都成为了装点女性妆容的必备品。

此外,一些特殊的配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高高的竖髻、大面积使用蝴蝶结、花朵和流苏等,为女性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遭遇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因为战争和经济不稳定,许多女性被迫放弃时尚,只得过上朴素的穿衣生活。

同时,由于时局不稳定,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通过服饰的选择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

思想之镜——中国近现代女性衣装的变迁

思想之镜——中国近现代女性衣装的变迁

扮在外表的衣,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直接反映,而且还能展现时代的思想变迁,尤其是女性的衣。

The Old Photographs 老照片—— 中国近现代女性衣装的变迁思想之镜综合整理/本刊见习主笔刘阳旗袍以它自然流畅的服装样式,为民国女性增添了秀丽而妩媚的时代风采封建社会,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制规定了什么身份、什么等级的人应当穿什么材质、什么颜色的衣服。

而女性被认为应有坚韧、服从、善良、温婉与谦和的美德,所穿服饰更多地表现为含蓄、端庄、严谨和大方。

到了清代,女性的着装更加严守规矩:宽松的“无形之形”服装,衣领紧扣、长裙曳地,且不可过多袒露肌肤。

这时候的服饰,更多的是注重服装本身层面上的装饰和美化。

1911年,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同时也推翻了以等级为核心的服饰体制,正式开启中国近代服饰变革浪潮。

自此,女性着装不必再拘泥于以往的规制,自然、简约、美观和突出形体之美成为女性着装新的崇尚,服饰种类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从民国初期的上海来看,淑女装大胆借鉴了洋装紧身的风格,多紧衣窄袖、裙1925年以后,上袄下裙的袄裙变得更加华美和艳丽,并产生了很多派别清代满族女性身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民国初年,立领、收腰、窄袖上衣,再配上百褶裙,这一流行的学生装,被誉为“文明新装”装加长、裙摆放大,与上衣构成强烈的反差,重在展现人体曲线的变化;少女装,裙子露出脚腕,裤子修长贴身,在中西合璧中,凸显了少女端庄娴静和富有朝气的青春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作为能顶半边天的存在,追求价值平等的思想攀至高峰。

当时,女性着装以工装为主,与男性服饰相似。

“列宁装”就是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追求The Old Photographs 老照片新中国成立之初,前苏联服装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很大,“列宁装”一度与“中山装”齐名1950年代, 穿工装裤也成为一种时尚,年轻姑娘们爱上了工装裤和格子衬衣美的本能全面觉醒,服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化。

民国风度_精品文档

民国风度_精品文档

民国风度一、引言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风貌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民国风度体现着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风采与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时尚、建筑、文学等方面探讨民国风度,并探究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二、时尚民国时期的时尚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在时装方面,女性的穿着逐渐开始注重细节和造型设计。

许多女性开始追求西式化的服饰,如旗袍、窄裙等。

在男性方面,西装成为流行的装束,与传统的中山装相辅相成。

这种时尚的改变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追求,也代表了一种国际化的审美趋势。

民国时期的时尚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时装设计师们的创作灵感中往往会有民国元素的融入,让当代人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采。

三、建筑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西方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国建筑风格。

许多城市的街景、建筑物和庭院都充满了民国时期的风貌。

在当今社会,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仍保留着民国风格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民国建筑风格的保留和传承,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和风情。

四、文化民国时期的文化充满活力,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闻名于世的鲁迅、郭沫若等作家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百味,也纷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在电影方面,民国时期的电影工业开始崛起,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阶段。

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民国时期的艺术创作都对当今中国文化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风气民国时期的社会风气追求知识和进步,弘扬五四精神,倡导科学和民主的理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许多社会运动和事业起源,为中国近代的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风度鼓励人们敢于追求梦想,勇敢创新,表达独立的个性和思想。

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影响力的。

它提醒我们要秉持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真理和进步。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民国旗袍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种传统服饰,起源于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段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民国旗袍的起源、设计演变、流行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时尚文化符号。

民国旗袍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服饰风格,是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时尚的融合。

早期的民国旗袍还受到大行旗袍和裠褪的影响,采用束腰的设计与缓慢脱下的领子。

然而,在20世纪初的运动和开明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服饰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背景促使了旗袍的设计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的设计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受到了西方时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服饰的熏陶,民国旗袍的款式逐渐多样化。

同时,民国旗袍的面料开始采用丝绸、棉麻等材料,使得旗袍更加轻便舒适。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民国旗袍开始追求时尚和个性化,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同时也受到了国际时尚的影响,例如紧身款式、领口设计等。

在民国时期,民国旗袍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

唐明皇、李宗伟等名人的推崇和使用,使得民国旗袍逐渐流行起来。

在旗袍的流行过程中,上海成为了旗袍的中心城市,这里的旗袍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

这些旗袍作坊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旗袍款式,不仅满足了时尚追求,也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除了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也有旗袍的生产和推广。

北京的旗袍以其简约、大气的风格而闻名,广州的旗袍则以其精致、细腻的手工艺而著名。

民国旗袍不仅在国内流行,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认同。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展览会上,民国旗袍首次向国际展览观众展示,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此后,民国旗袍开始出口到海外市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总结起来,民国旗袍的发展经历了从简约到多样化、从国内到国际的变化。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时期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时尚文化的精华之一、通过对民国旗袍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能够将其发扬光大,继续影响现代的时尚潮流。

从内在需求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

从内在需求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

从内在需求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民国时期,女性的穿着方式是受到了社会文化和内在需求的影响而发生了嬗变。

在这个时代,女性渐渐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这在她们的着装方式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从内在需求的角度分析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

民国时期的女性在内在需求上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进行西化运动,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服饰文化也开始渗入中国。

女性在这个时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她们开始追求自我表达和独立个性。

这种内在需求在她们的穿着方式上得到了体现,她们开始选择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服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

她们喜欢穿着宽松的上装和长裙,展现出一种轻松洒脱的态度,这种穿着方式反映了她们内心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心理需求。

民国时期的女性在内在需求上也追求美丽和优雅。

在这个时代,女性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形象,她们开始追求美丽和优雅。

这种内在需求在她们的穿着方式上得到了体现,她们开始注重服饰的选择和搭配,选择一些色彩明亮、图案精致的服装,突显出自己的优雅和气质。

她们还喜欢戴一些珠宝饰品,梳理精致的发型,以表现出自己的完美外表。

这种穿着方式反映了她们内心追求美丽和优雅的心理需求。

民国时期的女性在内在需求上也追求社交和交际。

在这个时代,社交活动开始逐渐增多,女性开始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茶话会、舞会等,她们希望通过这些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这种内在需求在她们的穿着方式上得到了体现,她们在社交活动中开始选择适合场合的服装,如礼服等。

她们还注重打扮和修饰,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赞赏。

这种穿着方式反映了她们内心追求社交和交际的心理需求。

民国时期的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是受到了内在需求的影响而发生的。

这一时期的女性在穿着方式上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美丽和优雅、社交和交际、自我保护和舒适,这些内在需求在她们的穿着方式上得到了体现。

这种穿着方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反映了女性自身内心需求的嬗变。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了解民国时期女性的穿着方式,以及这些穿着方式背后的内在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女性的独特魅力。

民初女装审美趋势分析

民初女装审美趋势分析

民初女装审美趋势分析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这一时期女装审美意识由于受社会政治的冲击、经济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引导以及近代女性解放运动兴起的激荡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呈现出追求阳刚美、曲线美、个性美等新趋势,体现了女性解放意识的确立和对美的追求与阐释。

标签:民国初年;女装审美“凡读过汉乐府中的《陌上桑》的人。

绝不会忘记采桑女秦罗敷的美的,而人们审视罗敷之美的一个重要角度便是她的服饰衣着之美。

”服饰不仅能显示出人的外在形体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人的内在心灵美,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的外在尺度和标识,而女性正是这一尺度的追求者、创造者和体验者,她们是领风尚之先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美、都懂美,因为美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字眼,而审美更是一个与个人文化层次、爱好修养、情趣及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紧密联系的字眼。

因此,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念。

特别是民国初年,“可谓是一个消除旧形制、旧制度,孕育和产生新形制的重要时期。

”在风尚嬗递的疾风劲雨中,女装一马当先,冲破旧礼教的禁忌,出现了大跨度的变革:新式旗袍、紧身马甲、西式婚纱、西式外套等在五四运动前已较大范围地进入百姓家庭,突破了传统服饰的宽大重长,由反映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审美倾向而变为追求曲线美、阳刚美和个性美的审美倾向。

一、阳刚美审美意识的确立19世纪后半叶,中西并重的办学方针。

华洋杂处的文化环境,阅读报刊产生的自觉意识,女子参政权的突破,女性职业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妇女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展现了女性从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促进_了她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不少人有了两个基本的觉悟,即“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及“天地生人,男女平等”。

她们一方面为革命方便之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钦羡男性的自由与民权,一批妇女解放运动的追求者,为一扫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从而为其女装阳刚美审美意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女性,无论是先进的知识女性还是女革命家,以至于民间女子、学生,甚或是妓女大都有效仿男装,着男装之趋势。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服饰出现了中西交融的现象。

民国时期的服饰有传统的袄裙,中西结合的改良旗袍、文明新装,西方引进的服饰。

女子的服饰变迁表现了女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成为新一代女性。

(一)袄裙1912年颁布的《服制》,女子礼服为齐领、对襟、长上衣、下穿白裥裙,衣长与膝同齐,有领,裙子左右、后下端开衩,民国服制的颁发对礼服样式的形成有了一定的基础。

袄裙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唐代已经有记录,一直延续到民国。

民国初期,袄裙是主要的流行服饰,基本延续着清代汉族女装遗留的服饰特点。

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一直在中国流行着,随着时代的发展,摒除了繁杂的花式纹样,逐渐趋向于简便的服装形式。

民国初期,袄裙受留日女学生的影响,逐渐简洁合身、朴素淡雅,很快成为青年女学生青睐的主要服装之一。

民国中期,袄裙受西方服饰的影响逐渐变得华丽,裤裙在20世纪20年代末流行。

袄裙一直活跃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即使后来出现了“文明新装”“改良旗袍”“洋装”等新式服装,它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二)文明新装民国时期,服饰各式各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文明新装”彰显出新时代、新思潮的气息,女子崇尚自由的社会风潮。

“文明新装”的出现引领了服饰风向。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引发了人们思想的高潮,出现了一种新式女式“文明新装”。

“文明新装”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以素雅简洁的风格为主,首先出现在留洋的女学生和本土的教会学校学生中,后来流传至大城市女性中。

在此期间,女学生穿着白、灰、蓝布衫、黑色长裙,不佩戴耳环、发簪等饰品,一时间在全国流行起来。

“文明新装”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而产生的服装,符合人们追求新民主的愿望。

“文明新装”又被称为“五四装”,是追求新文明、新知识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新装”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在政治方面,推翻了传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开始出现并且逐步发展。

在中国形成的新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外资、中国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相互矛盾、相互融合的局面,但它们都表现为封建传统经济的对立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在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发展中发生新的变化。

文化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在西方思想及技术影响下引起了许多变革思潮。

二、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一)文明新装文明新装是民国前十年最为受欢迎行的服装款式,它的服装款式是上衣下裙式的。

并在当时有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人们受到日本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影响更加明显。

在穿衣风格上开始向日本女性的穿着靠近。

上身是在腰部略微收紧的短袄,袖子为宽大并露出手腕,这样的服装被称之"倒大袖"。

同时,发型也是清爽齐耳或齐肩的短发,没有多余的饰品,这样的穿着打扮几乎就是当时的时尚标杆,并且延伸到第一代民国旗袍之上。

(二)旗袍旗袍相信在每个女性心目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那么就要说说马甲旗袍了,在整体的服装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它跳出以往大胆去掉旗袍的衣袖成为一种无袖设计,并且将下摆拉长至裙摆。

款式是依旧是A型廓形,保留清代旧式旗袍原来平直和松弛的特点。

后来减少穿衣层数为其更方便,马甲旗袍转变为“倒大袖”形态,由此倒大袖旗袍出现。

30年代的初期,旗袍也从一开始松弛向苗条过度,开始注意女性曲线,服装贴合身体曲线。

3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影响,“改良旗袍”问世,改良旗袍与原来的旗袍有明显区别,注重服装对于人体装饰性,开始展现女性的曲线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一跃成为了当时极具潮流和魅力女性的服饰,经典旗袍基础结构完善。

(三)西洋服饰西洋服饰也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服装种类,其中西式连衣裙最受民国女性欢迎。

20世纪20年代,长至脚面的古典裙式显示淑女的端庄,并到30年代。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时期,服饰作为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多样的变化。

从最初的清末以传统服饰为主,到20年代的近代化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西式服装的流行,再到30年代的韩国、日本、苏联等国的时尚影响,民国服饰的演变跨越了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一、传统与近代的合并民国初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着装仍然比较保守,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男性依旧穿着长衫、长裤、顶帽,女性则穿着旗袍、褂子、裙子等传统服装。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开始推崇近代风格的服饰,尤其是一些翻译、学者、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近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倡导穿着日益近代化的服饰。

为了表示自己的新思想,他们开始采用西式的上衣、长裤、领带等服饰,但仍保留着传统中式的元素,如褶、盖肚以及门头沟等。

这段时间的服饰风格是中国近代服饰流派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西式服装的流行20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饰也不例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趋势愈加明显。

这段时间的服饰非常多样化,比较流行的服装有燕尾服、西装、格子衬衫、皮靴、马甲等。

当时街头巷尾的男子几乎都着着西装,加上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领带,这一套装扮成为20年代的标志性时尚。

同期,女性服装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女性穿着革命时期的“时装”,这是一种都是有长袖、长裙,直筒、腰设计的服饰,简洁、端庄,是体现女性新形象的时代新款式。

此外,还有比较流行的青丝绒旗袍,这种服饰十分贴身,非常适合体态娇小的女性。

这一时期,除了服装的形态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改变。

珠宝、化妆品、手提包、花束等物品,都成为了女性展现魅力的必备道具。

三、国际时尚的冲击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革,寻求现代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外来时尚文化的冲击也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拒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文献标识码:A梳理民国时期的审美观念,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值得关注: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二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

这两个关系贯穿并影响着整个民国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看待事物与世界的态度与方式。

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解放与进步,刺激并促进了女性服饰艺术风格的演变。

女性服饰艺术的风格演变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种种变化。

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在审美关系上发生一种由“衣”到“人”的主客体转向,逐渐去除繁琐、矫饰,观照人体本身的自然美,追求简洁、实用女性形象也因此日益呈现出自然、新颖、雅致、清新的面貌。

透过民国初年女性服饰的演变来解读该时期审美观念的转型,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和探讨国人审美文化的过去与当下,梳理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审美观念大致的变迁脉络。

一、旧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审美碰撞与交融民国初年,随着社会变革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各种新气象与旧面貌交叠并存,这一复杂局面在人们的衣着装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新旧政治力量的角逐在人们生活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西学东渐”潮流下,国门敞开,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清王朝两百多年统治的文化交融,满汉两族在妇女服饰风格特点上的审美趣味也渐渐相近、相融,形成了旗装、汉装并存的格局。

当时的汉族女装沿袭了上衣下裳(或下裤)的形制,不穿袍,一般上着衫袄,下着裙或裤?彼此不连属,其典型特点即是宽大肥厚,不重曲线,将女性自然形体掩藏于其下,衣饰之于人。

则无个性可言。

而彼时满族女装则多穿长袍,亦称“旗装”,袖口平且宽大,线条平直硬朗,长及脚踝,满族女子天足,脚蹬比普通女鞋高出两三寸的花盆底鞋或马蹄底木质高底缎面绣花鞋,自上而下、一气呵成,视觉上似乎给人一种身材修长的感觉。

同时亦可掩盖女子形体上的缺陷。

而旗袍之于女性形体的这种潜在的凸显可能,也自后来的1920年代开始,经由在旧与新、中与西的“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创新,进而成为中国人一种新的审美方向与选择。

在服饰与身体的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历来便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林语堂曾说“中装和西装在哲学上不同之点就是,后者意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则意在遮蔽之。

但人体在基本上极像猢狲的身体,所以普通应该是越少显露越好。

”“西人女装所以表扬身体美,中国人女装所以表扬杨柳美,女人西装表扬身体美者之美,同时暴露丑者之丑,使年老胖妇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西方文化历来强调客观事物之本原,所谓“重理求真”而倾向“再现”,东方文化则是“重智求善”,更看重客观事物之“表现”。

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服饰在审美选择上的各有优长,中国服饰注重装饰及意象,西方服饰注重原型与形态的缘由也自然分晓。

民国初年,西服尤其是女装对于“人体美”的展示,也引发了当时国人对于“衣”与“人”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二、由“衣”到“人”――审美关系的主客体转向东西方审美文化对于“人体美”的认知程度一直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多在自然山水之间,因而,在审美对象上,对于“人”这一主体的观照便相对弱化,形成了中国服饰重精神,西方服饰重物质的特点。

西方服饰的所谓“重物质”更多带有一种人本主义的色彩,强调和讲究人体美,“衣”为“人”存。

新时期的民国女性开始重新审视“衣”之于“人”的价值和意义,“人”日趋获得了本该具有的主体地位,遂逐渐呈现出“简洁化”、由“身份消解”到“个性凸显”的“平民化”与“时尚化”的倾向。

民国初期,革命洗礼之余音尚存,人们的着装方式也处于一个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期,满装、汉装、西装,并行于世,但去繁就简,讲求简洁、称身、适体成为女服演变的趋势:这一时期,上衣下裤或上衣下裙成为女性的时兴装束,一些旗人迫于政治原因,也纷纷仿效汉人穿之,这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流人也对女装的这一股“简洁化”浪潮推波助澜。

受到来自日本女装的影响,当时以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教会女学生为代表,上衣多着腰身窄小而修长的高领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袖长至露肘或露腕,袖口为喇叭形,约莫7寸,称为“倒大袖”。

下身则着套穿式黑裙与上衣相配,起初长至足踝。

后渐缩短至小腿上部。

袄裙均少施或不施绣纹,旧时多用的耳环、手镯、戒指、簪钗等首饰一概不用,称之为“文明新装”。

这种衣着后被一些城市女性视为时髦,于1910年代和1920年代早期颇为流行。

同时,洋货涌人中国市场,更多的面料选择和西方先进、便捷的裁剪、缝纫方式也使得人们对费工费时、繁琐考究的镶嵌滚绣等传统手工装饰工艺逐渐失去了兴趣,遂用之日少。

这也为之后改良旗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年,国产缝纫机问世,随后影响并开启了我国服装生产由手工缝制到机械缝制的转向,传统繁复、精密的手工技艺也逐步退出主流舞台。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女装呈现出一种简洁、朴素、淡雅的样貌。

三、从“身份消解”到“个性凸显”:“平民化”与“时尚化”1912年10月,新成立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服制》(民国元年十月初三),共两章十二条,对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和用料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清代的朝褂翎顶一律废除,而西式服饰则列人其中。

其中对于女子礼服的规定比较简单:上装着长衫,“衣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对襟用领,左右及后下端开”;下装着长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有裥,上缘两端用带”。

此外,“周身得加绣饰”。

《服制》法令的最显著特征,即是以西洋服饰作为礼服。

而与此同时,清朝具有鲜明等级色彩的官定服饰虽然消亡,但满族服饰中的长袍、马褂、旗袍、坎肩等却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被保留下来,并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西并列,新旧杂陈,便自然地成为民国初年女装的特征。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技进步、交通便捷,人们活动增多,服装为配合行动而普遍收窄以便于活动行走。

清末民初,女性服饰虽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尽能事效仿西方而如此为之,却也是配合时代的需要:中国女性力求解放,穿窄瘦衣服使行动自如,能投身种种社会活动。

这一点可以上海地区女装为例,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还有更明显的差异:“少女装给人活泼、轻捷之感,暗示对她们的行为约束已大大简化,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较前有长足改善。

少妇装的上身部分大胆吸取洋装的紧身原则,裙装加长,裙摆放大,与上装构成强烈反差,这暗示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眼光开始向西方标准靠拢。

劳动妇女服装体现实用原则:布头巾、无领布衣、肥裤、布袜、布鞋。

”随着民初西方文明的介入与社会风气的开化,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女装西化的进程,引起了服饰质地式样的日渐多样化,衣着逐渐成为女性们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服装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图案、色彩和质地,开始向款型、风格等领域延展,更加趋于多元。

西方印染技术的引入,印花逐步成为衣纹图案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手段。

服装面料由厚重变得轻薄,形制造型也由过去的掩盖身体特征和差异而转向有意识地展露人体的曲线美,由宽大渐变为合身,并开始注重悬垂性的提升。

女子们开始争相追逐服饰的时尚化,而其中青楼女子的“奇装异服”则在不经意间引领了这股新式服装潮流。

1912年3月20日载:“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颈,后施尾辫,招摇过市,其始不过私娟所为,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法。

”女装潮流的领导者,不再如过去那样是王公贵妇的专属,而转向了青楼妓女与女学生,各阶层女性纷纷向她们看齐。

这也是身份消解后女装革命的一次大逆转,亦成为中国女性服饰“民主化”继而“时尚化”的一个开端。

在这场改变女性旧有形象与身份的革命中,妓女成了首当其冲的“时尚先锋”。

特殊的职业和身份,让她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出入茶楼、戏院、公园等公众场所,社交的广泛与礼节的少束,往往使其能够得风气之先,在衣饰选择上也是不循规矩,“敢为天下先”。

传统的衣衫裙裤也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曾经的宽衣大衫转向了紧身窄袖,并成为“时髦”的潮流。

在内在变革与外来文化的多重刺激和影响下,女性审美也开始打破旧有的保守格局,混杂纷繁,殊无体例,在日新月异的迅疾变化中,一种主观意识强烈的“时尚化”开始萌芽。

此外,作为中国近代女装的典型代表――旗袍,在民国时期也于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下“兼收并蓄”,不断获得新的改良和发展,成为女性争相追逐的时尚尤物。

“民国时期最初的旗袍仍然保留着原来满族旗袍的基本样式,宽大、平直,下长至足,面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传统满清旗袍以锦、缎为主要面料,往往叉经由多重镶嵌滚绣,无形间增加了衣物的厚度和重量,平直宽肥的视觉效果自然无法凸显女性本身的线条之美。

经由改良过后的旗袍。

先于1914年左右的上海地区流行起来,后影响范围波及全国。

虽然民国初期的女性服饰在装扮风格特点上已经相当新潮和西化,但含胸、颔首、削肩仍是女性的典型形体特征,新式的服装与传统的体格,使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纷繁却又显杂乱的面貌,与民初动荡的时局一齐构成了一种交错而有序的矛盾图景,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繁杂的碰撞与融合中变化得丰富多样。

人们的审美意识较之以往而获得了实在的进步。

民国后期的女性服饰不断朝向简洁、实用、美观、适体而发展,不仅愈发展现了女性优美的体态,也是适应女性不断走向社会的必然。

民国初年女性服饰演变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即是将审美关系的重心由“衣”之客体转向了“人”之主体,开始日趋重视人的存在与需要。

这也是民国初年女性服饰风格之“主体性”增强的一个最直接、最生动的表现。

透过民国女性服饰艺术风格演变的种种变化,我们看到这一时期服饰不再注重身份象征、装饰等功能而逐渐成为了一种从形式上服务于人的需要。

人的感性需求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审美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一种趋于自然、讲求实用、追逐时尚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观念得以形成,并以衣装为起点,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开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