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赏析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一、《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②。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③。
老骥伏枥④,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⑤,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⑥,不但在天⑦;养怡之福⑧,可得永年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正是赤壁之战前夕。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
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
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
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㈠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人以老马自喻,写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表达了追求伟大理想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㈡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自选角度,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进行赏析。
示例1: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两句诗用词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描绘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突出了环境的优美,画面感强。
2、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并称。
B、《过故人庄》从诗歌的形式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田园诗。
C、全诗由“邀”到“至”“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D、整首诗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园生活简朴亲切。
点拨: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朗读尾联,你认为最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说说理由。
示例一:应重读“还”。
“还”是“再”的意思,诗人深为农庄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花。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深厚友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1、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本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该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和“悬”字用得好。
“阔”字表现出“潮平”。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帆儿高悬。
“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了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透出自然的规律,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时序交替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人生哲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4、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赏析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杨花,子规(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 将纪行、写景、抒怀融为一体 , 描述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述了如何的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感情?在一个天高气爽、月色明亮的夜里, 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 , 从清溪驿顺水而下 ,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 , 像一个好朋友同样 ,陪同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 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峰挡住,使诗人想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朋家乡的想念之情。
3 、前两句描述了如何的画面?绵延的峨眉山夜色正浓, 半轮明月悬挂山间 , 犹如青山吐月 , 洁白的月影映入蔚蓝的江水, 跟着江水慢慢流动。
4 、写作手法:前两句点了然写作的时间和地址,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 不单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也示意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 向三峡驶去 , 用不了多久 , 就将要抵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 , 把月亮人品化 , 并当成亲近的朋友对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想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平常有 ,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节气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干卓著 , 常进出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 , 得以赏识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想往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落,艺人流浪失所的感触。
只是四句却归纳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代沧桑 , 人生巨变。
【练习】 1 .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节气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 写今天相遇正是风光艳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节气。
这“落花节气”包括许多内容 , 既是明叙相遇的季节 ,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场面 , 作为人生的光阴 , 两人又到了落花节气的晚年 ,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邃委婉 ,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 , 感时伤世之情。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⑴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竟:完毕,结束,这里指死亡。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枥(11):马槽。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背景】《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延年益寿。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考题链接】1.《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是哪句?并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2.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第1首.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重点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参考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背景知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重点赏析1.炼字(1)全诗一题目中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诗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临”字写诗人登高观海,起笔气势不凡。
(3)“涌”字写出了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的惊叹和对大海的赞美。
2、表现手法(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创造了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2)虚实结合。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3)动静结合。
先描写海水和山岛,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二者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秋风”“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古诗词四首七年级上册
古诗词四首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共分为五部分,开头序曲《艳》,后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写《观沧海》时,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豪情万丈,登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触景生情,更是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人生信念,整诗也是充满豪迈与激昂。
【全诗赏析】《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七上古诗词鉴赏专题1、王湾《次北固山下》(1)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
参考:这两举一小景(顺风而来的白帆)与大景(开阔平静的江面)互相映衬,精妙传神。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
参考:这两句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寓有生机。
(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潮平两岸阔(5) 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颈联:高兴、喜悦(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淡淡的思想愁绪。
(6)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7)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理解。
示例一:诗人想到(诗句)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
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2、杜牧《赤壁》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参考: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苏轼《浣溪沙》(1)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参考: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参考:幽静、充满自然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1(3)赏析下阕。
参考: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王建《十五夜望月》1.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
参考:不明写月光,用“地白”二字写月光照射庭院的凄美意境,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完整word版)新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1.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观沧海》以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
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观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
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3.有人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写景的前六句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后四句虚写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暗含要像大海容纳百川万物一样统一天下的胸襟,虚实相间,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4、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案:(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二首)一、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3.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杨花,子规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试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加以赏析。
这是诗的颔联,是船上所见景色。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
咏:歌吟。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赏析第一部分:课内赏析观沧海【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碣石:山名。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曹操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次北固山下.唐.王湾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抒发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及文言文赏析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及文言文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白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背景及作者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词语注释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古地名,在今洪。
2、左迁: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3、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5、龙标:今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的总称,在今省西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桐梓和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树上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夜雨寄北(唐)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注释①选自《义山诗集》。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生[1],又号樊南生。
新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1.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观沧海》以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
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观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
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3.有人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写景的前六句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后四句虚写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暗含要像大海容纳百川万物一样统一天下的胸襟,虚实相间,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4、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案:(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3.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
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鲁山山行》译文: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时高时低,蔚为壮观,恰恰与我喜欢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一路上,优美的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独自一人行走在幽静的小路上,竟然迷失了方向。
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能看见熊爬上树,野鹿悠闲地在小溪旁喝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处”;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还很远呢。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
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的闲适自得、轻松愉悦。
2. “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恰恰与我喜欢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适与野情惬”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饮水,野趣盎然,使人陶醉。
3.“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诗人所到之处,“改”指眼中的“好峰”因自己脚步的移动而变化姿态。
4.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妙在哪里?“随处改”这个“改”字写得妙,鲁山的景色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5.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迷,一方面有“迷路”之意。
山中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又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另一方面暗含“迷恋”之意,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6.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山间白云之外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7.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可是却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的写法。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
(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
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
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
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
“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
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
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
《浣溪沙》译文: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出幼嫩的短芽浸入溪中。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春天。
从“兰芽短”(兰草发芽)、“子规啼”看出来。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作者怎样的心情?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出幼嫩的短芽浸入溪中。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描绘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清新幽静的山林雨景图。
抒发作者愉快的心情。
3.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描绘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清新幽静的山林雨景图。
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子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4.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5.词的下阙通过议论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6.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说说“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1.诗中“僵”、“卧”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卧”写衰老多病,“孤”字写生活孤苦,这三个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的生活处境,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光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僵卧孤村”的衰老孤苦之状与后文“为国戌轮台”的壮志不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光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一方面是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风吹雨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铁马冰河”是诗人曾经的战斗记忆,又寄予着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望岳》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
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虚写)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
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
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
“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
(实写)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心主旨句)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思想感情)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因感伤国家时局,看见春花开放也会落泪,怨恨别离,听见鸟儿鸣叫也会心惊。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感时伤别。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7.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诗人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 。
其外表苍老,内心悲凉。
满怀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石壕吏》“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为什么是“捉人”,而不是“征兵”,而且是在晚上,从而表明了什么?①“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官吏是在强行抓老百姓去当兵。
“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蛮横和凶恶。
②前面又加上“夜”字,表明了官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静来搞突然袭击。
从而表现了官吏的横暴和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