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1

合集下载

六年级《长征》 (1)

六年级《长征》 (1)

巧 渡 金 沙 江
返回
返回
返回
长征
毛泽东
我读《长征》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读出气势。
看图配诗
根据你的理解, 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图片配上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 (赛一赛,看谁反应快!) 赛一赛,看谁反应快!)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江 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 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有被敌人压进深 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 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 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 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 28日 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1935年 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 180里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 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 里去了。 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 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 日至9 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从5月3日至9日,在 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 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渡过了 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 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返回

长征(1)

长征(1)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1.导入课题(1)师:同学们,七十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课题:11长征)(2)师:齐读课题,注意“长征”是后鼻音,跟老师读。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师:昨天布置了预习,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生: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文章写了陈庚和一个小战士之间的故事,他们在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东西。

师:噢,长征途中缺少食物。

生:我看过《丰碑》,里面讲一位军需处长在爬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被活活冻死。

师: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说明当时物资紧缺。

师:你还知道长征的什么资料?生:我知道《金色的鱼钩》写的也是长征中的故事,老班长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了。

师:反映了长征的什么?生:反映了长征非常艰苦。

师:用个字儿来形容,就是──生:难。

生:我知道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0月结束。

师:这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时间,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汇合。

生:我知道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师:你知道途经了哪些地方吗?(生沉默。

)3.师介绍长征资料①介绍长征线路图(多媒体出示)师介绍长征从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②出示长征途中的图片(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大渡河、穿越茫茫草地),师逐一介绍。

师: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共淌过24条河,翻越18座高山,每天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敌机在头顶盘旋,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

听完介绍,你想说句什么话吗?生:红军靠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真了不起!生:我很佩服红军!生:真不敢想象这么困难红军都胜利啦!二、自读诗句,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词(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师:谁来读,注意听,是否都读准确了。

(指名读。

)师:有意见吗?都读准了吗?(生指出“磅”应读后鼻音。

长征1课件

长征1课件

wēi yí
pá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预习检测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 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 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 丸在滚动。
“大渡桥横铁寒”:
“寒”字与“暖”相对照,突出了 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 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 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 的豪情壮志。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对偶
反衬手法,突 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
目标定向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 手法的运用。 2、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预习检测
1、欣赏课文录音,准确 朗读诗歌。
2、借助工具书及页下注 释弄懂课文意思,说说全 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 央占统治地位,抛弃 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使红军处处挨打。
王明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创作背景 这首诗
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 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 险阻,他满怀喜悦 的战斗豪情,以极 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伟大诗篇。

长征第一,二集观后感

长征第一,二集观后感

长征第一,二集观后感【引言】近日,我观看了电视剧《长征》的第一、二集,这部作品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观看过程中,我深感剧集的精彩纷呈,不仅展现了长征的壮丽画卷,更深刻地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第一集观后感】1.内容概述《长征》第一集主要讲述了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剧集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开始,展现了国民党军队的残忍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苦难。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红军决定开始长征。

2.剧中人物形象分析在这一集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形象鲜明。

他们具有远见卓识,英勇无畏,为了民族和人民的事业,临危不惧,果断决策。

3.历史背景介绍1934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处境艰难。

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决定长征,转移至陕北,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长征第二集观后感】1.内容概述《长征》第二集讲述了红军开始长征后的艰苦斗争。

红军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仍然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信念,英勇斗争。

2.剧中情节亮点第二集中的一个亮点是红军在突破敌人封锁线时的英勇表现。

面对敌人的炮火,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

3.历史事件联系第二集展现了长征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如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等。

这些事件为红军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两部剧集的共同主题】1.团结协作《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使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

2.坚定信念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艰苦的自然环境,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信念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强大动力。

3.英勇奋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英勇奋斗的精神是长征胜利的关键。

【总结观后感】观看《长征》第一、二集,我深感剧集的精彩纷呈。

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该剧展现了长征的艰苦历程,传达了长征精神。

长征_1 PPT

长征_1 PPT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长征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
的山、无数的毛水泽,东实指红军长征中遇到的无
数艰难困苦。 1935年10月
红___军____不___怕___远____征___难___,_ 万__水____千___山___只____等___闲___。
五___岭___逶___迤____腾___细___浪____,乌___蒙____磅___礴___走____泥___丸___。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走10,月古代是快跑。这里是滚 动的意思。
红___军____不___怕___远____征___难___,_ 万__水____千___山___只____等___闲___。 五___岭___逶___迤____腾___细___浪____,乌___蒙____磅___礴___走____泥___丸___。 金___沙___水___拍____云___崖___暖____,大___渡___桥____横___铁____索___寒___。 更___喜___岷___山____千___里___雪____,_三___军___过____后___尽___开____颜__ 。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___军____不___怕___远____征___难___,_ _万___水____千___山___只____等___闲___。 五___岭____逶___迤____腾___细___浪____,乌___蒙____磅___礴___走__横__泥跨__东_丸_西__两。岸。 金___沙___水___拍____云___崖___暖____,大___渡___桥____横___铁____索___寒___。 更___喜___岷___山____千___里___雪____,_三___军___过____后___尽___开____颜__ 。

《长征》1

《长征》1

15 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人,出示(幻灯片1 毛泽东画像),他是谁?(生:毛泽东)谁能介绍一下毛泽东?(指名回答)生1: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

生2:他是一位出色的诗人1.师:他是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2.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齐读课题2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出示幻灯片2,简介七律,长征是诗的题目,关于长征,你了解多少?(生答)看来同学们对于长征已有了不少的了解。

你知道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出示幻灯片3过渡: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长征即将胜利,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1、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指2名)读了这首诗在读音方面有引起大家注意的地方吗?(磅岷)出示幻灯片4,听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再读诗歌(一)学习一、二句1、指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哪一句写的?2、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一找二释三连)①“远征”指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确很远,所以称“远征”;长征路上困难重重,所以说“远征难”。

②“万水千山”什么意思?(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找一找,诗中都写到了哪些山、哪些水。

(板书:千山:五岭、乌蒙;万水:金沙、大渡)③“等闲”什么意思?(平平常常的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等闲”应该怎么读?(应读得淡淡的、平平的,突出其平常。

)谁来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3.(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指出图上所标出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的位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历尽艰苦,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可真是历经“万水千山”啊!他们一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只是这些山、这些水吗?是呀,红军长征历尽了万水千山,天上敌机轰炸,地下敌人围追堵截,面对饥饿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红军什么态度?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这些艰难困苦,我们的红军怎样回答?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这些艰难困苦,我们的红军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读“红军不怕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万水千山”读重,读慢,以突出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很多。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34)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3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红军长征突破湘 江烈士纪念碑园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西
腊子口
西
湘 江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雪山







江 西
金 沙

贵阳
贵 南 州 广 西
瑞金 福
1934.10.

1934 年 11 月 , 湘 江之战打响。昔日平 静的河面被炸弹的轰 响,飞机的嘶鸣打碎, 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愤 那次仗打完后, 然前行。无数的战士 江水都成红色的了, 倒了下去,在敌机轰 江底到处是战士的 炸之下,往往一个弹 坑旁躺着 10 余具尸体, 尸体,我们老百姓 但西进的人潮依然坚 都说,三年不饮湘 定向前,即使血染湘 江水,十年不食湘 江也要坚持下去。经 江鱼。 过红军拼死冲杀 , 突破 了敌人四道防锁线 , 渡 过了湘江 , 但是损失过 半,只剩三万多人。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 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 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 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 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 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自然环境恶劣
缺少粮食等 还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等 还有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
黄镇的漫画
草 地 行 军 通过彝族地区 过地 湘 江 磨 青 稞 草 宿 营

长征_1读后感

长征_1读后感

长征长征,是一部工农红军不朽的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不朽的丰碑!1933年,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这便意味着长征的开始。

在进行两年的艰苦历程后,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长征不仅仅是时间长,路程远,更是有着令人钦佩的过去。

诗,写出了长征的艰难,红军的坚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主席用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慷慨激昂的画面。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冲破了敌人一个又一个封锁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一个又一个刀枪,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长征之路。

不知牺牲了多少英勇的战士,但红军从未放弃,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画,描绘出了红军的深谋远虑,机智勇敢。

路途难行,红军费尽千辛万苦冲到大渡河,面对百万红军,仅仅只有一条小船,红军兵分两路,一路渡河前进,一路由安顺场沿大渡河沿岸北上,红四团兵官在天下大雨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竟奔袭达120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

红军成功会师,从此革命道路上又多了一幅满怀豪情的历史画册!歌,弘扬着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为明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魄蒋魂丧。

”一首《大会师》讴歌红军铁血征程。

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红军忍受着饥寒交迫,有着多少感人的歌曲。

“我们中国工农红军天生就是为人民打仗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下去!”一声声一句句重复的话语,何尝不是为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而做出的歌曲。

听!一曲悲壮之歌正在燃烧!长征是诗,记录着坎坷荆棘,长征是画,展现着完美策略,长征是歌,赞颂着英雄精神。

《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观后感

《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观后感

《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观后感(最新版3篇)目录(篇1)一、概括全文1.介绍《长征》这部纪录片2.分析《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的背景和主题3.阐述观看《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的感受和思考4.总结《长征》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二、详细内容1.《长征》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以长征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讲述长征的故事,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主要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考验,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到达目的地。

3.在观看《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他们的英雄气概。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仍然坚定不移地前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4.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通过观看《长征》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长征的历史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未来。

正文(篇1)《长征》是一部以长征为主题的纪录片,它通过讲述长征的故事,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中,《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主要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考验,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到达目的地。

在观看《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时,我被红军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仍然坚定不移地前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影片中,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最终成功地到达了目的地。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目录(篇2)一、概括全文1.介绍《长征》这部纪录片2.分析《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的剧情和主题3.阐述观看这部纪录片后的感受和思考二、详细内容1.《长征》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纪录片,共分为五集,每集约60分钟。

2.第一集英雄史诗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起点,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历史事件。

长征[1].七律教案

长征[1].七律教案

《长征.七律》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1.了解长征的背景2.搜集毛泽东的诗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二、1、作者毛泽东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

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战领了东北三省及热河,1935年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

此时,蒋介石不但不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来保家卫国,反而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

而且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聚集大量兵力进攻北上抗日的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因此,红军为了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尽可能躲开敌人的进攻,保全实力。

不惜绕远路,爬高山,越峻岭,多少悬崖峭壁都踩在红军脚下,多少急流险滩都被红军飞越。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所写。

三、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解读诗歌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

“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实用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初期阶段:红军的撤离和转移
3.长征的中期阶段:红军的艰苦行军和战斗
4.长征的后期阶段:红军的胜利会师
5.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
剿和追击,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从 1934 年开始,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

长征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红军的撤离和转移。

1934 年 10 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在这个阶段,红军进行了多次激战,如突破乌江、占领遵义等,同时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如食物短缺、疲劳过度等。

长征的中期阶段是红军的艰苦行军和战斗。

在这个阶段,红军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如高原、雪山、草地等。

同时,红军内部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如遵义会议、两河口会议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的后期阶段是红军的胜利会师。

1935 年 10 月,红军主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随后,红军又进行了多次战斗和战役,如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等,为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首先,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使他们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赢得了重要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长征一号——中国航天第一箭

长征一号——中国航天第一箭

凝 聚 力产 生 了巨 大作 用和 影 响 。

日I J
2 世 纪 7 年 代 初 的 一 个 夜 晚 , 国 定 轨 道 ,叩 开 了 太 空 的 大 门 。中 国 第 一 0 0 我
自 行 研 制 的 长 征 一 号 运 载 火 箭 成 功 地 把 星 的 运 行 轨 道 近 地 点 为 4 9 米 , 地 3 千 远 第 一 颗 人 造 卫 星 送 上 地 球 轨 道 ,开 辟 了 点 为 2 8 3 4千米 ,轨 道平 面 与 地球赤 道 中 国 征 服 太 空 的 新 纪 元 。 中 国 成 为 世 界 平 面 夹 角 为 6 5度 , 地 球 一 周 1 4 8. 绕 1分 上 第 五 个 独 立 研 制 运 载 火 箭 并 发 射 人 造 钟 。 卫 星 重 1 3千 克 , 用 2 .0 7 0 0 9兆 周 卫星 的 国家。 频 率 播 送 《 方 红 》 乐 音 ,其 乐 音 装 置 东 长 征 一号 火 箭是 从 1 6 5年 开 始 提 和 短 波 发 射 机 连 续 工 作 了 2 天 , 得 大 9 8 取 出 方 案 , 在 我 国 中 远 程 导 弹 的 基 础 上 , 量 工 程 遥 测 数 据 。 方 红 一号 卫 星 的 重 东 研 制 成 功 的 三 级 火 箭 。火 箭 第 一 ,二 级 量 超 过苏 、美 、法 、日四 个 国 家第 一颗 用 液 体 燃 料 火 箭 发 动 机 ,第 三 级 用 固 体 卫 星重 量 的总 和 ,而 且在 跟 踪手 段 ,信 燃 料 火 箭 发 动 机 。 箭 全 长 2 . 米 ,最 号 传 递 方 式 、 上 温 控 技 术 都 超 过 世 界 火 95 星 大直 径 22 . 5米 ,起 飞 质 量 8 . 15吨 , 起 先 进 水 平 。 飞推 力 1 1 牛 ,近 地 轨 道 运 载 能 力 0 9千

四年级教案-长征_1

四年级教案-长征_1

四年级教案:长征导读:11、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体会全诗表达的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红军长征路线图,多媒体主要板书计划:11、长征万水千山金沙水、大渡河五岭山脉、乌蒙、岷山只等闲作业设计:课内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抄写诗句。

课外1、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章。

2、背诵《长征》。

11、长征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首先欢迎孙老师为我们唱一首歌,好吗?2、你们知道这首歌是由谁作词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歌词即毛主席于1935年10月创作的诗:长征(板书并齐读课题)2、同学们,通过预习谁来说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同学们请看图(学生上台讲解:中国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工农第一方面军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途中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参阅五上社会课本。

2、看着这幅图,听了周欢同学的介绍,你想起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文章?(《飞夺泸定桥》、《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3、的确,这些都是在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我们从这张简单的线路图上可以看出红军走过了大半个中国。

到了1935年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中历尽的千难万苦,他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教师范读,多媒体同步打出诗句,背景为长征过雪山)二、初读诗文。

1、同学们,你能读好这首诗吗?(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2、指名读,正音。

第1、2课《长征》

第1、2课《长征》

八年级语文教案一七律长征备课人:朱纪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三、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设疑自探: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解疑合探采用圈点批画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五)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六)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并且当堂背诵.(七)作业1、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长征1

长征1
学生讨论后明确: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宜兴市红塔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理解诗句意思。理清全诗的思路。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七律诗有什么特点?
3、正确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4、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3、学生朗读这首诗
4、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wēi yípáng bó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板书
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教学反思
1、
2、
磅礴——云崖——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高潮句是。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5.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基础训练
2、背诵全诗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一)
主备人:
时间
9.2
地点
初二办
召集人
课题
七律长征
课时
1课时
(总第1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艺术的概括、夸张的手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出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目标
1.了解长征,了解七律诗的特点。
2.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