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基本问题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育初步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联系社会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这些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去创新,就能创造前所未有。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宋艳华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宋艳华初中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运用知识,使之成为学生的主人。
初中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探索和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做法:1 构建民主课堂气氛,促使创新思维展开创新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民主课堂氛围。
民主课堂特征之一是问题性。
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并产生积极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氛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究多种求解的途径,让学生开放式地解决问题。
如:我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讲课前5 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
如出示问题后一分钟内无人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
如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
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易出现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民主课堂特征之二是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民主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
浅谈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法教法研究可以引入教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吧”。
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带有疑问式的有趣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从而全心全意的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在非智力因素中,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自觉的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应该要直面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而并不是一味的逃避。
教师只有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出现上课不专心、学习不认真的情况,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走神的状况时,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纠正,通过启发式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每当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定每周之星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评定每周之星的活动中,不能以成绩为唯一的标准进行评定,同时也将上课表现和学习态度上的转变等作为评定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成为每周之星。
这样,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其学习的信心。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而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又受到学习习惯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按照有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最终将问题圆满的解决[3]。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更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以及理性思维。
所以在小学阶段科学合理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助力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考试中,关注如何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而小学生具有奇思妙想的能力,思维天马行空,所以他们的创新思维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同时,小学阶段是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及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依据,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从自身做起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积极吸取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一)站在教师角度,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方法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生活,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能够指导实践。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生活化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将学生潜在的发散思维激发出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其能够明确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
例如,在“三角形稳定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物品,动手制作具有稳定性的器物,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马海生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马海生发表时间:2012-01-04T11:18:34.43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11年32期供稿作者:马海生[导读] 科学创新,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
陕西靖边中学马海生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其次,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服从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尝试,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思考、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次数学活动都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一
且还 要体 现在 课堂外 , 给学 生提 供充 足的 探 究社 会 、 认 知社
会的 时 间和 空 间 , 用课 堂上 学到 的知 识指 导生 活 实践 , 体 验
创造 的价 值 。 如在教 学 《 利 息》 这 一 内容 后 , 学生 已经理 解 了
综合 平 台・ 能力培养
小 学数 学教 学 中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之我见
江 苏扬 州市 江都 区龙川 小 学( 2 2 5 2 0 0 ) 张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需要 ,数 学课 程 还要 特别注 重发 展学 生 的应 用意 识和 创
华
生的 动手能 力 , 能提 高 学生 的创 造力 。 例如 , 在计 算教 学 中 , 让学 生摆 小 棒 理解 算 理 ; 在探究“ 圆锥体 积 和 圆 柱 体积 ” 的
时 候采 用适 当 的手段 进行 经常 性 的训练 ,就 会 收到 事 半功
3 0米
生 : “ 我也 这样认 为 , 直径 3 0米 , 那得 将 近 四 间教 室的
长度 呢 , 那一 个 蒙古 包该有 多大 呀。 不太 可能 !”
生 : “ 我 家的房 子 大概 1 2 0多平 方米吧 , 我都 觉得 住 得 挺 宽 敞的 , 要是 7 0 0多平 方米 , 那得 住 多少人啊 !”
些 是轴 对称 图形 。
的面积有 7 0 0多平方米, 可能吗?”
教 师 不语 ,转 身 用眼 神征 求其
他 学 生的 意见 。
生 : “ 太 大 了吧 , 7 0 多平 方 米 还 差 不 多。”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帮助老师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引发探究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二维图形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在教学概率论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自主计算概率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分类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在思考和创新时能够以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的方式去进行思考,例如,通过一系列系列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感悟并想象数学中隐藏的规律以及更广阔的应用价值。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邀请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想法,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去胜任角色,增加参与度及有效学习时间。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研究领域离散化,让小组在成立之初就定义好小组成员的职责,并明确小组整体任务的目标,然后通过合作讨论、总结等方式来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更大程度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个人化学习路线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问题的思考、策划以及其解决的过程带来的乐趣。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基本问题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基本问题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基本问题【】当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探讨. 一是数学创新能力是什么. 认识不统一,特别是课程改革伊始,应试教育依然势胜,基层教育更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在教学改革和各种实验中,这个问题正在实践和探讨.【】初中数学;学生能力;培养方法;基本问题一、能力结构的多因素特点从两堂几何课谈起,内容都是“圆的定义”. 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课下分组搜集生产生活中应用圆形的例子,一上课就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列举实例并画出一个圆,其他同学交流实例并在练习本上画圆. 爬黑板的两名同学中,一个画得很好,另一个画偏了,还缺一段. 然后教师请下边的同学讨论分析“画偏”的原因,引导得出“定点”、“定长”这两个要素,并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圆的定义. 这时学生又发现书上还有“平面上”三个字,于是教师又用一根绳子在空中比划了几下,让学生联想出一个球面. 第二位教师采用“先学后导”的方法,是在试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只说了两句话:今天我们学习圆的定义. 什么叫做圆?请大家阅读课本第几页,5分钟之后,看谁能准确说出圆的定义. 虽然,“定点”、“定长”在课本中被学生找到了,即使教师再花大气力启发诱导,但多数学生理解不透,记忆不深. 两就更加困难.心理学还认为,人的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互相影响的,因而也都是重要的. 观察是思维的外壳. 要思维得好,必须善于观察;要观察得好,又必须善于思维. 思维和观察相互依存,相互增长. 理解记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记忆也就没有概念,从而没有判断,没有思维. 想象可以使思维插上翅膀. 自学对一个人来说又是终身起作用的能力. 而判断一个人的最后标准又在于他是否能创造性地工作. 因此,探索创新的能力又是极端重要的. 当然,各种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互相影响的. 离开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实验操作以及搜集查阅资料等能力,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 而第二位教师则不自觉地把自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其他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甚至把自学能力与阅读能力之间画上一个等号. 通过这两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人的能力结构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一个整体,而创新能力则是各种能力的整合. 尽管每个人的能力结构由于生活经历、周围环境和文化感受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都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而且这些能力是相互依存,在个体内通过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形式出现的. 因而任何一种能力也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试图“时髦地”孤立地发展某一种能力的做法是不对的. 特别是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尚未定型,孤立地发展某一种能力必然引起能力结构的失调和导致创新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后果. 我们在学习借鉴他人之长的同时,既不能奉行“拿来主义”,更不能抛弃我们扎实的双基,尤其是社会群体素质和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农村教育.三、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之下,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高、低两种不同的水平. 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这种思维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新问题. 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这种思维的结果已为别人所完成,只是相对于思维者本人来说才算是发现了新事物,解决了新问题. 例如,学生采用不同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和发现是一种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一般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较低,但它却是造就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今天的数学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和创造.四、结论新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挑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数学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能力的教案
数学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能力的教案一、引言数学创新实验室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能力而设立的特殊教育环境。
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创新实验室的学习和实践,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案例和数学模型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与推理能力。
通过分析并推导问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数学创新实验室中,教师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数学家的事迹和成就,引发学生对数学创新的兴趣和向往。
2. 提供实践机会在数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通过 manipulative(操作实体)和数学工具等手段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可以使用切纸板和积木等工具进行折纸和构图实践。
3. 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在数学创新实验室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进行学生间的对话,以促进思维和思维碰撞。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学建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案例,如城市规划、交通流量管理等,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问题,并进行求解。
5. 组织竞赛和展示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创新竞赛和成果展示活动。
在竞赛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决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展示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数学创新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评估是数学创新实验室教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为目标的。
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注重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改变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表明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而适宜的学习环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悦愉的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和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做好课外交流,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肥沃的土壤,竭力提昌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善于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的管理采取开放式。
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养成学习中的探究习惯和创新胆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例如笔者在教学教材十一册75页“确定起跑线”时笔者给学生准备了皮尺,带学生到操场上测量跑道宽度,让学生通过环形面积公式推导出相邻跑道的长度相差:L=2×3.14×(跑道宽度)的规律;又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时,给学生大小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教具和记录表格,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在小组内交流寻找规律。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园丁沙龙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晓虎摘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所以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学习之中。
而数学这门学科是众多学科之中,要求学生创新能力较高的一门学科。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在高中阶段,数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创新能力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
由于目前的状况下,高中学生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锻炼起来,才能够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高中数学阶段,创新需要从课本的知识内容出发,从教学的方式及技术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
为了能够使得高中阶段数学这门学科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高中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具备遇见问题之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他们众多能力之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尽可能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一)创建情景教学模式高中阶段,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之上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打开高中学生的学习新思路,拓宽教学空间。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作为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其次,课堂之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之中,帮助学生去理解问题,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一定要带领学生去动手完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感受情景创设真实的问题根源。
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才能够极大地激发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76学习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小学生理解起来的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新课改下逐渐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
数学教师在授课时,硬生生地将知识塞进小学生脑中,使之产生的抵触的情绪,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
经济发展形势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新方向,需要教师在授课中运用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使之实践能力提升。
一、创设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小学阶段学生进行预习的重要策略。
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辅导材料,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
同时,教师应当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实时监测学生在该阶段取得的成绩,为其提供高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鼓励学生敏察善思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如此,就能优化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而高效的推进翻转课堂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课堂翻转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教师需要为学生预习课文提供相应的预习指导,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比较轻松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熟悉和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预习思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辅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角度来表达和分析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理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条件,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在生活中长度单位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等,当学生在分析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一些,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通过这样的步步为营的方式,一步步掌握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知识。
二、加强趣味性引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会对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事物产生浓烈的兴趣,所以只有学生在兴趣中才能变得更为轻松,才能产生探索意识与学习欲望。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小学生探索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提高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作者:邢继玮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0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第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数学创新思维的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概念数学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面对新问题,从而产生创新的思维方式。
数学创新思维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
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三、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1.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主动性。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3.培养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和演绎能力。
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逻辑思维。
4.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通过找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1.积极引导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选择和设置。
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鼓励群体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
群体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4.提供充足资源。
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5.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例1.利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布时间:2023-04-11T15:54:13.2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3月1期作者:黄明俊[导读]黄明俊百色市右江区百胜小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3-136-0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小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努力。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科特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问题巧设,设计开放性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巧设问题,精心设计出开放性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例如:本人在执教《圆的面积》时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教学片段摘录如下:我和同学们通过合作推出圆的公式后,我把公式(s=πr2)板书后问:从公式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就能求出什么呢?生1:知道圆的半径就能求圆的面积。
生2:知道圆的直径也可以求圆的面积。
师:知道直径怎么能求面积?公式中没有直径啊?生2:知道直径不就可以知道半径了吗? (d=2r),(学生们不由自主的给了生2掌声)生3:知道圆的周长也能求圆的面积。
(此时,很多同学反对,当然有几个同学同意,课堂似手有点乱。
)师:公式中没有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真能求出圆面积吗?生3:(理直气壮)知道了圆的周长就能求出圆的直径,知道了圆的直径也就知道了圆的半径,知道了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似手有点重复啰嗦,可实际上确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学习计算和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培养思维方式方面做出了努力。
教材中的习题和例题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的含义、提取关键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中还注重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这些做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其二,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应用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设计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互动性较强的授课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感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如配套练习册、网上习题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题目和教学方法都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通过合理的习题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述职报告
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我是某中学数学教师XXX,现向您汇报我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探索,我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学目标创新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探索问题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知和理解。
同时,我通过组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形成他们对创新的认识和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课堂讨论、解决问题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设计和数学建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注重结合实际问题,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数学的各个内容中。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首先,注重数学建模。
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在生活中或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建模并分析解决。
其次,关注实际问题的探索与解决。
在课堂上,我设置一些具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
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我注重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后,强调数学竞赛与科技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基本问题摘要:本文旨在统一基层数学教师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和为他们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三条实践经验,以帮助一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关键词:整合;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
“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我国现正在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数学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
历年高考数学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而得到的。
灵活多变的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崭新途径。
一、数学创新能力是什么(一)能力结构的多因素特点。
从两堂几何课谈起。
内容都是“圆的定义”。
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课下分组搜集生产生活中应用圆形的例子,一上课就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列举实例并画出一个圆,其他同学交流实例并在练习本上画圆。
爬黑板的两位同学中,一个画的很好,另一个画偏了,还缺一段。
然后教师请下边的同学讨论分析“画偏”的原因,引导得出“定点”、“定长”这两个要素,并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圆的定义。
这时学生又发现书上还有“平面上”三个字,于是教师又用一根绳子在空中比划了几下,让学生联想出一个球面。
第二位教师采用“先学后导”的方法,是在试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只说了两句话:今天我们学习圆的定义。
什么叫做圆,请大家阅读课本第几页,5分钟之后,看谁能准确说出圆的定义。
虽然,“定点”、“定长”在课本中被学生找到了,即使教师再花大气力启发诱导,但多数学生理解不透,记忆不深。
两堂课效果大不一样。
同是一节课,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也是顺利地完成一般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具有某一种能力,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
要完成某种活动,需要各种能力的结合,创新能力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为什么能“止渴”?这是因为人们综合运用了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缘故。
因此,我们不能把数学创新能力仅归结为某一种能力,而要全面的培养各种能力。
第一位教师就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课下从生活中选择、分析、处理应用圆的性质的实物信息,初步形成圆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两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讨论,得出定点、定长两个要素,然后又通过阅读课本(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从“平面上”三字出发,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又进一步全面的突出“圆”这个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学生不仅真的“学会”了圆这个概念,而且由于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学”其它的概念,必然会培养起在生产生活中善于观察、分析、猜想、发现的创新思维品质。
而第二位教师则局限于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说,只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才能难于迅速提高,达到“学会”已经不易,要求“会学”就更加困难。
心理学还认为,人的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互相影响的,因而也都是重要的。
观察是思维的外壳。
要思维的好,必须善于观察;要观察得好,又必须善于思维,思维和观察相互依存,相互增长。
理解记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记忆也就没有概念,从而没有判断,没有思维。
想象可以使思维插上翅膀。
自学对一个人来说又是终身起作用的能力。
而判断一个人的最后标准又在于他是否能创造性的工作。
因此,探索创新的能力又是极端重要的。
当然,各种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互相影响的。
离开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实验操作以及搜集查阅资料等能力,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
而第二位教师则不自觉地把自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其它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甚至把自学能力与阅读能力之间又划上一个等号。
通过这两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人的能力结构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一个整体,而创新能力则是各种能力的整合。
尽管每个人的能力结构由于生活经历、周围环境和文化感受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都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而且这些能力是相互依存,在个体内通过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形式出现的。
因而任何一种能力也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试图“时髦地”孤立地发展某一种能力的做法是不对的。
特别是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尚未定型,孤立地发展某一种能力必然引起能力结构的失调和导致创新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后果。
我们在学习借鉴他人之长的同时,既不能奉行“拿来主义”,更不能抛弃我们扎实的双基,尤其社会群体素质和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农村教育。
(二)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之下,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高低两种不同的水平。
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这种思维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新问题。
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这种思维的结果已为别人所完成,只是相对于思维者本人来说才算是发现了新事物,解决了新问题。
例如,学生采用不同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和发现是一种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一般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较低,但它却是造就高水平创造性人物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今天的数学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和创造。
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径课堂教学要以数学活动情境为载体,以各种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没有得到发展。
在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有40cm、30cm、20cm、20cm、10cm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会导致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他们也能提出很多问题,也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测量物体的高度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测量仪器,来到操场运用学生所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测量,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后来有两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测量旗杆的影子和一段皮尺的影子,我们知道,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小组讨论过后,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问题同实际联系密切,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学生从本节课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他们用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少谈数学、说数学、用数学,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
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这种氛围,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说数学、多用数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他们能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并影响大部分同学,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讨论与交流中受到感染与鼓舞,从中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同时有创新的意识与实践的能力。
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让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本地银行贷款的利率是多少?银行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自己的观点分析贷款利率与储蓄利率为什么不同?假设你有一部分钱,你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增长率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挑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已任,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刘安君,孙全森,汪自安著.《数学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罗树华,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