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课堂教案
三上科学第二课人教版教案
三上科学第二课人教版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b.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c.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b. 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b.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b. 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a. 生物的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关系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a.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生物,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b. 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态?生物是如何分类的?2. 学习新知识。
a. 通过课件或教材,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包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b.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如有助于科学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 梳理知识。
a. 组织学生讨论,梳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b.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4. 实践探究。
a.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的分类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分类方法的应用;b.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5. 拓展延伸。
a.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b.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多样性展览或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
a.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生物,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b. 提醒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a.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理解和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b. 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2023年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
2023年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一、活动主题:探索科学的奥秘,开拓创新的思维二、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2. 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报告撰写能力;5.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
三、活动时间:活动将在2023年春季学期展开,共计10周。
每周安排2个小时的活动时间。
四、活动内容:第一周:科学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活动内容:1.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学课题进行观察实践;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观察结果,并撰写观察报告;3.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观察成果。
第二周:创意科学实验设计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活动内容:1. 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科学课题,并提出创意实验的设想;2.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3.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4.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实验结果。
第三周:科学实验操作训练活动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活动内容:1. 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2.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或简单实验进行操作训练;3.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点评;4.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实验技能。
第四周:科学论文写作指导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论文写作能力活动内容:1. 学生学习科学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格式规范;2. 学生选择一个科学课题进行论文写作;3.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4. 学生与同学互相评阅和修改论文。
第五周:科学实验展示与交流活动目标: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科学交流能力活动内容: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展示;2. 学生通过口头陈述的方式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3. 学生针对其他小组的实验进行提问和评价;4. 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周:科学实践探索活动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活动内容:1. 学生分为小组,选择一个科学课题进行实践探索活动;2.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3. 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4. 各小组组织成果展示和交流。
小学科学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二课,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点亮小灯泡。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会使用电池和电线来搭建简单的电路,并通过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本教案将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将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基本原理。
教案目标:- 让学生了解电池的构成和电力的传递-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基本原理教材准备:- 小灯泡- 电池- 电线- 铜板(或别针)- 电池盒(可选)- 大头图钉(可选)教学流程: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电池是什么”和“电路是什么”的知识。
然后,展示一颗小灯泡,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点亮它。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实践操作(30分钟):1. 分发材料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组成小组,每组一个实验装置。
2.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轮流讨论并设计如何使用所给材料点亮小灯泡。
3. 学生开始实践操作,根据自己的设计将电池、电线和灯泡连接起来。
老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4.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比如,电路是否通畅,灯泡是否亮起等。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观察并比较不同组的实验结果。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基本原理。
解释电流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当电路闭合时,电流才能流通,从而点亮小灯泡。
3. 进一步讨论电池的作用,解释电池是电流的来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子并提供电量,从而点亮小灯泡。
总结与归纳(10分钟):1. 点评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使用电池和电线搭建电路的方法和原理,以及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过程。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电路的运作原理,并鼓励他们设计更复杂的电路进行实验。
科学第二课堂教案.docx
我看到了什么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一一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技社团第二课堂教案
科技社团第二课堂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科技社团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分为四个部份,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堂活动,学生将了解科技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科技的定义、科技的分类、科技的应用等。
2. 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堂活动,学生将培养科技兴趣,增强科技意识,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科技的定义: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定义。
2. 科技的分类:介绍科技的不同分类方式,如按照应用领域、按照技术手段等分类。
3. 科技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技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交通、通信等。
4. 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如设计制作简单的电路、编写简单的程序等。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技产品或者科技应用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与讨论: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呈现科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量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路,匡助学生深化对科技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个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参预度、表现和成果进行个别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等。
2. 小组评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价,评价小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程度和贡献度。
3. 教师评价:教师对整个课堂活动的进行评价,包括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整体表现等。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准备一份包含科技定义、分类、应用案例和实践活动的课件,以便教师进行讲解和案例分析。
第二课堂教案
第二课堂教案教案标题:第二课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第二课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探讨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发展的积极影响。
3. 培养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4. 提供具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安排和评估方式。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第二课堂的概念,解释它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2. 引发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提出问题,例如:“你们参与过哪些第二课堂活动?”、“你们觉得第二课堂对你们的发展有何影响?”等。
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第二课堂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例如提高社交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增强领导力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践(20分钟):1. 第二课堂活动介绍:向学生介绍几个常见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等。
2. 学生选择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他们想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写下理由。
3. 活动计划书编写:学生根据选择的活动,编写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书,包括活动目标、具体安排和预期成果等。
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活动计划书,并互相交流和提供建议。
2. 教师总结: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并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要注意安全和团队合作。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活动计划书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并在下堂课上进行经验分享。
评估方式:1. 活动计划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
3. 学生的活动实施情况和经验分享。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科学第二课堂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1. 科学知识讲座:邀请知名科学家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动态,拓宽视野。
2. 实验室开放日: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实验室,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 科普展览:举办校内科普展览,展示学生制作的科技作品、科学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科学竞赛:举办各类科学竞赛,如机器人比赛、物理知识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科普讲座进社区: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四、活动时间本次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自2022年9月起至2023年6月结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阶段(2022年9月):成立活动筹备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
2. 实施阶段(2022年10月-2023年5月):开展各项活动,包括科学知识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科普展览、科学竞赛等。
3. 总结阶段(2023年6月):对活动进行总结,评选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颁发奖品。
五、活动组织1. 成立科学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2. 设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
3. 各班级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内部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4. 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担任活动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六、活动保障1. 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2. 时间保障:学校将科学第二课堂活动纳入课余时间安排,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四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科学四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2.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3. 学会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2.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够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第二课;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复习科学的基本概念。
Step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3. 学生分小组探索一个科学问题,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Step 3 师生互动1.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指导。
Step 4 拓展延伸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2. 学生探索其他相关科学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5 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
3.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
七、板书设计科学四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总结归纳- 教学评价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有关科学的实验,并进行实践;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科学,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一、活动背景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拓展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我们计划开展科学第二课堂活动。
二、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了解科学前沿和实际应用。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每周具体时间地点:学校实验室、科技馆、户外自然场地等四、活动内容1、科学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如“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电路的连接方式”“制作简易电动机”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2、科普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老师进行科普讲座,主题涵盖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宇宙的奥秘”“神奇的生物世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讲座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
3、科技制作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如“太阳能小车”“简易机器人”“水火箭”等。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考察带领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科学考察。
在科技馆,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各种高科技展品;在博物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研究自然生态环境。
5、科学竞赛举办科学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竞赛内容包括科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科学创新思维等方面。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1、人员安排设立活动负责人具体姓名,负责活动的整体策划和组织协调。
每个活动小组安排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验探究、科技制作等活动。
2024年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2024年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第一课时:观察春天的变化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了解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活动内容:1.利用校园的环境资源,带领学生观察树木的变化:观察树木的花苞、花开、叶子生长等过程,并进行记录。
2.观察昆虫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繁殖和孵化过程,例如蝴蝶、蜜蜂的变化。
3.进行春季野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春季野花的开放、鸟类的飞行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好。
4.课堂小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第二课时:小小化学家活动目标:通过小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活动内容:1.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讲解实验守则和实验操作常识,诱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进行小实验:例如制作酸碱指示剂、探究物质溶解速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3.实验结果的分析:带领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道理。
4.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化学实验,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第三课时:探秘天文奥秘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星空、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内容:1.夜晚观星活动:选择一个适合观星的场所,带领学生观察星空,并指导学生识别一些常见的星座。
2.太阳和月亮的观察: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表面特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
3.科普讲座:请一位天文爱好者或者天文学家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讲解宇宙的形成、星系的演化等知识。
4.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天文现象或者天体进行研究,并进行展示。
第四课时:探索生态环境活动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的知识。
活动内容:1.校园环境调查:带领学生分组进行校园环境调查,了解校园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湖泊、河流或者山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并进行数据采集。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认识各种动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培养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2. 能力目标:观察、比较、分类动物,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动物的喜爱。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外部特征:头、身体、四肢、尾巴等。
2. 动物的习性:食性、活动方式、栖息地等。
3. 动物的分类:按照生活习性进行简单分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2. 探究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要求学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习性,并形成简单的描述。
鼓励学生动手触摸动物,提高观察的逼真性。
3.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动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并解释动物分类的概念和重要性。
4. 分类游戏(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物分类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动物的习性将图片或卡片归类,加深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记忆。
5. 小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各种动物的图片、实物模型等。
2. 教具:白板、彩笔、分类卡片等。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观察动物和参与分类游戏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 学生表现法:要求学生完成简单的绘图作业,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标出它的外部特征和习性。
3. 问答评价: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他们的回答,检查学生对动物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动物观察日记的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并记录它们的外部特征、习性等。
2.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到周边的公园或动物园观察和分类动物。
3.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图书馆资源,扩展学生对各类动物的认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类动物,认识动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三上科学第二课讲解教案
三上科学第二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复杂性;(2)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
(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复杂性;(2)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3. 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加深对生物分类原理的理解;(2)设计生物分类的游戏,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和参与度。
4. 拓展。
(1)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生物的多样性;(2)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分类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生物分类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生物分类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生物分类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分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让学生明白生物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和保护。
五年级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设计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设计1玩螺丝刀编写:实验小学张冬梅活动内容:玩螺丝刀。
活动时间:第()周活动主持:学生活动目的:1、经历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过程。
2、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
活动准备:剪刀、包装索、500毫升矿泉水一瓶、螺丝刀、毛巾。
活动前了解螺丝刀的构造(螺丝刀的杆叫“轴”,手柄叫做“轮”)。
活动过程:一、游戏(一)——“比谁力气大”1、主持人提问:螺丝刀的构造里蕴藏着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边玩边研究吧!2、主持人讲解操作步骤:以两人为一组,一个握住轮,一个握住轴,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比完后交换一下握的位置再比一比。
3、学生游戏4、小组畅谈、交流发现。
二、游戏(二)——“吊水瓶”1、主持人宣布游戏名称: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进行吊水。
2、主持人向同学们介绍三种玩法!(边讲边演示):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
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
第三种玩法还是把水系在轴上,在轮上用一块毛巾包起来,转动这个轮,把水吊起来。
3、学生开始游戏,主持人强调应注意问题:①系线的好方法:一头系在矿泉水瓶盖下,一头先留出一个线头压在螺丝刀上,绕几圈把头压住,并演示。
②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或多次,为了拿得稳,我们可以把系有水的一头放在桌面上,再转动,这样比较稳。
)4、学生交流在体验的过程中的发现。
三、每个小组选择自己觉得最省力的方法进行吊水瓶展示。
四、活动小结:讨论省力原理:用力在轮上省力,用力在轴上费力!轮越大越省力。
2 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编写:实验小学张冬梅活动内容: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活动时间:第()周活动主持:学生活动目的:1、探究物品形状与承受力的大小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2、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作用。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而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
3. 实验展示,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发生的,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视频播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图表展示,通过图表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眼观察,加深理解。
4.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练习题,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发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
通过视频、图表、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科学第二课堂教案
《小杆秤的制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通过活动知道设计与制作都需要经历反复质疑和修改才能逐步完善。
2.学生在再设计、再制作的过程中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学生能认识到设计和制作小杆秤需要团队协作、动手、动脑。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设计、制作”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重点: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调整小杆秤的设计。
难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第一次制作的小杆秤及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照片、课件、圆纸片、剪刀、圆形针、垫圈、螺母若干。
教学过程:课前: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课时上制作小杆秤的图片一、聚焦问题,导入新课1.展示分类后的杆秤制作成果图片组,聚焦问题。
(1)0刻度在提绳前,称量不方便。
(2)称量的范围不同。
2.揭示本课主题《设计制作量程0--100克的小杆秤》。
二、重新设计制作0刻度1.讨论并记录0刻度位置及调整方法。
2.交流方法3.学生调整秤盘重量,使 0刻度恰好在提绳处。
三、设计制作100克量程1.明确量程100克指秤杆最尾端的最大刻度值为100克。
2.讨论并记录调整100克的刻度到秤尾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学生调整秤砣重量,使100克度大距秤尾约1cm处。
五、评价小杆秤及制作小组1.各小组派代表用自制的小杆秤称量一个小螺丝,并在讲台前集体展示。
2.投影呈现的记录单,汇报称量结果。
评价小组合作情况。
布置课后开展组内评价。
3.说说影响小杆秤的准确度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六、课后延伸1.说说你看到过的杆秤与自己设计制作的小杆秤有什么不同?2.课后任务:设计双提绳的小杆秤。
小杆秤制作步骤:(1)选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2)先把塑料盘或纸盘的边上均匀地钻3个孔,穿上细绳,作为秤盘;(3)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用细绳把圆盘挂上;(4)用一颗 5 克左右的螺母绑上绳子制成秤砣;(5)把秤杆、圆盘、螺母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挂上绳子作为提绳;(6)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7)在秤盘里放上已知质量的物体。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标准范本(五篇)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标准范本一、活动目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班级中我将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从而让优生更优,后进生逐步提高,共享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时间1、第二课堂活动时间2、课堂三、活动内容1、培优2、补差四、具体措施1、了解学生情况,找准培优补差对象。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先分析学困生落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再根据具体情况把比较差的功课补上去。
3.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4、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检查、督促学困生的课本知识掌握和运用。
5、对学困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如从不及格到____分等,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步的信心,优等生坚持每周一次的“思维训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6、对学生的作业采用分层的布置。
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标准范本(二)一、活动目的科技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科学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本领,增长知识和才干。
所以应本着这一原则,尽量让学生多走近实验室,发挥它的作用,观察、实验、研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方法,开展科技第二课堂活动。
二、方法和措施1、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先进的现代科学教育观,摒弃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2、开展生动的科学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经过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
3、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科学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四季的变化,并认识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和区分不同季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图片、PPT等。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季节模板。
3. 实验器材:放大镜、实验用纸、小盆栽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季节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字,并让学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学生的描述内容记录在黑板上。
2. 示例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图片展示各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如“春天有哪些特点?”,“夏天有哪些变化?”等,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季节特征明显的物体,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等。
3.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种季节,利用季节模板和彩色粉笔绘制对应的季节景象。
鼓励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进行合作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 展示讨论(10分钟)示范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季节景象,并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了解各季节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 实验环节(15分钟)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将小盆栽分成几组,每组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充足的地方、通风较好的地方等。
让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了解不同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对四季的特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第二课堂 2
执教人随笔
【活动题目】
人与自然----宇宙的奥秘
【活动目标】
1、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的宇宙境,为以后学习地理打基础。
2、让学生多了解课堂以外的事物,帮助学生更多的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
【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观看视频及图片资料,了解宇宙环境。
难点:
学生能够在这些资料中获得知识和感想
【活动方法】
1、观看图片、视频。
2、谈感受。
【活动过程】
说道宇宙,总能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什么是宇宙,宇宙中有什么物质,为什么说到宇宙总能和“神秘”两个字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首先来观赏一些关于宇宙的图片和视频。
通过观赏同学们一定意识到了,宇宙环境与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那么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呢,一起分享一下吧。
第二课堂活动方案水火箭的制作
第二课堂活动方案——水火箭的制作【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学习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从抽象枯燥的文字学习转变成生动有趣的动手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角度,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
【活动组织与形式】以第二课堂模式在班上所有同学之间展开,具体形式和地点可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采用。
【活动总则】学生自愿参加,活动内容健康,形式安全,以学生为参加主体,教师发挥旁引作用。
【意义】随着中国的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航天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关注。
特别是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就连小学生都每天观看电视,了解“嫦娥一号”的工作情况。
利用水的冲力和压缩空气后冲击力的作用制作出来的水火箭和纸火箭,结构简单,造价低,制作方便,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制作,是帮助学生提高航天航空知识的好帮手,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好教材。
【材料】碳酸饮料瓶(耐压,不宜爆裂)、圆筒支架、打气筒、卡纸、橡胶塞(带打气针头)、胶水、胶带等。
【水火箭原理】根据反冲原理,当打气筒往瓶子打气到一定程度后,随著打入气体的增加,瓶内空气密度也随著增加,利用气体压力将瓶内的水喷出,瓶里的水也有向下的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原来瓶子静止,动量为零,现在水向下射出,有向下的速度,则要保持动量守恒,那么瓶子有一个向上的速度,且水的动量大小与瓶子的动量相等.此过程可用来模拟火箭的发射情景,在制作中可了解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原理与反冲运动。
【制作说明】⑴、增压塞制作:用小刀切下橡皮塞较粗的一端,切口直径为2.3cm ,穿过小孔装上气门芯、胶管、和螺帽,将橡皮塞用力塞进瓶口内,其露在瓶口外的部分不超过约2mm ;用剪刀在饮料瓶盖中间挖一个直径约12mm 的孔,以便使旋紧瓶盖时仅让气门芯露在外面,如图3所示。
⑵、侧翼的制作:用硬纸片按图2所示尺寸剪下侧翼四个,为了使火箭飞行时有较好的稳 定性,侧翼必须有较高的硬度,如果纸片片硬度不够,可将两片或三片粘叠在一起制作,剪好侧翼后,将“粘贴爪”交替地折回两侧,用透明胶带对称地粘贴在火箭的下部侧面。
2024年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2024年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一、总体目标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内容安排1. 科技讲座邀请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技讲座,介绍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增加科技知识储备。
2. 科技实验组织各类科技实验,例如电子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创新竞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如机器人竞赛、编程竞赛、科技发明创新竞赛等,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 科技体验之旅组织参观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现场,增加他们对科技产业的了解和认同。
5. 学术交流邀请校外的科技爱好者、创业者等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学术交流,学生可以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经验。
6. 科技创新项目指导为有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例如提供项目申报指南、实验设备等资源,帮助他们顺利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
三、活动实施计划1. 春季学期(1)组织科技讲座,每月邀请一位科技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每次活动约2小时。
(2)开展科技实验活动,每周组织一次实验课,持续进行10周,每次活动约3小时。
(3)举办创新竞赛,开展机器人竞赛和编程竞赛,活动时间为2个月,每个竞赛持续2周。
(4)组织科技体验之旅,每学期组织2次,每次活动持续一天。
2. 秋季学期(1)继续组织科技讲座,每月邀请一位科技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每次活动约2小时。
(2)继续开展科技实验活动,每周组织一次实验课,持续进行10周,每次活动约3小时。
(3)举办科技发明创新竞赛,活动时间为1个月,持续2周。
(4)继续组织科技体验之旅,每学期组织2次,每次活动持续一天。
3. 长期活动(1)每月组织一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校外的科技爱好者和创业者进行线上或线下交流,每次活动约2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杆秤的制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通过活动知道设计与制作都需要经历反复质疑和修改才能逐步完善。
2.学生在再设计、再制作的过程中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学生能认识到设计和制作小杆秤需要团队协作、动手、动脑。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设计、制作”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重点: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调整小杆秤的设计。
难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第一次制作的小杆秤及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照片、课件、圆纸片、剪刀、圆形针、垫圈、螺母若干。
教学过程:课前: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课时上制作小杆秤的图片一、聚焦问题,导入新课1.展示分类后的杆秤制作成果图片组,聚焦问题。
(1)0刻度在提绳前,称量不方便。
(2)称量的范围不同。
2.揭示本课主题《设计制作量程0--100克的小杆秤》。
二、重新设计制作0刻度1.讨论并记录0刻度位置及调整方法。
2.交流方法3.学生调整秤盘重量,使 0刻度恰好在提绳处。
三、设计制作100克量程1.明确量程100克指秤杆最尾端的最大刻度值为100克。
2.讨论并记录调整100克的刻度到秤尾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学生调整秤砣重量,使100克度大距秤尾约1cm处。
五、评价小杆秤及制作小组1.各小组派代表用自制的小杆秤称量一个小螺丝,并在讲台前集体展示。
2.投影呈现的记录单,汇报称量结果。
评价小组合作情况。
布置课后开展组内评价。
3.说说影响小杆秤的准确度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六、课后延伸1.说说你看到过的杆秤与自己设计制作的小杆秤有什么不同?2.课后任务:设计双提绳的小杆秤。
小杆秤制作步骤:(1)选取一次性筷子一根,用刀及砂纸打磨光滑;(2)先把塑料盘或纸盘的边上均匀地钻3个孔,穿上细绳,作为秤盘;(3)在打磨好的秤杆的一端用细绳把圆盘挂上;(4)用一颗 5 克左右的螺母绑上绳子制成秤砣;(5)把秤杆、圆盘、螺母挂好,找出整个系统的重心,,挂上绳子作为提绳;(6)不放物体使杆秤平衡,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并做好记号;(7)在秤盘里放上已知质量的物体。
找5个1元的硬币来,放在秤盘里。
移动秤砣,重新让杆秤平衡,在新的平衡点也刻上记号,这点的刻度值就是30克,(8) 1个5角的硬币+5个1角的硬币(铁质)的质量正好是20克,这点的刻度值就是20克。
《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报纸,并提问:用这张报纸可以做什么?学生回答:取暖、做衣服、叠飞机等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用这张报纸来造一座桥(板书:用纸造一座桥)二、设计一个造桥的方案请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用这张报纸造了一座桥,这座桥可能会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回答:不结实,抗弯曲能力弱等教师继续提问:你怎样克服这些缺点?造桥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特性和数量、桥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各部分连接等方面来考虑。
教师提出造桥的具体要求:造一座可以跨越30厘米、宽度不小于8厘米,可以承重100g重量的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造桥的方案,并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三、开始造桥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动手造桥,教师巡回指导。
四、介绍我们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五、检测我们的桥用装满食盐的小卡车,通过纸桥,检测小桥是否结实。
六、课后延伸:我们的小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造一座可以跨越35厘米,宽度不小于10厘米,可以承重200g的小桥。
板书设计:用纸造一座桥要求:可以跨越35厘米,宽度不小于8厘米,可以承重100g重量制作潜望镜一、教学内容:潜望镜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制作潜望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分割、组合等基本制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制作,享受制作的乐趣;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潜望镜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割、组合等基本的制作技巧并有所创新。
四、教学准备:硬纸板、美工刀、剪刀、铅笔、两面胶、透明胶布、镜片等。
五、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谈话:我们今天开始进行小制作活动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做一军事侦察工具——潜望镜。
在五年级,我都了解了潜望镜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潜望镜是什么样的和它的工作原理。
小结:同学基本上了解了潜望镜。
今天我们就来制造潜望镜。
二、活动过程1)理解潜望镜工作的原理。
潜望镜中利用了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将光线两次镜面反射2)材料和工具:硬纸板、美工刀、剪刀、铅笔、两面胶、透明胶布、镜片等。
3)制作方法做潜望镜只需要两面一样大的小方镜和一块硬纸板。
假如你的小镜子长十厘米,宽七厘米,这样,你就应该准备一张宽4×7=28厘米的硬纸板。
纸板的长度可以根据条件自己决定。
纸板长一些,潜望镜就可以做得高一些。
制作潜望镜在纸板上划出三条平行线,象图中所表示的一样,每条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七厘米。
把涂黑的部分剪去。
用刀子沿着虚线划一个痕迹(注意不要划透)。
然后,利用桌边折一下,这样就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用牛皮纸把它粘好。
制作潜望镜用白胶布把小镜子象下图中那样粘好(要使小镜子和长纸盒之间的交角等于45°)。
两面小镜子平行对好。
这样,一个潜望镜就做成了。
如果你手中的小镜子不足十厘米长,你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算一算纸盒的尺寸,条件是保证镜面和纸盒之间的夹角为45°。
4)制作过程,分组活动:(A)教师一同参与,要注意到后面几组的同学,适当指导,提醒学生要注意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B)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都已经完成,就组织参观作品。
三、反思评价,延伸拓展《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制作步骤制作标本的前面几步重头工作(如:采集植物、去除水分、筛选样本、查阅资料、设计标签等)“修正、确认、打印标签、粘贴标签、拍照“采集”阶段——制作植物标本的第一步工作制作植物标本的第二步工作——筛选植物样本,平整植物叶片,然后分别夹在两页报纸中,再放上又厚又重的书压在上面。
目的是要去除植物的水分,并使植物在干之前保证叶片是平展开的。
这一环节的工作并非一劳永逸、一次能完成,其实还有既简单又繁琐的后续工作要做,那就是——每天更换报纸。
制作植物标本的第三步工作——筛选压干后的样本,固定在大小合适的白纸上。
这个环节听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比较难,因为要选择品相好、能辨认、易固定、大小适中、自己比较了解的样本,需要精挑细选,比较费功夫,而最难的还在于“固定”,因为,叶子干了以后很脆,稍不注意碰着就会烂,花朵更娇气,不只是花瓣会掉,整个花朵都有可能碰掉。
制作植物标本的第四步工作——查阅资料,完善信息,设计并制作标签,然后将标签贴在固定于白纸上的植物样本旁边。
等这一步完成就可以拍照交作业了。
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采集植物标本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1.几套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腊叶标本。
2.采集植物标本的用具:采集箱(或大塑料袋)、标本夹、枝剪、掘根铲、绳子、号牌。
3.制作腊叶标本的用具:吸水纸(旧报纸或草纸)、台纸、盖纸、标签、透明胶带、镊子、刀片、铅笔。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与实验相结合教学过程引言: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其中很多是对人类有用的经济植物,还有一些植物正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认识植物是利用、开发、保护植物的前提,而认识植物的手段之一是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并且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本节实验的内容就是学习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这个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采集和压制植物标本(课外进行),第二阶段是制作腊叶标本(课内完成)。
(一)采集植物标本采集植物标本的活动,可安排在9月份进行。
此项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集中采集植物标本(需要编组,并指派小组长);另一种是教师事先布置,由学生分散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采集标本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以下内容。
1.采集植物标本的目的:初步学会采集植物标本的方法;为学习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植物标本。
2.采集植物标本的工具及各种工具的用途。
3.采集内容:常见的木本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及与各章节教材有关的各种植物标本。
4.采集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
随采随挂上号牌(写上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姓名),并将标本放在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内。
5.注意事项:采集植物标本时要注意安全,切忌乱吃乱尝,以防中毒;要注意爱护公园的花木。
(二)整理和压制植物标本此步骤至关重要。
如果采集到的标本整理和压制得不好,做出来的标本将失去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影响腊叶标本的美观。
整理和压制工作如在学校集中进行,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对于分散采集、学生在家整理和压制标本的,教师必须讲清整理和压制标本的要求。
1.整理: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展平枝叶,并使其中的少数叶、花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多层旧报纸)上。
若标本较长,可折成2──3折。
吸水纸上铺放的标本最好是一层放一份,上下层之间的标本应交错放置。
2.压制:阴干:多层标本摞起来,放在标本夹内,用绳子捆紧(教师示范打捆的方法),放通风处阴干。
换纸:每隔一定的时间更换吸水纸,头2──3天每天换1──2次纸,后几天每天换1次。
经过7──10天,标本干燥。
(三)制作植物标本(上台纸):等植物标本干燥以后,就可以利用1节课的时间,制作腊叶标本。
本节课可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1.分组观察示范标本:教师将制作规范的植物腊叶标本分发到各组,让学生仔细观察标本在台纸上的放置位置(适中)、固定标本的方法、标签的位置及内容。
2.讲述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1)待上台纸的植物标本必须是完整的,将标本平辅在台纸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