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一、仰望天空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第3节《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培养他们对太阳和地球的基本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太阳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的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太阳和地球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面认识的阶段。

他们对太阳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和理解太阳的运动原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太阳和地球的知识。

现在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记得多少。

第一个问题是,太阳是在什么位置呢?第二个问题是,太阳是如何运动的呢?思考一下,谁能回答一下?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很好!你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太阳和地球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太阳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一起来探索一下吧!第二环节:呈现知识教师:首先,我将通过图片来展示太阳和地球的形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描述一下太阳和地球的样子。

学生:(观察并描述)教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对太阳和地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我将介绍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运动方向的基本概念,并解释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三环节:讲解知识教师: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它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这是因为地球在自转,所以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慢慢移到西方。

学生:(表达理解)教师:对的!太阳看起来是从东方向西方移动的。

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绕着太阳运动。

这两个运动共同导致了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月球和地球》PPT教学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月球和地球》PPT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制作、展示和交流海报,我们对地球有了足够丰富的了解,更 为关键的是,我们掌握了收集,筛选,整理资料和制作海报的方法,这将帮我们 更好地梳理将来学习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 下
太阳、月球和地球
聚焦
聚焦问题:我们已经对太 阳,月球有了初步的认识。 想一想,如果选择一种颜 色表示太阳和月球,你会 选择什么呢?
画一画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确实地球海报的主题颜色
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彩色等。如果选择选择蓝色,那么对应地,主题 海报就也好呈现地球的蓝色资源,比如丰富的液态水,蓝天,蓝鲸,蓝色水 母等等。
小组讨论一下哦!
参考
制作海报方法指导
收集资料的途径多 种多样!
海报实例
海报制作流程
确定 内容 小组 课后 课堂 展示 色彩 设计 分工 收集 制作 交流
展示交流海报
研讨
① 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并交流,我们了解到地球的什么新知识? ② 相对于太阳、月球,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③ 我们对地球家园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太阳、地球和月球
想一想:用什么颜色表示太阳和月球呢?
该用哪些色彩来做一张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呢?
给太阳、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讨论和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 制作海报 展示和交流
了解了地球的什么新知识
相对于太阳、月球,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我们对地球家园又产生了什么新的 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以及在不同季节太阳的高度角会发生变化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太阳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太阳是光源,能照亮物体。

但是,对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位置和方向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能够用语言描述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难点:用语言描述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掌握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太阳模型、挂图、PPT等。

2.学具:每人一个太阳贴纸、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挂图或PPT,展示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

提问:“太阳在哪里?太阳是怎样运动的?”2.呈现(5分钟)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在不同季节,太阳的高度角会发生变化的道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语言描述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4.巩固(5分钟)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让他们用语言描述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对描述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太阳的位置影响着我们的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资料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资料单

有关太阳的资料【资料一】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在太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八大行星、小行星及其他天体,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约140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资料二】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摄氏一千五百万度,在那儿发生着氢-氦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反应每秒钟要消耗掉约500万吨的物质,并转换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些光子从太阳中心到达太阳表面要花一百多万年。

人们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光球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约500千米。

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温度约为摄氏六千多度,属于比较“凉爽”部分。

光球层上有一个个起伏的“米粒”组织,它们是一个个从太阳内部升上来的热气流。

在不断的对流活动中,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释放着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

【资料三】“米粒组织”是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日面结构。

呈多角形小颗粒形状,得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米粒组织的温度比米粒间区域的温度约高300℃,因此,显得比较明亮易见。

虽说它们是小颗粒,实际的直径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组织很可能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且呈现激烈的起伏运动,寿命也非常短暂,来去匆匆,从产生到消失,几乎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云消烟散还要快,平均寿命只有几分钟,此外,近年来发现的超米粒组织,其尺度达3万公里左右,寿命约为20小时。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组织消逝的同时,新的米粒组织又在原来位置上很快地出现,这种连续现象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沸腾米粥上不断地上下翻腾的热气泡。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行星运动规律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行星运动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的特点及行星运动规律。

难点:理解行星运动规律,尤其是开普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行星运动演示仪。

学生准备:学习单、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太阳系动画,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美妙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太阳系:(1)教师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3)教师讲解行星运动规律,演示行星运动演示仪。

3. 例题讲解:(1)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哪一个?(2)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4. 随堂练习:(1)请学生绘制太阳系结构图。

(2)回答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太阳八大行星(按顺序列出)2. 行星特点3. 行星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太阳系中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哪颗最远?(2)地球为什么适合生命存在?答案:(1)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海王星。

(2)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温度、大气层、水源等。

2. 家庭作业:观察夜空,记录自己认识的星座,并了解它们的传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023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太阳》知识点汇总

2023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太阳》知识点汇总

2023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
元《太阳》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一: 太阳是什么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由燃烧氢气而产生能量和光线。

它是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

知识点二: 太阳的特点
-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直径约为1.4百万公里。

-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超过1500万摄氏度。

- 太阳的能量主要来自核聚变反应,通过将氢变成氦来释放能量。

知识点三: 太阳的运动
- 太阳的自转周期约为27天,从东向西自西向东旋转。

- 太阳在太阳系中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一个周期为约220
万年。

知识点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的光线和热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能源。

- 太阳的引力影响着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球绕太阳公转并形成
季节和日夜变化。

知识点五: 太阳的安全注意事项
- 在户外活动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免引发日光
中毒或皮肤损伤。

- 在观察日食时,不要直接盯着太阳看,以免伤害眼睛。

- 合理利用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佩戴太阳帽、墨镜等,
保护皮肤和眼睛的健康。

以上是关于《太阳》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太阳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位置及特征;太阳系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组成,了解各行星的顺序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及各行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手电筒、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 新课内容讲解:a. 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教科书,了解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组成。

b. 各行星特点:通过图片和卡片,介绍各行星的顺序、特点及与地球的距离。

c.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解释其对生活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行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海报等形式,展示该行星的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太阳系相关的例题,如“为什么地球有四季变化?”等。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以“我的太阳系”为主题,绘制一幅海报。

2. 答案:要求海报中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特点掌握较好,但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具体内容包括《太阳系》一节的第二章“太阳系的成员”和第三章“太阳系的形成与特点”。

详细内容涉及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基本特征,以及行星运动规律和太阳系的起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成员,掌握各行星的特征及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成员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难点:太阳系的形成与特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2. 学具:小组合作探究材料、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太阳系的成员,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各行星的位置关系。

3. 新知探究:b.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和火星的公转与自转,引导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

c.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太阳系行星运动轨迹图,加深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

4. 知识拓展:介绍太阳系的形成与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起源。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成员: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行星运动规律:公转、自转、轨道倾角等。

3. 太阳系的形成与特点:原始星云、太阳系起源、行星形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太阳系行星运动轨迹图,标注各行星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太阳系的其他知识,如小行星带、彗星等。

组织学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太阳系成员的特征及运动规律的掌握。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太阳系》。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太阳的位置和作用;2. 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及其特征;3.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提高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及其特征。

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学生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行星图片、PPT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宇宙星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宇宙中的太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重点介绍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及其特征。

3. 观察与分析:学生分组观察太阳系模型,分析太阳系中各行星的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太阳系模型,亲身体验太阳系的构成和运行规律。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讨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太阳系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太阳系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行星的特点。

2. 答案:(学生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仍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如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取样返回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太阳系》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太阳系的组成、特点以及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展开。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太阳系》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太阳对地球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太阳系组成,掌握八大行星顺序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索太阳系中自然现象。

3. 增强学生对太阳对地球生态环境影响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太阳系形成及八大行星特点。

2. 教学重点:掌握八大行星顺序,解太阳对地球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中星球,激发学生对太阳系兴趣。

2. 例题讲解(1)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2)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介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特点。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在纸上按顺序画出八大行星,并标注特点。

(2)讨论太阳对地球生态环境影响。

4. 知识巩固(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解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2)通过剪、贴、画等形式,让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组成2. 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3. 太阳对地球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太阳系基本组成及太阳对地球影响。

2. 作业题目:请按顺序画出八大行星,并标注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系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讲解太阳对地球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太阳系知识,下节课分享,拓展学生知识面。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增强对太阳系直观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太阳系形成及八大行星特点对于这一难点,我会在讲解过程中详细阐述太阳系形成过程,以及每个行星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第一课1.太阳是一颗恒星,自身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4.韦恩图第二课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制作日晷排序:(1)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

(2)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3)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4)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课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

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2.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

3.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

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3.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

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

第四课1.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课件20231127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课件20231127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优质课件20231127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太阳系》一课,详细内容为第三章《宇宙探索》第三节《太阳系》。

通过学习,我们将解太阳系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探讨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解太阳系组成,掌握太阳、八大行星基本特点。

2.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系模型,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兴趣,激发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基本特点。

难点: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太阳系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太阳系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系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找出太阳、八大行星位置,并描述它们特点。

4. 分组讨论:讨论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分析太阳系形成。

6. 课堂拓展:介绍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成就,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2. 太阳、八大行星特点3. 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太阳系,标注太阳、八大行星位置及特点。

2. 答案:太阳位于太阳系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99.%;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系有基本解,但部分学生对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宇宙探索相关书籍,观看科普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欲望。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天文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选择与运用2. 教学难点与重点讲解方法3. 学生随堂练习与分组讨论4.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拓展延伸利用太阳系模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太阳、八大行星位置关系。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PPT课件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PPT课件

观察太阳一天运动的位置和方向
清早出来,面向太阳,中午出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前面是南,后面是北,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观察太阳一天运动的位置和方向
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傍晚出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前面是西,后面是东,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阳光过强,花草、禾 苗会缺水而死亡。
太阳的紫外线强度 过大时,可能会灼伤皮 肤,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感谢您的聆听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猜谜语
天亮就出工, 从东忙到西, 傍晚才收工。
谜底:太阳
思考:一天太阳位置怎样变化?
太阳为我们的地 球家园带来光和热。
怎样利用太阳确定方向?
思考:南方和北方,你怎么确定?
观察太阳一天运动的位置和方向
中午


西
清早
北?
傍晚
清早 中午 傍晚




西



西


西

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是东——南——西,按顺时针去找另 外的三个方向。
1.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
拓 展 你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吗?
蒲公英在清晨开花
蒲公英在夜晚和阴雨天闭合
拓 展 你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吗?
拓 展 你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吗?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简单的天文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难点: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行星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习单、画笔、尺子、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导入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和八大行星。

a. 太阳:讲解太阳的结构、表面温度、能量来源等。

b. 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介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特点。

3. 实践环节:分组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找出太阳和八大行星。

4.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系知识点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2. 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要描述太阳系的组成。

b. 画出太阳和八大行星的顺序,并标注特点。

c. 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2. 答案:a.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

b.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特点:略。

c.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是因为它距离太阳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太阳系》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

2.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及行星特点。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星球卡片。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提出问题:“太阳系中都有哪些天体?它们是如何排列的?”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2)讲解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分发星球卡片,让学生按顺序排列八大行星。

(2)小组讨论: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4. 例题讲解:(1)题目:太阳系中,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2)解答:水星离太阳最近。

5. 随堂练习:(1)选择题: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最大?(2)简答题: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基本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流星体2.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光照、热量、引力、电磁辐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并简述它们的特点。

(2)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行星特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太阳系》第1课时。

详细内容为: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探究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地月系及了解宇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地月系,了解宇宙的探索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重点: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地月系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每组一份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宇宙的浩瀚,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2. 实践探索(1)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3)教师讲解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排列。

3. 例题讲解讲解地月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太阳系模型,绘制太阳系简图。

(2)学生互相提问,回答太阳系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基本组成2. 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3. 地月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太阳系简图。

(2)查阅资料,了解宇宙探索的历史。

2. 答案:(1)太阳系简图:太阳、八大行星、地月系。

(2)宇宙探索历史: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太空探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太阳系》
太仓市明德小学倪琦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直
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老师:每当夜幕降临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见许许多多绚丽夺目的天体组成的美丽宇宙,运气好的话,能见到美丽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一不留神划过天际,还能看到彗星像一把扫帚是的光临我们的天幕,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夜空中一闪闪的像小眼睛似的恒星群。

带着这样的背景,首先,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这三个模型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天体呢?
生答:中间红色的非常大的是太阳,蓝色是地球、最小的那个代表月球
老师:很好,这个问题所有同学都能回答上来,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地球在原地转动
师:很好,我们知道,地球每转一圈就是一天。

那么现在请各位同学睁大双眼,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点击大屏幕}
生:我发现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月球正围绕着地球旋转师:不错,每公转一圈所要的时间是:一年。

老师为此还编了一首小诗:太阳大,。

我请一位同学来念一念。

生:。

师:很好,我们把太阳,这种能发光、发热,而且体积非常庞大
的天体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太阳转动的称之为行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称之为卫星(相机板书),由此我们可以把刚刚那首小诗进行一个小小的改编。

把所有的太阳替换成恒星,
把所有的地球替换成行星,把月球替换成卫星。

好,改编大功告成之后呢?请大家齐读一边这首小诗。

生:齐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宇宙中有彗星、有流星、有恒星、有行星、还有卫星,现在我们要对它们进行一个整合。

以太阳这颗恒心为中心,包括围绕着它进行旋转的行星,和这些行星所附带的卫星,以及围绕太阳的彗星,流星等天体所构成的一个系统,我们给他一个完整的名字:太阳系。

二、情景模拟挑战赛
1、师:我们知道了我们美丽的地球是存在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那么太阳系里有没有其他的行星呢?太阳系里有几大行星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呢?这几大行星又是如何排序的呢?请大家阅读倪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资料,说一说,回答下面的问题,来完成挑战一。

生1:有八大行星
生2:是这么排序的: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师:不错,看来大家都能非常敏锐的从资料中找到相关的线索。

是的,我们的太阳系有8颗大行星,请大家跟着,我们一起来给他们
排排序,他们依次是:水星、金星、。

生:跟着念
2、师:好的,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现在倪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知道这些行星都有什么特点吗?那么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挑战二,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

认真阅读资料,小组内说一说,每个行星都有什么特点呢?好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我们的要求。

生:。

师:等一等,请大家互相说一说,一小组为单位,我会请同学上来介绍一下其中行星,好的,现在我们开始吧!
生:讨论交流,完成挑战二
(5分钟时间到)
(一边介绍,一边板书)
生一(水星)
生一(金星)
生一(地星)
生一(火星)
生一(木星)
生一(土星)
生一(天王星)
生一(海王星)
3、师: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介绍,我们对于八大行星自身的特点
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我们挑战的的难度提升到一个水平上:挑战三——用彩色橡皮泥、轨迹模型图和小尺,给太阳系建一个模型。

(师一边讲,一边出示这三样道具)
一句话概括:橡皮泥捏出相应的天体的样子来,放在图纸上相应的轨道上就可以了
那么做建构模型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大小比例设置;2、天体摆放的顺序)
师:那么我们如何设置比例的大小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组数据:这是关于赤道直径的的长短,请大家根据直径大小按天体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生:。

师:我们知道了水星的直径是最短的,假设规定水星的直径4878km看成是“1”,那么,金星的直径怎么算呢?拿金星的直径去除以水星的直径就可以求出来了,12100/4874=2.4
用这种方法,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分别求出其他几大行星的比例大小了。

根据这样一种方式,假定金星中的“1份”代表2毫米,那么金星以下分别拿求出的比例算的的结果乘以2,就可以求出相应的毫米数了。

经过这样的算法,可以求出球体的实际捏制的大小。

好的,现在请一位学生来念一念建模的主要步骤。

生:。

师:注意有两个天体带着美丽的光环,根据测算的实际毫米数捏球体。

(一段时间后)
好的,我请一组同学带着他们的“天体”,到黑板上来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

生上台摆放,这个是什么行星呢?摆在那里?。

经过大家亲手制作,对于八大行星的认识肯定更加的深刻了,我们现在已经让八大行星各就各位,现在就让他们动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围绕太阳转动的呢?
生:我发现他们转动的有的快,有的慢。

结合下表《公转周期》,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是的,我们发现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越短,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公转周期则需要164.8年,比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长。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离太阳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强运动快
离太阳越远受到的引力越弱运动的慢
师:说的很好,的确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太阳系中有太阳、八大行星、彗星、流星、卫星,可是还有一类天体,也属于太阳系,我们还没有接触到,那他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这个可
怜的冥王星。

(阅读材料)
读了这个故事,有的同学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原本是大行星的冥王星会被踢出大行星的行列呢?
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所以才构成了现今大家所看到的八大行星。

其中,水金地火由于存在大片的陆地被划为类地行星;木土由于体积实在是太过于庞大被划归为巨行星;剩下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离太阳太远被划归为元日行星。

由此八大行星总共分成了三类。

三、总结全科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生回答。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