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合集下载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们会形成不同的小圈子和群体,这是正常的社交现象。

但当这些小群体超出了正常范围,不利于班集体建设和学习氛围时,就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识别问题首先,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情况有全面了解,观察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留意班内的群体现象是否超出了正常状态。

其中,非正式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组成这个群体的同学在班级之外的自然状态下很少聚集,而在学校里则形成相对紧密的关系,且往往是排斥其他同学的。

还有一些靠谱的迹象,比如这些同学时常闲聊,上课常常交头接耳,对老师的讲解不够认真,考试成绩也不太尽如人意等等。

二、认清问题的危害性如果不及时处理,非正式群体会给班级造成诸多问题,影响班级建设和同学们的成长。

首先,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会打破班级统一的秩序,导致班级氛围不稳定,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会因此疏远。

其次,非正式群体内部的关系往往十分复杂,容易在班级中引起矛盾和冲突。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唆使、鼓动,形成不良风气,甚至引发学生斗殴等不良事件。

三、采取措施对于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帮助同学们纠正这种状态,促进班级的共同发展。

1.强化群体的意识:班主任可以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心理辅导等,通过多方位的渠道,帮助同学们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摒弃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2. 坚持公平、公正: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要严格落实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应有的机会和待遇,防止同学们出现优越感、排他性行为。

3. 采取辅导行动:对于非正式群体内的学生,班主任要多次与学生一对一交谈,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从多个角度向他们阐述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然,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班主任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学生的言辞,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4. 召开家长会议:班主任也可以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问题,并组织家长会议,告诉家长班级中的不正常群体行为,并引导家长在家中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会自发地组成各种非正式群体。

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对于初中生的非正式群体,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对策,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加强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情感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

不良的情感体验可能会使他们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对人生产生消极态度。

在这个时候,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中的同学们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使整个群体更加健康向上。

二、建立正面的榜样和引导在每个非正式群体中,都会有一些学生成为群体的领军人物。

对于这些领军人物,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树立榜样。

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这样一来,整个非正式群体就会更加健康和和谐。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倡导积极向上的行为在管理初中生的非正式群体时,我们需要倡导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的群体氛围。

通过各种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也要及时表扬学生们的优秀行为,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和家长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支持。

在对待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时,学校和家长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配合。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校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措施和成果,倾听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

而家长也需要和学校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变化,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五、进行及时的纠偏和辅导对于一些出现了不良行为的非正式群体,学校需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和辅导。

这个时候,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重新认识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时,作为班级管理者或老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

我们需要明确了解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和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可以通过观察班级日常活动、与学生交流以及收集其他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来全面了解问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预防和解决非正式群体的关键。

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师生信任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及时发现和处理班级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班级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深化问题。

当发现学生之间有矛盾时,可以通过班会、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调解和解决,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扩大。

加强班级的规范和管理。

制定班级的行为规范和常规,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为,明确违反规定将会面临的后果。

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班级管理,包括学生的考勤、纪律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开展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班级凝聚力。

可以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班级联谊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团结和支持。

注重班级氛围的建设。

学校和老师应该注重班级氛围的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可以通过课堂气氛的疏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来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

解决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问题需要老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式来预防和解决问题,为班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工作研讨心得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班级建设中,如何找出班级中的问题根源呢?比如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一种。

如能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根据他们对集体的影响结果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极型。

对班级有消极作用,但未越轨即未超出法律允许范围;二、正面型。

和集体荣辱与共;三、中间型。

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四、破坏型。

破坏型与班级要求相悖,破坏性强,学生称他们为“不法分子”。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

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

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1.满足友谊。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2.追求认同。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取得一定地位,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是学生最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在这个集体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一起学习、成长,交流思想、分享知识。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学生交流方式的多元化,班级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非正式的群体,这些群体可能对班级的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当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明确“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所谓“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在班级中出现的一些自发性、非官方的小团体。

这些群体可能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起来的,也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

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之间可能会形成独特的交流方式、偏好的活动内容,甚至可能对学校的管理秩序产生一定的冲击。

我们要深入分析“非正式群体”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群体可能会给班级带来诸如排斥他人、形成小圈子、传播不良信息等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一旦放任不管,就有可能对班级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接下来,我们要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班主任和老师们需要及时了解班级中的情况,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趋势。

一旦发现问题,便要及时采取措施,包括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群体关系,注意团队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学校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关注课堂内外的言行举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正规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也可以通过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内的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活动或推动一些措施,来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可以举办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也可以通过定期的班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

在学校管理上,可以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管理,规范学生在网上的行为,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

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关注问题的解决进展。

要明确认识到,解决“非正式群体”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小学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交技巧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帮助教师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社交互动和学习环境。

1.制定明确的规则与期望:制定班级规则和期望,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些规则和期望应该是简洁明了的,并且要在班级开学第一天就进行宣布和强调。

2.增强学生责任感:鼓励学生承担和其中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

例如,学生可以轮流担任班级值日生,负责保持教室的整洁和组织活动。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尤其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解决问题。

4.建立班级共同目标:鼓励学生制定共同的班级目标,激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可以设立班级竞赛或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5.组织团队活动:定期组织班级团队活动,如集体合作的项目、户外运动和团队建设游戏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赞扬和奖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特别是在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展示团队合作精神和取得进步时。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状或班级奖品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7.处理冲突和问题:当出现冲突或问题时,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并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

例如,可以采用冲突解决讨论、人际关系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有效沟通。

8.实施班级管理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班级管理手段,如警示处分、家长介入等。

但这些手段应谨慎使用,以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9.教师模范示范: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应符合班级规则和期望,以及社交礼仪,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模仿。

10.建立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友谊和快乐。

可见非正式群体活动是正式群体活动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管理好正式群体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和管理好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

一、态度要公正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攻击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不要对某些表现欠佳的非正式群体横加指责、挖苦讽刺或强行解散,也不要对其视而不见,漠然置之。

因为这样会挫伤其成员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有时还会促使其走向消极的一面,与班主任班集体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以致拜把结盟形成团伙进行违法乱纪活动。

这不仅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也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极为不利。

所以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较后进的群体,更应尊重和关怀,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管理要及时对班内的各种群体应多观察勤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要多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面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与班集体目标一致,以为集体争光为荣。

发现苗头,应及时了解情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于下列现象,如非正式群体成员学习成绩普遍下降;比吃比穿;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一起旷课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纠正错误行为,促其步入正轨。

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很可能一时疏忽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等到出现了大问题再去处理,工作就很被动了。

三、要讲究方法有的班主任见几个学生常在一起不思学习屡犯校纪,便失去理智对其大声怒斥:“真是臭味相投,说!你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样一来,结果也许只能是事与愿违。

管理非正式群体切忌简单粗暴,而应采用疏导方法,要在了解情况,充分分析其需要与活动动机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从而使管理行之有效。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根本单位。

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

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

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立都会造成影响。

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中不同种类的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根底,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展活动。

(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

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

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心理的成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无形中就存在于班级中了。

具体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满足友谊。

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寻找有情有义的人进展交往,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可以交往的这些人也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二)追求群体认同。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群体对自己的认同,满足学生自我的心理需要。

(三)取得群体的保护。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像借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法不治众的心理。

(四)想要更好的开展。

学生在这类群体中,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更好的开展自己。

三、非正式重群体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群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方案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当过班主任的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班级中,除了小组和一些代表班级的各类组织之类的正式群体之外,学生中总还有一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他们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动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这类群体就是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于正面、积极的影响,这大概是所有班主任都乐于接受,并且求之不得的。

象这类具有正面效应的非正式群体也往往容易被纳入班集体的管理轨道,使之很自然地和正式群体相辅相成,与班级融为一体,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而对于其负面、消极的影响,则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因为它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因此,对班主任而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人的个性、需求各不相同,班集体的规模、目标设置等很难完全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欲望。

因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些个人经历相同、家庭社会背景相似、志趣相投、乃至同处一室或所谓是“老乡”的学生,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结成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尽管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其形成的最初往往以某一事件为契机,以某一种思想为触发点,在此基础上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独立的小群体。

在我班里就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同处一室,在新生入学的军训中,有两个学生因为旷操而受到了学校的点名批评,因为这一事件,导致这两个学生对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再加上当时班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新生因为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失落感,以及寝室中个别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而产生的自卑感,而社会上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又让他们觉得中专文凭太低,学了也没用,于是在这些学生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厌学情绪。

这种抵触情绪在同寝室成员之间不断扩散,继而使得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和班级对立起来,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晚自修谈天说地,对班干部看不顺眼,对班级漠不关心,一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1. 引言1.1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非官方、非正规的微型群体。

这种群体通常由一小部分同学组成,他们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上进行的,而非在正式的教学环节中。

这些群体通常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为基础,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和规则。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对班级带来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群体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形成更加融洽的班级氛围。

如果这种群体形成了封闭的圈子,排斥其他同学加入或者对其他同学进行排挤,就可能对班级的和谐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加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生也应该自觉避免加入这种排他性的群体,而是要更加积极地融入班级整体,促进班级内部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1.2 为何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背后通常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较长,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可能是由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相似个性特点的学生组成,他们在一起交流互动,建立起独特的亲密关系。

个体差异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复杂性也是导致非正式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会在不同的小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也可能受到学生情感需求的影响。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社交活动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感。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

学生对于学校的适应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和焦虑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社交模式的复杂性和情感需求的影响。

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班级,是为一定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组合而成的人数固定的群体。

班主任是这个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是健全班会、团队、学习小组等组织,使之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监督,这些由班主任建立的组织是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但在一些班主任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常有忽视班级非正式群体,导致工作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本人就此问题谈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一点认识。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学生在彼此有好感、兴趣和爱好相似或基于某种共同的目标利益,自由组织,自发形成的群体——引自《教师技术行为》(傅道春著)。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现实性。

本人近几年对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作的调查显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非正式群体现象,虽然在数量、种类上有所不同,但在其主要类别上有着极其的相似性:(一)非正式群体的数量:60%左右的被调查的学生反映有5-10个(自己班级),20%左右的学生回答甚至有十几个。

(二)每个群体人数3到5个不等。

(三)非正式群体的种类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1.积极型:如由一些学习自觉的同学自发组织的学习群体;关心公益事业的献爱心小组等。

2.中间型:有爱好运动的学生组织的运动群体,如篮球、足球队(非班级正式队);爱好唱听歌曲的音乐群体;爱好某位歌星、影星的追星群体等。

3.消极型:如爱好上网游戏的游戏群体;看无聊小说的群体等。

4.破坏型:如模仿黑社会、社会流氓的仿黑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我国心理学家崇德林教授指出中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特点(《中学生心理学》)。

中学阶段是最富于集体情感的年龄阶段。

小学生已经开始产生集体情感,到了中学阶段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社会生活的复杂,中学生渴望生活于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的要求、权利和义务。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一、引言班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集体组织形式,班级成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教育结构相辅相成,对于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索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出一些适合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期促进班级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里学生之间形成的从属关系并与正式管理体系结构不一致的群体。

它与教师和班主任的角色关系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正式管理体系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集体中特定的需要和动力的驱使下,产生了一种相互联结的情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心群体。

其中,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兴趣、亲和力等都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动力。

与此同时,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群体凝聚力不强、内部分化、与班级管理冲突等。

因此,如何管理好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三、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促进班级群体和谐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

教师还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从而避免不公平现象引起的群体冲突。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班级团建、社区服务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认同感。

3.倡导互助和合作在非正式群体中,互助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共享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4.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

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

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作小集团加以处理。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

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

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

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 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

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可能会给班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影响学生积极性、学习氛围和班级纪律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

下面是一些应对非正式群体的方法:1.加强班级管理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首先要加强班级管理。

学校和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班级纪律和常规。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行为,以遏制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2.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班级学习氛围的打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消除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

3.及时发现和干预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学校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防止非正式群体的蔓延和扩大。

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加强班级团队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班级的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比如班级运动会、班级晚会、班级志愿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为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奠定基础。

5.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和老师在处理非正式群体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独特的观察和理解。

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会、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6.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对于班级中一些学生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问题是需要引起学校和老师高度重视的。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指的是那些未经组织形成的、松散的、不受限制的群体。

这些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组成,比如同学之间的共同爱好或者生活背景相同等,形成自发性的小社区。

但是,这些小社区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却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排他性、歧视性、孤立性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一、正确看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非正式群体,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也不能任其发展。

我们应该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同时注意其可能导致的问题。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们自主形成的,反映了同学们自由选择的意愿和主动性。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这种自发型的小社区,同时注重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

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可以为班级带来很多好处:1. 提高班级凝聚力。

在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可以放下紧张与戒备,真正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友谊的纽带,推动班级凝聚。

2. 促进班级多元发展。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们的共同爱好、兴趣等因素而形成,可以促成同学们的多元化发展。

3. 培养领导才能。

非正式群体往往需要其成员互相协作、沟通、探索等,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领导才能。

4. 有利于调解冲突。

在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可以开放地交流,更好地识别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与分歧。

斯尽好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非正式群体也会对班级带来一些不利影响:1. 很多非正式群体都有较强的排他性特质,这容易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

2. 过多地参与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3. 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形成对某些同学的歧视,引发学校和家长的不满。

基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非正式群体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问题和不利影响。

因此,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非正式群体,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在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 重视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一个班级中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情况并不罕见,其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圈子,彼此之间熟络并产生集体行动或价值观的共同体。

这个现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认同感,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排斥他人、形成高低等级制度、疏离感的加强等等。

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帮助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值得我们深思和解决。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应对策略。

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对班级的引导作用,以及集体关系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介入并尝试纠正这一非正式群体的现象。

教师可以先行一步,通过举办班会、活动或者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认识,以减少孤立感。

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培养学生均衡发展的心理状态。

还可以进行班级活动,以增强班集体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整体上互动合作的游戏、比赛、团建等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联系感。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相互了解,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包容和沟通能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个别辅导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找到那些成为非正式群体一部分的学生,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合作。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更好地交流。

家长的参与也不可忽视。

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让他们了解班级内非正式群体问题的存在以及其对孩子们的影响。

邀请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与教师共同协作、关注学生,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自身也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多个交往圈子,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和交往,尝试去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和社团,能够增加自己的社交和沟通机会。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问题可以得到缓解。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个非正式群体。它们在学习上懒散,甚至对一些仔细学习的同学进行挖苦 向盘的动力。与此同时,我又分别找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使之弱化、转
挖苦,同时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频频接触,并有攻击其他学生的倾向。对 化,毕竟孩子的本性是纯净的,主动向上的,学问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而
此,我觉得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一群体,机要看到它 已。因此,在我的耐烦指引下,信任和真诚的期盼中,这一群体充分发挥
第1页共1页
的凝聚力和正确言论形成产生正面作用。也有中间型的,他们一般不会违 上年的事例,在不经意间对其进行教育。当看到她的神态由欣喜转为惊异
背校纪校规,但对班中的事也持漠不关怀的看法,还有一种是破坏型的, 时,我态度和气地告知她,老师信任你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在老师心
他们在情感上与集体格格不入,在行为上常有关班集体对立。在这样一来 目中,你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学问在组织活动时,方向没有把握好,以至
育目的和任务组织而成的,如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为商量某一问题 此期间,我了解到该生的性格较倔,且不会轻易服输,所以我先找他作一
而临时组成的等。但随意见,同时对她在班级同学中产生的作用以及队她
在班中自发地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主动向上的,即对班集体 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性加以充分确定,在此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社会上不良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成的群体都有肯定的可变性,只要发放得当,是能够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 因素的。因此,我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支配,并先找到这一群体中的首要人
物沈金梅。因为我认为首要人物是在不经意间自然选出来的,有肯定的组
每个班级都有肯定的群体,即正式群体,这些关系的形成是按肯定的教 织能力和制造性。她的改变将对能否转化这一群体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在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摘要】当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时,管理问题常常随之而来。

本文通过对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对班级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在提出了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加强班级管理和规范、提供合适的文化建设、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建立有效的班级活动制度等解决方案。

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班级团结和凝聚力,并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化解非正式群体带来的问题,促进班级整体发展,为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文化建设、师生沟通、班级活动制度、和谐氛围、团结凝聚力、教学质量1. 引言1.1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结构,通常是由学生自发组成的、没有明确规定的群体。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对于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志趣相投或者共同目标的学生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更容易形成团队意识。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有较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他们会积极地参与群体活动,并相互支持和帮助。

非正式群体还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的特点,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或者解决一些问题,不需要外部干预。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有助于班级管理者更好地调节和引导这些群体的发展,促进班级的和谐和团结。

通过充分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班级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还可以帮助班级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指导工作,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1.2 影响班级管理的问题影响班级管理的问题是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后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扰。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会导致班级内部的秩序混乱,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氛围。

非正式群体可能产生排斥和孤立现象,使得班级内部形成“小圈子”或“派系”,导致班级团结受到影响。

非正式群体还可能导致班级管理不当,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严重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第一篇: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集体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位班主任都深知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易被班主任忽视的因素: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所谓的非正式集体就是那些因个人爱好相同,个人情感深厚,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接近的一个小群体,他们喜欢一起完成作业,一起参加非学校组织的活动。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由于地域的因素,上学结伴而来,放学交流当天的感受,这使得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有些是胆小怕事,长期缺乏安全感,在非正式群体中有被保护的感受,不再孤单;有些是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方面,比如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想通过在群体中得以展示,被人关注,谋求个性发展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在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能够增强班级的向心力,使班集体向着更好更强发展,而那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由一些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组成,他们将会成为班级中一个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合理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显得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下面浅谈一下正确疏导非正式群体的一些做法。

一、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需要教师的理解与信任,更需要教师的尊重与关爱。

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教师都要公平,公正的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曾经教过一个班级,班级中有几名男生对篮球格外的偏爱,自发组成了篮球队,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爱好的非正式群体,但他们常因留恋打球而迟到、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针对此事我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并为他们购置球衣,鼓励他们既要玩出水平又要学出水平,校园艺术节期间我送给他们一个篮球,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他们与其他球队切磋。

在我的理解信任下,他们也不辜负我的期望,球技越来越棒,学业成绩非常理想。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就需要教师更多的细心、耐心、爱心。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在集体中缺乏温暖,学校与教师的排斥与厌恶让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常以抵触的心理做一些违背常规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班风。

协调好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协调好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协调好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在学校班级中,经常发现“三人一块”“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学校规定,自发形成的小集体,就是非正式群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中学生中这种小群体的出现是很普遍、很正常的,班主任应该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一)合理利用,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它的存在是合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

作为班级的教育者、组建者的班主任,就要合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防止消极的一面。

对非正式群体的有意活动,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以弥补班集体的不足。

比如:利用非正式群体一些受同学们喜爱的活动,以此班级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个体化的发展。

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不良倾向,我从不采用简单粗暴、一制压制和孤立的措施。

我教育他们要关心集体,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向健康方向发展。

非正式群体的一切活动并非都是消极的。

在平时,对他们的活动要表现出大力支持和拥护的态度,以此来取得他们的信任,更有甚者,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主动参与他们的活动,从中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以此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为班集体的决策和开展活动提供依据。

比如:我班有五位学生经常一块上学和放学,有时,还会共同迟到或旷课。

我经过了解,得到他们有共同的爱好——篮球,因为我也是一个篮球爱好者,于是,我主动要求参与他们的活动,他们欣然答应,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给他们以班级的名誉买了一个新篮球,并教会他们如何分配时间和利用时间。

从此,不但他们不在迟到和旷课,而且能够积极参与班集体的活动,并和我成为好朋友。

(三)因势利导,促进转化对一些性格、志向、利益、经历一致的非正式群体,我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合并。

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兴趣小组,并成为在班主任和班集体的统一领导下的一个正式群体,让他们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既变“非”为“正”。

对待那些由“双差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我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地淡化以致松散开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工作研讨心得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班级建设中,如何找出班级中的问题根源呢?比如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一种。

如能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根据他们对集体的影响结果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极型。

对班级有消极作用,但未越轨即未超出法律允许范围;二、正面型。

和集体荣辱与共;三、中间型。

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四、破坏型。

破坏型与班级要求相悖,破坏性强,学生称他们为“不法分子”。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

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

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1.满足友谊。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2.追求认同。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取得一定地位,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3.取得保护。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时想籍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心理也是促成非正式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动机是消极的、被动的、防卫的。

4.谋求发展。

籍通过某一类群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这种动机是积极的,进攻的。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尽管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内有较强的凝聚力。

情感是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互相依赖,互相支持。

群体的自卫性、排它性等“抱团”现象,就是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体现。

2.非正式群体内团体压力较大。

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规范。

这种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但其约束力很大,成员间的从众行为较为明显。

3.非正式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且威信高,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影响力或支配力。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两重性。

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时,它会起积极作用,成为班集体的辅助力量;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发展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整个班集体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心理气氛。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

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

“由此,我们看出,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而言的。

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

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

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

群体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

他们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

非正式群体是关系组织管理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学校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

因此,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产生有其必然性。

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平行沟通,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

一、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本质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人而使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溶恰,崇高的境界。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感情需要,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人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活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转化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希斯尼克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非正式关系中的地位,对其心情与举止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在满足学生合群需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结果导致消极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得班级的组织纪律松散无序,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冲击。

因而,班主任应该做好疏导、教育工作。

1.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动人。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互相切磋、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尤其是在困难时,互相帮助,起到了补充作用。

从这一角度上说,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应该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

但是,学生毕竟社会阅历浅,人际经验缺乏,要想把握好交往的尺度,确非易事。

把握失度,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

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较高的地位,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甚至去街头伙伴中寻找同情,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

这一类的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

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

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关注其交往群体,敦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

对于那些家庭造成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自己过多沉湎于痛苦中的精力,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把家庭的不幸,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的理想的追求来替代,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2、多方配合,加强群体交流与合作一个凝聚力很强班级,并非简单的群体之和,是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整合。

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不能因自己的先入为主思想,刻意把学生公开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导致人为的隔阂。

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

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这种群体则应以疏散。

因为他们之间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

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的内部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就群体外部而言,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等方面能力。

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

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孤立的部落,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

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有时会不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部书记,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

因而,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

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

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方法。

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些突出的,会有较强的说服力。

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

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级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

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体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

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

对于如何教育管理好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尚有待今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把学生教育管理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