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模板

合集下载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模板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模板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一、导言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其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任务。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层出不穷。

另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成就追求和功利心理的泛滥,使得学生面临种种压力,导致他们品德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2.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然而,一些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过分溺爱、纵容孩子、过度关注功利,或者家庭内部亲情匮乏、争吵频繁,都可能导致学生品德的不良表现。

3.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校注重学术成绩的追求,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另外,一些学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学生纪律不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品德偏差。

4.个人心理和道德观念的混乱一些学生内心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自私自利,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

他们追求短暂的快乐,缺乏长远目标和坚持的毅力,这也使得他们的品德表现不良。

三、矫正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其次,家庭要加强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多与孩子交流,解开孩子内心的困惑。

2.加强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安排。

其次,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第三,学校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中学生形成了不良品德行为,比如撒谎、偷窃、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首先,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认同、情绪和压力等。

一些中学生可能具有较为孤独、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和排斥,想通过制造扰乱和引起注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情绪问题也是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中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问题、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产生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习惯性地用不良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外在心理因素包括教育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等。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教育环境对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能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更加重视同龄人的认同和赞许,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

此外,媒体对中学生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矫正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其次,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

对于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有效地管理情绪。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积极的情绪处理方式,防止情绪的负面影响。

第三,加强同伴关系的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师资,并鼓励中学生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第一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近年来,学生的品德问题成为了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出现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品德不良?如何矫正?本文将会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家庭教育不当学生的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是唯一的第一把手,定下了学生的成长方向,塑造了学生的性格。

然而,现今的家庭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无法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学生在家中,通常会看电视、打游戏等,时间非常长,忽略了家教的重要性。

家庭主要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第一任管家,应该启迪孩子思想,传递一种健康的价值观,给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

正确的做法家庭应爱护孩子,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展示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尝试理解他们的心情,适时教导他们;强化家规,端正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做正确事情的成就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学校的教育也应当越来越多元化。

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有一类内容是一些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的,尤其是在德育方面。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育缺乏足够的的亲身经历和生动形象的模拟,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达到成绩的目标而进行焦虑而不是真正的关心。

正确的做法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定位,强化德育教育的力度,不仅让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功,也为他们的未来塑造出良好的人格符号;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兴趣。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把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校园安全,防止不良品德在校园中扩散,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

三、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如今,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法不责众的风气盛行,导致学生们的价值观被扭曲。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精选文档】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精选文档】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 讲座资料【内容提要】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

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逐渐失落,新的道德标准还没形成,这难免使人无所适从,在这种困惑下,有些人就会做出一些越轨行为,甚至犯罪。

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该遵守的不止社会道德,更应该包含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因此,笔者把学生表现出来的违背道德、违反纪律的行为称之为道德失范。

本文正是通过探究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从教育的角度提出矫治的措施。

【关键词】道德失范表现成因矫治一当前社会面临转型,新旧道德观念正在交替,社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也影响了在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收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表现出一些与道德、纪律相悖的思想和行为。

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不懂礼貌,没有公德。

有些学生,见老师,不打招呼,背后揶揄;对同学,谩骂嘲讽,大打出手。

出门在外,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江湖义气,称兄道弟。

第二,目中无人,自私自利。

面对父母,妄自尊大;面对师长,桀骜不驯;与同学交往而缺乏诚挚友谊,把互帮互助看成交换功利。

第三,弄虚作假,奢侈虚荣。

考试作弊,不以之为耻,反倒见人就说;虚报成绩,避免责骂;挥金如土,追求时髦。

传统美德,抛诸脑后。

第四,纪律涣散,好逸恶劳。

追求自由,放纵自己;上课东张西望,下课玩物丧志;作业马虎应付,考试交头接耳;追求享受,逃避劳动。

二造成当前中学生这些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客观原因,即学生外部环境的因素。

另一个是主观原因,即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造成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策。

首先,父母的某些恶习对子女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行为。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1、家庭的影响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每天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权威性的影响: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的原则使独生子女比例上升。

独生子女如何去教育。

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

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一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作风不正,违法乱纪,行为放纵,行贿受贿,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等不良行为,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期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加深心理隔阂,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家庭婚姻破裂,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让孩子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心灵上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枪入库”。

对德育的认识出现的严重“错位”。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奇装异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品德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缺乏道德教育的意识,或者自身就存在不良品德,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不良品德。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反之,如果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再次,社会化也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品德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也会引诱学生走向不良的品德道路。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品德培养,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

总的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doc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doc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新塍中学李凯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而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彻底纠正中学生思想品德中不良倾向

彻底纠正中学生思想品德中不良倾向

(参考)彻底纠正中学生思想品德中不良倾向----素质教育之我见(议论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意识到当前青少年学生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以及自身的弱点,导致了少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措施彻底纠正,加强对他们进行素质方面的教育,努力排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

下面是我校学生中不良思想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及纠正的方法。

一、我校中学生中存在不良的思想品德的表现大家都知道,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四有”的合格人才,从根本上说首先要从怎样做人的道理抓起。

而现实生活中,我校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有意或无意碰到别人,并没有向别人赔礼道歉,竟然心安理得扬长而去,对别人不礼貌,有些对老师评头品足,有些随便在校园、教室公开抽烟,有些不讲卫生随便丢纸屑,随便吐痰,还有些到校外去找人帮助报复、泄愤、打群架、斗殴,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赌博、打架……,此类过错的行为,虽然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属于不道德的行为,说明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败坏的表现。

如果不及时的加以纠正,任其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礼貌行为的好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高尚的思想素质,使他们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个任务的基础是公民准则的教育,要求青少年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成员,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试问,一个连做人基本的规范,连起码的社会公德和法纪都不懂的人,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怎么能有爱国主义精神呢?如果下一代青少年没有思想,思想素质差,目中无法,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以强凌弱,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图权利,不尽义务,必将给社会主义的事业带来危害。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3、社会教育:社会应该为初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不良思 想和价值观的打击和防范。同时,社会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我们下面通过一个实际 案例进行分析。
小明是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大声喧哗、交头接耳,甚至干扰其 他同学学习。此外,他还经常抄袭作业,考试时作弊,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小 明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对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了负面影 响。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目录
01 不良品德的成因
03 案例分析的重要时期,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实际教 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初中学生存在不良品德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素养。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快 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如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矫治对策
针对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可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提出具体的矫治对策。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这些不良品德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和自身因素。 小明的家长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小明缺乏和管教。 同时,小明自己也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 修养。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品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治对策:
1、学校教育:老师可以与小明进行单独谈话,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问题, 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他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同时,班级可以组 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 形成。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学生品德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品德的不良。

许多家长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其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此外,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也会对学生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学校教育体制也是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当前的教育体制侧重于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

一些学校为了应对考试竞争,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问题往往只是敷衍概括,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无法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第三,社会影响也是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社会舆论环境负面、道德底线模糊、价值观多元化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年轻人对于网络、娱乐圈等影响较大,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或是追逐个人享受的快乐,缺乏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意识。

此外,社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的宽容度较高,学生容易受到错误的价值观影响,进而产生品德不良。

为了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完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觉悟。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

最后,社会要加强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媒体、网络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解决起来需要多方合力。

家庭要注重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一、引言学生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近年来,不良品德的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措施。

二、原因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多方面,以下将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教育对其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家庭并没有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或者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孩子的品德出现不良变化。

比如,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放任他们作恶,缺乏正确的约束和教育;另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引导,导致孩子自由发展、道德观念淡薄;还有一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问题,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一些学校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相关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师本身对品德教育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品德修养。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学生品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给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困惑,容易产生品德观念淡薄等问题。

此外,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示范和不负责任的媒体内容,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自身因素学生个体的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有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对道德规范缺乏敬畏之心,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影响;另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缺乏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追求,容易走上邪路。

三、矫正措施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1.家庭矫正家庭教育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家长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和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和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和矫正措施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的行为模范是否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父母是否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等。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诱惑和挑战,如权力、金钱、名誉等的追求,以及暴力、性乱、药物等不良行为的存在,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3.同伴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其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学生与不良同伴接触较多,可能受到其不良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自身品德出现问题。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或无效,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培养和引导,也是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材料,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1.家庭教育:家长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给予关心和支持。

家长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此外,家长还应该建立适当的规则和纪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通过课堂讲解、校园活动和实践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同伴引导: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和更多正面影响的同伴接触的机会。

教师和辅导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特色社团,让学生多参与其中,与正能量的同伴互动,共同成长。

4.社会教育:社会机构、社区和家长可以共同合作,提供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服务和义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总结起来,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主要涉及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同伴影响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品德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不良的学生品德甚至成为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严重问题,给学生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对其原因和矫正措施进行浅谈。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培养的重要因素,家庭可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是,现实情况是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精力、时间和知识来进行正确的教育,甚至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这就为孩子品德不良埋下了隐患。

2.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校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学校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有些学校强调知识的传递和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此外,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这甚至加剧了学生品德不良的现象。

3. 社会风气的恶劣当前,社会风气浮躁、攀比心理严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名利和物质,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追求眼前的利益,品德行为不端、成为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带头人,这必将带来诸多的问题。

4. 个人原因学生的自身问题也是导致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一些学生的自身因素,如性格、态度、处事方式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品德行为。

有些学生由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就自认为可以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种自私行为就容易使自己渐渐失去良好的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 家庭教育制度的建立学生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亲子关系需要加强,制定家庭教育规范制度,与孩子多沟通,建立家庭教育体系。

帮助孩子健全的心理发展,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塑造良好的品德形象。

2. 学校教育体系的打造学校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品德教育,学校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落实全员参与学生品德教育的政策,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和团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建立良好的品德观。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引言: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存在道德问题,如撒谎、偷窃、欺骗等。

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角度探讨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并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矫正方法。

一、原因探析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对孩子有良好的道德教育。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

2.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的同伴中存在着不良品德的人,他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有的学校把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关注不够,这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矫正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最早养成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座、开展道德竞赛、组织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行为模式。

3.社会教育:社会是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矫正。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道德教育讲座、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个人培养:学生也需要从内心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控力、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行为上与良好的品德标准对齐。

结论:不良品德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从家庭、同伴到学校和社会,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矫正不良品德的方法也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入手。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近年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呈现出蔓延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不良品德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欺凌、抄袭、早恋以及网络沉迷等。

本文将对这些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

一、欺凌现象的产生及原因分析欺凌行为在中学生群体中的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类欺凌行为,如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揭示了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

一些中学生缺乏情感的宣泄途径,选择将负面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

其次,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部分家庭对子女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他们对于他人权益缺乏尊重,容易滋生欺凌行为。

此外,社会媒体的普及也为欺凌行为提供了便利。

网络欺凌在不受限制的网络空间中猖獗,中学生通过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欺凌,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教育。

针对欺凌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信任,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家庭应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欺凌的监管,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抄袭现象的产生及原因分析中学生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现象令人担忧。

抄袭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削弱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

抄袭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教育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了他们为了追求好成绩而采取抄袭行为。

其次,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监管不严,容易让学生产生作弊的机会。

另外,有些中学生心态不健康,抄袭行为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为解决抄袭问题,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学校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倡诚实守信的学风。

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建立起严格的考试与作业管理制度,确保公平公正。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海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
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

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

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结果,他们和李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

某中学高二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

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

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

某市高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

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

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1)环境调整法。

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

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

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

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