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各省市明代进士分布表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云南省明清时期进士名录
云南省明清时期进士名录
明清两代,云南文化、经济长足发展,知识分子士绅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对边远、封闭、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崛起、壮大又与明初汉族大规模移民云南以及科举取士密切相关。较保守地估计,明代大约有300万汉族移民云南。云南明代的科举考试,乡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癸酉科,这年到应天府(南京)参加乡试的云南人,有李忠、杨嵩两人中举;会试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这年参加会试的云南举子,有昆明人李忠中进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诏停科举,云南也和全国一样废除了科举考试。
明清两代,全国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云南仅有数次未参加考试。明清两代的会试和殿试,全国共取文进士51624人,云南籍(包括在云南的外省籍人士的后代)举子共有950人(明代257人,清代693人)中文进士。笔者收集资料多年,经过较细致的整理、划分,大体上可以把这950个进士的籍贯按云南如今的行政区划归属于下(具体人名略):
昆明市的盘龙、五华、西山、官渡4区,明清两代都属于昆明县。明代有51人中进士,清代有163人中进士,居全省州县之首。
大理市是由明清时期的太和县、赵州(今大理凤仪镇)合并而成的。太和、赵州二州县明代有42人(太和县40人,赵州2人)中进士,清代有70人(太和县49人,赵州21人)中进士。
石屏县,明清时期称为石屏州。明代有10人中进士,清代有53人(55人次)中进士。石屏的袁嘉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中第二甲62名进士;同年举行的经济特科,袁嘉谷又中第一等第1名,因而有中“特科状元”之说。
明代广西进士人数及其地理分布考述
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的相关部分最有代表性, 但笔者认为二者结论仍有商讨余地, 故撰本文再做 探讨, 希望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明代广西进士的人数 明代广西进士总数究竟有多少?滕兰花 , 陈小
② ③ 锦俱认为 " 有 239 人 " , 吴宣德认为有 "209 人 " , 钱
[2]
茂伟认为" 210 人 ".但笔者依据明代 �进士登科
[3]
录� , �皇明贡举考� , �类姓登科考� 等科举文献, 依据 明代规定科举考生除两京监生和辽东士子外报考地 俱 "以户籍所在地 " 为准的原则, 以 " 在广西乡试中 式" 作为确定广西进士的唯一依据, 对明代广西进士 进行了逐科逐人的考证与确认, 得出与以上认识不 同的结论, 兹谨把考证过程与统计结果列表显示如
� �� �
2010 年第 4 期 依次是梧州府, 占总数的 10.95%; 平乐 府 , 南宁府 和庆 远府 分别 占总 数的 5.97%; 浔州府占总数的 2.99%; 梧州 , 庆远 , 南宁 , 平乐 , 浔州五府进士的总 和仅占广西进士总数的 32.34%,比桂 林一府进士所占比例还要低 17.41 个 百分点.而处于广西东北部的桂林, 柳 州和平乐三府共有进士 147 名,占广 西进士总数的 73.13%,成为明代广西 进士地理分布的核心地区 . 其三,中东部各州县之间的进士 分布同样极不平衡 . 以进士最多的桂 林府为例, 在其所领的 2 州 7 县中, 府 治临桂县有进士 50 名, 占全府进士总 数的一半; 全州进士 31 名, 阳朔进士 8 名, 灵川进士 5 名, 灌阳进士 3 名; 义宁 , 永福, 兴安 3 县仅各有 1 名进士, 永宁州为零进士 .另外, 全省 有 112 名进士出自府治所在地,占总数的 55.72%; 柳州府的 35 名进士有 22 名出自府治马平县, 占其 总数的 62.86%; 庆远府的 12 名进士竟然有 11 名出 自府治宜山县 . 三, 明代广西进士地理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明代广西进士地理分布的上述特点, 与当时广 西的政治, 经济 , 人口 , 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 有着直接关系, 这从下表显示的对 �明一统志� 所载 明代广西各府及直隶州县拥有编户里数 , 学校数的 统计中就可显示出来: 由表三所示统计数据可知, 地处广西东部的桂 林, 平乐 , 梧州三府共有编户 583.5 里, 占明代广西 编户总里数的 50.89%; 拥有儒学 30 所, 占明代广西 儒学总数的 50.84%. 地处中部的柳州 , 庆远, 浔州 , 南宁四府共有编户 486 里, 占明代广西编户总里数 的 42.39%; 拥有儒学 28 所, 占明代广西儒学总数的 47.46%. 地处西部的太平 , 思恩, 思明 , 镇安四府和 思陵 , 田, 泗城 , 利, 龙, 江, 上隆 , 果化 , 恩城 , 归德等 十直隶州以及程县共有编户 77 里, 占明代广西编户 总里数的 6.72%; 拥有儒学 3 所, 占明代广西儒学总 数的 15%.上述分布与进士在东部最多 , 中部次之 ,
江苏地域文化
二、江苏的历史沿革
八、隋唐 隋:徐州 扬州
唐:河南、淮南、江南 三道
九、五代
中原地区屡遭战乱,中 原人民大量南迁,经济 中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二、江苏的历史沿革
十、两宋
北宋: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京西东 路
南宋:淮河以北属金
淮河以南属宋
南方全面超过北方
二、江苏的历史沿革
五 江苏的教育文化积淀
1、江苏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征 书院:高级形态的私学 最早:句容 茅山书院 书院讲会: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 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 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 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四 江苏的经济文化特征
3、商业发达(老字号) 淮安文楼蟹黄汤包、宿迁黄狗猪头肉 南通裴大酒店、连云港陆安顺面食店
五 江苏的教育文化积淀
1、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征 总特征:官学、私学、书院并驾齐驱 官学:西汉时期江苏开始设置官学
五 江苏的教育文化积淀
1、江苏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征 私学: 按形式分为:散馆、族塾、家塾、私馆 按内容分为:蒙馆、经馆、混合馆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
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明代山东沂沭河流域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影响
从 上表 中我们 可 以看 出, 明一 代 , 有 整个沂沭河流域 的科 举水 平不 高 , 文献所 见仕 子只 16 名 , 4 3 区域 内全部文武进士共
8 人, 5 而鲁西大运河沿 岸的济 宁州有进 士 13 , 4 人 德州 9 人 , 9 临清州 9 人 , 城县 8 人 , 见本 区域人 才分布整体上远远 O 聊 O 可
揭示其成 因和社会文化影 响。
一
、
明代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情 况
注: 本表 资料来 源除表 格 中所注 明外, 郯城、 沂水、 州、 照 、 莒 日 费 县、 蒙阴等县在乾 隆《 州府 志》 沂 中均有记 载, 临胸县 因缺 乏资 料故不列入表格 之中。此外, 士、 进 举人有 同为一人者, 分列两
鲁西运河沿岸的 , 而沂沭 河流 域还 不到八 分之一 。此外 , 鲁西
者称举人 , 子、 午、 于 卯、 酉年 进行 。会试 , 即集 中举 人 会 考之
意, 也是每三年 一科 , 丑 、 、 、 年举 行 , 于 未 辰 戌 中试 者 为贡 士。 殿试 则为皇帝在太和殿或保和殿亲 自主持的考试 , 加者初为 参
在传统社会里 , 量一 地区文化 是否发达 、 衡 教育是否 发展 、 人才 质量高低 的一 个重 要标 志就 是科 举人 才 的数 量 , 包括 进 士、 举人 、 五贡 ( 贡、 贡 、 贡 、 岁 拔 优 副贡 、 恩贡 ) 。明代是 中国 等
明朝进士列表
能够考上进士的,说明一个问题:努力努力再努力,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会有回报。向古代的学子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毅
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吴伯宗 - 郭翀 - 吴公达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17名杨自立 - 赵友能 - 仇敬 - 丁辅 - 吴镛 - 黄载 - 王敬中 - 陈信之 - 刘寅 - 杜浚
王谏 - 熊谊 - 卢贶 - 周子谅 - 毛煜 - 王谊 - 赵旅 - ---- --- -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100名姚宗敬 - 王玄范 - 叶孝友 - 尹宗伊 - 金涛 - 岑鹏 - 李升 - 贾敏 - 梁临 - 聂铉
屠养浩 - 郑廷实 - 赵铸 - 张正一 - 洪烨 - 包莘 - 危孝先 - 冯麒- 刘光先 - 郭邻
魏云 - 魏益 - 张寿龄 - 林器之 - 赵实中 - 俞友仁 - 王诚 - 康缙- 闻伯异 - 童尹
林信孚 - 陈执中 - 林文寿 - 王夏 - 黄绶 - 齐季舒 - 刘杰 - 陈玄- 郑潜 - 陈章应
彭泰 - 严植 - 李素 - 李初 - 陈彝 - 胡汝雨 - 管贞 - 吴权- 张鹤 - 刘伯钦
叶砥 - 林嘉 - 刘铸 - 陈拱 - 何文信 - 傅晧 - 韩守正 - 何德举- 王砥 - 冯本
林德亨 - 林大同 - 尔朱钦 - 伍洪 - 邓原忠 - 蔡士实 - 叶德潜 - 王锡- 梁安 - 杨文
王中 - 胡澄 - 时执亮 - 柳汝舟 - 张堂 - 胡黻 - 孙卓 - 智审- 喻文龙 - 黄德润
丁时敏 - 董时亮 - 陈韶 - 胡宗禧 - 余集 - 刘中 - 周潼 - 薛大昉- 钟霆 - 刘长辅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
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呈现人与自然的关
系,“农”字的创制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
无法体现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
“农”字的创制是原始农业发展的结果,谈不
上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排除C项。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
世
纪
晚
期
欧
洲
社
会
转
世界古代经济史
世界古代史
唯物史观
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的建筑特 色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时期 历史解释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国家 的战时宣传
20 世 纪 立运动
的
亚
非
拉
民
族
独
世界现代史
两次世界大战 期间
历史解释
世界银行的贷款申请和审批 冷战期间的世界经济 世界现代史
二战后
历史解释
0.437 0.454
350593 238709 280000 377533
0.405 0.574
902261 171499 926225 201086
0.160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_159307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_159307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标签:来源]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中国出人才最多的城市研究
明清人才最多的32个城市
表3 明代进士最多的24个城市
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
杭州321 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
丰城211 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
表4 明代人才最多的16个城市
苏州27 杭州18 绍兴13 徽州10 松江10 宁波9 湖州9 吴江9
昆山8 凤阳7 余姚6 吉安6 常熟6 泉州6 泰和6 太仓5
表5 清代进士最多的32个城市
杭州718 北京686 福州547 苏州406 常州285 绍兴279 湖州266 南昌266
广州257 武汉237 桂林213 建昌193 南京190 长沙190 宁波189 贵阳188
昆明176 无锡176 徽州175 嘉兴167 天津166 黄州166 开封163 济南156
镇江149 泉州149 桐城137 扬州136 常熟133 松江129 宜兴123 海宁118
表6 清代人才最多的22个城市
苏州51 杭州32 常州21 北京20 徽州19 常熟17 广州16 桐城15 无锡14 绍兴14 湖州14 福州13 海宁10 香山10 南京10 扬州10 淮安10 松江8 吴江8 太仓8 长沙7 镇江7
表7 明清进士最多的46个城市
杭州1039福州933苏州792北京775宁波698绍兴604泉州601兴化(闽)595
南昌592 广州528常州514湖州438余姚436松江420徽州401无锡388 吉安369 嘉兴349武汉340抚州325常熟319南京303开封302建昌280 镇江259 昆山258济南256桂林252丰城252黄州252宜兴240泰和230 长安226 顺德220长沙213桐城210扬州209上海204台州198海宁196 贵阳196 洛阳188昆明187天津187吴江187太仓180
明清两代进士与人才榜
明代进士最多的24个城市城市人数名次
兴化5331
宁波5092
泉州4523
余姚3764
福州3915
苏州3866
南昌3267
绍兴3258
杭州3219
吉安30410
松江27311
广州24312
安福23213
常州22914
徽州22615
无锡21216
丰城21117
抚州21118
昆山19919
秦和18620
常熟18621
嘉兴18222
台州17423
湖州17224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展开全文
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到清末1905年废除,1300多年的科举中,全国共取进士约11万人,状元504人。
中国各地历代进士、状元人数的统计千差万别,一者是行政区划的变动;二是籍贯的认定,比如父辈外出为官,其子出生地未必在原籍,出生地、原籍都拉入地方名单中,造成数据紊乱;三是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要从各种史料、地方志、家谱中检索出来,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因而,各省没有最完备的数据和依据。
总体而言,历代以来,科考进士、状元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其中,江西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全,通过考据整理,录得历代以来,共取进士11671人,可查得记录的状元56人,其中49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
以下两表均为地方科考取士较集中的“大户”,在此需要备注与说明的是,表一中的状元数量为文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表一:进士/状元人数最多的16州排行榜
明清两代,是离现代最近的两个朝代,统计资料更齐全,出人才较集中的有46个城市,排行如表二。
表二:《明清两代进士/状元最多的46城市排行》
(图文资料从网络整理得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
四川在科举时代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朝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5.6%,即约1/17.9;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2.8%,即1/35.9。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表
在明一朝共进行过89次文科考试,产生了89个第一名(状元)、89个第二名(榜眼)、89个第三名(探花)。四川省在明朝的文科进士1377人中,只出了一个状元,(在只有10名进士的新都县,即正德六年〔1511〕的杨慎)三个榜眼(有2个在只有6名进士的长宁县,即正统10年〔1445〕的周洪谟和天顺4年〔1460〕的李永通,另一个是在有91名进士的巴县,即成化23年〔1487〕的刘春),2个探花(一个在有27名进士的遂宁,是嘉靖8年〔1529〕的杨名,另一个在只有2名进士的罗江县,是嘉靖11年〔1532〕的高节)。
四川各州县在清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
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分布表
在清一朝共进行过112次文科考试,由于顺治九年(1652年)和顺治十二年(1655
年)分“满”“汉”两榜,共产生了114个第一名(状元)、114个第二名(榜眼)、114个第三名(探花)。四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748人中只出有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18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探花——道光18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
明代进⼠的地理分布
(节录)
华东师范⼤学古籍研究所吴宣德
【谨按:本⽂作于2000年,后在此基础上撰《明代进⼠的地理分布》⼀书,于⽂中各问题及统计均有进⼀步申述和订正,部分统计成果见本站“耕余琐记”中2004年所传两表。2006年5⽉30⽇补记。】
存世58科明代进士登科录汇总表
存世58科明代进士登科录汇总表
按:此表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骆兆平《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载《文献》第20辑1984年)、《明代登科录汇编》所附进士登科录名录、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所附进士登科录表、《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和《中国科举录汇编》等书的目录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刊)一书中对明代进士在当代各省市的分布状况进行的统计,今刊于此,供同好取用。
明代各科进士人数表
届次科年干支一
甲
二甲三甲其
他
各科人
数
统计数备注
1洪武四年辛亥317100120120
2洪武十八
年
乙丑3107362472472用会试录人数
3洪武二十
一年
戊辰315799797碑录95人
4洪武二十
四年
辛未312163131
5洪武二十
七年
甲戌33067100100碑录重1人
6洪武三十
年春丁丑3133525353补2人,不知
甲第
洪武三十
年夏
丁丑329296161 7建文二年庚辰33770110110 8永乐二年甲申393374470470
9永乐四年丙戌365151219219 10永乐九年辛卯332498484 11永乐十年壬辰33964106106
乙未395253351351 12永乐十三
年
13永乐十六
戊戌375172250250年
辛丑349149201201 14永乐十九
年
甲辰34798148148 15永乐二十
二年
16宣德二年丁未33563101101 17宣德五年庚戌33562100100 18宣德八年癸丑335619999 19正统元年丙辰33562100100 20正统四年己未335619999 21正统七年壬戌35096149149 22正统十年乙丑35097150150 23正统十三戊辰35097150150
年
24景泰二年辛未375123201201
25景泰五年甲戌3129217349349碑录三甲213
人
26天顺元年丁丑397194294294
27天顺四年庚辰350103156156
28天顺八年甲申375169247247
29成化二年丙戌398252353353
30成化五年己丑375169247247
31成化八年壬辰378169250250索引三甲170
人
乙未395202300300
32成化十一
年
33成化十四
戊戌3110237350350
年
辛丑395200298298
34成化十七
年
35成化二十
甲辰394203300300
年
36成化二十丁未3110238351351
三年
37弘治三年庚戌390205298298 38弘治六年癸丑390205298298 39弘治九年丙辰395200298298
己未395202300300 40弘治十二
年
壬戌395199297297 41弘治十五
年
乙丑395205303303 42弘治十八
年
43正德三年戊辰3115231349349 44正德六年辛未3115231349349 45正德九年甲戌3135258396396
丁丑3115231349349 46正德十二
年
47正德十六
辛巳3110217330330年
48嘉靖二年癸未3142265410410 49嘉靖五年丙戌390208301301 50嘉靖八年己丑395225323323
51嘉靖十一
年
壬辰380233316316
52嘉靖十四
年
乙未395227325325
53嘉靖十七
年
戊戌395222320320碑录缺12人
54嘉靖二十
年辛丑390205298298碑录三甲201
人
55嘉靖二十
三年
甲辰393216312312碑录重4人
56嘉靖二十
六年
丁未390208301301
57嘉靖二十
九年
庚戌395222320320
58嘉靖三十
二年癸丑3105295403403碑录三甲287
人
59嘉靖三十
五年
丙辰390203296296碑录二甲86人
60嘉靖三十
八年
己未385215303303
61嘉靖四十
壬戌385211299299
一年
乙丑377314394394
62嘉靖四十
四年
63隆庆二年戊辰377323403403补正10人64隆庆五年辛未377316396396
65万历二年甲戌370226299299
66万历五年丁丑357241301301
67万历八年庚辰357242302302
癸未367271341341
68万历十一
年
丙戌367281351351三甲碑275名69万历十四
年
己丑367277347347
70万历十七
年
壬辰357244304304
71万历二十
年
乙未357244304304
72万历二十
三年
73万历二十戊戌361232296296二甲碑5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