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师说学历案学生用
《师说》学历案一、课前学案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1)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撤、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来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2)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不仅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文学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这样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愈生活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社会风气,韩愈宣扬尊师、重师、从师的重要性,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
3.文体常识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比如,初中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
二、课内学案(一)诵读探究1.初读,读出感情朗读以下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高中语文 3.11《师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学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师说优秀学案1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自学,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区别古今异义词,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精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这一文体的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资料库】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理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事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道。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写作背景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的话看出。
他说:“由魏晋化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笔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肖辉学习目的一、掌握本文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二、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理解“惑、下、句读、遗、相若、盛、不齿、专攻、拘、嘉、贻”等词语。
四、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乃、则、于、所以”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因学习时要注意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二、本文体裁为“说”。
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学者必有师“是此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时要围绕中心着重学习。
另外,注意其对比的写法。
学习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三、粗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习步骤一、解题(教师行为)1.板书:师说韩愈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救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就属这种文体。
3、《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合效矣。
”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束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
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后来古文的基础。
三、学生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提示、注释,粗读一遍课文。
《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言:本文旨在通过对《师说》精品教学设计的探究,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前言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挑战,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师说》作为必修课的教材,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外,追求的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在授课中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师说》精品教学设计分析1. 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选择教材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进而明确教材的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师说》内容的深刻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领袖素质、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由转换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
比如,可以使用情境分析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到问题的本质,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 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高一语文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学重点突出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修身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书籍、创设品德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优秀的品德素质。
4. 提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检验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教师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话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评,收集家庭作业、课堂测试、作品评估等多种材料,根据学生个性化情况,采用不同级别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投身学习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师说》优秀导学案
第 11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 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3课时预习案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三、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
”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
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一、课前预习【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整体感知1、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中心论点:三、读课文,疏通句读必有师⑴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⑵师者,所以..⑶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夫庸知..⑸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6)吾师道也..也远矣⑺古之圣人,其出人..⑻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⑼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为圣⑽圣人之所以..⑾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⑿小学而大遗.⒀吾未见其明.也⒁士大夫之族..⒂官盛则近谀.⒃君子不齿..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⒅郯子之徒..不如师⒆是故弟子不必..⒇术业有专攻..(21)不拘.于时.(22)余嘉.其能行古道(23)作《师说》以贻.之四、文本分析1.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五、文言基础归纳(一)虚词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②惑而.不从师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⑤小学而.大遗⑥则群聚而.笑之之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师说》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三册)
11《师说》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
【学习重点】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韩愈的文章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
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
语文:3.11《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师说学案课前学案(一)韩愈和“古文运动”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人。
其郡望为昌黎郡(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区),故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25岁中进士,做过唐朝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的官员。
曾任吏部侍郎,故又被称为“韩吏部”。
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中唐时期。
他在政治上比较守旧,倾向于维护当时豪族地主阶层的利益。
但是他重视人材的培养和选拔,主张任人唯贤。
他任监察御史时,曾提出减免赋役,并因此遭到贬斥。
他反对藩镇割据,并亲身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
他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的佛教、道教,结果再次遭贬。
这些方面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韩愈在文学上的作为,主要是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
他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并且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
在创作上,他们虽然强调学古,但是主张“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各识职”。
这些理论,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语文:3.11《师说》学案(人教新课标版3)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学案主备人:方春生审稿人:张舒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探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
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文化常识】古代职业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该人的职业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学案教学博苑03-08 1135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2.注音并组词:传()乐()徒()贻()()()()饴()怡()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3. 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说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师道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内容学习: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4)熟读第一段。
三.小结【同步测试】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蟠(fán)句读(dú)针砭时弊(bì)B.谀(yú)苌弘(chánɡ)六艺经传(zhuàn)C.郯(tǎn)谄(xiàn)媚不拘于时(jū)D.聃(dān)严谨(jǐn)以资切磋(chā)3.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î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4. 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预习课文2-4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分析讨论法【知识链接】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① 孔子师郯子。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 孔子师苌弘、老聃。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今将往矣。
’……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③ 孔子师师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肖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
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彼童子之师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2)词类活用①而耻学于师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小学而大遗⑤不耻相师⑥位卑则足羞2.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内容学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③在本段论述中,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情感的句子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