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与优化设计

合集下载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分析由于在不同的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发展,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各有特点。

经过认真的分析对比,把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合同制、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和联营体。

1合同制1.1合同制的概念和特征合同制是指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严格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1.1.1农业生产与私人工商企业是独立的经营主体由于双方均保持经济上、法律上的独立性,所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经营灵活性。

1.1.2农业生产的合同销售从本质上讲属于期货交易,不用农场主在农业生产前现货交易因为签订合同与交货不同时发生,签订生产合同,根据合同决定种植或养殖什么品种,多大面积或数量。

1.1.3合同的内容非常规范、标准在期货市场发达的国家,这种合同已经规范化,形成了格式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商品的品种、数量、种植或养殖要求、价格、交货时间、地点、交易方式等。

农场主依合同生产出的农产品直接由合同加工商或批发市场等收购。

1.1.4合同制适应面广泛农场主与农业合作社之间、与私人公司之间、与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之间都可以采取合同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产品的销路或收购。

1.2合同制的适应条件由于合同制的灵活性、独立性等多种优点,该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适应面很广泛。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采用。

它的适应条件如下:1.2.1依法签约、履约由于合同制是一种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农产品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合同应受《合同法》的约束。

双方当事人根据所签订的合同依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这样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经济关系,避免因市场价格的变动而损害一方的利益。

1.2.2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收购商都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两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合同的特征之一,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

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主决定他所占有或拥有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构建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构建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构建及评价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如何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同时,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对我国冀东地区卢龙县的农业产业化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综合评价法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广泛存在,并且各国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

例如,美国的合同一体化和法国的合作一体化模式,荷兰的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丹麦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日本的农协协管下的产业化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协会为主的产业化模式等。

这些国家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实现,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改变我国原有传统单一化经营模式,实现相关产业联合经营提供了参照。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始于1993年,最早出现在山东省潍坊市。

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产业化模式进行阐述,并对其绩效进行系统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与构建(一)经营模式的构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市场经济大潮下,一种产业能不能顺利形成并健康成长,关键取决于该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力。

没有健全市场就没有健康农业产业,市场需求是确定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最高原则。

因此,在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时,必须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

逐步推进的原则。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的生产力水平,多样化起步,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逐步达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

多种模式并存的原则。

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进行详尽的市场分析,依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各具特色发展。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等。

完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流动性和信息传递能力,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2. 推动农业现代化:采取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和养殖水平。

推广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3.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选择适宜的农业产业进行发展,例如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产品等。

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 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额。

支持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

支持农民参与农村金融合作社的建设,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6.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引导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对农村创业者的培训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7. 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加强政府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职能。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务服务,降低企业和创业者的办事成本。

通过以上优化方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与优化

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与优化

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与优化一、背景介绍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偏单一、效益不高、发展不均衡等。

因此,对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在现有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农村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能力有限。

三、产业结构优化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应注重培育新的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

例如,加快农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推进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是重要的推动力。

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同时,农民应提高技术水平,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提升工作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加强品牌推广、改进包装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树立起农产品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市场资源。

六、拓展农产品市场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市场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农产品直供通道等方式,打破产销隔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七、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集体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等方式,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农村产业。

八、政策支持机制建设加强政策支持机制建设,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九、人才培养农村产业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支持。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十、社会参与与共享农村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集群实践和已有的理论研究看,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

地理邻近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相邻的,产业的关联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各主体的互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内在机理的各种解释,如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等都是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互动的结果。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合作与竞争一般是建立在它们之间交易的基础之上,目标应该是促进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质量。

地理的邻近不仅有利于交易主体之间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加强合作,而且也便于了解竞争对手,知己知彼,营造了一种竞争气氛。

可见,地理邻近性为产业集群的互动创造了条件,而产业关联性是集群内部互动的基础。

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产业集群互动不仅包括集群内部互动,也包括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以及集群与集群内成员之间的协作与竞争。

相比传统规模经营和产业环境优化理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现的、农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持的组织结合体,故农业产业化集群也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但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农业生产的技术特征又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化特征。

从目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依托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变化的。

因此,在一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模式,使该产业集群模式能够更充分地促进该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升涉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提倡农业产业化集群现实意义(一)农业产业集群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引致产业的提升,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为了优化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方案:1.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科技服务业等,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鼓励农民培育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2.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优化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市场调节作用发挥。

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提供便捷、快速的物流服务,加快农产品上市销售。

3.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注重培养农民的从业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强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有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4.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可以修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供水电气设施等,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接入和通信设施的覆盖范围,促进信息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5. 引导农民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营。

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以上优化方案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和专业化管理,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有序组织和整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链条。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创新路径的探索是关键,下面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产业集群、合作社、公司化经营等。

产业集群是指以其中一农产品或者其中一农业分支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可以整合资源、优化产业链、提升效益,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提高产业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中,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

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农民自愿组成,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同管理,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合作社还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延伸,拓宽农民的产业链条,提供多元化的农业产品和服务,增加农民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建立农业企业,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流通等运营机制。

公司化经营可以吸纳外部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市场的开拓能力。

在公司化经营中,可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以上组织形式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地区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在不同的农业产业中进行灵活运用。

在创新路径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加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优化,提供多元化的农产品和服务。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评价摘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创造除了中国农业历史上最为耀眼的辉煌,但此后农业发展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风顺船轻。

1984年农业大丰收,却引发了影响救援的“仓容危机”,农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无处销售。

1984年以来,粮食产量6年徘徊,进入90年代再度低速增长;棉花产量再也没有接近过1984年那个高峰;农民收入增长一度停滞;城乡收入由1983年17:1到1993年153:1;农业投入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摆脱“少了喊,多了砍”的怪圈。

如何继续前进。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探索,让人前一亮。

本文从理论上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以及各种经营模式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农业产业化,最终会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带动占据其次,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模式已经消失。

对各种经营模式分析了其利与弊,认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虽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市场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针对龙头企业的弊端,进行了博弈分析,将博弈论的基础理论运用到“企业+农户”的模式中去,揭露了该经营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当前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完善,应将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但其中的问题尚需要改革。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博弈1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探索中,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学习苏联的经验鼓励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克服小农经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劣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78年安徽小岗村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初政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家庭生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随着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在中国的实践,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办法也被引入到中国的农业生产中。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整合资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等方式,使农业从传统的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下面将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评价进行论述。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形式1.农业企业化模式: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企业组织形式,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并进行市场化经营。

2.农业合作社模式:由农民自愿组成的合作社,统一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环节,以农民为主体实行集体经济。

3.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作为核心,整合上下游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升级。

4.农业+农村+农民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与农村一体化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评价1.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2.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整合资源,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更具市场吸引力。

3.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化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产值和收入。

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

5.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化效益,可能会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

6.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民往往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容易受到贸易主体的压榨,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保护农民的权益。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农民利益保障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监管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所在。

我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因。

文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类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龙头企业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组织模式概述(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面对新形势,如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是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

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1](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是产业化依托的载体,是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

这里所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是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市场主体或利益主体所组成的经济组织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

[2] 在我国,农业组织的生成和变迁受到多方面的潜在经济机会的诱导:1.市场开放与价格形成。

在传统的统派购制度下,政府不仅控制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还控制着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价格控制与劳动力就业以及土地使用的限制相配合,实际上剥夺了农户对农业经营的自主权和收益权。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推广,农户对经营决策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也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及农业经营收益。

过去的经验清楚地表明,市场导向的改革是中国农业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与优化设计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与优化设计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与优化设计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是指跨越采购、加工、营销等环节,采
用一体化服务、企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等企业组织形态,整合农业资源,加快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步伐,不仅弥补传统农业产业化发
展的缺陷,而且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收益的同时提升农
副产品品牌价值,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把农副产品与
现代市场经济联系起来的经营组织模式。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
了明显的成效。

农产品可以流通更加方便快捷,加工及销售层级更加
高效,农业产业的缩小发展空间,提高生产经营者的主体经济地位,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有一些不足,如由于经营管理
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资源结构的调整不足;企业集群的利益分配程
度不高;农产品加工分工较少、依赖性较高;产品市场组织和渠道管
理不足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更好地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在实现可持
续性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尽可能升级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农
副产品市场竞争力。

首先,加快传统农业从产业化发展到工业化发展
过程,尤其是细化农产品加工工艺,实现产品的集成化、模块化生产;其次,完善企业组织架构,重点建设健全分级管理机制,同时形成完
善的行业信息系统;最后,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积极推进产品价
格联锁协调管理,在保证信息流畅性的基础上,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
运营数据的及时采集,供应链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产品的
生产和销售。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构建及评价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构建及评价
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农业产业化建设 中。农 民产业的许多传统观念不适应企业 发展要求。同时 , 因为农 民资金积 累不足 , 单靠农 民自身力量建设龙头企业 ,也会面 临较 为严峻 的资金困扰。 因此 ,在企业建 设过程 中,应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 ,建
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 农 产 化 国 业 业 经 模式的 及 营 构建 评价
■ 倪文 郭妍 ( 河北建材职业技 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 6} 6 ( 4) 0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文 献标 识 码 :A 31
关键取决 于该产业 的市场前 景和市场 占有 内容摘 耍 :本 文对 国 内外农业产业化 经 营 模 式 进 行 了 全 面 分 析 和论 述 , 并 结合我 国实际情 况,探 讨如何 选择农 业产 业化 经营模 式。 同时 ,建 立农 业 产


虚龙 尘 逛 1 利 率

价 值 } 匕
r济献 : 经 f
体 姑 拉 : r 墙 联 度
: :
织 带动 型、农业 园区带动型等 多种发展模
式 。本 文将对我 国现阶段几种主要产业化
科拄 献率
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 业的发展 程度直接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一
( )经 营模 式 的构 建措 施 二
农 业产 业化 经 营 , 国外 尤 其 在发 达 国 在
家广泛存在 , 并且各国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
沿海、 沿江 、 沿边 1岸贸易交易, 3 积极建立
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例如, 美国的
合同一体化 和法国的合作一体化模式 , 荷兰
多层次 、 多类型 、 生产过程现代化、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传统农业是传统的耕作模式,主要依靠家庭农场或小农户,农民自给自足或局限于销售农产品给当地市场。

优点是灵活性高,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生产规模和品种选择;劣势是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有限,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降低成本。

合作社是由农民组成的经济组织,共同投入生产要素,共享利益和风险。

优点是能够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可以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通过加工、销售等环节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劣势是组织管理困难,决策效率低,利益分配不公平等。

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代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贸易、种植、养殖等活动实现经济效益。

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可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销售渠道和销售额。

但是,农业企业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土地资源、资金、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等方面。

对于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模式可能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对于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合作社模式能够发挥优势;对于市场导向和资本的需求较高的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模式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无论采取哪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民的利益最为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同时加
强对农业产业化管理和监管,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户成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此后不久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产品的自由市场交易也基本实现。

这两项重大改革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一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增大,影响农业的稳定投入与发展;二是农户的农产品难以顺利进入大市场;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五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衔接。

为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实践中各地展开了不断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途径,其中最重要且有效的就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在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势的同时,又能克服其固有的缺陷,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当作政绩工程,盲目推广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而忽视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原则、选择标准、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

虽然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推进,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织模式选择不合理。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未能根据其所处行业特征、内外部具体条件与环境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固守原有的松散、简单组织模式,未能根据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组织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基本途径在于农业产业化。

组织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载体,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各方的行为,关系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因而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绩效与成败的关键因素。

现实中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普遍不够合理,需要尽快优化、调整到合理状态,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推进乡村振兴。

然而,理论界在该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滞后,难以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亟需加强此领域的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分散零散的农户、农田和农产品统一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经营模式。

它既是一种农业经营模式,又是一种农业产业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

1.集体经济组织模式:集体经济组织模式是指将农户纳入一个统一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种模式下,农户仍然保有土地使用权,但通过出租或合作经营的方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供土地、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资源,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模式是指农户在自家土地上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通常是由几个农户组成的小团体,互相合作、共同利益。

这种模式下,农户享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共同经营,也可以与其他农户合作组成合作经营团体。

家庭农场一般通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农机化设备和生产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3.农业企业模式:农业企业模式是指由农民或政府投资兴办的农业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种模式下,农业企业占有土地所有权,通过直接出资或合作方式吸纳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经营管理。

农业企业模式注重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组织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农业特点进行选择和推广。

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组织关联程度和联系特点,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引导促成型、农业大户促成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

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标签: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利益分配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Agribusiness)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戴维斯(John.H.Davis)和戈德堡(Roy.A.Goldberg)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提出的。

对于其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比较规范的一致认识。

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在市场中销售,获得收益。

商品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非产业化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的本质区别。

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面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1.2 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生产专业化。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各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农产品结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农业主导产业是生产专业分工的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没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无从谈起。

1.3 布局区域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在地域上表现为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

比如美国分为牛奶带、玉米——肉类带、棉花带、肉鸡带、水果蔬菜带、小麦带、高粱——肉类带、养牛带等十大农业生产带。

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如唐山市三大生产区域就是由大米、花生、板栗、蔬菜、苹果、肉鸡、对虾、贝类、河蟹等十大类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组成的。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问题,以下是一些优化方案:1.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2.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广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3.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资金支持。

4.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提高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覆盖面,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6. 支持农村农民合作社发展。

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推动农民合作社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组织和市场运作的支撑。

7.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农民从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提供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土地流转等政策优惠,降低农村产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

8.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拓展。

通过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开发和培育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拓展农村产业的市场空间,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9.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探析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探析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探析【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而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成效的制度因素,在产业化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本文在分析云南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这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一般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等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农户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农产品或原料,实施一体化经营。

如云南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采取“龙头+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展国内外消费市场,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出符合云南畜牧产业发展特点的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模式。

公司现有良种猪繁育示范基地3个,在红塔区、江川、通海、华宁等地建立了出口备案养殖基地42个,带动了生猪养殖小区1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500多户,实现户均增收350多元。

2013年,公司屠宰加工生猪84.8万头,销售总额9.94亿元,比2012年增加2.07亿元,增长26.3%;出口冻猪分割肉7281.5吨,外汇收入3884万美元,比2012年增加1338万美元,增长53%。

2、市场带动型市场带动型是以各类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和经济效益。

如砚山稼依辣椒批发市场,其声名远扬,是四里八乡农民走进大市场的桥梁。

稼依辣椒城1995年建成,是全国第二、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与优化设计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一就是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及其效率的改进。

河南省已经摸索出了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但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并不完善,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诸多问题,运作效率不高。

为克服现有模式运行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南省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设计河南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经历了探索、繁荣、战略调整三个阶段,并摸索出了“经纪人+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但是,现行各种模式并不完善,运作效率并不高。

为此,本文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提出了适合河南省实际的组织模式和设计方案。

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一)“经纪人+农户”模式“经纪人+农户”模式并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时期才出现,而是在生产力有所提升,导致剩余产品出现,农产品成为商品时出现的一种模式。

因此,它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模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开始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经纪人就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专门从事农产品贸易。

经纪人直接面对市场和农民,搜集市场信息,连通消费和供给,通过与农民协商、谈判,收购农产品并投入市场销售,从中获取利润。

一方面使农民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进而专心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繁荣了市场、满足了消费,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进行。

该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成本低廉。

由于该模式的参与者和构成要素都十分简单,所以其所花费的成本很低。

第二,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农民容易接受。

由于经纪人经常与农民交往,相互之间较为了解,容易实现交易。

同时,经纪人经常在市场第一线,把握、搜集信息能力较强且反应较快。

第三,农民和经纪人分工明确,有利于推动产业化的深化发展。

该模式的弊端表现在:第一,参与者之间关系不稳定,合作的随机性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阻碍交易。

因此,这种合作关系较为脆弱。

第二,经纪人多以个人或小团体为主,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活动范围不大,收集信息能力有限,这会影响到农产品销售的顺利实现。

第三,该模式中分配模式不易实现公平,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经纪人可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获取更多利益。

第四,该种模式中经纪人大多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收购回来的初级农产品大都直接销售出去,没有通过加工使其增值。

(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该模式与第一类模式相比而言,其组织更严密,运作更规范。

合作组织是为适应专业化分工而组建的组织,目的是连通农业生产上下游,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加入其中的农户和企业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使交易成本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通过单个农户的联合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最终让产生的收益在组织成员当中分配。

合作组织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负责销售、采购、农资采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

该模式的优势有三个:第一,该模式组织规模较大,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组织成员的市场谈判能力。

同时,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第二,由于该模式中的合作社是通过契约关系而组建,所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有利于产业化的长期发展。

第三,该模式在利益分配上相对公平,参与者都能按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

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比如,该模式中的合作组织对参与者的约束力较弱。

如果参与者的某方出现违约,其惩罚措施是十分有限的。

再比如,由于在该模式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户很难在谈判和利益分配时获得和企业相等的地位,所以可能会成为企业用来剥削农户的工具。

(三)“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该模式是农业龙头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建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统一产品质量,提高其稳定性。

由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产前种苗的培育,产中的技术指导,最后按照合同协议价回购加盟农户的农产品。

该模式的优势是以契约的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结合在一起,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维持了相对产前稳定的供求关系,大大减少了各种事前环节的交易成本。

但是,该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第一,参与双方地位不平等。

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在资金、组织、信息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使得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户容易受到压迫。

第二,无论公司与农户是否签约,一旦市场价格与合同执行价格出现差异,双方都有违约的倾向,影响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第三,农业龙头企业管理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的小农户,管理和监督的成本非常巨大,原材料质量控制上也不容易把握,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现有模式面临的共同缺陷与难题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第三种模式在河南省应用比较广泛。

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就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的最优模式。

不论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三还是其他两种模式,它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一)参与者之间道德风险问题不论是以上三种模式的哪一种形式,维系模式参与者关系的纽带都是契约或者说是订单,并不是利益协调一致、组织紧密的单一生产经营单位。

由于相互独立经营,所以,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就会影响到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不论是农户还是企业,他们作为“理性人”,其行为必然是趋利避害的,在交易过程中一旦发生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受到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其违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具体来看,对于企业来说在整个经营模式当中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和农户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所以,企业为了谋求自身更大利益,会利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压榨农户来转移自身风险。

对于农户来说,农民虽然可以通过选择龙头企业来决定由谁合作,但这只是经营的形式的变化而非本质的改变,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通过欺骗等机会主义手段争取更多利益就不可避免。

所以,双方都存在违约的倾向,影响三种模式的长期稳定性,阻碍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

(二)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原理表明,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倾向于选择质量次级的产品,即所谓的逆向选择,最终导致次品充斥市场,高质量的产品却无法生存,形成“双柠檬市场”问题。

在农资市场,单个农户无法承担搜集信息、比较、谈判等成本,往往依据价格购买质量较次的农资,不但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而且影响农资市场正常的发展。

在农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由于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有限,他们很难准确判断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容易陷入到“双柠檬市场”的问题当中。

最终,农业产业化上下游的不畅会阻碍农业化的发展。

(三)参与者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在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中,利益分配存在不公问题。

处于中端的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很容易被替代的,不具有垄断性,所以在利益分割时受益最少。

由于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往往控制着上游种苗的培养、农资的提供和下游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网络,在利益分割时受益最多。

长期来看,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威胁到产业化组织的正常运作。

(四)农产品质量控制问题农业产业化三种模式的设计上,在生产环节都是由分散的单个农户来完成,这样容易出现规模效应。

农业生产中,有很多资产都具有专用性的特点,通过小农户的联合生产就可以降低成本提供生产效率。

但是,由于小农户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无法达到产品的标准化要求,产品质量的控制就成了一个难题。

这些农产品由农业龙头企业收购回来后成为精深加工的原材料,它们的质量波动直接影响到最终成品的质量。

即使拥有企业的技术指导,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农户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降低成本提供次品,以次充好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因此,企业为更好的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只能在规模控制和质量控制之间做出选择,使得规模效应无法显现,影响了产业化的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方案设想本文根据上文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优化方案,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一)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主体和组织结构现行三种组织模式中的主导者是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社。

这是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

而作为由农民自愿加入的合作社,由于其组织结构与企业相比相对松散,利益目标相对模糊,所以也不适合主导未来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来主导是最合适的。

从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来说,除了农业企业外,还应该包括:以土地入股的农户,由农户组成的合作组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金融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

(二)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现行机制的脆弱性表现源于其内部联结和制约机制仅靠契约维持过于简单,双方都有违约倾向。

因此,在未来模式设计中,需要以股份制的形式作为联结和制约双方的机制。

现行模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单个农户,原因是:一方面是企业想通过这种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二是企业想利用单个农户的弱质性对他们进行压榨。

但是,农户作为主体,由于能力差异,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所以在未来模式中,农户应该退出生产环节,农产品的生产完全由企业来完成,而农户则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享受收益。

这样既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未来模式的运行机制概述如下:在现行农业土地制度基础上,单个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组织,农户脱离生产成为股东享受收益、承担损失。

由合作组织管理土地,寻找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维护农户权益。

合作组织可以以提供土地的方式与农业企业组建新公司进行生产,也可以以委托的方式由农业企业直接生产。

生产完全由企业来进行,采取产前、产中、产后上下游连通式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凸显规模经济,又保持在市场的强势议价权,提高了经济利润,见图1。

(三)建立外部服务、评价和监督机制在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外部服务、评价和制约机制以保障未来模式的良性发展。

这主要是考虑到未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创期需要大量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服务。

另外,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需要从外部提供帮助和制约,对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进行监督、防止通过垄断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参考文献:1.王绍碧.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2008(1)2.刘洁,祈春节.“公司+农户”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交易成本分析框架[J].经济经纬,2009(4)3.徐忠爱.基于契约规制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0(2)4.万俊毅.“公司+农户”的组织制度变迁:诱致抑或强制[J].改革,2009(1)5.党耀国,刘思峰,王建平.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