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体理论
高中班级案例分享“小团体”风波
【班级案例分享】“小团体”风波情境呈现一天晚上,接到一位家长打来。
中直呼:“老师,我认为我们班的班风实在是太不好了!”安慰其情绪,才听得事情的原委:原来,女儿在学校里受到另一位同学的排挤。
女儿小娅是一个性格乖巧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在家里得到全家上下的疼爱,从不打骂,甚至一句批评的重话都没有说过。
担任班长的小林,是一个天生型的领导者,有主见、做事麻利、不仅能管理好别人,还能管理好自己,号召力强,但缺点就是有些“强势”。
打的家长说,小林不仅不和小娅玩,还鼓动其他孩子都不和小娅玩,见有同学和小娅玩,还要求她们不能玩和她一样的游戏。
致使女儿回家后闷闷不乐,但不肯报告老师。
表象透视从接到家长的,从家长的诉说中,我看到了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班风”是什么?需要更正我班有些家长经常私下里念叨的“班风不好”这个观念;2.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正确保护自己,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怎样引导家长,去启发孩子更好地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3.班级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如何去引导和教育小林?避免班级中出现“小团体”现象?问题诊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问题的症结所在:1.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保护欲过强2. 孩子对家长的依赖过强3. 性格较为强势的小林,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应对策略在中,我非常耐烦地倾听了家长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控诉”,确认其都讲完了之后,才开始对家长进行回复。
首先,我表示非常能够理解家长的心情,宝贝女儿在班级中受了委屈,做家长的肯定会很心疼。
然后,我对“班风”这个词语的解释对家长进行了更正。
所谓“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整体风气和精神面貌,是一个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思想方面的共同倾向。
我们不能以一个单独的现象,来代指整个班级,不能因为个别同学的个别行为,来指定“班风不好”。
作为一个老师,最为看重班风,但也不能允许任何人亵渎我班的班风。
大小团体动力学
标题:大小团体动力学的科学探索在组织和心理学领域,团体动力学是一个关键议题,它研究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整个团体的功能和效果。
根据团体的规模,团体动力学可以被分为小团体动力学和大团体动力学。
本文将从小团体与大团体的比较分析出发,探索它们各自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小团体通常指的是成员数量较少的集体,它可以是一个工作团队、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亲密的朋友圈。
在这样的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更多机会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因此,小团体动力学往往强调个人参与度和团体凝聚力。
由于成员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小团体中的沟通模式、角色分配以及领导风格对于团体氛围和效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比之下,大团体由更多的成员组成,比如一个公司的所有员工、一个大型会议的参与者或一个线上社区的用户。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的影响力被稀释,而且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受到限制。
因此,大团体动力学更加关注整体结构和组织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来维持团体的秩序和效率。
小团体动力学的关键因素包括成员间的信任、开放的沟通渠道、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责任分配。
这些因素有助于提升小团体的协作能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并解决复杂问题。
例如,敏捷开发团队就是利用小团体动力学的优势,通过灵活的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沟通,快速迭代产品并响应市场需求。
而大团体动力学则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如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如何处理成员间的差异性以及如何激发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大团体往往依赖于分层的管理体系、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统一的价值观。
这种结构有助于维持大团体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也可能抑制创新和灵活性。
在实际的应用中,了解大小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对于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至关重要。
它帮助他们根据团体的特性和目标选择适当的管理策略,从而优化团队的表现。
例如,在需要创新和紧密合作的任务中,采用小团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每个人的专长和创意;而在需要统一行动和大规模协调的场景下,大团体则能够发挥其规模优势,实现力量的集中。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基础
全世界瞩目的“98抗洪”我 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场胜利 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确 保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确保了下 步改革的顺利进行,回顾这场惊 心动魄的斗争,总结取得胜利的 原因,江主席概括的抗洪精神, 第一条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 城”“万众一心”的精神,就是 心系国家,个人服从集体,局部 服从全局的精神。
1、建设班集体是培养战士们集体观念、集体主义 精神的客观需要。 2、健全的班集体是战士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最佳环境。 3、健全的班集体是教育后进士兵的“最好老师”。
(二)创建优秀的班集体的主要工作
• 1、培养正确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 • 2、培养正确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的措施。
三、什么是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而与之恰恰相反的则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 益,宣扬个人中心,个人至上
漫画《某君之腿》
五、在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过 程中必须划清的几条界限
• (一)注意划清集体主义与小团体主义的界限 • (二)注意划清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1、追求个人利益,是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 2、个人利益服必须从集体利益; 3、通过劳动获取个人利益。 • (三)注意划清个人努力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5)从结果看:前者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有积 极的导向作用;后者则有极大的危害。
三峡移民工程
兴建长江三峡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为了 整体利益,就要牺牲部分人的局部利益,长江移民就 成了牵动许多人利益的大事,仅万县市需要移民近80 万人。需搬迁一座中等城市,5座县城及955个工矿企 业,面对大局,库区人民甘愿为全国人民的利益做出 牺牲。我想,当三峡工程屹立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 民面前时,我们是不会忘记那些三峡移民,那些为保 大家而舍小家的人们。
学生小团体冲突的个案研究——以拉萨市某中学为例
、
都 存 在 或 多 或 少 的 差 异 主 要 表 现 在 冲突 形 式 和 冲 突处
,
调 查 问 卷 》 问卷 分 为 两 部 分 第
, ,
一
部 分运 用 辽 宁 师 范 大
理 两 方 面 年 级 上 的差 异 主 要 体 现 在 高 年 级 的 学 生 冲 突
。
、
破 坏 性 冲突 的 发 生 成 为
一
一
项 急 待 探 讨 和研 究 的 课 题
。
生 小 团体 的 特 点 学 校 管 理 者 和 教 师 对 学 生 小 团 体 冲突
、
、
相 关 概 念 的界 定
一
的 态 度 和 处 理 方 式 有 所 了解 找 出学 生 小 团 体 冲 突 的 原
。
一
团体 是
,
般在
4
—
6
人 交 往 频 率平 均 每 天 在 10
,
19
具 有 共 同情 感 的 团 体 即 非 正 式 群 体
,
“
”
。
次 ;学 生 小 团 体 特 征 在 年 级 和 性 别 上 都 表 现 为 规 模 上 的
一
学 生 小 团 体 冲 突 是 指 学 生 小 团 体 之 间 由于 观 点 需
、
,
一
些学生小
、
解 初 中 学 生 小 团 体 冲 突 的 实 际 情 况 ( 班 级 内 部 的小 团 体 冲 突 的 特 点 形 成 的原 因 等 )
、
团 体 冲 突 的 现 象 尤 其是藏 汉 学
生 之 间 的 冲 突 相 对 较 多 当冲突
。
。
(二 )访 谈
发生 时 如果 能及 时有效地 处 理
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主要由以下理论构成:(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卡特·卢因,受其同事的完形心理学的观点的启发而发展出一种独创的并富于成果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这是他的团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944年,卡特·卢因首先用“团体动力学”的名称来指团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程序。
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认为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
(二)团体规范和压力的理论规范就是团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
但团体规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全部活动,而只是规定团体对其成员的行为可以容忍和不能容忍的范围。
由于团体规范大都是不成文的,团体的新成员是逐渐学会这些规范的。
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对规范的形成有影响。
(三)团体的内聚力和士气的理论团体的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程度,既包括团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程度。
当这些吸引程度达到一定强度,而且团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价值时,这个团体就是内聚力强的团体。
卢因认为,团体内聚力的强弱,主要受团体的领导方式、团体与外界的关系、团体的规模、团体成员的稳定性、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五种因素的影响。
生产率不仅受团体内聚力的影响,而且受团体成员相互之间诱导的性质(正诱导或负诱导)的影响。
一般讲来,受正诱导的团体,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内聚力越强的,提高的幅度越大;受负诱导的团体,生产率都有所降低,而且内聚力强的团体,降低的幅度更大。
内聚力强的团体,士气也高,劳动生产率也高。
(四)信息交流的理论信息交流是行为科学中关于团体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信息交流存在着一些障碍,包括语言上的局限性、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在知觉和判断上的错误等。
因此,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和接受信息,造成误解。
按不同的标准,信息交流可做不同的分类。
如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
关于小团体主题班会
关于小团体主题班会引言:小团体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是在教育环境中常见的班级活动之一。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助于建立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
本文将探讨小团体主题班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这种活动。
一、小团体主题班会的重要性1.促进班级凝聚力小团体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小的集体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激发彼此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共同讨论、合作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结合个人特长,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
2.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小团体主题班会中,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加强对所选主题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3.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小团体主题班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其中结识新朋友、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并且学会通过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团体主题班会1.确定主题与目标在开展小团体主题班会之前,教师需要与学生们共同确定一个适合的主题,并设定明确的目标。
主题可以是学科知识、社会热点、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
目标可以是提高知识水平、展示才艺、锻炼表达能力等。
2.制定合理的小组组成和分工根据班级人数和学生特长,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根据主题要求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
每个小组应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促进多样化的交流和合作。
3.提供指导与辅导在小团体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们可以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进行活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4.组织展示和评估小团体主题班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可以安排每个小组在班级或学校的指定时间内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评估。
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
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于学生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能力具有一定影响。
小团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每40人左右的班中有8~10个,50人左右的班中有10~12个,60人左右的班中有11~13个。
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也就越多。
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小团体占18%左右,5~6人及以上的小团体在小学高年级才出现。
班级中的小团体以同性别为主,占总数的97%,高年级有少量5~6人规模的男女混合型小团体。
一、学生“小团体主义”的概念界定“学生小团体主义”即学生中的“小团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很多学生都会属于某个小团体,社会学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小团体从共同的利益、需要出发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与成员内在需求比较融合,对每个成员的指导和调节作用甚至比正式群体的强制规定更大;领袖人物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同学的言行,而其他同学会无条件地愿意接受其指挥和安排。
城郊学生由于地域特殊,会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学生“小团体”成因1、共同地域中国传统封建宗教思想,家庭、宗族观点会让同乡、同村学生很自然地、自觉地相处在一起。
相同姓氏,共同上下学,共同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让学生逐渐增加感情,都会让学生形成团体。
2、哥们义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家长、影视剧的影响,在骨子里会意气用事,拜把子、结兄弟、结姊妹等哥们义气逐渐形成。
哥们义气是一种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只要是朋友就有求必应,不分青红皂白,不计一切后果,为小圈子的利益,为了某个人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动干戈,互不相让,结果既害别人,又害自己。
3、情趣相近有共同爱好学生课余时间一起探讨、玩耍,接触自然较多些。
成员以个人的喜爱、兴趣、依恋需要等心理相容为基础,维系的力量来自成员间情趣、利益的一致,或爱好、志向、个性、思想等的相似和相容,所以情感维系和心理凝聚力较强;群体组合随着个人的喜好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往往是在某些方面出色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体育课堂中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 时代 下 半月 ・ 0 6年 1 20 0
体 育课 堂 中小 团体 合作 教 学模 式研 究
王存 良
( 郑州大学 西亚斯 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 15 ) 5 0 1
摘 要 : 本 文 对 小 团体舍 怍 教 学模 式在 体 育 教 学 中的 实施做 了 系统 阐述 , 析讨 论 了小 团体 教 学模 式 的先进 性 , 分 为
育思想 , 对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 系统 阐述 , 为小团体合作教学实 施与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基础与参考。
同样分成两段来进行实施教学 。在学生分小团体合作学习阶段 ,
学生充当引导者、 组织者 、 参与者 ,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者 和服务者 , 团体内成员 、 团体与 团体之间互教互学 , 相互指导 , 互
( 转 第9 页 ) 下问的互教互学来提高学生
学 习能动性和主动性 ,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 发展 学生创造性 和解
作者 简 介 : 王存 良( 9 1 , , 1 8 一) 男 河南郑州 人 , 助理讲 师, 职研 究生 , 究方 向: 育教育 与运动训 练 。 在 研 体
小团体合作教学通常以项 目学习为一学习单元 ,新技术讲
授阶段通常是每一学习单元的前半段 , 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全体学
生讲授要学习的技术, 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和领悟要学习的技术
动作要领 , 同时发现 、 培养体育骨干 , 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
( 科 学 分 组 2)
科学地对学生分组是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依
1J - 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的概念 , 、
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以群体动力理论为指导 ,在教学中为了
相评价。不定时进行不同形式 的交流比赛 , 在此基础上每组推选 出代表 , 集体商榷学习中存在 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达到预期的学习 目的, 以小团体合作的形式, 形成相对稳定的有序
“小团体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使用困境及理论探索
“ 团体 教 学法 ’ 体 育教 学 实践 中 的使 用 困境 及 小 ’在 理 论 探 索
许 在 华 ( 南京森林 警察 学院 警务技 战术 系 Βιβλιοθήκη 南京 21 0 6) 4 0
摘 要 : 研 究运 用体 育 学 , 理 学 合 作 学 - 方 面 理 论 对 时 下 “ 团体 教 学 法 ” 体 育教 学 中 的 弊 病 进 行 分 析 、 较 , 出 结 论 为 : 本 心 V等 小 在 比 得 (1 )当下 关 于“ 、 4 团体 教 学 法 ” 究 的 困境 缘 于 其 理 论 阐 述 还 没 有 切 中 问题 的 要 害 以 及 实验 设 计 的 不 尽 合 理 。 2)当下 “ 团体 教 学 法 ” 研 ( 小 走 出 困 境 之 进 路 为 :教 师 能 意 识 到 “ 团 体 教 学 法 ” 最 关 键 因 素 是 “ 生 互 动 ” “生 生 互 动 ” 小 的 师 和 ,并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做 到 “ 生 互 动 ” 生 与 “ 生 互 动 ” 统 一 ,针 对 性 的 改 革 实 验 设 计 方 案 。 师 相 关 键 词 : 团体 教 学 法 困境 体 育教 学 小 中图分类 号 : 0 G8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7 5 2 1 ) ( ) 0 5 0 1 7 —9 9 ( 0 1 b- 2 - 2 0 2 3
1 研 究 现 状 及 理 论 缘 起
2 01 , 育 部 颁 发 的 《 础 教 育 课 程 0 年 教 基
动 ” 两 者 不 能 顾 此 失彼 , 须 要 统 一 作 用 , , 必 只 有 在 教 师 的 主 导 下 , 两 个 “ 动 ” 机 将 互 有
“ 方 改革 纲要 ( 行 ) 中指 出 : 改 变 课程 实 施 过 统 一 起 来 , 小 团 体 教 学 法 ” 能 达 到 理 想 试 》 “ 于 强调 接 受 学 习 、 记 硬 背 、 械 训 练 的 现 的 实 践 教 学 效 果 , 是 致 “ 团 体 教 学 法 ” 死 机 也 小 象 , 导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 于 探 究 、 于 动 脱 离 困境 之 主 要 进 路 ; 时 在 实 验 设 计 方 倡 乐 勤 同 手 , 养 学生 搜 集 和 处 理 信 息 的 能 力 、 取 案 的 确定 以 及 实 施 中 , 与 时俱 进 , 据 时 培 获 要 根 新 知 识 的 能 力 、 析 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以 代 需 要 进 行 创 新 。 分 及 交 流 与 合 作 的 能 力 。 为 此 , 们 寻 求 能 ” 人 国家 新 课 程 改革 要 求 :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教 会 学 生 进 行 团队 合 作 学 习 的 种 种 办 法 , 以 学 生 为 丰体 。 是 一 直 没 有 形 成 成 熟 的 但 “ 团 体 教学 法 ” 小 也是 选 项 之 一 。 然而 , 已有 思想 体 系 对 其 进 行 理论 概括 。 研 究 认 为 : 本 小 的 必 师 的“ 团体 教 学 法 ” 体 育教 学 实 践 中的 效 在 “ 团 体 教 学 法 ” 研 究 中 , 须 注 重 “ 小 在 与 生 这 二 果 不 甚理 想 , 陷入 困境 。 本研 究试 图从 理 论 生 互 动 ” “ 生 互 动 ” 两 个关 键 因素 , 与 实 践 运 用 两 方 面 人 手 , “ 团 体 教 学 者 缺 一 不 可 , 论 是 “ 生 互 动 ” 是 “ 生 为 小 无 师 还 生 法” 破困境寻找新的出路 。 突 互 动 ” 不 能顾 此 失 彼 : 都 只顾 “ 师生 互 动 ” 忽 视 “ 生互 动 ” 容 易 回 归 到 夸 美 纽 斯 学 派 生 , 2 使用 困境 分 析 传 统 教学 法 的 消 极 面 ; 顾 “ 生 互 动 ” 只 生 而 “ 团体 教 学 法 ” 实 践 中 陷入 困境 的 忽 视 “ 小 在 师生 互 动 ”, 易 使教 学 沦 为 “ 羊式 容 放 原 因有 三 :1缺 乏 科学 合 理 的理 论 指 导 。 () 指 的小 团 体 教 学 法 ”, 现 杜 威 学 派 的 消 极 体 导思 想 出现 偏 差 , 来的 结果 必 然难 以 令人 面 。 带 因此 , 小 团 体 教学 法 ” 否有 效的 实 施 “ 能 信服 , 已有 的相 关研 究 中 , “ 团体 教 学 关 键 就 看 这 两 个 “ 动 ” 否 统 一 , 何 统 在 对 小 互 能 如 法” 的理 论 依据 及 支撑 理 论体 系 得 以完 善 的 本 研 究 认 为 只 有 在 教 师积 极 发 挥 课 堂 “ 与 生 关键 支撑 点 研究 不够 , 意不 够 , 有将 “ 新 鲜 小 主导 作用 的 前 提 下 , 师生 互 动 ” “ 生 互 才 在 团体 教 学 法 ” 一理 论 指 导 往 更 深 层 、 科 动 ” 能 够 有 机 统 一 。 已 有 的 相 关 研 究 这 更 到底 是 以 “ 生 互动 ” 主 还 是 “ 生 为 师生 互 学的 方 向推进 的研 究 出现 ; ) 验设 计 方案 中, (实 2 为 还 都 不能 与 时 俱 进 , 无法 满 足 科 学 实 践 的需 求 。 动 ” 重 , 是 两 者 统 一 作 用 , 没 有 对 其 只是 注 重 实 验 过 程 与 实 验 结 果 因为 理论 指 导的 不尽 完善 , 然 使得 实践 过 做 出 说 明 , 必 对 程遭 遇 挫 折 。目前 , 要 存 在 以 下五 方面 不 分 析 的 研 究且 还 不 够 合 理 , 其 理 论 依 据 主 合 理 的 因 素 : 小 团 体 ” 组 建 形 式 、 小 团 及 支撑 理 论 体 系得 以 完 善 的 关 键 支 撑 点 研 “ 的 “ 体” 的人 员配 比 、 实验 时 间控制 、 绩 评价 方 究 不 够 , 而 使 得 林 林 总 总 的 研 究 千 篇 一 成 从 式 、 验 数 据 对 比 方 式 。 于 长 时 间 的 缺 乏 律 , 来 说 去 新 意 不 够 , 有 将 “ 团 体 教 实 由 说 鲜 小 创 新 , 小 团 体 教 学 法 ” 经 严 重 落 后 于 时 代 学法 ” 一 理 论 指 导 与 实验 控 制 往 更 深 层 、 “ 已 这 的需 求 , 从而 逐 渐 陷入 困境 , 得原 本 比 较 更 科 学 的 方 向 推 进 的 研 究 出 现 。 研 究 认 使 本 先 进 的 “ 团体 教 学 法 ” 实践 中无 法 充 分 为 , “ 团体 教 学 法 ” 小 在 在 小 的理 论体 系 中 , 了 除 的 发 挥 作 用 ;3 学 校 与教 师的 主 观 因 素 使 宏观 的 社 会 心 理 学 与 教 育学 理 论 基 础 外 , () 然 。 合理 、 先 进 的 方法 都 需 要 得 到 重 视 还 需 要 微 观 的 关 键 支 撑 点 的 现 实 支 撑 才 能 再 再 并 由积 极 负责 的个 体 实 践 , 能发 挥其 应 有 完善 , 生 生 互 动 ” “ 生 互 动 ” 有 机 统 才 “ 与 师 的 的 效果 , 作为 “ 团体 教 学法 ” 作 者 的体 育 小 操 就 是 构 成 完 整 的 “ 团体 教 学 法 ” 小 理论 结 教 师 , 前 在 大 部 分 院 校 中 工 作 的 价 值 得 不 构 的 关 键 支 撑 点 。 生 生 互 动 ” “ 生 互 目 “ 与 师 到 中 肯 的 评 价 与 回 报 , 其 是 普 通 高 校 的 公 动 ” 两 只 手 , 须 有 一 个 理 性 而 坚 强 的 尤 是 必 大 不 共 体 育课 , 里有 老 师 自身 的 原 因 , 制 度 “ 脑 ” 断 对 它 们 指 控 才 能 使 两 者 统 一 , 这 有 大 就 的 因素 , 有 社 会认 知 的原 因 , 也 但是 这些 容 这 个 “ 脑 ” 是 保 证 课 堂 权 威 主 导 的 教 凡 易导 致体 育 教师 的 工作 热情 不 高 , 致 老 师 师 。 是 有 课 堂 教 学 的 存 在 就 永 远 无 法 否 导 定 教 师 的 课 堂 主 导 , 是 任 何 一 个 改 革 成 这 与 学生 都 产 生 倦 怠 心 理 。 功 果 、 何 一 种 先 进 的 教 学 模 式 与 教 学 法 任 “ 也 3 “ 小团体教 学法 ”突破 困境理 论探索 所 无 法 挑 战 的 , 小 团 体 教 学 法 ” 不 例 外 , “ 只有 在 “ 生 互 动 ” 生 “ 团 体 教 学 法 ” 否 有 效 实 施 关 键 在 因 此 , 小 团 体 教 学 法 ” 小 能 师生 互 动 ” 谐 统 一 的境 况 下才 能 得 以 和 于 两 个 “ 动 ”, “师 生 互 动 ” “ 生 互 与 “ 互 即 与 生
青年理论小组计划方案
青年理论小组计划方案青年理论小组是指一群年轻人组成的、旨在探究特定问题、提高理论水平的小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理论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年轻人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年轻人的理论学习,提高年轻人的理论素质,青年理论小组计划应运而生。
一、前期准备工作1、确立组织者团队青年理论小组计划的实施,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组织者团队。
这个团队应由能够全面掌握重要学科知识的知名教授、学者、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young leader和热心的志愿者等人组成。
人员的选定应采取穿插式选择,以充分发挥领袖的作用,使各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
2、确定研究课题计划开始之前,应首先确定研究课题。
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考虑面向全社会的热门话题、研究重要的通用性理论,这不仅有益于提升年轻人的知识水平,还可以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二、计划实施1、确定小组人员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应向知名高校、公司等渠道征选青年学子,以及社区居民等不同地域和背景的青年人。
目的是将思想、经验和年龄等多个维度进行有机地融合。
同时,可以适当开展公开选拔活动,吸引更加有才华和热情的年轻人加入。
2、制定计划议程从每周的学习时间,到限时期末论文,再到传统的理论学习面授、辅导和旁听,所有的措施必须先在计划议程中详细规划出来,尽可能地保证运作的顺利性和效率性。
并在中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整。
3、学习方式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专业理论讲授、研讨会、读书会、学术研讨等方式。
这些活动是由专家和学者进行组织,因此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和方向。
学习方式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来执行,以便全局成员的参与和沟通。
学习姿态则根据不同的知识模块而进行不同的调整,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4、小组实况交流组员实际工作和心得交流,真实地反映任务的实际情况、困难,对于组内成员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每周开展小组实况交流,让每个人的学习体验可以都被了解,策略性的思考,以解决问题或规划方案。
[精读]市场、科层制和小团体
市场、科层制和小团体威廉G. 大内依据效率标准来评价组织使得预测组织在某些条件下将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成为可能。
组织理论还没有开发出这样的标准,因为它缺乏一种能用足够微观的术语来描述组织效率的概念框架。
但交易成本方法提供了这样的框架,因为它允许我们确认出引起调和个人之间交易成本的条件:目标不相容和绩效模糊。
综合这些原因可以区分出三种基本的调和或控制机制:市场——当具有较低绩效模糊和较高目标不相容时比较有效;科层制——当具有中等程度绩效模糊和目标不相容时比较有效;小团体——当具有较低目标不相容和较高绩效模糊时比较有效。
组织的特征组织是什么,组织为什么存在?我们许多人都是参照Barnard(1968)的技术必要性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Barnard认为,当技术条件所要求的身体力量、速度、耐力、机械调适性或持续性超过单个人的能力时,一个正式组织就会出现(1968:27-28)。
然而,当对个人而言石头太大或生产设备太复杂时,需要的是合作,而合作不需要采取正式组织的形式。
真的,需要一个大型谷物升降机的谷物农场主不会创建公司来接管农场,使农场主变成雇员;相反,他们合作来共同拥有和操作升降机。
其他人宁愿参考March和Simon(1958)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组织能给其成员提供的激励超过了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组织就能存在。
这种情形解释了一个组织可以持续存在的条件,但它没有解释组织怎样创造一个远远超过部分之和的整体,且这个整体能给部分超过其贡献的回报。
然而,我们多数人宁愿参照Blau和Scott(1962)对正式组织的定义,他们将正式组织看成有目的个体集合,这些个体朝一个共同且可清晰认识的目标发挥一致努力。
然而,我们很难接受这个定义的全部内容,象Simon(1945:257-278)一样,我们怀疑,组织内个人对目标很少有一个共同的理解。
组织为什么存在问题的另一种观点开始于科斯(1937)的研究,近来被Williamson(1975)发展。
小学生班级小团体现象及其引导策略
一
其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 的。小学 生不 同于其他 阶段 的学
生, 其班级小 团体形 成 的原 因 主要 有 3点 : ( 1 ) 出 于从 众
心理。小学生年 龄还 很小 , 无 法辨别 事情 的好坏 。当看 到他人三五成 群 的时候 , 他 们 自然而 然就 会凑过 去。也
爱好 , 将 大家相对 集中在一起 的。 ” … 当然 , 也有 以打架 或 其他不 良方面而形成 的小团体 。小 团体造 成班 级情况 复
情深厚 , 形成 了大家 眼中的小 团体 。
3 班 级小 团体 的特征
小学 生的年龄 大多集 中在 6—1 2岁 , 这个阶段的孩 子
杂, 给班级 管理 带来 一定 难度 , 班 主任一 定要 注意 区分 , 扬长避短 , 把 班级优势发挥到最极致 。
部分 , 并且 这一部分 占班级 人数 的大多数 , 他 们有着 自
己 的共 性 。
许无特定 目的 , 只是跟从 大众 。别 的小 学生 如何 选择 , 他
们就如何选择 , 有一定 的盲 目性 。从某 一方 面来说 , 如班
1 班级 小 团体 的常见 类 型
在小学 生阶段 , 班级小 团体现象 就 已非 常 明显 , 组 成 小 团体 的人数一般是无规 律 的, 可能 是 3个 人 , 也可能 是 5个人不等 。小学生 中常 见 的班级小 团体 的类 型主要 有
级中某个 小团体是以坏学生 的形 象 出现 , 那么, 很 可能班 级中其他学 生 会 因为 不 明辨 是非 、 跟风 而 因此 被 带 坏。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课件第八章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8.2 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理论认知
8.2.2 利益集团的基本框架
• 集团是团体分析的基本单位。本特利和杜鲁门 都主张团体分析方法的焦点应是集团而不是个 人。因为它假设集团比个人在政治过程的形成 上更有影响力。集团分析认为,政治系统是由 许多集团互动而形成的网络。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政治团体分析的颠峰。现代的政治 团体分析作为政治科学中土生土长的理论,已经奠定了其 作为政治研究中主要途径之一的地位。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8.1 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8.1.2 政治团体分析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20世纪第5一0年阶段 代的原始集 团理论阶段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8.2 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理论认知
8.2.1 小集团理论的分析方法
第三,小团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次级理论类型:
• 场论,它认为团体是一个整体,每一团体都有其自身的 特征,不能简化为个体成员,小团体可以对环境做出反应, 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并影响乃至改变环境。 • 微观功能理论,它假定团体具有满足其成员心理需求的 功能,这些心理需求包括现实创造性、归属感和安全感等。 • 团体思想氛围理论,它主要是运用场论和微观功能理论 来解释一些小团体中特有的现象。它认为团体所提供的心 理功能比规定的团体工作任务更为重要。
第三,团体分析方法在
很大程度上介于个体研
究和整体宏观研究之间,
有承接不同层次理论和
方法的意义。
其次,团体分析方法具 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 并且具有强大的描述力。 1、在现代代议制民主 中,集团的功能代议可 以弥补区域代议的不足; 2、利益集团能够为决 策者提供信息和政策建 议。
班级小团体主题班会
班级小团体主题班会一、引言班级小团体是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通过组织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有目标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与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次班级小团体主题班会旨在探讨班级小团体在班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促进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班级小团体的活动。
二、理论探究1. 班级小团体概述班级小团体是指在班级中以一定形式聚集起来的学生群体,其成员在一定的目标和任务下进行合作、交流与互动。
班级小团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班级小团体的功能与价值(1)促进交流与合作:班级小团体提供了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2)培养领导力:在班级小团体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增强凝聚力:通过班级小团体的活动,可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4)促进创新精神:在小团体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探索1. 小团体建设与管理(1)确定小团体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小团体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团队成员要共同明确团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行动方案。
(2)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角色:在小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小团队成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畅通和有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和交流经验。
(4)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和创新方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小团体活动与展示(1)主题学习讨论:小团队可以选择一门共同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
(2)社会实践项目:小团体可以制定一项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提升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主题班会课件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警惕小团体主义
主题班会课件: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警惕小团体主义)一、引入大家好,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警惕小团体主义)”。
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中,人们意识到一个真理——人类是社会的人,只有与社会相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集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人类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本次班会,我们将一起了解并探讨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理论知识集体主义是一种关注整体、强调群体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其后的思想。
而极端个人主义则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上,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追求。
小团体主义则是指个人为了私利而结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忽视了整个社会、整体利益的思想。
集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为了大家,为了未来”。
这种思想强调个体本身应以整体利益为重,应该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到,因自己行为而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自己,而且对整个社会、外部环境都会产生影响。
只有遵循“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全心全意地为整个社会福利而努力,才能拥有身心愉悦、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三、实践案例1.阳光体育运动会学校组织了一场阳光体育运动会。
在这场运动会中,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秉承着集体主义的思想,为整个运动会的顺利展开而努力。
运动员之间不但互相支持,在比赛结束后,还纷纷表示感谢。
而观众们也都积极地为每一个团队加油助威,展现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家庭教育爱屋及乌,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的思想。
父母们应该以家庭为单位,努力在孩子的身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不断倡导“积极参与,关注他人”的精神,时刻强调个人价值源于整体利益。
四、解答疑问1.集体主义是否等同于维护社会的平等?个体和群体的利益是有所不同的。
在集体主义中,并不代表个体之间彼此平等;然而,这并没有矛盾。
实际上,在一种基于公正、正义、道德的价值体系下,个人的自由主义与整个公共领域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2.小团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有何关系?小团体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彼此之间缺乏相互认同和支持;这违背了集体主义的真正意义。
小团体学习模式0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团体学习模式”综合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究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洪春一、内容摘要:本人在实践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体能与技能”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实时反馈,制订“小团体学习模式”综合评价方式。
本文简单谈谈本人的设想和具体做法,尽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二、关键词:小团体学习模式考核评价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代健康观认为,真正的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要想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从学习态度上转变,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认可,提高自身的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学生真正达到:“身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都健康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我的设想和具体做法如下:(一)、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思想认识。
要想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态度产生变化,必须要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可。
我在上学期开学初的第一节上,就上了一节《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
课上,我从“健康”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健康包括哪些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他们认为的健康只是片面的身体健康,不是考核时体能水平高就是真正的健康。
要想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改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每一项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更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从而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与同伴相处,善于合作学习,善于与同学沟通,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拥有真正健康的好学生。
(二)、巧妙分组,建立“小团体”学习模式分组学习是体育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科学的分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学习,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的做法如下:学生公推公选四位组长(2男2女),然后由四位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体能与技能水平,是否善于同伴合作等方面判断进行判断,依次自由选择自己的组员。
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谘商有效的因素
• 30% 关系因素(Relationships Factors): 包括leader与个别成员的关系、leader与整 个团体的关系、每一位成员与leader和其他 成员的个别关系、每一位成员与整个团体 的关系。因此,在团体中leader与成员们间 的尊重、接纳与温暖是很明确的需求!成 员是否感受到安全与被接纳也是成功团体 经验的预期指标。(Leader的目标:小心 计划以促进安全、接纳与确认的关系,使 这样的环境促成改变的发生)
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之一:团体动力学:
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凝 聚力来自成员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 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 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可以 通过改变团体的行为来促进个体行为的改 变。
动力性成长小组
你的情感法则及行为法则是怎样呈现的?
你的欲望与焦虑在背后如何操控着你?
團體諮商有效的因素
• 15% 希望感、期待(Hope or Expectancy):在团体中点燃学生希望! 当领导者相信成员可以也将拥有更好的生 活,这样的信念是具有感染力的。看到成 员的好,成员也会看到自己的好(领导者 的目标:聚焦在希望感的扩大)
團體諮商有效的因素
• 15% 理论架构(Model or Theoretical Orientation):会直接影响到如何运用以 及「关系因素」!对领导者来说重要的是 选择一个能既适用于工作场域、又能扩大 前三项改变要素、且能与每位成员的期待 领导者个人的风格相符的理论取向。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一、引言二、俱乐部模式介绍俱乐部模式是一种基于兴趣或专业领域建立的小团体,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设立的社会组织。
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包括兴趣俱乐部和专业俱乐部两种形式。
兴趣俱乐部主要由学生自发组建,以满足学生体育爱好和兴趣为宗旨,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专业俱乐部则是由学校组织和管理,针对特定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
俱乐部模式也有利于营造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素质。
1. 俱乐部模式的组织架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
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俱乐部模式的策划、组织和管理。
需要建立由学生会、教师和社会指导专家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
在校园内需要有专门的场地设施,以及专业的教练员和指导老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组建程序主要包括筹备阶段、推广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
在筹备阶段,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在推广阶段,需要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在正式实施阶段,需要建立完善的会员制度和运营机制,确保俱乐部模式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行。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课程设置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通过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座谈活动,邀请体育名人和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1. 俱乐部模式与全面素质教育俱乐部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走向全面素质教育。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在兴趣和特长的指导下,全面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团体的理论(2008-02-26 15:07:54)转载分类:文化小品标签:团辅教育小团体的理论徐丽贤整理一、小团体辅导的涵义「小团体」乃是有共识、有互动的一群人(6~15位),出于自己意愿或追求共同目标而组合成的团体;成员透过彼此间心理互动的交互作用,达成改变成员行为为目的的团体(周美伶、杨文贵,民79)。
因此小团体辅导,可以说是以小团体的形式协助成员成长和改变的历程。
(刘焜辉,民78)。
团体辅导的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国内外教育界、企业界、医学界或辅导机构,均针对不同对象开设不同性质的团体;其目的在透过团体内成员的互动及领导员的催化,而使成员更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表达自己、了解他人,进一步减轻或解出自己的困扰,以达成成长之目的(王文秀,民 79)。
从Lewin的场地论观点,主张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下结果,及个体在小团体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行为改变,这说明着与其个别辅导处理,毋宁采用小团体的方式更能够改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刘焜辉,民78)。
到底团体中的那些因素影响着个人呢?详述如下:二、团体辅导的有效因素洪宝莲(民 89)所谓的「团体辅导的有效因素」是指团体辅导过程中,有助于成员生理、心理、行为或症状上改善的一切与团体有关的因素;可能涉及团体进行中的目标、过程、取向以及参与的人等各层面的因素。
研究小团体辅导效果的学者甚多(王文秀,民 79;方紫薇,民80;李玉婵,民84;陈若璋、李瑞玲,民76;Geroge&Durstin﹐1988;Yalom﹐1985),其中以Yalom(1985)所进行的研究最其有代表性,他将团体中对成员产生效果的因素归纳为12项其涵义及作用分述如下:1. 注入希望(instillation of hope)当成员看到其他成员有相似遭遇的困扰,且对方在团体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这对所有成员均有正向的鼓励作用。
换言之,当成员在参加团体的过程,抱持合理的期待,将有助于改变及成长,特别是成员在团体内看到其他成员有所改善时,也会激发其相信个人在团体过程中会有获益。
注入希望的主要内容包含( I)看到成员更好而振奋我、(2)知道成员与我相似的问题得以解决、(3)看到成员与我相似的问题得解决、(4)看到其他成员增加勇气、(5)看到团体帮助成员处理与我相像的问题而鼓舞了我的希望。
2.普遍性(universality)团体成员间的同构型,使成员感到大家都有同病相怜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或是大家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成长。
从团体相类似的经验中更有归属感,进而愿意相互依附、接纳。
亦即发现自己的问题别人也有,而减少自己对问题的困扰程度。
普遍性的主要内容包含:(1)学习到我不是唯一有问题的,我们在同一条船上、(2)看到自己的问题如同其他成员、(3)知道其他成员也有同样的念头或感受、(4)学到其他成员也和我一样有家庭的不愉快经验、(5)学到我不是团体中的特殊分子。
3.讯息传递(imparting information)经由团体的互动,提供个人解决问题的信息。
团体内成员或领导者的直接教导、建议或互相提供讯息,有助成员增加对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进而激发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更周延的观点处理问题。
讯息传递的主要内容包含:1.领导者建议或劝告我去做一些事2.成员建议或劝告我去做一些事3.成员告诉我做什么4.团体给我一些生活问题的明确建议5.成员劝我对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采取不同的行为。
4.利他性(altruism)系指在团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惠精神,以及自动自发的利他精神。
当成员不再将焦点放到自己身上,而愿意去关怀他人、支持他人、愿与他人分享自身经验。
感觉自己对别人是重要的,有助于提升自尊及再生感。
而且,在这相互的过程中方可增进对本身对问题的洞察与体认。
利他性的主要内容包含:1.助人给我更多的自尊2.将他人的需求放在我的前面3.忘了自己并考虑帮助别人4.分一部分自我给他人5.助人并对其他成员的生活很有重要性。
5.早期家庭经验得到矫正性的重视(the corrective recapitulation of primary family group)1.在团体中,有时会使成员早期在家庭中所经验到的事项,在团体中再度体验。
不可否认成员在团体内的思想、情绪、行为,均受到家庭成长经验的影响。
团体就如同是家庭的缩影,表现出个人在原生家庭的表现与感受。
透过其他成员及领导者的回馈与引导,帮助成员连结过去与现在的表现,并达到顿悟与矫正的作用。
家庭经验再矫正的主要内容包含:从团体中了解我成长中的家庭2.团体帮助我了解过去和父母、兄弟姊妹或重要他人之间的关连3.在团体如在家中,只有在此时对家庭有较多的接纳与了解4.团体帮助我了解如何在家庭中成长5.团体有些像我的家庭一有些成员或领导者像我的父母或其他的亲人,经由团体的表达,我了解我过去和这些人的关系。
6.自我了解(self understanding)在良好的团体互动过程中,成员了解自己的好恶与习惯,发现并接受以前不清楚或无法接受的自我部分。
有时问题是与其在儿童期间以来发展的经验有关,从了解自我中更能掌握自己。
自我了解的主要内容包含:1.学习知道我为何喜欢或不喜欢某人(过去经验的投射)2.学习知道我为何如此想、感受及如此做3.发现并接纳先前不知或不能接纳的自我4.知道我对某些人或情境的不实际反应5.知道今日的我受到儿童期发展的影响。
7.行为的模仿(imitative behavior)人际间的互动过程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彼此影响。
就社会学习论的观点,观察、模仿及学习都是极其自然的过程。
经由观察、模仿及学习团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态度、思考的观点,甚至认同某成员而学会新的作法。
易言之,在团体过程的进行中有助于成员的模傲学习。
行为模仿的主要内容包含:1.试着像团体中比我适应好的人2.看成员冒险获益使我愿做相同的冒险3.适应团体成员的不同风格4.尊敬并效法领导者5.发现有些成员可以成为我的模范8.人际学习(interpersonallearning)在团体中经由成员彼此的互动,所产生人际间互相影响的改变行为。
成员的问题大多与人际互动的情形有关,在团体温暖、安全的气氛下,协助成员面对以往不敢处理的情绪或创伤性的经验获得矫正性的体验。
也就是透过成员对他人强烈正负向情绪的自我表露而更加自我认识,进而做一个真正的自我,愿意去冒险。
人际学习的主要内容包含:1.团体教导我对他人的表达方式2.学习如何发现他人3.成员坦诚告知他们对我的看法4.成员指出我的一些态度或习惯5.学到我有时会以假话来混乱他人。
9.培养社会化的技巧(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从团体气氛的引导下,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或不会与人建立良好亲密关系的成员而言,团体有助于成员逐步了解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社会互动。
在团体中,成员较能勇于尝试,透过其他成员的回馈再做修正、熟悉及演练可能的作法。
如此,成员较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良好的社会互动技巧。
培养社会化技巧的主要内容包含:1.改善我与人相处的技巧2.对团体及他人觉得更信赖3.学习关心成员4.学习接近他人5.走出我和特定成员问的困难。
10.团体的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乃是指团体中的和谐度与吸引力,即团体成员觉得团体与其他成员对其有影响力,愿意投入、接纳整个团体,并且对其他成员提供支持,愿在团体中表达真实的看法与感受。
基本上,团体的凝聚力高的团体有助于提高成员的自尊、冒险度,使团体呈更稳定的发展。
同时,可使成员藉此团体经验类化到其他团体中,形成正向的迁移。
团体凝聚力主要内容包含:1.隶属并接纳在同一团体中2.和成员之间持续性的接近3.在团体中说出个人困扰的事,仍被团体成员接纳4.在团体中而不再孤单5.属于一个团体,这些成员了解并接纳我。
11.情绪宣泄(catharsis)当成员能够自在地在团体中表达个人的正、负向情绪时,则能够激发自身能力去面对及解决问题。
因此,当一个团体能够让成员的情绪或想法有建设性的宣泄,使其在过程中整理自己的困扰所在,自谋解决之道或接受其他成员的建议时,均有助于提升自己从困境中跳脱出来。
情绪宣泄的主要内容包含:1.我的事情不积压在心理2.向成员表达正、负向的情感3.向领导者表达正、负向的情感4.学习如何表达我的感受5.能说出我的困难而不积压在心中12.存在的因素(existential factors)透过团体过程可领会到生命中的有限性与无穷性,以及原本就存在着不公平与不合理的现实本质,因此,人不可能亦不须去逃避生老病死或苦痛。
再者,体验到人终究是孤独的,但面对孤独并不是无法忍受的事,反而有助于用积极地生活,珍惜此时此刻的经验,最后,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负起责任。
从团体中领悟到人生存在的意义,而非逃避或推卸。
存在因素的主要内容包含:1.承认生活有时是不忠实与不公平的2.承认没有人能够逃离痛苦与死亡3.承认无论别人和我多亲密,我仍必须独自面对生活4.面对生死的基本问题会使生活真实5.不论别人多么的帮助与支持我,我必须对我的生命负起责任。
上述各因素是在团体辅导中,对成员有所帮助的因素,会影响团体成员的改变,而产生团体辅导的效果。
但不是每个团体均具备这些有效因素,会因团体时间的长短、不同型态的团体及成员的特质,使团体辅导约有效因素产生不同(王文秀:民79;李玉蝉:民84;陈若璋、李瑞玲:76;Kivligham及Mullison,1988;Yalomn,1985)。
因此,团体领导者必须了解这些有效因素的内涵,引导及催化团体的进行,使这些团体辅导约有效因素发挥最大的效果。
三、团体辅导中有效因素的比较Yalom(1985)认为团体辅导的有效因素是相互依赖的,且上述十二项有效因素的重要程度,会因不同的团体性质或成员特质而有不同的变化,因此,有效因素的评估相当主观。
就团体成员的观点,Berzon' Pious&Parson等三位学者根据十五次团体,在每次团体聚会后填写个人最关切的事件,将二百七十九件事件,依其重要性的顺序归纳为以下九类(Yalom ,1985'p73)1.增加情感层面的觉察。
2.了解与其他成员的相似处。
3.觉察团体成员正向的关怀、接纳与同情。
4.从其他成员眼中看到自己。
5.在团体中一致、清晰、肯定的表达自我。
6.目睹成员真实、勇敢、开放地情绪表达。
7.觉察到其他成员的反应。
8.在团体中感觉温暖与亲近。
9.可以在团体中公开的讨论情绪。
由于以上的有利因素加上时势所趋,在学校中使用小团体治疗或咨商方式来处理儿童问题已受到非常的重视。
在各种团体的领导在理论、技术、方法及过程,原则上皆有共通之处。
惟儿童团体应用于国小时必须有些特殊的考虑,因为儿童在生理、认知、语言、社会技巧等等的发展、特征皆与成人有异,好的领导者必须在应用技术上有所认知,对儿童有所了解而灵活运用技术,若全以带成人团体的模式则是不恰当的,故于领导儿童团体时,必须周详的注意一些事项(洪若和,民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