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一、引言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记录一堂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基本概念2.能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角3.能够通过实际物体认识角的概念三、教学准备1.准备数学课本2.准备有关角的图片或实物样品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角,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学习角的定义教师通过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让他们观察图形中的角,并向他们解释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拟定端点形成的。

第三步:角的分类通过不同角度的示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等,并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角的例子。

第四步:角的作图教师演示如何用尺规作图绘制不同角度的角,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加深他们对角度的理解。

第五步:角的测量教师通过角尺等工具演示如何测量角的大小,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角的测量方法。

第六步:角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角的应用场景,如门的开启角度、楼梯的螺旋角度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第七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积累更多关于角的经验。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有关角的练习题2.绘制自己家中某个角度的图示3.观察生活中的角度,并记录下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对角度的初步认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种类的角。

然而,在角的测量方面,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持续加强练习。

以上就是这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时间;2.让学生认识钟表,能够读懂钟表上的时间;3.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概念和敏感度;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本《认识时间》第一课时的教材;2.钟表、卡片、挂钟等时间相关的教具;3.教师准备好板书内容,并准备好PPT辅助教学;4.确保教室内的钟表时间正确,并提前准备好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划分,从起床到上学,上学到放学,放学到回家等,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并提出“时间”这个课题。

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介绍钟表的概念和指示物,教会学生认识钟表上的各部分,并辅以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钟表上的指示物如何指示时间。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使用钟表读写时间,如:请同学们用指示物指示7点45分这个时间点。

4.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如秒、分钟、小时等。

5. 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

四、课堂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时间单位如何体现;2.设计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对时间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时间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时间概念上的错误认识。

七、教学心得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敏感度,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时间的概念和读写时间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是本文档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的内容,希會地球儿童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实录-第4课时 退位减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实录-第4课时  退位减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实录-第4课时退位减一、课堂背景介绍本节课是2024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四课时,内容主要涉及“退位减”这一概念。

在二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加减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退位减”的运算方法,为他们打下加减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退位减”的概念;2.能够运用“退位减”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准备课件、板书内容;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纸、笔等学习工具;3.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了进位加法的概念,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出“退位减”的概念。

2. 介绍“退位减”教师简要介绍“退位减”的定义和运算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退位减”的操作步骤。

3. 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退位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帮助他们熟悉运算步骤。

4. 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不断练习,基本掌握了“退位减”的方法。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存在错误,需要进一步巩固。

今后需要更多地实践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退位减”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深化对“退位减”的理解和掌握。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退位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为他们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实录,希朙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授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1.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2.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带大家到游乐园里去玩,你们想不想去呀?(想)咱们赶快出发吧!游乐园到了,里面可真热闹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还有谁来说一说?师:大家观察得可真仔细,游乐园里这么多好玩的游戏项目,你最喜欢什么呢?(过山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过山车。

二、探究新知1.运用生活情境,感受相同加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辆过山车,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有7节车厢,每节车厢有2人。

师:是不是有7节车厢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点数),确实是7节车厢,每节车厢有2人,说明每节车厢人数是一样的,也就是有()个2?师:老师要是想知道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帮我算一算吗?怎样列式?生:2+2+2+2+2+2+2师:这么多个2 呀,你能告诉我是几个2相加吗?(7个2 相加)你们来数老师来写,等于多少呢?(14)师:还有谁和他喜欢的活动不一样,请你来说一说。

(小火车)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火车,从小火车上,你又能发现什么什么数学信息?生:有4节车厢,每节车厢有6人。

师:每节车厢的人数还是一样的,也就是()个6?(4个6)师: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生:坐小火车的有几人?师:你会列式计算吗?(6+6+6+6=24)你能用一种简便的说法告诉老师是几个几相加吗?(4个6相加)师:游乐园里除了过山车和小火车还有小飞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飞机,从小飞机上你又能发现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数学信息和问题?生: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一共多少人?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有3人,也就是(5)个(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实录(新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 1. 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运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解决一步一步递进的数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新人教版;
2.教学课件:包含一些例题和解题思路;
3.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挂图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出示一道连加、连减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老师讲解连加、连减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3. 练习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错误。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连加、连减问题,并指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反馈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

五、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反思
老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
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录,《连加、连减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将更加清晰地呈
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课堂实录[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多样探究操作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明确直尺各部分的组成及初步学会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倾听、表达、交往、操作等学习习惯,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概念模型。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7厘米长的小棒(每生一根);4厘米长的纸条(每生一张);橡皮、铅笔盒等物品;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名字叫《阿福的新衣》的动画片,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思考。

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

(一)引出问题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呀?生1: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2:师傅用大手量的,徒弟用小手做的。

师:是啊!两人的拃不一样长,师傅的拃长,师傅量衣服的时候是3大拃,徒弟的拃短,所以做衣服的时候是——3小拃。

所以衣服做小了。

师总结: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统一一个标准,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就好了。

可是只用某一个人的拃去量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刚好不在这里怎么办啊?所以,后来,人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统一了长度单位。

而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所以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认识直尺,形成厘米概念(一)认识直尺师:其实在我们平时所用的尺子上就有厘米,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尺子,在认识尺子的过程中再来研究厘米,好吗?那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呢?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大声的说一说,好,开始吧!师:好,时间到,请坐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与评析

《5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与评析师:好,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前面呀,我们已经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

能背下来吗?生:能。

师:咱们背一遍,开始。

生: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

师:诶,通过同学们的声音哪,老师:就知道大家学习口诀的热情特别高。

那现在接下来,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

可以吗?生:可以。

师:二四?生:得八。

师:二五?生:一十。

师:一二?生:得二。

师:二二?生:得四。

师:二三?生:得六。

师:嗯,请你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二三?生:得六。

【评析:复习学过的口诀导入新课,巩固了旧的知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师:嗯,真好。

刚才老师在对口令当中有一句是二五?生:一十。

师:那关于5的口诀你还会背哪些?(师:举手示意)来,于崇盈生: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师:噫,真好,真流利。

(师:板书)能再一遍吗?生: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师:嗯,好,请坐。

(师:接着板书五的口诀)来,请大家把5的乘法口诀再大声读一遍。

开始生: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2.师:嗯,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搂,真不错。

好了,那其实呀,口诀光会读,光会背是不够的。

还要知道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想知道吗?生: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好,我们就以二五一十这句口诀进行研究怎么样?行吗?生:行。

师:那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义呢?请你拿出你准备的棋子,来摆一摆,好,开始。

生:拿出棋子,摆师:巡视指导。

师:请你把多余的棋子放到旁边,不要和你摆的混在一起了。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去摆师:摆完的同学呀,可以用你的坐姿来告诉老师。

3.师:好,老师发现大家都已经摆好了。

嗯,同学们摆的方法不一样,那我想请这两位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为什么这样摆?来,你先说一下,这是你摆的吧?生: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课堂实录(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课堂实录(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课堂实录一、引言在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到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本文将记录一堂以《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为主题的数学课堂实录,旨在展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这一数学技能的学习。

二、课堂准备在上课前,教师准备了黑板、彩色粉笔、课本以及一些卡片作为辅助工具。

教师还设计了一些数学练习题,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目,并将其复制在PPT 上以便投影。

三、课堂实录1. 课堂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教师:那我们开始吧!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个计算题目:45 + 23 =?2. 示范演示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详细展示了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与个位相加的规则。

3. 学生练习教师将类似的计算题目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桌上完成这些题目。

教师巡视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4.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一些较难的计算题目,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游戏互动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环节,通过游戏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6.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减法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反思1. 优点总结•通过示范演示和分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了游戏环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提高了学习效率。

2. 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在计算时仍存在混淆十位和个位的情况,需要加强训练。

•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不积极,需要引导更多。

五、结语通过这堂《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学生们对两位数加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笔算。

希望今后的课堂能够继续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便是本次数学课堂实录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课堂实录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课堂实录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课堂实录时间: 2022年10月10日地点: XX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室主持人:数学老师张老师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展开,通过实际示范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入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相加规则,并解释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在不进位的情况下进行计算。

2. 实例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过程,张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道示例题,如:35+47等,然后通过逐步拆解和相加的方式展示如何进行不进位加法计算。

3. 学生互动随后,张老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上台解答问题,张老师在一旁及时纠正错误并鼓励正确做法。

4. 练习环节在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后,张老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行完成。

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5. 课堂总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学生表现与反馈在本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

张老师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这次课堂实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计算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与点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与点评

《角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与点评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

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师:你们摆出什么图形?生: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看看又是什么图形?生:(摆小棒),是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这是什么图形呢?生:不知道。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生:齐读课题。

【点评:在导入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摆图形的活动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旧到新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角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足迹,谁能来说说,你在那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生:(观察然后交流)墙角、书桌上的角、镜框的角、数学书上的角、黑板上的角、窗户上的角……2 、触摸感知角的特点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认真!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板里也藏着不少角呢!(教师出示三角尺)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像这样(教师示范摸角的顶点)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拿出三角尺,摸一摸角的顶点,然后交流)很扎手。

师:扎手说明它是尖尖的。

再摸摸这两条线(教师示范摸角的两条边),感觉怎么样?生:(摸一摸然后交流)很直、很光滑、平平的。

师:同学们做的可真带劲!可见,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

数学家们给角的每部分都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说边板书)所以我们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跟着教师念)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实录一、引言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连加、连减”的概念。

本文将根据新人教版教材的内容,记录一堂有关“连加、连减”的教学实录,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二、课前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以下内容:1.确保教室环境整洁,黑板清晰,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2.准备好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相关章节的教师用书。

3.准备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如计数棍、卡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

4.准备课堂互动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做一道简单的连加运算,如“2 + 3 + 4 =?”。

2. 概念讲解在引起学生兴趣后,老师可以介绍“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通过实际物品或图片演示,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让他们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

3. 练习环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计算练习。

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如购物结账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巩固与拓展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巩固题目和拓展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拓展他们的思维。

四、课堂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记录的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小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重要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课堂文字实录(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课堂文字实录(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课堂文字实录(含教学评析)导言本文记录了一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的教学实录,旨在分享课堂内容及教学评析,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一、课堂实录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8的乘法表: 8 × 1 = 8; 8 × 2 = 16; 8 × 3 = 24; 8 × 4 = 32; 8 × 5 = 40; 8 × 6 = 48; 8 × 7 = 56;8 × 8 = 64; 8 × 9 = 72; 8 × 10 = 80。

学生A:老师,8怎么算那么快?教师:好问题!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8的乘法口诀:先乘以10再减去2倍的数。

比如,8 × 9,首先乘以10得80,然后减去2个8,得到72。

学生B:原来如此!太巧妙了!教师:让我们继续练习,做几道题巩固一下。

1.计算:–8 × 4 =–8 × 7 =–8 × 10 =–8 × 3 =(学生们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很好,大家都做得很棒!继续加油!2.接下来,我们进行口算练习: 8 × 6 = 8 × 9 = 8 × 2 = 8 × 5 =(学生们踊跃回答)3.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综合运用的题目:小明买了8本漫画书,每本书8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们开始思考,有些同学开始用8的乘法口诀来计算)教师: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了。

同学们,下节课再见!二、教学评析1.教学内容安排合理:通过回顾乘法口诀表,引入乘法口诀的概念,再进行练习巩固,梳理了8的乘法口诀的重要原理。

2.教学方法巧妙: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采用口算练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8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8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8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学实录一、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学习乘法运算时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8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这个教学内容展开实录,介绍教师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7、8乘法口诀,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7、8乘法口诀的规律;2.能够熟练运用7、8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7、8乘法口诀内容的PPT或黑板板书;2.教具:提前准备数字卡片、计算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趣味问题引入7、8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思考如何简便快速地计算7乘法表和8乘法表。

2. 学习(1)7乘法口诀教师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

学生可以一起跟随教师一起快速复习。

(2)8乘法口诀同样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记忆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记忆。

3. 训练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7、8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找到规律,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4. 应用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口诀,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乘法口诀的规律,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和运算能力。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结束语通过本教学实录,希望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7、8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与支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教学实录(精品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教学实录(精品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教学实录(精品课)一、前言本文旨在记录一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左右》精品课的教学实录,内容细致地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准备工作、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应用等关键环节,旨在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概念,能够准确的描述和区分物体的左右位置,并能运用左右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资源准备•PPT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和动画,用于生动直观地展示左右的概念。

•学习用具:包括左右手模型、左右箭头符号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左右的概念。

•锻炼题目: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左右位置相关的问题,作为课堂练习和巩固。

3. 教学组织•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左右位置,并思考左右的概念。

•教学流程规划: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导入、展示、实践等环节,确保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

•课堂互动设计:设计多种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左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左右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展示环节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各种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认识左右的概念,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描述图片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3. 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多种问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巩固左右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用左右手模型指示物体的左右位置,或通过左右箭头符号判断图片中物体的左右方向。

4.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左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理解和掌握了左右的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左右的区分仍存在困惑,今后需要加强相关练习和示范。

五、结语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教学实录(精品课)通过精心设计和教学实践,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左右的概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教学实录

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3、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作为泰安人,关于泰山你了解多少?生答。

(生答后接着演示旅游团到达山脚下的图片)师:登临泰山,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每年泰山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二、探究新知,弄清算理(一)合作探索红点1,出示情境图:1、引导学生观察:师:看,又一个旅游团来了,变换出信息窗里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出图中出示的条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一共有多少人?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么?2、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画一画,先让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解答,再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解题方法,接着师引导学生集体汇报交流。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解题思路。

3、指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列式可能有:(1)9×4=36(人) 36+5=41(人)(2)“9×4+5”或“4×9+5”第一种方法里的9×4=36(人)是先求出4组一共有36人,36+5=41(人)是再用36人加上剩下的5人,就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种方法“9×4+5”或“4×9+5”,这两个算式里的乘法都是先求4组一共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的5人,也就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师对学生的优秀发言适时表扬)4、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明确先算乘再算加,从而突出重点。

师:这2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怎样算的?生:都有乘法和加法。

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运算,我们数学上叫做乘加混合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方法、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等。

3. 示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问题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6.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7.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体验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情境:“如果我们要计算5+5+5+5的结果,你会怎么算?”引出乘法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讲解乘法的含义: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如4个5相加,写成乘法就是4×5=20。

2. 介绍乘法口诀:教师以“二五一十”为例,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记住其他乘法口诀。

(三)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并强调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乘法题目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的乘法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理解乘法含义和记忆乘法口诀方面是否存在困难,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以上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设计框架,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部分详细描述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或者在“教学反思”部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教学策略等。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堂实录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堂实录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堂实录一、课堂准备在上这节课之前,老师提前准备了一些教学工具,包括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等,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老师还准备了足够的练习题,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二、课堂活动1. 引入活动老师首先向学生复习了前几节课学过的知识,包括两位数的加法计算,以及不进位加法的练习。

通过这个小活动,老师让学生回顾了已经学过的内容,并为今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新知讲解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运算方法。

老师首先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然后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跟着操作。

老师强调了进位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齐十位和个位进行计算。

3. 课堂练习在讲解完新知识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学生们纷纷拿出纸和笔,开始认真计算。

老师巡视着每个学生的进度,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表扬他们正确的做法。

4. 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老师安排了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复习题涵盖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这些题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老师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家继续练习,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同时,老师也提醒学生要随时与老师沟通,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及时询问。

四、课后作业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并将答案用红色圈出。

老师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事物,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尺子画角,会折不同的角。

3、学生通过从事物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形成继续探索数学的信心。

重点:
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2、 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难点:1、会用尺子画角。

2、能在教材情境中找出一些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在黑板上写上星级小组,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五角星),喜欢这个吗?那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今天我们要开展星级小组的评比,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今天的星级小组,有信心吗?
师: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出示几种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让学生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从而导入新课,进而进行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找角。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出什么地方有角,并交流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比划出不同的角。

)
(1)观察P38页的主题图,找角。

师:同学们看,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的校园早早的热闹起来,一天的学校生活又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我们的校园中有哪些角?
生1: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老爷爷手中的剪刀上有角。

生3:小朋友做操时两手臂之间有角。

生4:足球架上有角。

……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各组不同的星级奖励。


(2)寻找教室中的角。

师:角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大家仔细观察,在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有角?
生1:窗子上有角。

生2:门上有角。

生3:桌子上有角。

……
2、 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这么多的角,想不想摸一下角是什么样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用手压一压上面的角,看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

生2:有点扎手。

……
师:摸一摸两边有设么感觉?
生1:直直的。

生2:滑滑的。

3、 认识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出示课本例1图
师:让我们去掉角的这些漂亮的外衣,看一下角的真实的面目。

师:指角的顶点。

这是什么?
生:顶点。

师:指边?这是什么?
让学生指出第二、三个顶点,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利用钟表的指针转出不同的角,用纸折出不同的角,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说说教的各部分名称。

4、 判断角。

出示练习八1题,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5、 创造角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但找到了那么多角,还能正确的辨认角。

那么,你们会不会制造角呢?
生:用什么制造角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片,自己制造一个角。

制造出角以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哪是顶点,哪是边?并比较一下各自制作的角的大小。

(生制作角并交流各自角的名称,并互相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刚才比较了各自制作角的大小,你们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1:我想……应该是和边有关系吧?
师:是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生2:不对,确切的说应该是和两条边中间的空隙有关。

因为我刚才和同桌的角比较,我的边比他的长,但是角是同样大的。

师:你说的真好!真是一个注意观察的孩子!奖励你一个五角星。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 画角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制造角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知识。

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尺子画一个角呢?
生:能!
生画角,师巡视。

师:谁能说一下你刚才试怎么画角的?
独立画角,并汇报画的过程: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从顶点画出不同方向的两条线。

小结:先画一个顶点,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1.做练习八的2题
2.做练习八的3题。

(让学生探讨总结借助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这节课你得到了几颗五角星?五角星有几个角?比较一下五角星的每个角一样大吗?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合作交流中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