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湘赣皖十五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 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之
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
“关联思维 ”、 “关联宇宙
论”、“有机宇宙哲学 ”或“有机主义宇宙观 ”,今人所说的 “系统思维 ”,实际上就是 “整体思维 ”。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 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 ,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 “中国梯 ”但,当时 ,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
“人梯 ”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 ,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 ,赤脚踩在队友身上向上攀登。 与电影 《攀登者》 中的曲松林一样 ,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 电影《攀
立论的理论依据, 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 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

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因此 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 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 中医反对单纯的 “头痛医头,
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易》所谓不遗、 不流、
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 ·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 “民胞物与 ”思想,
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 将儒家的天人观、 物我观、 知行观提升至新的
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 亦以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等思想观念为
脚痛医脚 ”,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治病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附带答案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附带答案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附带答案高三了,大考在即,高三励志正当时,为了自己,为了父母,加油。

无忧考网分享一些高三励志的短句子,为你的高三加油,也期待高三励志的你,能闯出一片天地,高考金榜题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2020年度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

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

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

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

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

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

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

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

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

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

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

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

《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高中-语文-高考-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高考-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马克思说过,最一般的抽象总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列宁也说,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语文广大无边、丰富无比、庞杂无比,它能不能经过“科学抽象”,有一个“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语文全部的“具体的东西”,成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语文一切所共有的真理,其实就是哲学的原理。

王国维说:“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的女王”,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皇后”。

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是超越经验之上的追问,属于本体论。

本体论作为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属于超验世界。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那么,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言意关系。

它就是对各种语文现象(言语及文本)进行科学抽象后而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

语文之道作为“道一”,生出“言—意”——“言—象—意”——各种言语作品,其中文学就是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的。

所以,言意关系就是语文之母、之本,各种言语作品是语文之子、之末。

不要认为形而上学、本体、道是孤立、静止、陈旧的教条。

对于一种知识而言,如果缺乏形而上学思维,缺乏本体论建构,就无法超越经验事实和实践理性,就没有一个统摄整个知识体系的东西,因而就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论述问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易或问》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宋代思想家朱熹《四书集注》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湘赣皖十五校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湘赣皖十五校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湘赣皖十五校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说过,最一般的抽象总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列宁也说,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语文广大无边、丰富无比、庞杂无比,它能不能经过“科学抽象”,有一个“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语文全部的“具体的东西”,成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语文一切所共有的真理,其实就是哲学的原理。

王国维说:“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的女王”,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皇后”。

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是超越经验之上的追问,属于本体论。

本体论作为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属于超验世界。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那么,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言意关系。

它就是对各种语文现象(言语及文本)进行科学抽象后而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

语文之道作为“道一”,生出“言—意”——“言—象—意”——各种言语作品,其中文学就是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的。

所以,言意关系就是语文之母、之本,各种言语作品是语文之子、之末。

不要认为形而上学、本体、道是孤立、静止、陈旧的教条。

对于一种知识而言,如果缺乏形而上学思维,缺乏本体论建构,就无法超越经验事实和实践理性,就没有一个统摄整个知识体系的东西,因而就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论述问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易或问》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宋代思想家朱熹《四书集注》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湘赣皖长郡十五校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湘赣皖长郡十五校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湘赣皖长郡十五校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信息革命带来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进步,深刻影响社会环境和文化形态,文艺创作也如此。

互联网介入文艺创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途径扩大和呈现载体改变。

就像部分戏曲演出于勾栏瓦舍,电影在黑漆漆的盒子里造梦,电视带来全家欢,一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接受与所适配的媒介形式无法分开。

网络小说、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等以“网”之名蓬勃兴起的文艺形式不只是传统艺术在小小荧屏上再次呈现,而是有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规律。

互联网特有的“用户思维”,让受众成为创作关注点。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小说的阅读场景发生变化,写作场景随之改变。

一位网络作家说,他特别重视读者在网络上的阅读体验,比如分段分节要短、条理要清楚;每2000字左右.这是手机阅读者能接受的最佳长度;每一章的故事剧情都要有进展、有悬念等等。

根据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 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

随着手机移动端的普及,手机已经不再是个人电脑的延伸.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开始适应小尺寸竖屏显示。

与电脑“读屏”方式不同,手机是以“滑屏”模式呈现.相应的,在短句、短段、留白和空行技巧上都要更加适应“滑屏”特点,所以才会流行“一镜到底”的长图,才会为适应9:16的竖屏显示而自主削弱对背景、环境的交代,更聚焦于人物刻画。

竖屏访谈类节目、竖屏短剧等也应运而生。

互联网“点对点"的传播特性和便捷的及时反馈,使得创作不再是单枪匹马的行为,受众可以广泛参与创作过程。

在传统观念中,文艺创作是一项偏于“文科”的工作。

但在互联网背景下。

越来越多来自理工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加入创作队伍。

他们研究分析网络上的点击量曲线和观众反馈,根据测算结果对创作提出改进意见。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量: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说过,最一般的抽象总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列宁也说,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语文广大无边、丰富无比、庞杂无比,它能不能经过“科学抽象”,有一个“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语文全部的“具体的东西”,成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语文一切所共有的真理,其实就是哲学的原理。

王国维说:“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的女王”,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皇后”。

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是超越经验之上的追问,属于本体论。

本体论作为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属于超验世界。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那么,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言意关系。

它就是对各种语文现象(言语及文本)进行科学抽象后而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

语文之道作为“道一”,生出“言—意”——“言—象—意”——各种言语作品,其中文学就是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的。

所以,言意关系就是语文之母、之本,各种言语作品是语文之子、之末。

不要认为形而上学、本体、道是孤立、静止、陈旧的教条。

对于一种知识而言,如果缺乏形而上学思维,缺乏本体论建构,就无法超越经验事实和实践理性,就没有一个统摄整个知识体系的东西,因而就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论述问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易或问》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试题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试题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试题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湘赣皖·十五校高三联考第一次考试语文模拟试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湖南省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卷

湖南省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卷

湖南省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届湘赣皖·十五校高三联考第一次考试语文模拟试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202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离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

小目标也好,大远景也罢,“美丽中国”始终是的关键词。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得以基本实现。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来看,美好的生态环境皆建立于良好的生态观之上。

青年,青春使命在肩。

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哲理般的生态文明思想。

及至新时代澎湃而至,更多人意识到,(),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攻坚治污也好,环保问责也罢,事后治理总不如事前。

如果青年能扛起环保责任、坚守生态理念,欠债再多总能还清,路阻且长也总能抵达终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米之炊理所当然义不容辞未雨绸缪B.无米之炊首当其冲义不容辞未雨绸缪C.无源之水理所当然责无旁贷防患未然D.无源之水首当其冲责无旁贷防患未然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B.物质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C.人类未来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D.人类未来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第二架试飞飞机转场东营试飞基地,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开启C919大型客机“1+M+N”多机场、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同时进行。

B.对乌拉圭队的进攻,法国队已经做好了打困难仗的准备,德尚说:“比赛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对于明天的比赛,我们充满了信心。

”C.40年改革开放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D.黑莉于2018年6月19日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随后表示,美国空出的席位将由其他国家填补。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0届高考语文一模考试试题 及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一模考试试题 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考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

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新生产要素。

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是信息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数据之所以能创造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能提高经济运行体系中原有要素的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本身就能产生新的价值。

比如,数字经济的发展及业态创新本质上就是基于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

但数据创造价值的功能并不能直接实现。

数据要素也不能直接参与价值分配,而是要经过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后,才能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

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竟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体系最完备、制造业规模最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先的国家,每年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

一些国际数据公司和数据存储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25年.全球将有近30%的新增数据资源来自中国。

我国也是数据利用强国。

2018年底,我国有10家企业名列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30强榜单,在信息产业部分领城实现着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数据要素在创造价值并参与价值分配方面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

比如,数据资源开放程度有限,大量数据资源处于“休眠”状态;信息产业和数据应用部分环节、领城还存在被“卡脖子”风险;数据应用不,广泛、应用程度不深,数据价值衡量缺乏统一标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湘赣皖十五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胜景之一。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

”黄州文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

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

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

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

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

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

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

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需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

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

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

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

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笔者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解决方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8日)材料二:由于区块链技术涉及对大量数据在线上的采集、部署和处理,以及在其在金融、政务等信息敏感部门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前景,信息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特别在两个角度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伴随区块链技术为更多人熟悉,不法分子正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脱离金融监管进行非法的传销、洗钱等活动,损害个人经济利益,并对金融安全产生影响。

而在《区块链数据追溯技术白皮书》中,北京链安提出了包括对链上数字资产在内的数据进行追溯跟踪的成熟技术,动态跟踪数字资产走向,及时发现非法活动。

其次,伴随区块链技术在更多行业的应用,个人用户也需要通过以手机App为代表的C端应用进行相关服务的使用。

而在这些场景中,很可能接触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资产的链上数据,而个人用户安全意识相对企业更为有限,一旦这个环节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也将严重威胁相关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安全。

而在《区块链移动端安全调查报告》,北京链安正分析和展示了当前区块链移动端软件的安全现状,并提出了其中的典型问题和安全方面的建议,希望对行业在安全建设方面有所裨益。

(摘编自凤凰网《北京链安发布区块链数据追溯技术白皮书和区块链移动端安全调查报告》)材料三:注:图中“E”表示预测(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材料四:供应链行业往往涉及到诸多实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

传统模式下,不同实体各自保存各自的供应链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造成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冒领、货物假冒等)难以追查和处理。

通过区块链各方可以获得一个透明可靠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实时查看状态,降低物流成本,追溯物品的生产和运送整个过程,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当发生纠纷时,举证和追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摘编自《区块链技术指南》)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作为一种新的基础架构和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优点,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共享经济的各个领域。

B.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记录数据和信息公开透明,并且不可修改或撤销,便于监督和审计,因此具有绝对的安全性。

C.中国区块链技术收入增长率在经历了2016年、2017年、2018年的高速增长后,于2019年达到高峰。

到2020年其增长率虽然可能骤然减缓,但收入仍然大幅增长。

D.区块链可以为各方搭建一个透明可靠、信息统一的平台,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协作和沟通,能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冒领、货物假冒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不能解决的一项是______A.银行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轻易获取客户的信用记录,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而不需要线下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