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

合集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当代世界正处于被称作现代化的历史变动与进程中,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战略中的发展短板,更是实现整个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

“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扮演着农业革新者的角色,是将传统农业改造转变为有效益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自2012年以来,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都重点提及“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问题。

在国家战略及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更是开展地如火如荼。

然而,其背后却存在系列关乎逻辑起点的问题依旧不明等困境。

本研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范式为依据,针对研究问题采用“混合研究”法搜集素材与数据,重点建构了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形成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路径,以回答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做—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着力展开四个板块的研究。

第一板块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验证与修订这一研究中的起点性问题,也是整个研究中的重点和核心,构成了“第二、三、四章”这三章的主体内容。

在全面文献阅读与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阶段的抽样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直至所搜集的数据达到了理论类属饱和。

以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编码方式对转录文本资料进行层层编码;其次,通过一线岗位专家的“工作任务分析”呈现出“农场生产管理、农场员工管理、农场目标管理、关系组织与协调”等领域和素质要素条目;第三,通过平行搜集的材料相互补充、整合并对初始编码、聚焦编码的结果进行“二次调整”概括提炼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初始要素框架,并对其每一要素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与分析;第四,基于素质初始框架和相关成熟量表,自行编制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问卷》,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结构展开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并通过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出其是否为能够区分出绩优、绩平的“胜任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素养

新型职业农民素养

新型职业农民素养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农村农民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逐渐转变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素养包含了广泛而深厚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

农业是农民的核心工作,掌握农业种植、养殖、农机操作等专业知识对于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新型农民应了解基本的农作物生长规律,熟悉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掌握动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畜牧业方面,了解家畜的饲养、疾病预防和养殖管理知识,掌握养殖技术的先进经验,以提高养殖效益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同时,熟悉农用机械的运转和维护,掌握新型农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农民在如何经营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与农户的相关合作方面可能有所不足。

新型农民应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学习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培养农业企业的经营能力。

新型农民还应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标准,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社会服务能力。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农民对社会的支持和服务。

新型农民应具备社会公益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播农业科普知识,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提倡绿色生态农业。

同时,新型农民应参与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农民利益维护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农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农民需要紧跟农业科技的进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他们应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动态,积极参加农业培训和学习,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同时,新型农民还应具备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农田和农作物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搜寻匹配模型构建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搜寻匹配模型构建

题 说 到 底 是 农 民 问 题 ,乡 村 振 兴 本 质 是 农 民 能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 市 场 存 在 的 主 要 矛 盾 是 劳 动 力
力 与 认 知 的 振 兴 ,而 传 统 农 业 缺 乏 高 素 质 新 型 受 教 育 水 平 普 遍 不 高 ,求 职 技 能 具 有 非 常 严 重
搜 寻 匹配 理 论 系 统 分 析 了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均
显 。 这 可 能 涉 及 两 个 问 题 :一 是 传 统 农 业 人 才 衡 性 以 提 高 工 作 匹 配 率 和 减 少 失 业 ,并 很 好 地
供 给 问 题 。 劳 动 主 体 主 导 劳 动 过 程 ,中 国 的 问 解 释 了职 位 空 缺 和失 业 人 口并 存 的现 象 。 目前
者 。在 乡村 振兴 的大 环境下 ,产业融 合成 为农 作为劳动力需求方 的企业纳入模型框架 中使搜
村 发 展 趋 势 ,如 果 农 民 无 法 通 过 培 训 与 劳 动 岗 寻 理 论 更 为 完 善 ,这 就 是 人 们 熟 知 的 DMP模
位 实 现 良好 匹 配 ,或 者 无 法 通 过 培 训 实 现 产 业 型 。此 模 型 在 考 虑 到 劳 动 力 市 场 提 供 方 的劳 动
[关键 词 ]乡村 振 兴 搜 寻 匹配 新 型 职 业 农 民 [作 者 简 介]杨 秀 丽 (1979一 ),女 ,河 北 张 家 I:2人 ,河 南科技 大 学经 济 学 院 ,副教 授 。(河 南
洛 阳 47102 3)
[课 题 项 目]本 文 系 2O17年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重 点 项 目“中 西部 地 区农 民工 返 乡创 业 与精 准扶 贫 对 接 机制及 配套政 策研 究”(项 目编号 :1 7AJY01 7)和 201 7年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供 给侧改革视 阈下河南省农村公共 品供给农 民参与机 制与路径研究”(项 目编号:201 7一ZZJH-143)的 阶 段 性研 究 成 果 。

分析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构建

分析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构建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构建当传统农业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建设先进的现代农业便成为了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

逐渐以现代工业产业、先进科技和经济管理艺术武装农业,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同时,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迎接现代农业与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挑战,当代农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对此,本文提出了互联网+职业农民的概念,希望通过建立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方式来解答当代农民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的问题,从而助力于传统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概念提出国外学者对职业农民研究得较早。

1966年美国学者埃里克沃尔夫就在他的著作《农民》里提出了职业农民的概念。

在国内,较早进行职业农民研究的邓聿文学者通过对比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差异,总结出了职业农民的一些特征。

之后,曲建勋、郭智奇和周稽裘等学者都给出了自己对于职业农民的定义。

而在互联网不断发展普及的今天,对于职业农民的研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将职业农民置于互联网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分析也成了研究的新方向与思路。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凭借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桥梁,依托多种渠道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本文将互联网+的概念与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给出了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定义,即自身职业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来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最终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在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做了初步定义之后,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来深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农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

胜任力最早由美国学者McClelland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能区分在特定组织环境和工作岗位中个人绩效水平的显著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模型构建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模型构建研究

特约主持人: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主持人按语: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其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作为“三农”主体的农民素质及其人力资本的积累。

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

在本专题中,基于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陈春霞博士等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为例,尝试性地探讨、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框架,该模型可作为制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资格评价标准等的依据;马建富教授等认为,要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并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型态进行了重构。

这些探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改革以及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问题提出(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三农”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与难点。

要破解中国“三农“的深层次症结,理论界急需进行深入探究,为农村遭遇的时代困境提供诊释。

自2012年以来,党中央连续颁发了8个有关“三农”、聚焦“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不难发现,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模型构建研究陈 春 霞,石 伟 平摘 要:“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难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科学培育的首要前提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依据整体研究范式,采取“目标式/判断式+滚雪球”抽样方法对长三角地区35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通过9位岗位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收集要素,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验证及融合。

基于此,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编码方式概括提炼素质要素构成与概念框架,并对初始框架进行验证修订。

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框架包括“元素质、过程性素质以及整体化设计素质”等3大模块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创业动机、职业承诺、农场生产与情境领导、市场商机识别、风险承受力等12个素质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还拥有一定的市场经营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然而,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培训内容和质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目前对其培训效能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模型的核心,本文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分为学习效果、能力提升、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1. 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是指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训课程学习和知识掌握的水平。

评价该方面时可采用学习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课程完成情况等指标。

2.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程度。

评价该方面时可采用实践证书掌握情况、管理能力提升情况等指标。

3.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贡献。

评价该方面时可采用就业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社会服务能力情况等指标。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进行评价。

1. 主观评价主观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了解培训人员的主观感受和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

实施时,可以通过设立具体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专家对职业农民进行个人访谈,了解他们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

客观评价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指标数据进行评价,如课程完成情况、实践证书掌握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指标。

通过采集这些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评价结果,进一步评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

三、模型评估与优化模型评估与优化是评价模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评价模型的评估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优化和完善。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职业素养培养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职业素养培养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职业素养培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农民的职业素养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民个人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如何培养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职业素养。

一、提升农民专业技能首先,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农民职业素养的基础。

目前,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和服务业。

因此,农民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设立培训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除了专业技能,农民的职业道德也是培养农民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的变革,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工作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职业道德挑战。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需要具备勤奋、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农民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等方式传播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培养农民创新能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创业就业成为了农民的重要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农民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

四、加强农民职业安全教育农民职业安全教育是保障农民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农村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职业安全风险。

政府应加强农民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农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作场所安全监管体系,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五、加强农民法律意识教育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农民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需要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培训模式。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民技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何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了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能评价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的目标与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提升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

因此,评价模型需要关注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培训内容的质量和适应性。

2.培训方法与手段:培训方法和手段对培训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评价模型需要考察培训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以及培训手段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3.培训师资和管理:培训师资的素质和能力对培训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评价模型需要考察培训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培训管理的组织性和执行力。

4.培训效果与影响:评价模型需要考察培训的实际效果,包括农民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提升,以及培训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可以建立如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1.目标实现度评价:评价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农民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提升情况。

2.培训内容评价:评价培训内容的质量和适应性,包括培训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实训环节等方面的评估。

3.培训方法与手段评价:评价培训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包括教学方法、培训手段和辅助工具等方面的评估。

4.培训师资评价:评价培训师资的素质和能力,包括教学经验、专业背景、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考核。

5.培训管理评价:评价培训的组织性和执行力,包括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6.培训效果与影响评价:评价培训的实际效果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农民的就业状况、经济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考核。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齐国课件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齐国课件

(三)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 “1”即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X”即建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农业部门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千方百计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四)三位一体的培训制度 ——教育培训(提高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 在培育方式上:分为学历教育(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和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和创业培植) 在培育模式上:由培训向培育转变,实行全过程培养;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分段式(按农业生产环节分阶段培训)、重实训(加强实训操作,由懂到会)、参与式(农民田间学校方式,以农民为核心、以田间为课堂、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学习)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和初、中、高“三级贯通”证书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培养路径方式
(一)特征和能力要求 首先是新的身份,农民由身份称谓到职业称谓的转变,标志着农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劳动强度高的传统身份农民转变成体面的职业农民。 第二是新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体,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规范资金管理。各省农业部门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建立相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资金使用方向,同时也要细化支出范围,严禁补助资金直接以现金形式补助给农民。各项目县要建立专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于冒领、多领、套取培育经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当今时代,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知识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农业的需求。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依靠经验和体力进行简单劳作的农民形象,而是具备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具有市场意识的新型农业从业者。

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村发展的引领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当前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培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一些培训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次,培育方式相对单一。

多数培训仍以集中授课、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现场指导,农民难以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再者,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培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和市场动态了解不够,无法给予农民有效的指导。

此外,培育的持续性和跟踪服务不足。

培训往往是短期的、一次性的,后续缺乏对农民的持续跟踪和支持,导致农民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

为了构建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培育内容。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课程。

例如,对于种植户,可以重点培训新品种的选育、种植技术的改进、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养殖户,可以着重传授养殖环境的优化、饲料的科学配置、疫病防控等技术。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市场分析、农产品营销、农业品牌建设等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创新培育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更多地采用现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网络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

可以组织农民到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应用;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培训,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通过案例分析,让农民从实际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框架体系构建

“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框架体系构建

作为农业、旅游、房地产一体化的产物,“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农业社会的一种新形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要建设“田园综合体”,实施创新战略,发展农村聚落,实现农民的全面经营。

目前,“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农业和乡村旅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人员对“田园综合体”的兴趣在于建设经济结构,从发展“田园综合体”的角度出发,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具体的战略,确保农民有效地参与产业的深度整合。

1“田园综合体”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田园综合体”不仅是乡村休闲农业现代化的产物,而且完成了农业供给的结构性改善。

其多方面整合的优势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一种趋势。

截至2019年3月,全国共建立旅游度假村500余个,约有1500万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数千名乡村旅游经理参与其中,支持农业教育,制定发展战略、行业标准,进行营销推广等。

对于农村娱乐优质资源的持续开发,农村旅游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需要多部门融合,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针对农村生产经营需要,规划传统工匠、技术专家的培养[1]。

2“田园综合体”中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2.1新一代农民工的农业经验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民调查的报告,2018年,全国共有3亿农民工。

新一代的农民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在从事户外农业技能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少。

在中国所有农民工中,81.2%的人已婚。

在一些乡村旅游休闲区和“田园综合体”,新一代农民工有很强的创业欲望。

大约90%的毕业生已经开始从事商业、电子商务、文化和创新事业。

关于目前正在由地方政府实施的农民职业培训新项目,培训材料主要涉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技能和种植技能,以及在“田园综合体”的行业工作技能培训[2]。

2.2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总量有限在农业部“十三五”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增职业农民总数超过2000万人。

由于我国进城务工人口众多,农村就业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地区农村人口发展滞后,主要是由于儿童、老人、妇女的影响。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作者:朱彬彬梁冰缪雄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01期摘要:本研究基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整理出25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的基础上,在全国不同省市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用SPSS21.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个人特质维度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模型,探讨了影响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的因素。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模型;因子分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研究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模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现代农业是指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对现代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高效整合,从而达到比传统农业更加高产、农产品更加高质、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环境更加友好的发展形式。

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具有生产过程集约化与科学化,运作过程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取向差异化与生态化等特点。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胜任力素质要求现代农业的特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力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主体意识。

发挥农民市场主体作用的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主体意识,而且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充满热爱。

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生产和工作中,一旦确定目标,就要集中精力,想方设法去实现,不轻易放弃,努力坚持。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素养。

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首先要求农民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非常了解所从事的行业产品性能及其生产加工过程,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能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其次要求农民具备市场开拓与决策能力,能了解行业及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确定生产经营目标,能与客户、行业协会及中间商进行业务洽谈,获取订单;再次要求农民具备开拓创新与冒险精神,对新的知识、技术或方法有较大兴趣,处理新的问题时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大胆设想和尝试,改造、变革、颠覆传统农业。

2019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礼仪资料

2019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礼仪资料

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一、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含义: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指新型农民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接受和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1、新型农民素质构成:新型农民素质构成主要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五个方面.2、新型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农民的法律素质是农民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和运用法律能力的高度统一和综合体现。

4、影响农民身心健康的因素影响健康的因素可分为五个方面: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和保健设施。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1、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2、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需要3、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乡村文明的需要4、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需要5、提高农民素质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需要三、新型农民的特征:1、知识化。

新型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2年。

2、能力化。

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有生存技能,就业适应性强,具备农业和非农职业专换能力.3、组织化.善于运用各种农民合作组织指导产、供、销。

4、创新性。

思想活跃,乐于接受变革,有开拓创业精神。

5、富裕化.人均年纯收入不低于1万元,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等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较高。

6、人性化。

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7、民主化。

具有民主参与意识。

四、礼仪1、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个社会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及仪式等。

2、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 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

为了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

本文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点和目标,提出了一种评价模型。

需要确定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因此评价指标应包括知识技能水平、生产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

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等。

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

然后,需要确定评价模型的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

评价模型的数据来源可以包括培训机构的培训记录、学员的学习成绩和实习情况等。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面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需要建立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

可以采用加权求和法,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得分,计算出综合评价分数。

也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得分和权重,得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的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建立一个适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价模型,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了解培训的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谈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谈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依据社会需求 和新型职业农 民学习需求开发 满足市场 需求的
新课 程和新教材 。最后 , 要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 础上 , 探索适应新型职业农 民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新教学培
训模式。
的各种 因素 。 高 职学 院要在 办学理念 、 体制 、 运行机制 和人才培养 模式 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 从传统 的阶段性教育转 向为终身服务 的教 育, 利用新 型农 民培育 的机会 , 把教育重点转 到提供 多样 性 的
询服务、 开通网上“ 专家在线” 和“ 科技富民热线电话” 等多种方
式, 为地方经济 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有文化 、 懂技术 、 会经营 的新型农 民。截至 目前 , 江苏农 林职业技术学院 已经建立 了农 业示范基地 9 6 5 0亩 、 培育示 范户 1 3 8 户、 开办培训班 5 3 期、 受 训人数达 4 3 0 0人 、 发放培训手册 4 0 0 0余册 , 2 0 0 9 、 2 0 1 0和 2 0 1 2 年连续三次被 表彰 为江苏省 “ 科 技富民突 出贡献单位” 。 通过对江 苏农 林职业技术学 院职业农 民培训模式 的研 究
所 。因此 , 提高高职院校新 型职业农 民培训 质量有利于大力发
展现代农业 , 同时也具有 重要 的现实指 导意义。本文 以江苏农
与我 国农业发展之路紧密相关 的, 也是与社会经济 紧密结合 , 互 动发展的过程 。所 以 , 首先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打造 成工 程师或高级技师 , 从而满足新型职业 农民职业 教育与培训
教育服务上来 , 与地方联合 、 企业联合办学 。从方式上 , 提供点

以往进行的新 型职业农 民培训是按照上级 既定计划 , 分批 次、 专业 进行培 训 , 培训 内容 的灵 活性受 到很大 制约 , 距 开展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基于KSAIBs模型及国内外认定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基于KSAIBs模型及国内外认定标准

成 人教育 与培训
守法纪 , 而且 , 有 良好 的职 业 道德 、 较 高 的 农业 意 识、 对 生 态环 境 和现 代社 会 有高 度 的社 会 责任 感 ,
2 0 1 6 年 第 3 4 期 要 i 5 a t 歪
( 一) 国 家相 关 文件 与 政策
十 多 年来 ,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出 台 的 “ 一 号文
中 图分 类号 : G7 2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7 7 4 7 ( 2 0 1 6 ) 3 4 — 0 0 5 0 — 0 7
“ 四化 同步 ” 战略 的实 施 正在 对 我 国农村 职 业
教 育产生影 响 , 对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 的改革提 出 了诉求 ; 而2 0 1 6 年l 1 月, 新 近推 出的“ 三权分
系建设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1 6 Y J A 8 8 0 0 2 8 )
作者简介 : 马建富 , 男, 江苏理工学院教 育学院、 职业技 术师范学院院长 , 农村职业教 育研 究所所长 , 教授 , 硕士研 究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农村 职业教 育与培训 ; 陈春 霞, 女,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 究所 2 0 1 5 级 博士研究 生, 主要研 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 育 ; 吕莉敏 , 女, 江 苏理 工学院教 育学院、 农村 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 , 主 要研 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 育、 成人教 育。
特质。依据人 力资 源素质评价 KS A I B s 模 型、 国 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 , 尝试对新型职业农 民素质 问题进
行深入探讨 并建构模型 。
关 键词 : 新型职业农民 ; 素质模型 ; 建构依据 ; 认 定标准 ; K S A I B s 模 型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基于KSAIBs模型及国内外认定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基于KSAIBs模型及国内外认定标准
和 民生指标 。 继 而 作 者 构 建 了示 范 性 职 教 集 团 评 定 指 标 体 系。 一是 基 础 评 定 : 集 团组建 的 完善 性 。 包 括 基 础 建 设 扎 实和 保 障措 施 到 位 ;二 是 核 心 评 定 : 管
理 与运 行 机 制 的完 善 , 是 加 强“ 政、 行、 校、 企、 研”
之 间合 作 , 确 保 集 团 活 动 常 态 化 与 活 力 的重 要 保 证; 三是 效 果 评 定 : 服 务能力和运行成效显著 , 主
要 是 指 集 团服 务 现 代 产 业 发 展 和 现 代 职 教 体 系 构 建 的能 力和 成 效 ; 四是 增量 评 定 : 特 色 与创 新 突 出, 包 括 体 制 机 制 突破 、 治 理模 式 创 新 、 人 才 培 养
示 范性 职教 集 团项 目实施 与 评 定体 系 的思考
刘晓 、 刘 晓 宁在 《 江苏高教} 2 0 1 6年 第 6期 中
撰 文, 阐述 了示 范性 职 教 集 团 的发展 导 向 、 认 定 依 据 ,构 建 了较为 系统 的 示范性 职教 集 团评定 体 系 ,
并对 项 目落 实与认 定 过 程 的取 向性 、 诊 改性 、 带动
模 式改 革 。
最后 作 者 从 三方 面 对 示 范性 职教 集 团项 目的 实施和 评定进 行 了思考 : 一是 示 范性 职教 集 团项 目
落实 的取 向性 思考 , 包 括评 动不 评静 、 评 软 不评硬 、 评 质 不评 量 、 评 估 不 评优 ; 二是 对 示 范性职 教 集 团 项 目的保 障与 引 导 , 包 括 政 策 制度 护 航 、 协 调 机 制 保驾 、 施 行 评定 后 诊 改 ; 三 是 示 范性 职教 集 团项 目 实 施 的 重 点 和 范 围 ,包 括 立 足 于 区域 发 展 “ 扶 优” 、 着 眼特 殊发 展 需要 “ 扶特” 、 服 务 于行 业 发 展 规划 “ 扶需” : 四是 示 范 性 职教 集 团的 示 范 与 引 领 思考 , 包 括 引领 性 示 范 、 推广 性 示 范 、 带动性示范, 以期凝 聚社 会 重视 职 教 集 团发 展 的共识 ,优 化 职 教 集 团改革 发 展环 境 .追 求职 教 集 团整 体 质 量 提 升 的健 康 发 展 。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
•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他的心态,只有15%取 决于他的智力和知识。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心态具有多大力量呢?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8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
主讲人:吴洋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
心态 决定 状态
教学目的
• 课程结束时,职业农民学员:
• 能够清楚认识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 性
• 能够了解,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 ,保持健康心态可以通行于不同人 群之间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1、什么是心态 ?
• 人活着,其实活的就是一种心态。成功者与失败 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心态支 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 们总是喜欢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 一切皆来源于不同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状态。 心态决定状态。明白了这个道理,人生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间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国家”,连续多年旅游收入列亚 洲第3位。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培养教材(PPT3 3页)
3、向 下 比 较
跟孔子比学问 跟李嘉诚比财富 跟刘翔比跨栏 跟泰森比强壮
跟孔子比财富 跟李嘉诚比跨栏 跟刘翔比强壮 跟泰森比中国学问
4、活 在 当 下
什么是活在当下? 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
心态对你的影响
心态好 ——生理健康,能力增强。

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一、农民体育健身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农民健身运动注意事项

三、常见农民体育活动项目及其方法

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意义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必要性

注意着装
天气情况

准备活动



跑步和长走运动 滚铁环 踢毽子 抽陀螺 健身舞 颗粒归仓 鸳鸯背瓜 摸石过河 齐心协力 扭扁担


在产业发展方面
14个国贫区县、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旅融合(含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
农旅融合(含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
田园综合体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创建“三园两场”示范项目
特色效益农业技术体系榨菜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资
金扶持重点方面

新型农民培育支持对象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农药、渔药、兽药使用准则

食用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

农业职业健康内涵
劳动环境和危害因素的控制

农业生产常见职业病

一、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
二、生态农业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美丽乡村与创建美丽家园
四、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 五、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

传承和挖掘农耕文化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耕文化

生态农业含义
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点

农村环境整治
乡风文明建设

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
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新形势下美丽乡村产业调整与优化重点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主体队伍体系的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主体队伍体系的措施

任务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主体队伍体系的措施一、背景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队伍体系,以提高乡村发展水平。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和重要性2.1 定义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现代化农民,他们不仅具备传统农民的技能和知识,还具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

2.2 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构建主体队伍体系的措施3.1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水平为了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队伍体系,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培训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 - 在农村设置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提供系统化的培训课程,涵盖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 加强对新型农技人才的培养,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 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民大学等学习机会,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学习平台。

3.2 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和发展创业和发展是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主体队伍体系的关键环节。

具体措施包括: - 提供贷款和创业资金支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的资金保障。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税收减免和政策支持。

- 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体系,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增加收入。

3.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与合作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组织与合作是构建主体队伍体系的重要保障。

具体措施包括:- 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组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 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社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组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作者:马建富陈春霞吕莉敏来源:《职教通讯》2016年第34期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理想化的职业农民,具有职业性与多样性、限定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等群体性特质。

依据人力资源素质评价KSAIBs模型、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尝试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建构模型。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建构依据;认定标准;KSAIBs模型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农科教统筹的新型农民培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YJAZH026);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YJA880028)作者简介:马建富,男,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陈春霞,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吕莉敏,女,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4-0050-07“四化同步”战略的实施正在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产生影响,对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提出了诉求;而2016年11月,新近推出的“三权分置” (即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中央关于农村土地问题出台的又一重大政策。

“三权分置”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而这必将对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我国正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亟需解决“数量萎缩、结构失衡、后继乏人、素质堪忧”的难题。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迫切需求,而且,对其素质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职业院校要培育出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那么,就有必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进行解析,而且,要据此构建一个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素质模型。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一)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界定目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论述,可谓众说纷纭。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朱启臻、李文学、魏学文等学者从其应具备条件的维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内涵解读。

而本文将通过“新型职业农民”与其相关概念的辨析来对其加以界定。

(1)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

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特征,还须具备的条件是:将农业作为职业是市场主体;具有高度的现代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1](2)新型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民是从宏观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一种身份,泛指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

而职业农民范围较小,是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群体,是对一种职业的称谓,属于新型农民的当然范畴。

[2]基于上述概念辨析,将“新型职业农民”界定为:自主选择在农业产业充分就业,以农业作为职业,不仅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晓政策、有组织、守法纪,而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农业意识、对生态环境和现代社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从事着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或其他与农业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特征1.职业性与多样性。

作为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相关职业将涵盖整个农业链的多个环节。

我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后,更明确了主体职业、关键职业领域,新增水产品质量检验员、农业技术指导员、种子加工员等9项职业[3],表现出更加细分的特点。

2.限定性与开放性。

新型职业农民的限定性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点对从业人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性、复合性的较高要求。

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要经过选择、培训和教育,不能轻易获取,新型职业农民与其他职业一样,从事这项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执业资格。

开放性表现为新型职业农民虽然有一定的各方面要求的限定性,但是,来源可以是开放的,既可以是目前正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是一些致力于农业发展的城市居民,甚至可以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等。

3.独立性与自主性。

新型职业农民的独立性表现为有独立的职业特征和社会地位,有获得创造成果共享的权利和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

[4]自主性表现为在从业过程中,这一群体有自主选择劳动方式,自主支配劳动对象和选择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

[5]当然,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自主转岗,其他从业人员也可以在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之后自主选择进入该领域。

那么,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要求,其素质模型应该如何构建?二、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构建依据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在国内又被译为胜任力模型,其涵义是指对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或素质要素组合的形式化描述。

[6]构建素质模型是为了通过研究人的素质构成及特点,以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价人才,进而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招聘或任用人才、选拔人才以及培养(培训)人才。

本素质模型建构的依据主要是相关文件与政策、KSAIBs模型以及国内外职业农民认定标准。

(一)国家相关文件与政策十多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号文件”都集中于“三农”问题。

通过对这些文件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学术界以及实践界对新型职业农民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内涵及其结构的认知俞益清晰。

以下就“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进行分析与梳理,为研制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构建相应素质模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见表1)。

(二)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KSAIBs模型KSAIBs模型是主要用于个体素质测定的一种人力资源素质评价模型,它也可用于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评价。

KSAIBs模型主要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能力(ability)、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和行为(behavior)等五项要素。

(1)在这个模型中,“知识”是概念、定义、原则、方法等构成的体系。

在人力资源个体素质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用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文凭”作为衡量依据。

(2)“技能”是指学生或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所习得的技巧和行为习惯。

技能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性技能,也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和管理技能等。

(3)“能力”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

能力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组织力、辨别力等。

(4)“中介变量”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和个性等。

在人力资源个体素质评价过程中,由于劳动者的动机确定难度较大,所以中介变量可用情感或态度实施表达。

(5)“行为”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可理解为职业表现。

KSAIBs模型较全面地涵盖了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方方面面,自然,这五个方面的要素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因此,对这一模型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

(三)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1.国外认定标准。

国外开始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相对较早,其关于不同等级与类型所对应的素质要求,可以作为我国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重要参考。

以下对部分国家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略作分析。

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皆以资格证书的形式体现,存在不同的等级与系列。

各等级证书均需经过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职业农民想获得更高等级证书,需要拥有上一级的资格证书。

各国证书有不同的系类、专业划分以及对应不同的认定标准、证书功能(见表2)。

[7]2.国内认定标准。

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300个试点县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在其主办的“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公布了20个试点县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

各地具体的标准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标准的基本内容是相似的,可以成为模型建构的参考指标。

根据各地认定标准,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结构概括为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以及行为五个维度(见表3)。

三、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建构及解读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参考国内外有关职业农民认定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采用分析法,将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分为基本素质、能力素质、情感素质这三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与此同时,采用Delphi法,即借力农村职业教育专家掌握的各种信息和丰富经验,经过抽象、概括、综合、推理的思维过程,将三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十七个二级指标和四十七个三级指标(见表4)。

从总体上看,这一素质模型所显示的素质内涵能够反映当代作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这些指标体系从不同的维度既反映了要成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有的素质基础,又反映了在未来职业农民生涯中必须具有的发展基础;素质模型所包含的内容,既体现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又体现了素质的核心素质,即关键能力的方方面面,还从更高的精神和情感层面提出了系列要求。

这些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志愿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们努力的方向和行为的动力。

在此,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指标体系,对有关核心概念进行解读,以方便在理解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中更好地操作与实施。

(一)基本素质(C1)基本素质是作为一个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综合素质,它主要由基础素质、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生态素养、法律素养、信息素养和政策素养等构成。

这几个方面是未来所有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结构中都必须具有的素质,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1.基础素质。

反映职业农民的自然状况和受教育情况,其中,“受教育性质”是指农民所接受的是全日制的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还是短期的职业教育培训。

2.专业素养。

主要反映职业农民系统接受专业教育、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其中,“庭院环境美化知识”考察的是职业农民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意愿以及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情况。

3.道德素养。

包括职业农民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这里主要是从道德层面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的素质要求。

4.生态素养。

这是新型职业农民基础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职业农民在经营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

这既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对生态知识、环保知识等有所了解,而且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觉保护环境,主动使用生态农资等。

5.法律知识。

反映职业农民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法律与行政法规的了解、熟悉与掌握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