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地堑与贝加尔裂谷系的比较构造分析
论汾渭盆地的地貌及形成过程
论汾渭盆地的地貌及形成过程方海义(陕西省商洛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商洛 726000)[摘要]汾渭盆地是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的。
作为晋陕地堑系或环鄂尔多斯地堑系重要组成的汾渭地堑,与贝加尔裂谷系相似,不仅是亚洲大陆上位于一个褶皱弧和东西构造带之间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构造现象,也是中国东部地质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演化阶段。
它是在中生代不同方向褶皱隆起背景下,在新生代晚期形成的一种扭转滑动地块。
[关键词]汾渭盆地;地堑;地貌一、关于渭河盆地的地貌及形成过程渭河盆地是陕西境内的大型构造盆地,位于秦岭和北山两大山地之间,西至宝鸡,东迄黄河。
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最宽处80 公里,面积12300平方公里。
渭河盆地西部束窄,东部开阔,状如喇叭。
地势从边缘向中央呈阶梯状降低,高程从海拔700米至323米。
(一)渭河盆地的地貌渭河盆地地貌基本上是由燕山运动末期和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的地质构造运动奠定的。
现代地貌尤其是冲积平原地貌的形成发展则是新构造运动、气候变迁和流水侵蚀堆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区宏观的地貌格局有山地、黄土塬和冲积平原三种类型。
1山地地貌秦岭山地秦岭为汾渭盆地的南界,山脉走向西北—东南,向东延伸至蓝田与华山联结,折向北东,为新生代以来长期隆起侵蚀的断块山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光秃山2679米、草链岭2645米、华山2338米。
秦岭山地的上升幅度是不等量的,总的趋势是西部上升较快,东部较慢,在地貌上表现为山势西高东低。
秦岭北坡大断裂带,由于北仰南倾差异运动的作用,北坡强烈隆起,而渭河断块是南深北浅的簸箕状下陷,这样便在秦岭北坡形成高差数百米至千米的断崖。
加之后期流水侵蚀分割的作用,形成许多深邃的峡谷,如有名的七十二峪。
北山山地北山是由寒武、奥陶纪结晶灰岩组成的断续分布的山系,走向从东西到北东。
新生代以来循北东东和北东两组断层活动,山地西北仰起、东南倾斜,表现山势舒缓低矮,断续相连,以低山为主,一般海拔900—1300米。
裂谷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板块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岩石圈拉伸变薄、裂陷
半地堑、地堑的形成和构造格架
1、犁形断裂面 2、拉张和重力(垂向)剪切构造作用
犁形断裂
半地堑反向断裂组合
掀斜边缘
陡坡带 断阶构造
洼陷带
缓坡带 单斜带 断阶带
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
陡坡带:断阶构造
陡坡-洼陷边缘断裂坡析带
缓坡带、单斜带、断阶带
沾化凹陷构造格架样式
613.2测线构造剖面图
垦利洼陷 152.00
157.00
渤南洼陷
义115
162.00
义156
167.00
埕东凸起
172.00 (km)
平面状断裂: 断块掀斜旋转:多米诺(骨牌)Donimo 模式
江汉盆地白垩纪构造样式
双向犁形断裂、盐拱作用、中央隆起的形成
地堑中央隆起
洼间低凸起
中央隆起
岩石圈冷却沉降
• 把盆地的总沉降分为裂陷期和裂 后期沉降; • 提出了拉伸量β的概念; • 确定了拉伸量与同裂陷沉降和热 衰减沉降的定量关系.
McKenzie--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1)Selveson的裂谷模式
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模式的定性 模式最早是由Scelveson (1978)提出 的,他概括了裂谷盆地整个发育过程 中的主要作用:
McKenzie--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 同裂谷期沉降
地壳
上地幔 软流圈
地壳 上地幔 软流圈
地壳
上地幔
ρc和ρm 分别表示地壳和上地幔0℃时的密度,α为热膨胀系数。Tcr 和Tma分别为地壳和上地幔的平均温度,软流圈顶面为恒温面(Tm)。岩 石圈的地温变化可看作呈线性变化,取地表温度为0℃。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胡经国五、缝合带与主要断裂带1、中国及邻区的缝合带和断裂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认识到,切穿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的深断裂(Deep Fracture or Deep Fault)在大地构造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裴伟,1956;张文佑,1959;黄汲清,1960)。
一些构造学家,虽然不谈深断裂,但是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实际上都是深断裂带;洋中脊是切穿岩石圈的张性深断裂带;海底和大陆上的转换断层是切穿岩石圈的剪切深断裂带;而贝尼奥夫带则是切入地幔更深层次的超岩石圈断裂带。
现代的洋中脊带、贝尼奥夫带和转换断层,构成现今地球一级断裂系统,决定了现今全球大地构造格局。
不同的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均有其所特有的断裂系统。
它们决定了各个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全球构造格架。
20世纪50年代,美国COCORP(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tion Profiting)发现,地壳中不同层次的拆离构造(detachment or decollement)在大地构造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揭开了大陆深断裂构造研究的新的一页。
80年代兴起的地震成像技术(seismic tomography)发现,地球内部结构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开辟了地球深部构造研究的新纪元(F.A.Cook et al.,1979;J.H.Woodhouse abd A.M.Dziewonski,1984;刘福田等,1989)。
根据地震剖面,F.A.Cook等描述了北美阿巴拉契亚的薄皮大地构造(thin-skinned tectonics)(F.A.Cook et al.,1979)。
许靖华论述了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晚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的薄皮板块构造(thin-skinned plate tectonics)(K.J.Xsu,1979)。
最近,西藏南部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Wienjin Zhao et al.,1993),揭示出现代印度大陆确实下插(underthrusting)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地表的主中央(MCT)和主边界(MBT)断裂向深处均会合到主喜马拉雅断裂(MHT)——一个地壳深处的拆离(滑脱)面,从而证明了阿尔冈提出(E.Argand,1924)、黄汲清(T.K.Huang,1945)进一步阐明了的科学论断(图8,B)。
桑干河断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区域地质背景纵贯山西省南北的汾渭裂谷系介于南部的秦岭和北部的阴山两个巨型构造带之间,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线为北北东向,而南北两端呈北东向,故使其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S”形。
其构造格架形成于中生代,主体部分扭压隆起的特征明显,构造形迹发育;自新生代以来在中部地区由于区域上的右行张扭活动,形成了纵贯全省的一系列斜列的走滑—伸展断陷带;由于其正好位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过渡带上,因此构造特征独特。
图1桑干河断陷大地构造位置1-边界断裂及沉积中心;2-裂陷挠曲边界;3-应力作用方向;4-省界;5-研究区域2桑干河断陷的构造特征桑干河新生代伸展裂陷叠加在原山西北部五台山-吕梁山板隆之上。
北西以口泉断裂与洪涛山凸起为界,南东以六棱山、恒山山前断裂与雁门关隆起为界,长约150km,宽20-50km。
断裂均为正断层性质,控制了盆地内地层沉积,并将整个盆地分隔为:黄花梁凸起和两侧的怀仁、后所凹陷及浑源、朔州断阶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图2)。
2.1次级构造单元特征1)怀仁凹陷怀仁凹陷位于盆地西北侧,北西以口泉断裂与基岩山体分界,南东以里八庄断裂与黄花梁凸起分界,南西被上神泉北西向断裂所截消失(图3)。
由钻孔揭露凹陷内新生界的最下层位为始新统-渐新统繁峙组玄武岩,之上为上新统-下更新统河湖相砂、泥层,地表山前一带发育一系列的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冲洪积扇裙。
图3桑干河断陷构造纲要图①口泉断裂;②里八庄断裂;③党留庄断裂;④上神泉断裂;⑤六棱山断裂;⑥恒山山前断裂;⑦马邑断裂;⑧应县断裂;⑨西坊城断裂;⑩店坪断裂;11〇阁老山断裂;12〇边耀断裂2)黄花梁凸起黄花梁凸起为盆地中部的相对隆起区。
界于里八庄、党留庄断裂桑干河断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解园园马宝军吕继杨克基周南(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摘要】桑干河断陷位于汾渭地堑北部,大同煤盆地的东侧。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营造地表的物质力量 1.1、下图是三大类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①一⑥分别代表岩浆、喷出岩、侵入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中的某一项,图中代表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是( )A.①和①B. ②和③C. ④和⑤D. ①和⑥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 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A.④和⑤B. ①和⑥C. ②和④D. ③和⑥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⑤表示侵入或喷出后岩浆冷却凝固B.腾冲常见的火山石的形成主要通过作用②C.作用②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D. 作用①主要通过内力作用来实现下图为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景观“岱崮地貌”的景观图。
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山区的岩石类型主要是()A.玄武岩B. 大理岩C. 石灰岩D. 花岗岩5.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沉积→岩层断裂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D. 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6. 若岩层Ⅰ为页岩,Ⅱ为石灰岩,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最有可能变质成为新的岩石是()A.甲-大理岩B. 乙-板岩C. 丙-大理岩D. 丁-石英岩7. 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为()A. 地垒B. 地堑C. 背斜D. 向斜、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 如果④处岩石为石灰岩 , 则⑤处岩石为( )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大理岩 D. 砂岩10. 下列岩石中 , 可能含有化石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①⑤D. ④⑤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 薄饼岩”。
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 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
完成下面小题。
11. 从岩石成因,“薄饼岩”属于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12. “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影响最小的地质作用为 ()8. 图中岩层 , 最晚形成 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①⑤D. ④⑥A. 固结成岩B. 内力抬升C. 流水溶蚀D. 海浪侵蚀13.据图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 )A. 生长边界西北、东南B. 消亡边界西北、东南C. 生长边界东北、西南D. 消亡边界东北、西南该图为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
断层的组合类型
•断层很少单独出现,常由多条断层成带状组合在一起,延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形成断裂带,一般与褶皱带伴生。
逆断层可组合形成迭瓦式构造;正断层可组合形成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等。
•迭瓦式构造:许多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倾向一致,老岩层依次逆冲覆盖在新岩层之上,状似迭瓦。
它常同强烈褶皱伴生,断层走向与枢纽平行。
标志该区经历过强烈挤压。
•阶梯状断层:许多条大致平行的正断层,倾向一致,断块呈阶梯状排列。
•地堑和地垒:由两条和多条正断层(或逆断层)组成。
相邻正断层倾向相向,中间断块下降,形成地堑;相邻正断层倾向相背,中间断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
如汾渭河谷就是新生带形成的大型地堑。
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向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它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①地貌标志--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等;山脊及水系的错开或突然转折;泉、溶洞或湖泊的串珠状分布等。
②构造标志--线状或面状地质体被错移、中断等。
③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④断层擦面和构造岩• a 磨擦镜面(断盘沿断层面发生滑动,在坚硬的岩石表面上形成局部性的光滑面)、擦痕(由坚硬而细小的岩屑刻划而出的较为均匀细密的凹凸线条)、阶步(与擦痕近于垂直的台阶状起伏)。
•擦痕一端深,一端浅,由深至浅的方向指示对盘移动的方向。
•阶步:由缓坡到陡坡,指示对盘移动方向。
• b 断层构造岩•碾碎、变形、重结晶,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断层角砾岩:若角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无定向排列,胶结物多来自外源物质示正断层;若角砾有一定程度的圆化,或呈凸镜状,具定向排列,示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碎裂岩和糜棱岩仅见于大型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中。
•⑤断层带中的构造强化现象:产状的急剧变化、片理化、节理化、揉皱等。
•⑥牵引构造。
•⑦岩脉、矿脉、蚀变带的线状分布。
• 5.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①.断层切断地层或岩体,则断层形成时代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或岩体之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地堑是———。 (2)从地形上看,C处是山地 ,形成原因是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A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 图中 E 处。 讨论:你觉得哪里打井最有可能找到地下水,哪里最有可能找到石油?
D
B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断层
褶皱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问题探究:
1指出图2是哪种运动的 结果,并说出其过程及其 形态类型.
图2
2说出图3中①和②的地 貌,并分析其成因.
3总结褶皱基本形态(向 斜、背斜)的判断方法;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形成初期,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所以,我们无法用地形特征来准确判定是背斜还是向斜。 那如何分辨呢?(你能画图加以说明吗?)
褶 皱 ↓
地 形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动态演示
(图中小球为演示控制按钮)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常形成 背斜 岩层上拱 背斜成谷 山岭 岩层受 褶 皱 向斜 挤压弯 岩层下弯 谷地或 向斜成山 曲变形 盆地
汾河谷地
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 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 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专论
4
发育深海沟、海洋收缩 沉积物褶皱变形强烈 逆冲断裂发育
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
1、初始期—断陷小; 2、青年期—断陷规模较大,沉积广、珊瑚礁、藻礁; 3、壮年期—断陷消失,厚度巨大的沉积体,具补偿性前积,底辟、逆牵引 构造普遍发育; 4、老年期—褶皱造山- - - - 形成与挤压作用有关的盆地。
实 例
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 东非大裂谷、莱茵地堑、汾渭地堑 红海 亚丁湾 尼日尔三角洲 大西洋两岸 大西洋 太平洋西岸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巽他弧前盆地、大谷地盆地 孟加拉湾海底扇、黑海 波斯湾盆地、喜玛拉雅南麓 阿尔伯达盆地、台湾海峡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潘农盆地 青藏高原近南北向张裂系、银川地堑系 里奇盆地、落杉机盆地、伊通盆地、莺歌海盆地 阿尔金断裂带盆地 滇黔贵地区部分盆地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 伊通盆地
• 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 渡,是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
被动大陆边缘地貌形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
大陆架:海洋平原水下延续部分,水深在200米范围内的海洋平缓倾斜 的水下平原。 大陆坡:大陆架边缘倾角较陡的斜坡(一般2-6度),水深200-3000米。
实 例
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 东非大裂谷、莱茵地堑、汾渭地堑 红海 亚丁湾 尼日尔三角洲 大西洋两岸 大西洋 太平洋西岸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巽他弧前盆地、大谷地盆地 孟加拉湾海底扇、黑海 波斯湾盆地、喜玛拉雅南麓 阿尔伯达盆地、台湾海峡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潘农盆地 青藏高原近南北向张裂系、银川地堑系 里奇盆地、落杉机盆地、伊通盆地、莺歌海盆地 阿尔金断裂带盆地 滇黔贵地区部分盆地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 伊通盆地
-关于陕西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
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
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
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
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
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
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
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
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
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
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
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
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
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大地构造重要概念笔记
学科:大地构造词目:裂陷槽英文:aulacogen释文:指大陆地台内部与地台边缘高角度相交的切穿地壳的裂谷或槽地,由沙茨基(N.S.Shatsky,1945)创名。
板块学说出现后,裂陷槽被看作三叉裂谷的陆内一支。
常见于中元古代之初(18亿),具有幔源岩浆活动,是基底固结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结束时无构造变形及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裂陷槽不限于地台内部,也可在地台边缘或在半固结的基底上发育,又称边缘裂陷槽(marginal aulacogen)或短轴裂陷槽(brachyaulacogen)。
俄罗斯米洛诺维斯基(onovsty,1983)提出以强烈挤压结束的可称裂陷地槽,时代多为古元古代。
裂陷地槽可与短轴裂陷槽相比学科:大地构造词目:坳拉谷英文:aulacogen释文:又称坳拉槽、裂陷槽。
为沙茨基(Н.С.Щатский,1945)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槽地或地堑。
霍夫曼(Hoffman,1974)归纳坳拉谷有以下特征:出现在大陆边缘的凹入部位,与陆缘近于垂交;近陆缘处活动性大,越向大陆内部下陷幅度越小,直至最后消失。
其生成时期与大陆破裂同时,初期为一狭窄的地堑(系),后期转化为宽阔的坳陷,最终因受侧向挤压而变形。
如有岩浆活动,主要是碱性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坳拉谷是大陆裂谷向大洋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叉裂谷中的一支。
这一支因后来停止活动成为夭折谷,另两支继续扩张而成为大洋。
坳拉谷常与大陆边缘以高角度相交,往克拉通内部逐渐消失。
在向洋的一端常形成大型三角洲,如西非几内亚湾与贝努地堑汇合处的尼日尔三角洲。
坳拉谷的演化常以碱性玄武岩充填起始,随后为粗碎屑砂砾岩及泥质岩覆盖,有时发育碳酸盐岩夹膏盐沉积,其特征与大陆边缘相的沉积十分相似。
泥盆纪的第聂伯顿涅茨坳拉谷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它与俄罗斯地台边缘呈高角度相交,其沉积厚度在地台上1000~2000米,而在坳拉谷中则厚达8000米。
医学专题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精讲
西 南 地 区 构 造
(gò uzà o)
简 图
第十页,共五十四页。
<三>西北地区(Northwest China)
西北地区以盆山构造体系为特点,东北(dōngběi) 为阿尔泰山,西北毗邻哈萨克斯坦,内部南 北分别发育准葛尔和塔里木盆地,两者之间 为天山。西部紧邻帕米尔地区,向东延伸至 阿拉善地区以及祁连山区,南部为青藏高原 北缘昆仑山脉,昆仑山向东延伸为阿尔金山。
意义。
第二页,共五十四页。
中国及临区主要(zhǔyào)的构造单元
第三页,共五十四页。
说明:彩色指示 地形的起伏变化, 白线指示板块边 界,灰色线指示 大断裂以及区内
主要的构造 (gòuzào)板块边 界,黑色三角指
示主要的火山。
构造 单元 (gòuzào)
中国东部(dōnɡ bù)(Eastern China) 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南地区(South China) 西北地区(Northwest China)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四页。
四川盆地(sì
chuān pén dì)共五十四页。
塔里木盆地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四页。
准噶尔盆地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四页。
3.三大(sān dà)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zhùchēng),海 拔多在200米 以下,周围面积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 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 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即呈阶梯状上升。
第十五页,共五十四页。
中 国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3)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3)胡经国五、裂谷㈠、裂谷概述裂谷是由地球深成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表坳陷构造,是以高角度断层为界、呈长条状的地壳下降区,是长达数百至上千千米的大型地质构造单元。
裂谷的概念由英国人C.W.格雷格里于1894年首先提出。
裂谷是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从大陆崩裂至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的构造类型,也是岩石圈板块生长边界的构造类型,并且在陆壳区和大洋中脊上均有发育。
大裂谷是由一系列断裂围限而成的长形断陷谷地。
大裂谷宽度多在30~75千米之间,长达几百到几千千米。
例如,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系;其东支全长6400多千米,西支长约1700千米。
俄罗斯贝加尔湖是所有大裂谷中最深的湖泊,最大水深达1600多米。
中国山西“地堑系”可能是大裂谷发育的初期阶段。
㈡、裂谷形成作用1、裂谷成因由于地壳下的地幔炽热物质的上升作用,因而在地幔炽热物质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壳被拱起呈穹隆状外形,引起区域性地壳拉张,地壳岩层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轴部断裂下陷而形成裂谷。
裂谷在形成过程中有迁移扩展现象。
例如,俄罗斯贝加尔裂谷带先在南贝加尔盆地形成,然后往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扩展,一直到第四纪中期为止。
2、裂谷形成作用阶段按照裂谷中沉积物的粒度,可把裂谷形成作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⑴、盆地初始形成阶段原来经历长期夷平、起伏很小的地面古风化壳被剥蚀沉积于盆地中,其沉积物都是细粒沉积物。
⑵、盆地大幅度下降阶段地形高差增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裂谷内堆积粗粒沉积物。
㈢、裂谷特征裂谷具有以下特征:1、裂谷长度超过宽度,许多断陷盆地呈规则的雁列式分布,其横剖面不对称。
2、裂谷内有火山和众多湖泊分布。
3、裂谷两侧山地常有夷平面残留。
4、裂谷中沉积物厚度大,平均厚度为1.5~2.5千米,最厚可达7~8千米(如俄罗斯南贝加尔盆地)。
沉积物颗粒的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变粗;在裂谷横向上,裂谷边缘的山麓相碎屑沉积,向裂谷中部变为细粒湖相或沼泽相沉积;其沉积物中常夹有火山岩沉积。
各地区域地质构造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
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
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褶皱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
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
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
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
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断裂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
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
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
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
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构造控制形成的地貌。
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化、地质过程以及地理环境的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海洋、山脉、平原等;另一类是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地堑、地垒等。
地壳运动是构造地貌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地壳运动主要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水平运动使得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拉伸或平移,从而形成山脉、裂谷等地貌。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得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而垂直运动则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形成高原、盆地等地貌。
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由于地壳的断裂下陷形成的。
褶皱是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也是构造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的。
当褶皱的规模较大时,就会形成褶皱山。
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就是由一系列褶皱山脉组成的。
在褶皱的形成过程中,岩层的弯曲程度和形态会影响地貌的特征。
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般来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岭;但有时候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形成谷地;但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会形成山岭。
断层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
断层是指地壳岩石在受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类型。
地垒是指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形成块状山地。
比如,我国的华山、庐山等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地堑则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渭谷地等。
板块构造学说对于解释全球的构造地貌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在板块的交界处,由于地壳运动活跃,往往会形成壮观的构造地貌。
伸展盆地类型与典型构造
独山子构造顶部现今正在活动的泥底辟
正反转构造
4.2.2弱挤压反转阶段 特点之一
横切长春岭背斜三站构造对称型纵张断裂,(长141线)
流体底辟构造
水力压裂构造
图3-33
流体底辟
构造反射 剖面特征 (莺歌海 盆地)
单断型含油气系统
2 . 0
辽北、松辽盆地古热流随时间变化图(据王东坡略修改,1999)
辽 北 地 区 1 强 参 1 井
1 . 0
1 5 0
1 0 0
5 0
0
1
1
断块构造
地堑---半地堑 阶梯状断块 屋脊 反屋脊 包心菜断块系
汾渭裂谷系盆地横剖面图
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构造样式
陆内断陷期小型地堑及箕状断陷的剖面特征
地幔上涌初始—基岩地壳拉裂
裂 陷
地幔上涌与基岩地壳裂陷演化模式图
大陆内部断陷(裂谷)一坳陷盆地
这种盆地都具有双层结构,即早期裂谷断陷、晚 期拗陷的充填发育特点,形成典型“牛头”盆地模式。 盆地可以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上。盆地之下地壳变 薄,都有上地恒隆起。 在断陷期形成的层序中发育有一系列单断的箕状 凹陷或双断的地堑凹陷,铲形同生正断层发育。坳陷 期形成的层序中断层不发育,统一了前期凸起与凹陷 的分隔界面,盆地基底发生整体下沉,后期的构造为 平缓的语皱和断距不大的断层。岩浆活动主要与张裂 期和张裂带有关。断裂火山活动导致上地慢热量外溢, 为宕石圈所吸收,因此通常表现为高热流和高地温梯 度。
构造分区
对青山低隆起 --渐变基底
对青山低隆起中部中浅层与深部层系过渡关系 (拉林河52线)
同生构造
逆牵引构造—滚动背斜 压实构造 滑塌构造
潜山构造—披盖构造压实构造
渭河盆地的地壳基本结构和断裂构造基本分布特征
渭河盆地的地壳基本结构和断裂构造基本分布特征1.渭河盆地地壳基本结构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
渭河盆地位于秦岭和渭河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延伸约300km,东宽西窄,呈一嗽叭形,向西封闭于宝鸡附近,东部最宽达80km。
秦岭与渭河平原接触线是一条长350km,断距近万米,依次北降的阶梯状断裂带。
高差近千米的渭河北山与渭河平原接触线是一条长300 余km,断距大于1km,依次南降的断裂带,因此,渭河盆地是一个地堑构造。
据钻孔与物探资料,宝鸡—渭南断裂以北,基底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层,以南是太古界及元古界,其中临潼—长安断裂以西为元古界地层以东为太古界深变质岩系。
基底形态总体为一北倾的陡斜坡。
盆地东南边缘及西部骊山断隆处,出露太古界花岗岩、片麻岩及震旦亚界浅变质岩系,其中有大片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及各种岩脉侵入。
盆地盖层由新生代沉积物组成,北部为斜坡带,南部为坳陷区,沉积中心偏南,南陡北缓,东浅西深。
新生代沉积厚度、岩相变化均受基底构造控制(新生代地层有自北向南加厚的趋势,是凹陷中心不断南移的结果。
2.渭河盆地断裂构造基本分布特征控制渭河地堑轮廓的断裂构造,大致呈向南突出的北东东向弧形断裂系,以及伴有花岗岩体侵入的横张断裂带,该弧形断裂系主要由秦岭纬向构造系、祁吕贺兰山字形构造系、新华夏构造系以及陇西系等构造复合叠加而成。
受上述构造体系的影响,盆地内形成的断裂带规模甚大,其中主要的有七条:由南而北依次是:秦岭北缘断裂带;尚村—狄寨断裂带;三桥—临潼断裂带;渭河断裂带;关山—雷村断裂带;扶风—黑池断裂带;北山南缘断裂带。
秦岭北缘断裂带:该带是秦岭与渭河平原的分界线,西起宝鸡益门,走向北西%过户县转为东西,至焦带呈北东,至华县又折回东西向,于华阴附近隐伏于新生代地层之下其中一支呈北东方向延入山西插入中条山内,构成渭河盆地的东界,另一支向东过华阴直入河南构成灵宝盆地与秦岭的分界线。
高中地理之断层相关知识整理
断层相关知识整理▲东非大裂谷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岩层断裂后沿其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在发育的一系列破裂面,充填着岩石的碎块和粉末的区域为断层带。
1、组成要素(1)断层面和断层破碎带(断层带)▲美国怀俄明肖肖尼地区的中新统凝灰岩正断层(2)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天山大峡谷地质断层线(3)断盘断层两侧的岩体为断盘,如果断层面倾斜,位于断层面上面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面的断盘为下盘。
2、断层类型如按断盘分类,可分成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三种断层示意图▲正断层▲平移断层断层往往是成群成束地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组合类型。
如:叠瓦式断层、阶梯状断层▲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各断层的上盘依次相对上升,在剖面上呈屋顶盖瓦式或鳞片状而依次叠覆,故称叠瓦状断层▲逆掩断层是逆断层的一种分类▲地垒与地堑示意图▲陕西华山:地垒▲江西庐山——地垒▲汾渭地堑地垒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上升盘)岩块,常为山岭。
地堑是倾斜面相向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上盘(下降盘)岩块,常为谷地。
例如,江西的庐山是地垒;山西的汾河及渭河河谷是地堑,称汾渭地堑。
国外著名的有东非地堑、莱茵河谷地堑等。
3、断层与地形区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它是非洲大陆的伤口,也是最大的断裂带从高空俯视,地球上有一道长6000千米,宽50千米~80千米的“伤痕”,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亚以南;向北经马拉维湖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沿维多利亚湖东侧,经坦桑尼亚、乌干达,穿越埃搴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北上入亚喀巴湾抵约旦地沟。
西支沿维多利亚湖西侧,循扎伊尔国界延伸到乌干达北部,抵尼罗河上游谷地。
东非裂谷带是世界大陆地壳最大的断裂带,它的总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6,有“地球的伤疤”之称。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乞力马扎罗山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赤道线上的第二高峰。
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
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一、韧性断层韧性断层是和脆性断层相对应的一类断层,又称韧性剪切或韧性变形。
在地壳表层或浅层,断层常表现为脆性断层,其特点是断层面明显,两盘滑动相对集中于个别断裂面上,位移显著。
而韧性断层是在剪切带中沿着微细滑动面做微小滑动,导致韧性断层两侧岩块有剪切错位,但却像断而未破,错而似连。
一般说在地下深处10—15km,普遍存在岩石塑性流变,许多脆性断层向地下延伸至一定深度,往往为韧性断层所代替。
韧性断层规模差别很大,小者宽不过数厘米,长不过数米;而巨型韧性断层长宽可达数千或数万米。
这种巨型韧性断层带,实际上是由成群小型韧性断层和夹于其中的相对刚性岩石条块组合而成的。
在韧性断层带内常常形成新的片理。
岩石和矿物的破碎程度和变形程度由边界向中心递增,中心常形成糜棱岩带,而断层边界既无碎裂岩,也无破裂面。
有时一些较坚硬的岩层、岩脉等卷入韧性断层带内,产生强烈的变形,或者因受压缩而局部加厚,或者因受拉伸而形成一段段似断而连的香肠状构造。
发生在高级变质岩(如黑云母片麻岩)内的韧性断层,常形成一条退变质带。
退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已经遭受较高温度和压力的变质作用后,又受到较低温度和压力的变质作用,其特征是原来较高级的变质矿物被较低级的变质矿物所代替。
例如在黑云母片麻岩中出现一带绿泥石白云母片岩,这可能是一条韧性断层带。
在韧性断层带内还经常出现在剪切作用下塑性岩石形成的拉伸线理构造。
韧性断层主要产出于古老变质岩中,如古地台的基底或褶皱造山带的核部,它们是露出地表的、被侵蚀的古老断裂的深部构造形迹。
在野外根据新生片理带、退化变质带、磨棱岩带、及拉伸线理等构造可以确定韧性断层。
韧性断层的研究对于认识前寒武纪地壳结构和演化史、不同构造层次断裂构造形成机理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性大断裂在地壳中除了存在一般规模的断层外,还存在区域性的大型断裂构造。
如深大断裂、裂谷、逆冲推覆构造等。
这类断裂规模很大,常常构成区域性断裂甚至全球性断裂。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胡经国四、深(大)断裂㈠、概述如上所述,深大断裂,又叫做深断裂,是指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断裂。
其下切深度可达到下地壳,甚至可切穿地壳、岩石圈伸入地幔一定深度。
区域延伸可达上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
深大断裂一般是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
深大断裂把地壳、岩石圈分割成运动特点和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的地块,并与构造单元相应发展,或在不同构造时期多次活动。
最早的一些深大断裂出现在元古宙初期。
深大断裂这一概念由А·В·裴伟于1945年提出。
深大断裂可以是连接地壳和上地幔的通道,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带和区域性内生矿床成矿带。
并且,深大断裂还常常控制了构造-沉积单元,所以深大断裂两侧的沉积建造的组成、岩相和厚度也是不同的。
㈡、类型1、按位移方式分类按位移方式深大断裂可分为以下4类:深正断层,深开断层,深平移断层,深逆冲断层。
深正断层形成裂谷型构造,如贝加尔湖,莱茵河,东非大裂谷,洋中脊裂谷等。
这些深大断裂是在拉张条件下形成的。
深平移断裂在各个构造区都有分布。
但是形成在某些地质时期(如地槽中的深大断裂是在造山期形成的)。
深逆冲断层发育在地槽带的中部和边缘,如环太平洋造山带。
2、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分类如上所述,深大断裂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可以分为:克拉通(如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壳断裂(硅铝层断裂和硅镁层断裂)和超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等。
⑴、克拉通(如地台、准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①、盖层断裂盖层断裂(S uperficial fault,S edimentary Cover Fault),是指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克拉通沉积盖层的断裂。
其标志有: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的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
②、基底断裂基底断裂(F oundational Fault,B asement Fault),是指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按规模大小可分为3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一、大洋和大陆1、大陆特征大陆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基本地貌单元是构造山系-构造上升区,平原、盆地--构造下沉区。
2、大洋特征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
海洋地貌单元从大洋中脊向外依次分布有大洋盆地、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大陆坡、大陆架。
二、大陆和大洋的成因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大陆漂移与海陆分布4、板块构造与地貌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每个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作用有关。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活跃的地方,两个板块相撞、缝合后,形成高大的构造山系;海盆地的地幔岩浆溢流形成大洋中脊;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边缘地带,形成年轻的构造山系或火山喷发构成的大陆边缘火山链(岛弧);大陆板块分裂后形成大陆裂谷。
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一、大陆区1、构造山系(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