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论民本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论民本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论民本(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一、基础巩固(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共 25 分)1.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为丛驱爵者B .涂有饿莩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鸡豚狗彘之畜.B.⎩⎪⎨⎪⎧ 得天下有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君无尤.焉怨天尤.人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渊驱鱼者,獭也B.⎩⎪⎨⎪⎧ 以.五十步笑百步申之以.孝悌之义C.⎩⎪⎨⎪⎧ 寡人之.民不加多是故明君制民之.产D.⎩⎪⎨⎪⎧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王无罪.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数:密B.无失其时.时:季节C.谨.庠序之教谨:谨慎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说6.翻译下列句子。

(10 分)(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2

《论民本》基础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犹水之就.下就:于是B.弃甲曳兵而走.走:走路C.谨.庠序之教谨:谨慎D.勿夺.其时夺:耽误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B.祭祀以.时执简以.往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而民莫之.死也D.为.渊驱鱼者马倒,为.晋兵所杀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是动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则移.其民于河东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牺牲既成,____________,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獭也;____________,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3)不违农时,____________;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语言表达6.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的“中国新春音乐会”上,刘伟用脚演奏完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曲段《梁山伯与祝英台》。

②全场的观众沸腾了。

③刘伟是代表中国前去演出的。

④刘伟,“中国达人秀”总冠军,被人称为“无臂钢琴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1

《论民本》基础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社稷粢盛走圹怔结B.沟壑仓廪奚暇狗彘C.孝悌庠序忖度不赡D.驱爵囹圄碑帖所恶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指平日积聚,储藏C.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转入D.奚暇治礼义哉治:这里是学习的意思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下列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矣。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恒产,因无恒心。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文意,补出有关的内容。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

其中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

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刚好相反,它说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儿光明,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何尝不是火把,他们不断地在世界上寻找光明。

2.请选择两个角度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赏析,不少于50字。

必修五11课《论民本》习题

必修五11课《论民本》习题

《论民本》练习题1.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找有误(或不全面)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C.涂有饿莩(莩通殍)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下面属于同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A.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B.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C.然而不王者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用心一也7.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加.少加:更。

检.检:通“捡”,捡拾。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高中语文《论民本》精品同步测试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论民本》精品同步测试 语文版必修5

14、论民本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孥.nú粢盛..ī chéng 庠.序iáng 思戢.íB邪侈.chǐ茕.独qióng 勿.施wù鳏.寡guānC哿.矣gě糇.粮huó鹯.也hàn 走圹.uàngD爰.方uán 戚.扬qī仓廪.ǐn 狗彘.hì解析:B“勿施”的“勿”应读“wú”。

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爰.方启行(爰,于是)B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C得.乎丘.民(得,获得)(丘,众)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助词,无义)解析:D“胥”不是句首语助词,而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兽之走圹也 B思戢用光C是罔民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解析:B“戢”通“辑”,和睦。

C“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

D“颁”通“斑”。

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A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驱而之.善壮者散而之.四方者B斯.得天下矣弓矢斯.张C为.渊驱鱼民为.贵D及.陷于罪爰及.姜女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往,走向”,动词;B项中“斯”分别是连词“就”和代词“这”;C 项中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助词“是”;D项中的“及”分别是动词“等到”和连词“和,在一起”。

答案:A5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而民莫之死也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D于王何有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之以桑老者衣.帛食肉B死.其长矣莫之死.C从而刑.之犯罪人不驽.D无夺.其时王如善.之解析: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种”,“穿”;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意思都是“为……死”;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施刑”,“牵连妻子儿女”;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使……丧失”,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同步练习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同步练习1

《论民本》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社稷.(jì)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驱爵.(què)B.祭祀.(sì) 粟.米(sù) 勿.施(wù) 曳.兵(yè)C.数.罟(chù) 洿.池(wū) 鹯.(shàn) 走圹.(kuànɡ)D.丧生(sāng) 鸡豚.(tún) 饿莩.(piǎo) 狗彘.(zhì)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牺牲..既成(祭祀用的牲畜)B.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C.请.以战喻(请允许我)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鹯也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列加点字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王无罪.岁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诸侯危.社稷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耽误。

课后训练{11 论民本}

课后训练{11 论民本}

11论民本课后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桀.纣(jié)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曳.兵(yè)B.邪侈.(chǐ)饿莩.(piǎo)社稷.(sù)鸡豚.(tún)C.数罟.(ɡǔ)孝悌.(tì)鹯.(zhān)走圹.(kuànɡ)D.丧.死(sānɡ)洿.池(wū)仓廪.(lǐn)狗彘.(zhì)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丘:山野。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平日积聚,储藏。

C.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胥:相互。

D.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B.然而不王.者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第11课 论民本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①粢盛..( ) ②圹.( ) ③鹯.( ) ④弃甲曳.兵( ) ⑤庠.序( ) ⑥孝悌.( ) ⑦鸡豚.( ) ⑧狗彘.( ) (2)给多音字注音①艾⎩⎪⎨⎪⎧ 艾.蒿 惩艾. ②爵⎩⎪⎨⎪⎧ 为丛驱爵. 爵.位 ③|王⎩⎪⎨⎪⎧ 大|.王. 然而不|.王.者2.辨形组词①⎩⎪⎨⎪⎧ 纣 忖 村②⎩⎪⎨⎪⎧ 獭 懒 籁 ③⎩⎪⎨⎪⎧ 赡 瞻 澹 ④⎩⎪⎨⎪⎧ 暇 遐 瑕3.词语解释①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渊驱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庠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孝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①民为贵 ,______________ ,君为轻 .②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得其民有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得其心有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③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__________ ,__________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一、整体感知1.实词(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通 "________〞)②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________〞 ,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________〞 ,道路) (2)古今异义①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②河东凶.亦然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①|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无怠无荒 四夷来|.王.②治⎩⎪⎨⎪⎧奚暇治.礼义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不效那么治.臣之罪 衡下车 治.威严 (4)词类活用 ①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欲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①于⎩⎪⎨⎪⎧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以⎩⎪⎨⎪⎧ 莫以.告 祭祀以.时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3.文言句式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______________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③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④莫以告:______________4.翻译①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云: "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层探究1.孟子民本思想有何进步性 ?2.孟子民本思想有何局限性 ?三、技法迁移比喻论证[文本回忆]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 ,具有气势充分、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 ,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 ,时而提问 ,时而反问 ,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 ,辩论是非 .[技法点拨]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 ,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 ,比喻说理 ,比喻评价 .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 ,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 ,这样 ,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 ,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 ,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 ,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 ,这样运用比喻法 ,叫 "引喻失义〞 ,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 ,不能仅靠几个比喻 ,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运用例如:比喻描绘例如:我特别平凡 ,又平凡得特别 ,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 ,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辉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 ,虽然并不芳香耀眼 ,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 ,我平凡 ,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 ,却平凡得有尊严 ! - -总分值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比喻说理例如:可谁能说得清呢 ?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 ,史迁回避不了宫刑 ,苏轼逃脱不了诗案 ,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 ,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 ,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 - -总分值作文?暗夜的绝|响?比喻评价例如: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 ,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 ,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并非金雕银塑 ,可它的光辉 ,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 - -总分值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技法运用] 以 "真情〞为话题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50字左右 .第2课时测试与反应(分值:60分)一、根底知识(27分)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zī chénɡ)B.为丛驱爵.者(jué) ,鹯.也(zhān)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kuànɡ)D.谨庠.序之教(xiánɡ) ,申之以孝悌.之义(tì)2.对以下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山岳)B.苟为不畜. ,终身不得(牲畜)C.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相互)D.奚暇治.礼义哉(治理)3.以下各句中 ,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C.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4.以下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为渊驱鱼者 ,獭也B.此之谓也C.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D.如之何那么可也5.以下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 )A.从而刑.之B.树.之以桑C.衣.帛食肉D.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矣6.翻译以下语句 .(6分)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那么诸侯皆为之驱矣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民本?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 ?作者为了论证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 ,答复8~10题 .孟子曰: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 ,那么变置 .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祀以时 ,然而旱干水溢 ,那么变置社稷 .〞(?尽心下?)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为丛驱爵者 ,鹯也;为汤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那么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 ,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 ,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 . ,此之谓也 .〞(?离娄上?) 8.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4分)①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牺牲..既成: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得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④苟为不畜.. ,终身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9.判断解释以下 "以〞的用法 .(4分)①祭祀以.时( )②以.陷于死亡( )③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选文中哪句话集中表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你觉得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1~14题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那么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那么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那么生 ,弗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1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①二者不可得兼..得兼:都得到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B.①所欲有甚.于生者甚:甚至|②故不为苟得.也得:得到C.①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用:使用 ,采用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得到D.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舍弃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单12.对以下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③所欲有甚于.生者④万钟于.我何加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13.以下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第|一段作者用鱼和熊掌设喻 ,意在说明熊掌比鱼更好吃 .B.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以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失去最|重要的 "义〞 .C.不应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穷乏者感谢的目的 ,而忘掉义 .奉劝人们切勿 "失其本心〞 .D.全文的论点是: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切不可 "舍义偷生〞或 "见利忘义〞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7分)15.仿照下面一句话 ,写一句内容相反的语句 ,形成比照 .(2分)得天下皆因权为民用 ,情为民系 ,利为民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孟子?选段 ,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对文段内容简评 .(5分)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 ,那么冻馁其妻子 ,那么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 ,那么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 ,那么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根底梳理1.(1)①zīchénɡ②kuànɡ③zhān④yè⑤xiánɡ⑥tì⑦tún⑧zhì(2)①ài yì②quèjué③wánɡwànɡ2.①桀纣忖度村庄②水獭懒惰天籁③赡养瞻仰澹然④闲暇遐迩瑕疵3.①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②指不要错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③向深水里驱赶鱼 ,指做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事.④庠序都指学校.⑤孝敬父母 ,敬爱兄长 .4.①社稷次之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民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文本互动一、整体感知1.(1)①雀②毋③斑④途(2)①古义:逃跑今义:走路②古义:谷物收成不好 ,荒年今义:人或动物暴躁③古义:更今义:增加④古义:翻开粮仓 ,赈济百姓今义:发现 ,出发 .(3)①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②学习/治理/处置/树立(4)①~③均为名词用作动词2.①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②把 ,介词/按照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认为 ,动词3.①判断句 , "也〞表判断.②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③倒装句 ,宾语前置.④省略句 ,省略 "之〞 .4.①人民归附仁德 ,就好似水向下流、野兽向旷野奔跑一样.②?诗经?上说: "那怎能把事办好 ,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④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老百姓没有挨饿没有受冻的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 ,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深层探究1.第|一 ,平民性 .孟子的学说代表了平民利益 ,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 ,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 .将人民置于君主之上 .这一 "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 ,批判性 .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固然有其局限性 ,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 ,对后世督导君权、鼓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 ,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 ,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警醒作用 .第三 ,合理性 .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 ,并且以德抗位 ,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心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 ,具有进步意义 .2.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 ,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 ,并没有真正具备 "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 ,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表达 .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 "民父母〞 ,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同时 ,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 ,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稳固君|王的政权 .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地看 ,比方孟子认为 ,百姓与士人不同 ,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那么是无恒产便无恒心 .这其中虽有正确的一面 ,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三、技法迁移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 ,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 ,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 .敢问世间情为何物 ?情是人生的灵魂 ,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 .没有亲情 ,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 ,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 ,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第2课时测试与反应1.B [ "爵〞通 "雀〞 ,读què .]2.C [A项应为 "众〞;B项应为 "平日积聚、储藏〞;D项应为 "学习〞 .]3.A [前 "者〞是 "的人〞的意思 ,后 "者〞表判断 .]4.D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5.D [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D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6.①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 ,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侯 ,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以做大夫.②现在天下各国的国君如果有喜好仁德的 ,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人民赶来了 .7.第二段主要论证了 "得民心〞与 "得天下〞的关系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 ,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如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 ,就像 "为渊驱鱼者〞 "为丛驱爵者〞 .另外还采用了比照论证的方法 .如: "为汤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 .〞拿清明的汤武二帝与昏庸的桀纣二帝比拟 ,更加鲜明突出 .8.①古时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 ,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②祭祀用的牲畜○3方法○4不储藏9.①按照②以致○3用○4来10.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集中表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给今天 "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11.D [A项②益处;B项①厉害;C项②通 "德〞 ,感谢 .]12.C [①的 ,②代词 ,③比 ,④对 .]13.A [要舍生取义 .]14.鲜鱼 ,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 ,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 ,也是我想要的;正义 ,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 ,(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参考译文鲜鱼 ,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 ,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 ,也是我想要的;正义 ,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 ,(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 ,(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 ,(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 ,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 ,哪有不采用的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那么 ,一切可以避开祸害的方法 ,哪有不采用的呢 ?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 ,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防止祸害 ,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这样看来 ,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 ,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 ,不过是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 ,一盅肉汤 ,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 ,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 ,(就是)过路的(饿汉)也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 ,讨饭的叫花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只是)为了住宅的华美 ,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谢我吗 ?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 ,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美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 ,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 ,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谢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仪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15.失天下皆因权为己用 ,情为私系 ,利为家谋 .16.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 "大|王的某个臣属把妻儿托付给友人而出游楚国 ,等他回来 ,妻儿却在挨冻受饿 ,那怎么办呢 ?〞宣|王说: "与此人绝|交 .〞孟子说: "长官不能管理他的属下 ,那怎么办呢 ?〞宣|王说: "撤掉他 .〞孟子说: "整个国|家不能治理好 ,那怎么办呢 ?〞宣|王左右张望而谈论别的事情 .简评:孟子的意思是说 ,君臣虽然等级|不同 ,但都应该勤于自己的职守 ,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孟子采用了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式 , "请君入瓮〞 .。

语文必修ⅴ语文版第14课《论民本》同步练习.

语文必修ⅴ语文版第14课《论民本》同步练习.

论民本》练习一、文言虚词" 为" 字的用法:(38分)(一)动词。

(w e 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2.以为,认为。

3.判断动词,是。

(二)介词。

1 •表被动,读w e 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所”,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4.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三)助词(w e i)。

音节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

(四)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1.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论民本》2.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论民本》3.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爵,鹯也;《孟子•论民本》4.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神游物外》5. 视为止,行为迟。

《庄子•神游物外》6.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庄子•神游物外》7.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制造,造成;变成;8.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认为,以为;9.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认为,以为;10.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判断动词,是。

11.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判断动词,是。

第二个为,做。

12.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介词,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1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介词,跟“所”结合,构成“为所”,译为“被”;14.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介词,介绍目的,为了。

15.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词,介绍原因,因为。

16. 为之奈何?(《鸿门宴》)介词,对。

17.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介词,向。

18.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民本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论民本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高二语文学案《论民本》第二课时【自主学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加”,不是“增加”的意思,在这里要讲成“更”,“加少”是更加少,“加多”是更加多。

请.以战喻:“请”,表敬副词,它后面的动作行为是说话人自己施行的。

填然鼓.之:“鼓”,作动词,本身就是“击鼓、敲鼓”的意思;“之”,在这里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或”字,都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要讲成“或者”。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作动词,穿。

谨.庠序之教:“谨”这里有“认真从事”的意思。

庠序,就是学校。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就是头发花白,指老年人。

然而不王.者:“王”作动词,为王,称王。

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是岁月。

王无罪.岁:“罪”,作动词,归罪。

不可胜.诛:“胜”,尽。

不能杀尽。

壮者散而之.四方:之,动词,到,往。

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仓廪..实,府库..充:仓廪,盛粮食的仓库。

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从而刑.之: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

刑,名作动,施刑。

乐岁、凶年.....: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驱而之善:引导他们向善。

奚暇治礼义: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盍.反其本.:盍,兼词,何不。

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

译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

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

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

衣.帛:穿丝织的衣服。

衣,动词,穿。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翻译下列句子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略【文本研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部分内容第三部分: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论民本习改完稿教师配套精选卷

论民本习改完稿教师配套精选卷

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4【使用说明】1、认真独立完成学案,严禁照抄参考书或他人学案,组长监督组员完成。

2、上课认真讨论问题,红笔纠错,并记忆。

【自主探究】1、下列加黑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下列各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所欲与之聚之与:给予B、无失其时时:季节C、谨痒序之教谨:谨慎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说4、与例句中加横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庆封相景公B、臣具以表闻C、见棠姜而美之D、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5、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de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d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7、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下列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俯不足以畜妻子(养活)B、无失其时(丢失)C、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说)D、然而不王者(称王)9、孟子认为治国之本在于推行“仁政”,下面属于推行“仁政”必须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b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③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⑤黎民不饥不寒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⑤D、④⑤⑥10、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者:助词,表句中停顿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者:助词,表句中停顿C、所欲与之聚之之:代词,他们D、申之以孝悌之义之:代词,他们,青年人【合作探究】1、1.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c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论民本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论民本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高二语文学案《论民本》【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衣、王、道、或、走、罪、者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及介词短语后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孟子及《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

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

高中语文11论民本优化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试题

高中语文11论民本优化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试题

11 论民本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桀.纣(jié)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曳.兵(yè)侈.(chǐ)饿莩.(piǎo)社稷.(sù)鸡豚.(tún)罟.(ɡǔ)孝悌.(tì)鹯.(zhān)走圹.(kuànɡ)D.丧.死(sānɡ)洿.池(wū)仓廪.(lǐn)狗彘.(zhì)解析:B项,“稷”应读“jì”。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解析:B项,“爵”通“雀”;C项,“无”同“毋”,不要;D项,“颁”通“斑”。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变置:改立。

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解析:B项,“或”,有的人。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者”字结构,译为“……的人”。

B项,介词,按照/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D项,介词,替/介词,被。

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5.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得.我与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解析:A项,能够;B项,求得;C项,通“德”,感激。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课后练习1.翻译下面句子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翻译下面句子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3.翻译下面句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4.翻译下面句子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5.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翻译下面句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9.翻译下面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参考答案:1.答案: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问道:“要使老百姓敬业忠诚而且相互勉励,对待这件事该怎么样呢?”孔子说:“用庄重而且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们,孝顺老人,爱护孩子,百姓就会忠诚,举荐好人,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就会相互勉励了。

”解析:注意:如……何,属于古汉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或“把……怎么办?”2.答案:有人问孔子道:“您为什么不当官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道啊!只有孝敬父母,跟兄弟们友爱,施加到有政的地方;这也就是参与政事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叫做参与政事呢?”解析:注意:奚其为为政,前一个“为”字后,省略了一个“之”,代做官。

3.答案: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练习《论民本》一、基础达标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D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D.数罟不入洿池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D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以.陷于死亡(用来,连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指代战鼓,代词)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百姓,代词)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10 选出下列两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D )第一组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不患人之不己知C 于予与何诛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二组(B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何以报德D 此之谓也1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C )A 树.之以桑B 填然鼓.之C 谨.庠序之教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见教参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见教参③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答案见教参④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答案见教参二、链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日:“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日:“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知宁化军、丰州,徙熙河都监。

见童贯不拜,贯憾焉。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安抚使忌之,劾云板筑未毕而冒赏,夺所迁官,仍再贬秩,罢去。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汉金城、湟中谷斛八钱,今西宁、湟、廓即其地也,汉、唐故渠尚可考。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解析】本题考点:文言实词理解。

既要求有充分的阅读积累,更要求有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汲”译作“取水”(“晓汲清湘燃楚竹”),“迎”译作“面对”(“迎接”),“ 彻”译作“穿透”(“寒风彻骨”),既合乎我们的古文阅读经验,也合乎这里的语境。

C项,据阅读经验,“敛”一般意为“收,聚集”(“烟飞云敛”,“敛赀财以送其行”),并无“躲藏”意;且“敛”后是“去”(离开),若“敛”意为“躲藏”,则与“离开”不合。

在此语境,“敛”译作“收兵”恰当。

【答案】C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解析】本题考点:信息筛选整合。

陈述主体是“何灌”,事由是“行事有成”。

“行事有成”的意思是“做事情成效显著”。

②③⑥都表明何灌射技了得,对辽人有震慑之效,⑤表明何灌修缮水渠引水的建议富有成效。

①只是做法,未见其效,④只是建议,也未见其效,故排除①④。

【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连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解析】本题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主要考查的还是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和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

D“拒不降敌”于文无据,因为并没有敌人对何灌劝降。

【答案】D注意:C项也错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误解文意。

且看原文相关语句: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将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皇上诏令何灌运粮三十万石到靠近边塞的三个州。

何灌建议说:“河水太浅,承载不了大船,陆路运输则需要用八千辆车,边境地区正好麦子成熟丰收,希望朝廷用运粮的费用,就地在边境地区加价收购麦子。

”奏章呈上后,皇上回复认可。

原文句意很清楚:皇上让何灌运粮三十万石到边塞三州,何灌提议:河水太浅,不宜水运;若陆运,所需车辆太多,难以备办,故也不宜陆运.....;鉴于这段时间边境地区正好麦子成熟丰收,不妨拿原本打算用以运粮的资费,就地在边境地区加价买粮。

这样,百姓得实惠乐于卖粮,国家呢,既可省去长途运粮的麻烦,又可达到加强边境粮食储备的目的。

多好的建议!难怪得到朝廷认可。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何灌并不是..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而是建议....拿原本打算用以运粮的.........资费..,就地在边境地区加价买粮...........。

C项误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解析】本题考点:文言文翻译。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复”(又)、“中”(射中)、“诵叹”(称赞,赞叹)、“劳”(慰劳)。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乞”(请求)、“许”(答应)、“控守”(据守)、“西隅”(西边角,西面)。

第二句尤应注意将省略部分补出。

【答案】(1)他整理弓箭,再次射中,观看的人称诵赞叹,皇帝亲自赐酒慰劳他。

(2)何灌来到滑州,请求入见皇上,皇上没有允许,而是命令他控制防守西面。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

在武选中考中,担任河东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奇士啊,将来会坐上我的位子。

”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向辽国人申明,划定边界,阻止辽国人前来。

辽国人忿怒地兴兵进犯。

何灌迎着敌军,往高处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射在山崖,箭头没入岩石,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最终收兵离去。

三十年之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说起何巡检的神奇箭法。

何灌说:“我就是何灌。

”萧太师吃惊地盯着何灌,起身向何灌行拜礼。

何灌担任河东将领,与西夏人相遇,敌军得装甲骑兵追来,何灌用箭射敌,箭头都贯穿了敌人的铠甲,甚至于洞穿胸部,从后背射出,接连贯穿后面的骑兵,西夏人畏惧退却。

主管知宁化军和丰州,又调任熙河都监。

与童贯见面也不行拜礼,童贯对他不满。

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何灌,询问西北边境的情况,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并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

皇帝说:“敌人被我们紧紧盯着了。

”何灌担任河东刑狱的提点官,又调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

因为修治城障有功,转任引进使。

朝廷诏令运粮三十万石到并、塞等三州。

何灌进言说:“河水太浅负载不起大船,陆路运输则需要用八千辆车,边境地区正好麦子成熟丰收,希望朝廷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前往边境地区加价收购麦子。

”奏章呈上后,皇上回复认可。

安抚使嫉妒何灌,弹劾他修筑云板未完毕就冒失地奖赏,于是何灌被改掉原本所调任的官职,还两次降职,被罢免官职而离开。

不久,何灌又担任岷州知州,他指挥引邈川水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百姓把这一水利工程叫做广利渠。

后来被调到河州,不久又回任岷州太守,担任熙河兰湟弓箭手的提举官。

何灌向朝廷进言说:“在汉代,金城、湟中谷物每斛价格才八钱,现在西宁、湟、廓就在它们的地盘里,汉、唐时代的旧水渠还可以尚可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