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临床意义
内毒素检测标准和正常值
内毒素检测标准和正常值内毒素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产生的内毒素,并且可以检测内毒素的水平是否超过正常范围。
内毒素是一种典型的生物碱,它能够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因此内毒素的水平对于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内毒素的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测内毒素的种类和水平,二是判断内毒素水平是否超过正常范围。
在内毒素检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皮肤划痕液等样本中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内毒素的水平。
其中,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培养人体样本中的细菌,然后检测培养液中是否存在内毒素。
PCR技术则可以直接检测细菌或真菌的DNA,从而间接评估内毒素的水平。
ELISA方法则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反应来定量内毒素的浓度。
在判断内毒素的水平是否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要参考一些参考值。
这些参考值通常是通过多个研究人群的内毒素水平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的。
例如,欧洲免疫学学会(ESI)曾对1200名健康人群进行了内毒素水平的研究,得出了正常范围为0.1-1.0 EU/mL的参考值。
此外,根据不同的内毒素种类和检测方法,不同实验室也会有一些特定的正常值范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内毒素的正常值范围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因此,在使用内毒素检测结果时,应结合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内毒素检测是评估内源性炎症反应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
通过检测内毒素的种类和水平,并且参考正常范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进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定量内毒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定量内毒素测定的临床意义作者:袁武锋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廖维维舒磊潘翔军【摘要】目的研究血浆内毒素定量测定和血培养结果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326例住院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全血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血培养阳性组血浆内毒素含量(149.05~2101.11 pg/ml)明显高于血培养细菌阴性组(0.33~450.3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P<0.05)。
血培养阴性患者中,体温显著升高组(>38.5℃)内毒素含量(28.03~4623.52 pg/ml)明显高于体温未升高组(2.22~94.4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P<0.05)。
结论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助于早期判断是否存在内毒素血症,在血培养未得到结果前,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及时对症处理。
【关键词】内毒素;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血培养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sence of endotoxin quantity determination and compare with hemoculture results. Methods Using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endotoxin in plasma and results of hemoculture from 326 patients. Results The quantity of plasma endotoxin in hemoculture positive patients(149.05~2101.11pg/m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egative patients (0.33~450.31pg/ml) (Z=3.73,P<0.05).The quantity of plasma endotoxin in hemoculture negative patients with high temperature(28.03~4623.52pg/m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taients with lower temperature(2.22~94.41pg/ml), the de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ence(Z=4.91,P<0.05). Conclusion Detecting endotoxin in plasma will help to determine endotoxemia early and use medicine reasonably and promptly.Keywords endotoxin; endotoxemia; bacteremia; hemoculture血培养可以直接对血液中微生物进行培养,能够鉴别细菌种类及药敏实验,但存在需要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定量困难等缺点。
内毒素的检测及意义
BET-24A细菌内毒素分析仪 天津大学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人体液检测专用鲎试剂盒 湛江博康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鲎
20世纪六十年代,人 们发现一种古老的海 洋生物,被称为“海 洋活化石”的鲎,它 的血液与内毒素接触 后会发生特异性的凝 集反应,人们经过大 量研究和实验从它的 血液中提取出了用来 检测内毒素的“鲎试 剂”。
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热原因的快速辅助诊断(< 1小时) 早期判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情况 (Gˉ菌所致)重症疾患的早期诊断 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合理筛选适当的抗生素 判断抗感染治疗效果及预后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判及评估
发热原因的快速辅助诊断
发热
结缔组织 病毒
感染 细菌
恶性肿瘤 真菌等
Gˉ
G+
帮助临床医生快速筛选合理抗生素
BET检测标本范围
腹腔积液
尿液
透析液和透析用水
脑脊液
胸腔积液
血液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凝胶法
光度(浊度)法 显色(比色)法
动
终
动
终
态
点
态
点
浊
浊
显
显
度
度
色
色
法
法
法
法
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凝胶法检测的特点
“限量”检测,是一种传统 经典的检测方法;
凝胶法是以试管内反应物凝 胶牢固程度为判断标准, 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内毒素的单位—EU/ml
1
BET-24A采用国际 通用的内毒素活性 单位EU/ml来表示 检测出的内毒素结 果;
2
活性单位指的是在 生物试剂在检测某 些具有某些活性的 生物时,它测得的 是这种生物说是致 病力,而不是这种 生物的重量;
血液透析内毒素检测的意义
人.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内毒素检测 的临床意义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诊断 呼吸道感染 肝脏感染及肝硬化 胆道疾病 急性胰腺炎
溃疡性结肠炎
细菌性感染的辅助性诊 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毒素的作用机理
LPS
LPS-LBP (LPS结合蛋白)
LPS-SCO14 (细胞膜上的受体)
信号传递
信号传递
CD14+细胞 (Mф,PMN,单核核细胞)
CD14-细胞 (上皮细胞等)
吞噬作用 杀菌活性
一级介质释放
粘附分子表达→细胞反应
TNF、IL-1 IL-6、IL-8
急性炎症
瀑布样反应,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
内毒素检透析液可引起患 者的多种急、慢 性并发症,直接 影响患者的透析 质量和生存质量, 严重的甚至危及 生命。
尤其是内毒 素,由于其 水解后可以 穿过透析膜 进入到患者 的体内,导 致急性热源
性反应。
使患者产生低血 压,肌肉痉挛, 头痛,发热等症 状,严重的可导 致休克。而长期 内毒素刺激,会 造成透析的长期 并发症如腕管综 合症和慢性炎症 反应等。
热原反应的相关因素
• 透析器因素 • 复用的透析器和血路管 • 透析液和透析用水 • 净化剂和消毒剂:次氯酸钠、双氧水、氢氧化钠等常用净化
剂,对透析膜有腐蚀作用,会增大膜孔径甚至引起破膜;过 氧乙酸是高效、广谱、速效的消毒剂,但其化学性质不稳定, 消毒效果受配制浓度、储藏时间和室温的影响. • 透析机的消毒和使用:在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状态下, 两班之间往往人为忽略消毒程序的运行,有造成医源性交叉 感染之嫌. • 患者自身因素:有些患者潜在感染,血液透析时血流动力学 发生改变,加之肝素抗凝,容易造成局部感染扩散而在透析 中出现寒颤、发热等症状.透析患者并发败血症,也表现为 透析中高热、寒颤,而48% ~72%的败血症是由血管通路 感染引起的.
内毒素的检测及意义
精品课件
内毒素的理化性质
耐 热 性:彻底灭活需250高温干烤一小时 可滤过性:能够穿透滤过膜 水 溶 性:LPS的O-特异性Ag呈亲水性 被吸附性:可被活性碳所吸附 易被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破坏
精品课件
人体内毒素的来源
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
骨折 烧伤 开放性创伤
感染 休克 肝脏疾病
注射药品及溶液
精品课件
Gˉ
G+
精品课件
帮助临床医生快速筛选合理抗生素
Gˉ
内毒素
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
碳氢霉烯类
氨基糖甙类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第82回日本泌尿器科学会 1994.4
内毒素检测与微生物培养的关系
确定菌种 指导用药 检测速度 评估病情轻重 重疾早期预警 阳性率
内毒素检测
菌种确定 √
≯1h 快 √ √
>80%
精品课件
实验原理
内毒素与鲎试剂的凝胶反应
通过鲎试剂与内毒素溶
液混合会发生凝集反应 产生浊度变化,通过浓 度—时间反应曲线,得 出待测样品的内毒素浓 度;
光密度 OD
时间(分钟)
精品课件
实验原理
精品课件
实验原理
鲎试剂与内毒素反 应是特异性的“S” 曲线,取光密度 值为0.02点时作 为反应终点时间, 内毒素的浓度与 反应时间成反比
精品课件
BET检测标本范围
腹腔积液
尿液
透析液和透析用水
脑脊液
胸腔积液
血液
精品课件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凝胶法
光度(浊度)法 显色(比色)法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临床意义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1.细菌内毒素的本质细菌内毒素为革蓝氏阴性菌及某些阴性菌样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细胞壁外膜中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dscharide, LPS)成分,它往往在细菌生长时释放或细菌死亡时裂解出来。
2.细菌内毒素在机体内反应及临床表现微量的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机体内发热、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补体激活、机体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休克、死亡。
细菌内毒素(内毒素)作为革蓝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中的脂多糖(LPS),当严重细菌感染以及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而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内毒素水平不会升高,但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不会导致其升高。
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一般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多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症(MODS),无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而从肠道释放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3.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在临床上应用体液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内毒素水平的定量快速检测可以预示: (1)作为一个急性重要参数用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2)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以及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3)评价严重炎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
4.体液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体液内毒素水平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指,而且也是脓毒症和炎症活动有关的多脏器衰竭的可靠指标。
内毒素水平不仅是用于鉴别诊断的急性指标,而且是监控炎症活动的参数,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应是一系列的。
其主要意义表现为:(1)细菌性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升高表明由细菌(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引起的可能,在非细菌性疾病中,相对于临床的严重程度,内毒素水平浓度是低的,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内毒素水平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细菌重复感染或脓毒症,而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也不会升高。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地临床意义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1.细菌内毒素的本质细菌内毒素为革蓝氏阴性菌及某些阴性菌样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细胞壁外膜中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dscharide, LPS)成分,它往往在细菌生长时释放或细菌死亡时裂解出来。
2.细菌内毒素在机体内反应及临床表现微量的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机体内发热、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补体激活、机体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休克、死亡。
细菌内毒素(内毒素)作为革蓝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中的脂多糖(LPS),当严重细菌感染以及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而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内毒素水平不会升高,但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不会导致其升高。
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一般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多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症(MODS),无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而从肠道释放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3.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在临床上应用体液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内毒素水平的定量快速检测可以预示:(1)作为一个急性重要参数用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2)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以及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3)评价严重炎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
4.体液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体液内毒素水平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指,而且也是脓毒症和炎症活动有关的多脏器衰竭的可靠指标。
内毒素水平不仅是用于鉴别诊断的急性指标,而且是监控炎症活动的参数,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应是一系列的。
其主要意义表现为:(1)细菌性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升高表明由细菌(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引起的可能,在非细菌性疾病中,相对于临床的严重程度,内毒素水平浓度是低的,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内毒素水平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细菌重复感染或脓毒症,而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也不会升高。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以下是其应用指导原则:1. 临床应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中,可以辅助判断细菌感染的程度和危险程度,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检测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以检测细菌体内产生的内毒素,包括脂多糖、肽、毒菌素等,可以提供关于感染病原体的重要信息。
3. 适用菌种:该检查法主要适用于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不同菌种产生的内毒素种类和水平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4. 适用样本: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各种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体液等。
不同样本中的内毒素含量可能有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样本。
5. 检测方法选择:目前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和生物活性检测法等,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要考虑其敏感性、特异性、操作简便性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6. 结果解读: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应综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解读,单一的内毒素检测结果并不能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7. 质量控制:在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时,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实验室操作规范、标准品的选择和存储、仪器的检验和维护等方面。
总之,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关感染病原体的重要信息,但需要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判断和解读结果。
质量控制也是使用该检查法时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讲课教案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1. 细菌内毒素的本质细菌内毒素为革蓝氏阴性菌及某些阴性菌样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细胞壁外膜中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dscharide, LPS成分,它往往在细菌生长时释放或细菌死亡时裂解出来。
2. 细菌内毒素在机体内反应及临床表现微量的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机体内发热、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补体激活、机体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休克、死亡。
细菌内毒素(内毒素)作为革蓝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中的脂多糖(LPS),当严重细菌感染以及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而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内毒素水平不会升高,但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不会导致其升高。
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一般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多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症(MODS)无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而从肠道释放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3. 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在临床上应用体液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内毒素水平的定量快速检测可以预示:(1)作为一个急性重要参数用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2)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以及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3)评价严重炎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
4. 体液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体液内毒素水平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指,而且也是脓毒症和炎症活动有关的多脏器衰竭的可靠指标。
内毒素水平不仅是用于鉴别诊断的急性指标,而且是监控炎症活动的参数,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应是一系列的。
其主要意义表现为:(1)细菌性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升高表明由细菌(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引起的可能,在非细菌性疾病中,相对于临床的严重程度,内毒素水平浓度是低的,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内毒素水平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细菌重复感染或脓毒症,而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也不会升高。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者:沈银忠来源:《上海医药》2018年第21期摘要细菌内毒素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血症、脓毒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鲎试验法是最常用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其分为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又可分为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内毒素检测对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用于药品、医疗器械和环境的内毒素监测。
内毒素检测对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与革兰阴性菌的种类有关,临床上可联用内毒素检测和其他检测手段如降钙素原检测来提高感染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细菌内毒素鲎试验革兰阴性菌感染内毒素血症中图分类号:R446.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21-0003-04Bacterial endotoxin tes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HEN Yinzhong*(Department of Infection & Immunity,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ABSTRACT Bacterial endotoxin can cause fever,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endotoxemia, septic shock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LAL) assay is the main method for endotoxin detec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gel and photometric methods, and the latter includes turbidimetric method and chromogenic substrate method. LAL assay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can also be used for endotoxin test in drug, medical device and environment. The sensitivity of endotoxin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depends on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trains. Clinical endotoxin test can be used together with other tests such as procalcitonin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arly diagnosis of infection.KEy WORDS bacterial endotoxin; 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assay;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fection; endotoxemia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一种组分,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后者由细菌细胞壁合成后转运到细胞表面,细菌死亡或自溶后会从细菌细胞结构中释放出来。
定量内毒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定量内毒素测定的临床意义作者:袁武锋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廖维维舒磊潘翔军【摘要】目的研究血浆内毒素定量测定和血培养结果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326例住院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全血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血培养阳性组血浆内毒素含量(149.05~2101.11 pg/ml)明显高于血培养细菌阴性组(0.33~450.3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P<0.05)。
血培养阴性患者中,体温显著升高组(>38.5℃)内毒素含量(28.03~4623.52 pg/ml)明显高于体温未升高组(2.22~94.4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P<0.05)。
结论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助于早期判断是否存在内毒素血症,在血培养未得到结果前,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及时对症处理。
【关键词】内毒素;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血培养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sence of endotoxin quantity determination and compare with hemoculture results. Methods Using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endotoxin in plasma and results of hemoculture from 326 patients. Results The quantity of plasma endotoxin in hemoculture positive patients(149.05~2101.11pg/m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egative patients (0.33~450.31pg/ml) (Z=3.73,P<0.05).The quantity of plasma endotoxin in hemoculture negative patients with high temperature(28.03~4623.52pg/m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taients with lower temperature(2.22~94.41pg/ml), the de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ence(Z=4.91,P<0.05). Conclusion Detecting endotoxin in plasma will help to determine endotoxemia early and use medicine reasonably and promptly.Keywords endotoxin; endotoxemia; bacteremia; hemoculture血培养可以直接对血液中微生物进行培养,能够鉴别细菌种类及药敏实验,但存在需要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定量困难等缺点。
内毒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内毒素检测及临床意义细菌内毒素,又被称为“热原”,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特有结构,在细菌存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时才释放到细胞外,表现出多种毒性作用,为区别于外毒素而称为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是由脂多糖(LPS)、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高分子复合物,发挥毒性的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Lipid A)。
类脂A是LPS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视作LPS的“生物活性中心”。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可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ET)是构成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最外层的脂多糖(LPS)成分,其基本结构高度保守,由O-特异性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lipid A)组成。
(如图1)图1内毒素的多糖结构内毒素与外毒素有哪些区别?内毒素的活性中心是类脂A,是已知最强的免疫刺激物之一。
可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致热源(LP)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很广泛,主要通过与靶细胞作用而诱导这些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表现出来的,可引起发热反应,促进前列腺素合成,促使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降低血压,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引起局部过敏,影响或参与免疫反应,影响血糖及肿瘤坏死等,严重的甚至会致死。
内毒素检测与微生物培养的比较细菌培养是循证感染医学中细菌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的“金标准”。
细菌培养在临床疾病诊断及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由于传统的细菌培养及鉴定时所受的制约条件较多,如标本采集质量、运送条件、接种方法、培养环境、鉴定方法等,导致阳性率不高,并且常用细菌培养的一大弊端就是培养及鉴定时间过久,以至于延误临床诊断,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G试验检测及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 引言 • g试验检测介绍 • 内毒素检测介绍 • g试验检测与内毒素检测的比较 • g试验检测及内毒素检测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1
探讨g试验检测及内毒素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价值。
2
分析这两种检测方法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及 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检测原理
G试验基于真菌细胞壁成分β-D-葡聚糖的检测,而内毒素检测基 于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凝集反应。
样本类型
G试验可检测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体液样本,而内毒素检测通 常用于血液样本。
检测时间
G试验通常在2-4小时内获得结果,而内毒素检测需要45分钟至2小 时。
临床应用的比较
真菌感染诊断
G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曲霉病,而内毒素检测对诊断 真菌感染意义不大。
鲎试剂是一种从鲎科动物中提取的细胞溶解物,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反应等特点。
当鲎试剂与内毒素接触时,鲎试剂中的凝固酶原会被内毒素激活,导致鲎血细胞溶解并释放 出凝血酶原,凝血酶原进一步催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最终导致鲎血细胞凝固。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监测感染性疾病
内毒素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抗生 素使用和评估患者预后。
案。
指导抗生素使用
通过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合理选用抗 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预测病情发展
持续的g试验和内毒素高水平可能预 示着病情恶化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培训和教育
医生应熟悉并掌握g试验和内毒 素检测的原理和应用,以便更 准确地解读结果。
动态监测
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定期进行g 试验和内毒素检测,以便及时 发现异常。
内毒素及葡聚糖定量检测的临床评价安贞左主任
正常人
10
3.48 3.05
病毒性感染
17
4.26 3.79
G+球菌感染
30
27.6515.96 *
肺炎
24
40.1327.45*
内毒素血症
一、细菌内毒素生物活性
1、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 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 释放内原性致热原。 2、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 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释放,使血压 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
3、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 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 4、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5、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引起糖代谢紊乱 及酶学、蛋白代谢的改变。 6、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 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
内毒素血症最严重的后果是可以 出现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 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全身 炎症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 高。
图1 LPS分子 结合附在巨噬 细胞表面的 CD14结合位 点上,通过释 放细胞因子激 发全身性炎症 反应。
四、各类疾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肺炎100%、尿路感染70-80%、腹腔
表1 87例不同感染病人血清内毒素检测结果
-----------------------------------------------------------------------
疾病
例数 内毒素水平(pg/ml,Xsd)
-----------------------------------------------------------------------
感染72-84%、烧伤85%、急性胰腺炎90%、 败血症70%、急性肝炎37-64%、暴发性肝 炎58-100%、丙肝61.54%、胆石症伴急性 梗阻性化脓性感染85%、多器官功能衰竭 100%。
内毒素定量检测临床指导意义
希望达到的目标
Predisposition 素因 炎症反应成分的基因多态性(Toll样受体、 TNF、IL-1、CD14),提高对病原与疾 病间特异反应的了解。
Infection/insult 感染 检测微生物产物(脂多糖、细菌DNA等)。
Response 反应
Organ dysfunction 器官功能障碍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例次 百分率(%) 例次 百分率(%)
21/57 36.8
1/33 3.0
Ⅱ 50~69 0.339±0.112* 23/44 52.3
2/21 9.5
Ⅲ 70~98
0.525±0.134** # 65/87 74.4
#
18/47 38.2*#
与Ⅰ组比较:*P<0.05,**P<0.01;与Ⅱ组比较: #P<0.05, # #P<0.0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1)肠道微生物移位与内毒素摄取增多
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粘膜缺血、萎缩、破损、脱 落造成肠内微生物移位;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肠粘膜免疫屏障的破坏,内毒 素移位,进入血循环; 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减少 了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的数量,导致革兰氏阴性 菌大量繁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ProAdrenomedulin(sevadi 前肾上腺髓质素)、 ProEnothelin(sevacon 前内皮素),早期诊断 和预后判断。
内毒素值(EU/ml)
0.15
0.1 例1 例2
0.05
0 2007年3月6日 时间
例1:脑外伤,支气管炎 例2:高血压病,高心,心功能不全
内毒素活性定量检测意义
(2)肝脏对内毒素清除功能减退,大量内毒 素未经解毒溢入体循环。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医院临床应用与检测地意义汇编于 2007 年 12月内毒素定量检测推广小组内毒素学术研究会目录第一部分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法应用与发展 (3)血液中细菌内毒素微量测定与临床意义 (4)第二部分内毒素血症 (5)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6)烧伤内毒素血症 (6)内毒素血症—发烧病人败血症地早期预测 (7)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地处理 (8)第三部分“菌毒并治”新概念 (11)抗生素治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诱导内毒素释放地临床研究 (12)抗生素介导地内毒素释放 (13)论内毒素血症地治疗对策 (14)内毒素血症临床治疗方法 (16)浅谈血浆内毒素测定地临床意义 (18)第四部分正常人体内毒素含量范围为0-0.1EU/ml (23)检测出内毒素地单位用EU表示 (23)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系统介绍 (24)BET-24A细菌内毒素分析仪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 (25)我国5000家医院将临床推广定量法检测细菌内毒素 (26)关于血液透析液地内毒素检测 (27)附则 (28)第一部分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法应用与发展近10年,人们对疾病病因.病理地认识不断深化,发现了许多疾病与内毒素地关系.由于很小剂量地内毒素即能引起极广泛地生物作用及病理作用,因而加强内毒素地检测研究便成为临床.公卫及药检等领域地重要课题.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又称鲎试验法,它是1964年由美国学者Levih 和Bang发现,并在1968年正式建立地一种定性或定量检测微量细菌内毒素地分析方法.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操作简便快捷地特点,不仅在药学,而且在微生物学及临床检验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197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承认鲎制剂是一种生物制剂.1980年,美国药典首先收载此法,其后英.德.意.日等国相继收载了这一检查方法.1983年我国卫生部授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全国范围地大输液及放射性药品鲎试验检查方法.1995年,中国药典收载了修订后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并取消了原热原检查.2003年,对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开始在我国临床全面开展应用.鲎试验法可广泛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地快速诊断,可对患者地血液.尿液及脑脊液进行直接检查,有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内毒素疾病,以迅速采取果断地治疗.在公共卫生方面,鲎试验法可对水源.食物.饮料等进行内毒素测定,以便将其控制在规定水平以下,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用此法检测药品和生物制品等开展较早,如美国收载检测品种已上升为600多个.而且,国外用此法检测医疗用具中内毒素污染含量地研究进行地比较深入.据有关资料,正常人血中内毒素浓度为:<0.1EU/ml,超过此值即可诊断为内毒素血症.许多研究表明,内毒素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内毒素血症多随病情恶化而加重,随病情缓解而减轻.因此,内毒素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病情和判断预后地参考指标.也可用于临床治疗及判定疗效或筛选恰当药物地指标之一.血液中细菌内毒素微量测定与临床意义自1968年Levin和Bang发现并建立鲎试验方法以来,逐渐得到临床和药检部门地重视.尤其是在临床检验方面地应用更是飞速发展.随着鲎试验方法研究和测定仪器地不断完善,内毒素测定已由最初地定性凝胶法向灵敏度更高地微量定量方面发展.目前,在日本,以合成基质法为中心地血浆内毒素测定变得更快速,准确,更加使用于临床各种感染症状地诊断.据国外文献报道:正常人血浆中地内毒素水平一般在0.1EU/ml左右,然而由于前处理方法及测定原理地不同其值也存在着一定差异.随着血液前处理方法地标准化和国内血液前处理液地生产,我国临床内毒素地定量动态检测水平将会提高,内毒素仪器地定量检测地标准化进程将会加速.研究表明:内毒素血症多随病情恶化而加重,随病情缓解而减轻.因此,内毒素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病情和判断预后地一个参考指标,也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判断疗效和筛选恰当地药物.目前应用鲎试验阳性对内毒素血症进行诊断,以鲎试验浊度法或基质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大于0.1EU/ml为定量标准,并证实它对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地判断优于血培养.应用该法探讨不同疾病地内毒素血症发病率,结果为急性肝炎37%~64%,爆发性肝炎为58%~100%,且腹水与无腹水有显著差异.胆石症拌或不拌感染均有不同程度地内毒素临床表现,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时,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最高(85%),而阴性仅占21%,且内毒素病员低血压与死亡率是革兰氏阳性菌血症地2倍.Nachum等应用尿液稀释凝胶法研究了1286例尿路感染病例发现:鲎试验区分显著性和非显著性菌尿症地能力为93%.国内不断尿路感染时,尿液内毒素浓度大于0.1EU/m为84%,而非感染者仅为2.3%.早期诊断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预防与救治地关键.一些实验表明,血浆水平地阳性预测值颇高,有些学者提出内毒素水平对多功能衰竭地监测有预警意义,动态观测其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与预防.除此以外,内毒素与急重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口腔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有着密切关系,定量动态检测内毒素有助于疾病地早期诊断和治疗.第二部分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地液体而引起.内毒素血症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1)内毒素血症发生地原因.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肠道吸收地内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清除能力;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吸收地内毒素因肝功能障碍由侧枝循环直接入体循环;某些组织.器官地感染引起外源性内毒素入血.(2)内毒素血症地临床症状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主要决定于宿主对内毒素地抵抗力.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白细胞数变化,出血倾向,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肝脏损伤.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休克等.内毒素可引起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地释放,导致微循环扩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流不足,缺氧及酸中毒等.(3)内毒素血症地后果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在多系统地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致热原;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释放,使血压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③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④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⑤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引起糖代谢紊乱及酶学.蛋白代谢地改变;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4)各类疾病内毒素血症地发生率急性肝炎37-64%;爆发性肝炎58-100%;丙肝61.54%;胆石症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85%;烧伤85%;败血症70%;多器官功能衰竭100%;急性胰腺炎90%;皮肤软组织感染70-81.1%;腹腔感染72-84%;尿路感染70-80%(肾炎).癌症70%;肺炎100%;上感100%.(5)内毒素血症地治疗内毒素血症地治疗原则多主张:①减少内毒素地产生和吸收;②改善内毒素引起地微循环障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许多非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地重症病人及处于应激状态地患者,绝大部分出现内毒素血症,血浆中内毒素血症主要来源于肠道内毒素地吸收,因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病人死亡地主要原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地发病机制与如下几方面有关:(1)肠道内毒素生成和摄取增多(肠道微生物移位)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肠粘膜免疫屏障地破坏,内毒素移位,进入血循环;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粘膜缺血.萎缩.破损.脱落均可造成内毒素移位,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广谱抗生素地长期应用减少了对抗生素敏感地厌氧菌地数量,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突破粘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2)肝脏对内毒素地清除功能减退,大量内毒素在肝脏未经解毒溢入体循环.(3)门体系统功能障碍,出现门体分流,来自肠道地内毒素绕过肝脏,未经灭活解毒,涌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导管是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地重要替代途径.(5)外周血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各种原因造成地外周血灭活内毒素能力下降,易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烧伤内毒素血症烧伤可由热水.蒸气.火焰.电流.激光.放射线.酸.碱.磷等各种因子引起.烧伤除了高温直接造成局部组织细胞损伤外,整个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地改变.处于应激状态可能释放出各种生物物质而引起烧伤地局部炎症和全身反应.除此以外,应激还可以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受损,大量内毒素通过肠粘膜释放入血,血中高浓度内毒素,又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质-1.白细胞介质-8和白细胞介质-6等,进一步加重机体地病理反应,使临床症状更加严重.动物试验及临床均表明,烧伤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和重症监护水平地在不断提高,但是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地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成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成功率地一大障碍,而内毒素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地重要因素.因此,早期控制烧伤内毒素血症在减少并发症即死亡率反面是至关重要地.动物实验模型显示,烧伤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于伤后3-6小时即显著升高,7-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有所下降,但仍居较高水平.同时,烧伤后肝静脉血清肝功能指标ALT.LDH亦与3-6小时升高,12小时达高峰,且数值大于正常值地2倍以上,伤后24小时下降,且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早期肝脏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有非常密切地关系,肠源性内毒素可能是导致烧伤早期肝损害地主要因素之一.Winchnrch等人对一组39例不同烧伤面积地病人,在伤后5天内连续进行血浆内毒素,结果表明,血循环中内毒素地平均含量与烧伤面积相关;伤后3~4天有一峰值.他们又对另外29例烧伤面积20%~75%地病人,进行伤后两周内定期抽血检查,内毒素阳性者17例(占58.6%).结果提示烧伤内毒素血症比较常见,而且内毒素血症与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血症或创面脓毒症地相关率为71%.在烧伤地合并症中,如休克.脓毒症.肝损害,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地发生.发展中,如前所述,在某种程度上,内毒素起着“拨机”地作用,因此烧伤早期控制内毒素血症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这一点已经引起了临床医师地高度重视.内毒素血症—发烧病人败血症地早期预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是住院病人死亡地重要原因.确切诊断要根据血培养结果,需花费几天时间.实验证明,无论是人和动物,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所许多症状是由内毒素血症造成地.内毒素可以激活单核巨细胞系统,通过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等产生一系列毒性反应.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地主要致病因素.用鲎实验法测定病人血中内毒素,可以预测发烧病人败血症发生率.Sander等人对473例发烧病人血中内毒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发生败血症病人在3天追踪观察期间有6人(32%)死亡,而454个无败血症病人只死亡26(6%).研究表明,血中内毒素浓度测定是预测败血症地极佳指标,此方法快速.简便,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地临床工作中,找不到一个可靠地指标准确地预测病人将要发生败血症.Sander等人地研究表明,鲎试验法检测结果预测败血症地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96%.从全体发烧病人有4%会发展为败血症来计算,鲎试验地阳性预测值为48%,阴性预测值为99%.凡是内毒素试验结果为阴性地病人基本上排除3日内发生败血症地可能,而内毒素阳性地发烧病人则有发生败血症地高度危险性.过去认为,菌血症就等于败血症,而败血症血培养地预测值仅为15%,因此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地方法对发烧病人是否发展成败血症地预测是一个非常有用地方法.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地处理肝病患者常存在内毒素血症,据统计其发生率依次为:重型肝炎64%~100%,失代偿期肝硬化46.5%~75.9%,代偿期肝硬化23.5%,急性病毒性肝炎36%.而且内毒素血症与肝损害常互为因果,即内毒素血症出现后肝损害可进一步加重[1~3] .现对内毒素血症地发生.致病机制及其拮抗措施综述如下,以期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地治愈率.1 重型肝炎时内毒素血症地产生机制1.1 肠道细菌易位慢性肝病.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时肠道中细菌及内毒素(LPS)可穿过上皮屏障进入肠系膜淋巴结,进而入血液和远处器官[2] ,其机制可能是:(1)肠黏膜营养障碍.上皮细胞萎缩.脱落及溃疡形成,以至损伤肠黏膜屏障;(2)宿主免疫尤其是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使得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导致细菌和内毒素外溢;(3)大肠是体内最大地细菌内毒素储存库,当粪块和气体在肠腔内积聚时,会对肠壁产生一定地压力,有利于细菌和内毒素外溢.1.2 肠道黏膜屏障损害重型肝炎及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肠黏膜瘀血.水肿,肠壁通透性也增加,可能与LPS激活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有关.1.3 肠道菌群失调慢性肝病.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肠道内厌氧菌减少,大肠杆菌等明显增多,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且肝损害越重(如Child Pugh C级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越明显[1,2] .菌群紊乱地原因可能是:(1)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肠黏膜分泌减少,分泌型IgA产生不足;(2)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3)暴发型肝炎时过多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4)胃肠道瘀血.肠腔内胆盐缺乏等都有利于有害菌生长.2 内毒素损伤肝脏地机制2.1 引起肝微循环障碍肝脏有出血.坏死,肝窦内可见微循环和红细胞淤积.引起微循环障碍地机制是:(1)LPS激发了Shwartzman 反应;(2)LPS损伤了肝窦内皮细胞及肝内微血管,并激活了内凝系统;(3)LPS通过刺激枯否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LTS)及前凝血质等,进一步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及微血栓形成[4~7] .2.2 细胞地毒性作用曾有肝细胞培养实验中发现LPS可引起肝细胞形态及功能地改变,如肝细胞变圆.黏附功能丧失.己糖摄取减少.细胞色素p450水平降低等且变化程度与LPS剂量呈正比.2.3 对肝脏非实质细胞及其介质地作用一般认为,LPS对肝脏枯否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地作用在IPS所致肝细胞损害中较为重要.2.3.1 对巨噬细胞地作用肝内巨噬细胞包括定居地枯否细胞及渗出地巨噬细胞.枯否细胞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具有清除LPS地功能;另一方面又可被LPS激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肝细胞损害[5~7] .(1)枯否细胞地解毒作用:有人观察到在肝细胞.枯否细胞混合培养时加入LPS,可生成大量左旋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产生NO,后者可下调线粒体呼吸,帮助细胞度过低氧血症期,同时还能调节局部灌流,抑制低血流量下地血小板聚集,并与超氧化物结合,形成无毒代谢产物NO 3 ,避免细胞受氧自由基损害.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时肝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显著降低,补充纤维连接蛋白则有助于增强该系统功能,从而降低病死率.(2)枯否细胞过度激活后地致病作用:受LPS刺激后,枯否细胞和巨噬细胞地吞噬.化学趋化.细胞毒及代谢等功能均明显增强,并大量释放TNF-α.IL-1.IL-6.LTS.PAF 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均对肝脏有损害作用.最近还发现LPS可刺激枯否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AF,PAF是加重肝损伤和导致门静脉高压地重要原因.2.3.2 对肝窦内皮细胞地作用内皮细胞受LPS和上述细胞因子刺激后,可产生超氧化物阴离子.IL-1.IL-6.PAF.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还释放花生酸,加重微循环障碍.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地防治目前对内毒素血症尚缺乏特效药物,临床上多采用下述措施.3.1 抗生素地使用(1)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安美汀.特治星:2g/12h,最短疗程5天;(2)β内酰胺过敏者可用喹诺酮类.3.2 清洁肠道3.2.1 有益菌活制剂与乳果糖(1)有益菌活制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链球菌.优细菌(Eu-tacteria)等均为有益菌,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整肠生是一种需氧地地衣芽孢杆菌制成地微生态制剂,口服进入肠道后,通过消耗氧气而降低肠道地氧化还原电位,制造厌氧地环境,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厌氧菌地生长[7,8] ,减少肠道毒素地吸收.(2)乳果糖:乳果糖是双歧乳酸杆菌地增殖因子,能促进有益菌生长;乳果糖分解后产生地乳酸和醋酸可形成高渗状态,增加肠蠕动,促使腐败物及时排出,同时还降低肠道内pH值,抑制致病菌生长,减少内毒素产生,降低血氨水平.乳梨醇为第三代乳果糖制剂,起效快,疗效.适应证与乳果糖相仿.(3)二糖酶抑制剂:AO-128是链霉素菌属地提取物,为二糖酶抑制剂,口服后可抑制肠道二糖酶,使肠道碳水化合物类降解减少,但临床应用经验尚少.3.2.2 口服抗生素抗生素在杀菌同时也会引起细菌内毒素释放,其引起内毒素释放地能力依次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9] ,临床常用地药物有:新霉素1~2g bid,口服.灌肠或经胃管注入;庆大霉素4U bid,口服.灌肠或经胃管注入;甲硝唑0.4g bid,口服.灌肠或经胃管注入;氧氟沙星0.2g bid,口服.灌肠或经胃管注入.3.2.3 灌肠 50%硫酸镁30~40ml口服或鼻饲,以清除肠内蛋白质或贮存血液;也可用米醋.乳果糖高位灌肠,使肠内pH值控制在5~6以下,有利于NH 3 转变为NH 4 而排出体外.3.3 增强机体对LPS地抵抗力3.3.1 免疫调节剂胸腺素α 1 .黄芪多糖.香菇多糖.丙种球蛋白等都能增强机体地免疫功能与解毒功能,有利于遏制细菌感染,减少继发感染和二重感染,也有利于内毒素地清除.转贴t3.3.2 实施肠内营养长时间饥饿和胃肠外营养会使肠黏膜萎缩,削弱肠黏膜屏障;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提供肠道必需地营养,并刺激胰酶及胃肠激素地分泌,以维护肠黏膜地正常结构及屏障功能.3.3.3 提供足够地热卡败血症时常出现负氮平衡,需补充足够地热卡以减少组织蛋白地分解;另外,能量合剂.1,6-二磷酸果糖(FDP)等也能促进代谢.增强抵抗力.3.3.4 抗氧化剂枯否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受LPS及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后,均可产生氧自由基,适量应用抗氧化剂可减轻肝损伤.还原性谷胱甘肽(TAD)1.2g/d,加入5%GS250ml中静滴;思美泰1.0g/d,加入5%GS250ml中静滴.3.3.5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P)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P)是从多形核粒细胞嗜天青颗粒中分离出地一种阳离子蛋白质,分子量为55kD,对LPS有很高地亲和性,具有选择性抗G - 菌地活性,对G + 细菌.真菌或哺乳类细胞活性小或无.BPIP由两种功能不同地结构域组成:氨基端20kD地片段具有潜在地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羧基端则具有调理功能[10] .现已有基因重组BPIP产品出售,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11] .3.4 血浆净化技术内毒素属高分子物质,单纯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内毒素;血浆置换则利用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与LPS亲合性高地特性,可部分地清除患者血浆中地游离内毒素,但其消耗巨大,疗效也并不理想;近年来,采用吸附内毒素和血浆净化相结合技术,将多黏菌素B.活性碳或抗LTS抗体连接在血浆滤过柱微球表面,使患者血浆中地内毒素在循环往复地通过滤过柱微球时被吸附或降解, 从而减轻内毒症血症,但耗资昂贵,疗效仍有待验证[11] .3.5 LPS及炎症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 Manthous等曾用LPS McAbHA-1A 治疗1例无明确感染灶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地FHF患者,结果肝功能改善,病情好转.但该血清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只能使用1次,抗体效价不稳定,使其应用受到限制.TNF抗体及PAF拮抗剂等也正在研究之中.第三部分“菌毒并治”新概念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地重要手段,但抗生素地应用却可导致内毒素地释放.体外研究发展,用有效抗生素处理地培养基中,在细菌计数降低地同时,伴有内毒素水平地增高,有地甚至可达100多倍.虽说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对其副作用,如肝肾毒性.过敏反应.听力毒性等非常关注,且采取措施设法避免,但使用抗生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引发地内毒素释放问题却少为人知,控制不力.早在抗生素应用初期,即有关于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溶解致内毒素升高地临床报告.有专家证实,病人应用某些抗生素后,细菌负荷量突然下降,但游离内毒素明显升高,这在病人存在原发性菌血症时尤为显著.荷兰学者调查,在一个有不同遗传背景地患者组中,抗生素可显著诱导内毒素释放.Shen等人临床发现,在10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患者中,有7例在抗生素治疗后血中内毒素明显上升,其中2例死亡.值得注意地是,尽管死亡病例地菌血症得到控制,但血中内毒素则明显升高.而未死亡者随着菌血症地控制,血中游离内毒素水平相应降低,这提示内毒素与死亡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明,各种抗生素依其致内毒素释放能力地大小可分为高.中.低三群,其顺序为B-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而多粘菌素B则低于所有品种.因此,我们在选择抗生素时,即要注意有效地杀菌保证,也要兼顾减少内毒素释放,这样才能有利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地控制和病情地转归.抗生素诱发内毒素释放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药学和感染治疗学中地热门课题.一般抗生素只有抗菌作用,而无除内毒素地能力,对已产生地内毒素更是无能为力.实验证实,应用庆大霉素后,在细菌负荷下降地同时,内毒素数量增加20~100倍.研究显示,用抗生素治疗后,在病人血中内毒素各项高地同时,伴有血压下降和乳酸升高,表明组织损伤加重.另外,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地脑膜炎患者地脑脊液中,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地临床意义已得到证实.正因为如此,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保护脑膜炎患儿免受这种因素影响已成为常规.内毒素对机体地危害引起临床医生地高度关注,因使用抗生素后,可致大量细菌体破裂,还可发生斯化反应,进一步加重病人临床症状,甚至发生危险.所以,在临床抗感染治疗时,应强调“菌毒同治”,即在抗生素治疗地同时,采用“热毒平”等抗内毒素药物,增强疗效,减少病程,有助疾病地康复.近年来,这类能与抗生素联合作用,有效清除.灭活内毒素,并在某种程度上拮抗耐药菌株地内毒素拮抗剂日益。
细菌内毒素检查在内毒素血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 1. ( ) 0 0 7下
C ieeMaiuai h s np l o n t n& R hblai d ie 2 1 , . 1 e aitt nMein 0 0No 2 i o c
4 7
临床 研究 ・
细菌 内毒素 检 查在 内毒 素血 症治 疗 中的 临床 应 用
c n e t d Ex mi e h n o o i y ho h xp rme t c n t h n o o i lo ik e s t e l a he l e n g tv a t ru s p ia mi n o n c e . a n s t e e d t x n b u t e e e i n , a o t e e d t x n b o d sc n s , h e t r b u e a i e b ce i m e tc e a a d
l t e l e e a i u g s jd e r r st e a tr m n o o i t mi teq a t y e h r o f r h iuainme h d Aln i — e h r u g t ef n u , g s o i h cei e d t xn ol t h u n i t e n o ms o e t lt t o . o gw t r a b n v u f te b u i t wh c tt sp o he
Ba tr u e d t x n i s e t n i n o o i l o i k es te t e tci i a r c ie ce i m n o o i n p ci n e d t x n b o d sc n s ra m n l c lp a t o n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1.细菌内毒素的本质细菌内毒素为革蓝氏阴性菌及某些阴性菌样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细胞壁外膜中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dscharide, LPS)成分,它往往在细菌生长时释放或细菌死亡时裂解出来。
2.细菌内毒素在机体内反应及临床表现微量的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机体内发热、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补体激活、机体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休克、死亡。
细菌内毒素(内毒素)作为革蓝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中的脂多糖(LPS),当严重细菌感染以及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而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内毒素水平不会升高,但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不会导致其升高。
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一般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多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症(MODS),无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而从肠道释放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3.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在临床上应用体液细菌内毒素水平检测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内毒素水平的定量快速检测可以预示: (1)作为一个急性重要参数用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2)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以及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3)评价严重炎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
4.体液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体液内毒素水平是严重细菌性炎症(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指,而且也是脓毒症和炎症活动有关的多脏器衰竭的可靠指标。
内毒素水平不仅是用于鉴别诊断的急性指标,而且是监控炎症活动的参数,内毒素水平的检测应是一系列的。
其主要意义表现为:(1)细菌性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升高表明由细菌(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引起的可能,在非细菌性疾病中,相对于临床的严重程度,内毒素水平浓度是低的,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内毒素水平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细菌重复感染或脓毒症,而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也不会升高。
(2)监控具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可以通过内毒素水平监控对有感染危险的重症患者监护,包括大手术后患者及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等患者,由于内毒素只是在全身细菌性感染(尤其是革蓝氏阴性菌)或脓毒症时释放,所以内毒素水平在监控严重感染时是比CRP(C反应蛋白)、PCT(血小板积压)、 IL-6(白细胞介素6)、体温、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更好的工具。
(3)病程监控和预后: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如脓毒症或MODS,内毒素水平升高的程度是炎症活动的反映,如果炎性刺激不再存在,如在有成效的感染治疗后,内毒素水平可在几天内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内,可作为一种预后的良好迹象,而对于脓毒症或MODS患者,内毒素水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不正常区间或持续升高,此时往往提示持续的炎症性感染,同时也是预后不良的反映指标。
5.内毒素连续检测对治疗效果的判定应用内毒素血症多随病情恶化而加重,随病情缓解而减轻。
因此,内毒素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病情和判断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内毒素的定量检测,使得内毒素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判断疗效和筛选恰当药物的非常实用的指标。
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检测研究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胞或病灶内毒素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
内毒素血症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如下变化,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1.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肠道吸收的内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清除能力;2.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 3.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因肝功能障碍由侧枝循环直接入体循环; 4.某些组织、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内毒素入血。
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不一,主要决定了宿主对内毒素的抵抗力。
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白细胞数变化,出血倾向,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肝脏损伤、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休克等。
内毒素可引起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的释放,导致微循环扩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流不足,缺氧及酸中毒等。
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因此,内毒素血症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目前应用鲎试验阳性对内毒素血症进行确诊,以鲎试验浊度法或采用基质显色法血浆内毒素浓度大于10pg/ml 为定量标准,并证实它对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判断优于血培养。
应用该法探讨不同类疾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结果为急性肝炎37%-64% 。
爆发性肝炎为58%-100% ,且腹水与无腹水有明显差异。
胆石症伴或不伴感染均有不同程度内毒素血症临床表现,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时,内毒素血症发病率最高(85%)。
在烧伤病例中发现,血内毒素阳性病死率为80% ,而阴性仅21% ,且内毒素血症病员低血压与病死率是革兰氏阳性菌血症的2倍。
Nachum等应用尿液稀释凝胶法研究了1286例尿路感染病例发现,鲎试验法区分显著性和非显著性菌尿症的能力为93% ,国内报道尿路感染时,尿液内毒素浓度大于5ng/ml为84% ,而非感染者仅2.3% 。
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疾病时,由于内毒素释放,也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并把某些个体或病症如新生儿、中暑、临产妇女等可使血浆内毒素试验阳性,称之为生理性或间接型内毒素血症。
虽然目前尚无足够资料说明血内毒素浓度与病情及预后的确切关系,但众多危急病症的死亡如肝肾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与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寻找能拮抗内毒素或使之灭活的药物和治疗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内毒素血症---发热病人败血症的早期预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是住院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确切诊断要根据血培养结果,需花费几天时间。
实验证明,无论是人和动物,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所许多症状是由内毒素血症造成的。
内毒素可以激活单核巨什细胞系统,通过白血病介素-1、白血病介素-6、白血病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等产生一系列毒性反应。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用鲎实验法测定病人血中内毒素,可以预测发烧病人败血症发生率。
Sander等人对473例发烧病人血中内毒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发生败血症病人在3天追踪观察期间有6人(32%)死亡,而454个无败血症病人只死亡26(6%)。
研究表明,血中内毒素浓度测定是预测败血症的极佳指标,此方法快速、简便,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临床工作中,找不到一个可靠的指标准确地预测病人将要发生败血症。
Sander等人的研究表明,鲎试验法检测结果预测败血症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96%。
从全体发烧病人有4%会发展为败血症来计算,鲎试验的阳性预测值为48%,阴性预测值为99%。
凡是内毒素试验结果为阴性的病人基本上排除3日内发生败血症的可能,而内毒素阳性的发烧病人则有发生败血症的高度危险性。
过去认为,菌血症就等于败血症,而败血症血培养的预测值仅为15%,因此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的方法对发烧病人是否发展成败血症的预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内毒素血症-免疫低下儿童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免疫低下儿童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是很普遍的事情,在诊断和治疗上一直曾在着许多问题,能作出正常诊断的只占病例的40%~60%,因此,临床医生往往不得不根据经验应用抗生素治疗,其疗效不甚理想。
Aad Hess 等人对36例免疫低下儿童进行了研究。
在发烧期间,利用鲎试剂多次检验了病人血中内毒素的浓度,其中11例的病人(35.5%)的血中内毒素含量 > 10pg/ml(内毒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其中一例检测数值位于23~64pg/ml 之间。
25例内毒素< 10pg/ml的病人没有一例血培养阳性,没有一例死亡。
在11例内毒素高的病人有5例死亡(45.5%),而活下来的人,随着血中内毒素含量的下降,逐渐好转至痊愈。
Aad等人的研究表明,免疫机能低下儿童发烧时,如果找不到细菌感染迹象或菌血症候,内毒素血症可能是引起发烧的原因之一。
这与Harris等人对免疫低下成人的研究报告相一致。
在有些儿童中,尽管同时感染了革兰氏阳性细菌或霉菌,内毒素血症仍可能是造成发烧的主要原因。
烧伤内毒素血症烧伤可由热水、蒸气、火焰、电流、激光、放射线、酸、碱、磷等各种因子引起、烧伤除了高温直接造成局部组织细胞损伤外,整个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
处于应激状态可能释放出各种生物物质而引起烧伤的局部炎症和全身反应。
除此以外,应激还可以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受损,大量内毒素通过肠粘膜释放入血,血中高浓度内毒素,又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质-1、白细胞介质-8和白细胞介质-6等,进一步加重机体的病理反应,使临床症状更加严重。
动物试验及临床均表明,烧伤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和重症监护水平的在不断提高,但是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成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成功率的一大障碍,而内毒素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
因此,早期控制烧伤内毒素血症在减少并发症即死亡率反面是至关重要的。
动物实验模型显示,烧伤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于伤后3-6小时即显著升高,7-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有所下降,但仍居较高水平。
同时,烧伤后肝静脉血清肝功能指标ALT、LDH亦与3-6小时升高,12小时达高峰,且数值大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伤后24小时下降,且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以上结果提示早期肝脏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肠源性内毒素可能是导致烧伤早期肝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Winchnrch等人对一组39例不同烧伤面积的病人,在伤后5天内连续进行血浆内毒素,结果表明,血循环中内毒素的平均含量与烧伤面积相关;伤后3~4天有一峰值。
他们又对另外29例烧伤面积20%~75%的病人,进行伤后两周内定期抽血检查,内毒素阳性者17例(占58.6%)。
结果提示烧伤内毒素血症比较常见,而且内毒素血症与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血症或创面脓毒症的相关率为71%。
在烧伤的合并症中,如休克、脓毒症、肝损害,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的发生、发展中,如前所述,在某种程度上,内毒素起着“拨机”的作用,因此烧伤早期控制内毒素血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已经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内毒素与肝脏疾病肝脏是阻止肠道内毒素进入大循环的有效屏障,一旦肝脏功能障碍、肝脏受损后,对内毒素解毒能力大为减弱,内毒素进入血循环并经直接及间接作用引起肝外组织的损伤。